一溪清泻百山重,风物能留邴曼容。
後夜肯思幽兴极,月明孤影伴寒松。
一溪清泻百山重,风物能留邴曼容。
後夜肯思幽兴极,月明孤影伴寒松。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译文:亲手种的桃李树不是没主人,村野老人的院墙虽低也像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恰似¹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译文:而现在春风竟然也来欺欺凌,晚上的春风吹折几枝桃李花。
注释:¹恰似:正是。
组诗第一首总述客愁恼春,这第二首便承接第一首而来,借埋怨春风欺花来发牢骚。前两句说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园之中,“非”、“还”二字加强语气,强调感情色彩。后两句说,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现在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恰似”即“正是”。“得”,是唐人口语,语助词。诗人寓情于景,造成情与景的对立气氛。在诗人眼中,春风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诗人笔下,春风与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诗人恼春,却写成春风欺人。

juémànxīngjiǔshǒu ·èr

 tángdài 

shǒuzhòngtáofēizhǔ lǎoqiángháijiā 
qiàchūnfēngxiāng láichuīzhéshùzhīhuā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田舍¹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注释:¹田舍:王大将军旧有田舍名。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jǔ)¹柳枝枝弱,枇(pí)(pa)树树香。
注释:¹榉:一作杨。《本草衍义》:榉木皮,今人呼为榉柳。然叶谓柳非柳,谓槐非槐。吴曾《漫录》:今本作榉柳,非也。枇杷一物,榉柳则二物矣。对对亦胜树树。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lú)(cí)¹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注释:¹鸬鹚:水鸟,蜀人以之捕鱼。

  首联开篇点题,经过将近两年的风雨洗礼,诗人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在成都西郊的浣花草堂。草堂附近一道清澈如带的江水蜿蜒流过,宛如一道自然屏障,隔绝尘世喧嚣,成为了诗人的隐逸世外桃源。因此,诗人简单而朴实地在古道旁搭起了用柴木做成的简易大门。从此,诗人终于找到了漂泊心灵的安身之处。

  颔联描写诗人站在柴门旁,顺着古道眺望,草木郁郁葱葱,遮蔽了视线,所见皆是茂盛的芳草;耳中充斥着鸟虫的歌唱。面对这景色,诗人遗世独立的心情油然而生,仿佛可以尽情放纵。于是,素来儒士风范的诗人也开始放松自己,衣着慵懒,心境愉悦,享受着简朴生活中的温暖。

  颈联,诗人的笔触转向了田舍周围的景色描写。诗人的草堂不仅幽静,还坐落在秀美的环境中,在古道边,青江旁,生长着一丛丛的榉柳树,它们的枝条婆娑多姿,伴随微风轻摆;果园里的枇杷已经成熟,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这样优美的景色对曾经颠沛流离的诗人而言,如同心灵的疗愈良药。

  尾联写诗人陶醉在田舍周围幽美的风光中,不知不觉夕阳西下。余晖中,诗人目睹着一天辛勤觅食的鸬鹚相继归来,它们聚在一起,陆续落在江中的鱼梁上。在夕阳的映照下,或用鸟喙整理羽毛,或舒展翅膀悠然自得。诗人巧妙地以特写镜头描绘了夕照下鸬鹚晾翅的场景,表现出自己恬静悠闲的心境。

tiánshè

 tángdài 

tiánshèqīngjiāng cháiméndàopáng 
cǎoshēnshìjǐng lǎncháng 
liǔzhīzhīruò pashùshùxiāng 
西zhào shàichìmǎnliáng 
川后停波,屏翳送寒,摇荡澄江青雾。桥外数椽,藓蚀苔殷,映带柳塘花捂。燕子归来,知认否、当年谁主。无语。衔落蕊迎风,缭垣低度。
川后停波,屏翳(yì)送寒,摇荡澄江青雾。桥外数椽,藓蚀苔殷,映带柳塘花捂。燕子归来,知认否、当年谁主。无语。衔(xián)落蕊迎风,缭(liáo)(yuán)¹低度。
译文:春寒随雨而至,水面平静的澄江雾色如紫。浮桥南岸几间老宅的墙面上生满了苔藓,垂柳倒映的池塘衬映着花坞如画。归来的燕子,你知道吗,那家是你原来的主人?燕子衔着落地桃花,迎风掠绕着朱家低矮的围墙。
注释:¹缭垣:指围墙。
怊怅孤客凄清,听瑟瑟萧萧,夜窗声苦。梁市阮厨,烛掩香销,知他故人何处。他日相逢,难说尽、别离情绪。思汝。同听者、半宵春雨。
(chāo)(chàng)¹孤客凄清,听瑟瑟萧萧,夜窗声苦。梁市阮(ruǎn)厨,烛掩香销,知他故人何处。他日相逢,难说尽、别离情绪。思汝。同听者、半宵春雨。
译文:凄凉冷清的夜,烛台燃烧将尽,我独自一人凭窗听那风声萧瑟。有谁知道我的老朋友他现在何处?来日我们若相逢,将有说不尽的别离情愁。想你哦朋友,想必你也听见了家乡这淅淅沥沥的春雨声。
注释:¹怊怅:惆怅,形容人失意时感伤惆怅的情绪。
人家篱落酒旗儿,雪压寒梅老树枝。吟诗未稳推敲字,为西湖捻断髭,恨东坡对雪无诗。休道是苏学士,韩退之,难装煞傅粉的西施。
人家篱落酒旗儿,雪压寒梅老树枝。吟诗未稳推敲字,为西湖捻断髭(zī)¹,恨东坡²对雪无诗。休道是苏学士,韩退之³,难装煞傅粉的西施。
译文:篱笆中的人家挂着酒旗儿,大雪压弯了寒梅的老树枝。想为西湖作首诗,可不知道如何来推敲字句,因此捻断嘴边的胡须,埋怨苏轼作了那么多的西湖诗,但没有一首写西湖的雪景。不要说是苏学士,还是韩退之,都难以描画这冬天像以雪傅粉的西湖美景!
注释:¹髭:指嘴边的长而浓密的胡须。²东坡:与下句的“苏学士”,都是指宋代文学家苏轼。³韩退之:即唐代文学家韩愈。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¹少。万家游赏上春台²,十里神仙迷海岛。
译文:元宵看来还是寻欢游乐好,何况诉讼少,公事清闲,万家百姓登上春日观赏景物之台。城市十里之内成了繁华美丽的海上讼岛,使神讼也为之迷惑。
注释:¹公庭民讼:指百姓到官府告状。²春台:代指游览胜地。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平原¹不似高阳²傲。促席³(yōng)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pàn)醉倒
译文:平原君敬待宾客,不像高阳酒徒无礼傲慢,坐在客人一起,宽和从容地陪伴客人谈笑。 客人中有个最富于感情,为了珍惜主人待客的殷勤拚着醉倒在地而尽兴喝酒。
注释:¹平原:这里代指好客的主人。²高阳:秦汉之际的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人。³促席:座席靠近。⁴雍容:形容主人待客有礼,态度和蔼。⁵玉山拚醉倒:形容客人的醉态。拚:就是豁出去,毫不顾惜自己的意思。

  上片极写元宵节的游赏欢乐,及公庭讼少的愉悦心情。“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似是”,正说明词人原本并没有主动出游元宵佳节的打算,只是由于他的公务闲暇,“公庭民讼少”了,内心愉悦才使他引起了赏游元宵夜景的乐趣。如今“公庭民讼少”,词人从心底发出惬意的快感,所以,当他看到“万家游赏上春台”时,他自己和所有游人,都像活神仙一样迷路在三神山海岛之中了。

  下片极写“与民同乐”的欢快宴席。“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词人在人群中间,谦逊质朴,礼敬宾客,平等如兄弟,有如赵国平原君的贤明待宾,而毫无“高阳酒徒”的傲慢。他总是从容温和地靠近群众,和人们满面陪笑的对语谈心,尽情享受着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乐趣。“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在欢快的宴席中,顿时出现了一个“最多情”的民客形象,而把欢情霎时推到高潮。可谓笔端生花。而“拚”字尤为传神。这正是词人与群众亲密“鱼水情”关系的典型反映。

  全词感情真挚,清新自然,即兴抒怀,酣畅淋漓。而且格调健朗,构思精巧,一气呵成,余音袅袅。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年:1074-1075

lánhuālìng··yuánxiāoshìshìhuānyóuhǎo--shì

yuánxiāoshìshìhuānyóuhǎokuànggōngtíngmínsòngshǎowànjiāyóushǎngshàngchūntáishíshénxiānhǎidǎo

píngyuánshìgāoyángàoyōngróngpéixiàozuòzhōngyǒuzuìduōqíngshānpànzuìdà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