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崖涉涧三十里,高下荦确无人耕。
扪萝挽茑到山趾,仰见吹泻何峥嵘。
余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阬。
飞虫凌兢走兽栗,霜雪夏落雷冬鸣。
野人往往见神物,鳞甲漠漠云随行。
我来立久无所得,空数石上菖蒲生。
中官系龙沉玉册,小吏磔狗浇银觥。
地形偶尔藏险怪,天意未必司阴晴。
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虚盈。
谁能保此千世後,天柱不折泉常倾。
沿崖涉涧三十里,高下荦确无人耕。
扪萝挽茑到山趾,仰见吹泻何峥嵘。
余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阬。
飞虫凌兢走兽栗,霜雪夏落雷冬鸣。
野人往往见神物,鳞甲漠漠云随行。
我来立久无所得,空数石上菖蒲生。
中官系龙沉玉册,小吏磔狗浇银觥。
地形偶尔藏险怪,天意未必司阴晴。
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虚盈。
谁能保此千世後,天柱不折泉常倾。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林中空寂舍¹,阶下终南山。
译文: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阶下是那连绵的终南。
注释:青龙寺:位于长安之东南,《长安志》:“南门之东青龙寺,本隋灵感寺,582年(开皇二年)立。”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之地。¹空寂舍:僧人所住的房子。《维摩经》:“毕竟空寂舍。”鸠摩罗什日:障蔽风雨,莫过于舍;灭除众志,莫过于空。空为理宗,以为常宅也。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¹间。 
译文:高卧在绳床之上,放跟望天地之间。
注释:¹六合:天地四方。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¹
译文:浮云处处幻灭,飞鸟几时飞还。
注释:¹飞鸟何时还:这一句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意。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译文:问义时天人相接,无心间世界清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谁知大隐者¹,兄弟自追攀。
译文:有谁知这真正的隐者,让我们兄弟追随相伴。
注释:¹大隐者:不拘归隐形式而心意真正隐遁的隐者。王康琚诗云:“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
诗人王缙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极深。然而王缙一生又一直做着大官。如何解决这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王缙找到了一条途径,即做一个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灵解脱的大隐者。这首游青龙寺的诗作便表现这种倾向。青龙寺,原本是远离长安城的一个清静之所,但王缙却不写它的僻静。诗中先是烘托隐者的气度,然后以浮云与飞鸟写世界的喧嚣,再写这位大隐者由于得道而与天地相通,既然他无心于人事,那不论他身处何方,都会是清静的境界。王缙借昙壁上人写出自己的理想。这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信仰态度,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对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张:“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页

tóngwángchānglíngpéiyóuqīnglóngtánshàngrénxiōngyuànxiōngwéi--wángjìn

línzhōngkōngshějiēxiàzhōngnánshān

gāochuángshànghuíkànliùjiān

yúnchùmièfēiniǎoshíhái

wèntiānrénjiēxīnshìjièxián

shuízhīyǐnzhěxiōngzhuīpān

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
¹²远行去,相送方山亭³
译文:听闻爱人即将远行,便匆匆赶来送行。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方山亭。
注释:¹闻:闻听,听说。²欢:喜欢之人,爱人。³方山亭:南京著名亭子名称。
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篱声。
风吹黄檗(bò)¹²,恶闻³离声
译文:阵阵风吹苦篱,仿佛在不断地催促游子远行,而送行的恋人厌恶听到这令人心碎的离别之声。
注释:¹黄檗:亦作“黄柏”。木心苦涩。²藩:藩篱,篱笆。³恶闻:恶心听闻。不愿听闻。⁴苦:悲苦的。⁵离声:别离的声音。

  起首二句开门见山,点明了事情的缘由,同时也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因闻欢而相送,可知他们并非正式夫妻。这句是说,当女主人公得知情人即将远行,便匆匆赶来为他送行。男子要到什么地方去?去做什么?诗中没有交代,但一个“远”字却表明这次出行不同寻常。情人要到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何时才能团聚呢?看来遥遥无期。因而,女主人公将情人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方山亭这个地方。

  接下来似乎该写离别的场景了,可诗中却荡开一笔,转而对方山亭周围的景物进行了描写。“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篱声”,表面上是写送别的环境,而实际上则表现了女子送别时的心情。“黄檗”,是苦木,“黄檗藩”,指用苦木黄檗做的篱笆,所以叫“苦篱”,这正同“苦离”谐音双关。阵阵风吹苦篱,仿佛在不断地催促男子远行,而女主人公厌恶听到这令人心碎的离别之声。这里融情于景,谐音双关,十分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此时复杂而微妙的心情。

  这首民歌虽无缠绵悱恻、魂牵梦萦之词,但字字句句如从肺腑之间流出,其情之纯、之真、之深,动人肺腑。

微晕娇花湿欲流,簟纹灯影一生愁。梦回疑在远山楼。
微晕(yùn)¹娇花湿欲流,簟(diàn)纹灯影²一生愁。梦回疑在远山楼³
译文:女子含泪的模样,好像娇花带雨,俏丽的色泽像要化在水中流淌开来的样子。苇席上、灯影里,藏着她一生的愁绪。梦醒之后,恍惚自己仍在梦中的楼头等待良人归来。
注释: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正体格律为: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湘真:即陈子龙,字卧子,号大樽、轶符,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几社领袖,文坛名士,于易代之际抗清被俘,投水殉难,有《湘真阁存稿》一卷,其中有《浣溪沙·五更》一首。和(hè)韵,指和他人诗词,仍用原韵。¹微晕:指天色初晓。²簟纹灯影:写相思难眠的样子。簟,竹席。灯影,物体在灯光下的投影,这里指人影。³远山楼:汤显祖《紫钗记》中有女子在远山楼上思念丈夫的场景,这里借指女子居处。
残月暗窥金屈戍,软风徐荡玉帘钩。待听邻女唤梳头。
残月暗窥金屈戍(shù)¹,软风²徐荡玉帘钩³。待听邻女唤梳头。
译文:残月默默映照在大门的搭环上,柔风吹过帘钩轻轻摇荡,再也无法入睡了,唯有等待天明,等邻家的女伴来唤自己一同梳妆。
注释:¹屈戍:亦称屈戌,即门上的搭环。²软风:和风。³玉帘钩:帘钩的美称。

  此词刻画了一个生活忧愁无绪、百无聊赖而彻夜难眠的女子。全词色彩华美,辞藻艳丽,语浅情深,含蓄有味。

  此词上片首句“微晕娇花湿欲流”写梦中情景,以“湿欲流”写花饱蘸露水、晶莹可爱的样子写出“娇花”模样。“簟纹灯影一生愁。梦回疑在远山楼”,梦醒之时,对孤灯,辗转床席,愁思无限。

  下片“残月暗窥金屈戍,软风徐荡玉帘钩”二句写夜景,末句“待听邻女唤梳头”荡开一笔,淡淡作结,别具一格,显出长夜失眠之人的百无聊赖。

  全词着力描绘女子之慵懒情态,色彩华美,辞藻艳丽,语浅情深,含蓄有味,比陈子龙原作脂粉更重,绮思更浓。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 著;张草纫 注评.纳兰性德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27-28
2、 (清)纳兰性德 著;田萍 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05月第1版:383-384
3、 (清)纳兰性德 著;闵泽平 译.纳兰信德全集:全4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02月第1版:105-106

huànshā··yǒnggèngxiāngzhēnyùn--lánxìng

wēiyūnjiāohuā湿shīliúdiànwéndēngyǐngshēngchóumènghuízàiyuǎnshānlóu

cányuèànkuījīnshùruǎnfēngdàngliángōudàitīnglínhuànshūtóu

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
花落春无语,春归¹鸟自啼。
译文:花瓣静静飘落,春天无声无息;鸟儿好像不知道春要归去,还在那里独自啼鸣。
注释:¹春归:春天去了。
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
多情是蜂蝶¹,飞过粉墙²西。
译文:只有小蜜蜂和蝴蝶甚是多情,飞过白色的墙壁去追寻春的足迹。
注释:¹蜂蝶:旧时常用以借指帮衬风月的人。²粉墙:白色的墙。

shūchuāngshì

zhūshūzhēn sòngdài 

huāluòchūn chūnguīniǎo 
duōqíngshìfēngdié fēiguòfěnqiáng西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暑天三月¹元无雨,云头不合²惟飞土。
译文:夏季的三个月都没有下雨,只见飞土不见云阴覆盖。
注释:劳歌:乐府旧题,见《乐府诗集·杂歌谣辞》。¹暑天三月:夏季的三个月。²合:合拢,指云阴覆盖。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身先汗如雨。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身先汗如雨。
译文:厅堂清静原想午睡一会儿,结果稍稍惟弹便汗如雨下。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十石弩。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hái)¹长彀(gòu)²十石(dàn)³弩。
译文:突然想起街上苦工最惨,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
注释:¹骸:骨。²彀:张满弓弩。³石:古代的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石,十石,极言费力之大。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半衲(nà)¹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²饱儿女。
译文:一生就靠缝补过的破旧衣服度过,为了养儿活女只能下苦力挣钱。
注释:¹衲:缝补,这里指缝补过的破衣服。²以力受金:犹言下苦力挣钱。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¹
译文:有钱人的牛马系在树荫歇息,只害怕牛马晒病,不能开耕。
注释:¹犯炎酷:指因炎热而受扰或被晒伤。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天工¹作民²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译文:老天爷生育一个人,历时既久又不容易,谁知还不如牛马有福气。
注释:¹天工:一作“天公”,指造物者。²作民:作育人类。

  这首诗所写的是出卖苦力的劳工的艰难生涯。前四句写暑天长期无雨,云头尘土飞扬,深堂挥汗如雨,干旱酷热。中四句言“负重民”,身冒酷暑,奔走长街,衣不蔽体,弯腰负重,承受着惨重的劳累,换钱来养活儿女。后四句以富人家的牛马来与劳工对比,牛马能在高树下乘凉避暑,劳工哪有这种福气。全诗取材贴近现实,出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的同情。

  张耒出身贫寒,从政后又一直沉沦下僚,对广大人民的穷苦生活有所体察和了解,在苏门四学士中,他是最关怀民生疾苦的,也写过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这首《劳歌》是他的“古乐府歌词”之一。它以朴素明快的语言,通过对“负重民”劳动神态的刻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诗的开头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一二两句写天气: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当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气侯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这四句对“热”尽情渲染,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

  “忽怜长街负重民”,下一“忽”字,笔锋陡然一转,结上开下,中间四句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诗人由己及人,对于苦力的劳动强度,生活境况,不发抽象议论,也不作全面介绍,而是巧妙地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把“怜”的感情交织进去,含蓄地表现出来,这种手法是很高明的。“筋骸长彀十石弩”,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令诗人心碎。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

  “以力受金饱儿女”,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其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这就深化了主题。“半衲遮背是生涯”一句,使文意层层逼进。烈日曝晒,“负重民”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不仅逼真感人,使文势跌宕,而且含意深长,从中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是谁把“负重民”推向了苦难的深渊?”诗中体现了作者观察的深刻,剪裁的精当。

  最后四句,变换韵脚,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以人与畜相比。牛马都有人爱护,拴在树下乘凉,唯恐其“犯炎酷”,而“负重民”如此艰辛,却无人怜惜,人还不如牛马。这样的强烈对比,更可看出“负重民”是生活在人间地狱,更能激起读者的深切同情。此外,作者有意换了入声韵,更表现出这是“凄厉萧杀”之音。

  这首诗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首先是因为诗人对劳动者有很深的感情,其次是因为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技巧,刻意经营,发挥了艺术独创性。

  《劳歌》通过作者自己的切身体验,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全诗取材贴近现实,出语平易晓畅,不用一个典故,也没有一个怪字,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的同情和怜悯。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选注.宋诗三百首评注:齐鲁书社,2004年:145-146
2、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92-693
3、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历代文学名篇欣赏 宋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37-14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