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烛檐香夜幄清,朔风窗际激飞英。
藜烛檐香夜幄清,朔风窗际激飞英。
凤梨鸱芋煨将熟,坐拥丰貂话赤城。
凤梨鸱芋煨将熟,坐拥丰貂话赤城。

xuěfèngpéitiāntáimíngzhàochánshīyōngxiánhuà--qiánwéiyǎn

zhúyánxiāngqīngshuòfēngchuāngfēiyīng

fèngchīwēijiāngshúzuòyōngfēngdiāohuàchìchéng

钱惟演

钱惟演

钱惟演(977—1034)北宋大臣,西昆体骨干诗人。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第十四子。从俶归宋,历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官终崇信军节度使,博学能文,所著今存《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 1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美人¹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译文:有德能者为政本无机心,服药求仙亦并行不悖。
注释:¹美人:此指品德美好的人。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
叶县¹已泥丹灶²毕,瀛(yíng)³当伴赤松归。
译文:叶县的丹灶已经泥好,该在瀛洲与赤松子结伴而归。
注释:¹叶县:今河南叶县。²丹灶:炼丹用的炉灶。³瀛洲:海中仙山。⁴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
先师有诀(jué)神将助¹,大圣无心火自飞。
译文:先师有诀神必将相助,圣人无心任炉火自飞。
注释:¹神将助:葛洪《抱朴子》:“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山神必助之为福,药必成。”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
九转¹但能生羽翼,双凫(fú)忽去定何依。
译文:服下九转丹能生翅成仙,崔明府乘凫忽去将依何地?
注释:¹九转:九转丹。道教谓经九次提炼,服之能成仙的丹药。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借服药求仙喻已,暗寓有德能的人不会有违心意。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陈述诗人丹灶已泥好、结伴赤松仙人回归的景致,流露出与众不同的情趣。

  “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描绘一幅山神助药成丹、炉火自飞飘逸的幻美仙境,宛如“若有道者登居之,则山神助福”一般。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刻划出李白超凡脱俗的想像力,也借双凫的典故,暗寓从政与成仙并非不可调和的。

  前四句前解,炼丹的炉火不必一定确有其事,即使真的没有,也没有需要说清楚,留给与诗人一般的有德能的人,寄托内心处的雄心,悠然自得,闲情自乐。虽说这样,成仙还需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是否妥当,方相适应。正如深山闲院,是地利;晚年绝欲,是人和;长夏凉风,是天时;却病摄心,是妥当。除了这四个因素之外,就不要妄意成仙了,甚至如崔,现为雍丘,而署安丹灶,这真是老大不方便啊。看诗人这四句诗意,全是满肚不悦的情愫,也隐隐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不甘之情。

  一二句,说从政久早已忘机,与仙理冥合,合乎情理;三四句,说现今从事炼丹,一定能够超凡脱俗而离去,反之便是服药求仙不是为政之道,雍州公廨不是烧丹的地方。而其词令乃更委婉,这不是其他诗人所能醒悟的。

  后四句后解,只为要问他“但”字、“何”字,言崔信慕既笃,功夫转深,神必将助,火必自飞,理之自然,固不必说。但不知既生羽翼,乃欲何去?雍州苍生,又如之何?真是教他挢舌抵齿,无法应对,妙绝妙绝。

  解读此诗,始知全集中有无数神仙丹药之妙语,皆是当日雄心寄托。所谓世上绝顶聪明男子,则如先生者是也。

参考资料:
1、 (清)金圣叹.金圣叹评唐诗全编:陈德芳校点,1999:86-87

yōngqiūcuīmíngdānzào--bái

měirénwèizhèngběnwàngyàoqiúxiānshìwéi

xiàndānzàoyíngzhōudāngbànchìsōngguī

xiānshīyǒujuéshénjiāngzhùshèngxīnhuǒfēi

jiǔzhuǎndànnéngshēngshuāngdìng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颜渊觞仲尼曰:“吾尝济¹乎觞(shāng)²之渊,津人³操舟若神。吾觞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操之也。’吾觞焉而不吾告¹⁰,敢觞何谓也?”
译文:颜渊(或称颜回)问仲尼(孔子)道:“我有一次渡名叫觞深的深潭,船夫操纵船象神一样。我问他,说:‘驾船可以学(会)吗?’(他)说:‘可以。擅长游泳的人反复学习几次就会了,如果是会能潜水的人,那么还没见到船就会驾船了。’我(再追)问为什么(他)却不告诉我了,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¹济:渡。²觞深:渊名,水深而形似酒杯,故名。地在宋国。³津人:在渡口上撑船之人。⁴焉:于此,指“操舟若神”之事。⁵善游者:擅长游水的人。⁶数能:多次练习则可学会。⁷若乃:至于。⁸没人:能长时间潜入水中,精通水性之人。⁹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因为没人深通水性,虽未见过舟,未经训练。也能操纵自如。¹⁰吾告:告诉我。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而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¹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而操之也,彼视渊若陵²,视舟之覆(fù)犹其车却³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xiá)?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dàn),以黄金注者殙(hūn)¹⁰。其巧一也¹¹,而有所矜(jīn)¹²,则重外¹³也。凡外重者内拙¹⁴。”
译文:仲尼说:“擅长游泳的人反复学习几次就会了,是因为(他)忘记了水(不当回事)。如果是会潜水的人那么还没见到船就会驾船,(那是)因为他把深渊当成是座山,把翻船当成是车子倒退。各种翻船倒退摆在他面前而不放在心上,哪有无论怎样他都好整以暇的呢?用瓦片做赌注的一定轻松,用衣带钩(银子打造的)做赌注的会有所忌惮,用金子做赌注的一定神思昏乱。轻松就能专心一志,而有所顾忌,就会分心注意其它的事。凡是分心他顾的人思维必然迟钝。
注释:¹忘水:忘记对水的恐惧。²视渊若陵:把水上看成同陆上一样。陵,丘陵、高地。³却:退却。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对各种事端都不在意,处之泰然,没有紧张恐惧感,不会因外物扰乱心之平静淡漠。万方,万端。指变化无穷的各种事端。舍,指心。⁵暇:闲暇,悠闲、从容不迫。⁶注:赌注。⁷巧:碰巧、恰巧,瓦片为轻贱之物,输赢皆不在意,没有思想负担,听其自然,反而常常碰巧命中。⁸钩:腰带环,以银或铜制,比瓦稍贵重。⁹惮:担心害怕,这句的意思是,以钩为赌注,想胜怕负而又心中无底,故心虚气馁,反而易负。¹⁰殙:同“惛”心绪昏乱。黄金贵重之物,胜负非同小可,故而思想负担极重,举措失常,以这种心绪去赌很少有不输掉的。¹¹其巧一也:碰巧得胜的机会都是一样的。¹²矜:危惧。¹³外:身外之物,如带环、黄金之类。¹⁴拙:笨拙。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明月何皎(jiǎo)¹皎,照我罗床帏(wéi)²
译文:明月如此的皎洁明亮,照亮了我罗制的床帏。
注释:¹皎:本义是洁白明亮。此处用引申义,为光照耀的意思。²罗床帏:指用罗制成的床帐。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忧愁不能寐(mèi)¹,揽衣²起徘徊。
译文:夜里心中惆怅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在空屋内徘徊。
注释:¹寐:入睡。²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¹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²
译文: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
注释:¹客:这里指诗人自己。²旋归:回归,归家。旋:回还,归来。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出户独彷徨¹,愁思当告²谁!
译文:走出房门独自在月下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注释:¹彷徨:徘徊的意思。²告:把话说给别人听。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引领¹还入房,泪下沾裳(cháng)²
译文: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
注释:¹引领:伸着脖子远望。²裳衣:一作“衣裳”。裳,下衣,指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

  此诗通过皎皎明月抒发主人公的愁思。其主题有两种解读:一说塑造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说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全诗充分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情感是通过人物的自我意识活动以及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的,具有文学的形象性,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诗的特质。

  按第一种说法,此诗为游子思乡之作。

  游子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

  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而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接着写“忧愁”的原因。“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为何又说“不如早旋归”呢?实际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正如汉乐府相如歌辞《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而异乡游子欲归不归的情状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如此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然而,“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愁思当告谁?”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古乐府《悲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不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

  按第二种说法,此诗抒发女子闺中望夫之慨。

  闺中女子的愁思由明月引起。这里的“罗床帏”指闺房。夜深人静,孤寂难耐的时候,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原本“忧愁不能寐”,月光的照临更勾起若许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室。开头两联,就形象生动地把一个辗转徘徊的孤闺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辉之中。“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女子心头对“客行”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有期许。这一联是对全诗主题的揭示。但说归说,怨归怨,在此时此刻他不能听见,也不能回来。这满腹的愁思无人可以告诉。无可奈何,只好孤独地到院子里去流连彷徨,去对月倾诉。但月亮照我影,却难慰我情,抬头仰望愈久,而“忧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这里诗人以泪写愁,以泪写苦,以泪写思念,“泪下沾裳衣”不但说泪多,而且把情感推向高峰。后两联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64-166

míngyuèjiǎojiǎo

míng liǎnghàn 

míngyuèjiǎojiǎo zhàoluóchuángwéi 
yōuchóunéngmèi lǎnpáihuái 
xíngsuīyún zǎoxuánguī 
chúpánghuáng chóudānggàoshuí 
yǐnlǐnghuánfáng lèixiàzhāncháng 

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数声鶗(tí)(jué)¹,可怜²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³,梨花飘雪。
译文:耳边传来几声杜鹃鸟的鸣叫声,可叹啊,又到了春将归去的时候了。东风吹满庭院,吹落的海棠花如锦绣铺地,吹散的梨花如节节白雪。
注释:柳梢青:词牌名,双调49字。¹鶗鴂:古有“鸣而草衰”的说法,一说指杜鹃。词中指杜鹃(子规)的可能性大。²可怜:可叹。³绣、雪:均指落花。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¹、愁肠寸结。自是休文²,多情多感,不干(gān)³风月
译文:丁香花的残枝上滴着露水,仿佛是在哭泣一般,但也比不上我这般愁肠百结啊。我就好像沈约一般多情善感,但这与清风明月却毫无无关系。
注释:¹算未比:算来比不上。²休文:南朝文学家沈约,字休文。他在宋、齐两朝未被重用,遂郁郁成病。古诗文中常以“沈郎腰”表示因愁而消瘦。³不干:不干涉、与之无关。⁴风月:清风与明月。

  这首词是一首伤春词。词人借惜花伤春的情绪来感叹自己的身世之悲,表达了仕途失意的情感。上片写景明丽,海棠的红,梨花的白,在同一个院落中同时出现,色彩反差很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描写的是落花,但还是能从这样的景象中获得美的享受。下片又写含露的丁香,并以“露泣残枝”来比况作者自己忧郁的心境,过渡含蓄而隽永,且为下面写自己如何满腹愁肠百结作了铺垫。

  “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开篇三句写暮春时节,杜鹃悲啼,唤春归去,声音警人,令人伤感,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可怜”二字直叙因曲,点明伤春之感。

  “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这三句抓住了暮春景色的特点,描摹出一幅精美绝伦的“暮春落花图”,引人遐思,同时也寄托了词人既陶醉于美景又伤心年华消逝的复杂情感。海棠花落满地,本为哀景,但在词人笔下却成了“铺绣”,给人以艳丽的美感;随后,词人的笔触从地上转入空中,以“飘雪”喻指飘落的梨花,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也为画面平添了几分动感,也使得整个景色更加绚丽迷人。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换头这三句以丁香花结比自己的愁肠百结;“丁香”承上,“泣”字启下,自然而然地从上片对景的描绘过渡到下片对情的抒发上。

  “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此处为词人自况。末了这三句用典,以沈约白比。“不干风月”四字故意撇开,把无法排遣的郁闷归结于自身的多情多感,将其真情藏起,是在故作愚笔,于轻描淡写的自然调侃中凸现出曲折而沉郁的情思。全词于此戛然而止,然余韵未尽,缭绕不绝,引人回味。

  词人之所以强调自己“不干风月”,一方面是为了区别于传统伤春词大多写男女欢情的俗套,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自己胸怀大志,不为莺莺燕燕所拘牵的大丈夫气概,尽管自己未能位居宰辅,但毕生的追求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参考资料:
1、 上疆村民编 李之亮译.白话宋词三百首: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236页
2、 王德先主编.宋词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7,:第383页

liǔshāoqīng ·shùshēngjué

càishēn sòngdài 

shùshēngjué liányòushì chūnguīshíjié mǎnyuàndōngfēng hǎitángxiù huāpiāoxuě 
dīngxiāngcánzhī suànwèi chóuchángcùnjié shìxiūwén duōqíngduōgǎn gānfēngyu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sāng)条无叶土生烟¹,箫(xiāo)²迎龙水庙³前。
译文:久旱无雨,桑树枝都长不出叶子来,地面异常干燥,尘土飞扬,土地好像要生烟燃烧;龙王庙前,人们敲锣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
注释:¹“桑条”句:写旱情严重,桑叶枯落,只剩光秃秃的枝条;土地久旱,尘土飞扬,仿佛燃烧冒烟。²箫管:乐器名,此处指吹奏各种乐器。³水庙:龙王庙。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朱门¹几处²看歌舞,犹恐春阴³(yè)管弦。
译文:而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注释:¹朱门:富豪权贵之家。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后用“朱门”代称富贵之家。杜甫有“朱门酒肉臭”之句。²几处:多少处,犹言处处。³春阴:阴雨的春天。⁴咽: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黑潭龙》)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法不像“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guān

yuē tángdài 

sāngtiáoshēngyān xiāoguǎnyínglóngshuǐmiàoqián 
zhūménchùkàn yóukǒngchūnyīnguǎnx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