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怜穷山民,糠籺不自赡。
谁怜穷山民,糠籺不自赡。
纷纷死沟壑,往往困征敛。
纷纷死沟壑,往往困征敛。
夫惟节与爱,是谓仁且俭。
夫惟节与爱,是谓仁且俭。
揭兹圣人言,聊用自针砭。
揭兹圣人言,聊用自针砭。

jiéàitáng--yóumào

shuíliánqióngshānmínkāngshàn

fēnfēngōuwǎngwǎngkùnzhēngliǎn

wéijiéàishìwèirénqiějiǎn

jiēshèngrényánliáoyòngzhēnbiān

尤袤

尤袤

尤袤(mào)(1127年4月2日—1194年),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号乐溪、木石老逸民,常州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绍兴十八年(1148年),尤袤登进士第。初为泰兴令。孝宗朝,为大宗正丞,累迁至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又曾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光宗朝为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授礼部尚书兼侍读。卒后谥号“文简”。尤袤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原有《梁溪集》五十卷,早佚。清人尤侗辑有《梁溪遗稿》两卷,刊行于时。 ▶ 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执鼠无功元不劾,一箪鱼饭以时来。
执鼠无功元不劾(hé)¹,一箪(dān)鱼饭以时来。
译文:你捉不到老鼠我根本就不追究你,每天的一瓢加鱼饭都会按时送来。
注释:¹劾:检举揭发。
看君终日常安卧,何事纷纷去又回?
看君终日常安卧,何事纷纷去又回?
译文:我就是想看着你整天趴着那里陪伴我,可你为什么又忙忙碌碌地来来回回?
手植千树桑,文杏作中梁。
手植¹千树²桑,文杏³作中梁。
译文:亲手栽下很多棵杏与桑,富家郎砍倒文杏作中梁。
注释:¹植:种树。²树:株,棵。³文杏:杏树的一种,树高大,其材有文彩,可做中梁。
频年徭役重,尽属富家郎。
频年¹(yáo)役重,尽²属富家郎。
译文:只因为连年徭役太繁重,不得不全部卖给富家郎。
注释:¹频年:累年,连年。²尽:都,全部。
富家田业广,用此买金章。
富家田业广,用此买金章¹
译文:富家的大郎田地产业多,他又花臭钱买来大官当。
注释:¹金章:大官执掌的金印。
昨日门前过,轩车满垂杨。
昨日门前过,轩¹车满垂杨²
译文:老田翁咋日在他门前过,垂杨下满是贵人的车辆。
注释:¹轩: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的人乘坐。²垂杨:树名,又名垂柳,此树易于栽种,枝叶下垂,摇曳多姿。
归来说向家,儿孙竟咨嗟。
富来说向家¹,儿孙竟咨(zī)(jiē)²
译文:老田翁到家一向家人讲,惹得满室的儿孙竟嗟伤。
注释:¹说向家:“向家说”的倒文,向家人说起此事的意思。²咨嗟:感叹声。
不见千树桑,一浦芙蓉花。
不见千树桑,一浦(pǔ)¹芙蓉花²
译文:看不见千裸桑树与杏树,只有满池的荷花散幽香。
注释:¹浦:本作“水滨”解,这里指水池。²芙蓉花:荷花的别名,荷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开花美丽,又有莲花、菡萏等别名。

  《田翁叹》通过一位植树田翁的感叹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面貌,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人间的不平与官府徭役的繁重与害人。这位植树的田翁是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农,他辛勤劳动了一生,亲手栽下了千棵桑树与杏树,他本指望这些劳动会给自已与自己的一家带来温饱,也造福于社会与后代。这种愿望是应该得到满足的。但是,封建社会的现实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连年繁重的徭役使田翁倾家荡产,他不得不把自己心爱的倾注了全部心血与希望的桑林与杏树卖给富家郎。而这位富家郎却砍倒“文杏作中梁”,又段林开池,在池中种上了满池的荷花,以供自己的观赏与享乐。这位富家郎“田业广”,又花钱买了“金章”,步入了官场。他又广为结交,使他家门前的垂杨下满是贵人的车辆。这样的现实,使田翁及田翁的一家感叹嗟伤,又使作者感到不平。

  这首诗形象鲜明,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田翁的形象是从作者的正面描写中展示出来的。这首诗是以写田翁的所做、所观、所想为主,这位田翁的性格特点是由他的动作及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他“手植千树桑”,他家有满室的儿孙,说明他的勤劳,他已经为社会劳动了一生。他对富家郎的怨恨说明他有朴素的阶级觉悟。他对“千树桑”被毁,对他亲手栽的文杏做了中梁,对桑林被开为荷花池感到痛心与惋惜,这说明他一生种桑与种杏不单是为了自身与一家人的温饱(当然也包含着为自身与一家人的温饱),这中间透出了一定的为社会及后代造福的思想。这是他性格中可贵的善良的一面。这位老田翁的形象是具体的,是有血有肉的。而那位富家郎的活动,他的所作所为,他砍“文杏作中梁”,他“田业广”,他用钱“买金章”,他招来无数贵人的车辆,他毁桑林开水池种荷花,这一切都是从田翁的眼里看出,从田翁的嘴里说出,这种写法省略了不少笔墨,而这位富家郎“为富不仁”的特点又表现得极为突出。作者的态度,作者对田翁的同情,对富家郎的厌恶与斥责都是通过这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的。诗人对官府徭役繁重的揭露也没有正面阐述,只是在说明田翁把“手植”的“千树桑”卖给富家郎的原因时,顺便交待了一句“频年徭役重”,致使田翁的“千树桑”“尽属富家郎”。这样描写,使这首诗重点突出,情节多变化,这是一首以叙事与扦情二者相结合的作品。另外,这首诗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诗中田翁与富家郎是封建社会两类人的代表,田翁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者,富家即是压迫别人剥削别人的官僚地主。这两者在诗中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就在这对比之中展示出来。同时,语言通俗形象,情节跳跃性较大也是这首诗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5-158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tiánwēngtàn--fén

shǒuzhíqiānshùsāngwénxìngzuòzhōngliáng

pínniányáozhòngjǐnshǔjiāláng

jiātián广guǎngyòngmǎijīnzhāng

zuóménqiánguòxuānchēmǎnchuíyáng

guīláishuōxiàngjiāérsūnjìngjiē

jiànqiānshùsāngrónghuā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译文:新春佳节,天地间风霜尽去,春意盎然。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译文:日历上又添了一岁,新春代替了旧气象。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梅柳芳容徲(tí)¹,松篁(huáng)²老态多。
译文:春天来临梅花、柳树展现了新姿,只是冬天不凋的松竹有了一些老态。
注释:¹徲:久。²松篁:竹与松。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译文:新年因为高兴饮了太多的屠苏酒,欢笑的声音响彻了云霄。

yǒuxīnzhēng

yóng yuándài 

tiānfēngshuāngjìn qiánkūnxiàng 
tiānxīnsuìyuè chūnmǎnjiùshān 
méiliǔfāngróng sōnghuánglǎotàiduō 
chéngzuìyǐn huānxiàobáiyún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午枕¹花前簟(diàn)²欲流,日催红影³上帘钩。
译文:花前一枕午睡,竹席清凉如水波欲流,斜阳已照着花枝,将婆娑红影映上我的帘钩。
注释:¹午枕:即午睡。²簟:竹席 。³红影:红色的花影。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窥人鸟唤悠扬¹梦,隔水山供(gōng)²宛转³愁。
译文:窥视人的小鸟声声啼鸣,惊起飘忽的梦,它去得悠悠。只看见水那边青山重重叠叠,引惹起心头深隐难言的清愁。
注释:¹悠扬:飘忽不定。²供:引起。 ³宛转:缠绵,难以名状。

  这首诗将午睡醒来、由恍惚到清醒的瞬间感受和心理的复杂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诗的首句写春日午睡时将睡未睡的感觉,“花前”点出是春天季节,又照应下句的“红影”;“簟欲流”既指卧席波浪形的花纹,又指竹席光滑清凉如水,睡意朦胧间,仿佛感到竹席变成了缓缓流动的波浪,十分惬意。次句写睡醒之感,这一觉睡得舒适漫长,醒来时只见花影投射到帘钩之上,正午花影最短,不会遮住帘钩,故而可看出此时日光已经西移,“催”字表达出惊讶时光过得飞快的心理感觉,又从侧面形容梦之酣畅。

  三、四句写醒来后心理的落差和变化,醒来耳中听得鸟鸣,却怀疑美梦正是被鸟鸣唤醒,寻声望去,似乎鸟儿也在窥望自己,于是主观感情倾向认为是鸟儿有意唤醒自己,心头生起一种惆怅之感,再往远处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帘,于是愁绪变得更无穷无尽了。“青山”在这里可说是现实生活的象征,因为它稳定不变并朝夕与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识到令人迷恋的梦已飘远,思绪猛然回到现实中,定叫作者愁肠宛转。

  理想和现实是人类永无休止的矛盾:人类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和现实总有极大的差距:人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永远不可能到达完美的理想境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尽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历史。无论是美好的“悠扬梦”,还是象征意义上的“隔水山”,都是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矛盾冲突的心境构成了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因符合人类心理深层中的企恋心态,而获得了审美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再从艺术上看,“悠扬梦”给人以美的朦胧感,“隔水山”则展示了美的距离感。从审美的欣赏角度看,朦胧感和距离感有助于增强关感。加上句法新颖,对仗工整,声情和语意浑然一体,令人击节叹赏。

  当然,此诗的前二句也是相当出色的,如“簟欲流”、“日催红影”,或写出幻觉中的动感,或将太阳拟人化,炼字琢句新鲜独创,雅丽精绝。全诗转折自然,委婉含蓄,体现一种整体的美,令人味之不尽。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51-252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58
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6-187

zhěn--wángānshí

zhěnhuāqiándiànliúcuīhóngyǐngshàngliángōu

kuīrénniǎohuànyōuyángmèngshuǐshāngōngwǎnzhuǎnchóu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憔悴¹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译文:近年来一日比一日憔悴,环顾身边亲人多有亡故而日渐萧条,令人黯然神伤。
注释:¹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风威侵¹病骨,雨气咽愁肠²
译文:悲伤而致病,风雨之下病骨难支、愁肠百转不能胜情。
注释:¹侵:侵害。²咽愁肠:使愁肠哽咽。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夜鼎(dǐng)¹唯煎药,朝髭(zī)半染霜。
译文:深夜鼎中弥漫着药香,早晨醒来发现髭须斑白。
注释:¹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髭嘴边的胡子。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前缘¹竟何似,谁与问空王²
译文:我的人生因果究竟如何?谁能替我去求问佛祖?
注释:¹前缘:佛教以世间诸物皆因缘和合而成,故善缘结善果。恶缘生恶果。又以生死本是轮回相报,故人今生之善,皆因前生善缘之成,而今生之恶,则为前生恶缘之果。²空王:佛家语,佛之尊称。佛说世界一切皆空,故称空王。

  首联“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两句便给全诗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萧条”二字交代了诗人此时的生活,已经没有了侍从簇拥、嫔娥相伴的富贵繁华。他是旧目的南唐君主,今日的宋人囚徒,生活不唯冷清,对比过去,尤觉萧条。诗写在入宋之后,这样的一种厌倦情绪也就有了理解的线索。诗以“憔悴”领起,对以“萧条”,前者重在写人,后者刻画环境。二者相互映对,写出人因萧条而憔悴,也因憔悴而更觉萧条。意思还不止于此一层。“年来甚”与“益自伤”相对,这是说,人是一年一年的老去,憔悴本来就一年更甚于一年,偏又处在这周遭萧条的环境中,于是便生出无尽的感伤而加快了人憔悴的速度。

  中间两联刻画诗人的生活状态。颔联“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紧承首联而发,写憔悴的“病骨”受“风威”所“侵”,伤感的“愁肠”为“雨气”所“咽”。使病体与愁怀紧密关合,以见病因愁起,愁使病笃之意。这一联尤为传神,把病中的敏感形象地写了出来,正因为有病骨,正因为有愁肠,才感受到秋风格外寒,秋雨格外冷。颈联“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句,悲叹宝鼎已无他用,“唯煎药”而已,自己也垂垂老矣,已是“朝髭半染霜”了,更是哀戚尤深。

  尾联“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语气悲愤。“前缘”“空王”之说,更涉佛事,益见消沉。愁病交加,无所排遣,便只好求助于佛,而幻想从了解“前缘”中得到解脱,从询问“空王”中得到指点。可是“前缘竟何似”,仍不得而知。“谁与问空王”,亦不得其门而入。诗至此煞笔,流露出无限的惆帐与忧思。其中深沉的内容,耐人寻味。

  诗中以“威”写风,以“气”写雨,将政治处境中所有的威逼与压迫都转为自然现象的感受,就文学手法而言是拟人。而在诗人,怕也有不能直言而曲折抒写的现实考虑。全诗把体病、心病、人情、秋景、家事、国事等融合在一体,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97-98页
2、 (南唐)李煜著,王晓枫解评.李煜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01 第1版:第126页

bìngzhōnggǎnhuái怀

 dài 

qiáocuìniánláishèn xiāotiáoshāng 
fēngwēiqīnbìng chóucháng 
dǐngwéijiānyào zhāobànrǎnshuāng 
qiányuánjìng shuíwènkōngw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