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初至我邦,受命蜀行台。群士森如林,手自拣条枚。
子初至我邦,受命蜀行台。群士森如林,手自拣条枚。
试席莫敢哗,棘门乃大开。知是诤臣乡,所出非凡材。
试席莫敢哗,棘门乃大开。知是诤臣乡,所出非凡材。
益州外南宫,将遣与计偕。诏书选主司,帝谓汝往哉。
益州外南宫,将遣与计偕。诏书选主司,帝谓汝往哉。
深喜与子逢,再持钧石来。因得享成事,笑歌杂诙谐。
深喜与子逢,再持钧石来。因得享成事,笑歌杂诙谐。
秋风吹帽裙,白露入酒杯。饮我玻瓈江,泻子琼瑰怀。
秋风吹帽裙,白露入酒杯。饮我玻瓈江,泻子琼瑰怀。
相看语不厌,预忧归驾催。
相看语不厌,预忧归驾催。
晁公溯

晁公溯

晁公溯:一作晁公遡,字子西,济州巨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晁公武弟。宋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施州通判,绍兴末知梁山军。宋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著有《嵩山居士文集》54卷,刊于乾道四年,又有《抱经堂稿》等,已佚。 ▶ 2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黄沙¹(qì)²里客行迷,四望云天³直下低
译文: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
注释:¹黄沙:指沙漠地区。²碛: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³云天:高空。⁴直下低:往下低落。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为言¹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译文: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
注释:¹言:说。

  这首诗显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韦应物《调啸词》所写的“东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无所归依,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所写的“此时心转迷”。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亦迷的意思在内。

  第二句“四望云天直下低”,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这个“低”,虽属视官的错觉,却是望中的实感。陆游《游修觉寺》诗中的“天向平芜尽处低”句,写的也是这样一个错觉和实感;而岑参所写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别鲜明、强烈的感受。

  第三句“为言地尽天还尽”,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诗人到达安西后,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中还写有“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两句。“寻河”是虚写,用汉使通西域典故(见《汉书·张骞传》;“过碛”是实写,记自身的历程。“地尽”、“天低”则重述了这一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这一收尾也许另有一层意思,如李益的《征人歌》所说:“塞外征行无尽日”,虽然已经抵达安西,征行还不会结束。

  诗写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觉中构成的印象、内心处触发的感受。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有些边塞诗,往往经过高度概括,甚或出于凭空想象,所写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个性少,纵有典型意义,不免陈陈相因。岑参所写,则大都是实地见闻、亲身感受,以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面目出现,奇葩独放,异境别开,使人眼目为之一新。从这首绝句,也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30-331

guò--céncān

huángshāxíngwàngyúntiānzhíxià

wèiyánjǐntiānháijǐnxíngdàoān西gèngxiàng西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¹
译文:天地开辟啊曹魏代汉,如同日月重新放射出光芒。
注释:¹重光:重新见到光明。
遭逢际会,奉辞遐方。(奉辞 一作:毕力)
遭逢际会,奉辞¹遐方²
译文:陛下赐给我绝佳的机会啊,让我奉命前往辽东镇压叛乱。
注释:¹奉辞:奉君主之命。²遐方:远方。此句指奉命讨伐辽东。
将扫逋秽,还过故乡。
将扫逋秽¹,还过故乡。
译文:本次征讨路上也经过了我的家乡,我定当奉皇命扫除叛乱,拿下辽东。
注释:¹逋秽:贬称流寇。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¹
译文:扫除万里江山的不臣之徒,整顿、治理这八荒之地。
注释:¹总齐八荒:意为整顿、治理所有的地方。“八荒”,犹言八方。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告成归老,待罪¹舞阳²
译文:大功告成后我将请辞告老,在舞阳安稳度日。
注释:¹待罪: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使以待罪为自己供职的谦词。²舞阳:当时司马懿被封为舞阳侯。舞阳在今河南舞阳东南。

--

tiānkāiyuèzhòngguāngzāofénghuìfèngxiáfāngjiāngsǎohuìháiguòxiāng

qīngwànzǒnghuānggàochéngguīlǎodàizuìyáng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蓝岑¹(sǒng)天壁,突兀(wù)²如鲸额。
译文:蓝山耸天而立如同一道墙壁,突兀而出像鲸鱼额头。
注释:¹蓝岑:即蓝山。²突兀:高耸貌。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奔蹙(cù)¹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译文:如奔如蹙横在澄彻的深潭之前,其势吞没落星之石。
注释:¹奔蹙:指山如奔如蹙。蹙,屈聚紧缩。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译文:溪沙带着秋月的横辉,潭水摇荡光映寒山翠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译文:如此佳境真应缓棹慢行,如此清辉光彩真能留客脚步。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¹²阻欢游,使我自惊惕(tì)³
译文:遗憾的是您不能来此欢游,使我心中又惊又忧。
注释:¹恨:深以为憾。²君:指何判官。³惊惕:即警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所期俱卜筑¹,结茅²炼金液³
译文:我所期望的是您我共同在此占卜选址,盖筑茅屋炼长生不老之药。
注释:¹卜筑:择地而居。²结茅:筑茅屋。³金液:指长生不老药。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运用铺叙的方法,描绘一幅蓝岑危崖高耸、突兀如鲸鱼额的壮阔山河风景图。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以比喻修辞手法来形容蓝山悬崖怪石在落星潭里的倒影如猛兽扑向潭下,要把落星潭一口吞下去。

  “沙带秋月横,水摇寒山碧”描写活泼滩下的白沙与秋月相映衬,月光和滩水分外横亮。上句“带”与下句“摇”相互映衬。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紧扣上文,如此佳境可以吸引人驻足,雅俗共赏、叹为观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暗寓如此意境开阔、气象雄伟的美景,“君”此时未能与诗人一道欢游,遗憾情愫跃然纸上,亦隐隐流露出“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的意蕴。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重申对友人的忠告,劝其趁此脱身,归隐林下。

  综观全诗,首四句似写蓝山风景之奇特,实喻幽州形势之危急。次四句亦然,佳境、清辉之句,似是留客之辞,实则促友人醒悟之意也。末四句劝告友人趁此脱身,归隐林下。正如“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表达出李白希望友人何判官能同他一起,在蓝山隐居,炼丹学道。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218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25-526
3、 常秀峰 等.李白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130-131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
一粒红稻¹饭,几滴牛颔(hàn)²血。
译文:颗颗精细的红稻米饭啊,那是耕牛滴滴的血凝成。
注释:伤:哀伤、悲悯之意。¹红稻:指红色的稻米,为稻中的一种,亩产量低,较为珍贵、罕见。²颔:下巴颏。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
珊瑚¹枝下人,衔(xián)²³不歇。
译文:贵族们吃喝玩乐赏珍宝,饮酒而吐出红米饭不停。
注释:¹珊瑚:海中的珊瑚虫的分泌物和石灰质骨骼形成的,像树枝状,多为红色,也有白色的,经加工成珍贵的装饰品,古代富贵人家常将它供于几案上,作赏玩的珍宝。²衔杯:饮酒。³吐:吐出红米饭。

  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中度过,其诗亦多隐逸之风,这首《伤农》却是一篇富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对封建剥削阶级的奢侈浪费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此联描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红稻”指红色的稻米,不仅清香好吃,且富营养,多供贵族、富豪之家食用。这里不用一碗,而用一粒,便含有农民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才有人们碗中之餐,粮食得来粒粒都含着辛苦之意,用词着意甚深。“牛颔血”,牛在耕田时下巴被套绳磨出血来,突出了劳动的艰苦,然而牛既如此人更不堪,诗人借牛颔血烘托了劳动人民耕种的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和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是相像。凡是有良心的人都应该珍惜劳动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这是两位诗人写作这类题材的诗之共同宗旨。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那些不劳而获、不知稼穑的腐朽奢糜之徒是从来都不懂、也不屑去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的。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此联描绘了富贵豪门家的奢侈与浪费。“珊瑚”,珊瑚枝,因它色彩艳丽,且采摘不易,所以它便显得十分名贵,是官宦贵戚家室内部装饰摆设珍品,由此可知,诗中“珊瑚枝下人”指的便是大富大贵人家的男男女女了,他们终日极尽奢华。下句中的“衔杯吐不歇”便是动劳人民辛辛苦苦种出的红米做成的饭,被他们在纵酒行乐时如同废物一般吐了出来。

  白描的手法与鲜明的对比是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形式短小,含义深刻是这首诗的特点。这首诗与李绅的《悯农二首》相比,诗意接近,虽不及李诗影响大,但对农民的疾苦是深切同情,对不劳而获的豪富贵族是深表愤怒的。整首诗朴实、直率地写出悲愤交加的感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6-237
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19-320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633-634

shāngnóng

zhèngáo tángdài 

hóngdàofàn niúhànxuè 
shānzhīxiàrén xiánbēixiē 
绝顶无云,昨宵有雨。我来此地闻天语。疏钟暝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
绝顶无云,昨宵有雨。我来此地闻天语¹。疏钟暝(míng)²乱峰回,孤僧晓度³寒溪去。
译文:山顶上没有云彩,昨天夜里下过雨。我来到此地感悟天地之间的灵性交流。若有若无的钟声在昏暗的杂乱山峰间传递,孤寂的僧侣在晨晓中渡溪而去。
注释:¹天语:上天之告语。²疏钟暝直:谓寺庙的晨钟声于昏暗中揭响直入高空。暝:昏暗。³度:通“渡”。
是处青山,前生俦侣。招邀尽入闲庭户。朝朝含笑复含颦,人间相媚争如许。
是处¹青山,前生²(chóu)³。招邀尽入闲回户。朝朝含笑复含颦(pín),人间相媚争如许
译文:放眼望去到处是青山,站在山顶上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和伴侣。想把他们招请到这里闲耍。就这样朝朝暮暮在一起生活,那是多么的快乐,人间的相亲相爱也就莫过于如此了。
注释:¹是处:到处。²前生:上一辈子。³俦侣:伴侣。⁴招邀:邀请。⁵闲回户:寂静的回院。⁶含笑复含颦:微笑或皱眉。⁷相媚:取悦。⁸争如许:怎得能够像这样。

  这首词写凌晨时候爬上高山之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但其中含有很丰富的言外意蕴,留下较大联想空间的写境与造境相结合的作品。

  “绝顶无云”和“昨宵有雨”是一个对比也是一个过程。所谓对比,是今晨与昨宵、无云和有雨的对比,它容易引起一种诗意的感发;所谓过程,是在昨夜到今晨这极短的时间中从阴到晴的过程,它容易引起哲理性的体悟。因此王国维接下来就说“我来此地闻天语”。“天语”,是上天的告语,是以一种告诫的语气,所以“我来此地闻天语”这句话,就隐含有一种寻求觉悟的努力在里边。后面王国维展开描写,写所听和所看到的,“疏钟暝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黎明前月已经西沉日尚未出,是山谷中最昏暗的时候。这里的直是王国维着力的描写,突出它的力度。而“乱峰回”,是说山谷被乱峰环绕,这是一种横向的包围和约束的力量。“回”和“直”这一句两字,是对举的说法,使人觉得那寺院疏钟的声音好像冲破了乱峰环绕的黑暗直立而起,揭响入云。“孤僧晓度寒溪去”,令人在乱山昏谷之中产生。这样说并非毫无根据,因为这句话从意象到字句都充满了引人产生这种联想的可能性。

  正是这个“孤”字,引出了下阕寻求俦侣的想像:“是处青山,前生俦侣,招邀尽入闲庭户。”“前生俦侣”,仍是用了佛教的说法。引述到了前生、今生、来生的“三生”,那便是一种前生的慧根。把青山视为前生的伙伴并邀请它们到家里来做客,一方面是极言自己对青山的亲近之感,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这种比喻方式不是王国维创造,它借鉴了辛弃疾其中一首《沁园春》的写法,把青山比作客人。接着下来王国维这首词结尾的“朝朝含笑复含颦,人间相媚争如许”,仍然是借鉴了稼轩词,这是正用,那种寻求一个知音来安慰自己的渴望,正反映了他自己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孤独。

shāxíng··juédǐngyún--wángguówéi

juédǐngyúnzuóxiāoyǒuláiwéntiānshūzhōngmíngzhíluànfēnghuísēngxiǎohán

shìchùqīngshānqiánshēngchóuzhāoyāojǐnxiántíngcháocháohánxiàohánpínrénjiānxiāngmèiz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