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端梵影插秋天,正在长流夹岸边。散步莫疑因病酒,偶来非是为逃禅。
林端梵影插秋天,正在长流夹岸边。散步莫疑因病酒,偶来非是为逃禅。
尘门不禁贫人履,僧榻偏酣高士眠。檐际松风波底月,久忘身世隔尘烟。
尘门不禁贫人履,僧榻偏酣高士眠。檐际松风波底月,久忘身世隔尘烟。

guòsēngshě--zuǎn

línduānfànyǐngchāqiūtiānzhèngzàizhǎngliújiāànbiānsànyīnbìngjiǔǒuláifēishìwèitáochán

chénménjìnpínrénsēngpiānhāngāoshìmiányánsōngfēngyuèjiǔwàngshēnshìchényān

吕缵祖

吕缵祖

吕缵祖,字峻发,号修祉,沧州人。顺治丙戌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历官弘文院侍讲学士。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百亩¹中庭半是苔²。门前白道³水萦(yíng)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译文: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小溪流。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注释:¹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²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³白道:洁白的小道。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小院回廊(láng)春寂(jì)寂,山桃溪杏¹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译文: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注释:¹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寓居的环境,表现词人归隐生活的冷清寂寞。下片高情于景,词人对生长在寂寞环境中的桃杏发出深沉的慨叹,寄托着自己内心的惆怅与不平。

  词的上片写到寓居的环境有宽敞的庭院。洁净的小路,盘旋的溪水,呈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村野生活情景。“百亩中庭半是苔”,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说明这里已经很久没人来了,也表明主人公心情不好无暇打扫干净,烦事扰身,从侧面表现出由以前的门庭若市变成现在的无人问津,门庭冷落,显出几许苍凉和寂寞,营造了一种凄凉氛围。“门前白道水萦回”,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婉转的小溪流。如此优美、清闲的环境,本能吸引很多人来访,但是并没有人来,可惜了如此美景无人观。“爱闲能有几人来”,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这是从正面描写凄清的场面,不禁让人感到惋惜,也从侧面说明主人公希望能有一两个知音懂得他此时的心情,希望他们能和自己分享这美景,可惜就是没有知音。

  下片首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安静,山上的桃花开了,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春天这里本该非常热闹,但现在如此寂静,桃花和杏树都无人观,孤独地伫立在春天里。此句从侧面突显出这里的寂静和苍寥,衬托出环境的落败。“为谁零落为谁开”,山里的桃花已经开放了,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再美又有什么用,哪里会有人来这里欣赏呢。这小园风情景物,寓意颇深。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法”,其中酸苦,用“为谁零落为谁开”之问也十分贴切吗。这里词人以桃花自喻,表达自己也像它一样孤独,没有人问起,落寞之情溢于言表,反映环境的零落荒寂,令人唏嘘。这首词以问句结束,启迪读者思考词外之意,深化了词的内涵,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

  这首词深刻地向我们展示了王安石晚年在山中的生活,是如此的孤独寂寞,虽然身处美景之中,却是孤身一人,没有知音。尽管如此,王安石还是用写景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寓情于景,对山中的美景颇为喜爱。总的来说,《浣溪沙》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表达出他晚年“人走茶凉”的寂寞之情,此情颇为深沉、悲凉。

参考资料:
1、 张福清.宋代集句词评注[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7):22.

huànshā ·bǎizhōngtíngbànshìtái

wángānshí sòngdài 

bǎizhōngtíngbànshìtái ménqiánbáidàoshuǐyínghuí àixiánnéngyǒurénlái 
xiǎoyuànhuílángchūn shāntáoxìngliǎngsānzāi wèishuílíngluòwèishuíkāi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大用外腓(féi)¹,真体内充²
译文:诗篇的魅力外放光华,纯真体质充实于内。
注释:¹大用外腓:巨大功用庇护于外。腓,庇护。²真体内充:纯真体质充实于内。形容雄浑之气包举诗文内外。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译文:返回至虚空浑沌境界,秉赋刚健,英姿勃发。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具备万物,横绝浑空。
译文:洞悉世间多样的风情,纵观环宇的沧桑演化。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译文:看天际行云鼓荡翻卷,听荒漠长风呼啸叱咤。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¹
译文:超脱大千世界的表象,得以实现其最大之自我完整世界。
注释:¹环中:世界。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持之匪¹强,来之无穷。
译文:切不可任性附会牵强,诗情无涯会汩汩萌发。
注释:¹匪:非,下同。

shīpǐnèrshí ·xiónghún

kōng tángdài 

yòngwàiféi zhēnnèichōng 
fǎnhún jiànwéixióng 
bèiwàn héngjuétàikōng 
huānghuāngyóuyún liáoliáochángfēng 
chāoxiàngwài huánzhōng 
chízhīfěiqiáng láizhīqióng 
十八日,与黎莼斋游狼山,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江,明晨及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十八日¹,与黎莼(chún)斋游狼山²,坐萃(cuì)景楼望虞山³,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楼,明晨及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译文:清光绪二年秋八月十八日,我和黎莼斋游狼山,坐在萃景楼上,远望虞山,觉得景色很美。二十一日就雇了船过江。第二天早上,到了常熟。这时易州赵惠甫恰巧免官回来,住在常熟,便与我一同去游玩。
注释:¹十八日:光绪二年(年)八月十八日。²狼山:在楼苏南通市南。³虞山:一名乌目山,在楼苏常熟县城西北。相传西周虞仲葬此,故名。
虞山尻尾东入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踞岩俯视,平畴广衍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陵、震泽,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鑱云,雨气日光参错出诸峰上。水阴上薄,荡摩阖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霭围缭,光色纯天,决眦穷睇,神与极驰。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之所尝居也。嗟夫!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为维摩寺,经乱,泰半毁矣。
(yú)山尻(kāo)¹尾东入熟城,出城迤(yǐ)²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pián)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zhě)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huō)(bò)(yì)³,诡异殆(dài)不可状。踞(jù)岩俯视,平畴(chóu)广衍(yǎn)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yù)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pí)、震泽¹⁰,连山青以相属,厥(jué)高鑱(chán)¹¹,雨气日光参(cēn)错出诸峰上。水阴¹²上薄¹³,荡摩阖(hé)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miǎo)(ǎi)围缭,光色纯天,决眦(zì)穷睇(dì)¹⁴,神与极驰。岩之麓(lù)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zhāi)¹⁵之所尝居也。嗟夫!以兹丘之胜,钱氏惘(wǎng)¹⁶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¹⁷为维摩寺,经乱,泰半¹⁸毁矣。
译文:虞山后面向东延伸进常熟城。出城斜向西,绵延有二十里地,四面都是广阔的田野,山横亘在中间。其中最好的景点是拂水岩,大石高有几十尺,一层层堆积重叠着,像层积的灵芝,又像重重叠叠的大石盘修筑的平台,有暗青色、红色,斑斓驳杂,光彩夺目。有两块石头从中间分开,叫剑门,陡峭如裂开一般屹立着,奇形怪状几乎无法形容。蹲在岩石上,向下望去,田地平整广阔约有上万顷,澄碧的湖水,奔流的小溪,纵横交错,流淌着,翻涌着,华美得像一幅天然的图画。向南望见毗陵、震泽,山青翠相连,高耸入云。雨气和日光参差错落在各山峰上面,水汽逼近,忽开忽合,瞬息万变。它的外面,烟云弥漫,光色满天,极目远眺,心游天外。岩脚下是拂水山庄的旧址,钱牧斋曾经住过的地方。唉!凭着这么好的山丘胜地,钱先生却糊涂地不能隐居在此终了一生,我和赵惠甫却快乐地不想离开啊!山崖的边侧是维摩寺,经过战乱后大半被毁坏了。
注释:¹尻:尾部。²迤:往。³騞擘屹立:意为如同被刀騞然劈开似的直立。騞,以刀劈物声。擘,剖分。⁴状:描述。⁵畴:农田。⁶衍:延展。⁷澄湖:当指阳澄湖,阳澄在常熟城南。⁸荡潏:水流波涌。⁹毗陵:古郡名,指镇楼、常州、无锡地区。¹⁰震泽:即太湖。¹¹厥高鑱云:山高之高,刺入云端。厥,其。鑱,刺。¹²水阴:水的南面。¹³上薄:指自虞山南望湖水,水面向南伸展,上近天际。¹⁴决眦穷睇:意为穷尽目力,张目远望。眦,眼眶。睇,看。¹⁵钱牧斋: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明清之际著名文学家,明代万历年间(~年)进士。后来在南明王朝中任礼部尚书,清兵南下,率先迎敌,官至礼部侍郎。因丧失民族气节,为士人所不齿。¹⁶惘:迷惘失去方向。¹⁷阿:边。¹⁸泰半:大半。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工,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今指谓易州:“一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类数百年物。寺僧俱酒果笋而饷余两人已,日昃矣。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称建诗语。寺多木樨花,自寺以往,芳馥载涂。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huò)工,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今指谓易州:“一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¹,类数百年物。寺僧俱酒果笋而饷(xiǎng)余两人已,日昃(zè)²矣。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³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suì)称建诗语。寺多木樨(xī),自寺以往,芳馥(fù)载涂。
译文:出了寺向西走,稍微转个弯,过了一道岭,然后向北,只见云海豁然开朗,渺渺茫茫,仿佛天外一般,而狼山忽然出现在前面。我指着狼山对赵惠甫说,前些天我在那上面游玩过。又从西边下去,是三峰寺,所在房屋,间间都可休息。走近寺一看,里面很多古树,有一株罗汉松,树皮已经剥落,树干光秃,像是上百年的树。寺里和尚准备了酒菜、水果,请我们两人吃。太阳将要西斜,我们沿着山向北走,经过安福寺,那就是唐代诗人常建诗中所说的“破山寺”,清幽深邃,和他诗中描绘的相符。寺里多桂花树,从寺里过去,一路上充满着芬芳。
注释:¹剥脱拳秃:树皮脱落,树干光秃而曲结回绕。²昃:日西斜。³常建:盛唐诗人,写诗多以山水寺观为题材。著有《常建集》,其五律《破山寺后禅院》为传世名篇。⁴木樨花:桂花。“樨”也作“犀”。
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仲雍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不可上,期以翼日往。风雨,复不果。二十四日遂放舟趣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蓬户,望之了然,令人欲反棹复至焉。
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¹、仲雍(yōng)²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zè)不可上,期以翼日³往。风雨,复不果。二十四日遂放舟趣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蓬户,望之了然,令人欲反棹(zhào)复至焉。
译文:从常熟北门返回,我们便到了言子和仲雍的坟墓。上面是辛峰亭。这时太阳已经下山了,山路陡险无法上去,相约第二天去游玩。因为刮风下雨,又没有成行。于是二十四日乘船往吴门去,走了几十里水路,虞山好像还在船篷上面蜿蜒曲折,望去清清楚楚,使人想要掉转船头再去游玩。
注释:¹言子: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²仲雍:吴太伯弟,后立为王,其后人建立吴国。言偃与仲雍墓均在虞山。《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地纪曰:仲雍冢在吴乡常熟县西南虞山上,与言偃冢并列。”³翼日:明日。⁴吴门:苏州别称。⁵蓬户:船蓬上的窗户。

  这篇散文以行程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全面铺叙的写作手法,将登山越岭所见的风光景物逐一展现于笔下,作者或远望,或近观,或仰视,或俯察,视角不停变换,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全文用笔简炼,随意挥洒;移步换景,描写真切如画。

  这篇散文行文时无论描摹近石远山,还是写苍烟渺霭,都萃形、光、色于一体,让人目不暇接。此外,作者还以简洁的文笔点出人文景观,如拂水山庄旧址、破山寺及言子、仲雍墓等,以反衬虞山之胜。通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与喧嚣尘世相割裂的静态的自然,笼罩着一种淡雅的诗美意境,特别是文末写行数十里回望虞山,“犹蜿蜒在篷户,望之了然,令人欲返棹复至焉”,以回应之笔表现自己余兴未尽的心理感受,文已尽而意无穷,委实耐人寻味。同时,也与文首“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相照应,揭示此次虞山之游,是以“远望神往”起始,以“回望欲返”作结,首尾呼应而又浑然天成。

  文中,“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数句,感叹钱谦益既为常熟人,家乡有如此名胜佳地,却如此糊涂,不能隐居终生。由此我们看出作者的人品和藏身山水、超然脱俗的理想。类似的感慨在《游狼山记》中亦有流露:“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相比之下,《游虞山记》中作者的表达较为婉转,而《游狼山记》则更为坦露。

  有趣的是,清人沈德潜亦有《游虞山记》传世。与张裕钊不同,他只是稍识虞山面目,未能尽探幽深险峻之佳境,却因此悟出一种处世之道:天下胜景,若留有余地,则意味无穷;尽情探历,欲求览无余,反而兴味索然,世间事物往往如是。可见,同样一座山,审美主体不同,所见景物不同,得到的人生感悟亦自不同。惟其如此,它才具有恒久不变的魅力。

  这篇文章写虞山之景,无论描摹近石远山,还是写苍烟渺霭,都具有诗情画意,体现了作者状物写景的功力。这篇文章抓住了不同景物的特征,融情于景,刻画逼真,文末写回望虞山:“令人欲反棹复至。”表现余味未尽,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杨怀志,潘忠荣主编.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08:351-352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¹,剪刀声、犹在银半²。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míng)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译文:想到你,泪水就将我的青衫衣襟打湿!你对我的真情和关慰,点点滴滴我又怎能忘记呢?半个月前你还带病而强打着精神做事,当时你剪灯花的声音现在还仿佛留在银灯边。回想起来,你生性胆小,连一个人在房子里都害怕,可如今你却在那冷冷的幽暗的灵柩里,独自伴着梨花影,受尽了凄凉。我愿意为你的灵魂指路,让你的魂魄再一次到这回廊里来。
注释:¹扶病:带着病而行动做事。²银半:银灯。古代以油灯照明,贵族大家多用银制灯台,故称银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zhǐ)尺玉钩斜¹路,一般消受,蔓(màn)草残阳。判²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³。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dān)、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译文:你我近在咫尺,正一样地消受着这夕阳晚照下的荒原凄景。我愿用我的热泪和着祭祀的酒浆把你滴醒,让你又活转过来,可又怕你醒来后继续为我伤神,你定然会说:你书生命太薄,应该多多保重,不要再耽于儿女情了!但我却记得你我曾有过的密誓,现在想来那誓言真的难以实现了,想到这一切又怎能不叫人肝肠寸断呢?
注释:¹玉钩斜:随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这里是指亡妻的灵寝所在地。²判:同“拚”。此处甘愿之意。³椒浆:即椒酒,以椒实浸制之酒,多于元旦饮用。这里是指祭奠之酒浆。⁴幽泉:墓穴,代指亡妻。⁵将息:保重、调养之意。⁶怨粉愁香:粉香,代指女人。怨粉愁香是喻指男女间的恩怨私情,这里借指与妻往日的浓情密意。

  这首词,是纳兰容若的第一首悼亡词。

  上片“青衫湿遍”第一句就表明了词人悲痛的程度。眼泪把他的衣服都浸的湿透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又是怎样的一种凄凉,才能把衣服都湿透。“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凭你对我的一片真情和安慰,我又怎能忍心把你忘记呢。这开头的两句就把全词的那种哀伤的基调奠定了。“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妻子逝世的时间才只有半个月。半个月前,她还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眼前,带着病在灯下,强打着精神做事。而今却是阴阳两隔,空留自己独自在回想。“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回忆起你从前生性胆小,连一个人在房间都害怕,可如今你却在那冰冷幽暗的灵柩里,独自伴着梨花影,受尽凄凉。这几句体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挚爱以及对其浓烈的思念之情,于是词人把自己满腔的愁怀,全部都寄托在梦幻中,希望亡妻能认识回家的路,到梦中与自己相聚。

  下片仍是抒发了词人的哀婉深情。“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这里作者猜想,此时的你,一定也和我一样,“一般消受”这肝肠寸断之苦了。“咫尺”两字有“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之意,似有东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态,然而后者还能“相顾”,前者却是天人永隔了。

  至此词人对其妻子的思念达到了高潮,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疯狂的思念着亡妻,竟然幻想着用眼泪去唤醒她和自己相见。“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在这里词人的笔锋一转,站在妻子的角度想,又怕长眠地府的妻子还在为自己神伤。定会说,书生你太命薄,应该自己多多保重,不要再耽误于儿女情长了!最后一句“料得重圆密誓,难尽寸裂柔肠。”词人记得夫妻俩所有的密誓,但是那些誓言已经不能够实现,想到这真是令人肝肠寸断。这整首词里字字句句都渗透了词人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也看出了词人那种凄楚的心境。而纳兰的词风的婉丽凄清也正是来自于他们夫妻二人的情深意长。“青衫”、“银釭”、“梨花影”、“回廊”、“玉钩斜路”、“蔓草残阳”、“清泪”、“椒浆”等凄淡无聊的意象,在诗里组接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读来更是让人令人荡气回肠。这些意象大都是一种忧伤的感觉,透出一些悲凉的气氛,单看这些词,一种凄清感就扑面而来。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全编全赏.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320-322页

qīngshān湿shībiàn··dàowáng--lánxìng

qīngshān湿shībiànpíngwèirěn便biànxiāngwàngbànyuèqiántóubìngjiǎndāoshēngyóuzàiyíngāngshēngláixiǎodǎnqièkōngfángdàoérjīnbànhuāyǐnglěngmíngmíngjǐnliángyuànzhǐhúnshíjiàoxúnmènghuíláng

zhǐchǐgōuxiébānxiāoshòumàncǎocányángpànzhǎngmiánxǐngqīnglèijiǎojiāojiāngyōuquánháiwèishénshāngdàoshūshēng簿mìngjiāngzàixiūdānyuànfěnchóuxiāngliàozhòngyuánshìnánjìncùnlièróucháng

杨白花,风吹渡江水。
杨白花¹,风吹渡江水。
译文:杨柳轻轻地飘着白花,被风吹过长江岸。
注释:杨白花:乐府杂曲歌辞名。¹杨白花:白色的杨柳花絮。
坐令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
坐令¹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
译文:致使宫中绿叶凋零无颜色,你却摇荡着万里春光。
注释:¹坐令:致使。
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
茫茫晓日下长秋¹,哀歌未断城鸦(yā)起。
译文:旭日的光芒刚刚照进长秋宫,怨歌未了又闻啼鸦城头信雌黄。
注释:¹长秋:汉代皇后宫名。

  《杨白花》这首诗是柳宗元在永州后期写的一首乐府旧题诗。许顗《彦周诗话》说:“子厚乐府杨白花,言婉而情深,古今绝唱也。”有人说这诗是作者自况,也有人说是作者读书咏史,不是自况。但不管是什么,读者从诗中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去探讨,就可以知道了。

  作者在诗中第一句就直描杨白花被风吹走了,吹到江南去了,风吹走的不仅仅杨花,吹走的更是宫中的春光。人去楼空,即使是春的季节,却已无春意,因为整个宫里的树木都已凋落了,没有一点春色。作者用极简洁直白的语言抒写在大好时光里却感受不到春意的遗憾之情。这就像宫廷大贬有用之才后,朝廷已无栋梁之才,就没有了勃勃生机,就不能振兴中唐业已颓败的形势。作者在诗的前两句中直呼直叙,使得全诗蒙上悲愤怨恨的情绪色彩,读者读罢无不为之心中震撼,为之动容,为之流泪。

  这首诗,是作者站在朝廷的角度,从朝廷的立场来写的,所以这首诗应写于柳宗元在永州的后期。因为在永的后期,作者的思想已发生了变化,回乡无望,他作好了在永长期呆下去的思想准备,因而也改变了他刚到永州时仅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从更广阔的角度,认为朝廷大贬有识之士,也是朝廷的悲剧。宫中凋零,而江南却是柳色青青,白絮翻飞,春光融融。但是江南春色却没有人赏识,那春光就毫无意义。大贬有用之材,对朝廷,对人才个体都是重大损失。

  最后一句,作者更是借用诗题的源头,来诉说悲愤之情。通宵达旦歌之的是“悲绝的哀歌”,哀什么,悲什么呢?托“白花”抒哀怨之情者,古已有之,比如《诗经·小雅·白华》就是借菅、茅白花起兴,抒发了一个被遗弃了的女子对情人朝思暮想的哀怨。然而,这首诗决不是男女之间的相思离别情。柳宗元主张的是“文以载道”,他的诗文作品无不是饱含他个人的政治理想、治国主张和他失败之后的悲愤之情。只不过这首诗,作者所站的角度不一样,他从另一个角度借用想象,抒发自己被贬的情感。纵观柳的诗文,他写男女悲欢之情的作品是没有的。他是一个有救国复兴主张的人,这首诗的悲哀是人才的悲哀,作者是从朝廷的角度,来抒写对人才的呼唤,抒写对朝廷滥贬人才的悲愤之情,抒写的是作者对朝廷怨而不恨,悲而不怒的复杂情感。这首诗字字句句都包含了悲愤、哀婉之情,没有切肤之痛,是不可能写得出的。

yángbáihuā--liǔzōngyuán

yángbáihuāfēngchuījiāngshuǐ

zuòlìnggōngshùyányáodàngchūnguāngqiānwàn

mángmángxiǎoxiàzhǎngqiūāiwèiduànch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