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昔乌衣游,盛事寄青史。后生见头角,唯子与夫子。
平昔乌衣游,盛事寄青史。后生见头角,唯子与夫子。
奈何阻中涂,去我适蒿里。三年莫春日,西郊漫桃李。
奈何阻中涂,去我适蒿里。三年莫春日,西郊漫桃李。
才难圣所叹,反是俗眼眯。坐看玉壶冰,终污青蝇矢。
才难圣所叹,反是俗眼眯。坐看玉壶冰,终污青蝇矢。
衔愤已成疾,伤谗空忍死。雪涕别时言,历历犹在耳。
衔愤已成疾,伤谗空忍死。雪涕别时言,历历犹在耳。
呜呼骨肉亲,遗恨有如此。吾生复亡聊,念尔中夜起。
呜呼骨肉亲,遗恨有如此。吾生复亡聊,念尔中夜起。
读君离别篇,沈吟泪如水。
读君离别篇,沈吟泪如水。

wángyóujiùshīyǒugǎn--běnzhōng

píngyóushèngshìqīngshǐhòushēngjiàntóujiǎowéizizi

nàizhōngshìhāosānniánchūn西jiāomàntáo

cáinánshèngsuǒtànfǎnshìyǎnzuòkànbīngzhōngqīngyíngshǐ

xiánfènchéngshāngchánkōngrěnxuěbiéshíyányóuzàiěr

ròuqīnhènyǒushēngwángliáoniàněrzhōng

jūnbiépiānshěnyínlèishuǐ

吕本中

吕本中

吕本中(1084- 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人,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全宋词》 据之录词二十七首。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 ▶ 9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共骇(hài)¹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²
译文: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
注释:¹骇:惊骇。²木兰舟:这里指龙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云旗猎猎翻青汉¹,雷鼓嘈(cáo)嘈殷(yīn)²碧流。
译文: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
注释:¹青汉:云霄。²殷:震动。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屈子冤魂终古¹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译文: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
注释:¹终古:从古至今。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江亭暇(xiá)¹堪高会²,醉讽离骚不解愁。
译文: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注释:¹暇日:空闲。²高会:指端午节会船竞渡。

  《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边贡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在闲暇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丝丝闲愁。

  首联是写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表现了端午节时期热闹的场面。

  颔联全面描写了龙舟的装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颈联进而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风俗至今仍然存在。

  尾联直接抒情,诵读《离骚》,吐露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

  这首诗沉稳平淡,风格朴质,包含着诗人对爱国民众英雄的崇敬心情。

guānjìng

biāngòng míngdài 

gònghàiqúnlóngshuǐshàngyóu zhīyuánshìlánzhōu 
yúnlièlièfānqīnghàn léicáocáoyīnliú 
yuānhúnzhōngzài chǔxiāngzhìjīnliú 
jiāngtíngxiákāngāohuì zuìfěngsāojiěchóu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
高列千峰¹宝炬²³,端门方喜翠华临。
译文:宫外千座灯山高高耸立,无数宝烛点燃,到处彻亮通明。令人特别欣喜的是,君王的车驾来到了端门。
注释:上元:元宵节。应制:应皇帝之命写诗作文。¹千峰:指灯山。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五日元宵······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为灯山,“山启上皆画神仙故事”。²宝炬:犹言宝灯、宝烛。³森:众盛貌。排列耸立。⁴端门:宫殿的正门。⁵翠华: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用作皇帝的仪仗。此指皇帝的车驾。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chén)¹不为三元²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译文:君王的巡游并不是为了观赏元宵美景,是为了同万民同庆乐事。
注释:¹宸游:帝王出游。²三元: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此处指上元。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
天上清光¹留此夕,人间和气阁²春阴³
译文:天上团团明月,留住清光专为把今夜辉映,人间一派祥和之元,春意在花中停留。
注释:¹清光:清亮的光辉,这里指月光。²阁:同“搁”,停留。³春阴:春天时的花木荫处。
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
要知尽庆华封祝¹,四十余年惠爱深²
译文:要知为什么普天共祝君王长寿,只因四十多年对百姓惠爱至深。
注释:¹华封祝:即华封三祝。传说华州封人祝帝尧长寿、富有、多男,后人称为华封三祝。²“四十”句:宋仁宗在位共四十三年,多有惠政。惠爱,恩惠慈爱,此指对民众的惠爱。

  这是一首应制诗,诗中描写了京都元宵佳节灯火如山的盛况,以及君王临幸与民同乐,“天上清光”跟“人间和气”交相融合的良辰美景,歌颂了仁宗朝的太平之象。就诗的内容、艺术来看,较为平凡,无甚出色。

  皇帝出游,仪仗威严。因为是夜游,又是元宵灯节,所以皇帝的仪仗队打着高高的宫灯,挑在皇城的城墙上,隔着护城河看过去,就像一座座高耸的山峰,一句“高列干峰宝炬森”将这种千灯并举,簇拥出无上皇权的景象烘托得淋漓尽致。正是在这一派显赫威严之下,百姓平日难得一见的天子来到午门,与民同乐。“端门方喜翠华临”的意思就是说在一片喜气之中,午门迎来了皇帝的亲临。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正契合了仁宗的那句“朕非好游观,盖与民同乐”。皇帝作为天子,是上天的代表,“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他在新年的临幸为百姓带来了祥瑞之气,百姓也要纷纷向他们的皇帝问候与祝福,“华封祝”是一个典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表明百姓对皇帝献上最诚挚的祝福,“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要知道百姓之所以这么爱戴自己的皇帝,是因为他们沐浴了皇帝陛下四十多年的恩泽。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当时蔡襄正担任着他的宰相。他的这首应制诗虽然不乏奉承之语,但全诗文气流畅,庄重典雅。

  皇帝在这一日站在皇宫门楼上接受百姓的瞻仰,是表示自己希望百姓能安居乐业,而自己则愿意与民同乐。这在古代并不稀奇,很多皇帝都用同样的方式安抚过民众。蔡襄的这首作品,全诗用了很多歌颂性质的字眼,大概人们都是喜欢听奉承话的,而皇帝尤其是这样的人,所以这首诗里的字词有带着阿谀奉承的嫌疑。像“千峰高列”,“宝炬”,“方喜”,“宸游”,“万众心”,“搁光阴”,“尽庆封祝”,“惠爱深”,这些词很夸张,很难说百姓真有这样深的感恩之心,四十余年中仁宗真的就老是为百姓着想。

  蔡襄的诗水平一般,只是应制之类作得多些,声名传出去竟有了蔡公善诗文的说法。应制诗一定得合皇帝的意,不能风头盖过了皇帝。这样题材的诗,向来是难免使人笑话的。臣子唯唯诺诺站在皇帝宝座下,尽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仍战战兢兢,生怕诗做不好,轻得不受倚重,重得丢掉性命,那么只好拣好听的话说了。时间一长,于是这样的诗歌就好像从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流传得也自然多了,久而久之竟造就了蔡公善诗文的佳话。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28-129
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71

shàngyuányìngzhì

càixiāng sòngdài 

gāolièqiānfēngbǎosēn duānménfāngcuìhuálín 
chényóuwèisānyuán shìháitóngwànzhòngxīn 
tiānshàngqīngguāngliú rénjiānchūnyīn 
yàozhījìnqìnghuáfěngzhù shíniánhuìàishēn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相传为李白所作《菩萨蛮》写行人归意云:“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本词起首即由此借来。“短长亭”,短亭、长亭,为古时设在大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古诗词中“长短亭”的意象历来是与羁旅漂泊之意连在一起的,本词中作者又进而在前面加了“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人生愁了,因此作者谓之“无情”。路程本身距离的长与短,实为人的感觉,谓其“无情”更是人的情感的投射,所以这“行路无情”实在是“人有情”的表现,以“无情”衬“有情”更显出其“情”的强烈与深刻。接下来作品又从时间长久的角度来进一步写这“年去年来”的羁旅之苦。作者在另一首《南乡子》中写道:“游子绕天涯,才离蛮烟又塞沙。岁岁年年寒食里,无家。”这几句可谓这年复一年的“鞍马”行旅生活的注脚。令作者不堪的还不仅是这没有休止的漂泊之苦,更有一种老大无成而生命虚耗的憾恨,一语“何成”,已见词人憾恨之深;几许“雪茎”,更衬出其悲愁之重。长路漫漫,归期遥遥,匆匆行旅间,鬓丝已染霜雪而事业却无所成——游子漂泊的愁苦、憾恨与困惑就这样一层层地被推向了极致,弥漫于词中。

  下片着重描写游子漂泊中孤清之怀。首二句述其寒夜读书的情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句似为词人所本,不过词中所写当为作者生活实情的描述。其中“灯”的意象是耐人寻味的。它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在漫漫旅途上,也只有“书”能给他以慰藉,让他得以超脱那难忍的孤独和愁苦。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檠,灯架,烛台,这里用作量词。同时,这灯下夜读的情节也向人们展示了主人公清高雅逸的襟怀,下旬中的“窗外几竿君子竹”即是这种襟怀的象征。“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那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古人称松、竹、梅、兰为君子四友,故而作者在这里直接称竹为“君子竹”,词人在此直道“君子竹”,其深意便在于表达对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的古君子之风的仰慕与追求。煞尾处“时作西风散雨声”又从听觉感受上来写竹: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显然,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竹声“时作”,余音不绝,语虽尽而意未穷。

  与唐宋词中某些抒写羁旅情怀之作的明显区别是,词人没有陷于孤独悲戚的情感中而不能自拔,上片言漂泊之苦,作者极尽渲染之能事,但这只是一个铺垫,至下片则一“灯”擎而愁云散,述读书以明志,赋翠竹以寄情,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可谓“哀而不伤”者也,正如王鹏运评刘秉忠词所云:“雄廓而不失之伧楚”(《藏春乐府跋》)。

nánxiāngzi··nánběiduǎnzhǎngtíng--liúbǐngzhōng

nánběiduǎnzhǎngtíngxíngqíngyǒuqíngniánniánláiānshàngchéngduǎnbìnchuíchuíxuějīng

shěqíngdēngkànshūmíngchuāngwài竿gānjūnzizhúqīngshízuò西fēngsànshēng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带酒冲山雨,和衣¹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xǔ)²蝴蝶、一身轻。
译文:山中下雨我便冒雨去喝酒,傍晚天气晴好我便和衣而睡。不知道报时的钟鼓几时响起,酣睡梦中,我如蝴蝶一样欢乐畅快。
注释:¹和衣:睡不解衣。²栩然:是“栩栩然”的省文(见《齐物论》),相当于“翩翩然”,形容蝴蝶飞舞的样子。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老去才都尽¹,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²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译文:人老才尽,还无法实现归隐的志向。我经营家产惹得人们笑话,他们不知道我只想在湖边无泥的地方悠闲散步而已。
注释:¹老去才都尽:来源于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guó)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此处反其意而用之。²求田问舍:指购买田地和房屋。

  上片写旅途中冒雨赶路的辛劳以及归来后歇宿的情景。词一开始,就描绘出苏轼带着酒意冒着山中阵雨匆匆赶路的形象。带酒冲山雨”,苏轼的劳苦以至于狼狈不言而喻(这同苏轼在黄州时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不可同日而语)。接着便转到写归来后酣睡的情景。当他赶回凤翔城时,已是傍晚时分,天已放晴,苏轼似乎什么也顾不上,连衣服都没有脱,就躺在床上睡着了。这一觉睡得真香,连城里报晓的钟鼓声都没有听到。以上两句叙述,除了写出天气变化,表示人已归来(由“钟鼓”所示)之外,主要是从侧面表现出旅途的极度疲劳。苏轼还写到夜里或清晨(李商隐有“庄生晓梦迷蝴蝶”之句)做了一个梦。“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此句显然是用典,而不是梦境的实录。其用意可能有两点:一是表示行旅生活(虽然是短暂的)结束后的一身轻松,二是表示自己具有源于庄周的淡泊功名的意识,因为庄周梦中化为蝴蝶,物我不分,是意味着超然物外的。

  下片着重抒写归来后的牢骚情绪以及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这两句反用或借用前人诗意,集中抒发了内心的不平和牢骚。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宋仁宗嘉祐八年正月宋选罢凤翔府任,陈希亮来代,陈氏驭下严肃,不假人辞色,而苏轼年轻气盛,每与之争议,胸中不平,时或流露于笔端。事实上,苏轼当时28岁,何谈“老去”。这大概缘于宋人的一种文化心态,喜欢称“老”。苏轼同时创作的《题宝鸡县斯飞阁》诗中的“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与此意正同。接着笔锋一转,“求田问舍笑豪英”。“求田问舍”,这一典故用来比喻辞官归隐。“笑豪英”,是说为英雄豪杰所耻笑,因为退隐等于放弃苏轼自己早年立下的报国的壮志。这句写出了苏轼进退两难的心情,而后苏轼在诗词中反复抒写这种情绪,表现了苏轼对仕途和人生的一种文化思考,凤翔之作仅仅是初露端倪。 “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是因为凤翔有东湖的缘故,这句是承上“归来”二字而言,又与开头写马在雨水泥泞中艰难跋涉的情景相呼应,表现出苏轼此次行役归来后轻松、欣慰的心情。

  全词,先描写苏轼旅途的生活情景,再由景入情抒发感慨,反映了苏轼摆脱了仕宦名利、红尘俗务的束缚,以及旷达潇散淡然的人生情怀。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7-69
2、 沈耀峰,陆爱英.苏轼词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67
来日一身,携粮负薪。
来日¹一身,携粮负薪(xīn)
译文:人生来世维艰,一身携带着吃的,烧的,忍辱负重。
注释:¹来日:即往日,昔日。王琦注:来日,谓已来之日,犹往日也。谓人生苦艰也。
道长食尽,苦口焦唇。
道长(cháng)¹食尽,苦口焦唇。
译文:但因道长路远,饮食易尽,常搞得口干唇焦,狼狈不堪。
注释:¹道长:道路长远。
今日醉饱,乐过千春。
今日醉饱,乐过千春¹
译文:今日若能醉饱,便觉得其乐融融,千春难得。
注释:¹千春:千年。形容岁月长久。
仙人相存,诱我远学。
仙人相存¹,诱我远学。
译文:有仙人对我十分关心,劝诱我远游学仙。
注释:¹相存:相与慰间。
海凌三山,陆憩五岳。
海凌三山¹,陆憩(qì)饱岳²
译文:可凌海飞达三山胜境,可栖身五岳宝地。
注释:¹三山:传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²饱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乘龙天飞,目瞻两角。
乘龙¹天飞,目瞻(zhān)两角。
译文:乘着飞龙凌天而翔,在龙背上眼看着飞龙的两支龙角。
注释:¹乘龙:有乘时而动之意。《易·乾》:“时乘六龙以御天。”
授以神药,金丹满握。
(shòu)以神药¹,金丹满握。
译文:并还授我以满把的金丹神药,吃了便可长生久视。
注释:¹神药:一作“仙药”。
蟪蛄蒙恩,深愧短促。
(huì)(gū)蒙恩,深愧短促。
译文:人生蒙天地造化之恩,然犹如蟪蛄,生命苦短。
思填东海,强衔一木。
思填东海,强衔一木。
译文:虽思欲东填沧海,以效精卫衔木,但又有何补益?
道重天地,轩师广成。
道重天地,轩¹师广成²
译文:还是大道重于天地。至如轩辕黄帝,犹师事广成。
注释:¹轩:轩辕,即古代传说中的黄帝。²广成:即广成子,古仙人,传说黄帝曾向他问道。
蝉翼九五,以求长生。
(chán)¹九饱²,以求长生。
译文:视九五之尊轻如蝉翼,舍弃天下,以求长生。
注释:¹蝉翼:喻其轻也。²九饱:九饱之尊,谓皇帝之位。《易·乾卦》:“九饱,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句谓视帝王之尊,较如蝉冀。
下士大笑,如苍蝇声。
下士¹大笑,如苍蝇声²
译文:虽为下愚之士所讪笑,犹视如苍蝇之声,闻而不顾。
注释:¹下士:指下等人,下愚之人,即小人。《老子》四十一章:“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²苍蝇声:指高力士辈的谗毁。《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来日一身,携粮负薪。道长食尽,苦口焦唇。”《善哉行》古辞首二句云:“来日大难,口燥唇干,”初看李白诗似也是套语;其实不然。“携粮负薪”,即《赠崔司户文昆季》所云“惟昔不自媒,担西入秦。攀龙九天上,忝列岁星匠”的“担”。李白把被召入京一事看得很重,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不无自得地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到了长安,待诏翰林,弄臣般的地位,高力士辈的忌恨,同列的谤伤,种种严酷的现实使他从“愿为辅弼”的幻梦中清醒过来,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但他却觉得太漫长了,“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此诗“苦口焦唇”反映了诗人当时彷徨、怅惘和困窘之态。最后,他是非离开朝廷不可了。

  但是,谤伤和挫折并没能磨损诗人的锐气,也没能改变诗人豪迈傲岸的性格。他说:“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又说:“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答杜秀才饱松山见赠》)。他的朋友任华描绘诗人离开长安的情形道:“有敕放君却归隐沦处,高歌大笑出关去”(《杂言寄李白》)。根据这些载述,可推测“今日醉饱,乐过千金”写的是辞阙为放臣时的达观之状。“仙人相存”至“金丹满握”八句,表面上写从仙人求长生术,实则用游仙的形式表现对人间污浊世界的轻蔑和不满。和人间社会相比,神仙世界没有倾轧,没有谤伤,自由自在。诗中写道,马上有仙人前来存问,劝诱他远学。他随着仙人,一下凌海而至仙界三山,一下腾空而至名山饱岳,何其超然、悠然。不仅如此,他还乘龙飞天,目瞻四野,受神药,握金丹。在太白集中,很有些关于求仙访道的作品,著名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结尾几句写道:“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看起来诗人是真信神仙,太信神仙了。其实又不尽然。他说过,服菖蒲以为可以延年的汉武帝“终归茂陵田”(《蒿山采昌蒲者》),并没有长年。他还对神仙和神仙世界有过怀疑:“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其三);“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长歌行》)。因此,这首诗对神仙世界的颂扬,真正目的未必在于求仙长年,而在于借那个世界来否定污浊的人间世界。

  “蟪蛄蒙恩,深愧短促。思填东海,强衔一木。”这几句,联系上文,说今蒙恩而授之神药,使得长生,其德甚深,无时不思报答,但却有如精卫衔木石填海,德深而无以尽报。联系赐金放还,则还有更深的意思。上文说过,长安三年,备受排挤,诗人感到时间漫长难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被召入京,毕竟是一生中难忘的一段历史,不能在那段时间及有生之年报主恩,又不能无愧。在封建社会中,士子们经济策、济世志的实现,往往与报主阙相联系,李白虽然比较清楚地看出社会现实的黑暗,但对国君仍抱有较大希望,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能深报主恩,乃是“浮云蔽日”所致。“道重天地,轩师广成。蝉翼九饱,以求长生。”求仙的最高境界是求道,只有求道才能视万乘如敝屣,才能真正做到养生长生。“道”,是老庄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指超越时空、感知难于用语言表达的一种实体,又是万物之源,所以李白说“道重天地”。“轩师广成”的“轩”指轩辕黄帝。“道”如此重要,就连黄帝都得师事广成子(《庄子·在宥篇》中一个“达于至道”的人物,一说即老子)以求道。《庄子·在宥篇》说,黄帝问如何治天下,广成子不答;黄帝问如何养生长生,广成子告诉他:清静无为,不把统治天下当成一回事。此诗“蝉翼九饱,以求长生”,就是黄帝听了广成子开导后所作的反映。据《易》,“九饱”为天子之位。黄帝得道,便视天子之位如蝉翼之轻,只以求长生为念。黄帝尚且如此,一个凡夫俗子更不必把世事看得过重,有勅放归,于是便“高歌大笑出关去。”“下士大笑,如苍蝇声,”李白十分痛恨那帮拨弄是非的小人,在他的诗中不止一次对他们进行痛斥,同时也表示绝不同他们同流合污;自己之所以被国君疏远,就是这些小人作祟的缘故:“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赠溧阳宋少府陟》);“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离开长安后,他还写道:“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白璧何辜,青蝇屡前”(《雪谗诗赠友人》)。诗人受谤而离开长安,虽然大笑而去,但是随着其“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幻梦的破灭,内心则有一种难于言状的苦涩。

  此诗从字面看,内容和乐府古辞似无大区别,细玩辞意,从“携粮负薪”到求仙访道,直至蔑视小人,都不无诗人傲岸不羁的形象在。海凌陆憩,乘龙握丹,轩师广成,写得旷放飘逸,彪炳陆离,神采飞扬;中间又插入蒙恩深愧,结以下士青蝇,写仙界则始终不离人间,抑郁顿挫,跌宕有势。全诗虽然寄兴深微,辞旨恍惚,但其文理脉络、主旨大略亦不是不可寻绎。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长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57-16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