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看船头蜀锦张。沙汀红叶舞斜阳。杖拿惊起睡鸳鸯。
木落群山雕玉□,霜和冷月浸澄江。疏篷今夜梦潇湘。
起看船头蜀锦张。沙汀红叶舞斜阳。杖拿惊起睡鸳鸯。
木落群山雕玉□,霜和冷月浸澄江。疏篷今夜梦潇湘。
王以宁

王以宁

王以宁(约1090年--1146年):字周士,生于湘潭(今属湖南),是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他曾为国奔波,靖康初年征天下兵,只身一人从鼎州借来援兵,解了太原围。 ▶ 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杀气¹凝不流,风悲日彩²寒。
译文:一路上到处弥漫着肃杀凄凉之气,空气好像凝固了似的,一会儿悲风四起,落日的余晖似乎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注释:¹杀气:指秋天的肃杀萧条之气。²日彩:指太阳的光辉。日:一本作“月”。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浮埃起四远¹,游子弥(mí)不欢。
译文:四周的空气中弥漫着浮动的尘埃,这使得行走在路上的游子心情更加抑郁不乐。
注释:¹四远:周围。弥:一本作“迷”。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译文:于是跟往常一样,晚上依然留宿在扶风这个地方,买酒独自消遣。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寸心亦未理,长铗(jiá)¹谁能弹。
译文:没想到几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绪却更加难以排解,竟忍不住发出了“长铗归来乎”的感叹。
注释:¹长铗:用冯谖客孟尝君典故,见《战国策·齐策四》。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主人就¹我饮,对我还慨叹²
译文:扶风主人走过来和我一起举杯共饮,闲聊之中流露出颇多感慨。
注释:¹就:靠近。²叹:一本作“然”。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¹
译文:他忍不住流下了几行眼泪,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闻而生悲的《行路难》。
注释:¹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多为叙述离别悲伤,世路艰难之意。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十五役(yì)边地¹,三四讨楼兰²
译文:扶风主人说他从十五岁就去边境当兵,曾经多次参加了讨伐异族的战争。
注释:¹地:一本作“城”。²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和罗布泊一带。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译文:边境战事频繁,一年之中兵甲常备,有时作战紧张,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饭。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qián)¹
译文:在最后那次恶战之中,我军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后军中统帅被迫投降,朝廷派去求和的使节投河自尽。
注释:¹桑乾:水名,在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译文:当时一起出征的几十万人马,现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着回到了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译文:你要是不相信沙场征战的艰苦,请你看看我这满身的伤痕。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译文:回到长安后,乡里亲朋都已四处分散,而祖上的坟墓也早已破败不堪。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译文:面对此情此景,禁不住拉着松枝,仰天恸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译文:如此凄惨的情景竟然使禽兽都不忍离去,路过此地的人哪还能忍心目睹这凄惨的一幕。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幸逢休明¹代,寰(huán)²静波澜。
译文:幸好赶上现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宁,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
注释:¹休明:指政治清明。²寰宇:即海内,天下。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译文:自己虽然还想为国出力,但无奈已年老体衰,希望能好好休养。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少年¹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译文:你现在正赶上这样一个好的时运,为什么还这样闷闷不乐呢?
注释:¹少年:指诗人。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天子初封禅¹,贤良刷羽翰(hàn)²
译文:当今皇上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正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的好时机。
注释:¹封禅:指古代帝王到泰山筑坛祭祀天地。²刷羽翰:指贤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三边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译文:现在边境的情况也都是这样,将士用命,众志成城,这些都是好兆头啊!时运变迁,世事通塞需要精心地体察,你自己好好把握吧。
注释:¹三边:泛指边境地区。

  “主人就我饮”四句为过渡句,引出了扶风客舍的主人——一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

  从“十五役边地”到“路旁谁忍看”是扶风主人自述其军旅生涯。这里明显化用了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句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战地归来,家园零落,满目凄凉,虽然满心酸楚,但想到“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心里还是有几分庆幸。这在行文上为下文抒写珍惜太平盛世的生活感慨作了过渡,转承显得十分自然。

  “幸逢休明代”以下四句是扶风主人抒发欣逢盛世及年老体衰的感慨。

  收尾六句是扶风主人对诗人的劝慰勉励之词,语重心长,感情真挚。

  全诗写景叙事,有条不紊。其间颇多转折,如九九回廊,迂回曲致。老人之言语带沧桑,但终不流于伤感,感人至深。此诗从风格上看,虽有几分沉郁,但仍是盛唐气象的回响,内容和形式结合巧妙,谋篇布局颇见匠心,不失为一首优秀的边塞诗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4-75页

dàifēngzhǔrén--wángchānglíng

shāníngliúfēngbēicǎihán

āiyuǎnyóuzihuān

rán宿fēngjiǔliáokuān

cùnxīnwèizhǎngjiáshuínéngdàn

zhǔrénjiùyǐnduìháikǎitàn

便biànshùxínglèiyīnxíngnán

shíbiānsāntǎolóulán

liánniánjiějiǎsuǒcān

jiāngjūnjiàngxiōngguó使shǐméisānggān

shísānshíwànháizhǎngān

xìnshāchǎngjūnkàndāojiànbān

xiāngqīnlíngluòzhǒngcuīcán

yǎngpānqīngsōngzhītòngjuéshāngxīngān

qínshòubēipángshuírěnkàn

xìngféngxiūmíngdàihuánjìnglán

lǎozhǎngmíngdān

shǎoniánxìngyùnhuìshìbēiduān

tiānzichūfēngchánxiánliángshuāhàn

sānbiānfǒutàiguān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¹兮朅(qiè)²兮,邦之桀(jié)³兮。伯也执殳(shū),为王前驱。
译文:我的丈夫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丈夫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
注释:¹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系指其丈夫。²朅:英武高大。³桀:同“杰”,杰出的人。⁴殳: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¹,谁适(dí)²为容?
译文: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并非没有膏沐以整饰仪容,只是丈夫远征在外,就是专心的打扮,又给谁看呢?
注释:¹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²适:悦。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其雨(yù)其雨,杲(gǎo)¹杲出日。愿言²思伯,甘心首疾。
译文: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丈夫,想得头痛也心甘。
注释:¹杲:明亮的样子。²愿言:念念不忘的样子。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焉得谖(xuān)¹,言树之背²。愿言思伯,使我心痗(mèi)³
译文:到哪里去找一株萱草,把它种到北堂去。一心想着我丈夫,使我伤心病恹恹。
注释:¹谖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²背:屋子北面。³痗:忧思成病。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领导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牺牲。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卫风·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

  诗一开篇,写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口气中带着亲切感。这位丈夫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也不能够安心。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此篇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用此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这一点是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痛苦之情的基础。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忘忧”,因为这“忧”已经使她不堪负担了。

  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拿《卫风·伯兮》来说,如果一味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这在事实上绝非不可能),却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为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

  在艺术构思上,全诗采用赋法,边叙事,边抒情。紧扣一个“思”字,思妇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因思夫而头痛,进而再由头痛到因思夫而患了心病,从而呈现 出一种抑扬顿挫的跌宕之势。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情节层层推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冲突的辗转递升,既脉络清晰,又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使人物形象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同时,诗情奇崛不平,充满辩证色彩。

参考资料:
1、 王绪霞.闺怨诗的女声原唱——《诗经·卫风·伯兮》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5,06
2、 周蒙.深情绵邈 婉转感人——《诗经·卫风·伯兮》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1,03

shījīng·guófēng·wèifēng xiānqín 

qiè bāngzhījié zhíshū wéiwángqián 
zhīdōng shǒufēipéng gāo shuíwéiróng 
 gǎogǎochū yuànyán gānxīnshǒu 
yānxuāncǎo yánshùzhībèi yuànyán shǐ使xīnmèi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红叶¹黄花²秋意晚,千里念行客³。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客书得。
译文:林叶转红,黄菊开遍,又是晚秋时节,我不禁想念起千里之外的游子来了。天边的云彩不断向远处飘去,归来的大雁也没有捎来他的消息,不知道游子的去处,能往何处寄书呢?
注释:¹红叶:枫叶。²黄花:菊花。³千里念行客: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yàn)旋研(yán)¹。渐写到别来²,此情深处,红笺(jiān)³为无色。
译文:我越失望越思念,伤心得临窗挥泪,泪流不止,滴到砚台上,就用它研墨写信吧。点点滴滴,一直写到离别后,情到深处,泪水更是一发不可收,滴到信笺上,竟然把红笺的颜色给染褪了。
注释:¹就砚旋研墨:眼泪滴到砚中,就用它来研墨。²别来:别后。³红笺:女子写情书的信纸,是红色的。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yuǎnrén ·hónghuánghuāqiūwǎn

yàndào sòngdài 

hónghuánghuāqiūwǎn qiānniànxíng fēiyúnguòjìn guīhóng鸿xìn chùshū 
lèitánjìnlínchuāng jiùyànxuànyán jiànxiědàobiélái qíngshēnchù hóngjiānwèi 
湖上芙蓉早。向北山、山深雾冷,更看花好。流水茫茫城下梦,空指游仙路杳。笑萝障、云屏亲到。雪玉肌肤春温夜,饮湖光、山渌成花貌。临涧水,弄清照。
湖上芙蓉¹早。向北山、山²深雾冷,更看花好。流水茫茫城下梦,空指游仙路杳(yǎo)。笑萝障、云屏亲到。雪玉³肌肤春温夜,饮湖光、山渌成花貌。临涧(jiàn)水,弄清照。
译文:西湖早早绽放的荷花让风景更佳。远望北高峰,云雾缭绕阴静寂,还是在湖中赏花更享受啊!这眼前一片茫茫湖水最后恐幻化成凄凉的城下之盟,求仙访道逃离尘世也只是空想。只要能为国效力就算前途艰辛也必亲到。环顾湖上,达官显贵们却是怀拥歌妓作彻夜之游。眼前打扮成花容月貌般的湖光山色,不知何时还它自然和平的本色。
注释:¹芙蓉:莲花的别名。²山:一作“烟”。³雪玉:一作“玉雪”。
著愁不尽宫眉小。听一声、相思曲里,赋情多少。红日阑干鸳鸯枕,那枉裙腰褪了。算谁识、垂杨秋袅。不是秦楼无缘分,点吴霜、羞带簪花帽。但殢酒,任天晓。
著愁不尽宫眉小。听一声、相思曲里,赋情多少。红日阑(lán)干鸳鸯枕,那枉裙腰褪了。算谁识、垂杨秋¹(niǎo)。不是秦楼²无缘分,点吴霜、羞带簪(zān)花帽。但殢(tì)³酒,任天晓。
译文:眼前时局让人愁眉不展。湖上听歌女唱一支相思小曲,牵动无数情绪。回想过去,红日虽已高照在栏干上,与爱人还同卧在鸳鸯枕上,如胶如漆。如今有哪一个知道我的晚景如垂杨枝般的在秋风中作垂死挣扎。自己并不是与那些秦楼楚馆的歌妓们没有缘分,只是如今满头白发不能够再像从前那样地作簪花冶游之乐了。在这湖上借酒浇愁,任凭它东方泛白吧。
注释:¹秋:一作“枝”。²秦楼:虎狼之秦在西北方,这里借喻蒙古。³殢:困极也。

  《贺新郎》,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此词作以《东坡乐府》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十句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宜。

  此词系梦窗晚年游览西湖有所感触的赠友之作。词人已有河山虽美,但北方外族继入侵中原后,又将挥师南渡的预感。所以其词明咏山水之美,暗中都是有所寄托的。

  “湖上”三句,言西湖中荷花开得早,给湖区平添佳景。远望北高峰,却是云雾缭绕,黑沉沉的一派阴冷感,所以在湖中赏花实是一种非常适意的享受。此三句暗示南宋偏安之局赢得一时繁荣,而北方沦陷区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两相比较,使人更觉得需要珍惜这和平的环境,不能再遭受破坏。“流水”两句,词人根据时局分析,认为南宋朝薄弱的兵力根本无法抵御强悍的蒙古骑兵的入侵,所以终将使这眼前一片茫茫湖水幻化成凄凉的城下之盟。自己就是要想置身度外,去求仙访道寻找解脱途径,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词人虽透露出有心报国,无意求仙的信念,但终因年老力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笑萝障”一句,词人再次强调,如果有可能报国效劳,他将不管前途多么艰辛,障碍有多大,还是想亲身前去出一份微力的。“雪玉”四句,然而他环顾湖上,达官贵人们却是怀拥歌妓通宵达旦的作彻夜之游,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正是“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的真实写照。眼前打扮成花容月貌般的湖光山色,不知何时还它自然和平的本色。上片以比兴手法,感叹时局危急,警告世人不能再醉生梦死地生活了。

  “著愁”三句,一“愁”字领起下片,转入哀伤老景凄凉,与年青时适成对照。此言眼前时局,虽使他双眉紧皱,愁思不尽,但他很快就自我排解,认为今朝有乐直须享,在湖上听歌女唱一支相思小曲,引起了词人诗兴大发。“红日”两句,忆当年。回忆过去,红日已是高照在栏干上,而他与爱人还同卧在鸳鸯枕上,两情恩爱,如胶如漆,也不枉为“情”字而使自己消瘦。“算谁识”一句过渡,叹自身,伤时势。此言:如今有哪一个知道我的晚景如垂杨枝般的在秋风中作垂死挣扎。这句又暗示湖上那些官僚、贵族只不过是在作亡国前的强颜欢笑,却无人自知。“不是”两句,言自己并不是与那些秦楼楚馆的歌妓们没有缘分,只是如今满头白发不能够再像从前那样地作簪花冶游之乐了。这儿又暗示词人不愿事敌的决心。“秦楼”,虎狼之秦在西北方,这里借喻蒙古。言自己虽是年老,却愿保持晚节,不愿意在今后奴颜事敌。“但殢酒”两句,实叙湖上之游。言且在这湖上借酒浇愁,任凭它东方泛白吧。结句心情转为颓伤,有“今朝有酒今朝醉”之意,一“愁”字缠身,毕竟难脱。“殢”,困极也。下片哀伤老景,又示不愿事敌的决心。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
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
剑气¹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
译文:应如倚天长剑腾光于高寒的暮空,男子汉的胸中当有怀抱日月的气魄。
注释:洪与权:作者之友。¹剑气:暗用“双龙剑”典故。《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张华邀星象家雷焕仰视,雷焕说:“宝剑之气,上彻于天耳!”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
莫藏牙爪同痴虎¹,好锁风雷起卧龙²
译文:切莫如痴虎那样自藏爪牙丧失威势,努力锁唤风雷做有志乘时而起的卧龙。
注释:¹痴虎:愚笨之虎。²卧龙:汉代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称为卧龙。
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
旧说王侯无世种¹,古尝富贵及耕佣²
译文:古人曾说王侯将相本非世代传种,自古多有贫贱者伸志而成富贵的英雄。
注释:¹王侯无世种:《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未农民起义领袖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此话是反诘,意为王侯将相并非贵种天生。这里用其意。²耕佣:耕作的佣人,这里指意为贫贱者。《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的话语和友人互相勉励,表示人贵有志,有了大志,方可以成大功立大业。王侯将相并不是世代相传的,力耕的佣工也有取得富贵的机会,这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这里用其意。
须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
须将大道¹为奇遇,莫踏人间龌(wò)(chuò)²踪。
译文:当须胸怀大道去把握展志用世的奇遇,切勿重蹈人间丧志失节的龌龊行踪。
注释:¹大道:据《王令集》,是指推崇六经,宗师孔孟之道。大遇,就是“奇遇”。遭逢奇遇,都必须得之以义,不义而取得富贵、而致身王侯将相,都是不足取的。²龌龊:指拘于小节。

  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青年志士既要有“倚长剑于天外”的气概,更要有宽广的心胸。颔联以龙虎借喻,激励友人不要收藏才华等同痴虎,而要召唤风雷行云施雨,同时也在表达自已渴求用世的心愿。颈联表达了诗人不甘贫贱、积极向上、敢于向权贵挑战的气概。尾联表达诗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为官的原则和气节。全诗以非凡的志操昂扬的气宇、奇伟的物象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积极争取任世之重的大志和坚持道义的高尚节操。

  一二两句,挺劲洒落,振响入云。诗人表示,一个青年志士,要有“倚长剑于天外”的气概,像龙剑那样腾光于高寒的暮空之中;要有光明磊落的胸襟,把日月的光辉,深锁在自己的怀抱。

  接着三、四两句用积极的比喻勉励友人,也借以表达他渴求用世的心愿。“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他认为既是一只猛志常存的老虎,就应当展现虎威,而不要像痴虎那样自藏牙爪;既是有志乘时而起的卧龙,就应当早日召唤风雷,以求行云施雨使天下人受到润泽。虎失去牙爪,即无异于驯服的牛羊;龙离开风雷,即无以奋其神力。这几句都是借用比喻以言志述怀,诗人力求振奋的形象,跃然纸上。

  五、六两句,诗人借用《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的话语和友人互相勉励,表示人贵有志,有了大志,方可以成大功立大业。王侯将相并不是世代相传的,力耕的佣工也有取得富贵的时候,这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历史上有许多英杰都是乘时而起,“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宁戚曾经是喂牛的农夫,韩信受过胯下之辱,诸葛亮、王猛等人都似布衣出任当世之务,风云际会,他们的成功就在于不失其时。诗人用陈胜、吴广起义时的言行自励,至少可以看出他对陈胜、吴广并不抱有歧视的态度,甚至是赞同这些在野的英杰发愤一时,以成就不朽的功勋。然而诗人对于出处的问题,是看得非常郑重的。

  诗的末尾两句说,诗人一直以实现大道自期,所谓大道,就是原本六经“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的道理。出则可以济世泽民,不出也要以“宏材敏识、伟节高行,特立于一时”。因此在困穷之中不谋苟且进身,而遇有时机,则应力求为世所用。“须将大道为奇遇”,正是积极要求用世的心志的表现。“廊庙”,是指朝廷。遭逢奇遇,见用于朝廷,都必须得之以义。不义而取得富贵、而致身王侯将相,都是不足取的。作者鄙视那些“沉没于利欲之中”的学士大夫,他们有些人学为章句,以猎取功名;有些人钻营阿附,以图谋利禄。对于他们的龌龊行径,作者是非常痛愤的。作者始终有志于大道,虽经常处于寒饿之中,但“不干仕”“不应举”“不肯受人施惠”,这些正是“莫踏人间龌龊踪”的积极表现,作者的志节,是断非龌龊小生可与相比的。

  全诗意气高昂,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积极争取任世之重的大志和坚持道义的高尚节操。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31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