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阔书犹数,相逢意字深。不须谈往事,且复展幽襟。
契阔书犹数,相逢意字深。不须谈往事,且复展幽襟。
花气暖浮屋,泉声清满林。浊醪为我贳,拼得卧苔阴。
花气暖浮屋,泉声清满林。浊醪为我贳,拼得卧苔阴。

jiǔfēngān访fǎngzōubiānxiū--shàochénhuàn

kuòshūyóushùxiāngféngshēntánwǎngshìqiězhǎnyōujīn

huānuǎnquánshēngqīngmǎnlínzhuóláowèishìpīntáiyīn

邵辰焕

邵辰焕

邵辰焕,字星城,又曰心城,江苏无锡人。曾训孙。乾隆时诸生。娶于江阴,因侨寓焉。工书法,善诗,著有《传砚堂集》。 ▶ 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¹赐璧²一双。
译文:有人很快就能够封侯万户,在交谈的当时就能得到赏赐玉璧一双。
注释:¹立谈:在交谈的当时。语自扬雄《解嘲》“或立谈而封侯”。²璧:美玉。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jù)¹²(ǒu)³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译文:这怎么能比得过归隐躬耕南亩,怎么比得上高卧东窗的闲适生活。
注释:¹讵:岂,难道。表示反问。²胜:比得过,胜得过。³耦: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¹前白鹭²飞,桃花流水³(guì)肥。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注释:¹西塞山:在浙江湖州。²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³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⁴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箬(ruò)¹,绿蓑(suō)²,斜风细雨不须³归。
译文: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¹箬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²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³不须:不一定要。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参考资料:
1、 李文菊 .小学古诗词鉴赏全典 .武汉市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 ,2010年 :77-78页 .
2、 陆永品 .唐宋词选讲 .北京市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1年 :6页 .

 ·西sàishānqiánbáifēi

zhāngzhì tángdài 

西sàishānqiánbáifēi táohuāliúshuǐguìféi 
qīngruò 绿suō xiéfēngguī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里湖,外湖¹,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²锦绣窟³。老苏,老逋(bū),杨柳堤梅花墓
译文:苏堤里湖、苏堤外湖,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春光所驻。山水如真实画作,湖水澄澈明净,就像是玲珑美玉。添酒兴、促诗意,晴天堪赏、雨天可观,这是让人挥金如士的锦绣之处。苏轼,林逋,留下了杨柳苏堤、梅花之墓。
注释:中吕:词曲宫调名。朝天子:曲牌名,属中吕宫。西湖:此指杭州西湖。¹里湖、外湖:杭州西湖以苏堤为界分里湖、外湖。²销金锅:喻挥金如土,用钱如沙,像销金的锅子一样。³锦绣窟:言西湖是衣锦披绣的窟穴。⁴老苏:即宋代文学家苏轼。⁵老逋:指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⁶杨柳堤:指“苏堤”。⁷梅花墓:指林逋墓。

  这首小令从多方位、多角度描写杭州西湖的水光山色,绘出西湖碧波荡漾、荷花飘香、晴阴皆美的自然风光,展示出一派欢歌笑语、天顺民昌的盛世之景。全曲赞美西湖生气盎然、甜美和熙、胜似“天堂”,展示出一派欢歌笑语、天顺民昌的盛世之景,溢美之词漾溢其间。

  开头“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总览西湖之春,写出了武林胜境韶光好趁、春色满眼的诱人景象。西湖以以苏堤为界分里湖和外湖。“无处是无春处”句,并不避讳两个“无”字,自然巧妙,虽不去写具体景观,却展示了一个春到西湖,生机盎然的总印象。

  “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两句进一步渲染春满西湖的景象,先以画图作比,又以美玉相喻,景象就更为具体了。仍然是总览全景,不求细致描画。“真山真水真画图”句甚妙,明明是真山真水,而不是图画,偏说是“真图画”。三个“真”字,与上句的两个“无”字,又造成了呼应,使语言呈现出故意重复用字的规律美。“一片玲珑玉”,总括西湖之澄澈明净,犹如玲珑剔透的美玉,而且是一片,不是一块。这种写法局部上有所模糊,总体感却是十分突出的。

  “宜酒宜诗,宜晴宜雨”两句,是写西湖的迷人风景无时无处不撩人心动。诗酒唱和于西湖之上,面对绮丽景致,更发人豪兴,牵惹诗魂。“销金锅”,喻西湖是个挥金如土用钱如沙的胜地;“锦绣窟”,喻西湖如衣锦披绣的窟穴。二句极写繁盛,含无限感慨,有赞叹,也有思索。

  结尾“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以林逋和苏轼二人的高节,映衬西湖的格调清雅,并以苏堤和孤山作为西湖有代表性的景观,以收束全曲。如果说全曲前半部分写西湖是一片玉,后半部分就是具体写西湖的两个珠:苏堤和孤山。有全景也有局部,写轮廓也写细部,整个西湖春色就尽收眼底了。

  从写法上看,此曲最突出的特点是用笔简淡而又粗豪,多以全景和远景出之,不弄小巧,使画面具有淋漓酣畅之美,即使写具体景观,也以写意笔法为之,点到即止,全是远眺式的。在风格上,此曲一反《朝天子》曲牌“感叹伤悲”的传统,变为粗豪酣畅,颇有创造性。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894-896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¹林。
译文:翡翠鸟栖息于南海之滨,雌雄相伴比翼树林间。
注释:¹珠树:即三珠树,古代传说中的树名。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译文:哪里知道美人的心思,对它的珍爱不下于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译文:在炎热的南国被杀害,珍丽的羽毛被放在宫殿之中。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yǐ)(nǐ)¹光首饰,葳(wēi)(ruí)²烂锦衾。
译文:美丽的翠羽制成的首饰光艳夺目,用羽毛装饰的被褥绚丽多彩。
注释:¹旖旎:本为旌旗随风飘扬貌,引申为柔美貌,犹言婀娜。²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岂不在遐远,虞(yú)¹²忽见寻。
译文:难道南海还不算遥远么,可是猎人们还是罗网追杀而来。
注释:¹虞:虞人(周礼执掌打猎的官名)。²罗:罗网。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译文:因为自己有才华,却反被才华所累,可叹这珍禽翡翠鸟也遭此厄运!

gǎ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sān--chénziáng

fěicuìcháonánhǎixióngzhūshùlínzhīměirénjiāoàihuángjīn

shāshēnyánzhōuwěitángyīnguāngshǒushìwēiruílànjǐnqīn

zàixiáyuǎnluójiànxúnduōcáixìnwèilèitànzhēnqín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yíng)¹
译文:披着衣服走出闺房,懒洋洋的走到房屋正中。
注释:¹两楹: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
闲房何寂寥,绿草被阶庭。
闲房何寂寥(liáo)¹,绿草被阶庭。
译文:独自一人在屋内是多么寂寞,出来看见绿草满布庭院台阶。
注释:¹寂寥:空虚无形;空无人物。
空穴自生风,百鸟翩南征。
空穴自生风,百鸟翩南征。
译文:有个缝隙就会产生风,凉风一起百鸟就会向南飞去。
春思安可忘,忧戚与君并。
春思安可忘,忧戚¹与君并。
译文:现在是春天我怎能忘,你肯定也与我一样心存忧伤。
注释:¹忧戚:忧愁烦恼。
佳人在远道,妾身单且茕。
佳人在远道,妾身单且茕(qióng)
译文:夫君你离家身在远方,剩下我自己孤独恐慌。
欢会难再遇,兰芝不重荣。
欢会难再遇,兰芝¹不重荣。
译文:相逢再欢聚确是很难,就像芝兰开花后不会再重新绽放。
注释:¹兰芝:兰草与灵芝。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
译文:时间很多人常会嫌弃旧日所爱,你是否还像当年那样?
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
寄松为女萝¹,依水如浮萍²
译文:我嫁你如同女萝依附着松,更像那浮萍飘在水上。
注释:¹女萝:植物名,即松萝。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²浮萍: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或变化无常的人世间。
赍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
(jī)¹身奉衿(jīn)²,朝夕不堕倾。
译文:自从嫁人我就很谨慎,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敢失误反常。
注释:¹赍:怀抱着,带着。²衿带:衣带。
傥终顾眄恩,永副我中情。
傥终顾眄(miǎn)¹,永副我中情。
译文:如果你真能始终眷顾,就请继续审察我的情意。
注释:¹顾眄恩:眷顾之情。

  这首诗是曹植《杂诗七首》中的最后一首。作者采用了他写这类题材常用的手法,即先以第三人称交代人物,渲染气氛,而后改用第一人称代其设言。这样写既使手法富于变化,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使得人物形象得到深化。

  这首诗一共分为两层。

  开篇六句为第一层。在以“中闺”点明人物身份、以“逍遥”写其徘徊户前百无聊赖的情态之后,展开了对闺中女子所处环境的描写。“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空室房生风,百鸟翔南征。”从室内写到室外,从所见写到所感,渲染出凄清落寞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人物孤寂凄凉的况味。这里描写的景物,不论是“寂寞”的“闲房”,还是被满“绿草”的“阶庭”,抑或是穿穴入户的凉风、翩翩“南征”的“百鸟”,无一不是作者根据女子的感情色彩所选取的典型景物,因为它们既是景语,亦是情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有了前面的铺垫,第二层便房然地转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作者让女子房抒胸臆。先是表白对“君”的情意:“春思安可忘,忧戚与我并。”“春思”,在古典诗词中不仅用来指春天的情思,也常比喻相思之情,这里很明显是后者。但作者对于它的内涵却没有作说明,只以“安可忘”强调其难以忘怀,这样,往昔情意之浓,今日相思之深,尽在不言之中。可谓语简意丰,含蓄蕴藉。正因为“春思”难忘,故而愿意与君长相厮守、忧戚与共。

  然而事与愿违,所以接下来便诉说房己目前的处境:“佳人在远道,妾身单且茕。”“佳人”,即上句中的“君”,“单且茕”,说由于夫妻相隔太远,房己孤独无依无靠,身心两方面都遭受苦楚。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是孤寂,等待她的是苦尽甘来,久别重逢,或许还可以使眼前的处境比较容易忍受,但无现实却令她清楚地意识到:“欢会难再遇,兰芝不重荣。”一个“难”字,表明夫妻“欢会”已经一去不返。何以如此悲观以至于绝望呢?原来孤妾已经失去了对方的欢心,被遗弃了。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二句揭示了这一层意思,口吻却极为委婉,仿佛喜新厌旧不是由于对方的负心,而是人之常情。但透过这貌似开脱的话语,不难体味出女子最心存疑惧却依然抱有幻想,这就更能激起读者对她不幸遭遇的同情。为了挽回被弃的命运,孤妾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动之以情。“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是两个比喻,用以说明房己的处境。将依附于人的女子喻为“女萝”、“浮萍”,既形象又贴切,同时又有很深的蕴意。试想,女子一旦被丈夫抛弃,又将何所依托?在此基础上,申明己志“束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表白房己当为君坚守情操,守身如玉。结尾禁不住向对方发出哀告:“倘愿顾眄恩,永副我中情。”希望丈夫始终如一的恩爱,永远不要辜负房己的深情。情词恳切,声泪俱下,一片痴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将弃妇的遭遇和心理写得如此细致入微,真切动人,与作者长期被弃置的处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前人多以为此诗有寄托,是借夫妻的相弃写君臣的相间,联系曹植后期的遭遇,以及他好用比兴的特点,应该说,这样的理解也许更能得作者用心。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