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华历历下庭柯,坐久幽窗暗薜萝。风雨惯能欺客枕,烟霞端不负渔蓑。
霜华历历下庭柯,坐久幽窗暗薜萝。风雨惯能欺客枕,烟霞端不负渔蓑。
间情赋罢人思酒,短札裁成雁渡河。满目征尘何日息,邯郸道上塞云多。
间情赋罢人思酒,短札裁成雁渡河。满目征尘何日息,邯郸道上塞云多。

shuānghuá--cáozhāo

shuānghuáxiàtíngzuòjiǔyōuchuāngànluófēngguànnéngzhěnyānxiáduānsuō

jiānqíngrénjiǔduǎnzhácáichéngyànmǎnzhēngchénhándāndàoshàngsāiyúnduō

曹钊

曹钊

曹钊,字靖远,丰润人。贡生。有《鹤龛集》。 ▶ 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天下之事以利¹而合²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³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shuì)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武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jù)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tì)(tuò),亦武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译文:天下间的因为利益而聚合到一起的事,也必定会因为利益而分开。秦、晋联合出兵攻伐郑国,郑国快要灭亡了,烛之武去出城游说秦穆公,在站着说话的短暂功夫里把郑国从灭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了,不仅仅使秦军撤退,秦军撤退时还留下了军队援助郑国,改变的多么快啊!烛之武的一席话使秦穆公背弃晋国亲近郑国,丢下强援、依附弱国;不顾旧日与晋的恩情、召来晋新的怨恨;放弃成功、愿意危险。如果不是利害关系打动了秦穆公的心意,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同晋国,相处很久,又那么信任,交情也非常深厚,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引诱,便视晋国如眼泪鼻涕,把它丢弃掉了,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将来要是有比烛之武说的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必定会改变的很快而彻底,去谋取那种利益的!
注释:¹利:利益。²合:聚合,聚集。³连兵:联合兵力。⁴亡:灭。⁵说: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⁶立谈:站着谈话。⁷涕唾:鼻涕和唾液。
虎踞龙蹲纵复横,星光渐减雨痕生。
虎踞(jù)龙蹲(dūn)¹纵复横,星光渐减雨痕²生。
译文:乱石如虎踞龙蹲满地纵横,陨星的光芒渐灭雨痕渐生。
注释:¹虎踞龙蹲:形容怪石雄伟之状。此用以暗示有志于世的才士。²雨痕:雨点打在细砂、泥或粘土上形成的小浅坑,有时保留在沉积岩的层面上。
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
不须¹²(ài)³东西路,哭杀厨头阮(ruǎn)步兵
译文:不要把东西通道全都阻塞,会哭坏了那位厨头阮步兵!
注释:¹不须:不要。²并:同时。³碍:妨害,限阻。⁴阮步兵:即阮籍,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石点题。“虎踞龙蹲”既是写石,又是用典。以“龙蹲”代孔子,用“虎踞龙蹲”形容非常之人,才华之士,在唐人的作品中常可见到。如卢照邻《南阳公主集序》:“龙蹲东鲁,陈礼乐而救苍生;虎踞西秦,焚诗书以愚黔首。”李商隐在这里借以描绘石积于地,辨其姿态,如虎伏欲跃,如龙卧欲飞,以暗示有志于世的才士。而“纵复横”三字则陡转急下,尽写虎石翻仰、龙石横陈的一片散落凋零,紧扣题目中的“乱”字,点出才士失志受挫之意。联系到《易·乾卦》中的“云从龙,风从虎”,更令人有志士沦落之感。“星光渐减雨痕生”一句也为用典。古人以为,地上之石,本天上之星,故《黄石公》曰:“石者,星质也。”《左传》以“陨星”解释“陨石”,并且有“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此处以陨星紧扣题目中的“石”字,并以天落之星来暗示才士不凡,回应上句中的“虎踞龙蹲”。然而,星堕人间,光采渐渐泯灭;雨水浸渍,又留下了道道深痕。这是艰难世道、无情风雨刻下的印迹,这是历经沦贱艰虞的生活标识。这两句的含意有四层:一谓石乃陨星,本质不凡;二谓落地化石,星光泯灭,遭际不幸;三谓石形如龙似虎,雄姿依稀;四谓纵横散乱,风雨剥蚀,饱尝艰难;层层转进,于写石之中寄寓了诗人的坎坷不平之志。

  诗的后两句因石而寄慨。阮步兵(阮籍)生当魏晋鼎革之际,社会现实的混乱动荡,政治斗争的血腥杀戮,使他非但才志不得施展,而又时有生命之忧,内心痛苦万状。《晋书》记载,阮籍不与世事,酣饮为常(实亦借酒避祸)。闻步兵厨营人善酿酒,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又常醉意驾车,不由路径,至不可行处,便恸哭而返。李商隐此处就是用阮籍之事以抒发自己的穷途之悲。“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即是说,星落光灭,散乱纵横,又加以雨痕水渍,使人观此石便已有世事险恶、人生唯艰之痛,根本不用像阮籍一样驾车寻路、至行不通时方悲途穷。这样的表达方式,比直说自己有阮籍穷途之悲更沉痛,而且纤徐委婉,耐人寻味。纪昀评此诗,曾谓冠阮籍以“厨头”,语言“粗鄙”、“不佳”(见《李义山诗集辑评》)。其实,阮籍名为求官,实为求酒,至官之日,便与刘伶痛饮。酒乃厨头所酿,称他为“厨头”,是以讥讽的笔调写阮籍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又是借阮籍为“厨头”抒发自己的才志不得其所的悲愤。这也是李商隐诗的语意曲折之处。

  想要真正理解像李商隐这样喜用僻典、情思幽微的诗人的作品,就要注意分辨那透过客观物象以传达主观情怀的信号。《乱石》一诗,各注家说法不一:或以为是讥刺令狐绹,或以为是愤怨仕途不通,或以为是痛恨小人蔽贤;但莫不以诗中之石为阻碍路途的劣物。此意均由题目中的“乱”字生出。但是,“乱”本形容石落散乱之态,并非指石本身;以陨星指小人,也不符合古典诗歌的表达习惯;诗曰“光渐灭”、“雨痕生”义分明寄同情于陨石。而且,如果是乱石挡路,诗人就不必说“不须并碍东西路”了。可见诗中写石并不从“挡路”着眼。正因为那弃置散落、风雨侵蚀的星石的形象已凝聚了多重才士失志受挫的含意,所以引起屡试不第、沉沦漂泊的诗人的共鸣。“不须”二字,尤见悲愤。

  这首诗咏石而有穷途之悲,悲石之命运与己之不幸相同,悲石只为悲人。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3-104

luànshí--shāngyǐn

lóngdūnzònghéngxīngguāngjiànjiǎnhénshēng

bìngàidōng西shāchútóuruǎnbīng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¹近至远东西²,至深至浅清溪。
译文:最近的和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的和最浅的是清溪。
注释:八至:此以诗中有八个“至”字为题。¹至:最。²东西:指东、西两个方向。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shū)¹夫妻。
译文:最高和最明亮的是日月,最亲近和最疏远的是夫妻。
注释:¹疏:生疏,关系远,不亲近。

  此诗首字“至”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八次,故题名“八至”。从内容上说,全诗四句,说的都是浅显而至真的道理,具有深刻的辩证法,富有哲理意味。从结构上说,作者设置了层云叠嶂,前三句只是个过场,主要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首句“至近至远东西”,写的是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极,任何地点都具有这两个方向。两个物体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东西区别。所以“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至近”之谓也。如果东西向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甚至无穷远,仍不外乎一东一西,可见“东西”说远也远,乃至“至远”。这“至近至远”统一于“东西”,是常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

  “至深至浅清溪”,清溪不比江河湖海,一目了然能看到水底,“浅”是实情,是其所以为溪的特征之一。然而,它又有“深”的假象,特别是水流缓慢近于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云鸟、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测浅深,因此也可以说是深的。如果说前一句讲的是事物的远近相对性道理,这一句所说的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属于辩证法的不同范畴。同时这一句在道理上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世态人情。总此两句对全诗结穴的末句都具有兴的意味。

  “至高至明日月”,因为旁观者清,站得高望得自然就远看得自然明朗。日月高不可测;遥不可及,这个道理很浅显。这第三句,也许是最肤浅的。“高”是取决于天体与地球的相对距离,而太阳与月亮本不一样。“明”指天体发光的强度,月亮借太阳的光,二者更不一样。但是日月同光是人们的感觉,日月并举是向有的惯例,以此入诗,也无可挑剔。这个随口吟出的句子,在全诗的结构上还有其妙处。警句太多容易使读者因理解而费劲,不见得就好。而警句之间穿插一个平凡的句子,恰有松弛心力,以便再度使之集中的调节功能,能为全诗生色。诗人作此句,应当是意在引出下句。

  前三句虽属三个范畴,而它们偏于物理的辩证法,唯有末句专指人情言之,是全诗结穴所在——“至亲至疏夫妻”。因为夫妻是没有血缘的亲人,在一起就是一个人,分开则形同陌路,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之。当代某些学者试图以人的空间需求来划分亲疏关系。而“夫妻关系”是属于“密切空间”的,特别是谈情说爱之际。从肉体和利益关系看,夫妻是世界上相互距离最近的,因此的确是“至亲”莫若夫妻。然而世间的事情往往是复杂的,伉俪情深固然有之,貌合神离而同床异梦者也大有人在。夫妻间也有隐私,也有冲突,也有反目成仇的案例,正所谓“爱有多深,恨有多深”,不相爱的夫妻的心理距离又是最难以弥合的,因此为“至疏”。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夫为妻纲,男女不平等的地位造成了夫妻不和谐的关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了没有爱情的婚姻,而女子的命运往往悲苦。这些都是所谓“至疏”的社会根源。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妙在饶有哲理和兴义,则末句之妙,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这首诗和一般讲究起承转合的诗不同,这诗语言淡致,和唐代诗僧王梵志的诗一样平白如话,但平中见奇绝。

  诗的前三句是个过场,其存在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层云叠嶂,前三句过后,才显出最后一句峰峦。“至亲至疏夫妻”这话满是饱经人事的感觉,比一般的情诗情词要深刻得多,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夫妻间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不共戴天。这当中爱恨微妙,感慨良多,寻常年轻小姑娘想说也说不出来,必得要曾经沧海,才能指点归帆。 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些,李冶才宁愿放纵情怀。因此,即使隔了千年,也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233-234 .

zhì--

zhìjìnzhìyuǎndōng西zhìshēnzhìqiǎnqīng

zhìgāozhìmíngyuèzhìqīnzhìshū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一程¹,水一程,身向榆(yú)²那畔(pàn)³行,夜深千帐灯
译文: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注释:¹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²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³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⁴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一更¹,雪一更,聒(guō)²碎乡心梦不成,故园³无此声
译文: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注释:¹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²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³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⁴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换头写景,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狂风骤雪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未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着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从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纳兰词典评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01 :第73页 .
2、 蓝光中 .历代诗歌选读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01. :第313页 .

chángxiāng ·shānchéng

lánxìng qīngdài 

shānchéng shuǐchéng shēnxiàngguānpànxíng shēnqiānzhàngdēng 
fēnggēng xuěgēng guōsuìxiāngxīnmèngchéng yuánshēng 
风香春暖展归程,全胜游仙入洞情。
风香春暖展归程¹,全胜游仙入洞²情。
译文:风香日暖的春景展开在回京的路上,心旷神怡之状胜过刘晨、阮肇进入神仙洞的心情。
注释:¹归程:回归的路程。²游仙入洞:传说东汉时刘晨、阮肇同人天台山采药,遇见两位女子邀他们至家,留住半年,其地草木始终如春;及还,子孙已历七世。
一路缘溪花覆水,不妨闲看不妨行。
一路缘(yuán)¹溪花覆水,不妨闲看不妨行。
译文:一路上沿着溪水开满了画,一路走着一路看着,别有一种享受。
注释:¹缘:介词,沿着。

chūnxíngguānzuò--yōngtáo

fēngxiāngchūnnuǎnzhǎnguīchéngquánshèngyóuxiāndòngqíng

yuánhuāshuǐfángxiánkànfángx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