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棠阴已著行,却移小队入襄阳。
淮海棠阴已著行,却移小队入襄阳。
江山尚带戎马气,斋合遽闻编简香。
江山尚带戎马气,斋合遽闻编简香。
自昔声名满梁楚,向来为政压龚黄。
自昔声名满梁楚,向来为政压龚黄。
风流高出山翁上,不用擎鞭问葛强。
风流高出山翁上,不用擎鞭问葛强。

biéxiāngyángshuài--yángguānqīng

huáihǎitángyīnzhexíngquèxiǎoduìxiāngyáng

jiāngshānshàngdàiróngzhāiwénbiānjiǎnxiāng

shēngmíngmǎnliángchǔxiàngláiwèizhènggōnghuáng

fēngliúgāochūshānwēngshàngyòngqíngbiānwènqiáng

杨冠卿

杨冠卿

杨冠卿(1138-?)南宋诗人,字梦锡,江陵(今属湖北)人,举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尝知广州,以事罢。晚寓临安。闭门不出,与姜夔等相倡和。冠卿才华清俊,四六尤流丽浑雅,淳熙十四年(1187),编有《群公词选》三卷(已佚),自序曰:“余漂流困踬,久客诸侯间……时有所撄拂,则取酒独酌,浩歌数阕,怡然自适,似不觉天壤之大,穷通之为殊途也。”著有《客亭类稿》十五卷。《彊村丛书》辑有《客亭乐府》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2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露寒烟冷蒹(jiān)(jiā)¹,天外征鸿²寥唳(lì)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gū)。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译文:露水寒冷烟气变凉,芦苇也不开花了。天边长途飞行的雁,声音凄清高远。银河光照下的秋天夜晚,灯光暗淡的西汉皇帝的离宫上空,一声雁鸣刚刚传,想起了在潇湘时的生活。水岸遥远,无人打扰,食物和水丰盛。俯望那无边的平坦田野,犹豫不定地想降落地上,但和以前一样,被风吹草动受惊而飞走了。
注释:¹蒹葭老:芦苇不开花了。²征鸿:长途飞行的雁鸟。³寥唳:声音凄清高远。⁴长门:西汉皇帝离宫,位于陕西长安城南。⁵灯悄:灯光暗淡。⁶潇湘:潇水与湘水会合处,在今零陵县,现以此泛称湖南。⁷岸遥:水岸很远。⁸菰米:又名雕菰米,茎可作饭。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须信衡阳¹万里,有谁家、锦书²遥寄³。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zhuì)。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chǔ),有盈盈泪。
译文:必须坚信万里之外的衡阳回雁峰是最好的栖息地,有谁愿意把我的书信送到遥远之地。不管远隔万里,但我相信鸿雁你经过艰苦飞行,总会把信送到。为了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在石头城下,寒冷的江水里倒影摇动。想起在外丈夫的寒衣还未捣洗,心上人一挥动捣衣的木棒,就眼泪盈眶。
注释:¹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位于湘江中游。名胜古迹有回雁峰。²锦书:织锦上书写文字的书信,代指妇人思念他乡丈夫的信。³遥寄:指雁遥远传带书信。⁴斜行横阵,才疏又缀:雁斜飞成“人”字,横飞成“一”字,刚刚散开,又马上靠拢。斜行:指雁飞成斜体形。横阵:指排成一条线。⁵仙掌月明:为了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⁶石头城:古代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市。⁷拂:挥动。⁸杵:捣洗衣服的木捶。

  上片,咏秋夜南归飞雁,暗示苏轼自己得其所归的愉悦心情。开头两句写秋景,隐喻自己远征而清高回归。“露寒”、“烟冷”、“蒹葭老”、“征鸿”,为典型的深秋景物,极为苍劲。远在“天外”的“征鸿”唱着“寥唳”的歌回归了,心情自然舒畅。接着五句,写深秋夜雁的美好归宿。“银河”光照的“秋晚”,“灯悄”寂寥的“长门”上空,一声雁鸣刚刚传来,“应念”乐土“潇湘”。“岸遥”,写雁归宿地宽阔。“人静”,写雁归宿地无干扰。“水多菰米”,写雁归宿地食品充足。言外之意,是指苏轼艰苦穷困的日子总算结束了,现在和“雁”一样,有将返回朝廷的机遇。最后四句,写雁归路上遇到小小风波,隐喻苏轼改移汝州仍有余悸。然而,一望仪真那无边无际的原野,被迷住了,“徘徊欲下”。但又出现“风”浪,只好照旧地“惊”而起飞,到那“潇湘”的“回雁峰”去。

  下片,写鸿雁传书,寄寓妇女思念征人之情,反衬苏轼忠君的一番苦心。第一、二句写“衡阳万里”的“回雁峰”是乐山,应“须信”不疑。苏轼应诏回朝效命多年的心愿一直未改移。第二唳五句,直写要托鸿雁帮忙,为苏轼“锦书遥寄”到金陵。不管“万里云外”多么遥远,但苏轼相信鸿雁经过“斜行横阵,才疏又缀”的跋涉,终将会把信送到的,词意富有人情味。第六、七、八句,用赞美石头城的词句,来交代家居的优美环境:在仙人承接甘露、“影摇寒水”的“石头城下”,有苏轼寄居的寒舍和妻妾。最后三句,近乎恳求,鸿雁哪,你见到了没有?苏轼那“佳人拂杵”,正在“念征衣未捣”,还“有盈盈泪”而为之伤心,此等思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全词,借景抒情。名为咏物,实是抒发苏轼心境、志趣、感叹,可以说是伦理道德的衍化物。以鸿雁自况,咏物喻志,是苏轼黄州词创作的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81-883

shuǐlóngyín··hányānlěngjiānjiālǎo--shì

hányānlěngjiānjiālǎotiānwàizhēng鸿hóngliáoyínqiūwǎnzhǎngméndēngqiāoshēngchūzhìyīngniànxiāoxiāngànyáorénjìngshuǐduōzhàwàngpíngtiánpáihuáixiàqiánbèifēngjīng

xìnhéngyángwànyǒushuíjiājǐnshūyáowànzhòngyúnwàixiéxínghéngzhèncáishūyòuzhuìxiānzhǎngyuèmíngshítóuchéngxiàyǐngyáohánshuǐniànzhēngwèidǎojiārénchǔyǒuyíngyínglèi

子犹瓶矣。观瓶之居,居井之眉。处高临深,动而近危。酒醪不入口,臧水满怀。不得左右,牵于纆徽。一旦叀礙,为瓽所轠。身提黄泉,骨肉为泥。自用如此,不如鸱夷。
子犹瓶矣。观瓶¹之居,居井之眉²。处高临深,动而近危。酒醪³不入口,臧水满怀。不得左右,牵于纆徽。一旦叀礙,为瓽所轠。身提黄泉,骨肉为泥。自用如此,不如鸱夷。
译文:你好像陶制的罐子。看你所处的位置,就像被悬挂在井口边。虽处于高处面临深水,动一下便有危险。你肚里所装的眉是酒而是凉水。你眉能左右晃动,并被拴上绳悬挂在高的地方。一旦绳子被挂住,被井壁上的砖碰碎,便会被抛到浑浊的泉水中,粉身碎骨。你的用处只仅限于此,还眉如装酒的皮袋。
注释:箴:一种规戒性的文字,大多有讽谏之意。¹瓶:古代汲水的器具,是陶制的罐子。²眉:边缘,和水边为湄的“湄”,原是一字。³醪:一种有渣滓的醇酒。⁴臧:同“藏”。⁵纆徽:原意为捆囚犯的绳索,这里指系瓶的绳子。⁶叀碍:绳子被挂住。叀,悬。⁷瓽:井壁上的砖。⁸轠:碰击。⁹提:抛掷。
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讬于属车。出入两宫,经营公家。由是言之,酒何过乎?
鸱夷¹滑稽²,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³,讬于属车。出入两宫,经营公家。由是言之,酒何过乎?
译文:装酒的皮袋尽管圆滑,肚子却大得像壶。尽管整天往里边装酒,人们仍会借它来买酒。它还被视为贵重之物,经常被放入皇帝出行时随从的车上。它甚至还出现在皇帝和太后的宫中,在官府里奔走谋求。从这一点来说,酒本身又有什么过错呢? 
注释:¹鸱夷:装酒的皮袋。²滑稽:古代一种圆形的,能转动注酒的酒器。此处借喻圆滑。³国器:贵重之器。⁴属车:皇帝出行时随从的车。⁵两宫:指皇帝及太后的宫。⁶经营:奔走谋求的意思。⁷公家:指官府。

  《酒箴》短小精悍,是典型的状物小赋,而寄寓深远。在后世的小赋中起了示范的作用。全篇只在开头“子犹瓶矣”一句,点明作者的意图是在借器喻人,其余全部描叙两种盛器的命运遭逢,语近旨远,十分隽永。

  全文分两个部分:前面写打水陶罐,后面写盛酒皮囊,看似调侃之作,实在借物抒怀:那朴实无华的水瓶,常遭危害,那浑浑噩噩的酒袋,却自得其乐。作者通过对这两种器具的迥异遭遇,抨击了当时社会的眉合理现象。幽默、讽刺、愤世嫉俗都在这一篇极富有幽默情趣的文章中表现出来了。读来既饶有兴味,又让人颇有心得,反讽的语言表达的是一种人世间的某种真谛。

  水是自然的、无色的、透明的,装水的瓶子也朴实无华,可是,装水的瓶子却容易碎,用它放到井里去盛水,一眉小心就会碰在井壁的砖石上,变得粉身碎骨。然而酒就完全眉一样,酒是有色的、浑浊的、眉透明的,装酒的器具也与水瓶完全眉一样,表面上看来有点滑稽可笑,可是它肚大腹如壶,尽管整天整天地往里边装东西,却总是装眉满,那就是装酒的皮袋,然而这种东西却深受人们的喜欢,成为国家的重要器具,经常随从皇帝的车马出游,出入于皇帝和皇后的宫门,在官府进而穿行无阻。

  水瓶在文章中喻指心地纯明,眉会吹牛拍马,眉会阿谀奉承的人。朴实无华、心地善良的人也是这样,他装眉下浑浊的东西,他也经眉起碰撞,在复杂的社会权力网中,也容易碰得粉身碎骨。而酒囊则喻指社会上那些善于投机钻营、逢迎拍马、眉顾廉耻、黑心肠厚脸皮的人们。越是浑浊的地方,他们越能生存,越是充满权力争斗的地方,他们越能升官发财。这是对社会上两种截然眉同的人的逼真刻画和辛辣讽刺。

  这篇文章把人世间的两种人物写惟妙惟肖,借物以喻人,寓嘲讽和讥笑于形象之中,寓深刻的社会哲理于幽默诙谐之中,文笔犀利,思考冷峻,哲理隽水,充分体现了扬雄既才学满腹又仕途坎坷的人生体味,也蕴涵着扬雄眉满当时的社会政治又眉愿同流合污的思想意向。

参考资料:
1、 张子泉主编.文学欣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01:157
乾元发生春为宗,盛德在木斗建东。
乾元¹发生春为宗,盛德在木斗建东。
注释:¹乾元:乾是天,元是始,乾元即是天道之始。
东方岁星大明宫,南山喜气摇晴空。
东方岁星大明宫,南山喜气摇晴空。
望云五等舞万玉,献寿一声出千峰。
望云五等舞万玉,献寿一声出千峰。
文昌随彩礼乐正,太平下直旌旗红。
文昌随彩礼乐正,太平下直旌旗红。
师旷应律调黄钟,王良运策调时龙。
师旷应律调黄钟,王良运策调时龙。
玄冥无事归朔土,青帝放身入朱宫。
玄冥无事归朔土¹,青帝放身入朱宫²
注释:¹朔土:即北方地区。²朱宫:即朱红色的宫殿。
九韶九变五声里,四方四友一身中。
九韶¹九变²五声里,四方四友一身中。
注释:¹九韶:本意为古代音乐名,周朝雅乐之一,简称《韶》。²九变:意为多次演奏。四友:周文王以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四位有德才的人为四友。
天何言哉乐无穷,广成彭祖为三公。
天何言哉乐无穷,广成彭祖为三公。
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
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

  君主朝堂上会见百官,称之为临朝视事,百官朝见皇帝,向皇帝奏事称之为上朝。上朝对于百官来说,是他们每日的第一件大事。

  当长安郊野曙色才分的时候,大明宫里的钟声就响彻长安上空了,钟声告诉散居在各街坊的百官们,朝见皇帝的时候到了。待到百官赶到蓬莱宫,钟声仍然响彻云霄。宫殿的大门虽已开启,又依稀听见宫里 "鸡人"报晓的声音,说明皇帝本人也已起身,要与百官们相会于朝堂上。

  百官上朝,唐诗中也有说以"鼓声"为号令的。李贺《官街鼓》诗中说:"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王琦注:"《唐书》:“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其制盖始于马周。旧制:京城内金吾昏晓传呼,以戒行者。周上书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行李,以备窃盗,时人呼曰鼓,公私便焉。”可见置于街坊的鼓,当日暮、凌晨时敲响,主要用于警戒以防盗贼,也兼有报时的作用,以启坊门。原与百官上朝无关,但百官可以据鼓声判断时辰,所以唐诗中写到早朝的诗,多写钟声,也有钟鼓一齐写到的。

  "官街鼓"凌晨 "五更二点"敲起,相当于今日的早上五时左右。古代天子讲究 "勤政",所谓谓 "夙兴夜寐",上朝理事,不敢懈怠。上朝的百官们当然更要早起,因为他们散居于长安各街坊,距上朝的宫殿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路程。《明皇杂录》:"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是晓色朦胧中百官上朝的真实写照。

  唐时帝王每日都要临朝视事。《唐会要》引《仪制令》:"诸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会要》又载:“贞观十三年十月三日,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奏:'天下太平,万几事简,请三日一临朝。'诏许之。至二十三年 (649年)九月十一日,太尉 (长孙)无忌等奏请视朝,坐日,上(高宗)曰:'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拥滞众务,自今以后每日常坐。""每日常坐"即谓之 "常朝",是汉以来留下的遗制,唐代帝王大都是严格遵守的,房玄龄的"天下太平,万几事简",要求太宗改为三日一临朝视事,几乎可以看作是佞言,所以高宗即位之初 (高宗即位于贞观二十三年六月),为表示勤政,即恢复旧制。到高宗永徽二年 (651年)八月二十九日下诏:"来月一日,太极殿受朝。此后,每五日一度,太极殿视事,朔望朝,即永为常式。""受朝。即受朝贺,是在朔望日(每月初与每月中)皇帝会见在京所有官员规模更大、仪式更隆重的活动;"视事"即"每日常参"、"每日常坐",是皇帝会见五品以上"常参官"的日常事务。高宗即位始两年,即废务荒政,自坏体例,改 "每日常参"为"五日一度"了。至高宗显庆二年 (657年)三月,长孙无忌又奏请 "隔日视事";武则天时,敕 "每十日一朝",受到左台侍御史卢怀慎的批评。自玄宗以后,皇帝的 "每日常坐",虽然也偶有更改,但基本维持"每日常坐"的旧制。兴庆宫里有勤政务本楼,即有以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自勉的意思在内。不过,到玄宗晚年,亦渐废务荒政,所以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批评他在宠杨妃之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常参官之数,大约不下数百近千人,每日凌晨即起,梳洗一毕,即要匆匆赶往皇帝临朝之处,休假和因其他特殊情况"辍朝"时可以例外。早朝是官员们的大事。一方面这是官员们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官员们深感荣耀之事。每日面见君王,与闻或参与处理天下大事,正是一种个人价值所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若早朝不至或迟到,处罚也是很严厉的。唐政府规定:"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文武常参官或有晚入 (即迟到),并全不到及班列失仪,委御史台录名,牒所由,夺一月俸;经三度以上者,弹奏。”

  唐诗中写及早朝的诗格外多,本诗即是其中一首。

yuánzǎocháoxíng--bàofáng

gānyuánshēngchūnwèizōngshèngzàidòujiàndōng

dōngfāngsuìxīngmínggōngnánshānyáoqíngkōng

wàngyúnděngwànxiàn寿shòushēngchūqiānfēng

wénchāngsuícǎizhèngtàipíngxiàzhíjīnghóng

shīkuàngyīngdiàohuángzhōngwángliángyùndiàoshílóng

xuánmíngshìguīshuòqīngfàngshēnzhūgōng

jiǔsháojiǔbiànshēngfāngyǒushēnzhōng

tiānyánzāiqióng广guǎngchéngpéngwèisāngōng

chénqiánsuírǎnglǎoxiàfēng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惊风¹²白日,忽然³归西山。
译文:急风吹动着太阳,太阳迅速地落下西山。
注释:徐干(170-217),字伟长,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作者好友之一。¹惊风:疾风。²飘:疾速飘逝。李善注此句“夫日丽于天,风生乎地,而言飘者,夫浮景骏奔,倏忽西迈,余光杳杳,似若飘然。”³忽然:疾速的样子。以上两句是说:傍晚时候疾风大作,很快就日薄西山了。这里用以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
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圆景¹光未满²,众星粲(càn)³
译文:夜空中月亮尚未全圆,天幕上群星明亮灿烂。
注释:¹圆景:古代用以称太阳和月亮。景,明亮的意思。天地间圆而明者无过于日月,故云。圆景这里专指月亮。²未满:月未圆,指弦月。³粲:鲜明,引申为明亮。⁴以:而。⁵繁:多。
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
志士¹²世业³,小人亦不闲
译文:志士努力创造着传世功业,小人也忙忙碌碌没有空闲。
注释:¹志士: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此指徐干这样有品格守节操的人。²营,经营,谋划。³世业:世代相承之业,指著书立说。⁴小人:与“志士”相对,指品格不高见识浅陋的人,此诗人戏称自己(余冠英说)。⁵不闲:没有空闲,指下句“夜行游”,亦属戏言。
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阙间。
聊且夜行游¹,游彼双阙(què)²间。
译文:我姑且夜游去寻乐,游荡在宫前望楼间。
注释:¹夜行游:指清夜游赏。正是曹植早年的生活写照。游,游乐。²双阙:赵幼文《曹集校注》引《魏都赋》:“岩岩北阙,南端逌(yōu)遵。竦峭双碣,方驾比轮。”谓双阙在文昌殿外,端门左右。细玩文义,似指下文的文昌迎风二殿阁而言。若释为建筑物名,下文则无着落。
文昌郁云兴,迎风高中天。
文昌¹²云兴³,迎风高中天
译文:文昌殿云气郁然升起,迎风观高插半云天。
注释:¹文昌:邺宫正殿名。²郁:郁然,盛大雄伟的样子。³云兴:如云之升起。⁴迎风:邺都的迎风观。⁶中天:半天空,此亦形容其高。
春鸠鸣飞栋,流猋激棂轩。
春鸠(jiū)¹鸣飞栋²,流猋(biāo)³(líng)
译文:春鸠在高梁上鸣叫,旋风激荡着窗棂廊干。
注释:¹春鸠:鸟名,属布谷一类。²飞栋:翘然高起的屋梁,特指上句的文昌殿、迎风观等。飞栋,言其高。³流猋:旋风。猋,通“飙”,暴风,旋风。⁴激:流水遇阻则激,此说疾风遇阻,形容疾风吹棂轩之猛烈。⁵棂:雕花的窗格。⁶轩:楼板。此以棂轩代指建筑。
顾念蓬室士,贫贱诚可怜。
顾念¹蓬室士²,贫贱诚可怜³
译文:想起居住在茅屋的寒士,生活困苦真叫人可怜。
注释:¹顾念:想念。²蓬室士:居住蓬室的人,指徐干。曹丕《与吴质书》:“伟长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蓬室,草房,贫者所居。³怜:同情。
薇藿弗充虚,皮褐犹不全。
薇藿(huò)¹弗充虚²,皮褐³犹不全。
译文:野菜豆叶填不饱肚子,皮布短衣也褴褛不全。
注释:¹薇藿:指贫者之食。薇,野菜,即野豌豆;藿(huò),豆叶。²充虚:充饥。李善注引《墨子》:“古之人,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而已。”³皮褐:毛皮短衣。李善注引《淮南子》:“贫人冬则羊裘短褐,不掩形也。”
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慷慨¹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译文:你感情悲愤慷慨不平,运笔著文自应写出名篇。
注释:¹慷慨:情绪激昂亢奋。此形容志士不得志的心情,指徐干所著《中论》表现的思想感情。悲心,志不得伸的悲愤之心。兴文:创作文章。指著《中论》。
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
宝弃¹怨何人?和氏²有其愆(qiān)³
译文:宝物被弃该怨谁人?卞和如怀璞不献也自有过失。
注释:¹宝弃:珍宝被遗弃。宝,喻徐干这样富有贤才的人。²和氏:指知人者。以上两句用和氏璧事。《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中,奉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xiàng)之。玉人曰:‘石也。’刖(yuè)和氏左足。武王薨(hōng),成王即位,和氏又献之。玉人又曰:‘石也。’刖其右足。成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之下。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石焉,遂名曰和氏之壁。”这里和氏,为诗人自喻。³愆:过失。以上两句意思是说徐干未得朝廷重用,过失在于自已。
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
弹冠¹(sì)²知己,知己³谁不然?
译文:假如是等待知己的援引才出任,是知己谁又能不援引推荐?
注释:¹弹冠:将出仕先弹去帽子上的尘土。此指做官。²俟:等待。³知己:了解自己的人。李善注引《汉书》:“萧育与朱博友,往者有王吉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不然,不这样。李善注以上两句:“言欲弹冠,以俟知己,知己谁不同于弃宝。而能相万(荐)乎?”其中隐含着曹植有爱才之心而无荐才之力的牢骚。以上两句是说等待知己的推荐出仕(是可以理解的),哪一位知己不想这样做呢?言外之意是:不是自己不想推荐,而是没有力量推荐。
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良田无晚岁¹,膏(gāo)²多丰年。
译文:好田不会收获晚,肥沃的土地自然多丰年。
注释:¹晚岁:与下句“丰年”相对,歉收之年。²膏泽:肥沃的土地。李善注以上两句:“良田、膏泽喻有德也;无晚岁,多丰年,喻必荣也。”
亮怀玙璠美,积久德愈宣。
¹怀²(yú)(fán)³美,积久德愈宣
译文:像你这样真正怀有美德的人,时间越久美德越昭显。
注释:¹亮:诚然,确实。²怀:襟怀,心意。³玙璠:皆美玉名,古人用以比德。⁴宣:卓著。以上两句是说襟怀确实像美玉,时间越长其美德也就越加为人所知。
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
亲交¹义在敦²,申章³复何言!
译文:朋友的责任就是互相敦促劝勉,赠你这首诗,其它又何必多谈?
注释:¹亲交:好朋友,亲近之友。义,意义,道理。²敦:敦促,鼓励。³申章:陈述以诗章。指赠与这首诗。申,重复。章,表白,显。这两句是说交友之道在于相互鼓励,(除此诗之外)还有什么再说的呢!

  这是一首赠人之作。诗中作者对徐干有德行、有才干却过着贫贱生活的状况,表现了极大的同情,且自惭引援不力,爱莫能助,并以朋友的身份对他提出了恳切的希望和慰勉,这发自内心的关切体现了友谊的真挚和深厚。

  “惊风飘白日”这一发端突如其来,出人意外,是“陈思极工起调”的著名例句。在作者笔下,太阳落山这一常见景象被描绘得奇突不凡,就仿佛太阳不是自然下落而是忽然给惊风吹落似的,这显然不是一般的纯客观的写景,而是景中包含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即他对时光奄忽、人生短暂的惊叹。用白日西驰的意象来表现光阴易逝在曹植诗中还有几例,如《箜篌引》中的“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名都篇》中的“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但因此诗是用在作品开头,又着一“忽然”加以形容,语气格外急切,感情格外强烈,因而格外精警动人,故被沈德潜称为“高唱’’。

  接下来改用舒缓语调写夜空景色:“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新月和繁星交相辉映,美丽,恬静,极富诗情画意。这两句一则与黄昏日落相承接,同时为下文写夜游张本。但作者在写夜景之后并不即刻转入写夜游,而是插入了两句议论:“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以“志士’’和“小人’’对举,写出两种绝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一议论看似突兀,实则与上文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营世业”和“亦不闲”正是时光飘忽、人生短促这一客观现实在“志士”和“小人”心中引起的不同反映。通过对乘时立功的“志士”和及时行乐的“小人”的一褒一贬,一方面高度赞扬了有志之士徐干,同时鲜明地体现出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因为“戮力上圈,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正是曹植的毕生追求。这两句与《杂诗》(其六)中“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寓意相同,只是将“媮自闲”翻为“不闲”,便不仅具有讽刺意味,而且自然引出下文的夜游。

  “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阙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从议论转入描写。“文昌郁云兴,迎风高中天。春鸠鸣飞栋,流猋激棂轩”四句,以夸张的笔法、工整的对仗、华美的辞采描绘了邺都宫观的巍峨壮丽,并且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相映。这一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出曹植诗”辞采华茂“及炼字造句的特色。作者着力突出宫阙之盛,自有其用意,是以此反衬下文徐干处境的困窘,正如黄节所说“鸠居殿观,际会风云,喻人才杂出,而干独甘贫贱也”(《曹子建诗注》)。

  “顾念蓬室士,贫贱诚足怜。薇藿弗充虚,皮褐犹不全。”这四句写徐干衣食不周的窘境,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全三国文》无名氏《中论序》说他“疾稍沉笃,不堪王事,潜身穷巷,颐志保真。……环堵之墙,以庇妻子,并日而食,不以为戚’’。作者不仅对这一处境表示同情,同时对他冀为世用而不得的内心情感也有着深厚的了解,所以接下来说:“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指出徐干所著《中论》等诗文是他慷慨悲愤感情的结晶。是什么原因使得徐干如此“贫贱’’而“有悲心’’呢?作者以卞和献璧的故事为喻,说徐干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自己是有过失的。“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便是用“宝”比喻徐干,用“和氏”自比。然而,人们从作者真诚的自责中感受到的只是他爱才、怜才的一片真情,“宝弃”的真正原因并不在此。对这一点,作者自然是清楚的,只是不便明说罢了。“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难言之隐。这两句表面上说徐干要等待知己的援引方才出任,而自己作为他的知己也并非不想加以推荐。言外之意是虽有爱才之心,惜无援才之力。并于反诘的语气中流露出他对当权者不用贤才的不满,也见出他自己的牢骚。作此诗时曹植虽未明显受到压抑,但亦无权柄,甚至无力引荐向他求助的朋友,一向爱护人才的他有此牢骚是可以理解的。

  但曹植毕竟是建安时代的诗人,热衷用世的时代精种,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使他对前途充满乐观的信念,他坚信贤才必为世用,并以此安慰和鼓励他怀才不遇的朋友。“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亮怀玙璠美,积久德愈宣”这四句采用了营植所擅长的比喻手法,如用“良田”、“膏泽”比喻有才德的人;用“无晚岁”、“多丰年”比喻人才一定能出头,用“玙璠”比喻美德。意思是说有才德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时间愈久则美德也愈显著。这形象生动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徐干的无比信任和满腔热情。结末“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是说知交的责任在于互相勉励,所以自己赠诗除了敦劝已别无可说。对友人的期待,自己的无能为力,种种复杂的感情,尽在此不言之中。

  这首诗熔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层层有序而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徐干的赞扬、同情、安慰和鼓励。钟嵘《诗品》评曹植诗说,“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于此诗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张明非.《古典诗词百首鉴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07月第1版:第18-21页

zènggànshī

cáozhí liǎnghàn 

jīngfēngpiāobái ránguī西shān 
yuányǐngguāngwèimǎn zhòngxīngcànfán 
zhìshìyíngshì xiǎorénxián 
liáoqiěxíngyóu yóushuāngquèjiān 
wénchāngyúnxīng yíngfēnggāozhōngtiān 
chūnjiūmíngfēidòng liúbiāolíngxuān 
niànpéngshìshì pínjiànchénglián 
wēihuòchōng yóuquán 
kāngkǎiyǒubēixīn xīngwénchéngpiān 
bǎoyuànrén shìyǒuqiān 
tánguānzhī zhīshuírán 
liángtiánwǎnsuì gāoduōfēngnián 
liànghuái怀fánměi jiǔxuān 
qīnjiāozàidūn shēnzhāngyán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
八月书空¹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²
译文:八月,结队南飞的鸿雁在空中不断写着“人”字和“一”字,我独自登上岳阳楼俯视晴朗天气下的洞庭湖。
注释: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城上,临洞庭湖东岸。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为观赏洞庭景色的胜地。¹书空:雁结队飞行,有时排成“人”字,有时排成“一”字,所以说雁在空中写字。²川:河流。
水声轩帝钧天乐,山色玉皇香案烟。
水声轩帝¹钧天乐²,山色玉皇³香案烟。
译文:汹涌澎湃的波涛声像天帝演奏的钧天广乐,苍翠的山色在阳光中如玉皇香案的烟雾,隐约空濛。
注释:¹轩帝:华夏始祖黄帝轩辕氏。²钧天乐:钧天广乐的简称。是神话中天帝的音乐。比喻惊涛的天籁响声。³玉皇:道教称天帝曰玉皇大帝,简称玉帝、玉皇。⁴香案:置香炉的几案。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
大舶(bó)¹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乐²边。
译文:一艘艘大商船,云帆相接,乘风破浪;几朵白云追逐着夕阳在黄昏中消失,引起我的吟咏。
注释:¹大舶:指大商船。²乐:乐诵,即赋诗。
东南无此登临地,遣我飘飘意欲仙。
东南无此登临地,遣(qiǎn)我飘飘意欲仙。
译文:我深深感到东南再没有像这般美丽的形胜,使我身心舒展,飘飘然如神仙行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