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仙车去,无人猎古台。空馀烟峤月,曾照越王来。
白鹿仙车去,无人猎古台。空馀烟峤月,曾照越王来。

bái鹿táièrshǒu--zhān

bái鹿xiānchērénliètáikōngyānjiàoyuècéngzhàoyuèwánglái

区宇瞻

区宇瞻

区宇瞻,高明人。明思宗崇祯间人。事见明崇祯《肇庆府志》卷四七。 ▶ 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
天地无穷极¹,阴阳转相因²
译文:天地永恒存在没有终极,寒暑阴阳相互更迭。
注释:¹天地无穷极:指天地永恒存在,没有终极的时候。²阴阳转相因:寒暑阴阳相互更迭。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¹
译文:人生在人世间,生命极其短促,就好比风吹起尘土。
注释:¹忽若风吹尘:这里指人生短促,好像风吹起尘土。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愿得展¹功勤,输(shū)²于明君。
译文:愿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尽力为贤明的君主效力。
注释:¹展:舒展,发挥。²输力:尽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怀此王佐(zuǒ)¹,慷(kāng)(kǎi)独不群²
译文:怀着这样为帝王辅助的才能,卓越不凡,不同流俗。
注释:¹王佐才:足够辅佐帝王的才能。²慷慨独不群:指卓越不凡,不同流俗。
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
(lín)¹尊神龙,走兽宗麒(qí)(lín)
译文:鳞介以神龙为尊,走兽以麒麟为宗。
注释:¹鳞介:指长有鳞甲的鱼和虫。这两句是以龙和麒麟的不凡,来比喻人的杰出。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
译文:自己犹如神龙和麒麟一样,十分杰出。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
孔氏删诗书,王业粲(càn)¹已分。
译文:孔子删定《诗》、《书》后,王者的事业已经很分明。
注释:¹粲:鲜明。
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chěng)¹我径寸翰(hàn)²,流藻(zǎo)垂华芬。
译文:我用自己的文藻驰骋,以文章垂范后世,千古留名。
注释:¹骋:发挥才能。²径寸翰:形容大手笔。
这首诗主要写人生短促,应该及时建功立业,传名后世。在诗中曹植不但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很自信,也颇想在文学上一展自己的才华。
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
春风永巷¹²(pīng)³,长使青楼误得名。
译文:由于美女长期闭门不出,长期使得这座深宅高门空有一个美名。
注释:放歌行:古乐府旧题,常表现自叹失意或激励奋发的内容。¹永巷:汉代幽禁宫女妃嫔的地方。²闭:封锁。一作“闲”。³娉婷:漂亮多姿,美好。指美女。⁴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也指妓院。此处属前意,指显贵人家的闺阁。
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
不惜卷帘通¹一顾²,怕君著(zhuó)³未分明。
译文:她并非不愿意卷起阁帘,显露容华,表达情意,只怕你没有眼力识别。
注释:¹通:表达。²顾:看。³著眼:即“着眼”,犹举目,入眼。
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
当年不嫁惜娉婷¹,抹白施朱²³后生
译文:想当年不肯嫁人是因为自惜容貌,不甘轻易辜负此生,如今朱颜不在,只好学那些年轻女孩梳妆抹粉。
注释:¹娉婷:这里是容貌年华之意。²抹白施朱:指打扮,涂脂抹粉。³作:强作。⁴后生:年轻,指年轻女子。
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
说与旁人须早计¹,随宜²梳洗莫倾城³
译文:劝人要珍惜春光,早作计划,少女更应随着时宜妆扮,不能自恃美貌而坐失良机。
注释:¹早计:早作盘算。²随宜:跟随时宜。³倾城:形容女子绝色。

  这两首诗都用宫女自诉的口气。第一首前两句:“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以“娉婷”点明宫女的美丽,也代指这位佳人。以“春风”,点出时节是芳春。这样妙丽的佳人,逢着这样美好的季节,原本应该生活得欢欣美满,可是恰恰相反,她被深锁在冷宫里面,长门永闭,一任外面花开花谢,春风吹不到她的身边,春天明媚的光景,对她全没有份儿。诗用一个“闭”,揭示她遭境的凄凉和内心的悲苦。第二句中的“青楼”,指代此女从前所住的处所,正因为当年她以美丽得名,才造成后来为姿容所“误”的后果。“长使”两字,无限辛酸,倘使当年没有如此绝世的芳容,也不致有此时这样冷落的处境。

  第三四两句:“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写这位宫女自矜而又自重的心境,她想到过去也许对方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春风之面,因而很希望有个机会,不惜卷起珠帘,让君王亲自一顾,自己是否明艳如花,但转而一想,又只怕君主“着眼”仍未“分明”,还是得不到青睐,更由此引起新的哀怨。这两句中“不惜”和“怕”互相映照,“不惜”示宫女自怜之情,“怕”字点自珍之意,她虽然热盼对方的一顾,但又意识到过去之被弃置,正由于君王未着眼,未分明的缘故,这蓦然的一顾,不一定就能“着眼分明”。兴念及此,适才的炽热的心情,又顿然冰消瓦解了。

  全诗借宫女失意的幽怨,托志士不遇的悲辛,表现才名往往误人,以致怀有绝代才华的有为之士,往往困顿在风尘之中,老死于蓬门之下,和宫女的禁闭深官,徘徊永巷一样,都有难通一顾之感;即便偶有时机,又因“着眼未明”,仍然有奋飞无路、恩遇无由之恨。诗中寄寓着“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的悲痛,虽有绚丽之情,但在委屈中以矜持自重作结,立言得体。

  第二首托宫女之不遇,表达美人迟暮之感;宫女以自身的遭遇,现身说法,启迪他人,不要自恃倾城的容貌,而要及早为自己作计,那怕是“随宜梳洗”,也要早求归宿,以免蹉跎青春。

  开头两句:“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表明她当年不肯轻易嫁人,是因为“自惜娉婷”,不甘轻易辜负此生。但到了后来,感到芳华渐逝,就只好“抹白施朱”,学作后生模样,却是已经耽误了最美好的岁月。人生的春天是值得珍惜的,然而知己难寻,过于矜持,就会陷于苦恼之境。后两句:“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既是悲辛的话语,又是过来人痛苦的经验。“说与”一句,正是她痛惜自己没有及早作计,因而劝告旁人,要珍惜自己的春光,早为之计。显示了“劝君借取少年时”的意旨。“随宜”一句,更表明年轻女子应当随着时宜妆扮自己,千万不要自恃有倾城的美貌而坐失时机。

  这首诗感叹人们往往以才华自矜,以致遭遇坎坷,反而知音难逢,不如一个普通的人士,就好像具有倾城容貌的宫女,在失去自己的青春以后,只好施朱敷粉,装作少年,纵有姿容,也不如随宜适俗的女子。从而劝诫人们,切莫自恃才华,要随宜一些,早为自己作计,否则,就像误入深宫的淑女一样,自负倾城,一旦不被眷顾,则无法安排此身,徒然有永闭冷宫的哀痛。

  就诗的实质而论,两诗的意旨都在于抒发“国士佳人,一般难遇”的悲愤,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这种弦外之音。

参考资料:
1、 马祖熙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72-674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舟逐(zhú)¹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²
译文: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注释:¹逐水:顺着溪水。²古津:古渡口。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不见 一作:忽值)
¹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²。(不见 一作:忽值)
译文: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注释:¹坐:因为。²见人:遇到路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山口潜行始隈(wēi)¹(yù),山开旷(kuàng)²³平陆。
译文: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注释:¹隈:山、水弯曲的地方。²旷望:指视野开阔。³旋:不久。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遥看一处攒(cuán)云树¹,近入千家散花竹²
译文: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注释:¹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²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qiáo)¹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译文: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注释:¹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居人共住武陵(líng)¹,还从物外²起田园。
译文: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注释:¹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²物外:世外。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月明松下房栊(lóng)¹静,日出云中鸡犬喧(xuān)²
译文: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注释:¹房栊:房屋的窗户。²喧:叫声嘈杂。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惊闻俗客¹争来集,竞引²还家问都邑(yì)³
译文: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注释:¹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²引:领。³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平明¹(lǘ)²扫花开³,薄暮渔樵乘水入。
译文: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注释:¹平明:天刚亮。²闾巷:街巷。³开:指开门。⁴薄暮:傍晚。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初因避地¹²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译文: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注释:¹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²去:离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译文: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不疑灵境¹难闻见,尘心²未尽思乡县³
译文: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注释:¹灵境:指仙境。²尘心:普通人的感情。³乡县:家乡。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yǎn)¹
译文: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注释:¹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自谓¹经过旧不迷²,安知峰壑(hè)³今来变。
译文: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注释:¹自谓:自以为。²不迷:不再迷路。³峰壑:山峰峡谷。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¹
译文: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注释:¹云林:云中山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春来遍是桃花水¹,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¹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

táoyuánxíng

wángwéi tángdài 

zhōuzhúshuǐàishānchūn liǎngàntáohuājiājīn 
zuòkànhóngshùzhīyuǎn xíngjìnqīngjiànrén  (jiànzuò zhí )
shānkǒuqiánxíngshǐwēi shānkāikuàngwàngxuánpíng 
yáokànchùcuányúnshù jìnqiānjiāsànhuāzhú 
qiáochūchuánhànxìngmíng rénwèigǎiqín 
réngòngzhùlíngyuán háicóngwàitiányuán 
yuèmíngsōngxiàfánglóngjìng chūyúnzhōngquǎnxuān 
jīngwénzhēnglái jìngyǐnháijiāwèn 
píngmíngxiàngsǎohuākāi qiáochéngshuǐ 
chūyīnrénjiān zhìchéngxiānsuìhái 
xiáshuízhīyǒurénshì shìzhōngyáowàngkōngyúnshān 
língjìngnánwénjiàn chénxīnwèijìnxiāngxiàn 
chūdònglùnshānshuǐ jiāzhōngchángyóuyǎn 
wèijīngguòjiù ānzhīfēngjīnláibiàn 
dāngshízhǐshānshēn qīngdàoyúnlín 
chūnláibiànshìtáohuāshuǐ biànxiānyuánchùxún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悠悠¹上古,厥(jué)²初生民³
译文:悠悠遥远上古时,当初人类之先民。
注释:劝农:勉励人们依据季节,重视及时耕作。劝农,这是汉代之来地方官员的职责。¹悠悠:遥远,久远。²厥:其。³生民:人民。春秋《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实维姜嫄。”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¹然自足²,抱朴³含真
译文:逍遥自在衣食足,襟怀朴素含性真。
注释:¹傲: 游戏,闲游,骄傲。²自足:指衣食自给,丰衣足食,并且指知足的心态。此句说,既然衣食自给,并且有自知之明,别无他求,便能坚强骄傲、逍遥自在地看待人世。傲然自足,这是魏晋南北朝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格理念与品德标准。³抱朴:襟怀质朴、朴素。⁴真:指自然。含真:秉性自然、不虚伪。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智巧¹既萌,资待²(mǐ)³
译文:狡诈奸巧一旦生,衣食乏匮成艰辛。
注释:¹智巧:机谋与巧诈。此处与上句的“朴”、“真”相对而言。智:智慧。巧:技艺高明、精巧。²资待:供给需求赖的生活资料。资:本义钱财。战国《易·旅》:“怀其资。”作动词用,转义为:资给,给济。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疑》:“资之以币帛。”³待:需要,需求。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不待告。”注:“须也。”³靡因:无来由,即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依靠。靡:无,没有。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智巧既萌,资待靡因:意谓上古生民抱朴含真之时,可以傲然自足,智巧既已萌生,欲广用奢,反而无从供给矣。”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谁其¹(shàn)²之,实赖哲人³
译文:谁能供给使充裕?全靠贤达之哲人。
注释:¹其:语助词。²赡:供给,供养,使之充裕。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羊祜传》:“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³哲人:智慧卓越超越寻常的人。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哲人伊何¹?时维²后稷(jì)³
译文:聪明贤人知为谁?是为农圣曰后稷。
注释:¹伊何:惟何。²时维:是为。³后稷:远代尧舜时代农官,周族的始祖。相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¹
译文:后稷何以使民富?教民耕田种谷米。
注释:¹殖:同“植”,种植。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舜既躬耕¹,禹亦稼穑(sè)²
译文:舜帝亲自耕垄亩,大禹亦曾事农艺。
注释:¹躬耕:亲自耕种。²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战国《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稼:播种五谷。穑:收获谷物。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远若周典¹,八政始食。
译文:周代典籍早记载,八政排列食第一。
注释:¹周典:指夏、周《尚书》中的《周书》。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熙熙令德¹,猗(yī)猗原陆²
译文:先民和乐美德崇,田园禾稼郁葱葱。
注释:¹令德:1.美德。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²“猗猗”句:猗猗:这里指禾苗茂盛的样子。原陆:高而平之地,田野。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huì)¹木繁荣,和风清穆²
译文:花草树木皆茂盛,于时清平送和风。
注释:¹卉:草的总称。²清穆:穆:淳和,温和。清穆:清和,亦为“穆清”,比喻清和平静之时。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纷纷士女¹,趋(qū)²竞逐³
译文:男男女女趁农时,你追我赶忙不停。
注释:¹“纷纷”句:纷纷:众多的样子。士女:男女。²趋时:指抢赶农时。³竞逐:你追我赶。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桑妇宵兴¹,农夫野宿²
译文:养蚕农妇夜半起,农夫耕作宿田中。
注释:¹宵兴:指天未亮即起身操作。宵:夜。²野宿:夜宿于田野。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气节易过,和¹²难久。
译文:时令节气去匆匆,和风泽雨难留停。
注释:¹和:和风。²泽:雨水。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冀缺携俪¹,沮溺结耦²
译文:冀缺夫妇同劳作,长沮桀溺结伴耕。
注释:¹“冀缺”句:冀缺,春秋时晋国贵族,父冀芮犯罪死,冀缺降为民,安贫躬耕,后为晋卿,理国政。携俪: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是说冀缺在田里锄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夫妻相待如宾。俪:配偶。²“沮溺”句:沮溺:长沮、桀溺,春秋时的两位隐士,他们结伴并耕。耦: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春秋《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结耦:合作耕种。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xiàng)彼贤达¹,犹勤²陇亩。
译文:看看这些贤达者,犹能辛勤在田垄。
注释:¹“相彼”句:相:视,观察。彼:他们,指冀缺、长沮、桀溺等人。贤达:指有才德、声望的人。²勤:指勤于耕作。
矧伊众庶,曳裾拱手!
(shěn)¹²众庶³,曳(yè)(jū)拱手
译文:何况我等平常辈,焉能缩手入袖中。
注释:¹矧:何况。²伊:此,这些。³众庶:一般百姓。⁴曳:拖,拉。裾:衣服的大襟。⁵拱手:1.两手相合,相以示敬意。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曲礼上》:“遭先生於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于是拱手与言。”2.将双手放在袖子里,形容人们懒惰、闲散的样子。引深为无为而治。西汉刘向编《战国策·秦策一》:“大王拱手以须,天下徧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 3.夸张形容轻易而得。《战国策·秦策四》:“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西汉贾谊《过秦论上》:“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东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六》:“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得。”当代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引清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一:“曳裾拱手,说惰农趣甚。”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kuì)¹
译文:人生在世须勤奋,勤奋衣食不乏匮。
注释:¹“民生”二句:战国《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人生。匮:缺乏,不足。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¹安自逸,岁暮奚冀²
译文:贪图享乐自安逸,岁暮生计难维系。
注释:¹宴:1.请人吃饭喝酒,相聚在一起喝酒吃饭。战国《易·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东汉郑玄注:“宴,享宴也。”2.安闲,安逸《汉书·贾谊传》:“是与太子宴者也。”注:“谓安居。”²奚冀:何所希望,指望什么。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dàn)¹不储,饥寒交至²
译文:家中若无储备粮,饥饿寒冷交相至。
注释:¹儋石:儋: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量词。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异宝》:‘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 东汉高诱注:“万檐,万石(dàn)也。”石:米谷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²交至:一齐来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林公云:‘见司州警悟交至,使人不得住,亦终日忘疲。’”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顾尔俦列¹,能不怀愧!
译文:看看身边辛勤者,内心怎能不羞愧!
注释:¹列:同伴,指那些勤于耕作的人。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孔耽(dān)¹道德,樊须是鄙²
译文:孔丘沉溺在道德,鄙视樊须问耕田。
注释:¹孔耽:孔:孔子。耽:沉溺,迷恋,喜好过度。²樊须是鄙:即鄙视樊须。樊须,即樊迟,孔子的学生。战国《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待樊迟出,孔子便讥讽他:“小人哉,樊须也。”鄙视他胸无大志。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¹乐琴书,田园不履(lǚ)²
译文:董氏仲舒乐琴书,三载不曾践田园。
注释:¹董: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战国《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134),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²田园不履: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说他专心读书,“三年不窥园”,有三年没到园中去。履:踩踏。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若能超然¹,投迹高轨²
译文:若能超脱世俗外,效法斯人崇高贤。
注释:¹超然:犹超脱,高超脱俗,超出于世事之外。²高轨:崇高的道路,指行事与道德。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敢不敛(liǎn)(rèn)¹,敬赞德美。
译文:怎敢对之不恭敬,当颂礼赞美德全。
注释:¹敛衽:如同“敛袂”,整一整衣袖,表示恭敬。西汉刘向编、战国《战国策·楚策》:“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

  此诗共六章,第一章言上古之时百姓的朴素生活。第二章追述后稷播植自给,舜禹躬耕稼穑,都十分重视农业劳动。第三章写古代士女竞相耕作,时代清明,农人安然自逸。第四章写古代贤达之人尚且躬耕,众人庶士更当勤于耕种,以保自安。第五章谈耕作的重要性。“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劝农的根本所在,否则便会斗米不储,“饥寒交至”。第六章反面强调要重视农耕,孔子、董仲舒专心学业,不事农耕的行为高不可攀,借以批评那些既不劳作又不进德修业的人。

  全诗环环相扣,强调农耕对生计的重要意义,即便舜禹那样的贤君,贤达的隐士,都躬耕自保,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呢?然劝农躬耕是其一意。诗人于劝农耕作中呈现出的“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的上古气象,“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的淳朴民风,是其真正仰慕的对象。诗人写景观物,情致高远,无不体现出旷远的性情。

  整首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农本思想,这一点是值得赞扬的;但诗中以“哲人”为民之主宰的认识,则是陈旧落后的。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23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插棘(jí)编篱¹谨护持,养成寒碧²映涟(lián)(yī)³
译文: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
注释:¹插棘编篱:即用荆棘编成篱笆。指开始种竹时的情况。棘,有刺的草木。²寒碧:苍翠。寒,清冷,竹叶给人有清凉之感,故称寒碧。³涟漪:细小的水波。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清风掠(lüè)¹²先到,赤日³行天午不知。
译文: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
注释:¹掠地:卷地;从地上刮来。²秋:清凉。³赤日:夏天的太阳。⁴午:中午。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解箨(tuò)¹时闻声簌(sù)²,放梢³初见叶离离
译文: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
注释:¹箨:竹类躯干上生出的叶,俗称“笋壳。”竹竿生长过程中逐步脱落,称为“解箨”。²簌簌:象声词,此形容笋壳脱落时的声音。³放梢:竹梢生长伸展。梢,枝头末端。⁴离离:茂盛的样子。此指枝繁叶茂。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diàn)¹仍教到处随。
译文: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注释:¹簟:一种轻便细巧的竹席。
诗的形象性很重要,咏物诗更是如此。一株树,一竿竹,一朵花,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比较平常,但有才华的诗人,通过艺术的语言,从各个侧面,以恰当的描画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就会把景物写活,从而“静止”的东西也会变得栩栩如生。陆游这首咏竹诗,正是以“多侧面”的形象性描写,赋予“东湖新竹”以生命。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一连五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第二句“寒碧映涟漪”,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意。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第四句“赤映行天午不知”,通过“光”来反映它的绿荫萋萋、一片苍翠的景象。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最后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想望,希望“官闲”是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这首诗由于在形象性方面着意求工,诗意也就更加清新传神了。

dōngxīnzhú

yóu sòngdài 

chābiānjǐnchí yǎngchénghányìnglián 
qīngfēnglüèqiūxiāndào chìxíngtiānzhī 
jiětuòshíwénshēng fàngshāochūjiàn 
guānxiánpínlái zhěndiànréngjiāodàochùs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