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镜青衣亦自妍,相逢正及破瓜前。人言白白泥中藕,却胜红红水上莲。
扫镜青衣亦自妍,相逢正及破瓜前。人言白白泥中藕,却胜红红水上莲。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 23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秀色发江左,风流奈若何?
秀色发江左¹,风流奈若何²
译文:秀美的容色多生在南国,你风雅潇洒,真令人无话可说。
注释: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西北。殷淑:道士李含光门人,道号中林子。¹江左:即江南。²奈若何:谁能和你相比。若:汝,你。
仲文了不还,独立扬清波。
仲文¹了不还,独立扬清波。
译文:殷仲文一去而不回还,唯有你独立于世,激扬清波。
注释:¹仲文:指晋人殷仲文。据《晋书·殷仲文传》“殷仲文,南蛮校尉颧之弟也。少有才藻,美容貌”。
载酒五松山,颓然白云歌。
载酒五松山,颓(tuí)¹白云歌²
译文:带着酒来到五松山上,醉中高唱《白云歌》。
注释:¹颓然:感伤之意。²《白云歌》:又名《白云谣》。相传穆天子与西王母宴饮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因首句为“白云在天,山陵自出”,故名《白云谣》。
中天度落月,万里遥相过。
中天度落月,万里遥相过。
译文:中天的月亮已经偏西,但仍遥隔万里拜访你我。
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跎。
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cuō)(tuó)¹
译文:手把酒壶流连这轮明月,唯恐把大好的时光蹉跎。
注释:¹蹉跎: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
明日别离去,连峰郁嵯峨。
明日别离去,连峰郁(yù)¹(cuó)(é)²
译文:明天你就会离我而去,只剩下高峻的山岭连绵不绝。
注释:¹郁:阻滞。²嵯峨:山高峻貌。

  这是一首颇有新意的离别诗,一首贮满友情和才情的诗歌。

  诗一开首,先夸对方的才情。好友殷淑“秀色”江南,“风流”无比,真像才貌双全的殷仲文再生。诗人以“送别”为这首诗诗情的触发点,却未吐离情别绪,反倒特写好友的才华,颇有离题之嫌。其实,其妙需要推敲。首先,写才情是为了突出友情。不平凡的才华和“独立扬清波”的傲岸不羁的性格是双方彼此深入了解并引为同调、至交的不寻常友谊的纽带。友情来自才情,来自相互吸引。其次,友情的深厚引起刻骨铭心的离情之苦:好友一去,知音难觅,还有谁能如此理解和慰抚自己。因此,诗人开头用了曲笔,看似曲折绕远写来,其实却把诗人离别时复杂的痛苦心情含蓄而细腻地表达出来。这样写绕了个弯子,为诗人情感蕴集、积聚做了铺垫。

  诗中间直抒离情。诗人描绘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送别场面,引出一幅“五松山月夜送友图”。诗人送友精心选择了月夜五松山这典型环境是颇具匠心。清幽的五松山是美的,月夜的五松山更是妩媚。而一对好友身临其境,勾起漫步山麓,谈诗论文,长啸抒怀,高歌述志的美好友情的回忆。酒、月是诗人李白诗中的宠物。而今五松惜别,诗人又借酒、月写景抒情,颇见奇效;好友举杯话别,“别语缠绵不成句”(黄大临《青玉案》);临别痛饮,对月把酒而歌《白云》;醉不成欢,颓然相对而离情油然而生,坐看月落,别情依依,难舍难分……这幅诗人精雕的“送友图”,景情相生、相融。

  尾句“连峰郁嵯峨”除加重了万山阻隔的别离痛苦的沉闷气氛外,还巧妙地抒发了诗人长期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抚酒惜此月”,借酒、月过渡,巧妙自然;借月色流光之喻,发时光飞逝、壮志不遂之牢骚,画龙点睛。

  这首诗诗首以夸好友才情为开始,结尾以自己才情无法施展结穴点题,令全诗主旨豁然显露。

参考资料:
1、 铜陵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铜陵文史资料 第4辑 铜都历代诗粹.铜陵市: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19-20页

sōngshānsòngyīnshū

bái tángdài 

xiùjiāngzuǒ fēngliúnàiruò 
zhòngwénliǎohuán yángqīng 
zàijiǔsōngshān tuíránbáiyún 
zhōngtiānluòyuè wànyáoxiāngguò 
jiǔyuè liúguāngwèicuōtuó 
míngbié liánfēngcuóé 
蕣华浓,山翠浅。一寸秋波如剪。红日永,绮筵开。暗随仙驭来。
(shùn)¹浓,山翠浅²。一寸秋波如剪³。红日永,绮(qǐ)(yán)开。暗随仙驭(yù)来。
译文:她的容颜如木槿花般娇艳,眉黛浅淡如远山,眼睛如秋水滢澈,目光锐利明怏有如剪刀。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举行的华宴,吸引了驾鹤而来的仙人。
注释:更漏子:词牌名。《尊前集》入“大石调”,又入“商调”。《金奁集》入“林钟商调”。此体为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两仄韵两平韵。¹蕣华:木槿花,夏秋两季开花,朝开暮敛。往往用来比拟女子容貌,暗含红颜短暂之意。华:古通“花”。²山翠浅:比喻眉黛浅淡如远山。山翠:指女子翠眉。远山眉是古代女子喜爱的妆饰,将眉毛画得如同浅淡的远山。³如剪:目光锐利。⁴日永:长日。永:长,久。⁵绮筵:丰美的酒宴。⁶仙驭:仙人乘骑之物,一般指鹤。驭:驾驭。
遏云声,回雪袖。占断晓莺春柳。才送目,又颦眉。此情谁得知。
(è)云声¹,回雪袖²。占断³晓莺春柳。才送目,又颦(pín)。此情谁得知。
译文:歌女的歌声圆转清脆如莺啼,使行云为之驻留不前,衣袖飞舞回旋,舞姿轻盈婀娜似春柳。一会儿纵目,一会儿皱眉,若有所思,若有所怨,又有谁知道她内心的忧愁烦劳呢?
注释:¹遏云声:声音高遏行云。据《列子·汤问》记载的故事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自以为学好了要回家,秦青在郊外为他送行,抚节悲歌,声振林木,高遏行云,薛谭这才知道没有学好,不敢再说回家的事了。遏:阻止。²回雪袖:喻舞姿若雪花飘拂。³占断:占绝,完全据有。断:禁绝。⁴晓莺:喻歌声之清圆宛转。⁵春柳:舞姿像春日柳枝一样轻盈婀娜。⁶送目:传递眼色。⁷颦眉:皱眉,愁眉。

  这首词主要写一位能歌善舞的歌妓。写她妆饰之美、容貌之艳、歌声之亮、舞姿之婀娜。

  上片描写歌妓之色。这位歌妓是随着达官贵人的车骑而来,准备在筵席上表演歌舞的,按照时间顺序,应该先写其临,次写其色。但词人却匠心独运,有意打破惯常结构,先以浓墨重彩刻画歌妓的美貌娇颜,再补足一笔,叙写其是”暗随仙驭”来赴“绮筵”的。如此笔墨,使得这位歌妓成为筵席上的主角,突出了她的华美亮相、惊艳姿色留给词人的深深印象。“葬华浓”三句以比喻形容歌妓的美貌。“蕣华”沿袭诗经旧例,以蕣华比喻歌妓的娇艳。继之分以山、水形容女子眉、眼,亦是诗词中的惯例。妙在“一寸秋波如剪”,能够化古为新。“一寸”言眼睛之形,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秋波”言眼睛之清,四季之水,秋水最为滢澈。“如剪”言眼睛之神,谓其锐利明怏有如剪刀,有化虚为实之妙。古人常有此等妙语,如“剪剪清风阵阵寒”(王安石《春夜》)。“红日永”三句则补叙歌妓来踪,说是今日此地举行盛大宴会,这位歌妓在晏府侍女的引领下,悄然来到筵前,准备表演节目以助兴。值得注意的是一“暗”字。歌妓身份卑微,近同奴仆,以歌舞为业而博人愉悦。用此“暗”字即点出她们作为主人陪侍的身份,非复唐明皇时杨家姊妹矣。

  下片描写歌妓之艺。“遏云声”三句表现歌妓歌舞之美。“遏云声”即响遏行云之义,谓歌声美妙,使行云为之驻留不前。词人形容之不足,复以“占断晓莺春柳”喻之,谓歌妓拥有春日黄莺的美妙歌喉,听其高歌一曲,眼前似乎浮现出烟柳披拂,黄莺乱飞的春景。下边三句则由形入神,略点歌妓内心世界。歌妓“送目”(纵目)、“颦眉”(皱眉),若有所思,若有所怨,但是她们的内心世界没有谁明白。晏殊作为官僚,与歌妓分属于两个阶层,他虽然同情她们,但是毕竟不能真正了解她们。然而从“此情谁得知”的问句中,体现出晏殊对歌妓的不幸与痛苦的关心。

参考资料:
1、 袁钟仁著,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02,第55页
2、 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32页

gènglòuzi--yànshū

shùnhuánóngshāncuìqiǎncùnqiūjiǎnhóngyǒngyánkāiànsuíxiānlái

èyúnshēnghuíxuěxiùzhànduànxiǎoyīngchūnliǔcáisòngyòupínméiqíngshuízhī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¹。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²儿蹙(cù)³
译文:弯弯一轮新年新月,妩媚如钩,清凉似玉。天上如钩似玉的月儿,象极了自己所穿的小小的凤纹绣鞋,又象极了那微微蹙起的一弯娥眉。
注释:¹寒玉:比喻清冷雅洁的东西,如水、月、竹等。²翠眉: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眉,故称。³蹙:局促不安。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闹寒(é)¹雪柳²添妆束,烛龙³火树争驰逐。争驰逐,元宵(xiāo)三五,不如初六。
译文:盛装女子头插闹蛾、发嵌雪柳,街上灯火灿烂,烛龙劲舞,驰骋追逐。这驰骋追逐的盛况,即使三五元宵之夜,也远不如这初六。
注释:¹闹寒:古代一种头饰。剪丝绸或乌金纸为花或草虫之形。²雪柳:宋代妇女在立春日和元宵节时插戴的一种绢或纸制成的头花。³烛龙:古代神话中的神名。传说其张目能照耀天下。⁴火树:树上挂满灯彩,喻灯火灿烂。⁵争驰:竞相奔驰。⁶三五:农历每月十五日。

  这首词写的是淑真小时候关于正月初六那天的美好记忆。

  正月初六,月亮细弯,如一钩新镰。“寒玉”本是玉石的一种,即常说的翡翠,这里以“寒玉”指代月亮。“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在女孩子眼中,那月牙儿象极了她所穿的三寸凤鞋,象极了那微微蹙起的一弯娥眉。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闹娥”与“雪柳”都是古代女子的头部饰物,“闹娥”亦称“夜蛾”、“蛾儿”。用纸做成的灯蛾儿。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盛装女子头插闹蛾、发嵌雪柳,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宋范成大《菩萨蛮》词:“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烛龙”又称“烛阴”或“逴龙”,是北方民族的原始图腾。“火树”原指凤凰木,因其鲜红或橙色的花朵配合鲜绿色的羽状复叶,被誉为世上最色彩鲜艳的树木之一。这里的“烛龙”和“火树”,指的都是元霄节的灯火。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元宵三五”就是说元宵节,亦即正月十五,正月十五的月亮,原不似初六那般细眉弯弯,所以,说“弯弯曲”,十五当然不如初六了。

  在朱淑真的记忆里,正月初六是个快乐而热闹的日子,连元宵节都比不上。那个时候,待字闺中的少女朱淑真脚穿小凤鞋,戴闹蛾、佩雪柳,和姐妹们在灯火辉煌的街头追逐奔跑,在人流中穿梭,争看那街头的烛龙火树,一派无忧无虑的烂漫与天真。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¹与野情²(qiè)³,千山高复低。
译文:绵延的鲁山重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注释:¹适:恰好。²野情:喜爱山野之情。³惬:心满意足。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好峰随处改¹,幽径²独行迷。
译文:奇峻的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
注释:¹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²幽径:小路。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霜落熊升树¹,林空鹿饮溪。
译文: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山林空荡寂静野鹿正在小溪旁饮水。
注释:¹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人家在何许¹?云外²一声鸡³
译文: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人家居住吗?只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注释:¹何许:何处,哪里。²云外:形容遥远。³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山路崎岖,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

  首联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 “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让人感觉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28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3-85

shānshānxíng

méiyáochén sòngdài 

shìqíngqiè qiānshāngāo 
hǎofēngsuíchùgǎi yōujìngxíng 
shuāngluòxióngshēngshù línkōng鹿yǐn 
rénjiāzài yúnwàishēng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良辰¹当五日,偕(xié)老祝千年。彩缕²同心³丽,轻裾([jū)映体鲜。
译文:正是端午的美好时光,祝愿老人能够活到一千年。衣服上都挂着带有共同心愿的彩色丝线,轻轻的衣裙衬托得身体更加美丽。
注释:¹良辰:美好的时光。²彩缕:彩色丝线。³同心:相同的心愿。
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缕¹²画省³,款曲(bò)香笺(jiān)。更想传觞(shāng)处,孙孩遍目前。
译文:尚书省内一片寂静,诚恳而又深情地举着信笺。更是想用畅饮来传递心中的愿望,满眼都是孙辈孩子的身影。
注释:¹寂缕:寂静空旷,没有声音。²斋:屋舍。³画省:指尚书省。⁴款曲:有诚恳之意。曲,有深情的意思。⁵笺:小幅华贵的纸张,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香笺,则为加多种香料所制的诗笺或信笺,或为笺的美称。⁶觞:古代盛酒器。这里指欢饮,进酒。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
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是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写在端午节那天,礼部尚书房内的端午习俗。

  开头写端午节,相互祝福,长命百岁的风俗。接着写衣服挂着带有共同心愿的彩色丝线,以示端午节风俗。接下来转而写到尚书省空寂无人的感触。

  这首诗运用典故,写出了礼部尚书的端午风俗,进一步体现出了平淡中蕴含深永情味、朴素中具有天然风韵的特点。

duān宿zhāiyǒucǎijiézhīkuàngshīhuán

quán tángdài 

liángchéndāng xiélǎozhùqiānnián 
cǎitóngxīn qīngyìngxiān 
liáozhāihuàshěng kuǎnxiāngjiān 
gèngxiǎngchuánshāngchù sūnháibiànq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