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尘吹阻盍簪,宣游曾共楚江潭。赠兰何似攀杨柳,佩取芳心报日南。
海上尘吹阻盍簪,宣游曾共楚江潭。赠兰何似攀杨柳,佩取芳心报日南。
皇甫汸

皇甫汸

(1497—1582)明苏州长洲人,字子循,号百泉。皇甫录第三子。嘉靖八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云南佥事,以计典论黜。好声色狎游。工诗,尤精书法。有《百泉子绪论》、《解颐新语》、《皇甫司勋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垂杨影里残红。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暮雨急。晓鸦湿。绿玲珑。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
垂杨影里残红。甚(shèn)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¹。暮雨急。晓鸦湿。绿玲珑。比似²(qiàn)³初染、一般同。
注释:¹不怨东风:言春日百花为东风吹落,石榴入夏而开,故不怨。²比似:好象,犹如。³茜裙:用茜草根染成的红裙。
春去夏来,落红无数。而石榴花却在此时怒放,暮雨晓露,绿叶愈加玲珑剔透,新花更是如茜初染,勃发出无限生机。末句“初染”与首句“残红”相对应,时序荏苒之意宛在。

··shíliú--liúxuàn

chuíyángyǐngcánhóngshéncōngcōngzhǐyǒuliúhuāquányuàndōngfēngxiǎo湿shī绿línglóngshìqiànqúnchūrǎnbāntóng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qián)¹丁亥²冬,葬三妹素文³于上元之羊山,而奠(diàn)以文曰:
译文:乾隆三十二年冬,葬三妹素文在上元的羊山上,并作这篇文章来致祭:
注释:¹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1736—1795)。²丁亥:纪年的干支;乾隆丁亥,即公元1767年。³素文:名机,字素文,别号青琳居士。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生,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卒,得四十岁。⁴上元:旧县名。761(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置。在今南京市。⁵羊山:在南京市东。⁶奠:祭献。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呜呼!汝(rǔ)¹生于浙²,而葬于斯³,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jī)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yē)?
译文:唉!你生在浙江,却葬在此地,远离我们的故乡七百里了;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注释:¹汝:你。²浙:浙江省。³斯:此,这里。指羊山。⁴吾乡:袁枚的枚乡,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市)。⁵觭梦:怪异的梦。语出《周礼·春官太卜》:“太卜滨三梦之法,二曰觭梦。”⁶宁知:怎么知道。⁷归骨所:指葬地。⁸耶:语气词,表疑问。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汝以¹一念之贞²,遇人仳(pǐ)³,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¹⁰,汝差(cī)肩而坐¹¹,爱听古人节义事¹²;一旦长成,遽(jù)¹³(gōng)¹⁴(dǎo)¹⁵之。呜呼!使¹⁶汝不识《诗》《书》¹⁷,或未必艰贞¹⁸若是¹⁹
译文:你因为坚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嫁了一个品德败坏的丈夫而被遗弃,以致陷在孤苦落拓的境地,虽然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也未尝不是我的过错。我幼年时跟从老师诵读四书五经,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爱听那些古人的节义故事;一旦长大成人,你立即亲身来实践。唉!要是你不懂得经书,也许未必会像这样苦守贞节。
注释:¹以:因为。²一念之贞:一时信念中的贞节观。贞,封建礼教对女子的一种要求。忠诚地附属于丈夫(包括仅在名义上确定关系而实际上未结婚的丈夫),不管其情况如何,都要从一而终,这种信念和行为称之为“贞”。³遇人仳离:意指遇到了不好的男人而终被离弃。遇人,是“遇人不淑”的略文。淑,善。仳离,分离。特指妇女被丈夫遗弃。⁴孤危:孤单困苦。⁵托落:即落拓,失意无聊。⁶存:注定。⁷累:连累;使之受罪。⁸未尝:义同“未始”,这里不作“未曾”解。⁹过:过失。¹⁰授经:这里同“受经”,指读儒家的“四书五经”。封建社会里,儿童时就开始受这种教育。授,古亦同“受”。¹¹差肩而坐:谓兄妹并肩坐在一起。二人年龄有大小,所以肩膀高低不一。¹²节义事:指封建社会里妇女单方面、无条件地忠于丈夫的事例。¹³遽:骤然,立即。¹⁴躬:身体。引早为“亲自”。¹⁵蹈:踏,踩。“实行”。这句说:一到长大成人,你马上亲身实践了它。¹⁶使:如果。¹⁷《诗》《书》:《诗经》、《尚书》。指前文中先生所授的“经”。¹⁸艰贞:困苦而又坚决。¹⁹若是:如此。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余捉蟋(xī)(shuài),汝奋臂出其间¹;岁寒虫²(jiāng)³,同临其穴(xué)。今予殓(liàn)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jǐng)然赴目。予九岁,憩(qì)书斋(zhāi),汝梳双髻(jì),披单缣(jiān)¹⁰来,温¹¹《缁(zī)衣》¹²一章¹³;适¹⁴先生奓(zhà)¹⁵入,闻两童子音琅(láng)琅然¹⁶,不觉莞(wǎn)¹⁷,连呼“则则¹⁸”,此七月望日¹⁹事也。汝在九原²⁰,当分明记之。予弱冠²¹(yuè)²²,汝掎(jǐ)²³裳悲恸(tòng)²⁴。逾²⁵三年,予披宫锦²⁶还家,汝从东厢²⁷扶案²⁸出,一家瞠(chēng)视而笑²⁹,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³⁰登科、函使³¹报信迟早云尔³²。凡此琐(suǒ)³³,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yīng)³⁴,思之凄梗(gěng)³⁵,如影历历³⁶,逼取便逝³⁷。悔当时不将嫛(yī)(ní)³⁸情状,罗缕记存³⁹;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⁴⁰,而亦无与为证印⁴¹者矣。
译文:我捉蟋蟀,你紧跟我捋袖伸臂,抢着捕捉;寒冬蟋蟀死了,你又同我一起挖穴埋葬它们。今天我收殓你的尸体,给你安葬,而当年的种种情景,却一一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发髻,披了一件细绢单衣进来,共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这是七月十五日的事情。你在九泉之下,一定还清楚地记得。我二十岁去广东,你牵住我的衣裳,悲伤痛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你从东厢房扶着长桌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相视而笑,记不得当时话是从哪里说起,大概是说了些在京城考进士的经过情况以及报信人来得早、晚等等吧。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也不能忘却。往事堆积在我的胸中,想起来,心头悲切得像被堵塞似的。它们像影子一样似乎非常清晰,但真要靠近它抓住它,却又不见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这些儿时的情状,一条一条详细地记录下来;然而你已不在人间了,那么即使年光可以倒流回去,儿童时代可以重新来过,也没有人来为它们对照证实的了。
注释:¹出其间:出现在捉蟋蟀的地方。²虫:指前文中的蟋蟀。³僵:指死亡。⁴同临其穴:一同来到掩埋死蟋蟀的土坑边。⁵殓:收殓。葬前给尸体穿衣、下棺。⁶憬然赴目:清醒地来到眼前。憬然,醒悟的样子。⁷憩:休息。⁸书斋:书房。⁹双髻:挽束在头顶上的两个辫丫。古代女孩子的发式。¹⁰单缣:这里指用缣制成的单层衣衫。缣,双丝织成的细绢。¹¹温:温习。¹²《缁衣》:《诗经·郑风》篇名。缁,黑色。¹³一章:《诗经》中诗凡一段称之为一章。¹⁴适:刚好。¹⁵奓户:开门。¹⁶琅琅然:清脆流畅的样子。形容读书声。¹⁷莞尔:微笑貌。¹⁸则则:犹“啧啧”,赞叹声。¹⁹望日:阴历每月十五,日月相对,月亮圆满,所以称为“望日”。²⁰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泛指墓地。²¹弱冠:意思是男子到了他举行冠礼(正式承认他是个成年人)。弱,名词。冠,动词。后因以“弱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期的年龄。²²粤行:到广东去。粤,广东省的简称。²³掎:拉住。²⁴悲恸:痛哭。²⁵逾:越,经过。²⁶披宫锦:指袁枚于1738年(乾隆三年)考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请假南归省亲的事。宫锦,宫廷作坊特制的丝织品。这里指用这种锦制成的宫袍。因唐代李白曾待诏翰林,着宫锦袍,后世遂用以称翰林的朝服。²⁷厢:边屋。²⁸案:狭长的桌子。²⁹瞠视而笑:瞪眼看着笑,形容惊喜激动的情状。³⁰长安:汉、唐旧都,即今西安市。³¹函使:递送信件的人。唐时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报登科之喜。此指传报录取消息的人,俗称“报子”。³²云尔:如此如此罢了。³³凡此琐琐:所有这些细小琐碎的事。³⁴填膺:充满胸怀。³⁵凄梗:悲伤凄切,心头像堵塞了一样。³⁶历历:清晰得一一可数的样子。³⁷逼取便逝:真要接近它|把握它,它就消失了。³⁸嫛婗:婴儿。这里引申为儿时。³⁹罗缕纪存:排成一条一条,记录下来保存着。罗缕,也作“(尔见)褛”。⁴⁰可再:可以再有第二次。⁴¹证印:指袁枚的母亲章氏。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汝之义绝¹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²,仗汝扶持;家中文墨³,眣(shùn)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ān)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yì),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zhǎng)者先亡,可将身后¹⁰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¹¹也!
译文:你与高家断绝关系后回到娘家,堂上老母,依仗你照料扶持;家中的文书事务,期待你去办理。我曾经以为妇女中很少明白经书的意义、熟识古代文物典故的人。你嫂嫂并非不够温柔和顺,但在这方面稍有不足。所以自从你回家后,虽然我为你而悲伤,对我自己来说却很高兴。我又比你年长四岁,或许像世间通常那样年长的先死,那就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没有想到你比我先离开人世!
注释:¹义绝:断绝情宜。这里指离婚。²阿奶:指袁枚的母亲章氏。³文墨:有关文字方面的事务。⁴眣: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目矢)”,即用眼色示意。这里作“期望”解。⁵尝:曾经。⁶明经义:明白儒家经典的含义。⁷谙雅故:了解古书古事,知道前言往行的意思。语出《汉书·叙传》:“函雅故,通古今。”谙,熟闻熟知。这句意思说:你嫂嫂(指袁枚的妻子王氏)不是不好,但是在这方面稍有欠缺。⁸婉嫕:温柔和顺。出《晋书·武悼杨皇后传》:“婉嫕有妇德。”⁹长:年纪大。¹⁰身后:死后的一应事务。¹¹先予以去:比我先离开人世。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前年予病,汝终宵¹刺探²,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chài)³,犹尚殗(yè)(dié),无所娱遣(qiǎn);汝来床前,为说稗(bài)官野史可喜可愕(è)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译文:前些年我生了病,你整夜都在打听、探望病情,减轻一分就高兴,加重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我的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半卧半起,感到没有什么好取乐消遣;你来到我的床前,讲一些稗官野史中使人好笑和使人惊奇的故事,给我带来一些欢乐。唉!自今以后,我如果再有病痛,教我从哪里去元唤你呢?
注释:¹绞宵:整夜。²刺探:打听、探望。³小差:病情稍有好转。差,同“瘥”。⁴殗殜:病得不太厉害,但还没有痊愈。⁵娱遣:消遣。⁶稗官野史:指私人编定的笔记、小说之类的历史记载,与官方编号的“正史”相对而言。《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据说,西周高有掌管收录街谈巷议的官职,称为稗官,稗是碎米。稗官,取琐碎之义,即小官。⁷愕:惊骇。⁸聊资:姑且作为一时的快乐。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¹扬州;汝又虑戚(qī)吾心²,阻人走报³;及至绵惙(chuò)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qiǎng)应曰:“诺(nuò)。”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¹⁰气绝;四支¹¹犹温,一目未瞑(míng)¹²,盖¹³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¹⁴心中言要汝知闻¹⁵、共汝筹画¹⁶也。而今已矣¹⁷!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¹⁸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¹⁹!而竟已乎!
译文:你的病,我相信医师的话以为不要紧,所以才远游去扬州。你又怕我心中忧虑,不让别人来给我报信。直到病已垂危时,母亲问你:“盼望哥哥回来吗?”,你才勉强答应说:“好。”就在你死前一日,我已梦见你来诀别,心知这是不吉祥的,急忙飞舟渡江赶回家。果然,我于未时到家,而你已在辰时停止了元吸,四肢尚有余温,一只眼睛还未闭紧,大概你还在忍受着临死的痛苦等待我回来吧。唉!痛心啊!早知要和你诀别,那我怎么肯离家远游呢?即使出外,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知道、同你一起商量安排啊!如今完了,除非我死,否则就没有相见的日期。可我又不知道哪一天死,才可以见到你;而死后究竟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以及能相见还是不能相见,终究是难以明白的啊!如果如此,那么我将终身抱着这无穷的遗恨,天啊!人啊!竟然这样完了吗!
注释:¹吊:凭吊,游览。²虑戚吾心:顾虑着怕我心里难过。戚,忧愁。³阻人走报:阻止别人报急讯。走,跑。⁴绵惙:病势危险。⁵强:勉强。⁶诺:表示同意的答语,犹言“好”。⁷诀:诀别。袁枚有哭妹诗:“魂孤通梦速,江阔送终迟。”自注:“得信前一夕,梦与妹如平生欢。”⁸果:果真。⁹未时:相当下午一至三时。¹⁰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¹¹支:同“肢”。¹²一目示瞑:一只眼睛没有闭紧。这句说:你还在忍受着死亡的痛苦,等我回来见面。¹³盖:发语词,表原因。¹⁴几许:多少。¹⁵知闻:听取,知道。¹⁶共汝筹画:和你一起商量,安排。¹⁷已矣:完了。¹⁸又卒难明:最终又难以明白。卒,终于。¹⁹天乎人乎:有史以来强烈时的呼唤,表示极端悲痛。这句说:然而就这样带着无穷的憾恨而终于完了啊!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汝之诗,吾已付梓(zǐ)¹;汝之女,吾已代嫁²;汝之生平,吾已作传(zhuàn)³;惟汝之窀(zhūn)(xī),尚未谋耳。先茔(yíng)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zàng),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jì)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zhǒng):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¹⁰侍者陶氏¹¹。羊山旷渺(miǎo)¹²,南望¹³原隰(xí)¹⁴,西望栖霞¹⁵,风雨¹⁶晨昏¹⁷,羁(jī)¹⁸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wù)(yín)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¹⁹;两女²⁰牙牙²¹,生汝死后,才周晬(zuì)²²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²³,而齿危²⁴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²⁵,九族²⁶无可继者²⁷。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²⁸告我?
译文: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了;你的女儿,我已替你嫁了出去;你的生平,我已写了传记;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安排好。我家祖先的坟墓在杭州,但是江广河深,势难将你归葬到祖坟,所以请示母亲的意见而把你安葬在这里,以便于祭奠扫墓。在你的墓傍,葬着你的女儿阿印,在下面还有两个坟墓,一个是父亲的侍妾朱氏,一个是我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旷辽阔,朝南是一片宽广的平地,西望面向着栖霞山;风风雨雨,清晨黄昏,你这个羁留在异乡的精魂有了伴侣,当不致于感到孤独寂寞。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了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儿子;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儿,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岁。我虽因母亲健全而不敢说自己老,但齿牙摇动,头发已秃,自己心里知道,在这人世间尚能活几天?阿品弟远在河南为官,也没有子女,我家九族之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你死有我安葬,我死后由谁来埋葬呢?你如果死后有灵的话,能不能告诉我?
注释:¹付梓:付印。梓,树名。这里指印刷书籍用的雕板。素文的遗稿,附印在袁枚的《小仓山房全集》中,题为《素文女子遗稿》。袁枚为了它写了跋文。²代嫁:指代妹妹作主把外甥女嫁出去。³传:即《女弟素文传》。⁴窀穸:墓穴。⁵先茔:祖先的墓地。⁶江广河深:言地理阻隔,交通不便。⁷冢:坟墓。⁸阿爷:袁枚的父亲袁滨,曾在各地为幕僚,于袁枚三十三岁时去世。⁹侍者:这里指妾。¹⁰阿兄:袁枚自称。¹¹陶氏:作者的妾。亳州人,工棋善绣。¹²旷渺:空旷辽阔。¹³望:对着。¹⁴原隰:平广的代地。高而平的地叫原,低下而潮湿的地为隰。¹⁵栖霞:山名。一名摄山。在南京市东。¹⁶风雨:泛指各种气候。¹⁷晨昏:指一天到晚。¹⁸羁魂:飘荡在他乡的魂魄。¹⁹男:儿子。袁枚于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丧子。他的兄弟曾为此写过两首五言律诗,题为《民兄得了不举》。这就是文所说的“哭侄诗“。袁枚写这篇祭文的时候还没有儿子。再后两年,至六十三岁,其妾钟氏才生了一个儿子,名阿迟。²⁰两女:袁枚的双生女儿。也是钟氏所生。²¹牙牙:小孩学话的声音。这里说两个女儿还很幼小。²²周晬:周岁。²³亲在未敢言老:封建孝道规定,凡父母长辈在世,子女即使老了也不得说老。否则既不尊敬,又容易使年迈的长辈惊怵于已近死亡。²⁴齿危:牙齿摇摇欲坠。²⁵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袁枚的堂弟袁树,字东芗,号芗亭,小名阿品,由进士任河南正阳县县令。当时也没有子女。²⁶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身、儿子、孙子、曾孙和玄孙。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许多宗属。²⁷无可继者: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按,专指男性。²⁸可能:犹言“能否”。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¹飞扬,朔(shuò)风野大²,阿兄归矣,犹屡(lǚ)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译文:唉!生前的事既不堪想,死后的事又不可知;哭你既听不到你回话,祭你又看不到你来享食。纸钱的灰烬飞扬着,北风在旷野里显得更猛,我回去了,但又连连回过头来看你。唉,真悲痛啊!唉,真悲痛啊!
注释:¹纸灰:锡箔、纸钱等焚烧后的灰烬。²朔风野大:旷野上,北风显得更大。《诗经郑风》中的名篇。

  袁枚是“性灵说”的倡导者,主张为文要有“真情”。其文别具特色,善于描写景物,叙事记人。

  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袁枚的《祭妹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袁素文名机,素文是她的字,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生。她容貌出众,“最是风华质,还兼窈窕姿”,“端丽为女兄弟冠”,是袁家姐妹中长得最漂亮端庄的。袁素文又“幼好读书”,针线旁边常放着书卷,因此很会作诗。在她未满一周岁时,其父曾仗义救助亡友衡阳县令高清的妻儿,为高清平反了其生前一起因库亏而入狱的冤案。高清的胞弟高八为此感激涕零,表示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若系男儿,就与袁素文婚配,以示报答袁家大恩。不久高八生了个儿子,于是送来金锁作为聘礼,这场指腹婚事就这样正式确定下来。可是当双方成年后,男方却只字不提嫁娶之事,直到1742年(乾隆七年)袁素文二十三岁时,高八突然捎来书信说,因为儿子有病不宜结婚,希望解除婚约。由于袁素文自幼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一闻婚早定,万死誓相随”,所以听到男方要解除婚约,就手持金锁哭泣不止,终日绝食。不久高八病死,高清的儿子高继祖特来说明真相,原来高八之子高绎祖并非有病,而是“有禽兽行”,并且屡教不改,其父怕以怨报德,才托言儿子有病解约。可是袁素文为了固守旧礼教的“一念之贞”,竟不顾日后痛苦,仍坚持嫁给高八之子,一时被誉为所谓“贞妇”。

  袁家家境虽然一般,但因为家学渊源,注重读书,请了教师在家指导袁枚,对待女儿也一样,所以素文自幼随哥哥上课。她很喜爱读书,针线旁边常放着书卷,很会作诗,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她容貌出众,是袁家姐妹中长得最漂亮端庄的;尤其是她的脾性温柔,待人贤淑有礼,是出名的淑女。

  二十五岁时,才貌双全的素文嫁到了如皋高家。婚后,素文孝敬公婆,深得公婆喜爱。可是高八之子绎祖,个头矮小,驼背斜眼,长相十分丑陋,而且品行极为恶劣。他性情暴戾,行为轻佻,整天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他看到书卷就发怒,把她的诗稿烧毁,不准妻子读书和做针线,袁素文从此不再敢作诗,也不敢缝纫。他为了外出嫖妓,卖尽家产后又向袁素文逼索嫁妆,不答应就拳打脚踢,有时还用火烧灼袁素文,婆婆前来救护,他连母亲一起殴打,甚至把他母亲的牙齿都打下来了。就这样的虐待,素文还是一一忍受下来,在高家委曲求全,恪守妇道。后来,高绎祖聚赌输了很多钱,竟要卖掉袁素文抵债。她被逼无奈,逃到尼姑庵,看到无路可走了,才请人通知了娘家。袁父接到书信,心痛欲裂,当即赶到如皋告到官府,判决离婚后,他把女儿和她的女儿阿印领回了杭州老家。那年素文二十九岁,结婚才不过四年。

  袁素文回到娘家以后,一方面悉心侍奉父母兄长,另一方面还惦念着婆母,经常寄赠衣食问安。三年后袁枚定居南京随园,素文也随着全家一起迁徙。由于婚姻极不美满,心灵上受到的创伤,她除了读书作诗自我安慰外,终日都闷闷不乐,生了病也不愿求医,终于在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病死,年仅39岁。

  袁枚在《哭三妹五十韵》里写道:“彩凤从鸦逐,红兰受雪欺。”“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

  袁素文这位贤淑的才女,由于受封建礼教毒害太深,所以导致了这场催人下泪的婚姻悲剧。她从“淑女”到“贤妇”,结果却差一点成了被卖掉的“弃妇”,并因此过早离开人世,这是与她自幼深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袁枚作为她的兄长,也看出了这一点。他在《祭妹文》中说:“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这种无可奈何的叹息,正是一种既沉痛又委婉的控诉。 袁素文留在人间的,除了一个悲婉的故事,还有就是一本著作《素文女子遗稿》。

  《祭妹文》构思精巧,别巨匠心,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眼泪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归返,从侍奉母亲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层推进,感情波起浪涌,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并茂,浑然一体。

  文章起笔交待亡妹所葬之地、祭奠时间,祭者身份等,紧接着“呜呼”一转,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调。接着,简洁叙述妹妹的死因:“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意为素文早亡其根源是少年时常听先生授经,“爱听古人节义事”,说明是封建诗书的腐朽观念侵害了素文,使她饱受苦难,英年早逝。

  接下来,作者追忆与素文共度的难忘时光。童年相伴读书,“差肩而坐”,温馨之情溢于言表;同捉蟋蟀,同葬蟋蟀,则体现了妹妹性情温厚善良。其描述真实生动,一个天真活泼善良的孩童突现于眼前。这原本不为奇,妙就妙在作者把追忆与现实联系起来,当年兄妹同葬蟋蟀,后来孤兄独葬亡妹,物换星移,昨是今非,让作者潸然泪下。年长些时,袁枚远行广西,妹妹不忍哥哥分离,掎裳拽衣,放声大哭。当年有妹送兄行,后来唯独兄送妹归,令作者十分伤痛。袁枚考中进士,衣锦还家,妹妹惊喜万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视而笑。妹妹为哥哥中考得官而欣喜之情,和盘托出,手足之情可见一斑。往日种种琐事,历历如在作者眼前。“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几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时光不可倒流,昔日也不再重来了。

  随后,记妹妹归返母家的种种情形:服侍母亲;治办文墨;袁枚染病在床,妹妹终宵刺探,还想方设法让哥哥高兴,兄妹感情深厚。

  而后,记妹妹病危和亡逝的情况。素文病入膏肓,大限将至,但不让人给哥哥报信,以宽兄长之心。忍死待兄归,然而终等不及哥哥归来含憾而终,死不瞑目。“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袁枚已预感不祥,急赶归家,在妹妹逝去几小时后才赶到家中,其时素文四肢尚温,却未能与妹妹说上一句心中话,只怪自己轻信医言,远吊扬州,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一句“呜呼痛哉”,把对亡妹的思念、同情、内疚、哀痛统统浓缩在伤心欲绝的悲叹中。

  最后,简述妹妹亡后料理事宜。并随感而发:“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末段,作者把视线拉回到眼前,回到祭奠的暮地。“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逝者已逝,生者十分凄切哀伤。“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对妹妹的怀念和挚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袁枚将整篇文章写得有灵性又不事雕琢。作者在回忆童年与妹妹同度的琐事时,信手拈来,清灵隽妙;悲悼亲人的遽然长逝时,又字字玑珠,句句血泪,真挚动人,感人肺腑。他在叙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饱含真情,同时还穿插些许景物描绘,从而使痛惜、哀伤、悔恨、无可奈何之情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mèiwén

yuánméi qīngdài 

    qiánlóngdīnghàidōng zàngsānmèiwénshàngyuánzhīyángshān érdiànwényuē 

     shēngzhè érzàng xiāngbǎi dāngshísuīmènghuànxiǎng nìngzhīwéiguīsuǒ 

    niànzhīzhēn rén zhìwēituōluò suīmìngzhīsuǒcún tiānshíwéizhī ránérlèizhìzhě wèichángfēizhīguò yòucóngxiānshēngshòujīng jiānérzuò àitīngrénjiéshì dànzhǎngchéng gōngdǎozhī  shǐ使shí shī   shū  huòwèijiānzhēnruòshì 

    zhuōshuài fènchūjiān suìhánchóngjiāng tónglínxué jīnliànzàng érdāngzhīqíngxíng jǐngrán jiǔsuì shūzhāi shūshuāng dānjiānlái wēn  zhāng shìxiānshēngzhà wénliǎngtóngyīnlánglángrán juéwǎněr lián   yuèwàngshì zàijiǔyuán dāngfēnmíngzhī ruòguànyuèxíng chángbēitòng sānnián gōngjǐnhuánjiā cóngdōngxiāngànchū jiāchēngshìérxiào cóng gàishuōzhǎngāndēng hánshǐ使bàoxìnchízǎoyúněr fánsuǒsuǒ suīwéichén ránwèi néngwàng jiùshìtiányīng zhīgěng yǐng biàn便shì huǐdāngshíjiāngqíngzhuàng luócún ránérzàirénjiān suīniánguāngdàoliú érshízài érwéizhèngyìnzhě 

    zhījuégāoshìérguī tángshàngānǎi zhàngchí jiāzhōngwén bànzhì chángwèiliúzhōngzuìshǎomíngjīng ānzhě sàofēiwǎn érwēiquērán guīhòu suīwéibēi shíwéi yòuzhǎngsuì huòrénjiānzhǎngzhěxiānwáng jiāngshēnhòutuō érwèizhīxiān 

    qiánniánbìng zhōngxiāotàn jiǎnfēn zēngfēnyōu hòusuīxiǎo yóushàngdié suǒqiǎn láichuángqián wéishuōbàiguānshǐèzhīshì liáohuān  jīnérhòujiāngzàibìng jiàocóngchù 

    zhī xìnyánhài yuǎndiàoyángzhōu yòuxīn rénzǒubào zhìmiánchuò ānǎiwèn  wàngxiōngguīfǒu  qiángyìngyuē  nuò  xiānmèngláijué xīnzhīxiáng fēizhōujiāng guǒwèishíhuánjiā érchénshíjué zhīyóuwēn wèimíng gàiyóurěndài tòngzāi zǎozhījué kěnyuǎnyóu yóu shàngyǒuxīnzhōngyányàozhīwén gòngchóuhuà érjīn chúwài dāngjiàn yòuzhī jiàn érhòuzhīyǒuzhīzhī jiànjiàn yòunánmíng ránbàozhīhàn tiānrén érjìng 

    zhīshī  zhī dàijià zhīshēngpíng zuòzhuàn wéizhīzhūn shàngwèimóuěr xiānyíngzàiháng jiāngguǎng广shēn shìnánguīzàng qǐngmìngérnìng biàn便sǎo páng zàngāyìn xiàliǎngzhǒng wéiāshìzhězhūshì wéiāxiōngshìzhětáoshì yángshānkuàngmiǎo nánwàngyuán 西wàngxiá fēngchénhūn húnyǒubàn dāng suǒliánzhě yínniánzhíshīhòu zhìjīnnán liǎng shēnghòu cáizhōuzuìěr suīqīnzàiwèigǎnyánlǎo érchǐ齿wēi ànzhī zhīzàirénjiān shàng āpǐnyuǎnguānnán  jiǔzhě zàng shéimái tǎngyǒulíng nénggào 

     shēngqiánxiǎng shēnhòuyòuzhī wényán diànyòujiànshí zhǐhuīfēiyáng shuòfēng āxiōngguī yóuhuítóuwàng āizāi āizāi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船离洪泽¹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译文:船离开洪泽湖岸边,到了淮河后心情就变得很不好。
注释:¹洪泽:洪泽湖。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何必桑乾(qián)¹方是远,中流²以北即天涯!
译文:何必说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算塞北边境呢,淮河中意线以北就已经天尽头了!
注释:¹桑乾:亦作“桑干”。桑干河为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流域当时已沦入金人之手。²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线,为宋、金的分界线。
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刘岳张韩¹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译文: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众将抗金宣示了国威,赵鼎和张俊二贤相奠定了国家基业。
注释:¹刘岳张韩: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赵张:赵鼎和张俊。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长淮咫(zhǐ)¹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
译文:淮河两岸咫尺之间南北分裂,秋风中洒泪应该怨恨谁?
注释:¹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形容距离近。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wéi)¹
译文:淮河中的舟船相背而驰,连激起的波痕接触一下也难以做到。
注释:¹为:做。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译文:只能看到天上的鸥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南北岸之间飞翔。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¹诉不堪。
译文:中原的父老们没说一句客套话,遇到我这个皇帝使者便诉说不能忍受金朝压迫之苦。
注释:¹王人:帝王的使者。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译文:反而是不会说话的鸿雁,还能够一年一度回到江南。

  第一首写诗人入淮时的心情。首两句总起、入题。交代了出使的行程和抑郁的心情,为这一组诗奠定了基调。诗人离开洪泽湖之沙岸一进入淮河,胸怀就烦乱、骚动,这是因为昔日国中流水今日已为边境界线。这两句写出了南宋人面对长淮时心理上独特的变化。后两句写感慨,是“意不佳”的原因之一。“桑乾”即永定河上游的桑乾河,在今山西省北部与河北省的西北部,唐代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接处。唐代诗人雍陶《渡桑乾水》一诗有“南客岂曾谙塞北,年年唯见雁飞回”之句,表示过了桑乾河才是中国的“塞北”的意思。刘皂《渡桑乾》也有“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之句。在北宋,苏辙元祐五年在出使契丹回国离开辽境时所写的《渡桑乾》一诗中仍曾这样写道:“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话白沟一惆怅。”正因为前人有过那样的边境观念,所以现在作者说“何必”,表面看来似乎是不满于前人的看法,其实诗人正是通过这种不满的语气在今不如昔的对比中表达对江山半壁的哀惋和对朝廷偏安的怨恨,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天涯”原指极远的地方,这里指宋、金以淮河为界的边境线。这两句是说:何必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是塞北边境呢,而今淮河以北不就是天的尽头了么!诗人说桑乾用“远”字,称准河却用“天涯”,一方面强调了淮河的边界意念、一方面渲染了淮河的遥远。这种渲染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心理上弃北逃南、政策上妥协投降,视国土沦陷于不顾,置中原人民于不救的哀怨和不满。

  第二首是对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的谴责。南宋初年的名将刘錡、岳飞、张浚、韩世忠,力主抗金,屡建功勋。赵、张指赵鼎和张俊,都在南宋前期两度任相,重用岳、韩,奠定南宋基业。诗人在这里采取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在第三句来了一个陡转到反面,而今竟然出现了“长淮咫尺分南北”的奇耻大辱的结果。前面的因和这里的果似乎产生了明显的矛盾,再加上结尾的“欲怨谁”一语,更是发人深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该由谁来负责?当时以高宗赵构和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贬、杀抗金将领,这怎能不使人在肃杀的“秋风”中涕泪满襟呢!诗人的满懑之情,以婉语微讽,曲折道出,显得更为深沉。

  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飞翔。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转,颇具匠心。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第四首写中原父老不堪忍受金朝统治之苦以及他们对南宋朝廷的向往,感慨更为深沉。前两句说中原父老见到“王人”像遇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滔滔不绝地诉说不堪忍受金朝压迫之苦。“莫空谈”中一个“莫”字,即排除了一切泛泛的应酬客套话。他们向使者谈的话题都集中在“诉不堪”这一点上。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并非实事。因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南宋使者到了北方后不可能直接跟遗民通话,中原父老更不会面对面地向南使“诉不堪”。但是中原遗民向往南宋朝廷之心却用各种方式来表白。此诗所表达的中原父老的故国情思,虽非实事,但确是实情。这里的弦外之音是对南宋小朝廷的强烈谴责,以率直的方式表现了曲折的心思,读来宛转有致。后两句借羡慕能南飞的鸿雁来表达遗民们对故国的向往。“却是”为反是、倒是之意:羡慕的是鸿雁一年一度的南归;遗憾的是鸿雁不解人意,不能代为传达这故国之情。真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初入淮河四绝句》以“意不佳”为贯穿全组诗的感情主线:有“长淮咫尺分南北”“中流以北即天涯”的沉痛感喟;也有“北去南来自在飞”“一年一度到江南”的向往和痛苦。前两首侧重于诗人主观感情的抒写,后两首则为淮河两岸人民、特别是中原遗民代言,主题鲜明。全诗寓悲愤于和婉,把悲愤之情寄托在客观景物的叙写之中怨而不怒,风格沉郁,语言平易自然,时用口语。这些都体现了“诚斋体”的特色。

chūhuáijué

yángwàn sòngdài 

chuánhóngàntóushā réndàohuáijiā 
sāngqiánfāngshìyuǎn zhōngliúběitiān 

liúyuèzhānghánxuānguówēi zhàozhāngèrxiàngzhùhuáng 
chánghuáizhǐchǐfēnnánběi lèishī湿qiūfēngyuànshuí 

liǎngànzhōuchuánbèichí làngjiāoshènánwéi 
zhǐōuguǎn běinánláizàifēi 

zhōngyuánlǎokōngtán féngzhuówángrénkān 
quèshìguīhóng鸿néng niándàojiāngnán 

半天风雨如秋。怪石於菟,老树钩娄,苔绣禅阶,尘黏诗壁,云湿经楼。琴调冷声闲虎丘,剑光寒影动龙湫。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卷胥魂,山锁吴愁。
半天风雨如秋。怪石於(wū)(tú)¹,老树钩娄²,苔绣禅阶,尘黏(nián)诗壁,云湿经楼。琴调冷声闲虎丘³,剑光寒影动龙湫。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卷胥(xū),山锁吴愁
译文:半空中风雨布生,给大地罩上了秋天般的气氛。怪石像猛虎或卧或蹲,古树伛偻着屈曲的树身。寺院的台阶上蒙着绿苔,两旁的诗壁上沾满了灰尘,藏经楼偎伴着浮云,也显得那样的湿冷。虎丘塔边再听不到古时的琴声,龙潭水粼粼摇动,仿佛存留着宝剑的寒影。我睁开悠悠的醉眼,回顾历史上的虎斗龙争。如今只见浪涛卷动着伍子胥的英魂,青山无语地锁留着吴国灭亡的怨恨。
注释:虎丘:在江苏苏州市西北,相传春秋时有虎踞丘上三日,故名。¹於菟:虎的别称。²钩娄:枝干屈曲伛偻的样子。³琴调冷声闲虎丘:虎丘寺塔基,原为晋司徒王珣的琴台,故谓“琴调冷”。⁴剑光寒影动龙湫:虎丘有剑池,相传吴王阖庐以宝剑殉葬,后秦始皇开掘找寻,有神龙跃出而成池。湫,深潭。⁵胥魂: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夫差所杀,精魂不散,成了涛神。⁶吴愁:春秋时吴国终为越国所灭,故言。

  作者以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景物描绘传达给读者,是中国诗歌艺术表现的常法。该曲的特点,即是将虎丘的群景有意识地作为诗人怀古意绪的外化。所以在曲中,“半天风雨”虽颇具典型性,却并非作者着力表现的主体,仅作为一种冷色调氛围的构成因素。这种严冷的色调,正是作者抚今追昔、“千古恩仇”的内心情潮的折射。曲中写怪石老树,以及“苔绣”、“尘黏”、“云湿”,并不着重于风雨的介入,而更多地体现出岁月风霜的影响;“琴调冷”、“剑光寒”两句,更是老练地将古迹的历史与现状沟通。这种取景传象的手法,正是古人所说的“思接千载”,以及对待景物的“取其势而不取其质”。

  当然,作者也并非将“风雨登虎丘”的“风雨”完全置于一旁,结尾两句“浪卷胥魂,山锁吴愁”,便重又巧妙地转回到了风雨的影响。须知虎丘旁只有一条叫山塘的小溪,无“浪”可言,而虎丘本身明秀佳丽,也很难与“锁愁”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半天风雨如秋”的特定情景下就有所不同,风雨凄迷,天地山川足以为之改容。这两句既是怀古意绪的延伸,又是对风雨虎丘峭冷景象的添写,可谓虚实相兼。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折桂令·风雨登虎丘

zhéguìlìng··fēngdēngqiū--qiáo

bàntiānfēngqiūguàishílǎoshùgōulóutáixiùchánjiēchénniánshīyún湿shījīnglóuqíndiàolěngshēngxiánqiūjiànguānghányǐngdònglóngjiǎozuìyǎnyōuyōuqiānēnchóulàngjuǎnhúnshānsuǒchóu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白草¹黄羊²外,空闻觱(bì)(lì)³哀。
译文:塞外空旷荒凉风光很少,只剩黄羊游动白草也衰。觱篥一声声不断地吹,思乡的游人听着心哀。
注释:云州:唐置,曾一度改称云中郡,故治在今山西大同。¹白草:草名。生长在西北地区。²黄羊:哺乳动物,毛黄白色,有光泽,角短而稍弯,尾短,四肢细,生活在草原和半沙漠地带。肉味鲜美,毛皮可做衣服。³觱篥:汉代传自西域的一种管乐器。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遥寻苏武¹庙,不上李陵²台。
译文:爱国苏武万人敬慕,远寻祠庙永不忘怀。投敌李陵卑鄙可恨,无人乐意上他的台。
注释:¹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劝降不允,徙北海,持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留匈奴十九年,及还,须发全白。归国后,任典属国。²李陵:李广之孙。武帝时奉命出苏匈奴,兵败投降。燕然山有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风助群鹰苏¹,云随万马来。
译文:群鹰展翅在天空飞翔,搏苏生风把云雾拨开。万马奔腾在原野上,白云飘忽伴着随来。
注释:¹鹰苏:《左传》文公十八年,鲁大夫季文子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鹳之逐鸟雀也。”暗用此典故,这里有驱逐入侵者的意思。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
¹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²
译文:长城自古防灾祸,柳树万株城前栽。一夜凉风萧萧刮起,落叶铺满龙堆地带。
注释:¹关:指雁门关。²龙堆:白龙堆,即天山南路的沙漠地带。这里泛指塞外辽远地区。

  诗一开始,即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塞上秋景图。白草黄羊,写目中所见。深秋时草已枯萎,其色近白,故云“白草”。出句以云州野外所特有的典型景物——白草中的黄羊,来表现塞上的单调、荒凉。对句则写所闻。由于吹奏者远在视野之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故云“空闻”。诗用一个“哀”字状觱篥之声,实际上是把诗人主观的感受,强加给客观的声音的结果,是诗人心声的吐露。出句与对句用一“外”字勾连,不仅具有使所见、所闻共置于一个画面之效,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云州原野之广漠。两句诗有声有色,既有平面的秋景,又有空间的哀音,虽为景语,但亦微露故国之思,极富情韵。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两句,以褒苏贬李言志。苏武一向被人们视为具有爱国气节的典型。苏武与李陵,在对待国家民族的态度上截然相反,完全属于对立的两类人物,因而诗人对待两人的态度亦迥然不同。虽然李陵台近在咫尺,但诗人却“不上”,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尽管苏武庙远在他乡,但诗人却不畏路途遥远,拟“遥寻”之。这样,就把自己仰慕苏武坚贞不屈,而鄙薄李陵投降变节之心志,曲折地表现出来。屈大均写作此诗,并非是无病呻吟,为怀古而怀古,而是他在明亡之后,表示自己决不同清廷合作,矢志不渝忠于明室的心志的委婉流露,是他对叛降清廷的汉族士大夫的一种侧面的谴责。

  颈联“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由言志又转入写景。两句诗写景极为传神。群鹰展翅搏击长空,已见奋飞碧霄的身影;作品于“群鹰击”之前,又着“风助”二宇,更可表现出苍鹰那种顺着风势急速飞行的矫健不凡之态。“万马来”之前,又着“云随”二字,更可表现出骏马四蹄腾空,凌厉飞驰,呼啸而来的气势。两句诗极力突出一种大气磅礴的动态。但搏击的群鹰,疾驰的万马却并非实写,而是虚写诗人眼中的幻觉。这种假想中的幻觉,又寄托了诗人巨大的希望。诗人希望在中华大地出现群鹰搏击长空,万马奔驰原野那种抗清的场面。这种虚幻的景象,显然是诗人出于反清扶明的渴望,而于无中生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但这种精神活动,却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法直言的隐秘,是渴望得到心理满足的一种主观情感的表露。

  尾联“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以景语结束全诗。前人论诗论词有所谓“清空一气”之说。所谓“清空一气”,不过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使物中有我的一种写法。这两句诗即具有“清空一气”的特点。诗人用干枯的柳叶整夜在狂风吹动下,不断地飘飘洒洒从树上落下的景象,使眼前景象具有一种难以摆脱的忧郁气氛,从而渲染内心的哀愁。同时,又以柳叶自况飘零的身世。这样,就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似乎看到了诗人自我的形象,而诗人自我的形象也似乎化入了景物。是写物抑或是写人。给人不即不离之感,物我似乎已融为一体。以“清空一气”的景物收束全诗,既能宕出远神,又得含蓄蕴藉之美,令人品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761-762

yúnzhōuqiūwàngèrshǒu ·

jūn míngdài 

báicǎohuángyángwài kōngwénāi 
yáoxúnmiào shànglíngtái 
fēngzhùqúnyīng yúnsuíwànlǎi 
guānqiánshùliǔ luòlóngd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