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吴关外,遥心楚水东。九秋日易尽,万壑路难穷。
故国吴关外,遥心楚水东。九秋日易尽,万壑路难穷。
民俗非夷旧,人言与蜀通。因书报亲串,行始达黔中。
民俗非夷旧,人言与蜀通。因书报亲串,行始达黔中。

suǒqīn--huángfāng

guóguānwàiyáoxīnchǔshuǐdōngjiǔqiūjǐnwànnánqióng

mínfēijiùrényánshǔtōngyīnshūbàoqīnchuànxíngshǐqiánzhōng

皇甫汸

皇甫汸

(1497—1582)明苏州长洲人,字子循,号百泉。皇甫录第三子。嘉靖八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云南佥事,以计典论黜。好声色狎游。工诗,尤精书法。有《百泉子绪论》、《解颐新语》、《皇甫司勋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问人生、头白京国,算来何事消得。不如罨画清溪上,蓑笠扁舟一只。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著莼丝碧。无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轮驿骑,断雁西风急。
问人生、头白京国¹,算来何事消得²。不如罨(yǎn)³清溪上,蓑(suō)笠扁舟一只。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著莼(chún)丝碧。无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轮驿(yì)骑,断雁西风急。
译文:一辈子的时间、精力都耗费在朝廷里,究竟值不值得呢?还不如远遁到风景如画的水乡,着一身蓑笠,驾一叶扁舟,做一名普通百姓,过一番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像晋朝辞官归乡的张季鹰一样,趁着莼菰成熟的季节,煮美味的鲈鱼来吃。毫无来由地鼻梁发酸,这送别的时刻,在分手的路口上黯然伤神。你就要踏上远行的征程,此刻西风凛冽,孤雁南飞。
注释:摸鱼儿:词牌名,是原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后用作词牌。座主:科举考试之主考官、总裁官,亦称座师。蔡先生:蔡启僔(1619—1683年),字石公,号昆阳,浙江德清人。¹京国:京城。此指北京。 ²消得:值得。³罨画,色彩鲜明之图画,这里形容蔡先生家乡之美丽如画。
英雄辈,事业东西南北。临风因甚泣。酬知有愿频挥手,零雨凄其此日。休太息,须信道、诸公衮衮皆虚掷。年来踪迹。有多少雄心,几翻恶梦,泪点霜华织。
英雄辈,事业东西南北。临风因甚成泣¹。酬知有愿频挥手,零雨²凄其³此日。休太息,须信道、诸公衮(gǔn)皆虚掷。年来踪迹。有多少雄心,几翻恶梦,泪点霜华织。
译文:英雄人物从来志在四方,却为什么在风中流泪?频频挥手与知己道别,在这尽日的凄凉雨里。请不要叹息自己的贬谪遭遇,那些仍在朝廷上占据高位的人有哪个及得上你的才华?这一年来的人生旅途啊,多少雄心,又多少挫败,想起来不禁泪水飘零。
注释:¹临风因甚成泣:迎风而泣下。²零雨:慢而细的小雨。³凄其:凄凉。⁴太息:叹气。⁵诸公衮衮:即衮衮诸公,旧时称身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衮衮:本指大水奔流不绝、旋转翻滚的样子,同“滚滚”。⁶霜华:即霜花,谓白发。

  上片以推心置腹的知心话语慰抚老师。纳兰性德词人直言人生在世,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让恩师在京城中熬到头发花白的,能够归乡隐居,在优美如画的清溪上垂钓,自得其乐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是词人善解人意,对清白儒雅的老师在官场内部争斗中蒙冤后辞职归乡的选择,给予的最深切的同情与支持。

  下片写那些看似纵情享受荣华富贵的衮衮诸公,实际上得到的只是身外的得时浮华,是在虚度人生。当然,事出无端,与老师分别之际,车马萧萧,西风凄紧,孤雁南飞。恩师此番得去,就与自己再难见面了,因此纳兰性德心中悲凉不已,鼻酸泣下,细雨蒙蒙中,别情依依,唯有频频挥手以酬知己了。在伤心地慰藉老师之后,最后,纳兰性德还是忍不住吐露了自己愤世嫉俗的情怀:要知道,那些朝廷得势的形形色色的人,的确得到了许多身外浮名,但都是虚掷岁月,人生有多少雄心,就有几番噩梦,最终都是泪点霜华织。

  刚刚中举的纳兰性德,似乎应该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的时候,然而这位年轻的贵公子,却写出这样词章,可知其内心深处对人生价值,另有不同凡俗的理解。这封学生写给老师的信,也成为文学史上同类作品中情深谊长的上乘之作。从全词看,词人的座师蔡德清先生此番被迫回归故里,可以说是受了不白之冤的。作为弟子除了填此以示同情和宽慰之外,也只能徒唤奈何了。但此篇中在慰藉座师的同时,也抒发了词人愤世嫉俗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18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210页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¹看大江。
译文: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大江奔流。
注释:潘邠老:潘大临。字邠老。¹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huò)¹任行藏(cáng)²
译文: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
注释:¹轩豁:开朗。²行藏:出处,行止。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从来野色¹供吟兴²,是处³秋光合断肠
译文: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满目的秋日风光,却使人黯然神伤。
注释:¹野色:原野或郊野的景色。²吟兴:指诗兴。³是处:到处。⁴秋光:秋日的风光景色。⁵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今古骚(sāo)¹乃如许²,暮潮声卷入苍茫³
译文: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
注释:¹骚人:诗人,文人。²如许:像这样。³苍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诗首联出句即是借用,也是即景,对句使人物出场,一位在风雨飘摇中独立吴山之巅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以下两联,夹入议论,继续申述登高引起的感慨。第三联故作平淡之语,以与上联形成跌宕;尾联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诗虽然是借用潘大临诗起句,但全首浑如生成,写景抒情,郁勃纡盘,神完气足。在句法上,又充分吸收江西诗派特点,出入变化,不拘一格。

  江西派诗人潘大临,以“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名闻遐迩。后世诗人诵邠老此句,辄为一章,不独韩淲一人。每至“秋雨秋风愁煞人”之际,甚至已去重阳数日,仍有用此句领起赋诗者,何况韩淲登临吴山之时,重阳在即,又恰遇风雨,诗意与眼前景相合,情自随景而生,一时心潮起伏,难以自已,于是借用邠老原句,唱出这气势充沛、神完气足的一曲,以抒发心中的万千感慨。

  写律诗,出句难,对句更难。引别人的诗作出句,尤其又是引别人的名句,这就使对句难上加难。如果不相称,全诗就会黯然失色,显得气馁力衰。这里作者不愧为江西诗派在南宋的后劲,他不仅从字词的对称、押韵的协调等形式上用力,而且更注重意境的提炼,情感的升华,在邠老原句“满城风雨”的背景上,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出句即是借用,也是即景;对句使人物出场,两句共同说明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毫无摘引之痕迹,一位在风雨飘摇中独立吴山之巅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出句、对句一气呵成。

  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此诗作于宁宗庆元四年秋,时作者约四十岁。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古人四十叹老,本是常事,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这一句神采飞扬,意气轩昂,将上句略带伤感的气氛扫荡无遗,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博大胸怀,表现出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两句亦景亦情。“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在大自然面前,诗人们从来都是毫不隐晦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寄主观情感于“野色”的。眼下可供作者“吟兴”的“野色”很多,可他却略去了对“是处秋光”的具体描绘,这就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里的秋光为什么会令作者有肝肠寸断之感?是山脚下浩浩荡荡的江水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还是那风雨中飘飘洒洒的黄叶令诗人联想到了自己飘零孤苦的身世?这里的心境似与“轩豁”的“壮心”在气氛上不吻合,实际上“壮心轩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

  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 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情感似江水翻腾,如波涛激越。作者在抒情将尽未尽之时,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兼有化外音的生动画面:暮色苍茫之中,江潮汹涌,奔腾向前。画面、声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诗人与“今古骚人”的共同感受究竟是什么?读者可以借助这个与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相惬洽的画面自己去体会,去思索,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201-1202页

fēngzhōngsòngpānbīnlǎoshī--hánbiāo

mǎnchéngfēngjìnzhòngyángshàngshānkànjiāng

lǎoyǎnhūnhuāwàngyuǎnjìnzhuàngxīnxuānhuōrènxíngcáng

cóngláigōngyínxìngshìchùqiūguāngduàncháng

jīnsāorénnǎicháoshēngjuǎncāngmáng

汗简成新令,褰帷刺剧州。
汗简¹成新令,褰(qiān)²刺剧州³
注释:¹汗简:意同汗青,青竹烤干以写简。此句意为多年寒窗终于熬出头当了知州。²褰帷:掀开车上围幔。褰,揭开。³剧州:政务繁重的州。
韦平家法在,邵杜治声优。
韦平¹家法在,邵杜²治声优。
注释:¹韦平:西汉韦贤与平当都是父子相继为相。²邵杜:两位有政绩的地方官姓氏。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
野竹平淇水,秋瓜蔓帝邱(qiū)¹
注释:¹帝邱: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濮阳西南),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贾云卿要到卫州做知州,作者写此诗送行。此诗作为临别赠语劝勉对方勤于政务,体验淇水卫地风情,三年任满,重叙友情。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
译文: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译文:它看上去瘦骨嶙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本是星”,乍看起来像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以虚写虚,而又要化虚为实,的确很不容易,而诗人只用了短短五个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16-1017页

shīèrshísānshǒu ·

 tángdài 

fēifán fángxīngshìběnxīng 
xiàngqiánqiāoshòu yóudàitóngshēng 
隔墙花半隐,犹见动花枝。
隔墙花半隐,犹见动花枝。
译文:从高墙下经过,尽管墙头的花朵半隐半现,却依然望见了因枝条受到牵动而引起的悠悠晃动。
当由美人摘,讵止春风吹。
当由美人摘,讵(jù)¹止春风吹。
译文:料想是墙内有美人在攀折花朵,不只是因为春风把它吹动。
注释:¹讵:非,不。

  诗中露面的人物,仅有诗人一人,他正从一家花园的高墙下经过,尽管墙头的花朵半隐半现,却依然望见了因枝条受到牵动而引起的悠悠的晃动。诗人由此驰骋想象,他推测在墙的那一边,正有一位美人在摘花,而不只是由风吹的缘故。

  此诗从第一句到第二句,一进一退。第一句是一个省去“尽管”或“突然”的让步副句,在文势上作一顿挫;第二句是一个省去“尽管”或“虽然”的让步副句,在文势上作一顿挫;第二句以副词“犹”字反接进行强调,文势振起。诗歌形象由“花半隐”的静态描绘随即转换成“动花枝”的动态描写。视觉形象上的这一跌宕变化,引起诗人心中的疑虑与猜想。故后两句由料想之词“当”字引出。诗人判断止于疑是之间,“当由”与“讵止”(岂只之意)一呼一应,情韵回萦,意味绵长。事实上,是否真的有美人在摘花呢?倒也未必。然而诗人想象如此,希望如此,即使读者也无不但愿生活中有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在大墙内外曾经发生过如此戏剧性的一幕。

  此诗不仅自身值得玩味,且对后世亦有所影响。《西厢记》写莺莺为约会张生,写了一首很有名的《明月三五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后两句就可能受到刘孝威的这首《望隔墙花》的启发。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中写“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从墙里与墙外进行构想,或许也曾借鉴过此诗的思路。

wàngqiánghuāshī--liúxiàowēi

qiánghuābànyǐnyóujiàndònghuāzhīdāngyóuměirénzhāizhǐchūnfēngch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