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谢氛俗,抗策访名山。世事兴亡后,秋心词赋间。
提琴谢氛俗,抗策访名山。世事兴亡后,秋心词赋间。
石潭沿月弄,天目倚云攀。别有观涛兴,枚生定未还。
石潭沿月弄,天目倚云攀。别有观涛兴,枚生定未还。

sòngshěnèryóuyuèzhōng--huángfāng

qínxièfēnkàng访fǎngmíngshānshìshìxìngwánghòuqiūxīnjiān

shítán沿yányuènòngtiānyúnpānbiéyǒuguāntāoxìngméishēngdìngwèihái

皇甫汸

皇甫汸

(1497—1582)明苏州长洲人,字子循,号百泉。皇甫录第三子。嘉靖八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云南佥事,以计典论黜。好声色狎游。工诗,尤精书法。有《百泉子绪论》、《解颐新语》、《皇甫司勋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译文:桂林的山水天下第一,山峰有如碧玉之簪,江水宛若青萝之带,其中意境,深远丰厚,值得仔细欣赏。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士气未饶¹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hān)
译文:文人取功名的志气要胜过军人作战的士气,文场上的较量就像战场一样激烈。
注释:¹未饶:不逊。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鹍鹏竚剧谈。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鹍鹏竚(zhù)¹剧谈。
译文:就像对着强大敌人的关外虎豹,飞万里的鲲鹏一样。
注释:¹竚:同“伫”。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文眼摩(mó)(suō)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译文:今天你们让我喜不自禁,双目增爽。祝愿各位如南斗六星一样,高悬天空,闪闪发光。

jiātàigǎiyuánguìlínxiézhěshíyǒurénjiǔyuèshíliù--wángzhènggōng

guìlínshānshuǐjiǎtiānxiàluóqīngcān

shìwèiráojūnzhènwénchǎngduānshìzhànchǎnghān

jiǔguānbàokànjìnwànkūnpéngzhùtán

lǎoyǎndùnzēngshuǎngzhūjūnduānshìdòuzhīnán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寺出¹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译文:寺院高出飞鸟之外,青青峰顶戴着红楼。
注释:¹出:高出。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¹壁跻(jī)²半空,喜得登上头。
译文:顺着峭壁来到半空,心中欢喜登上山头。
注释:¹搏:攀缘。²跻:登。
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
¹知宇宙阔²,下看三江流³
译文:只觉壁宙顿时开阔,俯看三江滔滔水流。
注释:¹殆:大概,这里有只是之意。²阔:深广。³三江流: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嘉州地处三江会合处。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
天晴见峨眉¹,如向波上浮。
译文:天睛气朗远望蛾眉,好似在那波上浮游。
注释:¹峨眉:峨眉山,在嘉州西部约六十里处。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
(jiǒng)¹²烟景³,阴森棕楠(chóu)
译文:烟气笼罩气象开阔,树木葱郁遍布四周。
注释:¹迥:远。²旷:空阔。³烟景:风景。⁴豁:明朗开阔。⁵阴森:幽暗阴郁的颜色。⁶棕楠:棕榈树、楠树。
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
愿割¹区中缘²,永从尘外游。
译文:我愿割断世间缘分,永远去那尘外漫游。
注释:¹割:弃。²区中缘:尘世缘分。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
回风¹吹虎穴²,片雨³龙湫(qiū)
译文:旋风阵降吹过虎穴,把淋漓的小雨当做瀑布般宏大。
注释:¹回风:旋风。²虎穴:与下文“龙湫”均未详其处。³片雨:阵雨。⁴当:临。
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
僧房¹云蒙蒙²,夏月寒飕(sōu)³
译文:寺院之间云气蒙蒙,夏日也觉凉风飕飕。
注释:¹僧房:指寺院。²蒙蒙:云雾迷茫的样子。³飕飕:阴冷貌。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行舟。
回合¹俯近郭²,寥落³见行舟。
译文:俯视近处城池环绕,眺望远处三二渔舟。
注释:¹回合:回环盘曲。²郭:外城,此处指嘉州城。³寥落:稀疏。
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
胜概¹无端倪²,天宫³可淹留
译文:眼前胜景难以望尽,天宫之上尽可久留。
注释:¹胜概:锦绣山河的美丽风光。²端倪:边际。³天宫:天上宫殿,此处指凌云寺。⁴淹留:逗留。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一官讵(jù)¹足道,欲去令人愁。
译文:身为一官本不足道,辞官离去又觉忧愁!
注释:¹讵:岂。

  作此诗时,诗人已届暮年,虽然历经坎坷但壮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风依稀可见。

  开头两句,“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仍保留盛年时的风格。写凌云寺高耸之貌,借飞鸟青峰映衬,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壮丽。飞鸟与青峰,从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凌云寺却高出飞鸟,跃出青峰。起笔遒劲,形象传神。把寺上红楼比喻为戴帽,凌云寺俨然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伟,现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临,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头”的喜悦,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凭高远眺,开阔眼界,拓宽胸襟。因而在咏寺之高以后,紧接着语气一转,抒发出“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从写寺过渡到写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烟景,就显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尽收眼底。写峨眉山,一咏一叹,用了六句。“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烟景豁,阴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气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状貌:山岭蜿蜒起伏,如波涛滚滚;辽远的云雾似袅袅青烟,使山景空旷浩茫;棕树楠树漫山遍野,蓊郁阴森,一派肃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着直抒胸臆,发出慨叹:“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诗人眼界高远空阔,触景生情,故有此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诗人看破凡尘,对纷扰的世俗产生了厌倦情绪,希望超凡脱俗,云游尘外。有了这番念头,才把眼光转向佛寺内部和佛寺的周围环境。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虎穴洞、龙湫潭都在附近,山风回旋,细雨濛濛,这是寺上的气象;“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间间僧舍,如蒙蒙云朵,若水月光,寒气袭人,这是寺中气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风帆,撒于江面,这是寺下景象。

  写罢诸景,又是一番慨叹:“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寺美景无边,诗人很想在这宝刹天宫之中长留久住。然而,虽然“一官讵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终只落得满腹忧愁。诗人到嘉州后,心情一直很不舒畅,这在此时的一些诗作中屡有反映。这首诗中说“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并且最后以“愁”字作结,正概括了这一时期诗人的心境。

  此时诗人的情绪,显得有些消沉、悲观,写作手法上也与先前不同,不是一气写景,高调抒情,而是边咏边叹,一咏三叹,错综起伏。这大约与安史乱后唐朝江山颓败、诗人壮志未酬的心境有关联。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六):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2-15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08-311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赤兔¹无人用,当须吕(lǚ)²骑。
译文:骏马赤兔没人用,只有吕布能乘骑。
注释:¹赤兔:骏马名。吕布的坐骑。²吕布:勇将名。字奉先,东汉末期人。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吾闻果下马¹,羁(jī)²任蛮(mán)³
译文:听说矮小果下马,蛮儿都可任驾驭。
注释:¹果下马:一种非常矮小的马,骑之可行于果树下。²羁策:驾驭,驱使。³蛮儿: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李贺《马诗》共二十三首,诗人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这是其中的第八首。此诗通过猛将骑良马,庸人骑劣马的对比,表明良才必须英主才能任用的道理。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才尽其用”的现象表示极大的愤慨,对趋炎附势的庸才进行无情的嘲讽。

shīèrshísānshǒu··--

chìrényòngdāng

wénguǒxiàrènmánér

轻风小寒吹浪花,新柳茸茸啼乳鸦。
轻风小寒吹浪花,新柳茸(róng)茸啼乳鸦。
译文:小寒时节,清风在湖面卷起朵朵浪花;茸茸新发的柳梢上稚嫩的雏鸦啼叫不止。
平湖一望几千顷,远水连天飞落霞。
平湖一望几千顷,远水连天飞落霞。
译文:湖面一眼望去,浩浩荡荡几千顷的光景,远处江水与落霞满布的天际连成一线。
斜阳忽堕澄波底,白鸟犹明山色里。
斜阳忽堕(duò)(chéng)波底,白鸟犹明山色里。
译文:突然斜阳收了光芒堕落在澄明的湖光波色里,只有那白色鸟儿在群山间伴着夜色飞游。
严更何处鼓冬冬,棹歌未断渔灯起。
严更¹何处鼓冬冬,棹(zhào)²未断渔灯起。
译文:那警示行人的更鼓不知在何处咚咚作响,只有那渔人的棹歌从未断绝,渔灯亮起,好似星河初上。
注释:¹严更:警夜行的更鼓。²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

wǎnbái--guō

qīngfēngxiǎohánchuīlànghuāxīnliǔrōngrōng

píngwàngqiānqǐngyuǎnshuǐliántiānfēiluòxiá

xiéyángduòchéngbáiniǎoyóumíngshān

yángèngchùdōngdōngzhàowèiduàndēng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输租¹得钞²官更催,踉(liàng)(qiàng)³里正敲门来。
译文:缴了租税得到收据官府还派人催,里正踉踉跄跄忽然又来敲门。
注释:¹输租:缴了租。²钞:户钞,官府发给缴租户的收据。³踉跄:走路不稳的样子。⁴里正:即里长,古代乡里小吏,专管催督赋税。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手持文书¹杂嗔(chēn)²,我亦³来营醉归耳!
译文:拿着收据看了看又是发怒又是笑,我来只不过是要找杯酒喝而已。
注释:¹文书:催租的文件。一说指上文的户钞。²杂嗔喜:又是生气又是高兴。嗔,怒,生气。³亦:只是,不过。⁴营醉归:图谋一醉以归。意即勒索。营,图求。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
床头悭(qiān)¹大如拳,扑破²正有三百钱。
译文:床头有个如拳头那么大的积钱罐,打破瓦罐取出攒下的三百文钱。
注释:¹悭囊:悭吝者的钱袋。此处指储蓄零钱的瓦罐,即“扑满”,取钱时须把罐打破,故下文说“扑破”。²扑破:取钱时把瓦罐打破。
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不堪¹与君²成一醉,聊³复偿君草鞋费
译文:这点钱还不够让您喝醉一次,姑且给您算作补偿您的跑路费。
注释:¹不堪:不够。²君:指里正。³聊:姑且。⁴君:对里正的尊称。⁵草鞋费:行脚僧人有所谓“草鞋钱”,此指“跑腿费”,是公差、地保等勒索小费的代名词。

  这首诗,只八句五十六字,却有情节、有人物,展现了一个颇有戏剧性的场面,使人既感到可笑,又感到可恨、可悲。

  诗的前四句,写催租吏手拿公文,大摇大摆,又怒又笑,催租之外,索要酒钱。后四句,写农民拿出仅有的三百钱,不够差吏喝酒钱,权当草鞋费。这首诗揭露了催租吏向农民敲诈勒索的丑恶嘴脸,记叙生动,文字简约,明白如话。

  第一句单刀直入,一上来就抓住了“催租”的主题。全篇只有八句,用单刀直入法是适宜的,也是一般人能够想到、也能够做到的。还有,“催租”是个老主题,用一般人能够想到、也能够做到的单刀直人法写老主题,容易流于一般化。然而一读诗,就会感到不但不一般化,而且很新颖。这新颖,首先来自作者选材的角度新。请看:“输租得钞”,这四个字,已经简练地概括了官家催租、农民想方设法交清了租、并且拿到了收据的全过程。

  旧社会的农村流传着一句老话:“早完钱粮不怕官。”既然已经交清租、拿到了收据,这一年就可以安生了。诗人《催租行》的创作,也就可以搁笔了。然而不然,官家催租的花样很多。农民欠租,官家催租,这是老一套;农民交了租,官家又来催,这是新名堂。范成大只用“输租得钞”四个字打发了前人多次表现过的老主题,接着用“官更催”三个字揭开了前人还不太注意的新序幕,令人耳目一新。这新序幕一揭开,一个“新”人物就跟着登场了。

  紧承“官更催”而来的“踉跄里正敲门来”一句极富表现力。“踉跄”一词,活画出“里正”歪歪斜斜走路的流氓神气。“敲”主要写“里正”的动作,但那动作既有明确的目的性——催租,那动作的承受者就不仅是农民的“门”,主要的是农民的心。随着那“敲”的动作落到“门”上,就出现了简陋的院落和破烂的屋子,也出现了神色慌张的农民。凭着多年的经验,农民从急促而沉重的敲门声中已经完全明白敲门者是什么人、他又来干什么,于是赶忙来开门。

  接下去,自然是“里正”同农民一起入门、进屋,农民低三下四地请“里正”就座、喝水……这一切,都没有写,但都在意料之中。没有写而产生了写的效果,这就叫不写之写。在这里,不写之写还远不止此,看看下文就会明白。“手持文书杂嗔喜”一句告诉人们:“里正”进屋之后,也许先说了些题外话,但“图穷匕首现”,终于露出了催租的凶相。当他责问“你为什么还不交租”的时候,农民就说:“我已经交清了!”并且呈上官府发给的收据。“里正”接过收据,始而发脾气,想说“这是假的”,然而看来看去,千真万确,只好转怒为喜,嬉皮笑脸地说:“交了就好!我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是来你这儿弄几杯酒,喝它个醉醺醺就回家罢了!”通过“杂嗔喜”的表情和“我亦来营醉归尔”的语气,把那个机诈善变、死皮赖脸、假公济私的狗腿子的形象,勾画得活灵活现。

  催租吏一到农家,农民就得设宴款待。“里正”既然明说要尽醉方归,那么接下去,大约就该描写农民如何借鸡觅酒了。然而出入意外,作者却掉转笔锋,写了这么四句: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钱罐“大如拳”,极言其小;放在“床头”,极言爱惜。小小的钱罐里好容易积攒了几百钱,平时舍不得用,如今逼不得已,只好敲破罐子一股脑儿送给“里正”,还委婉地赔情道歉说;“这点小意思还不够您喝一顿酒,您为公事把鞋都跑烂了,姑且拿去贴补草鞋钱吧!”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下面当然还有些情节,却留给读者用想象去补充,这也算是不写之写。

  “里正”要求酒席款待,农民却只顾打破悭囊献上草鞋钱,分明牛头不对马嘴,但却不怕碰钉子、触霉头。因为“里正”口头要酒,心里要钱,农民懂得他内心深处的潜台词。何况,他口上说的与心里想的并不矛盾:有了钱,不就可以买酒吃吗?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跨越“里正”的潜台词以及农民对那潜台词的心照不宣,便去写送钱。“扑破”一句,实际上用了杜诗“径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的典故。扑破“悭囊”,不多不少“正有三百钱”,说明农民针对“里正”“醉归”的要求,正是送酒钱,却又不直说送的是酒钱,而说“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其用笔之灵妙,口角之生动,也值得玩味。

  这首诗的纪事,就不是寸步不遗,而是大幅度的跳跃,同时又“气象联络”。八句诗四韵:“催”、“来”押平声韵,“喜”、“尔”押上声韵,“拳”、“钱”押平声韵,“醉”、“费”押去声韵。韵脚忽抑忽扬的急遽转换,也正好与内容上的跳跃相适应。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14-101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