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头终日坐当门,两臂苍龙隐墨纹。
垂头终日坐当门,两臂苍龙隐墨纹。
笑捻白须传阵法,手摊黄纸说君恩。
笑捻白须传阵法,手摊黄纸说君恩。
中年主帅皆为鬼,晚岁虞兵见领军。
中年主帅皆为鬼,晚岁虞兵见领军。
每劝儿孙学刀箭,解衣教看旧瘢痕。
每劝儿孙学刀箭,解衣教看旧瘢痕。

lǎojiāng--gāozhù

chuítóuzhōngzuòdāngménliǎngcānglóngyǐnwén

xiàoniǎnbáichuánzhènshǒutānhuángzhǐshuōjūnēn

zhōngniánzhǔshuàijiēwèiguǐwǎnsuìbīngjiànlǐngjūn

měiquànérsūnxuédāojiànjiějiàokànjiùbānhén

高翥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 2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¹终欲付何人?
译文: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注释:¹行藏:行止,指事迹。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当时黮(dàn)¹犹承误²,末俗³纷纭更乱真。
译文: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付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注释:¹黮暗:蒙昧;湖涂。²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³末俗:后世的习俗。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zāo)(pò)所传非粹美¹,丹青²难写是精神。
译文:低付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注释:¹粹美:指精华。²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区区¹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²
译文: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付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典籍当宝贝。
注释:¹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²尘:尘土,这里指典籍。

  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

  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参考资料:
1、 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05:第307页

shǐ

wángānshí sòngdài 

gōngmíngxīn xíngcángzhōngrén 
dāngshídànànyóuchéng fēnyúngèngluànzhēn 
zāosuǒchuánfēicuìměi dānqīngnánxiěshìjīngshén 
jìngāoxián shǒuqiānqiūzhǐshàngchén 
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学有诗书六艺,弦歌洗爵,俯仰之容,升降之节,以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又有祭祀、乡射、养老之礼,以习其恭让;进材论狱出兵授捷之法,以习其从事;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其所以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也。虽有刚柔缓急之异,皆可以进之于中,而无过不及,使其识之明,气之充于其心,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而无不得其宜,临之以祸福死生之故,而无足动其意者。为天下之士,而所以养其身之备如此;则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变,古今治乱之理,至于损益废置、先后终始之要,无所不知。其在堂户之上,而四海九州之业、万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则随所施为无不可者。何则,其素所学问然也。
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¹,皆有学²;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学有诗书六艺³,弦歌洗爵,俯仰之容,升降之节,以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又有祭祀、乡射、养老之礼,以习其恭让;进材¹⁰论狱¹¹出兵授捷¹²之法,以习其从事¹³;师友以解其惑,劝¹⁴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¹⁵。其所以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¹⁶也。虽有刚柔缓急之异,皆可以进之于中¹⁷,而无过不及,使其识之明,气之充于其心,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而无不得其宜,临之以祸福死生之故,而无足动其意者。为天下之士,而所以养其身之备如此;则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变,古今治乱之理,至于损益废置、先后终始之要,无所不知。其在堂户之上¹⁸,而四海九州之业、万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lǚ)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则随所施为无不可者。何则,其素所学问然也。
译文:古时候的人,从家庭居住地直至天子的京都,都设有学校。他们从幼年直到成年,未尝在学习状态中脱离开过。学习的内容有《诗》《书》和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有演奏和吟诵各地采集上来的诗歌,洗涤酒杯再向客人敬酒的酬答礼仪,低头和抬头的姿势,进来和退下的步法,由此来使他们内心、躯体、耳目和手脚的一整套符合规范的动作形成习惯。又有祭祀、乡射、养老这类典礼,由此来使他们端庄严肃、谦逊推让形成习惯。还有进用优秀人才、区分轻重审断案件、出兵祝胜、凯旋献捷的程式,由此来使他们对将来所要承担的职事形成习惯。通过老师和学友来解开他们的疑难问题,借助奖励和惩处手段来勉励他们不断上进,叫他们对不遵从教诲引起警惕。古代所订立的施教内容、方法与学规虽像这样,但它那要旨,还正是在于务必让人人在各自的善良本性上自觉地来体悟、陶冶和提高,不单单是防止他们邪僻放肆啊。尽管学生存在着性情上刚强或柔弱、缓慢或急躁的差别,但都能使他们步入不偏不倚的境地,不再有过分或赶不上的倾向。导致他们在内心深处识见洞明,正气充沛,那么,一旦施用到前进、退避、表态不表态的时候,就没有得不到最适宜的处理的;一旦把祸福死生的利害关系摆到他们面前,也没有足可以动摇他们的意志的。既然要使他们成为天下的士子,对他们进行身心培养的完备程度竟到此地步。进而又让他们了解天地事物的变化、古今治乱的道理,直至典章制度减裁增补、废止创设、先行与后续、起始与终结的要点,没有一处不清楚的。他们身在堂室门户之上,可有关四海九州的统辖大业永久保持和巩固政权的策略,却全都了然于胸。等到踏上仕途,担当起天下的大任,位居百官的行列中,就会依据所施行的事项,没有一宗应对不了的。为什么呢?这是他们平素所学习请教到的东西造成的。
注释:宜黄县:今江西宜黄县。北宋时属江南西路抚州临川郡。县学:县立的官方学校。¹国:国都。²学:此处指学校。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⁴弦歌:犹言“弦诵”,音乐。⁵洗爵:古人招待客人时,先洗净酒器再斟酒敬客。爵,一种酒器。⁶俯仰:低头与抬头。⁷容:与下文的“节”同,指法度。⁸升降:登上与降下。此处引申为进退。⁹祭祀、乡射、养老之礼:古时学校中举行的三种礼仪。祭祀,指祭神和祭祖。乡射,古代一种射礼。养老,尊敬老人,给他们奉以酒食的礼仪。¹⁰进材:推荐有才能之士。¹¹论狱:判决狱讼之事。¹²授捷:出征而归,将在战场上所割敌人的左耳祭告于先庙。¹³从事:这里是办事的能力。¹⁴劝:勉励,鼓励。¹⁵不率:不遵从命令。¹⁶邪僻放肆:奸邪,无所忌惮。¹⁷中: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¹⁸堂户之上:意为足不出户。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¹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yāo)于终²。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³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译文:大致说来,凡属人们作息、饮食、日常活动这类小事,直至修养好自己本身,掌握治理国家天下的要领,都从学习中得出来,而片刻也脱离不开教导啊!在耳目四肢要做的那些事情,必定叫它同内心协调一致;在起始就谨慎对待的那些方面,必定叫它贯彻到底。用自然而然来使他们渐次升进,用积久而成来等待他们完全合格。哎呀呀!这教得多么到家啊!因而,那样一种风俗形成,刑罚就搁置不用了;那样一等人才造就,三公百官就获得足能胜任的士子了。它作为法式坚持下去,中等资质的人就会做到安分守己;它深入人心,即使历经衰败的时代,人们也不会动乱。进行教导的极限达到这般地步,鼓舞全天下,可人们却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跟它走,这哪里还需要动用强制性的力量呢?
注释:¹斯须:须臾,片刻。²要于终:约束到最后。要,约束。³三公:古代朝廷中级别最高的官员,其具体官员各代不同,周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为太尉、司徒、司空。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成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夫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盗贼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及三代¹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成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sì)²;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³。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夫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盗贼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yú)
译文:待到夏商周三代衰落以后,圣人创设的教育制度全部被破坏。一千多年之间,学校培育仍有留存的,但也不是那古代的良法了。世人有关体认善良本性的举动,只管任从他本人随意来;而居官当政、治理民众的方法,压根就不再平素做讲求。士子具备聪明和朴实厚道的资质,却没有教导培养的渐进过程,结果人才就成不了本该成为的那副样子。拿那不曾真正学习、尚未造就的人才去做天下各地的官吏,又承接在世道衰颓凋敝之后,硬去治理未尝教化过的百姓。哎呀呀!仁政之所以得不到推行,贼寇强盗和国家刑罚之所以长期去除不掉,这种局面竟不是因为以上那个原因吗?
注释:¹三代:夏、商、周。²唯其所自肆: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肆意妄为,意思说没有学习过礼法,不知收敛。³讲:讲求,重视。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释奠之事,以著于令,则常以主庙祀孔氏,庙又不理。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而门序正位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室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无外求者。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为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¹,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²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释奠(diàn)之事³,以著于令,则常以主庙祀孔氏,庙又不理。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而门序正位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室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¹⁰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¹¹之文章,无外求者。其相基会作之本末¹²,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¹³。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¹⁴,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为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
译文:大宋兴起,将近一百年了。庆历三年(1043),圣明天子谋求当世的要务,而把兴学列作首位,在这时,天下各地的学校于是得以设立。可正值此时,抚州辖领的宜黄县,仍旧不具备条件拥有学校。士子中求学的人,都一个接一个寄宿在抚州州学,来大家聚集,讲论研习。第二年,天下各地的学校又废止,士子也都离散而去。可春秋两季祭奠先圣先师的大事,因在法令上做出过永远遵行的规定,就常借孔庙祭祀孔老夫子,孔庙又不再做修整。皇祜元年(1049),正赶上县令李君李详到任,才头一遭商议设立学校。而县中士子某某以及他的追随者,都自认为在这时获得机会发愤求学,没有谁不相互激励而趋向振兴地方的文教事业。因而,所需物料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还远远超额。县学的建成,累计起房屋建筑区共有若干处,而门墙和先圣祭室、讲诵经典的厅堂,供士子住宿的房间,全都一所也不缺。累计起器物的数目共有若干件,而祭祀、饮水、睡觉、吃饭的用品,全都一件也不少。校内的塑像与画像,从孔老夫子以下,直到陪从受祭的贤士,全都一个也不丢。所需的图书,无论经典史籍、诸予百家,还是文人墨客的文章,不存在要向外边寻借的。它择定基址,并行施工,从头到尾才总共用了若干天。这是多么周详又迅速啊!正当四方学校刚要废止时,朝廷主管部门的讨论意见坚持认为,兴办学校,属于人们普遍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及至观察宜黄县学的修建,恰恰是在那次废止学校才几年以后,只不过该县县令一倡导,可全县境内群起响应,而谋划操办这件大事,县民惟恐自己赶不上一般。据此来看,当初说人们普遍对办学校不感兴趣的人,他那种说法果真不错吗?
注释:¹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²抚州:在今江西省。³释奠之事:古代学校的一种典礼,春天应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师先圣,秋冬亦如此。⁴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⁵李君详:李详,当时担任宜黄县令。⁶趋:本义是小步快走,这里指为兴办学堂而奔走。⁷不赋而羡:不征敛而有余。⁸发而多:不征召而来了许多人。⁹序:堂的东西墙。¹⁰从祭之士:随同孔子享受祭祀的人。宋时学校立孔子及亚圣十哲塑像,又绘七十二贤人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东西廊的板壁上,同时祭祀。¹¹翰林子墨:代指文人。¹²相基会作之本末:勘察地基、兴修屋舍前后事宜。会作,聚集工匠建造。¹³固以为学者人情之所不乐:本来认为兴学是人们不乐意做的事情。¹⁴唱:通“倡”,倡导。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礼乐节文之详,固有所不得为者。若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故记之。十二月某日也。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¹,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yì)²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礼乐节文之详,固有所不得为者。若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³!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故记之。十二月某日也。
译文:宜黄县求学的人,本来就有很多优秀的士子。而李君担任该县县令,威权得到贯彻,仁爱得到树立,争讼平息,政事大有起色,他所施布的县政,又很棒哩!趁贤良县令在任的时候,又随顺当地向往求学、发愤用功的习俗,修建成在学宫堂室教诲研习的场所,再凭仗图书、器物、用具的必需品无不应有尽有,来培养那些本属良才的士子。尽管古代距离今世已经很遥远了,然而圣人的典籍都还留存,他们讲过的那些话仍可以考察,他们制定的那些法则仍可以求取,特让士子共同学习并究明它。其中礼乐方面各种仪式的详细规定,固然存在着不能再全部照办的东西,至于像使内心纯正,修养好自己本身,肩负起治理国家天下的大任务,就在于怎样叫士子们朝这目标迈进了。先使一个人的品行得到修明,推广到一家去;一家品行得到修明,再推广到乡里邻居、同族亲属去,那么,整个县的风俗就形成了,人才就涌现出来了。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世人啊!能不劝勉吗?宜黄县的士子前来请求说:“希望有篇记文。”这篇记文记下来是在十二月的某一天。
注释:¹威行爱立:威严的法令得到贯彻,仁爱的风气得以树立。²肄:学习。³可不勉欤:怎么能够不努力。

  这篇散文可分为五大段。第一、二两段写古人立学,培养人才,人才出而天下治;第三段写三代以后千余年来废学所造成的恶果;第四段写宜黄县立学的始末及其积极性;第五段则赞美县令李详兴学和为政的功绩,并对宜黄县学寄予希望。文章议论恣肆,层次分明,有极强的说服力。文中夹叙夹议,典重博厚,叙述有原有委,议论深刻透辟,堪称是曾巩文章的代表作。

  在这篇千字文中。作者以“纡徐简奥”的笔墨阐述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同时又以简练的史笔记叙了家乡宜黄县县学的建立始末,表达了作者崇学重教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兴办学校历来是推行文治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古代的圣人们不断摸索、总结,乃至确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来保证学校教学的进行。这些制度与方法,都记载在儒家的六经中。如文章第一句所说的“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记载于《礼记·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文中的“祭祀、乡射、养老之礼”,曾巩对此非常熟悉,所以在论及兴学的重要性和古代学制时,能有源有委,条畅而详备,将古代从下到上学校的设制、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的及具体措施,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文章显示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文章开篇不提宜家黄县学校的筹建、选址以及规模和外观。而是别处落笔,先写学习的重要性,说得十分恳切。抓注学习“使人人学其性”和“皆可尽于中”这个论点,逐步开始阐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安排,并注意指出每一个方面的学习都有明确的意义。比如学习《诗经》和《尚书》,可以明白待人接物的礼节和进退上下的种种规矩。接着阐述立学的最终目的,使社会上的人都“学其性”,而不单是防止他们出现邪恶放纵的行为。再者,从培养可以担当天下大事的人才来说,是为了“养其身”,使人们能够懂得天地间事物的变化,懂得古往今来国家治理得好坏的原因,懂得在施政的过程中,对具体的措施应如何增减损益、废置或施行,以及如何善始善终。于是,立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这是作者对此最好、最准确的总结。

参考资料:
1、 雅瑟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超值白金版.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09:251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¹冷静似闲居。
译文:秋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冷清,好似主人在闲居之中。
注释:过:拜访。书斋:书房。¹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xūn)一架书。
译文:他的书房里摆放着书画和几根竹子,竹子自带香气,满眼看去,书籍满架。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¹任狂疏。
译文:笑着说话的书童知道礼数,李将军在吟诵,像村野之人一样豪放。
注释:¹野客:村野之人。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就中¹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xūn)恐不如。
译文:这些书籍中将军最爱读英雄传,想要建功立业,又害怕比不上那些英雄。
注释:¹就中:其中。

zǎoqiūguòlóngjiāngjūnshūzhāi

wángjiàn tángdài 

gāoshùchánshēngqiūxiàng zhūménlěngjìngxián 
chóngzhuānghuàshùjīngzhú chángzhexiāngxūnjiàshū 
xiàoshìérzhīshù yínérènkuángshū 
jiùzhōngàiyīngxióngzhuàn gōngxūnkǒng 
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洞庭¹明月²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译文:洞庭湖水映明月,千里波光荡漾,凉风吹,大雁鸣,天空倒映在碧湖上。
注释:帝子:传说中帝尧的女儿娥皇、女英。清代王琦以为帝子即天帝之女。¹洞庭:在长沙巴陵,方圆五百里。²明月:一作“帝子”。
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
九节菖蒲¹石上死,湘天²弹琴迎帝子。
译文:山石上生长的九节菖蒲已经枯死,湘水中的水天弹着琴瑟迎请帝子降临。
注释:¹九节菖蒲:菖蒲的一种,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天仙传》:“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王兴采食之, 得长生焉。”²湘天:湘水中侍从帝子的水天。
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
山头老桂¹吹古香,雌(cí)²怨吟寒水光。
译文:山头的老桂树散发着古朴的清香,帝子未来,雌龙怨吟湖水泛寒光。
注释:¹老桂:桂老,故其香为古香。²雌龙:帝子女天,故曰雌龙。《史记·夏本纪》:“天降龙二,有雌雄。”
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沙浦¹走鱼白石郎²,闲取³真珠(zhì)龙堂
译文:只见水边群鱼随着水中小天游荡,姑且把珍珠投水中,乞求帝子赐吉祥。
注释:¹沙浦:水边。²白石郎:水中小天。古乐府《白石郎曲》:“白石郎,临江居。前导江伯后从鱼。”³闲取:漫取,姑且拿取之意。⁴真珠:即珍珠。⁵龙堂:河伯所居殿堂。这里泛指水中。语本《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此句犹《楚辞》“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之意。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月明雁啼、水天相映的景象,展示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其中似乎寄托着作者的仕途不遇、人生悲凉之感。全诗以洞庭湖景引入,以帝子传说作结,意境清空幽冷,想象丰富奇特,充分体现了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此诗的风格、意趣和构思,都很像《楚辞》中 的《湘君》《湘夫人》

  首联写洞庭湖上,明月千里,天水相接,凉风习习,大雁掠过,是先就其地描画一下清空幽冷的光景。

  颔联说,青石上的九节菖蒲早已枯萎,于是诗人产生了这世上哪里还存在不死之药、何处还能寻觅到仙人足迹的疑问,而在这波光荡漾的夜色中,仔细聆听,似乎可以听见湘灵鼓瑟的幽怨之声,他们也在恭迎着帝子的降临。

  颈联诗意出现转折:但多年过去,连山头的桂树都已变老,帝子身影仍然没有显现,唯有那雌龙在泛着寒光的湖面低吟。

  尾联写一群群小鱼在幽静的湖水中窜来窜去,帝子既不可见,那就姑且把珍珠投入水中,以祈求她的祝福。对结尾两句,诸家解法大体相同,都以为出自《九歌·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即湘夫人因等不到湘君,心生怨恨,为了表示决绝,把湘君所赠的东西都投到水里,以表示湘夫人深长的怨望。

  这首诗与李贺另一首诗《湘妃》在意境和用词上非常相似。在意境上都显得比较幽冷。在用词上,“千年”与“古香”、“凉夜”与“凉风”、“雌龙吟怨”与“吟古龙”、“山头老桂”与“九山静绿”以及“幽愁”与“吟怨”等都比较相似。这两首诗应是姐妹篇,而《湘妃》涵义的清晰性正可以帮助正确解读《帝子歌》。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57-359
2、 冯晓雯.李贺《帝子歌》主旨析探.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4(1):30-32
3、 王 琦.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5

zi--

dòngtíngmíngyuèqiānliángfēngyàntiānzàishuǐ

jiǔjiéchāngshíshàngxiāngshéndànqínyíngzi

shāntóulǎoguìchuīxiānglóngyuànyínhánshuǐguāng

shāzǒubáishílángxiánzhēnzhūzhìlóngtáng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将军营外月轮¹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译文:月亮高高地挂在将军的营帐外,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猎猎作响。
注释:¹月轮:月亮。
觱篥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bì)(lì)¹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译文:天上银河斗转星移,觱篥缄默无声,唯有弓与刀上布满了霜。
注释:¹觱篥:一种古代管乐器。

sāixià--yòu

jiāngjūnyíngwàiyuèlúngāolièliè西fēngchuīzhànpáo

shēnghànzhuǎnhuáshuāngmǎngōngd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