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盛五岭,高山奠南服。五指出层云,岧岧翠相簇。
衣冠盛五岭,高山奠南服。五指出层云,岧岧翠相簇。
黎邦璘

黎邦璘

黎邦璘,字君玺。番禺人。贯孙。明神宗万历间贡生。清陈恭尹《番禺黎氏存诗汇选》有传。 ▶ 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汉家秦地¹月,流影照明妃²
译文: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注释:¹秦地:指原秦国所辖的地域。此处指长安。²明妃: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一上玉关¹道,天涯去不归。
译文:一日出嫁,登上玉关道,天涯一去不复归。
注释:¹玉关: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译文:汉月还可以从玉海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燕支¹长寒雪作花,蛾(é)²憔悴没胡沙。
译文:燕支山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花,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注释:¹燕支:指燕支山,汉初以前曾为匈奴所据。山上生长一种燕支草,匈奴女子用来化妆,故名。²蛾眉: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风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生乏黄金枉图画¹,死留青冢(zhǒng)²使人嗟(jiē)
译文:就因为生前没有黄金,以至被画工画成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叹。
注释:¹枉图画: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²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昭君拂玉鞍(ān),上马啼红颊。
译文: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马后啼哭污染面颊红装。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译文:今日汉朝宫人,明天就成为胡人的妻妾。

  汉朝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的故事,因为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久不衰的一个创作题材。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而且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也多得数不清。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宝十一、二年)间,李白继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离开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玉道,至云中郡,而后北行至单于都护府凭吊昭君墓,写下《王昭君二首》。因为对于昭君出塞,李白满怀惋惜之情,所以诗歌通篇都弥漫着一种伤怀、伤感的气氛。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用一个“月”字,来烘托昭君远嫁匈奴的伤感主题:中原汉家的月亮,那光华跟随着远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门关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归。“月”在这里既代表家乡的月亮,也代表故乡、故国。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竟会把这一切无情阻隔。回望家乡那轮圆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这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不能不让人平添几分惆怅。

  接着诗人又以“月”字发出忧伤的慨叹:汉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会从玉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返。这种别离,让诗人既感到无奈,又感到无望,所以更加重了忧伤的思绪。诗人又提到了燕支山,在诗人看来,匈奴那里的燕支山,终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诗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连曾经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没在黄沙滚滚的塞外。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却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她生前没有黄金送给后宫的画师,死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后人凭吊,扼腕叹息。

  关于“枉图画”,有一个传说,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把昭君所谓的“悲剧”和宫廷画师相联系,尽管有些牵强,却更能加深悲伤的主题。

  第二首诗写昭君拂净了马鞍,流着眼泪上马向西而去.。“今日”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朝”就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按照丁启阵先生的说法,当诗人到写第二首时,似乎情无以堪,只能勉强完成一首五言绝句,不同于第一首的五联十句。

  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都被人写作多种主题。李白的这两首诗尽管走的是悲悯伤情路线,读来仍然让人伤怀、感动。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接战¹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译文:与叛军的交战从春天一直持续到现在,战斗十分艰苦,四顾无援,睢阳已成为一座空城,日渐艰危。
注释:睢阳:唐郡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¹接战:指交战。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合围侔(móu)¹月晕²,分守若³鱼丽
译文:叛军重重围困睢阳的态势,就像月亮周围的晕圈一样,围了一层又一层,守军则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布成像鱼丽那样的阵法,抵御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注释:¹侔:等同。²月晕:指月亮周围的晕圈。³若:一作“效”。⁴鱼丽:一作“鱼鳞”,是古代的一种阵法。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屡厌¹黄尘²起,时将白羽挥。
译文:守城军民同仇敌忾,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指挥官站在城头亲冒矢石,不时地挥动旗帜指挥军民作战。
注释:¹厌:压住。²黄尘:指叛军进攻时所扬起的尘土。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裹疮(chuāng)¹犹出阵,饮血²更登陴(pī)³
译文:受伤的将士包扎好伤口,又重新回到了战场上,守城官兵浴血奋战,愈战愈勇。
注释:¹裹疮:指包扎伤口。²饮血:指浴血奋战。³陴:指城上有射孔的矮墙。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¹
译文:将领忠心报国,又能取信于士兵,应该是不可战胜的,坚贞不屈与敌战斗到底的意志决不会改变。
注释:¹移:改变。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无人报天子,心计¹欲何施。
译文:我和将士们苦战守城,战况危急,却无人上报天子,虽有破敌的谋略,却无法得以实现。
注释:¹心计:指破敌的谋略。

  《守睢阳作》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时苦战的记录。开头二句“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

  战斗从春天开始,一个“苦”字包含了爱国将士无数含辛茹苦的经历。“孤城”二字,写出了瞧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近;一个“危”字,惊心动魄。这说明,诗人不以漫长的“春来苦”为苦,而以睢阳这战略要地的“日渐危”为忧,诗人忧国忧民,置生死度外的满腔爱国情怀就清晰可见了。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二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这就愈显出了上文中的“孤城”之孤;而唐在城墙上以五人为伍分兵警戒,如同平地对垒的鱼丽阵容一样严整,这就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承接上文,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和指挥从容自若。“屡”字表明了敌人进攻的频繁,“厌”字则入木三分地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张巡在《谢加金吾表》中曾向唐肃宗李亨汇报“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四十七日内就有那么多场战斗;是日经年,其战斗次数之多就可想而知了。面对如此频繁的战斗,想到睢阳保卫战在全局的重要位置,诗人心中分外自豪,“时将白羽挥”五字是一洗战斗的血腥之气,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那仿佛诸葛亮羽扇纶巾,“指麾三军,皆从其进止”(《三国志》)般的儒将风度。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主要是为唐军广大将士雕像。“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卓绝,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毅力。“饮血”者是指重伤员,战伤痛得他们流下眼泪,但听到战斗警报,他们同样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据《通鉴·唐纪三十五》记载,至德二年七月,“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通鉴·唐纪三十六》记载,同年冬十月,“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为了保卫睢阳,守城兵士把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最后被迫罗雀、掘鼠、杀马。“人知必死,莫有叛者。”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二句,是说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也永远不会动摇。一个“难敌”,一个“不移”,把诗人赤子爱国心给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心计”。这最后的一笔使全诗感情达到高潮,说明诗人不但是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也是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

  除了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不朽形象之外,这首诗歌叙事简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全诗十二句,除去开头两句、结尾两句之外,其余八句,每两句间均各各对偶,每副对句又都对仗工稳,自然,饶有韵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凉叶¹萧萧²³雨声,虚堂淅(xī)掩霜清
译文: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注释:¹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²萧萧:落叶声。³散:散播﹑散发。⁴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⁵淅淅:风声。⁶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掩,铺散,遮盖。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黄华¹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²生。
译文: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屋里,白掩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注释:¹黄华:指菊花。华,同“花”。²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吟似候虫¹秋更苦,梦和寒鹊(què)夜频惊。
译文: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注释:¹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zàn)¹
译文: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注释:¹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暂:顿时。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从三乡镇移居登封,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战争的形势却日趋险恶。当年九月,蒙军主帅木华华黎集结大军,包围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怀旧沦陷的故乡,心中抑郁难平。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候虫和寒鹊自喻,抒发了流落他乡的凄凉苦闷和对于家乡的殷切怀念。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宝玦(jué)¹谁家子,长闻侠骨²香。
译文:身佩玉玦的是谁家的好儿郎?久闻他豪侠的美名远扬四方。
注释:¹宝玦:其状如环而有缺口的玉饰。²侠骨:指勇武仗义的性格或气质。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¹
译文:他花费重金买了骏马的尸骨,却要送给并不爱马的楚襄王。
注释:¹楚襄王:即战国时楚顷襄王芈横。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秋夜访秋士¹,先闻水上音。
译文:在凄清冷寂的秋夜拜访借园主人,还未见其人已经听到笛声。
注释:¹秋士:指借园主人。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译文:悠悠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抒发着主人的心情。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¹(è)²碧云凉,香传红藕深。
译文: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深处的红藕的飘来阵阵幽香,好像笛声也有了香气。
注释:¹响:指声响。²遏:指阻止,使停止。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译文:与主人在清冷的月光下相逢,久久伫立相对无语,连那衣襟都被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

  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

  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响遏碧云凉,香传红藕深。”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作者先闻“水上声”,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

  尾联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此联乃回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但他们却久久的相对无语,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犹如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作者对此已经领会和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表现作者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深厚友谊,诗中却无一语表达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的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的情状,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夜话》)的诗论理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