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高行,冶炉妙性。琴棋书画妆銮并。錾锤绳墨与熏缝,接栽出药俱邀请。
砖瓦高行,冶炉妙性。琴棋书画妆銮并。錾锤绳墨与熏缝,接栽出药俱邀请。
速踏云行,蓦山溪岭。长思仙路重相等。西江月下望蓬莱,逍遥乐处全真省。
速踏云行,蓦山溪岭。长思仙路重相等。西江月下望蓬莱,逍遥乐处全真省。
王处一

王处一

(1142—1217)金宁海东牟(今山东乳山)人,道士,字玉阳,号全阳子,一说号华阳子。从王重阳学道,修真于昆崳山烟霞洞。人称“跌脚仙人”。章宗承安中,曾被召见。元世祖时赠玉阳体元广度真人。 ▶ 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杨十字巷,北夹湖沟道。
白杨十字巷,北夹湖沟道。
译文:金陵的白杨十字巷,北边是引潮河道的入口。
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
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
译文: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事俱往矣,现在只有唐朝的草木青青。
天地有反覆,宫城尽倾倒。
天地有反覆,宫城尽倾倒。
译文:天地变化巨大,吴国宫殿早已颓倒。
六帝馀古丘,樵苏泣遗老。
六帝馀古丘,樵苏泣遗老。
译文:六朝古迹只剩下几个土包包,曾经的贵族现在已经是悲泣的樵夫和桑妇。
作者在凭吊古代遗迹时,看着斑驳的遗迹,诗人感叹世事无常,随着岁月的侵蚀,再如何雄伟的建筑,显赫的世家,都已经泯灭在时间的长河中了。不好,生字给人有动的感觉,给人一种草木生长的很旺盛的感觉,而更反衬出,吴地的衰败。而有字显然没有生字这么贴切,意境深远。

jīnlíngbáiyángshíxiàng--bái

báiyángshíxiàngběijiāgōudào

jiànshírénkōngshēngtángniáncǎo

tiānyǒufǎngōngchéngjǐnqīngdào

liùqiūqiáolǎo

花谢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阴。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便因甚、翠弱红衰,缠绵香体,都不胜任。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
花谢水流倏(shū)¹,嗟(shū)²年少光阴。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chì)值千金。便因甚、翠弱红衰³,缠绵香体,都不胜任。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zān)
译文:倏忽之间,花朵凋谢,流水匆匆,感慨年少的青春时光飞逝。在那段时光里,有位佳人天生蕙质兰心,美丽的容貌何止值千金。然而因为不知名的原因,病体缠绵,让其不堪承受。即便神仙的五色灵丹也无效,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士。
注释:¹倏忽:很快地,忽然。²嗟:叹息。³翠弱红衰:形容女子生病时的衰弱。⁴缠绵:形容久病不愈。⁵胜任:承受得住。⁶委瓶簪:丢掉瓶子和簪子。指女子死亡。
人悄悄,夜沈沈。闭香闺、永弃鸳衾。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也难寻。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沈沈 一作:沉沉)
人悄悄,夜沈(chén)沈。闭香闺、永弃鸳(yuān)(qīn)¹。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²也难寻。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yǎo)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
译文:夜色深沉,人默然无语。香闺的房门紧闭,鸳鸯被永远搁置。想来那佳人的魂魄还没走远,然而即便是鸿都方士也难以追寻。最凄苦的是,往昔的美好时光,畅饮歌唱,欢声笑语,都只成为了对她温柔音容的空虚怀念。极目远望,巫山十二峰缥缈遥远,千古暮云深深不知处。
注释:¹鸳衾:绣着鸳鸯的锦被。²洪都方士:鸿都研究道法仙术的人。洪都,疑为“鸿都”。³杳杳:幽远的样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林花谢¹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²晚来风。
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注释: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¹谢:凋谢。²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留 一作:留人)
胭脂泪¹,相留醉²,几时重³。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留 一作:留人)
译文: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¹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²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³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点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一个“太”字,责怨甚也。在后主看来,好端端的一个“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南唐之匆匆衰败,顷刻灭亡,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谢吗?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失家亡国的悲伤。短短的六个字中,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这便是所谓取一于万而涵盖万有。杜甫《曲江》“风飘万点正愁人”,晏殊《破阵子》“荷花落尽红英”,表现的都是对有情之生命面临衰败之际的哀惋感叹之情,但都没有后主这句的感情深厚。此处的“春红”二字己远为下片的“胭脂”作根,相互照应。时序推迁,林花凋谢,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然,“春红”自然衰谢,虽是可惜,尚可开解,如今却“太匆匆”地遭到“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风刀霜剑”的不断摧残,于是寄予了愤慨的责怨。《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和后主的这句词描写的情景十分相似。“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个九字长句道出了林花匆匆凋谢的原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风暮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也抒发出了(对“物”、“我”一体的)哀叹!“无奈”二字进一步表显出人们无力回天任风雨,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无能为力的怨恨愤慨了。

  下片写惜春、恋春、恋春红,叹不能再复重。人生长恨有如水长东。“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风雨后满地的落红,像是美人脸上和着胭脂流淌的眼泪;见花泪,人心碎,悲伤凄惜心迷醉;相问何时能重会?叹,人生从来遗憾多,恰似长江东逝水!面对美好事物之殒落,而又爱莫能助,其情该是何等痛苦难堪。所以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胭脂泪”是说飘落遍地的红花,被夹着晚风吹来的寒雨打湿,犹如美人伤心之极而合着胭脂滴下的血泪。“胭脂泪”三字是用拟人手法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泪,就花而言,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雨”;就人而言,是“感时花溅泪”的“泪”。花之雨滴犹人之泪点,人之泪点犹花之雨滴。雨泪交流,物我同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何者为雨,何者为泪,其状物抒情真是传神入妙。词人赋予“谢了春红”的“林花”以“泪”,就使其人格化了,这“泪”既是“林花”哀伤自己匆匆凋谢的眼泪,也是词人自己的惜红伤春之泪,当然,这一切都是以词人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是词人有感于昔日的帝王生活,在那“朝来寒雨晚来风”的袭击下,——在宋兵的刀枪威逼下,过早的被断送,因而流下伤心之泪。这“胭脂泪”就是“以血书着”!“胭脂泪”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这是援于杜甫“林花着雨胭脂湿”的名句。以“泪”代“湿”,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使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相留醉”三字,含蓄蕴藉,情意婉转。不仅是写人与花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境;更是写见林花遭风雨的无情摧残、匆匆掉落惨景后的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的情状。“无可奈何花落去”,春归去,人将亡;正如后主的自叹:“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泪”字神奇,“醉”亦神奇。此醉,非陶醉之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几时重?”落花有意,然而风雨无情,美景难再。“破镜不重照,落花难上枝。”“此恨绵绵无绝期!”过片三字的三叠句,前二句换仄韵,后一句归原韵,紧接一个九字的长句,有韵律,节奏感强,别有风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前六字写“恨”,后三字写“水”。啊,“人生长恨”之绵绵无期,犹如那滔滔滚滚东流的江水,无穷无尽、无止无休。“东”字与前面的红、匆、风、重等字谐韵,字韵响亮,节奏感强,在句式结构上,它与上片末句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的九字长句,它的感情凝重而又一以贯之,犹如突然决堤的汹涌奔流的江水,这是词人肺腑中倾泻而出的感情激流,这是词人深深的哀叹!上片的“朝来”、“晚来”与下片的“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过片三字句三叠句,前二句换暗韵仄韵,后一句归原韵,别有风致。但“胭脂泪”三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于是让人们想到杜甫的名句“林花着雨胭脂湿”(《曲江对雨》),此乃南唐后主也熟读杜诗之证也。后主分明从杜少陵的“林花”而来,而且因朝来寒“雨”竟使“胭脂”尽“湿”,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后主在过片竟也写下“胭脂湿”三个大字,便成了老大一个笨伯,鹦鹉学舌,难有意味。他毕竟是艺苑才人,他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觉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

  “泪”字已是神奇,但“醉”亦非趁韵谐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长句,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朝来”“晚来”,“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其异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顾随先生论后主,以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美中不足在“恰似”,盖明喻不如暗喻,一语道破“如”“似”,意味便浅。按这种说法,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尽泯“比喻”之迹,而笔致转高一层矣。学文者于此,宜自寻味,美意不留,芳华难驻,此恨无穷,而无情东逝之水,不舍昼夜,“淘尽”之悲,苏轼亦云,只是表现之风格手法不同,非真有异也。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125-126页 .

xiāngjiànhuān ·línhuāxièlechūnhóng

 dài 

línhuāxièlechūnhóng tàicōngcōng nàizhāoláihánwǎnláifēng 
yānzhīlèi xiāngliúzuì shíchóng shìrénshēngchánghènshuǐchángdōng  (xiāngliúzuò liúrén )
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yīng)啼残月,绣阁¹香灯²灭。门外马嘶(sī)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译文:拂晓时分,早莺初啼,残月西沉,绣阁里的灯火才刚熄灭。门外马儿嘶鸣,好似催促爱人赶快动身离去。分别时正是这春暮落花的时节,更让人惆怅难堪。
注释:¹绣阁:旧时女子闺房。²香灯:闺中的灯。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
妆成不画蛾(é)¹,含愁独倚金扉(fēi)²,去路香尘莫扫³,扫即郎去归迟。
译文:她梳妆之后却无心描画蛾眉,满含愁怨地独自倚着房门。她不愿扫去他离去路上的那些香尘,行迹长留还能告慰相思,只怕扫去香尘,他就会久久不归。
注释:¹蛾眉:形容女子细长而柔美的眉毛。蚕蛾的触须细长而曲,故称。²金扉:闺阁房门的美称。³香尘莫扫:香尘,指遗留有郎君香气的尘土,古代民间习俗,凡家中有人出门,是日家人忌扫门户,否则行人将无归期。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情侣的惜别之词,词人用清秋、残月、莺啼、马嘶等画面与声响,交相渲染秋天早晨的凄凉气氛,映衬出女主人公离别时悲痛欲绝的感情。

  词的上片写别时的情景。在个清秋的早晨,女主人公的丈夫就要远出。枝头响起紫莺啼晓的叫声,西边天空中,尚挂着一弯淡淡的月亮,留连不肯隐去。即将的离别使相爱的人儿有诉说不尽的情思,以致于夜无眠。然而离别的时刻终于来到。门外响起凄厉的马嘶,在催促行者赶快动身。后柳永《雨霖铃》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概括性她表达了同样的人生感受。语序安排也十分精致,传达出极深的意蕴。首先,“莺啼残月”,点出时闻是早晨;“绣阁香灯火”。说明二人沉浸于离别的痛苦之中,于灯下互诉衷情,竟不知黑夜已经过去。是早莺的啼鸣,西斜的弯月,唤醒了这对爱人,始知吹灭燃着的油灯,离别的早晨已经来临。

  接下来的“门外马嘶郎欲别”,以不通人情的马儿偏又在门外长声嘶叫,来描写离别时刻的迫近和二人的难舍难分之情。而“正是花时节”一句,既交代了季节是在秋天,又描画出秋风瑟瑟,落红纷纷的景色。女主人公出门送郎,觅此凄凉之景。哀伤痛苦之情倍增。“正是”二字,同时总结以上的场景描写,强调出景物对人的感染。张炎《词论》曾云:“词之难于令曲,犹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不得闲。”这首词的语言就显现了韦庄运用词这种艺术形式的造诣之高深。

  下片写女子在情人别后的情态。

  “马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这两句是说,她梳马之后却无心描画蛾眉,满含愁怨的独自倚着金扉,思念远去的情郎。

  为郎送别,她曾浓饰晓马,然而“马成不画蛾眉”,是耐人寻思的。这含有双重意味,一重表示自己爱情的坚贞,这不完全的化马,正是一种无言的表白。另一重则暗寓张敞画眉的故事,“不画蛾眉”是因为画眉的人已去,留此残马,等于示以盼归之意。这一细节描写岂但字句不闲,可谓事半功倍。下句说“独倚金扉”,则情郎已经走了,空余行处。女子凝望路尘之神,已在句外传出。

  “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末两句是说,她不愿扫去他离去路上的那些香尘,只怕扫去香尘,他就会久久不归。

  末两句更是“留意”而精彩的一笔。乍看这话是极无理的,路尘之扫与不扫与情郎的早归迟归有什么必然联系?然而,处在失望而终不能断念的境遇中的痴情者,总能从一般人不在意的现象中发现预兆,或设置希望。鹊的鸣叫,灯的结花,衣带的松弛,蜘蛛的结网之类小小事体,却往往具有重大意义。无理语正是至情语。这两句概括了唐时民间的一种流行说法。词人运用这种生活气息很浓的说法,出以口语,明快而隽永,就有有余不尽之意。

  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情景交融,下片抒情而情致深婉。词人把这种洋溢着生活气息,植根于民间习俗的语言、运用到词中来,既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痴情,又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集中体现了这首词的“无理而妙”。全篇语言秀美,情真动人。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79
2、 李文禄、宋绪连主编.《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07月第1版:477

qīngpíng··yīngcányuè--wéizhuāng

yīngcányuèxiùxiāngdēngmièménwàilángbiézhèngshìluòhuāshíjié

zhuāngchénghuàéméihánchóujīnfēixiāngchénsǎosǎolángguīchí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¹学讴(ōu)²³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遂¹⁰¹¹。秦青弗¹²¹³,饯¹⁴¹⁵郊衢(qú)¹⁶,抚节¹⁷悲歌¹⁸,声振¹⁹林木,响遏行云²⁰。薛谭乃谢²¹求反²²,终身不敢言²³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已经学完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高昂的歌声振动了林木,美妙的嗓音响彻了云霄。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至死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注释:¹薛谭、秦青:传说中秦国两名善于唱歌的人。²讴:徒歌(无伴奏)歌唱。这里指唱歌。³于:向。⁴穷:尽、完,用完。这里指学完。⁵技:本领。⁶谓:以为,认为,自认为。⁷尽:学尽,学完。⁸之:代词,指代上句中的秦青之技 。⁹遂:于是,就。¹⁰辞:告辞,告别。¹¹归:回去,回家。¹²弗:没有,不。¹³止:挽留,阻止。¹⁴饯:用酒食设宴送行,设酒送行。¹⁵于:在。¹⁶郊衢:郊外的大道边。郊:城外大道旁。衢:大路,四通八达的路。¹⁷抚节:打着节拍。¹⁸悲歌:慷慨悲壮的歌。¹⁹振:使...振动。²⁰响遏行云:遏,使...停止,阻拦;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²¹谢:道歉。²²反:通“返”,返回。²³言:说。

xuētánxuéōu

liè xiānqín 

    xuētánxuéōuqínqīng wèiqióngqīngzhī wèijìnzhī suìguī qínqīngzhǐ jiànjiāo jiébēi shēngzhènlín xiǎngèxíngyún xuētánnǎixièqiúfǎn zhōngshēnggǎnyán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