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云峰塔影前,尚留遗址寄山巅。客摩碧汉逢初地,人拟青霄扑□烟。
缥缈云峰塔影前,尚留遗址寄山巅。客摩碧汉逢初地,人拟青霄扑□烟。
始信数椽堪品胜,果然半偈足参禅。仙踪即此传真诀,泉外何人解悟玄。
始信数椽堪品胜,果然半偈足参禅。仙踪即此传真诀,泉外何人解悟玄。
袁用雨

袁用雨

袁用雨,字辰用。东莞人。明思宗崇祯三年(一六三〇)贡生,十二年(一六三九)任连平州学正。事见清雍正《连平州志》卷六。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
林下¹闺房世罕俦(chóu),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²,鹤孤³华表,人远罗浮
译文:你们夫妻二人一同隐居山林,知足保和,风流自适。现在看见你居住在这装饰华美清丽的房子里,远离尘世的浮躁虚名,着实是艳羡不已。
注释:眼儿媚:词牌名,又名《秋波媚》。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¹林下:本指山林田野隐居之处,但这里则含有“林下风气”之意。²忍见:看见。忍,通“认”,认识。³鹤孤:像仙鹤一样孤傲。因鹤高飞于云天,故古人谓其清高孤傲。⁴华表:古代宫殿或陵墓前立的石柱。这里指房屋外部的华美的装饰。⁵罗浮:罗浮山,在广东省东江北岸。这里则是借指往日荣华之事。
中年定不禁哀乐,其奈忆曾游。浣花微雨,采菱斜日,欲去还留。
中年定不禁哀乐,其奈¹忆曾游。浣(huàn)²微雨,采菱(líng)斜日,欲去还留。
译文:人到中年,心逐渐脆弱,禁不起太多悲哀,尤其是今天旧地重游,想起当初和她到此游玩的种快乐来。细雨润湿花枝,夕阳下有人采摘菱角,我不忍独自面对这美好的景色,想要离去,却又恋恋不舍。
注释:¹其奈:怎奈,无奈。²浣花:本指浣花溪。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郊,为锦江支流,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杜甫曾居此,但此处恐指“浣衣”之事。

  上片写纳兰对友人的生活情趣和风度的赞美。

  “林下闺房世罕俦”,这两句谓友人夫妻二人一同隐居山林,知足保和,风流自适。后一句“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则大量用典,先是有“忍见”,再有“鹤孤华表”,取鹤生性孤高的特点,词今意为远隔世事,居住在这装饰华美清丽的房子里,用“罗浮”,意指往日荣华。所以,纳兰如今亲眼目睹友人隐居仙境,风景撩人,看见友人住在这华美的房子里,远离尘世的浮躁虚名,安宁闲适,着实是艳羡不已。友人的生活情趣和风度,叫纳兰敬佩又羡慕,赞美之词发自肺腑,仿佛远罗浮的田园风光,他也能沾点光来。

  下片表达纳兰对友人隐居生活的向往。

  “今年定不禁哀乐,其奈忆曾游”,到今年的时候,纳兰肯定会因为自己曾经来到过这么美丽的地方而禁不住悲伤起来。同时,纳兰又会感到十分幸福和快乐,因为在这里有过美好的回忆。“浣花微雨,采菱斜日”,“浣花”“微雨”“采菱”“斜日”,都是生动的自然景致,一派田园安详的美好乐土之态。最后,词人发出感叹:“欲去还留。”这耕种之福,直叫人嫉妒不已,怎么也看不够。

  全文多处用典,却明白如话。既有赞美友人的豁达之心,又能坦言自身对隐居无限向往,可谓一词双关。字里行间,纳兰表露了对退隐凡尘。隐居林下生活的向往,也无意倾吐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213页
碧酒双银瓶,独酌峨眉亭。
碧酒¹双银瓶²,独酌(zhuó)峨眉亭。
译文:带着两瓶好酒,来到峨眉亭中独自畅饮。
注释:¹碧酒:绿酒。古代新熟的美酒呈绿色。²银瓶:指酒器。
不见谪仙人,但见三山青。
不见谪(zhé)仙人¹,但见三山青。
译文:不见诗仙李白的身影,三山仍然青苍欲滴。
注释:¹谪仙人:指李白。
秋色淮上来,苍然满云汀。
秋色淮上来,苍然满云汀(tīng)¹
译文:秋意自北而南地渗透弥漫开来,一时间把云烟缭绕的汀洲都淹没了。
注释:¹云汀:云气弥漫的小洲。
欲将十五弦,弹与蛟龙听。
欲将十五弦,弹与蛟龙听。
译文:双手抚琴,四周无人,只好弹给蛟龙听。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晚景¹落琼杯²,照眼³云山翠作堆。认得岷(mín)(é)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pēi)
译文: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注释:¹晚景:指夕阳之景。景,日光。²琼杯:玉杯。³照眼:耀眼。⁴翠作堆:形容绿色之盛。⁵岷峨:四川境内岷山山脉北支,峨眉山傍其南。而眉山距峨眉甚近,故作者常以之代指家乡。⁶渌醅:美酒。蒲萄:即葡萄。此处与“渌醅”均喻江水澄澈碧绿。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春雨暗阳台¹,乱洒歌楼湿粉腮(sāi)²。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³,落照江天一半开。
译文: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乌云缝隙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注释:¹阳台:地名,传说在四川巫山。²粉腮:歌女的香腮。³吹回:指风吹雨散。⁴落照:落日之光。

  上阕写词人在临皋亭上看到的黄昏景致。“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起首两句新奇突兀,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一色的景致。放眼望去,傍晚的云山显得苍翠欲滴,夜色与山色交相辉映,倒映在琼杯一样的江中,仿佛将满江春水都染成了绿色。阔大的“晚景”落在精致的“琼杯”里,比喻与夸张两种手法双管齐下,营造出新颖生动的意境。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认涨渌醅。”作者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黄州时,见到这碧波荡漾如葡认美酒般的江水,竟认为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雪浪融化而来的。苏轼《与范子丰八首》其八曾有言:“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作者见到这样的景致,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乡思之情。

  下阕由静景转向描写动景,写春雨骤降骤停,更为满江春水增添了新的情调。“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写春雨来势迅疾,而来不及防避。因满江碧波,作者的思绪正飘向万里之外的故乡,忽然天色骤暗,迅疾的春雨倾泻而下,打湿了未及躲避的美人的粉腮。

  经过春雨的搅扰,作者被迫收回思绪,但其对外界的观察十分敏感,转而以更加细腻的手法描景色的变化。“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写雨停,随着一阵突如其来的东风,仿佛有人掌控一样,雨立即停止了。如同来时一样,春雨在人们没有反应过来之前突然停止。“落照江天一半开”,雨停,云开。雾散,夕阳的余晖斜倚着山顶,将半边天空都染成了红色,天水辉映,江面上霎时呈现出半红半绿的景色来,奇幻瑰丽,令作者叹为观止。

  虽未描述作者的行为事迹,也恰恰表现了他被贬之后不得自由、无所适从,只能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作者,对自然环境自然有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所以他状景细致入微,思维广阔,描写景致奇幻瑰丽;抒情则含蓄蕴藉,于字里行间不经意散发出饱满的乡思愁绪,似有自得之趣,又有千回百折的情感波澜。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51-652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549-551

nánxiāngzi··chūnqíng--shì

wǎnjǐngluòqióngbēizhàoyǎnyúnshāncuìzuòduīrènmínéchūnxuělàngchūláiwànqǐngtáozhǎngpēi

chūnànyángtáiluànlóu湿shīfěnsāizhèndōngfēngláijuǎnchuīhuíluòzhàojiāngtiānbànkāi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jì)¹霜落水天愁,匹马²冲寒渡白沟。
译文: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我从蓟门关返乡,只身骑马渡过白沟。
注释:白沟:即今河北新城县东自北而南的白沟河,宋辽以之为国界。¹蓟门:蓟门关,即今北京德胜门外土城关。²匹马:一匹马,单马。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燕赵山河分上镇¹,辽金风白异中州²
译文: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自宋代与辽金对峙,这里又是华夏汉族与辽金夷族在风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岭。
注释:¹上镇:今易县一带,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²中州:中原,今黄河中、下游一带。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黄云古戍孤城¹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译文:弥漫天空滚滚黄云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落日残照下只有孤零零的城堡和南飞的孤雁。
注释:¹孤城:当指今河北新城。
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四海知名半凋落¹,天涯孤剑²独谁投。
译文:与自己相知交游的朋友多已离去,我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无处倾诉。
注释:¹凋落:指人死去。²孤剑:代孤身。作者自称。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之作。首联点题,写寒秋匹马渡白沟之景,意境苍凉寥廓;颔联怀古,遥想白沟的历史地位与辽金风物,不无赞誉之意,感情为之一扬;颈联转写眼前之景,意象雄阔而悲凉,感情因之而压抑;尾联首句呼应颔联,写出昔盛今衰之感,次句抒发走投无路之悲,寓有故国之思。这首诗诗句凝炼,颇有杜诗的沉郁苍劲之风,给人一种悲壮之美。

  首联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旅途路线。诗人由蓟门返乡,只身单骑渡过白沟,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蓟门即蓟丘,在当时大都,古代不少诗人,如陈子昂、高适等都曾在此慷慨悲歌,怀古吊今。刘因由蓟门返家。由于白沟所包含的特殊历史问题,自然很容易触发起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无边遐想:兴衰、治乱、荣辱、兴亡、华夷之别……使诗人怀古伤今,心潮滚滚,悲愤难平。寥廓萧瑟的霜天,寒碧呜咽的河水,仿佛也带着历史耻辱的印记,与诗人一起产生了悲愁满腔的共鸣。在这苍茫的秋水长天,寒凝大地的虚空中,羁旅行役、匹马风尘的诗人,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蓟门”、“白沟”、“霜落”、“水天愁”、“匹马”等意象,构成了一种苍凉肃杀的境界、凝重压抑的氛围。

  唐时所设军事地理单位,以驻守人员之多寡分为上、中、下三镇,这里以上镇泛指边界,中州泛指中原。颔联极为含蓄,但又高度概括地透露出“水天愁”的原因所在:这里从战国时的燕赵,到唐宋盛世,一直是北方军事重镇。汉代李广,晋代刘琨,唐代张守硅,后周郭荣等人,都曾在这一带抗击匈奴、奚、契丹等外族的入侵,为华夏民族建立了保卫边疆的不朽功勋。自宋代与辽金对峙,这里既是两国的边界,又是华夏汉族与辽金夷族在风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岭。一个“异”字,含蓄地表露了诗人华夷之别的思想。可现在,华夏沦丧,蒙古入主中原,这里已成为元朝的畿辅腹地,华夷之大防不复存在了,令诗人感到“水天愁”。

  颈联和首两句一样,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黄云滚滚弥漫天空,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孤零零的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孤雁南飞,茫茫旷古之思,秋容古淡之景,诗人孤身独骑,遐思渺渺,羁旅风尘,恨无知音,恰似孤雁飘零,何处归宿。表现了诗人无限的孤独惆怅。

  尾联顺承此意:“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天下有名于时,与自己相知及交游的朋友,或逝或隐,多已离去,自己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亦无处倾诉,无人知晓自己的心曲了。“凋落”、“孤独”尽发悲凉凄怆之情,颇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胸臆。

  这首诗既有历史的深远感,又有现实的寂寥感,首联和颈联皆写景,但景中寓情,颔联和尾联抒情,前者抒国家民族之情,故含蓄幽远;后者写个人身世之情,故淋漓酣畅。而国家民族与个人身世,又有因果内在联系,很好地烘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57-58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画史¹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²
译文:古往今来,画家多得数也数不清,惠崇虽然晚出,可最让我倾心。
注释:纯甫:王安石的小弟弟,名安上。惠崇:宋初僧人,能诗善画。画工鹅雁鹭鸶,尤工小景,状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¹画史:画家。²许:推崇。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旱云六月涨¹林莽,移我翛(xiāo)²(duò)洲渚(zhǔ)
译文:六月天气炎热,猛见到他的画,仿佛把我带到了水边小洲,顿生凉意。
注释:¹涨:升起,弥漫。²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fú)雁静立将俦侣。
译文:黄芦低垂,白色的芦花洒满了滩地,野鸭和大雁携带着伴侣,安闲可亲。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dàn)西江浦¹
译文:往年所历忽然呈现在眼前,这平沙,这清水,不正是我家乡江西的水滨?
注释:¹西江浦:指诗人自己的家乡江西。
暮气沈舟暗鱼罟,欹眠呕轧如闻橹。
暮气沈舟暗鱼罟(gǔ)¹,欹(yī)眠呕(ǒu)(zhá)²如闻橹。
译文:沉沉夜气笼罩着渔舟,隐约见到张挂的渔网,渔民们斜躺着发出鼾声,宛如柔橹轻鸣。
注释:¹鱼罟:渔网。²呕轧:橹声。此指渔民的鼾声。
颇疑道人三昧力,异域山川能断取。
颇疑道人¹三昧(mèi)²,异域山川能断取。
译文:我真怀疑惠崇施展了无边法力,能把别处的山水轻易地截取进画屏。
注释:¹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僧人,即惠崇。²三昧力:指神奇的法力。
方诸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变寒暑。
方诸¹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xiāo)²变寒暑。
译文:他用方诸承来露水调和了幻药,洒向生绡,作出这绝妙的画图,能改变炎热寒冷。
注释:¹方诸:在月下盛露水的容器。²生绡:未经漂煮的绢,古人用以绘画。
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
金坡¹巨然²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³
译文:翰林画师巨然所画的数座远山,空有粉墨藻绘,太过随便,怎比得惠崇精妙堪夸?
注释:¹金坡:指翰林院。²巨然:五代时南唐画家,尤工秋岚远景,适宜远观,景物粲然。³漫与:随意。巨然作画下笔多草草,故云。
大梁崔白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大梁崔白¹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译文:濠梁人崔白也善绘画,我曾见过他所绘的满幅初开的桃花。
注释:¹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善画花竹翎毛,体制清赡,熙宁时曾受命画垂拱殿御扆。
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
酒酣(hān)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¹
译文:他喝够了酒随笔挥去,笔下生机盎然,我真担心忽然间花被微风吹落,如红雨飘洒。
注释:¹红雨:落花。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duō)蕊随翅股。
译文:黄莺儿在树林间穿行,似乎婉转欲语;蜜蜂在花间采蜜,振动着翅膀和小脚,飞上飞下。
一时二子皆绝艺,裘马穿羸久羁旅。
一时二子¹皆绝艺,裘(qiú)马穿羸(léi)²久羁(jī)旅。
译文:惠崇和崔白当时都驰名艺坛,可都衣服破旧,马匹瘦弱,只能流浪天涯。
注释:¹二子:指惠崇与崔白。²裘马穿羸:衣服破旧,马匹瘦弱。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今人不如古。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¹今人不如古。
译文:富贵人家难道吝惜万两黄金?硬说今人不如古人,谁也不肯青眼相加。
注释:¹苦道:硬说。

  全诗起句点出在历代众多的画家中,最为推许惠崇,为下文蓄势。接着十二句正面写画,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前八句实写画面景色;后四句则虚写惠崇的精湛技艺。下面八句为衬笔,以画家巨然和崔白的画从侧面烘托、陪衬。后四句以感慨三位画家的遭际而收结,结尾两句感叹时人只重金钱不重艺术,因而借口今人的画不如古人,从批评中称扬了三位画家的艺术成就。这首古体诗结构严谨,手法迭变,意脉连贯而运笔自如。诗分共为四段。

  第一段六句,写画面。起首两句,正面点出惠崇的地位,说惠崇的成就在众多的画家中十分突出。在正点中诗又不忘旁引,用“吾最许”三字作衬语,转入“旱云”句,开始描写所题画的画面,具体写时,又欲擒故纵,仍把“旱云”句作引,说六月里天气炎热,但看到这画,使人仿佛站在水边,顿生凉意。

  “黄芦”二句具体写画面上是一片黄芦摇曳,白色的芦花覆盖在沙滩上,一对对凫雁静静地依偎着。诗在写画时,时刻不离观画的人,写得盘桓曲折,色彩层次都很鲜明。“移我翛然堕洲渚”一句,既写画技又带画面,同时指出画中景色能使人深深投入,移人性情,这也就是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的意思。

  “往时所历今在眼”起八句为第二段,写观画的感受。先由上面画中的水边景象,唤起诗人对昔日游历的回忆,过渡得十分自然。诗说,画使他想起这么个场景:水边沙平,在沉沉暮霭中,渔船停泊着,依稀可见船上挂着渔网,渔民们斜靠着进入梦乡,鼾声宛如咿轧的橹声。通过回忆,诗人以自己的理解阐述了画家的笔情墨意。这样一转折,由画面似真,延伸到真实如画,换了个角度来把画面写深写透。此下,诗又倒回,接第一段直接作评论,出人意表。“变寒暑”三字是对画的高度概括,说惠崇的画能使看画人全身心投入画境,在暑天能因见到冷景而生寒意,呼应前“移我翛然堕洲渚”句。

  诗写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自己的感受及对画的评论,似乎话已说完,但诗人意犹未尽,又接“金坡巨然山数堵”八句,转向旁写。先说巨然描绘的山仅仅是粉墨藻绘,比上不惠崇,这两句是一衬;又描绘崔白所画的花卉虫鸟,栩栩如生,六句作一衬。此部分用了大量传神的笔墨来突出崔白的技艺,尤以“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二句细微生动。先故设难局,然后以“一时二子”四句作双收,力挽千钧,点明赞赏崔白正是写惠崇,感叹崔白、惠崇身世飘零,不为世人所重,对此表示不平。这样收煞,前后兼顾,严密遒劲。

  全诗基本采用叙事性的语言,成功运用散文章法组织,使得全诗结构谨严,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09-212页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4-5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