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言出游衍。
驾言出游衍。
冀以涤心胸。
冀以涤心胸。
复值烟雨散。
复值烟雨散。
清阴带山浓。
清阴带山浓。
素沙匝广岸。
素沙匝广岸。
雄虹冠尖峯。
雄虹冠尖峯。
出风舞森桂。
出风舞森桂。
落日暧圆松。
落日暧圆松。
还结生不念。
还结生不念。
楚客独无容。
楚客独无容。

dàoshìrénshī--jiāngyān

jiàyánchūyóuyǎn

xīnxiōng

zhíyānsàn

qīngyīndàishānnóng

shā广guǎngàn

xiónghóngguānjiānfēng

chūfēngsēnguì

luòàiyuánsōng

háijiéshēngniàn

chǔróng

江淹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 2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¹,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²(miǎo)难即³,飞絮满天涯。
译文:东风并没有要去刻意做什么事,却妆点出万紫千红的花朵。能够以悠闲之心遍赏月下花枝倩影的,只有一弯偏斜的月钩。我想拥有一支铁质笛子,在繁花似锦的江南,靠着一树芳香弥漫、洁白如雪的梅花,吹奏颂春赞春的笛曲,一直吹到天上仙都的彩云深处,让人间春色与天上仙境沟通交融。清丽的花影却很快就消逝了,再也难以寻得。
注释:¹花影:月下花枝的倩影。²清影:消逝的清丽花影。³即:接近,得到。⁴飞絮:飘飞的柳絮,代表春天已经逝去。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chá)¹。东皇²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³?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译文:既然现实中理想不能实现,那么我和你是不是可以飘然归隐,“乘桴浮于海”?东皇笑了一笑,告诉我们说:春意难道在别人家吗?难道春花落了,东风也去了,美好的春光就真的完结了吗?在花落之后还有春意归来的途径,萋萋芳草是遮不住的。
注释:¹泛云槎:槎:木筏。《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 小竹筏或小木筏,与“槎”义同。代表归隐。²东皇:司春之神。³芳意在谁家:这是反问句,谓春意并没有在世外,通过归隐寻找春意是徒劳的。⁴开落、来去:都是偏义复词,词义偏于落、去二字。⁵了却:了结,结束。⁶韶华:美好的时光。代指春光。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这两句既是实写春日景象,也借以喻道。有两重含义:一、大道并无功利目的,却能普惠众生;二、如得大道,触处皆春。与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境相类。

  “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不说“花”而说“花影”,一者增加了花的幽约迷人的情致,使读者联想到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二者这五首词中,作者总是用夜间月色比喻道德之光辉,用日间景象比喻现实的功利诱惑。所以也有这样的寓意:只有具备悟道的悠闲平静之心境,才能真正领略人生之美好。“闲来阅遍花影”主语是“月钩”。“斜”字说明月钩从升起到西斜一直在欣赏花影,与上句“遍”字呼应。“惟有”二字用“月钩”反衬尘俗之众往往沉迷于功名利禄的追求而不能真正领略人生的佳境。

  “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这三句用的是第一人称“我”,既是写自己的思想历程,也是代拟年轻人常有的想望——永远和春意相伴。以下也多有类似写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拟写年轻人的遭遇和困惑,既有真实性,也有虚拟性。用这样的口气来教导学生,显得更加亲切可信。曰“江南”曰“香雪”,意在突出春意之美盛。曰“铁笛”曰“玉城”,意在突出永不损毁,春意常驻。玉城,玉京,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也就是长生不老之仙境。吹彻:吹到,吹通。既是实写笛声嘹亮,上达云天;也是寓意人间春景能和天上仙境相通相融,永不消逝。霞:云霞。也有多重意蕴。一是与“吹彻”搭配,突出笛声的嘹亮,有响遏行云之意。二是点染仙境特征,传说的仙境都在云霞之中。三是天上美丽的彩霞与人间繁盛的春色互相呼应,突出春意永驻的想望。

  “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这两句写想望的破灭。也代表了年轻人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这几句与上片一样,也是虚拟的性质。

  “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从此至末尾几句都是东皇之语。作者借东皇之语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以此来教导学生。

  “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这几句还是东皇的反问语,谓没有了春花春风,春意并不会完结。

  “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芳草的茂盛是春去夏来的标志,“芳草不曾遮”是说节候的变化可以带走自然的春光,却挡不住道德春光的来临。这是全词的总结,谓如果能求道悟道,即使没有得到现实功利,道德之春也会永驻心中。

花滴露,柳摇烟,艳阳天。雨霁山樱红欲烂,谷莺迁。
花滴露,柳摇烟,艳阳天。雨霁山樱红欲烂,谷莺迁。
饮处交飞玉斝,游时倒把金鞭。风飐九衢榆叶动,簇青钱。
饮处交山玉斝(jiǎ)¹,游时倒把金鞭。风飐(zhǎn)九衢(qú)²榆叶动,簇(cù)青钱³
注释:¹玉斝:古代酒器。²九衢:形容草木枝茎茂密交错。³青钱:形容榆叶。

chūnguānghǎo··huā--ōuyángjiǒng

huāliǔyáoyānyànyángtiānshānyīnghónglànyīngqiān

yǐnchùjiāofēijiǎyóushídàojīnbiānfēngzhǎnjiǔdòngqīngqián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雪压冬云¹白絮(xù)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译文:大雪低压着冬云而雪花纷飞,万紫千红一瞬间全都凋谢。
注释:¹雪压冬云:即冬云压雪,指雪稠云低的样子冬云:作诗日期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在冬至后的第四天。旧说“冬至一阳生”,所以诗中说“大地微微暖气吹”,这里是比喻虽在冬至,大地并没有完全受到寒流控制。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¹吹。
译文:在那高天乌云滚滚寒流湍急的时刻,一丝暖气也会吹走着严冬。
注释:¹暖气:指地热。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pí)¹
译文:英雄豪杰面对虎豹熊罴,志不可改,气不可夺。
注释:¹罴:棕熊。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¹苍蝇未足奇。
译文:面对漫天大雪,梅花欢喜得很,根本就不怕严寒,只会冻死那些软弱的苍蝇。
注释:¹冻死:是对经受不住考验者的蔑视。

  首联“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冬云压雪,人雪纷飞,万花凋零。这是严寒冬天的景象。但诗人在拟写冬日景象的同时,更是借此喻指当年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1959年到1961年,我国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失误,天灾人祸双重磨难,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到了1962年,苏共赫鲁晓夫集团又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并接连发表反华文章,煽动四十多个共产党和工人党发表声明,攻击中国共产党。盘踞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支持下叫嚣反攻大陆,不断派遣武装特务进行骚扰。在西藏边境,印度当局公然派出军队侵入我国大片领土。一股股反华恶浪,甚嚣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和人士也少了许多,真可谓“万花纷谢一时稀”。“一时稀”,顿时少了,暂时少了。当然,真正美好的事物是不会灭绝的。

  颔联“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滚滚寒流带来了大雪纷飞,这与上联紧密相连,而“大地暖气”拓展了新的内涵。从时间看,1962年12月26日,正是冬至节后第四天,“冬至一阳生”,阴阳变化,寒流中开始透出暖气。从空间看,天地相对,互为依存,互相流转,冷暖对流。对立统一,物极必反,这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辩证规律。颔联具有深刻的哲理,也有内在的寓意。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寒流滚滚”隐喻赫鲁晓夫集团不断掀起的反华逆流,也包括一切反动派的挑衅行径。他们蛮横凶狠,妄图压倒中国人民。然而,“大地微微暖气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战胜了自然灾害,并开始纠正一系列失误,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建设方针。到了1962年下半年,经济开始走出低谷。与此同时,对苏共及其他共产党的攻击予以公开答辩,揭露其真面目;自卫反击,粉碎了印度军队的侵略;对其他反动派也予以有力回击。脚踏实地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寒流刮倒,而是勇于迎击,站稳脚跟,健步向前。“滚滚”与“微微”对举亦极具意味,“滚滚”状敌对势力之来势凶猛,“微微”则写我正义之师斗志之持续高昂。

  颈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是“大地微微暖气吹”的升华。“大地暖气”是中国人民抗击寒流的努力,这里具象化为英雄豪杰驱除虎豹熊罴。虎豹熊罴都是庞然大物,喻指中国革命道路上的拦路虎,既包括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也包括一切艰难险阻。“独有”,意为顶天立地,毅然决然,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带有革命者回顾历史经验的含意。“更无”则是前瞻性的,不管发生什么情况,碰到什么困难,都会一往无前,奋战到底。这是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崇高的英雄品格,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诗人自己。在革命征途上,战胜过千难万险,到现在,革命仍在发展,战斗未有穷期,革命者应一如既往,毫不畏惧,迎难而上。

  尾联毛泽东以“梅花”,这最寒冷的季节独傲霜雪的中国国花,象征诗人及大中华不屈不挠的斗志和高洁精神。面对漫天大雪,梅花欢喜得很,根本就不怕严寒。毛主席在此化用中国古典文化中梅花清高,孤洁的形象,一变为革命浪漫主义的无限壮美的情怀。诗人在此似乎在高唱:来吧,狂风大雪尽管来吧,一切反华的恶势力尽管来吧。“冻死苍蝇未足奇”抒发了对经受不住考验者的蔑视。

  毛泽东在这首诗中用了“虎豹”、“熊罴”两个意象指敌人,仅用“梅花”一个形象指革命者,也算是一个特色。另外整首诗抒情的气势雷霆万钧,出入于无人之境,又一次体现了诗作大气壮阔的特征。

  此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的艺术手法。数种手法交替使用,相得益彰,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意志。诗人以“白絮”喻满天大雪,以低沉的“冬云”、纷飞的大雪、凋零的“万花”象征险恶的国际环境,以“英雄”“豪杰”象征大无畏的诗人所代表的中国人民,以“虎豹”“熊罴”象征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以“梅花”象征历经磨难更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以“苍蝇”象征屈从于强权的国家和政党。同时,将险恶的环境与抒情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对比,将软弱渺小的“苍蝇”与傲雪挺立的“梅花”对比,一反一正,一丑一美,以反写正,以丑突出美,有效地加强了表达效果。

参考资料:
1、 毛润之.毛泽东选集 .邯郸创建的晋察冀日报社印刷:人民出版社,1944
2、 毛主席.《毛主席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
小邑(yì)¹²易贫,灾年民无生³
译文:住在乐城县的百姓非常贫寒,遇到灾年就更加难以生活。
注释:白石岩:即白石山,在永嘉郡乐城县(今浙江乐清市)。行田,巡视农田。¹小邑:小县,指乐城县。²居:住。³无生:无法生活。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
知浅¹²不周³,爱深在情
译文:我智能浅薄害怕没有能力救济他们,忧虑就总是挂在心间。
注释:¹知浅:指自己智能浅薄。知:智。²惧:怕。³不周:考虑不周到。⁴爱深:指对百姓的深深的爱。⁵忧:担忧。⁶情:心。
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颓龄。
旧业¹²海外³,芜秽(huì)(tuí)
译文:如今灾难降临,旧的圃宅横陈在海边,庄稼草蔓延,颗粒无收。
注释:¹旧业:使旧的圃宅。²横:横陈。³海外:海边。⁴芜秽:荒芜,谓田地不整治而杂草丛生。⁵积:积久。⁶颓龄:衰败的岁月。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饥馑¹不可久,甘心²务经营³
译文:这饥荒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我要细心筹划营造,帮他们度过难关。
注释:¹饥馑:饥荒。²甘心:情愿。³经营:筹划营造。
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
千顷¹带远堤(dī)²,万里泻³长汀
译文:要把兴修水利的蓝图绘好,筑好海堤,护卫良田;挖好乡村沟渠。
注释:¹千顷:形容农田之多。²堤:这里指海边的堤塘。³泻:水很快地流,这里指排灌的设想。⁴汀:水边平地。
州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并。
¹流涓²³合,连统塍(chéng)(liè)并。
译文:让将细流引到田间小沟,将所有田地筑起田埂,分清界限。
注释:¹州:古代行政单位名。²涓:细流。³浍:田间小沟。⁴连:古代行政单位名。⁵塍:田埂。⁶埒:小界堤。
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
虽非楚宫¹²,荒阙(quē)³亦黎萌
译文:虽不能同卫文公在楚丘的业绩相比,但遇上灾荒年,也能使百姓受益。
注释:¹楚宫:楚丘的富室。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²化:教化。³荒阙:指灾荒歉收之年。⁴黎萌:即“黎民”、百姓。“虽非”二句说,虽不能同卫文公在楚丘的业绩相比,但遇上灾荒年,也能使百姓受益。
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
虽非郑白渠¹,每岁望东京。
译文:虽然比不上郑国渠和白渠,但每年的收成肯定会比之东京也不逊色!
注释:¹郑白渠:指郑国渠和白渠。郑国渠是战国末期秦国在韩人郑国指导下开凿的。分泾水东流,注入洛水。白渠是汉代白公设计开凿的。引泾水东南流,注入渭水。
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
天鉴¹²不孤³,来兹微诚
译文:如果上天不负有心人,来年定能丰收。
注释:¹天鉴:指上天监视着下界的善恶。²倘:假如。³不孤:不负。⁴兹:来年。⁵验:检验,证明。⁶微诚:微薄的诚心。

  白石岩,一名白石山,在浙江乐清市西三十里。《温州志》云:“山下有白石径,为灵运行田之所。”行田,巡视农田。诗作先笼统而言“灾年民无生”,表明自己“爱深忧在情”。继写灾情实况,引出其理想中的农田水利工程。诗末六句,诗人叙写自己的心愿。该诗体现了诗人既有寻幽探胜,肆意游遨,“民间听讼,不复关怀”的一面;又有身处灾年,关心黎民,正视现实,注重农业的一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贫困人民的同情之情。

  诗开篇二句:“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说小郡县的百姓平时本来就够贫寒的了,又逢灾年,更加无法存活了。虽然没有描写饥寒交迫,不堪其苦的种种惨象,但黎民挣扎于死亡线上的处境,还是不难想象出来的。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前句说,作为太守唯恐智谋短浅,救济不周(“知”通“智”);后句说,自己对人民是很爱护的,对民生疾苦的忧虑是常挂在心上的。然而,从谢灵运的“惧”、“忧”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他的“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意识和作为一郡之长的责任感。在这个意义上,谢灵运也可以算是为元结“导夫先路”的人。

  五、六句从“灾年”而来,再现田地荒废的景象。“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莓蔷”,一种小草,“横海外”,极言到处纵横蔓生;“芜秽”,荒芜之状,“积颓龄”,自谓衰朽无能使灾情加剧。后一句又带有反躬自责之意,作为一个封建官吏是十分难得的。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在灾害危及小邑之时,太守兼诗人的谢灵运积极筹划战胜灾害的措施。“千顷”以下四句,就是设想中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的蓝图。《诗经·小雅·信南山》写定田界、整田土,以简朴取胜,谢诗写“带远堤”、“泻长汀”以壮美见长。“千顷”、“万里”,从大处落墨。将筑堤护田、引水灌田的宏伟景象展现出来,这两句是从小处着眼,一个“合”字、一个“并”字,见得村村落落,沟渠纵横,堤坝满目。这四句虽是想象之词,却也颇令人向往。

  诗人相信经过一番努力“经营”,来岁必定丰稔。“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楚宫,语出《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这是称美卫文公的诗。卫为狄所灭,卫遗民东徙渡河,居楚丘。在卫文公的率领下,建城市,营宫室,百姓悦之,国家殷富。荒阙,即荒废,这里指灾年。黎萌,即黎民。谢诗借卫文公的史实,表达了即使荒年也要使百姓生活下去的愿望。郑白渠,指郑国渠和白渠。郑国渠,战国时韩人郑国说秦所开。白渠,汉白公所开。均在关中。诗人借郑白渠造福于民的史实,旨在期望兴修水利将带来农业的丰收,达到繁荣富盛的西汉的水平。最后两句:“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天鉴,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的神,监视人间。

  此诗语言质朴,不尚藻饰,虽有用典,但不堆垛,与灵运句句对仗、处处用典、流于晦涩的另一类诗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全诗运之以真情实感、无矫揉造作之嫌,在谢集中当属不多见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第31页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春度¹春归无限春²,今朝方始³成人
译文:春去春又来,春光无限,终觉今是而昨非,如刚从梦境中醒来。
注释:人日:又称“人胜日”, 农历正月初七。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二月三、四或五日。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¹春度:春去。²无限春:有许多的春天。³方始:才开始。⁴觉:醒悟。⁵成人:长大成人了。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从今克己¹²犹及³,颜与梅花俱(jù)自新
译文:从现在起克制和约束自己应该还来得及,我的面貌和梅花一样将焕然一新。
注释:¹克己:克制和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²应:应当。³犹及:还来得及。⁴俱:一起。⁵自新:从此决心用新的面貌出现,这里有自觉改正错误的意思。

rénchūn

tóng tángdài 

chūnchūnguīxiànchūn jīnzhāofāngshǐjuéchéngrén 
cóngjīnyīngyóu yánméihuā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