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学叔隗季隗南归晋,又不学大乔小乔东入吴。
君不学叔隗季隗南归晋,又不学大乔小乔东入吴。
一种桃根与桃叶,若为化作双芙渠。临淮政成有馀暇,坐令华屋生潇洒。
一种桃根与桃叶,若为化作双芙渠。临淮政成有馀暇,坐令华屋生潇洒。
鹅溪一幅万里宽,移得浙川入图画。天空水阔江茫茫,想见女英与娥皇。
鹅溪一幅万里宽,移得浙川入图画。天空水阔江茫茫,想见女英与娥皇。
九疑云深苍梧远,冰姿玉泣不成妆。苦心抱恨何时了,香骨应甘没秋草。
九疑云深苍梧远,冰姿玉泣不成妆。苦心抱恨何时了,香骨应甘没秋草。
不如回首谢秋风,分作尹邢来汉宫。
不如回首谢秋风,分作尹邢来汉宫。

guānlínhuáishuāngtóubáilián--zhōuzhīwēi

jūnxuéshūkuíkuínánguījìnyòuxuéqiáoxiǎoqiáodōng

zhǒngtáogēntáoruòwèihuàzuòshuānglínhuáizhèngchéngyǒuxiázuòlìnghuáshēngxiāo

éwànkuānzhèchuānhuàtiānkōngshuǐkuòjiāngmángmángxiǎngjiànyīngéhuáng

jiǔyúnshēncāngyuǎnbīng姿chéngzhuāngxīnbàohènshílexiāngyīnggānméiqiūcǎo

huíshǒuxièqiūfēngfēnzuòyǐnxíngláihàngōng

周知微

周知微

周知微,字明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为晋州县尉,至京求教授不得,一夕而卒。事见《嘉泰吴兴志》卷一七、《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三。今录诗三首。 ▶ 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此生生计愈萧然¹,架竹苫(shān)²(máo)³只数椽。
译文:这辈子愈来愈窘迫的生活也就这样了,将就着盖几间茅草屋权当书斋吧。
注释:¹萧然:空寂,萧条。²苫:用草做成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³茆:同“茅”。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译文:在万卷书中消磨自己整日时光,南窗下让自己生命的河流静静地流过。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译文:上了年纪形容枯槁,睡眠就少,在这短暂的太平盛世里我还有什么好忧叹的呢?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唤得南村跛(bǒ)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译文:随顺自然,将就着请南村一个瘸腿的小孩来帮自己煎茶扫地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¹而好²学,不耻³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注释:¹敏:聪明。²好:喜好。³耻:以……为耻。⁴知:通“智”,聪明,智慧。⁵厌:满足。⁶诲:教导。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余尝谓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²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³。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注释:¹谓:说。²漫浪:随随便便。³急:要紧,重要。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来自曾国藩)
¹士人²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³。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¹盖:在句首,发语词。²士人:泛指知识阶层。³恒:恒心。⁴下流:下等,劣等。⁵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去岁辞巢(cháo)¹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译文:去年离开这里,挥别左邻右舍,今年回来惊讶草堂竟然焕然一新。
注释:¹巢:家。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译文:在花丛里聊天相互问侯,但这些已经不是去年的故人了。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树头树底觅(mì)残红¹,一片西飞一片东。
译文:在树上树下寻找凋萎的落花,只见一片在西,一片在东。
注释:¹残红:凋残的花;落花。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译文:本来是桃花贪恋结果而凋谢,却让人错误地怨恨五更时的风吹落了桃花。

  这首诗开篇就展现一幅暮春景象:宫中,一个暮春的清晨,宫女徘徊于桃树下,仰看“树头”,花朵越来越稀;俯视“树底”,则满地“残红”。这景象使她们感到惆怅,于是一片一片拾掇起狼藉的花瓣,一边拾,一边怨,怨东风的薄情,叹桃花的薄命。在古典诗歌中,伤春惜花,常与年华逝去,或受到摧残联系在一起的。如“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宫人的惜花恨风,只是自觉不自觉地移情于物罢了。当然也隐含着对自身薄命的嗟伤。

  诗上下联间有一个转折。从“觅残红”忽然想到“桃花贪结子”,意境推进了一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用桃花结子来暗示女子出嫁,此诗“桃花贪结子”同样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桃花结子是自然的、合理的,人也一样。然而这些深闭禁苑的宫女,却连开花结子的桃花都不如,写“桃花贪结子”,委婉传出宫女难言的隐衷和痛苦。

  诗至此,读者会感到宫女惜花的心情渐渐消退,代之以另一种情绪和心境,这就是羡花、乃至妒花了。从惜花恨风到羡花妒花,是诗情的转折。也就是“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石洲诗话》)。这一顿挫,使诗情发生跳跃,意境为之深化。如果说仅仅从惜花恨风,读者还难以分辨宫女之怨与洛阳女儿之怨的不同;那么,这羡花妒花的情绪,就把二者完全区别开来,写出了人物感情的个性,赋予形象以深度与厚度了。同时,这一转折又合乎生活逻辑,过渡自然:桃花被五更风吹散吹落,引起宫女们的怜惜和怨恨,她们以桃花自比,惜其飘零,同有一种沦落之感;但桃花凋谢了会结出甘美的果实来,这又自然勾起宫女的羡艳、妒嫉了。但诗人的运笔并不这样直截表达,却说是桃花因“贪”结子而自愿凋谢,花谢并非“五更风”扫落之过。措词委婉,突出了桃花有结子的自由,也就突出了宫女无结婚生子的自由,其悲惨命运也就大可怨恨了。

  王建《宫诗》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此诗近于口语,并适当运用重叠修辞,念来琅琅上口,颇见民歌风情。尤其因为在明快中见委婉,于流利中寓顿挫,便成为宫词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77页
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女皇的《制袍字赐狄仁杰》(《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58页)一诗短小精悍,寥寥12字,达到了褒奖勋臣,树立典型,驾驭臣下的目的。

  这是指公元696年,在契丹攻陷冀州的危机时刻,狄仁杰调任魏州刺史,以民生为要,提振军民退敌信心,兵不血刃使得契丹退兵,深得百姓爱戴,为其立了生祠;同时龙颜大悦,擢升其为幽州大都督,并亲笔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以示表彰。这一表彰,便收录在《全唐诗》中,名为“制袍字赐狄仁杰”。全诗四句十二字,既是对狄仁杰的表彰,也是对他的激励。前两句概括了狄仁杰的功绩,说他辅佐朝廷,志守清廉而勤政,后两句是要求狄仁杰率励朝中大臣,要他居宰相之位,激励大臣们同心协力,治理好国家。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狄仁杰的勤勉施政,又对狄仁杰给予厚望,成为武则天心目中选拔高管的标准版本。狄仁杰不负皇帝的褒奖,忠于皇室,为李氏、武氏均能竭心尽力;在治理民生方面,后人评价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难怪狄仁杰故去,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

zhìpáorénjié--tiān

zhèngshùshǒuqīngqínshēngxiǎnwèixiāngc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