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琴不怕春风颠,已许桃李同嫣然。
今人政自无此手,昔也子贱今琴川。
争名固浅丈夫事,公益走避如云烟。
共惟圣学本心授,不敬莫大中无传。
吾行敢后天下士,百年人物犹拳拳。
风流往往入诗笥,经济一一归民编。
板舆扶上醉乡日,竹溪便唤姑苏船。
谁云弱水不可到,政成我是蓬莱仙。
援琴不怕春风颠,已许桃李同嫣然。
今人政自无此手,昔也子贱今琴川。
争名固浅丈夫事,公益走避如云烟。
共惟圣学本心授,不敬莫大中无传。
吾行敢后天下士,百年人物犹拳拳。
风流往往入诗笥,经济一一归民编。
板舆扶上醉乡日,竹溪便唤姑苏船。
谁云弱水不可到,政成我是蓬莱仙。
释宝昙

释宝昙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卐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为寺。复至四明,为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为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 ▶ 2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¹闷。渐行渐远渐无书²,水阔鱼沉³何处问。
译文: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音信全无我要去哪里问讯?
注释:玉楼春:词牌名。《词谱》谓五代后蜀顾夐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柳映玉楼春欲晚”句;欧阳炯起句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因取以调名。亦称“木兰花”“春晓曲”“西湖曲”“惜春容”“归朝欢令”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¹多少:不知多少之意。²书:书信。³鱼沉:鱼不传书。古代有鱼雁传书的传说,这里指音讯全无。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夜深风竹敲秋韵¹,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yǐ)²单枕³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jìn)
译文: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每一片叶子都似乎在诉说着别愁离恨。我斜倚孤枕想在梦中见你,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已经燃尽。
注释:¹秋韵:即秋声。此谓风吹竹声。²攲:古通“倚”,斜,倾。³单枕:孤枕。⁴烬:灯芯烧尽成灰。

  此词描写思妇念远的愁情。上阕写思妇别后的孤凄苦闷和对远游人深切的怀念;下阕借景抒情,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全词突出一个“恨”字,层层递进,深沉婉约,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笔调细腻委婉,语言浅白,情感朴实;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抒情与写景兼融,景中寓婉曲之情,情中带凄清之景,表现出特有的深曲婉丽的艺术风格。

  此词深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表现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

  “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了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然而雁绝鱼沉,天崖无处觅寻踪影。“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在她与亲人相阻绝的浩浩水域与茫茫空间,似乎都充塞了触目凄凉的离别苦况。词的笔触既深沉又婉曲。

  词篇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画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自古伤心惟远别,登山临水迟留。暮尘衰草一番秋。寻常景物,到此尽成愁。”(张先《临江仙·自古伤心惟远别》)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状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连仅有的一点小小希望也成了泡影,不单是“愁极梦难成”(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和灯花一样凄迷、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具有深沉的艺术感染力。

  前于欧阳修的花间派词人,往往喜欢对女性的外在体态服饰进行精心刻画,而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则很少揭示。欧阳修显然比他们进了一大步,在这首词中,他没在使用一个字去描绘思妇的外貌形象,而是着力揭示思妇内心的思想感情,字字沉着,句句推进,如剥笋抽茧,逐层深入,由分别——远别——无音信——夜闻风竹——寻梦不成——灯又烬,将一层、一层、又一层的愁恨写得越来越深刻、凄绝。刘熙载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艺概》)此语精辟地指出了欧词婉约深沉的特点。以此词而言,这种风格表现得极为明显。

  全词写愁恨由远到近,自外及内,从现实到幻想,又从幻想回到现实。且抒情写景两得,写景句寓含着婉曲之情,言情句挟带着凄凉之景,将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别恨表现得深曲婉丽,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1、 吴翠芬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80-481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90-191页 .

lóuchūn ·biéhòuzhījūnyuǎnjì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biéhòuzhījūnyuǎnjìn chùliángduōshǎomèn jiànxíngjiànyuǎnjiànshū shuǐkuòchénchùwèn 
shēnfēngzhúqiāoqiūyùn wànqiānshēngjiēshìhèn dānzhěnmèngzhōngxún mèngyòuchéngdēngyòujìn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曲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也哉!(自媒 一作:自诩)
¹有医人,自媒²能治背驼(tuó),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³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曲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jiàn)¹⁰之。驼者随直¹¹,亦¹²随死。其子欲¹³诉诸¹⁴官。医人曰:“我业¹⁵治驼,但¹⁶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¹⁷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也哉¹⁸!(自媒 一作:自诩)
译文:从前有个医生,自己夸耀自己能治驼背,他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环一样的人,如果请我去医治,保管早上治傍晚就像箭一样笔直了。”有个人相信了他,就让这个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到门板上践踏。驼背人的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马上就死了。医生说:“我治驼背,只管让人挺直,不管人死。”哎!今天当官的人,只管收钱收粮食,不管百姓死活,又何尝不像这个治疗驼背的医生呢?
注释:¹昔:以前。²媒:介绍,夸耀。³延:请,邀请。⁴矢:箭。⁵焉:他。⁶使:让。⁷索:要。⁸以:把。⁹置:安放。¹⁰践:践踏。¹¹直:笔直。¹²亦:也。¹³欲:想要。¹⁴诸:兼词,之于。¹⁵业:职业。¹⁶但:只。¹⁷为:做。¹⁸何异于此医哉: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呢?异:不同。

讽刺当时的一些官员,只顾着自己享乐,而不管百姓死活,就如同故事中的这个庸医一般。

yōngzhìtuó

jiāngyíng míngdài 

    yǒurén méinéngzhìbèituó yuē  gōngzhě xiāzhě huánzhě ruòyánzhì zhāozhìérshǐ  rénxìnyān shǐ使zhìtuó nǎisuǒbǎnèrpiàn zhìxià tuózhěshàng yòuyān yòujiànzhī tuózhěsuízhí suí zhūguān rényuē  zhìtuó dànguǎnrénzhí guǎnrén   jīnzhīwéiguān dànguǎnqiánliángshōu guǎnbǎixìng zāi  (méizuò  )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众芳摇落独暄(xuān)(yán)¹,占尽风情向小园。
译文: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
注释:¹暄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形容梅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横斜¹水清浅,暗香浮动²月黄昏³
译文: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注释:¹疏影横斜: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疏影,指梅枝的形态。²暗香浮动: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³黄昏:指月色朦胧,与上句“清浅”相对应,有双关义。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霜禽¹欲下先偷眼²,粉蝶如知合³断魂
译文:白鹤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
注释:¹霜禽:羽毛白色的禽鸟。根据林逋“梅妻鹤子”的趣称,理解为“白鹤”更佳。²偷眼:偷偷地窥看。³合:应该。⁴断魂:形容神往,犹指销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幸有微吟可相狎(xiá)¹,不须檀(tán)²共金樽(zūn)³
译文: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注释:¹狎:玩赏,亲近。²檀板:檀木制成的拍板,歌唱或演奏音乐时用以打拍子。这里泛指乐器。³金樽:豪华的酒杯,此处指饮酒。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剪绡(xiāo)¹零碎点酥(sū)²(gān)³,向背稀稠画亦难。
译文:梅花像剪碎的丝绸点缀着酥酪般的枝干,要画出那姿态和布局确实为难。
注释:¹绡:生丝绸。²酥:酥酪一般的。³乾:枝干。⁴向背:面向和背对的姿态。⁵稀稠:疏疏密密的布局。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日薄(bó)¹²³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译文:整个白天直到日薄西山都可以尽情享受春天的温暖,等到夜晚霜寒露重时应该会胆怯吧?
注释:¹日薄:日落。²从:任从。³甘:甘心。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澄鲜¹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译文:清新鲜艳的梅花只能让隔壁的僧人爱惜,被人冷落也不愿让城里的俗人来观赏。
注释:¹澄鲜:清新。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ān)¹
译文:回忆过去在梅花盛开、酒旗飘拂的江南路上,微风吹过,梅花簌簌地坠到马鞍上。
注释:¹吟鞍:指吟诗者所骑的马鞍。

  《山园小梅二首》是宋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首组诗突出地写出梅花特有的姿态美和高洁的品性,以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作者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作者与梅花的关系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

  第一首诗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颔联从姿态和向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侧面加强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最后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

  第二首诗首联写梅花像是剪碎的丝织品,自然且画不出来。颔联写梅花享受春晚日落而受不住寒冷霜夜,表达出诗人对梅花的无比深情。颈联把“邻僧”和“俗客”对举,用以赞美梅花孤高绝俗的品性。尾联描写落下的梅花打着走在江南路上吟诗者的马鞍,以此作结,饶有情趣。

  第一首诗一开端就突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它是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动人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作者虽是咏梅,实则是他“弗趋荣利”、“趣向博远”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其诗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如果说首联是作者对梅花所发的感喟,那么颔联则是进入到对梅花具体形象的描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向浮动月黄昏。”这一联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尤其是“疏影”、“暗向”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形成;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向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向,使之陶醉。这两句咏梅诗,在艺术上可说臻于极至,故一直为后人所称颂。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己《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

  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向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向。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可见林逋点化诗句的才华。

  作者写尽梅花姿质后,掉转笔头,从客观上着意泻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霜禽,一作冬鸟,一作白鹤,白鸟。依据林逋“梅妻鹤子”的情趣,还是当“白鹤”解释为好。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来赏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先偷眼”三字写得何等传神!作者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又是何等细致!后句则变换手法,用设想之词,来写假托之物,意味深邃。而“合断魂”一词更是下得凄苦凝重,因爱梅而至销魂,这就把蝴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顶端。通过颈联的拟人化手法,从而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联中那不为人经意的“霜”、“粉”二字,也实是经诗人精心择取,用来表现他高洁情操和淡远的趣味。

  以上三联,作者是把梅当作主体,诗人的感情是通过议论、叙述、拟人等手法隐曲地体现在咏梅之中。至尾联主体的梅花转化为客体,成为被欣赏的对象。而作者则从客体变为主体,他的感情由隐至显,从借物抒怀变为直抒胸臆:“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在赏梅中低声吟诗,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情,根本不须音乐、饮宴那些热闹的俗情来凑趣。这就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进步。

  第二首诗开头两句是说梅花像是剪碎了的丝织品,上面涂了油酥,正反面有深有浅,多么自然,画是画不出来的。这里用精细轻薄的丝织品绢和油酥制品来比喻悔花的滋润柔美,十分传神。这在宋代诗词作品中一不乏其例,如苏轼《腊梅》诗中就有“天工点酥作梅花”的句子。“向背”、“稀稠”描绘了在白天丽日高照下的梅花风姿。接下去说梅花在整个白天直到日薄西山这段时间里,可以尽情地享受春天的温暖,但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严霜的侵袭下,梅花可能要受不了吧。梅花本来是以其经霜耐寒的品格受到人们称赞的,“霜深应怯”的顾虑似乎大可不必,但正是这不必要顾虑的顾虑,才能表达出诗人对梅花的无比深情。

  五、六两句是赞美梅花孤高绝俗的品性:清新鲜艳的梅花只能让隔壁的僧人爱惜,尽管它被冷落,但还是不愿让城里的人来观赏。把“邻僧”和“俗客”对举,是因为佛门弟子信奉清净无为的教义,往往和隐逸之士的思想非常合拍,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政治上遭到挫折后,就以“诗佛”自居,“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看破红尘,成为佛门信徒。二十年足迹不进城市的林逋也是如此。末尾两句是说:回忆过去在梅花盛开、洒旗飘拂的江南路上,微风吹过,梅花簌簌地坠到马鞍上,叫人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以此作结,饶有情趣。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这组诗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此二绝也。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向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向”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向》、《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向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正因为如此,该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是一种富有力量的心灵审美。此三绝也。

  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另外,这组诗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命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

参考资料:
1、 苏者聪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3-45
2、 孙映达.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2-34
3、 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14-616

shānyuánxiǎoméièrshǒu

lín sòngdài 

zhòngfāngyáoluòxuānyán zhànjìnfēngqíngxiàngxiǎoyuán 
shūyǐnghéngxiéshuǐqīngqiǎn ànxiāngdòngyuèhuánghūn 
shuāngqínxiàxiāntōuyǎn fěndiézhīduànhún 
xìngyǒuwēiyínxiāngxiá tánbǎngòngjīnzūn 

jiǎnxiāolíngsuìdiǎngān xiàngbèichóuhuànán 
cónggānchūnzhìwǎn shuāngshēnyīngqièláihán 
chéngxiānzhǐgònglínsēng lěngluòyóuxiánkàn 
zhuójiāngnánjiùxíng jiǔxiéduòyínān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sháo)¹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译文:美丽的春光已经离去了大半,心中多少郁结幽情都难以诉说。
注释:¹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燕未成家寒食¹雨,人如中酒²落花风。
译文:燕子筑巢未就,穿梭于寒食雨中衔泥筑巢,自己却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昏昏沉沉。
注释:¹寒食:即寒食节。²中酒:受到酒的伤害。
一窗草忆濂溪老,五亩园思涑水翁。
一窗草忆濂(lián)溪老¹,五亩园思涑(sù)水翁²
译文:窗外的青草惦记着濂溪老周敦颐,几亩田园思念着涑水翁司马光。
注释:¹濂溪老:指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²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无赋招魂¹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译文:我没有写招魂赋只能让屈原去独自狂啸了,姑且排列词句,酬答春天的造化之工。
注释:¹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

  此诗首联直抒胸臆,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与宋代许多名家,如苏轼、秦观、陈与义等写《春日》的诗不同,他们都是从写景入手,而作者却直抒胸臆,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她浑然一体,隐约朦胧,难以表述,因而使诗人感到郁闷惆怅。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离骚》典,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但说“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为“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更何况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不能从心中消除。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严寿澄,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1337-1338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¹,今上岳阳楼²
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注释:¹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²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吴楚¹东南坼(chè)²,乾坤³日夜浮
译文: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注释:¹吴楚: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²坼:分裂。³乾坤:指天、地。⁴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无一字¹,老病²有孤舟³
译文: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注释:¹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²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³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戎马¹关山北²,凭轩³涕泗(sì)
译文: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注释:¹戎马:指战争。²关山北:北方边境。³凭轩:靠着窗户。⁴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dēngyuèyánglóu

 tángdài 

wéndòngtíngshuǐ jīnshàngyuèyánglǒu 
chǔdōngnánchè qiánkūn 
qīnpéng lǎobìngyǒuzhōu 
róngguānshānběi píngxuān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