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江水日潺湲,鸟语莎裳住百蛮。
莫道天涯应在此,交州更隔万重山。
左江江水日潺湲,鸟语莎裳住百蛮。
莫道天涯应在此,交州更隔万重山。
王偁

王偁

一作王称,字季平,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庆元年间(1195—1200)为吏部郎中,后任承政郎、龙州知州,最后官至直秘阁。致力于史学,搜罗北宋九朝事略,撰成史书《东都事略》130卷。另著有史书《西夏事略》。 ▶ 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译文:威严高耸的嘉峪雄关,连接着祖国西部的河山。万里谪戍伊犁的我,有幸停驻此间。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yuán)¹斜马陇(lǒng)²低。
译文:三座三层巍然拱峙的城楼高阁,与秦地的笔直的树木遥相连接。逶迤伸展的长城城垣,压低陇山的云烟。
注释:¹缭垣:指围墙。²陇云:陇山上面的云彩。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天山巉(chán)¹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译文:与嘉峪关摩肩并立的,是那峻峭挺拔的祁连山。看了使人入迷的,是那关外空阔无际的戈壁滩。
注释:¹巉削:形容山势险峻陡峭。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谁道崤(xiáo)¹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译文:谁说千百年来险固的关隘要数崤塞和函谷关,回头东看,崤函不过是封关的一团泥丸。
注释:¹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今河南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

  嘉峪关在今甘肃酒泉地区嘉峪关市,是万里长城的西端,建于明代洪武五年 (1372)。依山而筑,居高凭险,南枕祁连,北锁居延,为丝绸路上之重要关隘,东西交通之要冲。作者在出关之际,立马关前,放眼山川,俯仰千古,感慨系之,挥毫写下了这组七言律诗。

  本诗用对比映衬的手法,赞美雄关高险的气势。一、二两联是说: 高耸威严的雄关连接着西边的山河大地,关上的楼阁和秦地的树木遥遥相望,缭绕的城垣马低陇山的云烟。秦,指陕西省。陇,指甘肃省。这四句既写出嘉峪关接连东西交通的地理位置,也以巨大的空间幅度展示出它雄视关中大地,马低陇山云烟的气势。三、四两联是说: 登上关楼放眼河西大地,积雪皑皑的祁连群山好像擦着人的肩头挺向天外,辽阔无垠的大漠戈壁迎面扑来,使人感到迷茫。面对关山,作者不禁回首兴叹: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说崤函古关险要,可与嘉峪关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只不过“一丸泥”罢了!崤函古关地处河南境内山谷狭道中,在古代战争中,用少数兵力即可扼守,因有“一丸泥”即可“东封函谷”的说法。(参见《后汉书·隗嚣传》) 这里是以抑崤函、扬嘉峪的的手法,在对比映衬中充分抒发出作者初次出塞,雄关眺览时的强烈感受,而非着意贬抑崤函。

  这首诗虽系诗人身处逆境,在贬谪途中所作,然写景寄怀,毫无衰飒、凄凉、感伤的情调。正如作者在西行前告别家人的诗中所吟咏:“出门一笑心莫哀,浩荡襟怀到处开。”由于他能以坦然自若的胸襟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所以当他面对苍莽雄峻的古塞雄关时,豪情慷慨,笔底生辉,给全诗带来了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绝无天涯飘沦憔悴,自怜自艾的感伤情调。在律诗优美和谐的声律和整齐谨严的对仗中,寓目所感,意象飞动,境界壮美,夸张激扬,气势万千,见出一位卓越政治家从容不乱的气度风姿,一位激情满怀的诗人对祖国关山的赤子深情。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心逐¹南云²³,形随北雁来。
译文: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着从北边南飞的大雁回来。
注释:扬州:这里指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九月九日:是指重阳节。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详。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东微山县,山下有微山湖。赋韵:犹言赋诗。¹逐:追赶;追随。²南云:南去之云。³逝:往,去。⁴形:身。⁵北雁:从北边南飞的大雁。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故乡篱(lí)¹下菊,今日几花开。
译文: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注释:¹篱:篱笆。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全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

  诗的首句就云“心逐南云近”,在这一句当中,寄寓了丰富的含义。首先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思念却不得归还,于是仰天长叹,奇情于南去的白云,就是陆机所说的“指南云以寄款”。但是只云去而未去,思乡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江总在思乡情浓时,总是仰望那南去的白云,在《遇长安使寄裴尚书》中亦云“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表达的仍然是这种思乡的感情。如果说在《寄装尚书》中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的话,那么,在这里,作者着重表现的就是一种归还家乡的焦急心情。因为此时诗人已经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

  第二句是“形随北雁来”,在上句表达思乡之苦和归乡之焦急之后,这一句流露了一种来到南方的欣喜。伴随那从北而来的轻快的大雁,诗人来到了南方。因为归家乡的感望就要实现了,所以欣喜;因为心中欣喜,因而脚步也就轻快。“形随北雁来”五字显得自自在而飘逸。

  前二句加在一起,就产生了第一个波折,从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从格律和用词上看,这二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语言技巧的高妙;在语势上,语句轻快急促如行云流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归家的心情。

  后二句是“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作者通过这个问题,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这种思维过程非常符合感情发展的逻辑。篱墙下的菊花是一个具体的物像,而且是诗人在故乡时常常能见到的东西,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埋藏在诗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在归乡的感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它就突然从潜意识里跳了出来,诗人对故乡的印象也清晰起来。诗人这时想到了篱下菊,但并不是只想到了篱下菊,从前常常见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许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篱下菊,那些篱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联想起来了。因此,诗人通过对一个单一而具体的物件的回忆下子唤起了对家乡的整个的印象。可见这两句诗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语势变得缓慢,也正好村托了这种深化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09:第1095页

chángānguīhuányángzhōujiǔyuèjiǔxíngwēishāntíngyùn

jiāngzǒng nánběicháo 

xīnzhúnányúnshì xíngsuíběiyànlái 
xiāngxià jīnhuākāi 

秦地见碧草,楚谣对清樽。
秦地见碧草,楚谣对清樽(zūn)
译文:秦地已经是春天,碧草满地,一边唱着楚谣一边喝酒。
注释:襄:即李襄,生平不可考。桂阳:唐代郴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桂阳郡,即今湖南郴州。
把酒尔何思,鹧鸪啼南园。
把酒尔何思,鹧(zhè)(gū)啼南园。
译文:你手举酒杯却不饮,你在想什么?在想故乡南园的鹧鸪啼叫?
余欲罗浮隐,犹怀明主恩。
余欲罗浮¹隐,犹怀明主恩。
译文:我想要到罗浮山隐居,可是明主的恩情尚未回报,一时间也走不了。
注释:¹罗浮:山名,在今广东增城东。
踌躇紫宫恋,孤负沧洲言。
(chóu)(chú)紫宫¹恋,孤负沧洲²言。
译文:眷恋皇宫我心中踌躇徘徊,空辜负了希望隐居的诺言。
注释:¹紫宫:指皇宫。²沧洲:泛指隐士的居处。
终然无心云,海上同飞翻。
终然无心云,海上同飞翻。
译文:但是我毕竟是无心之云,终究要与你海上同飞翔的。
相期乃不浅,幽桂有芳根。
相期乃不浅,幽桂¹有芳根。
译文:估计我们相会的时间不会太遥远,幽香的桂花树毕竟有自己的芳根沃土,不与小人同污。
注释:¹幽桂:《楚辞·招隐士》中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句。
尔家何在潇湘川,青莎白石长沙边。
尔家何在潇湘¹川,青莎²白石长沙边。
译文:你的家在潇湘,长江边的青莎白石是你生长的地方。
注释:¹潇湘:指湘江。²青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潮湿地区或河边的沙滩上。
昨梦江花照江日,几枝正发东窗前。
昨梦江花照江日,几枝正发东窗前。
译文:你昨天晚上一定梦到江水浪花映照着倒映在江中的太阳,东窗前的几枝花正含苞待放。
觉来欲往心悠然,魂随越鸟飞南天。
觉来欲往心悠然,魂随越鸟飞南天。
译文:醒来后自己想要前往那令心悠然的所在,魂魄随着越鸟飞到了南天。
秦云连山海相接,桂水横烟不可涉。
秦云连山海相接,桂水¹横烟不可涉。
译文:秦云连山就像海涛相接,桂林山水烟雾渺茫,难以跋涉。
注释:¹桂水:源头在郴州桂东县小桂山,到衡州府城北和潇湘合流。
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
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
译文:此次送君让人忧愁,风帆茫茫而去远隔着河洲。
春潭琼草绿可折,西寄长安明月楼。
春潭琼草绿可折,西寄长安明月楼。
译文:家乡春潭中的琼草正绿得可爱吧?别忘了折几支,将它向西寄给长安的明月楼。
香袅红霏,影高银烛,曾纵夜游浓醉。正锦温琼腻。被燕踏、暖雪惊翻庭砌。马嘶人散后,秋风换、故园梦里。吴霜融晓,陡觉暗动偷春花意。
香袅红霏,影高银烛,曾纵夜游浓醉。正锦温琼腻。被燕踏、游雪惊翻庭砌。马嘶人散后,秋风换、故园梦里。吴霜融晓,陡觉¹²动偷春花意。
注释:¹觉:一本作“顿”。²暗:一本作“晴”。
还似。海雾冷仙山,唤觉环儿半睡。浅薄朱唇,娇羞艳色,自伤时背。帘外寒挂澹月,向日秋千地。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
还似。海雾冷¹仙山,唤觉环儿半睡。浅薄朱唇²,娇羞艳色,自伤时背。帘外寒挂澹月³,向日秋千地。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
注释:¹冷:一本作“似”。²唇:一本作“辱”。³帘外寒挂澹月:一本无“寒”字。澹:同“淡”。⁴日:一本作“立”。⁵子:一本作“字”。

  “丁香结”,词牌名,以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诗句意为名。双调,九十九字。前片九句,五仄韵;后片十句,五仄韵。

  “香袅”三句,化用李商隐“客散酒醒深夜后,犹持红烛赏残花”诗意。一“曾”字,点出这是追忆夜赏海棠花。此言词人回忆起从前有一回夜饮醉酒之后,曾经高举着银烛台去夜游花园,观赏那红艳艳的海棠花。只见海棠树在烛光中摇曳,满树红花香气袭人,令其心身俱醉矣。“浓醉”,并非只是醉酒,也是被花所醉也。“正锦温”两句承前,再记旧事。言在海棠开花的日子里,主人家使用了锦障来保护海棠,由于措施得力,使海棠花开得更加茂盛。词人说:我也曾看到燕儿穿插在梨树等开着白花的花枝之间,由于那是任其自然,所以使白花瓣纷纷地被燕儿碰撞下来,以致铺满了庭前台阶。两下对照,足见主人对海棠花是情有独钟。“马嘶”两句,回归现实。言秋风侵肌肤,激醒了梦中正在送客归去的词人,发现自己原来仍是留在故居的园子里。“吴霜”两句,言吴地的秋霜随着晨曦来到这故园中,使词人的头脑更加清醒,这才知道,刚才的一次游园赏花,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场恋花梦罢了。

  “还似”六句,以人喻花也。“环儿”,杨玉环,字太真。词人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名太真……”诗句意境。言眼前的海棠花还好像是那生不逢时的杨玉环。由此,词人又生出种种幻觉:他仿佛登上了海雾缭绕中虚无缥缈的仙岛上,唤醒了脸带微笑,光艳照人的处在半睡半醒中的杨玉环。发觉玉环她微启朱唇,似在诉说她的生不逢时的身世。“帘外”两句,写现实中的景色。词人说:从室内透过帘子观看庭园中的夜景,只见淡月高挂空中,月色朦胧之中发现过去我的爱人曾荡玩过的秋千架如今仍旧竖在那里。见物如见人,秋千是爱人用过的旧物,现在她(指苏妾)虽然离去,但见到昔日的旧物,词人总会立刻想起她来。这不能不感到哀伤。梦窗忆妾词中多处提到秋千,如《风入松》:“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可见园中的秋千是实有其物。“怀春情”两句,言词人面对着海棠树,缅怀起旧日繁花似锦的盛况,以及自己与爱人两情交好的欢愉日子,更增加了一重相思矣。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yǔ)¹出。
译文:江上碧波荡漾清水悠悠,江水退去露出小岛沙洲。
注释:¹沙屿:沙滩和小岛,泛指小沙岛。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回潭石下深,绿筱(xiǎo)¹岸傍²密。
译文:岩石下潭水漩流不见底,绿油油细竹傍岸长得稠。
注释:¹筱:细竹子。²傍:一作“边”。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jiāo)¹潜不见,渔父(fǔ)²歌自逸。
译文:鲛人潜在潭底不见踪影,渔翁唱起棹歌自在优游。
注释:¹鲛人:又作“蛟人”,神话传说中居于海底的怪人。²渔父:渔翁。父,老人的通称。歌自逸:一作“自歌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译文:回想起与您分手的时候,泛舟的情景就像在昨日。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
夕阳开返照¹,中坐兴非一。
译文:夕阳斜照着傍晚的景物,我们坐在孤屿之上兴致无穷。
注释:¹开返照:一作“门返照”,又作“开晚照”。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南望鹿门山¹,归来恨如²失。
译文:向南方遥望家乡鹿门山,归来满腹都是别绪离愁。
注释:¹鹿门山:在襄阳城南三十里。²如:一作“相”。

  此诗可分三部分。前六句为一部分,描写诗人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的情景。先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而只以“水落沙屿出”暗示。紧接着重写汉江:大石下的回水潭,深不可测。岸边的翠竹,密密匝匝。传说中的鲛人,潜伏在水中。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既写游汉江,同时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作铺垫。

  第二部分共四句,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诗兴非一,兴致无穷,不一而足,由于有第一部分作铺垫,这里只以“夕阳”一句景语,“中坐”一句情语,就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因为思念王迥,遥望王迥住的鹿门山;回到家中,仍然怅然若失。诗以美丽的汉江为背景,以游汉江为情节,把相思的感情通过具体的生活抒写出来,真挚而又绵长。结构上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如同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84-8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