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一经训,籯金云不如。
君家遗经意,不与汉人俱。
汉人一经训,籯金云不如。
君家遗经意,不与汉人俱。
陈文蔚

陈文蔚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3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朝耕上平田,暮耕上平田
朝耕(gēng)上平田,暮耕上平田
译文:早上耕作在上平田,晚上耕作在上平田。
注释:借问:敬辞,请问。
借问问津者,宁知沮溺贤。
借问问津¹者,宁知沮(jǔ)(nì)²贤。
译文:请问追名逐利的人们,你们可知长沮桀溺的名贤?
注释:¹问津:孔子遇水,无法前进,派子路向别人问渡口的典故。津:渡口。²沮溺:长沮、桀溺的合称,是春秋时期的隐士。后代诗文中常以“沮溺”借指避世隐者。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乐复忧。西湖依旧流。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¹乐复忧²。西湖依旧流。
译文:去年秋天,到今年秋天,西湖边上的人家(指贾似道家)从极乐变成了忧愁,可西湖水依旧。
注释:¹湖上人家:特指贾似道。他在西湖葛岭筑有“半闲堂”。²乐复忧:指乐忧相继,言其祸福无常。
吴循州,贾循州,十五年前一转头。人生放下休。
吴循州¹,贾循州²,十五年前一转头。人生放下休。
译文:当年吴潜贬循州,如今你贾似道也贬循州,十五年间转了个圈,人生就是这样啊!
注释:¹吴循州:指吴潜。²贾循州:指贾似道。

  本首词上片写贾似道误国害人的可耻下场;下片道出吴贾两人被贬循州的本质区别。词中表现出对奸臣贾似道陷害忠良、坏事干绝而终无好下场的庆幸,也含有人事无常的感叹。全词短小精悍,口语化极强,语言质朴生动,极富节奏感,和浓愈的民歌风味,其中包含讽古喻今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极为难能可贵。

  该词上片,“去年秋,今年秋”言时光年复一年。“湖上人家乐复忧”,看去似乎泛指西湖一带人民生活变化,实际上是指贾似道,他生长在西湖,长期在这里为官,且有别墅“后乐园”在这里。往日,他青云直上,终日荒淫,得意、专横,何其乐也,今天,他竟遭可耻可悲的下场,又何其忧也,所以云“乐复忧”。接着用“西湖依旧流”作为反衬,大自然江山依旧,然而人事全非,显示历史无情。

  该词下片,“吴循州,贾循州”,南宋末年同时在朝的两丞相,一个是坚持抗元的忠臣,一个是恶贯满盈的奸相,却先后贬徙同一循州,死于边远,时间仅仅相隔十五年。看来是一种偶然巧合,实际上,吴之贬谪循州,由于贾之陷害,贾之贬谪循州是他陷害忠良、恶事作绝后所得报复。十五年前蒙冤惨死的吴潜,今日追复原官,得到昭雪,虽死犹存。当年作威作福的贾似道,今天活活被人锤死,遗臭万年。

  “十五年前一转头”,时光何其速也,转瞬之间,命运向相反的方向作了转化,对这种恶人遭恶报,好人得昭雪的转化,时人拍手称快,庆幸欢欣。贾似道若早知今天的下场,当初何必那么残狠。“人生放下休”是从“十五年前(间)一转头”的历史变迁中申发出来的感慨。“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人事无常,为人不可狠毒,不要得意忘形,人生又切不可太认真,所以说“放下休”。放下休,即放下吧,休是语气词。“人生放下休”与“西湖依旧流”前后照应,既表明江山依旧,历史无情,又有人事无常的慨叹。

  诗言志,词言情。然而这首词却独树一帜,以词进行讽刺,在唐宋词也极为鲜见,但在讽喻中不见尖酸刻薄,艺术表现力极强,是一朵散发异香的奇葩。这首词讽喻当时世道。南宋景定年间,奸臣贾似道当权,其谗毁宰相吴潜,使之被贬循州,并其后将其毒死。贾似道继为宰相,终日淫乐,不料事有偶然,德祐元年,贾与元军作战失利逃跑,也恰恰被罢贬循,且也是在漳州被县尉郑虎臣锤杀于木棉庵。前后十五年如此巧合,因此作者抓住这点对贾似道的鞭挞。嘲讽和对弄权者的正色告诫,语言含蓄,但语意却是极其尖锐的。

参考资料:
1、 刘文忠,张燕瑾选释,宋词精品选释,研究出版社,2005.10,第402页

zhǎngxiāng··niánqiū--míng

niánqiūjīnniánqiūshàngrénjiāyōu西jiùliú

xúnzhōujiǎxúnzhōushíniánqiánzhuǎntóurénshēngfàngxiàxiū

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nóng)¹家鹦(yīng)(wǔ)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piān)舟,睡煞(shà)³江渔烟雨
译文:我家在鹦鹉洲边住,是一个不识字的打鱼人。我在波涛中一叶扁舟上睡着了,外面下着蒙蒙细雨。
注释:鹦鹉曲:原名(黑漆弩),后因本曲首句易名为鹦鹉曲。¹侬:我,吴地方言。²鹦鹉洲:在今昔对比武汉市汉阳西渔长江中,后被江水冲没。此乃泛指。³睡煞:睡得香甜沉酣。煞,甚极。⁴烟雨:烟雾般的濛濛细雨。
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¹绿蓑(suō)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²安排我处。
译文:醒来时感到满眼青山都染上了暮色。抖擞绿蓑衣要回家去了。就算我从前错怪了天公,他也安排我做了渔翁啊。

yīng··--báibēn

nóngjiāyīngzhōubiānzhùshìshílànghuāzhōngbiǎnzhōushuìshājiāngnányān

juéláishímǎnyǎnqīngshāndǒusǒu绿suōguīsuàncóngqiáncuòyuàntiāngōngshényǒuānpáichù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种瓜黄台¹下,瓜熟子离离²
译文:黄台下种着瓜,瓜成熟的季节,瓜蔓上几长了很多瓜。
注释:¹黄台:台名,非实指。²离离:形容草木繁茂。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译文:摘去一个瓜可使其他瓜生长得更好。再摘一个瓜就看着少了。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三摘犹自可¹,摘绝抱蔓(wàn)²归。
译文:要是摘了三个,可能还会有瓜,但是把所有的瓜都摘掉,只剩下瓜蔓了。
注释:¹自可:自然可以,还可以。²蔓:蔓生植物的枝茎,木本曰藤,草本曰蔓。

  这首诗形式上为乐府民歌,语言自然朴素,寓意也十分浅显明白。以种瓜摘瓜作比喻,讽谏生母武则天切勿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伤残骨肉,伤害亲子。

  开始两句描写种瓜黄台下,果实累累。诗人者使用“离离”这一叠词,简括而又形象鲜明地点染出瓜熟时长长悬挂在藤蔓上的一派丰收景象。接着写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一个“好”一个“稀”,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对比强烈,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生长变化的辩证规律,于轻描淡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远用意。“三摘犹自可”使用让步修辞手法,以突出“摘绝抱蔓归”的可悲结局。诗人的原意是借以对武后起到讽喻规劝作用,希望她做事留有余地,切勿对亲子一味猜忌、过度杀戮。否则,犹如摘瓜,一摘、再摘,采摘不已,最后必然是无瓜可摘,抱着一束藤蔓回来。

  这首诗在格调上比较类似于曹植的那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但曹植用豆和豆萁比喻兄弟相煎的情形,而李贤这首诗却是用藤和瓜比喻母子“相煎”。所以,相比于曹诗“相煎何太急”这样激烈的言辞来,李贤的这首《黄台瓜辞》更多的是一种哀惋。他在诗句中也没有办法进行指责,因为“敌人”是自己的母亲。李贤的诗中,并没有太抱怨自己的厄运,而是奉劝母后“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不要对亲生儿女们赶尽杀绝。

  全诗虽只六句三十个字,却表现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语言平易晓畅,体现了乐府民歌的特色。全诗运用比喻,寓意蕴藉深婉,能收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14
2、 郝洪亮.让青少年受益一生的雅致诗词: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209-210

huángtáiguā

xián tángdài 

zhòngguāhuángtáixià guāshú 
zhāishǐ使guāhào zàizhāishǐ使guā 
sānzhāiyóu zhāijuébàomànguī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dài)(cù)¹。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注释:¹黛簇:形容山峰如同眉峰簇聚。黛,本指山色,这里指山。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jì)¹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duó)²。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³梦魂飞。
注释:¹芰荷:出水的荷花。²铎:大铃的一种。³役:动词。差使。这两句说离开孤山后风尘仆仆于旅途之中,徒然使梦魂飞越关山(指只是在梦中重游孤山)

  潘阆作《洒泉子》十首,分咏杭州诸景。这首词是回忆杭州西湖孤山胜景。孤山处于湖心。山上有一座僧房,僧房四面的门窗面湖而开,僧人和游人可以乘坐小舟在湖上往返。山顶还有一座连云阁,阁的四面临湖,湖面上布满绿芰青荷,清香四溢;阁檐四角悬挂着铃铎,风吹铃动,清音远扬。根据孤山这里的地势环境和景物特点,作者确立了一个颇为别致的构思,即以孤山为圆心,以西湖为圆周,将有关景物都纳入一个辐射圈中,构成一幅由圆心向四周流动、扩散的图画,展示出这一带环境的清净、幽美、超尘脱俗。作者的追忆和感叹,也正着眼于孤山的幽静、佛地的圣洁,用来与扰攘纷浊的人世对照,最后,以“空役梦魂飞”一句表现他对钱塘、对西湖、对孤山、对这块乐土的深切怀念。从词人的构思出发,词中写景,无论是取景的角度,摄取景物,画面的转动、及静景和动景的配合,还是有关词语、音响、色泽、亮度的选择,都别具一格。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一开头先确定画幅的中心点——孤山。山的位置在湖心,山的形状如黛簇。黛者,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黛墨,青而带黑,此喻山色;簇者,丛聚之意。青黛集聚,是形容矗立湖心的孤山。山呈黛色,给人的感受是苍翠幽深,人迹罕到;山峰聚簇,正好使画面的圆心凝聚于一点。接下去写山上的僧房:“僧房四面向湖开”,屋舍显得清静,敞亮,而空间则向四面开拓。“轻棹去还来”,一句为上片作结。轻舟如箭,往返于湖上,使整幅画面由静变动,往复流动,山和湖由它沟通,僧人也借它和游客交往。这样,孤山和僧房便不再与人世隔绝,它既是修行的“仙境”,又是人踪可到的地方,也是作者往昔经常游息的处所。

  下片转而描写连云阁。“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二句,一取荷香,一取铃音,这香,这音,都不断地在空中飘扬、传播,同样也造成一种四散流动的感觉。如果将它和上片末句小舟轻棹在湖上往返的流动感比较,一则显得迅疾、轻灵,一则显得优雅、淡泊。所以“芰荷香喷”二句,与其说是为了写动,不如说是为了写静,但无论是动是静,都有一种流动感。纵观全词及其呈现的画面,无论由点及面,或由面及点,亦无不有此种流动感。这就是本词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唐宋词鉴赏辞典》 .江苏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一版 :186-187页 .

jiǔquánzi··zhǎngshān--pānláng

zhǎngshānshānzàixīndàisēngfángmiànxiàngkāiqīngzhàoháilái

xiāngpēnliányúnshàngqīngshēngyánxiàduóbiéláichénrénkōngmènghúnf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