旻德一喝如雷响,兴化一喝响如雷。
锦袍玉带真潇洒,记得当年老万回。
旻德一喝如雷响,兴化一喝响如雷。
锦袍玉带真潇洒,记得当年老万回。
释道枢

释道枢

释道枢(?~一一七六),号懒庵,俗姓徐,吴兴四安(今浙江长兴西南泗安)人。初住何山,次移华藏。孝宗隆兴初,诏居临安灵隐寺。后退居明教永安兰若。淳熙三年卒。为南岳下十六世,道场慧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四十一首。 ▶ 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译文:北风呼啸在院墙上吹个不停,摇撼着我这院子前面的柏树。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¹(léng)²还自持。
译文:柏树坚定矗立不怕北风吹撼,枝干挺直依然刚劲而且突兀。
注释:¹节操:双关语,借柏树的枝干挺直刚劲来比喻自己坚定的气节操守。²棱棱:正直威严的样子。《新唐书·崔丛传》:“丛为人严伟,立朝棱棱有风望。”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
不霜历尽¹心不移,况复阳和²景渐宜。
译文:历尽不霜而坚贞之心不改变,何况将迎来春天和煦的阳光。
注释:¹不霜历尽:指经历了整个冬天风雪的吹打考验。²阳和:指春天的暖气。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闲花野草尚葳(wēi)(ruí)¹,风吹柏枝将何为²
译文:闲花野草尚且能够蓬勃生长,北风肆虐又能把柏树怎么样?
注释:¹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²何为:能怎样呢?为,语气词。
北风吹,能几时?
北风吹,能几时?
译文:尽管北风呼呼地吹个不停歇,可是又能够这样横行多久呢?

  此诗开篇四句先以“吹”字上联下递,运用修辞学上的“顶真格”,写出北风对庭前柏树的肆虐,再以一个“吹”字与此相呼应,写出柏树的坚不可摧,一任北风肆暴,还是那么节操棱棱,威严方正,依然故我。借以喻诗人所蒙受谗邪们的诽谤,纷纷藉藉,而诗人依然刚正不阿,我行我素,反映了诗人对政局认识的清醒及其操守的坚贞。中间四句由忆往昔落墨,自远而写近,把问题引向了历史的纵深,谓柏树曾历尽冰霜而不改其清操,如今严冬已成过去,春光日渐宜人,闲花野草尚且呈现一片生机,北风猛吹柏树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借以喻诗人曾饱历忧患而不变其志。如今国祚已转危为安,谗邪们的中伤对我无可奈何,反映了诗人对谗邪之臣的轻蔑及其信念的坚定。最后二句紧承上文,虽纯系口语,却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春光已经返回大地,北风肆虐还会久吗?”借以喻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反映了诗人一种誓与国运共安危的高尚情操与乐观情绪。

  通篇用比,以柏树自喻,以北风喻谗邪,以阳和喻国祚,于阳和初回,北风肆虐中突出了“节操棱棱还自持”的柏树形象。笔调古朴,风格雄放,不以秀词佳句和所谓意境来吸引人,而以完整形象和真实感情来激动人,在托物抒怀之作中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编委.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1343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安石¹泛溟(míng)²,独啸³长风还。
译文:谢安泛舟于沧海,乘长风独啸而还。
注释:¹安石:晋人谢安字。谢安官至尚书仆射。卒赠太傅,谥文靖。²溟渤:大海。³啸:摄口发出长而清悦的声音。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逸韵(yùn)¹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译文:清闲脱俗之韵致惊动海上,崇高的情怀远出人间。
注释:¹逸韵:高雅的风韵。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灵异¹可并迹,澹(dàn)²与世闲。
译文:倾心于探究神奇怪异之事,心境淡泊以闲适来处世。
注释:¹灵异:神异。²澹然:恬静,安定。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jī)¹
译文:我来到五松之下,设置酒宴登山历览。
注释:¹跻攀:登攀。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征古¹绝遗老²,因名五松山。
译文:向年老历练的老者征求往古之事,因此命名此山为五松山。
注释:¹征古:征信往古。²遗老:指年老历练的人。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
五松何清幽¹,胜境美沃(wò)²
译文:五松山景致清幽,佳妙之处胜过沃洲山。
注释:¹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²美沃洲:美过沃洲。即比沃洲还要美。沃洲:即浙江沃洲山。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译文:风声萧瑟鸣于洞壑,一年四季如沐秋风秋雨。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译文:山上百泉流出音声宏大,听来恰似三峡的巨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剪竹扫天花¹,且从傲吏(lì)²游。
译文:剪下细竹扫去天界仙花,我且与高傲的官吏一同游赏。
注释:¹天花:天上的花卉。²傲吏:高傲的官吏。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龙堂¹若可憩,吾欲归精修²
译文:龙堂精舍如果可以休憩,我打算归入其中精城修行。
注释:¹龙堂:精舍名,在五松山上。²精修:精诚修身。

  这首诗的开头写谢安泛海:“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谢安,字安石,是东晋政治家。四十才出仕,后来位至宰相。前秦符坚军南侵,江东大震,谢安派谢玄、谢石大破符坚军于淝水。他早年隐居东山(在浙江上虞县西南),曾经和友人一道泛海。李白常以谢安自许,希望能象他那样以过人的才智,做一番济世安民的事业。他写谢安泛海,取他从海上回来的那个场面:“独啸长风还。”抓住独啸和长风这两个典型细节,丝毫不加刻画,只用了五个字,而海上风正急,巨浪翻腾,谢安归来时具有慷慨的豪气的形象,就生动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李白对谢安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的。“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表现谢安的高超的风度和感情,并给予很高的赞扬。《世说新语》(卷三)对谢安的泛海有很生动的记载。“逸韵动海上”,使我们想起这本书中描写谢安在海上遇着风浪的光景:“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按:指谢安)神情方正,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悦,犹去不止。”当海上风起浪涌,谢安表现出来与人迥然不同的超逸豪放的凤度使海船上的人都为之感动。“高情出人间”,李白赞扬谢安的高尚的感情超出于人间之上。也使读者想起《世说新语》的记载:“既风转急,浪涌,诸人皆渲动不坐。公徐然曰:‘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还。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这两句对谢安早年隐居不仕,颇有所感触。“灵异可并迹”,隐喻以谢安之才,如能出仕,就可以取得很高的地位。可是朝廷屡次征召,他都不肯去。“澹然与世闲”,他是那样安静地过着闲散的生活,正如《中兴书》所说:“安先后居会稽,与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共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谈说属文,未尝有处世意也。”李白对谢安辞官不就,澹然隐居的态度,是很赞赏的,他自己就喜爱隐居的生活,他说过:“云游三十年,好闲复爱仙。”(《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

  下面几句写游五松山:“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这是很平淡的叙述。五松山可能原来没有通用的山名,李白才向经历世变的高龄老人征询。从这两句诗看来,五松山不是山的本名,而是李白给他命的名。“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五松山上满山都是松树,显得很清幽。松树特别引人爱赏的是风中的松声。诗人用了四句描写五松山的松声,精工别致。

  “萧飒听洞壑,终年风雨秋。”这是写风较小时的松声。“响入百泉去”,描写风较大时的松声。“听如三峡流”,是写风势很大或很急耐的松声。李白观察松声很细致深入,绘影绘声地显示在各种不同的风中的松声及其形态的特点,并传出它们的神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纪述同游者。傲吏是傲岸,不驯的官吏,指常赞府。李白自己有反权贵、轻王侯的傲岸不屈的性格,常赞府在这方面大概也有相近之处。

  “龙堂若可憩,吾当归精修”,龙堂精舍在五松山,精舍是学舍,集中生徒讲学之所。李白以当回龙堂精舍来精修学业结束全诗。这并非应酬之词,他非常勤奋好学,学识渊博,见到山中精舍很安静,舍外风景清幽,心里不觉兴起回来精修的念头。他年轻时候,曾在家乡的匡山读书,杜甫在怀念他的诗里也曾说:“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为五松山纪游,诗写游山,先写风景,诗中“灵异”二字使五松胜境在诗中兀然而出,秀色可餐;后写心情,“逸韵”、“高情”、两组词让诗人对五松山的喜爱之情从诗行中流溢而出。使此诗在构章建篇上独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铜陵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铜陵文史资料 第4辑 铜都历代诗粹 .铜陵市: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5-7页
2、 送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486-488页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论者以窃符¹为信陵(líng)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以之暴亟(jí)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jí)²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译文: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做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于信陵君的哩。那强劲的秦国 暴虐到极点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来压于赵国 ,赵国肯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亡了,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注释:¹符:兵符,其形如虎,故又称“虎符”。古代将帅出征时,由国君和将帅各执兵符一半,以后国君想调动军队时,须将国君所执的一半送至将帅处,与将帅所执的一半吻合后方能接受命令。²岌岌:极端危险。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译文: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zhūn)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¹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yān)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chè)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jì)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yīn)(qī)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lǔ)于以,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xùn)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²魏王也。
译文: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 ,魏国自有其君王的嘛。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呢。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为了亲戚的原故,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的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救他的。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纵然赵国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救他的。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不能比得上一个平原公子;而且魏国的军备原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如今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了。幸而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战不胜,做了秦国的俘虏,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回答魏王呢?!
注释:¹平原君:战国时赵惠文王之弟,名赵胜,曾任赵相,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其夫人为信陵君之姐。当以兵围赵时,平原君曾多次派使者向信陵君求救,并以姻亲关系来打动其心。²谢:在这里是“请罪”之意,与现代用法不同。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¹,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²以唇齿之势激谏(jiàn)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以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³,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jī),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译文:盗窃兵符的计谋,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在魏王卧室里替魏公子盗窃兵符,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如果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以激发、上谏魏王,如果不听,就用他本人的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会醒悟了。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如果不听,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这样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等二人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提出这种计划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为亲戚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外边则有邻国,低贱者则有像夷门监侯生等乡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注释:¹侯生:侯赢,原为魏国国都夷门的守门人,后为信陵君家中门客。当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时,他向信陵君提出窃符之计。²曷若:何如,倘若。³“如姬”句:如姬之父被人杀害,信陵君曾为之复仇,故如姬对信陵君深为感激。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以人知有穰(ránɡ)¹,不知有以王,虞(yú)(qīng)²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zhuì)(liú)³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qī)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译文:啊!自从世运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益而甘心死于私党的行为,却忘掉了守节义而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没有义愤的局面。例如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贫贱时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赵王。这乃是君王好像旗子一样地被人把持着已经很久很久了。由此说来,信陵君的罪过,原不在于兵符的盗窃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还是可以的;若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亲戚,纵然请求魏王,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过的。
注释:¹穰侯:魏冉,以昭襄王之舅父,曾任以将军、相国,握有以国军政大权。“穰侯”为其封号。²虞卿:赵孝成王时相国。他和魏国的魏齐曾为早年间的好友,其后魏齐遇难出奔,他为了帮助魏齐,竟弃官与之一起出走。³赘旒:旒,同“瘤”,多余的东西。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jìng)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shì)魏王之宠也。木朽(xiǔ)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xián)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¹,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zhuì)(liú)也。
译文:虽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然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的君王手握重权,而宫廷内外没有敢不肃敬的,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周易》的所谓“履霜,坚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意味着坚固的冰块将要出现了)的逐渐形成的道理,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的吗?由此说来,不只是众人不知道有魏王,连魏王也自以为是个被把持着的旗子呢。
注释:¹履霜之渐:《易经·坤》:“履霜坚冰至。”说明行路时如踏到霜,则冰天雪地即将到来。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¹、翚(huī)帅师²。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译文:因此,信陵君可以做为人臣结党营私的鉴戒,魏王可以做为人君失权的鉴戒。从《春秋》的书写“葬原仲”和“翚帅师”的笔法来看,哦,圣人考虑得是多么深远啊!
注释:¹葬原仲:原仲为陈国大夫,死后,其旧友季友(鲁国的公子)私自去陈国将其埋葬。孔子认为这是非礼的行动。²翚帅师:鲁隐公时,宋、陈等国进攻郑国,宋国也要鲁国出兵,鲁隐公不同意,鲁大夫翚(即羽父)未得允许便帅师而去。孔子认为这是目无君主。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中,我们不仅赞叹古汉语用辞之精妙、简练,并且透过华丽的词藻,也可领略作者的文风文采,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重视的就是作者通过文章体现出来的立场或论点。

  唐顺之的《信陵君救赵论》一文,以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件为题材,对已有的评论予以反驳,并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开篇简练,没有过多赘述即阐明自己观点,指出赵国在军事上乃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则魏国亦凶多吉少,由此得出“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的论断,因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并无不可。

  然而,紧接的第二段笔锋一转,切入作者本人观点:“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作者认为,信陵君之所以救赵,并非为保魏国或其他几国,而只因其姻亲平原君在赵。并由此引出,其实信陵君不仅不为就魏国,甚至他心目中根本没有魏王。接下来,作者又将矛头指向魏王,说明信陵君窃符救赵之计所以能成功,魏王本身也有一定疏漏。文章末尾对全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指出为人臣的信陵君之罪在于结党营私,目无君主;为人君的魏王之罪在于君权不明,君威不振,才使得臣子有犯罪的余地。运用辩证法对论点详加阐明,使全文无懈可击。

  整篇文章构思严谨,逻辑特征鲜明,以驳斥原有论点开篇,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陈述出自己的论调。不仅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全文虽为古文,但词句深入浅出,即使不加注释,也可通篇阅读并把握文章主旨。

xìnlíngjūnjiùzhàolùn

tángshùnzhī míngdài 

    lùnzhěqièwéixìnlíngjūnzhīzuì wéiwèizuìxìnlíng qiǎngqínzhībào jīnbīnglínzhào zhàowáng zhào wèizhīzhàng zhàowáng wèiqiěwéizhīhòu zhào wèi yòuchǔ yān zhūguózhīzhàng zhào wèiwáng chǔ yān zhūguówéizhīhòu tiānxiàzhīshì wèiyǒuzhě jiùzhàozhě jiùwèi jiùguózhě jiùliùguó qièwèizhīshūwèizhīhuàn jièguózhīshīfēnliùguózhīzāi zhě 

    ránxìnlíngguǒzuì yuē yòurán suǒzhūzhě xìnlíngjūnzhīxīn 

    xìnlínggōngěr wèiyǒuwáng zhàoqǐngjiùwáng érzhūnzhūnyānqǐngjiùxìnlíng shìzhàozhīyǒuxìnlíng zhīyǒuwáng píngyuánjūnhūnyīnxìnlíng érxìnlínghūnyīnzhī jiùzhào shìxìnlíngzhīyǒuhūnyīn zhīyǒuwáng qiè fēiwéiwèi fēiwéiliùguó wéizhàoyāněr fēiwéizhào wéipíngyuánjūněr shǐ使huòzàizhào érzàiguó suīchèwèizhǐzhàng chèliùguózhīzhàng xìnlíngjiù shǐ使zhàopíngyuán érpíngyuánfēixìnlíngzhīyīn suīzhàowáng xìnlíngjiù shìzhàowángshèzhīqīngzhòng néngdāngpíngyuángōng érwèizhībīngjiǎsuǒshìshèzhě zhǐgòngxìnlíngjūnyīnzhīyòng xìngérzhànshèng  xìngzhànshèng wéiqín shìqīngwèiguóshùbǎiniánshèxùnyīn zhīxìnlíngxièwèiwáng 

    qièzhī gàichūhóushēng érchéngzhī hóushēngjiāogōngqiè wéigōngqièwángzhīnèi shìèrrénzhīyǒuxìnlíng zhīyǒuwáng wéixìnlíngzhīwéi ruòchúnchǐ齿zhīshìjiànwáng tīng qínshīzhěérwèiwángzhīqián wáng hóushēngwéixìnlíng ruòjiànwèiwángérshuìzhījiùzhào tīng xìnlíngjūnzhěérwèiwángzhīqián wáng yǒubàoxìnlíng ruòchéngwángzhīérquànzhījiù tīng wéigōngzhěérwèiwángzhīqián wáng  xìnlíngjūnwèi zhào èrrénwáng xìnlíngjūn wéichū xìnlíngzhīyǒuhūnyīnzhīzhào zhīyǒuwáng nèixìng wàilínguó jiànménrén yòujiēzhīyǒugōng zhīyǒuwáng shìwèijǐnyǒuwángěr 

     shìzhīshuāi rénjiēbèigōngdǎngzhīxíngérwàngshǒujiéfènggōngzhīdào yǒuzhòngxiàngérwēijūn yǒuchóuérfèn qínrénzhīyǒuránghóu zhīyǒuqínwáng qīngzhīyǒuzhījiāo zhīyǒuzhàowáng gàijūnruòzhuìliújiǔ yóuyánzhī xìnlíngzhīzuì zhuānzhīqièqiè wéiwèi wéiliùguó zòngqièyóu wéizhào wéiqīn zòngqiúwáng érgōngránzhī zuì 

    suīrán wèiwángzuì bīngcángnèi xìnlíngānqièzhī xìnlíngwèiwáng érjìngqǐngzhī kuīwèiwángzhīshū wèiwáng érgǎnqiè shìwèiwángzhīchǒng xiǔérzhùshēngzhī zhěrénjūnchíquánshàng érnèiwàigǎn xìnlíngānshùjiāozhào zhàoānqǐngjiùxìnlíng ānxiánxìnlíngzhīēn xìnlíngānmàiēn shuāngzhījiàn zhāozāi yóuyánzhī zhòngrénzhīyǒuwáng wángwéizhuìliú 

    xìnlíngjūnwéirénchénzhídǎngzhījiè wèiwángwéirénjūnshīquánzhījiè  chūnqiū shūzàngyuánzhòng huīshuàishī jiē shèngrénzhīwéishēn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君王行出将¹,书记²远从征。
译文:为歼敌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你也以掌翰墨的书记身份奉命随行。
注释:¹行出将:将要派遣大将出征。²书记:崔融为节度使掌书记之官。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祖帐(zhàng)¹连河阙(quē)²,军麾(huī)³动洛(luò)
译文:告别的宴会规模极为宏大,雄伟的军队气势震撼了整个洛城。
注释:¹祖帐:为送别行人在路上设的酒宴帷帐。²连河阙:从京城连续到黄河边。阙,宫殿。指京城。³军麾:军旗,这里代指军队。⁴洛城:洛阳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jīng)(zhān)¹朝朔(shuò)²,笳(jiā)³吹夜边声
译文: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
注释:¹旌旃:旗帜、军旗。²朔气:北方寒冷的空气。³笳:即胡笳。一种管乐器,汉魏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军营中常用作号令。⁴边声:边界上的警报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坐觉¹烟尘²扫,秋风古北³平。
译文:你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待到北境秋风劲吹之日定能传来平定的捷报。
注释:¹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²烟尘:古时边境有敌入侵,便举火焚烟报警,这里指战事。³古北:指北方边境。

  这首诗是杜审言为好友崔融而作,崔融时任唐代节度使掌书记之官。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以叙事的方式,交待友人远出的原因和形势,描绘出一幅君王为歼敌派将出征、书记随主帅即将远行的景致。友人踏上征程,投身远征之地,自然少不了关于行军和战斗的事迹。然而,诗人却以一种巧妙的手法,通过烘托氛围,从另一侧面切入,描绘了送别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了诗歌的内涵,使其结构更为清晰有序,同时也更加生动。在诗篇中,通过对比“君王”与“书记”,以及“行”与“远”之间的巧妙呼应,诗人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切称赞和羡慕之情。这其中蕴含着诗人真挚的送别之情,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期望,期盼他能够在征战中有所建树,谱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以写景的方式,紧接上文,描绘出一幅饯别的帐蓬连绵不断、从宫阙直伸延到河边的景致。诗人通过充满激情的情感、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和夸张的表达,赋予整个结构以严谨的呈现,以此刻画出征途上那激昂隆重的送别场景以及壮观雄伟的军容。“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可谓一字传神,觥筹交错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

  “旌旃朝朔气,茄吹夜边声”写诗人想象奔赴战场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朝”、“朔气”、“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流露出军营严肃、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的悲壮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出诗人对此次战争必胜信念的情愫。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描绘出一幅友人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待到北疆秋风劲吹之日传来平定的捷报的景致。诗人虽然没有把杀敌的情况加以叙述,却把友人那种飘逸豪放的气度、扬眉剑出鞘的神情,活灵活现,洋溢着诗人寄托着对朋友的希望和鼓励。诗人将饯行离别和抒怀融为一体,情意深长而又志气干云,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衬写了包括友人在内的将士们的无畏精神。“坐觉”、“扫”、“平”,突显出诗人对友人的勉励,表现出对友人才华的信任和王师必胜的信心。

  此诗借助驰骋想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开头四句,诗人实写眼前的送别。后面四句,诗人超越空间的限制,写想象中的边塞恶劣的气候环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荒寒悲凉的景象,烘托出浓烈的战争气氛。此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写得言简意赅又不失笔调豪放,回肠荡气又不失痛快淋漓,没有悲悲切切的话语,而是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和令人鼓舞的力量。诗中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稳坐中军、运筹帷幄的威武风姿,祝颂之意即暗含其中,这样来写送别,生面别开。

参考资料:
1、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210-211

sòngcuīróng

shěnyán tángdài 

jūnwángxīngchūjiàng shūyuǎncóngzhēng 
zhàngliánquè jūnhuīdòngluòchéng 
jīngzhānzhāoshuò jiāchuībiānshēng 
zuòjuéyānchénsǎo qiūfēngběipíng 

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
系舟长堤(dī)下,日夕事南征¹
译文:将小舟暂时系在这长长的堤岸旁,从早到晚,整天都在忙于南行。
注释:嘉州:今四川乐山。龙岩,城东北四里,有九龙山,又名龙岩山。“山上石壁刻石龙九,相传唐朝明皇时所镌,强半磨泐,其存者矫然有势。山最幽邃,号小桃园”(《嘉定府志》卷四《山川》)。¹征:远行。
往意纷何速,空严幽自明。
往意¹纷何速,空严幽自明。
译文:前行之意不要那么急迫,你看这幽静明丽的龙岩景致多美好。
注释:¹往意:前行之意。
使君怜远客,高会有馀情。
使君¹意远客,高会²有馀(yú)³
译文:知州大人怜惜我们这些远方客人,举行盛大的宴会为我们接风洗尘,情意浓浓。
注释:¹使君:谓嘉州知州。汉代指刺史,汉以后作州郡长官之尊称。此句谓嘉州知州盛宴款待三苏父子。²高会:盛会,指嘉州知州为他们举行的盛大宴会。³馀情:富有感情。
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
(zhuó)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
译文:酌满了酒心里却涌满了愁,那离开家乡的愁怀有谁知道。
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
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
译文:苍苍凉凉的山川望去没有尽头,凄凄冷冷的天气教人烦恼。
佳境日已去,何时休远行。
佳境日已去,何时休远行。
译文:故乡的山水已越来越远,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远行?

  诗的前四句写因匆促南行而不能从容欣赏嘉州龙岩风光。“系舟”表明是“舟行适楚”(苏轼《南行前集叙》)。征,远行。南征,沿岷江、长江南行。“日夕事南征”,从早到晚,整天都在忙于南行。“日夕”二字已充满怨气。往意,前行之意,而缀以“纷何速”,特别是缀一“纷”字,进一步抒发了勉强南行的不快之情。“空岩”指嘉州龙岩。“幽自明”的“自”字用得很精,它表明龙岩虽幽静明丽,“号小桃园”,可惜却无人欣赏,只是“自明”而已。前三句是因,后一句是果,遣词造句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中四句写嘉州知州盛宴招待他们父子,而诗人因心情不快,兴致索然。使君,汉代指刺史,汉以后作为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指嘉州知州,姓名不详。高会,盛会,指嘉州知州为他们举行的盛大宴会。余情,富有感情。前两句表现了苏洵此时虽为布衣,但社会地位已有显著变化。

  苏轼《钟子翼哀辞》说,1047年(庆历七年),苏洵应制科试不中,到庐山等地游览,“方是时,先君失为时所知,旅游万里,舍者常争席。”这次南行是在1056年(嘉祐元年)苏洵父子名动京师以后,情况大变,沿途都有地方官吏,亲朋好友迎送。除嘉州知州为之“高会”外,过泸州,有老友任遵圣相侯,苏轼兄弟都有《泊南井口期任遵圣》诗;经渝州(今重庆),有渝州知州张子立“谒我江上”(见苏洵《答张子立见寄》);至丰都(今属重庆),有“知县李长官”迎候(见苏洵《题仙都山麓并叙》);苏轼《入峡》诗说:“野宿荒州县,邦君古子男。放衙鸣晚鼓,留客荐霜柑。”至江陵,他们父子更成了王荆州的座上客。可见,“高会有余情”,并不止嘉州一地,它充分说明了苏洵社会地位的提高。

  苏洵被雷简夫誉为“王佐才”、“帝王师”(见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他本人也自称“有志于当世”(苏洵《上富丞相书》),但他不会满足于虚名。他对朝廷不能破格重用自己深感失望,1057年(嘉祐二年)返蜀后,已决心不再入京:“自蜀至秦,山行一月;自秦至京师,又沙行数千里。非有名利之所驱,与凡事之不得已者,孰为来哉!洵老矣,恐不能复东。”(《上欧阳内翰第三书》)朝廷召他试策论于舍人院,他更感到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昨为州郡发遣,徒益不乐耳。”(《答雷简夫书》)这就是“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整个南行途中情绪低沉的原因。

  最后四句是申说前句之意。“山川随望阔”切合地势,嘉州是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水汇聚之地,冲积成辽阔的平原,苏轼《初发嘉州》诗也有“旷荡造平川”语,因此,这一“阔”字正把握住了嘉州龙岩的特征。“气候带霜清”切合时间,苏洵父子于1059年(嘉祐四年)十月初启行,正是深秋初冬时节,“霜清”二字准确地交待了时令。“佳境”,指故乡山水,苏轼《初发嘉州》诗所谓“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青衣江)清可怜”,正好作这一句的注脚。结句“何时休远行”,更集中抒发了诗人勉强赴京的抑郁之情。苏洵《游凌云寺》诗,描写了凌云大佛的壮观,歌颂了夏禹、李冰治水的功绩,抒发了壮志不酬的苦闷:“今余劫劫(忙碌貌)独何往,愧尔前人空自咍(自嘲)。”他在《和杨节推见赠》中也说:“予懒本不出,苦为人事劫。相将犯苦寒,大雪满马鬣。”南行途中的这些诗句都可与“何时休远行”互证。

  这首诗虽题作《游嘉州龙岩》,但并不以写景胜,而是以抒情胜;对龙岩的描写着墨不多,用语也比较抽象。全诗感情沉郁,格调苍凉,集中表现了这位饱经风霜、名满天下而前程渺茫的老人的抑郁之情。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16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