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西上路坡陀,九里冈平松桧多。秋雨乍晴云乍敛,无边浓翠滴烟萝。
荆门西上路坡陀,九里冈平松桧多。秋雨乍晴云乍敛,无边浓翠滴烟萝。

jiǔgāng--xiāoduānshù

jīngmén西shàngtuójiǔgāngpíngsōngguìduōqiūzhàqíngyúnzhàliǎnbiānnóngcuìyānluó

萧端澍

萧端澍

萧端澍,字雨根,号水卿,三台人。光绪戊子举人,官武昌知县。有《赏松石斋诗存》。 ▶ 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落魄行歌记昔游。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
落魄¹行歌²记昔游³,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馀(yú)事,口尚安然岂远谋!
译文:回想过去的交游,我们在落魄困厄之时,仍行歌长啸!而今已是满头白发,还追求什么?我们只要上书言事,献出了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就够了,至于丰衣足食,并不难得,何必为此挖空心思、孜孜以求?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等。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王道甫:指王自中(1140—1199),字道甫,词人的朋友。¹落魄:失意、不得志。²行歌:边走边吟诗。³记昔游:回忆过去的交游。⁴头颅如许:这里指满头白发。⁵尚何求:还追求什么。⁶心肝吐尽:这里指屡次上书朝廷,提出忠告。心肝,真挚的心意。
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
才怕暑,又伤秋。天涯¹梦断有书²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xiàn)尔微官³作计周。
译文:暑热难当的夏天刚刚过去,令人伤怀的秋天又到了。时光飞逝,你我天各一方,伤心梦断,相思绵绵,也不知还能否与你通上音信?大约近来我目光短浅了,也羡慕起你虽官低位卑,却善为自己谋划了。
注释:¹天涯:天边。²书:信、消息。³微官:低级官吏,指王道甫。⁴作计:考虑安排。

  王自中,字道甫。因“少负奇气,自立崖岸”,陈亮自青少年时即以气类相近而与之为刘琨、祖逖之交。可惜王自中登第后,长期屈居小官,夙志渐灰,两人的晚节末路遂不免异向。因此,陈亮在这首怀念之作中,便提出了语重心长的责讽。

  在这首词中,作者首先回忆昔日从游之乐,再写老友久别,几历春秋,相思相忆,书信罕通,但是友情还是时萦怀抱的。这首词语言虽较其他篇目委婉,但其中一种刚直愤激之气,却已活脱脱地展露在读者面前,仍不失龙的本色。

  首先,作者同忆昔日从游之乐。当时他们二人虽同处于困厄落魄的境地,但志在恢复,意气豪迈,携手行歌,视人间富贵如无物,这是很值得留恋的往事。然而“头胪如许尚何求”,岁月荏苒,韶华易逝,转眼头发已经变白,现在还要追求什么。这是陈亮对王自中自述衷曲说的,认为二人昔日志同道合,今天仍然应该采取同样态度,不应易志变节,随俗浮沉。

  “心肝吐尽无余事,口尚安然岂远谋”,正是说自己多年来屡次上书,披肝沥胆,力陈救国大义,说尽了心中欲吐之言,既不见纳,无以自效,总算尽心了,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事值得挂怀的。至于衣食温饱,那是很容易满足的,何须为此而长计远虑、到处奔竞呢。这确是陈亮的真实思想。这句话明写自己,实为写给王自中,借以反衬汲汲于利禄的行为之可鄙。表面是自述胸臆,实则意在责问对方,冀其有所省悟。

  下片仍承上意,却不直接指责对方,而先说老友久别,相思相忆,友情时萦怀抱。近来会时时想念友人,作者道:“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做计周”——不无讽刺地说:大约近来我目光短浅了,也羡慕起你虽官低位卑,却善为自己谋划了。这既是正话反说,又是假己责人。上片明明说自己主张“口尚安然岂远谋”,认为大丈夫应当尽瘁国事,不为一身温饱萦心,这里却又说自己忽然羡慕起对方“微官做计周”了,这当然不是作者本意,实只在于责讽对方新来“眼孔浅”,为了那“微官”而“做计周”罢了。这里既为王道甫怀才不遇、长期官微职卑的处境抱不平,又对他背弃理想,只顾为生活的温饱处心积虑而深表惋惜。这种对友人交织着爱与恨的感情,正是这个一贯以严肃态度对待人生的政治思想家所特有的、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诚挚友谊。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935页
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十里寒塘¹路,烟花一半醒。
译文:春寒料峭的西湖边,暗淡光线下花色柳色还只能看得不太分明。
注释:¹寒塘:这里指西湖。
晨钟催落月,宿火乱稀星。
晨钟¹催落月,宿火²乱稀星。
译文:晨钟敲响催促着月亮落下,昨夜的灯火与天上的稀星交相辉映。
注释:¹晨钟:清晨的钟声。这里指灵隐寺的钟声。²宿火:隔夜未熄的火。这里指西湖及周边人家的灯火。
欹枕看湖白,开窗喜屿青。
(qī)¹枕看湖白,开窗喜屿(yǔ)青。
译文:透过晨光看到西湖的水面平静泛着白光,窗外山上的树、草已经一片青翠。
注释:¹欹:通“倚”。斜倚,斜靠。
笙歌方一歇,莺啭柳洲亭。
(shēng)¹方一歇,莺啭(zhuàn)²柳洲亭³
译文:夜里不知何处传来的笙歌刚刚止息,湖中亭里的鸟儿就叫起来了。
注释:¹笙歌:指奏乐唱歌。 ²莺啭:鸟的叫声。³柳洲亭:即湖中景对柳浪闻莺。

西chūnxiǎo--wèixiàn

shíhántángyānhuābànxǐng

chénzhōngcuīluòyuè宿huǒluànxīng

zhěnkànbáikāichuāng屿qīng

shēngfāngxiēyīngzhuànliǔzhōutíng

腰刀首帕从军,戍楼独倚闲凝眺。中原气象,狐居兔穴,暮烟残照。投笔书怀,枕戈待旦,陇西年少。欢光阴掣电,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调。
腰刀首帕从军,戍(shù)¹独倚闲凝眺(tiào)。中原气象,狐居兔穴,暮烟残眺。投笔²书怀,枕戈(gē)待旦³,陇西年少。欢光阴掣(chè),易生髀(bì),不如易腔改调。
译文:我很小就腰佩战刀、头裹头巾去应征入伍。闲暇时,便独自登上戍楼眺望那失去的中原故地。但见中原大地一片残破荒凉,到处是野狐、野兔活动的踪影,人烟稀少,在夕阳暮霭中更显得凄凉无比。投笔从戎,在陇西时常常枕着兵器躺着等待天亮。感慨久处安逸,光阴易逝,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有所作为。
注释:¹戍楼:指边防上的岗楼。²投笔:用班超“投笔从戎”之典。³枕戈待旦:语出《晋书刘传》,意即枕着兵器躺着等待天亮,比喻杀敌报国的心情急切,一刻也不松懈。⁴陇西:泛指陇山以西地区。⁵掣电:即电闪,形容迅速。⁶髀肉:大腿上的肌肉。易生髀肉,感叹久处安逸,光阴易逝,思图 有所作为。
世变沧海成田,奈群生、几番惊扰。干戈烂漫,无时休息,凭谁驱扫。眼底山河,胸中事业,一声长啸。太平时、相将近也,稳稳百年燕赵。
世变沧海成田,奈群生¹、几番惊扰。干戈烂漫²,无时休息,凭谁驱扫。眼底山河,胸中事业,一声长啸。太平时、相将³近也,稳稳百年燕赵
译文:时事变幻莫测,政权更迭频繁,兵连祸结,战事不断,百姓们受尽了战争的侵扰,无法休养生息,要靠谁去驱逐侵略者,扫平中原呢?望着眼中破碎的山河,想到自己肩负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大业,常常禁不住仰天长啸。我们恢复中原的那一天就要到来了,百姓将很快迎来太平时日,北方地区将继续在宋王朝的统治之下延续下去。
注释:¹群生:指宋朝百姓。²干戈烂漫:此处形容刀光剑影,兵连祸结的样子。³相将:行将,即将。⁴燕赵:均为古国名,战国七雄之二,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开头五句写词人在边防岗楼上远眺中原大地,被荒凉而残破的景象所震撼。“腰刀首帕”采用示现的修辞法,刻画出从军的装束,其中“首帕”源自头裹黄巾起义的黄巾军的装束。“狐居兔穴”,是描写战后残破荒凉景象的典型写法,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及杜甫《无家别》中“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的描写相近,而且还含有鹊巢鸠占、中原沦陷之意。而后六句连用数典,抒豪情,表决心,委婉而深刻。

  “世变沧海成田,标群生几番惊扰。干戈烂漫,无时休息,凭谁驱扫?”这五句表达了词人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无限同情,并意识到了肩上的责任。一句“凭谁驱扫”的发问,使无数爱国志士意识到了艰巨而神圣的使命感,催人奋进。

  “眼底山河,胸中事业,一声长啸。”三句激情澎湃迸发,让人不禁联想起那大呼“还我河山”的岳飞所高唱的“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满江红》)

  “太平时,相将近也,稳稳百年燕赵。”“燕赵”自古便为汉族统治地区,此以“燕赵”代北方,意含驱除外族之意。结拍二句虽然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有点不切合实际,但它确实抒发了词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很能鼓舞人心。

参考资料:
1、 《唐诗宋词 第二十二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第55页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歌元丰¹,十日五日一雨风²
译文:我放声歌唱,元丰年真是个好时光。十日下阵雨,五日刮阵风,事事顺当。
注释:¹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²十日五日一雨风:古人形容气候和美,风调雨顺叫“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麦行(háng)¹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行黍²
译文:连绵千里的麦子覆盖了原野,翻腾着金浪;满山的谷子与云彩相连,散发着芳香。
注释:¹麦行:麦垅。²连山没云皆行黍:一山连着一山,从山下到山上,没入云端都行上了黍。
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
水秧绵绵¹复多稌(tú)²,龙骨³长干挂梁梠(lǚ)
译文:水田里稻子青青,雨水充足,水车被闲置在檐下派不了用处。
注释:¹绵绵:绵延无边的样子。²稌:糯稻。³龙骨:水车。⁴梁梠:屋梁的屋檐。因为雨充足,水车用不着,总是干燥着挂在家里。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shí)¹出网蔽洲渚(zhǔ),荻(dí)²肥甘胜牛乳。
译文:撒下渔网,网上的鲥鱼堆满了水中的沙洲;水边的荻芽又肥又甜,味道超过了牛乳。
注释:¹鲥鱼:体侧扁,银白色,生活在海中,五六月间溯江产卵,肉味鲜美,为名贵食用鱼。²荻笋:芦笋。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百钱可得酒斗许¹,虽非社日长闻鼓。
译文:花上百十个小钱就能沽到斗酒,虽然不是社日,可处处听到庆丰收的喧天锣鼓。
注释:¹斗许:一斗左右。 许:表约数。此句言因年丰酒价低。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吴儿¹踏歌²女起舞,但道³快乐无所苦
译文:吴地的少年打着拍子唱起歌,姑娘们高兴地翩翩起舞;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真快乐,再也没愁苦。
注释:¹吴儿:苏南一带属古吴国,故称那里的青年男女为吴儿吴女。 ²踏歌:用脚踏着拍子唱歌。³但道:只说。 ⁴无所苦:没有苦恼。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
老翁堑(qiàn)¹西南流,杨柳中间杙(yì)²小舟。
译文:我老翁乘着只小船沿着护城河向西南漂流,有时在杨柳间系上小舟。
注释:¹堑水:开挖水道。²杙:小木桩。这里作动词用,“系”、“拴”的意思。
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乘兴欹(qī)¹过白下²,逢人欢笑得无愁。
译文:满目美景看不够,又乘兴斜躺着漂过金陵石头。见到的人都是那么的欢乐,个个红光满面,喜上眉头。
注释:¹敧眠:斜躺着。²白下:白下城,南朝齐、梁时曾为南方琅邪郡治所。北宋时为金陵的别称。故址在今南京市。

  以年号为诗题,虽然是受到韩愈《永贞行》的启发,但这首诗实是效法杜甫。不过,杜甫那些以诗歌记时事,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作,基本上是写实,而这首诗则把理想和现实紧紧结合起来,为北宋中叶的变法改革唱了一曲颂歌,因而是一篇富于理想色彩的史诗。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两句,歌颂元丰年间(1078—1085)风调雨顺的气象:“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元丰年间风调雨顺是客观事实。反对新法的范纯仁也曾写道:“赖睿明之在上兮,常十雨而五风。”(《喜雪赋》)相传周公辅政时,天下太平,岁无荒年,曾出现过这样的奇迹(见《盐铁论·水旱》)。古人认为政有德,则阴阳调、风雨顺。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却寄托着古人对于理想政治的赞美之意。“五风十雨”之数为加倍形容之词,故王充曾说:“言其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褒之也。风雨虽适,不能五日、十日正如其数。”(《论衡·是应篇》)王安石化用这个典故入诗,也是持赞扬的态度。从全篇来分析,“五风十雨”还是新法的象征。新法所至,如东风吹拂,时雨润苗,万物得所,百姓太平。这从下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出。

  第二部分是中间四句,歌颂元丰五谷丰衍、物产精美的盛况。“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写旱田作物长势喜人,且播种面积极为广大。“麦行”就是麦垄。“千里”状其遥远。“不见土”形容麦苗稠密茂盛。“连山没云”即无边无际、远与天齐之意,不单指延伸得很远的山丘。如此广大的原野都种满了黍麦,秋后的粮食就会使家给人足,国无饥谨。“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写水田作物花色品种增加,且农田管理比较省力。“稌”是糯稻,产量低,一般用以酿造美酒。由于连年丰收,粮食有余,故能多种糯稻,多酿美酒。此句与下文“百钱可得酒斗许”暗相呼应。“龙骨”句上承“十雨五风”而来。因为风雨顺适,所以抗旱用的龙骨水车也就长年沾不到水滴,被挂在梁上檐下,任其赋闲。农民不用为灌溉操劳,也就乐得轻松了。他们出其余力,经营副业。“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两句,把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和农民生活的美好,渲染得令人神往。鲥鱼、荻笋原是佐酒佳肴,欧阳修《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诗说:“获笋鲥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以下几句便以酒事承接上文。

  第三部分是最后八句,歌颂元丰时人民的幸福生活。先总写农村的欢乐气氛:“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社日是古代春、秋两季祭祀土神的日子。四邻互相招邀,带上酒肉、社糕,搭棚于树下,先祭土神,然后会餐。社日击鼓,唐诗中就有描写。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便是一例。由于连年丰收,酒肉便宜易得,所以人们不用等到社日,同样可以聚会欢饮,击鼓自娱。诗中总写以后,再分写青年人与老年人各自的快乐。南国水乡,本来就有男女青年在花前月下踏歌起舞的风俗,大熟之年,更为这种古老的风俗增添了欢声喜气。“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不仅描绘了青年们纵情欢乐的情景,而且还写出了他们美滋滋、乐陶陶的内心世界。“但道”,意思是只用一句话来表达。“快乐无所苦”,即一切美满如意。言外之意是说,这些青年的爱情、婚姻生活也是十分甜蜜的。乡村老农淳朴率真,爱说爱笑。此时丰收在望,心里越想越美,一肚子的开心话总想找个地方说说。“老翁堑水西南流”四句,生动地勾画了老人坐船进城寻亲访友的快乐和对于生活心满意足的情态。

  王安石与多数宋代诗人一样,喜欢以学问为诗,但他能够把渊博的学问纵横役使,入手而化,因此又不会显得掉书袋。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素养。这首诗虽然有其现实基础,但整篇的构思和命意却从《礼记》中来。《礼记·礼运篇》描绘先王的大顺之治说:“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这首诗第一部分写天从人愿,慷慨助顺,仁风惠雨,略不失时,即“天不爱其道”之意;第二部分写满山遍野,庄稼弥望,江河沼泽,产物无穷,即“地不爱其宝”之意;第三部分写美酒易得,鼓声长闻,青年欢舞,老人嬉游,即“人不爱其情”之意。诗中未援引《礼运》篇上的片言只语,而其内容与《礼运》篇所描绘的大顺之治丝丝入扣,十分契合。杨万里曾称黄庭坚写诗“备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诚斋集》卷一一四《诗话》)这首诗则正好相反,是“备用古人意而不用其语”。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书卷气,而且还可以收到言浅意深,味外有味的艺术效果。

  反变法派刘述等曾上书宋神宗:“陛下欲致治如唐、虞,而安石操管、商权诈之术。”(《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七)王安石罢相以后,继续受到攻击,因此他身虽闲居,外示平淡,内心实系念新法,忧思深切。他的《元丰行示德逢》旨在宣传新法的成效,而这首诗则进一步指出,元丰朝国富民安的景象已经使唐、虞的盛世复现于当时,新法完全符合尧、舜致治安民之道。他把《礼记》上记载的大顺境界写进了富于江南水乡特色的农村丰乐图中,使得这首史诗不仅护住了他自己,而且还替新法抹上了神圣的光彩。以此歌颂新法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歌颂宋神宗有“修礼达义,体信达顺”之功,就有堂堂正正、理直气壮之势了。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15-217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5-56
唐裴佶常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命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
唐裴佶(jí)¹²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hūn)³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zhuàn),又命秣(mò)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shī)千匹。”
译文:唐朝人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名声很好。一次,裴佶到姑姑家,正赶上姑父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说:“崔昭是什么人?大家一致说他好。一定是行贿了。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老爷。裴佶的姑父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守门人一顿,要用鞭子打守门人。过了很久,裴佶的姑夫整束衣冠勉强迎见崔刺史 。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喂饱(崔刺史的)马,给他的仆人饭吃。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傲慢而后又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得意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暂且到书房里去休息一下。”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就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匹。
注释:本文选自《唐国史补》。¹裴佶:人名。²常:通“尝”,曾经。³阍者:看门人。⁴馔:食物,多指美食。⁵秣:喂牲口。⁶絁:粗绸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