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缘猛弃,更不疑惑。辨认阴魂阳魄。咄出尸虫,屏尽气财酒色。好事先人后己,做憨憨、有似弥勒。修大道,处无为无作,渐通妙格。物外逍遥自在,真欢乐,清中静中招得。功累三千,更要行满八百。时时运行日月,这些儿、他人难测。真了了,便得为蓬莱仙客。
家缘猛弃,更不疑惑。辨认阴魂阳魄。咄出尸虫,屏尽气财酒色。好事先人后己,做憨憨、有似弥勒。修大道,处无为无作,渐通妙格。物外逍遥自在,真欢乐,清中静中招得。功累三千,更要行满八百。时时运行日月,这些儿、他人难测。真了了,便得为蓬莱仙客。

mǎntíngfāng··jiāyuánměng--

jiāyuánměnggènghuòbiànrènyīnhúnyángduōchūshīchóngpíngjǐncáijiǔhǎoshìxiānrénhòuzuòhānhānyǒushìlēixiūdàochùwèizuòjiàntōngmiàowàixiāoyáozàizhēnhuānqīngzhōngjìngzhōngzhāogōnglèisānqiāngèngyàoxíngmǎnbǎishíshíyùnxíngyuèzhèxiēérrénnánzhēnlele便biànwèipéngláixiān

马钰

马钰

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 7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待到秋来九月八¹,我花开后百花杀²
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注释:¹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²杀:草木枯萎。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jiǎ)¹
译文: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注释:¹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起义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起义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像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hòu

huángcháo tángdài 

dàidàoqiūláijiǔyuè huākāihòubǎihuāshā 
chōngtiānxiāngzhèntòuchángān mǎnchéngjìndàihuángjīnjiǎ 
浅浅余寒春半,雪消蕙草初长。烟迷柳岸旧池塘。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
浅浅余寒春半,雪消蕙(huì)草初长。烟迷柳岸旧池塘。风吹梅蕊(ruǐ)闹,雨细杏花香。
译文:只剩下些微的寒气,冰雪消融,香蕙刚刚长出新芽。旧日池塘岸边的柳树轻烟迷蒙。微风吹过,梅花蕊轻摇似在嬉闹,细雨纷纷,杏花飘香。
月堕枝头欢意,从前虚梦高唐,觉来何处放思量。如今不是梦,真个到伊行。
(duò)枝头欢意,从前虚梦高唐¹,觉来何处放思量。如今不是梦,真个到伊行²
译文:月落枝头,从前的欢笑肆意都如梦境般虚无。如今想来,我要去何处伤心静思。现在这不是梦,我也只能来你这里了。
注释:¹高唐:楚襄王曾梦遇神女。此喻好事如梦。²伊行:你这里。

línjiāngxiān ·qiǎnqiǎnhánchūnbàn

yàndào sòngdài 

qiǎnqiǎnhánchūnbàn xuěxiāohuìcǎochūzhǎng yānliǔànjiùchítáng fēngchuīméiruǐnào xìnghuāxiāng 
yuèduòzhītóuhuān cóngqiánmènggāotáng jiàoláichùfàngliàng jīnshìmèng zhēndàoxíng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¹念西风独自凉,萧(xiāo)²黄叶闭疏窗³,沉思往事立残阳。
译文:秋风吹起,已经没有人关心我的冷暖,不忍见萧萧黄叶而闭上轩窗。独立屋中任夕阳斜照,沉浸在往事回忆中。
注释:¹谁:此处指亡妻。²萧萧:风吹叶落发出的声音。³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bèi)¹莫惊春睡²(zhòng),赌书³消得(pō)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译文:醉酒后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我的好梦,轻轻地踱步;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曾经美好快乐的记忆,当时只觉得最寻常不过,而今却物是人非。
注释:¹被酒:中酒、酒醉。²春睡:醉困沉睡,脸上如春色。³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⁴消得:消受,享受。

  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妻子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已经与妻子阴阳阻隔,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秋天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

  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回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参考资料:
1、 小桥流水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性德心事几人知纳兰性德词经典鉴赏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3 :22-24 .
2、 何绵山 .古代诗词鉴赏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547-548 .
3、 刘永生 .明清词曲选 :天津古籍出版 ,1997 :155-157 .

huànshā··shuíniàn西fēngliáng--lánxìng

shuíniàn西fēngliángxiāoxiāohuángshūchuāngchénwǎngshìcányáng

bèijiǔjīngchūnshuìzhòngshūxiāocháxiāngdāngshízhǐdàoshìxúncháng

闹排场经过乐回闲,勤政堂辞别撒会懒,急喉咙倒换学些慢。掇梯儿休上竿,梦魂中识破邯郸。昨日强如今日,这番险似那番。君不见倦鸟知还!
闹排场¹经过乐回闲²,勤政堂³辞别撒会懒,急喉咙倒换学些慢。掇(duō)梯儿休上竿,梦魂中识破邯(hán)(dān)。昨日强如今日,这番险似那番。君不见倦(juàn)鸟知还!
译文:既然走过了热闹的戏场,享受一回安闲又何妨。既然辞别了忙碌的公堂,显露一会懒散也应当。急性子连珠炮说话倒了嗓子,如今不妨学着慢些儿讲。就是搬来了梯子,也别往高危处上,荣华富贵不过是一枕黄粱。世风日下,一天不如一天;世路险恶,一方赛过一方。您不见鸟儿到了黄昏,还懂得调转方向,朝着自家的旧巢飞翔!
注释:¹闹排场:热闹的戏场。²乐回闲:享受一回安闲。³勤政堂:官员的办公场所。⁴掇梯儿休上竿:元人有“掇了梯儿上竿”的俚语,意谓只知贪进而不考虑退路和危险。⁵梦魂中识破邯郸:唐沈既济《枕中记》述卢生在邯郸(今属河北)旅舍中入梦,享尽荣华,醒后发现店中黄粱尚未炊熟。

  李仁仲以“懒慢斋”为自己的斋号,其愤世嫉俗的反语意味是不言而喻的。作者在这首小令中,更是将主人的此层含意铺展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把纷纷扰扰的世俗人生比作戏场,“闹排场经过”五字便概括了李仁仲此前的全部阅历,而“乐回闲”则是从戏场上抽身脱出,从容获得作壁上观的闲适和享受,所以这一句已对“懒慢斋”的性质和意义作出了总评。以下两句分别诠释“懒慢斋”中“懒”和“慢”的含义:过去在官场中忙忙碌碌,所谓“勤政”,如今无官一身轻,“撒会懒”是天经地义的事;过去性直口快,在戏场上扮了个“急喉咙”的角色,结果吃力又不讨好,如今稳坐场下,“学些慢”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三句中都包含着截然分明的对比,语言冷峭,既回顾了“懒慢斋”主人曾经沧海的阅历,又显示了他达道知机、急流勇退的明智。从这段开场白中,读者已可见出李仁仲以“懒慢”命名斋室,是在他脱离官场的桎梏之后;而作者探本究源,下文便转向对宦海风波的揭露。“掇了梯儿上竿”是元代的一句俗语,从作者在曲中的借用来看,李仁仲并非在官场中混不下去,他甚而还有“上竿”进一步发达的机会。好在他经历丰富,头脑清醒,早就识破了富贵荣华“一枕黄粱”的虚幻实质,不愿再步邯郸旅店中卢生的后尘。也亏得他如此果断,不愧为未雨绸缪,因为官途上一天比一天黑暗,一处比一处险恶,时间、空间都充满着危机感。“倦鸟知还”出于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名句:“鸟倦飞而知还。”作者用“君不见倦鸟知还”的反诘,是代李仁仲述怀,写出了“倦鸟”飞还“懒慢斋”的理所当然。

  这首小令,起首三句用鼎足对,表现出对宦海仕进的失望和轻蔑,是疏狂语;四、五两句,借俚语、典故表明急流勇退的果决和明智,是经验语;六、七两句,则直言沉溺官场执迷不悟的危险,是警诫语。由此引出的“倦鸟知还”的结论,水到渠成,饱含着对友人求取“懒慢”的理解与赞赏。全篇一气呵成而感情由缓趋迫,句冷意隽,老辣灏烂,遣词用句都体现了元曲“当行派”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赋李仁仲懒慢斋

shuǐxiānzi··rénzhònglǎnmànzhāi--qiáo

nàopáichǎngjīngguòhuíxiánqínzhèngtángbiéhuìlǎnhóulóngdàohuànxuéxiēmànduōérxiūshàng竿gānmènghúnzhōngshíhándānzuóqiángjīnzhèfānxiǎnshìfānjūnjiànjuànniǎozhīhái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译文: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注释:龙潭:这里指的是滁州的龙池、又称“柏子潭”、“柏子龙潭”。遗址在滁州的龙池街。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幽人¹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译文: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
注释:¹幽人:幽隐之人。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草露不辞芒屦(jù)¹湿,松风偏与葛(gé)²轻。
译文: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
注释:¹芒屦:草鞋。²葛衣:泛指秋冬间所穿的衣服。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临流欲写猗(yī)¹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译文: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注释:¹猗兰:即《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琴曲名。

  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但其安邦定国大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溪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此联写诗人月夜独游。诗人这里自称幽人。明月当空,诗人踏着月光,在龙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这里,诗人意在表现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从寂静无声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这一联写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颇似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虽有露冷风凉之感,但诗人向往归隐生活,一派隐逸风情跃然纸上。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尾联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兰操》,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诗时,正是他伤不逢时的时候,所以借《猗兰操》琴曲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但正当他面对大江,想要发泄不满时,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是坦荡豁达的。

  全诗写龙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眷然归与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殷海国.《古代山水诗名篇赏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89-290

lóngtánzuò

wángshǒurén míngdài 

chùhuāxiāngqīng shílínmáoshēng 
yōurényuèchūměiwǎng niǎoshānkōngshímíng 
cǎomángshī湿 sōngfēngpiānqīng 
línliúxiělán jiāngběijiāngnánxiànq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