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不成寐,匡山旧梦长。白莲三伏雨,红叶九秋霜。
永夜不成寐,匡山旧梦长。白莲三伏雨,红叶九秋霜。
此别一挥手,天涯孤棹行。临风吾有咏,仿佛话沧浪。
此别一挥手,天涯孤棹行。临风吾有咏,仿佛话沧浪。
李光炘

李光炘

李光炘,字晴峰,号平山,仪徵人。有《龙川诗钞》。 ▶ 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四迁¹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²,道经³昌邑(yì),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yè),至夜怀金十斤以¹⁰(wèi)¹¹震。震曰:“故人¹²知君,君不知¹³故人,何也¹⁴?”密曰:“暮夜无知者¹⁵。”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¹⁶。何谓¹⁷无知?”密愧¹⁸而出。
译文:杨所四次升迁,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到郡上任时,路过昌邑时,过去曾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做昌邑的县令。晚上,王密去拜见杨所,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所。杨所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杨所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注释:暮夜:深夜。¹四迁:四次迁升。迁:升迁;升官。²当之郡:当他到郡上任时。当:到........地方去。之:上任。郡:任太守的地方。³道经:途经。⁴举:举荐,推举。⁵茂才:优秀的人才。⁶为:做。⁷昌邑令:昌邑的县令。令:县令。⁸谒见:拜见。⁹至:到。¹⁰以:拿,把。¹¹遗:赠与,送给。¹²故人:“我”。老朋友,老熟识。¹³知:了解,知道。¹⁴何也:怎么回事。何:怎能。¹⁵者:……的人。¹⁶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¹⁷何谓:怎么能说。¹⁸密愧:王密羞愧。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
盼银河迢(tiáo)(dì)¹,惊入夜,转清商²。乍西园³蝴蝶,轻翻麝(shè),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piē)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
译文:盼望着银河的出现,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闲之事,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所以这秋雨才这样让人断肠吧。
注释:¹迢递:高远貌。²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调悲凉凄切。此处借指入夜后的秋雨之声。³西园:本为园林名,后亦泛指园林。⁴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⁵蜂黄:本指妇女涂额之黄色妆饰,此处代指蜜蜂。⁶炎凉:是暖是寒。炎:热。凉:冷。
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疑将¹。水墨²画疏窗³,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hé)(cháng)。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jī)万叠,梦回分付啼螀(jiāng)¹⁰
译文: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注释:¹疑将:仿佛、类似。将,助词。²水墨:浅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烟云。³疏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户。⁴潇湘:本指湘江,或指潇水、湘水,此处代指竹子。⁵倩:倚近、靠近。⁶商量:斟酌、思考之意。⁷荷裳:用荷叶做衣服,这里指荷叶。⁸羁愁:旅人的愁思。⁹万叠:形容愁情的深厚浓重。¹⁰螿: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鸣叫。

  词的上片,词人开门见山地表述了他与好友聚少离多的现实,所以分别的时候二人愈加地难分难舍。“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一个“盼”字,写出了容若与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测风云”, “惊入夜,转清商”,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随风而至,一个“惊”字,语意突转,尽显出乎预料之意。“盼”与“惊”形成鲜明的对比,词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这场雨来得真的是太突然了,连院子里的蝴蝶都没有准备好,吓得四处翻飞,扑棱着翅膀,鳞粉也飘落下来。一不小心,又惊到了无辜的小蜜蜂。这样一来,园中蜂飞蝶舞,一片慌乱景象。这个气候真是变化无常,明明之前还是晴朗温暖,一瞬间就变得风雨交加、阵阵凉寒。这雨浙渐沥沥的,连绵不绝下个不停,而且点点滴滴,敲打着心房,缠绵着柔肠。“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间的悲苦,流下眼泪,化作雨水,洒落在人间。如果说之前容若还在隐忍着离别的伤心,这一句开始感情便出现了波澜。“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是送友远行,再一次尝到了离别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个“重”字真是尽显无奈与怨恨。

  到了下片,词人笔锋一转,开始嘱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饭,在桂花飘香的时节要如约归来。“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缈。潇湘和下片开头“疑将”连在一起看,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潇湘夜雨图。“潇湘”二字本就是离愁别恨的代名词,在这里无非是纳兰心事的一种寄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这句子纳兰说得婉转,窗外夜雨梧桐、屋内泣泪残烛,怎不让人伤神。因此纳兰说,能否请梧桐和灯烛细做掂量,莫要此时再添人愁绪。“荷裳一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萧索,此情此景,像极了李商隐那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里的句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到了“从此羁愁万迭,梦回分付啼萤”,纳兰终于将“送别”二字明写在了词面上,“雨夜”“寒蝉”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离别后,愁惰万叠,只恨造化弄人。词人把这样的话放在词末,惜别离愁之意溢于言表。

  全篇都围绕着“立秋”和“夜雨”展开,从景物着手,用景物烘托,营造离别的氛围,悲凉凄切之情更为细密深透。

参考资料:
1、 苏缨著.纳兰诗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05:第183页
2、 聂小晴编著,.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第193页

lánhuāmàn ·qiūsòngliángfénnánxíng

lánxìng qīngdài 

pànyíntiáo jīng zhuǎnqīngshāng zhà西yuándié qīngfānshèfěn ànfēnghuáng yánliáng děngxiánpiēyǎn shèn diǎndiǎnjiǎoróucháng yīngshìdēnglínsòng biéwèichóngcháng 
jiāng shuǐhuàshūchuāng yǐngdànxiāoxiāng qiàngāo bàntiáocánzhú zuòjìnshāngliáng cháng bèifēngànjiǎn wènjīnxiāo shuígàiyuānyāng cóngchóuwàndié mènghuífēnjiāng 
嫖姚立大勋,万里绝妖氛。
(piāo)¹立大勋²,万里绝妖氛³
译文:将军剽悍勇猛立奇功,横扫千军,涤荡万里,威名远扬。
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
马放降来地¹,雕²闲战后云³
译文:如今边地,马群自由放牧于曾经的战场之上;大雕悠闲自在,盘旋于战后平静的云海。
月侵孤垒没,烧彻远芜分。
月侵孤垒(lěi)¹没,烧²彻远芜³分。
译文:月光悄然洒落,孤垒沐浴在明净澄澈的清辉之中;战争的野火早已将杂草烧尽,极眼望去,远处的平芜也历历分明。
注释:¹垒:战垒,指军营墙壁或防守工事。²烧:野火。³芜:乱草。
不惯为边客,宵笳懒欲闻。
不惯为边客¹,宵笳(jiā)²懒欲闻。
译文:只是我这出家之人,不习惯边塞生活,夜晚笳声凄切,不忍多听。
注释:¹边客:指北方边远之地的旅客。²宵笳:夜间吹笳。笳:古管乐器名。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少数民族间,初卷芦叶吹之,与乐器相和,后以竹为之。魏晋以后,以笳笛为庆典或仪仗之乐。

  诗人在首联中将王太尉比作为国消除边患的霍去病,赞扬他功勋卓著,扫除了笼罩全国的战争阴云;中间两联写大捷之后战场的和平景象;尾联表达了诗人祈求和平的愿望。全诗气势不凡,是禅僧诗中难得的佳品。

  首句“嫖姚立大功”,诗人用的是西汉时代名将霍去病的典故。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领兵大败匈奴。这里用霍去病来比喻王太尉,着眼点正在于他们克敌致胜的共同点上,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其功甚大、其志甚伟的豪情。“万里绝妖氛”一句,写出了敌人被肃清后天地清明之貌,具有爽朗刚健的气质。

  首联概述了大捷之后,中间两联笔势一转,进而描写战后的战场景观。“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充满了一种平静悠闲的意趣,这是和诗人观照战争的视角有关的。宋辽之间的战争,辽国往往是进攻方,宋往往处在防御的态势。当有效抵御了敌人的攻击并打败敌人之后,宋人感到的是一种成功之后的轻松之感,所以在诗人的笔下,马群是自由放牧于和平宁静的战场之上,空中的猛禽雕鹗也轻松地盘旋在战后的天空云彩之间。

  “月侵孤垒没,烧彻远芜分”,又使整诗染上了一丝冷寂的色彩。只见月色如水,整个战场都沉浸在它的银光之下,那孤零零的战垒似乎也看不见了,战争的野火早已将杂草烧尽,极眼望去,远处的平芜也历历分明。

  这种意绪,在尾联进一步加深。诗人毕竟是一位僧人,他不是军人,所以“不惯为边客”,而那惹来满地霜迹的寒笳的声音,也是诗人所不惯听闻的。从颈联开始的诗歌情感上的转换,与诗人的僧人身份有关:当最初的狂喜过去之后,诗人的情绪又归于静寂一路。他仿佛一位出世世的僧人,偶然将情感伸触到世间,在经历了欣喜之情后,又重新回到了那精神上的世外桃源。

  这首诗歌颂王太尉粉碎侵略、保卫边疆的丰功伟绩。写战争而不直接描写故事,但又让读者体味到战争,可谓匠心独运。诗的起笔豪壮,别具一格,景色描写境界阔大,气韵沉雄,在诗中巧妙地点出自己的身份又藏而不露,足见诗人的功力。

参考资料:
1、 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1:第677-678页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huànshā··kuàiqīngqīngmàiwèi--shì

kuàiqīngqīngmàiwèijiāngnányúnànsuíchēlíngāoyānjǐngshìjiān

jiǎobànshōuyánduàn线xiànxuělínchūxiàshūzhūguīláibīngluànnián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世间无物抵¹春愁²,合³向苍冥(míng)一哭休
译文: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得过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应当面对苍天痛哭一场才罢休。
注释:¹抵:抵得过。²春愁:对于春天消逝的忧愁。这里指对于国事飘摇、国势衰微的忧愁。³合:应该。⁴苍冥:苍天。一哭休:痛哭一场才罢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四万万人¹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²
译文:四万万人民啊一起痛哭吧,辽阔的远方哪里还有中国的疆土!
注释:¹四万万人:当时中国人口有四万万。四万万,四亿。²神州:战国时驺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世用它作为中国的代称。

  这首诗写面对国土被侵、主权旁落的深重民族危机,诗人满怀悲痛和无助,虽身处阳光和煦的春日,仍无法慰藉内心深处的愁绪,诗人忧国忧民,感怀于国家的懦弱与苦难,困惑国家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不禁与同胞们一起潸然泪下。全诗风格悲怆苍凉,情感浓烈真挚,闪烁着爱国精神之光。

  《有感一章》这首诗是一首写大忧和大痛的七言绝句。首句“世间无物抵春愁”直抒胸臆,世间没有什么能够抵得了自己的“春愁”,极言自己愁之大、愁之重。“抵”这个动词使后面春愁一词一下子具体化形象化了,并给人无尽的想象。春天本来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但是在一年前的春天,清政府因甲午战争失败而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此,为春天留下了民族耻辱的阴影。当春天再次来临时,这种亡国之恨当然是撕心裂肺、刻骨铭心的。

  第二句“合向苍冥一哭休”,紧承首句,进一步写悲。只有面对苍天,放声痛哭一场才能罢休,然而这“哭”字又不仅仅写悲,因为是向着苍天去哭而不是向隅而泣,那悲必然是悲中有愤。第三句“四万万人齐下泪”,由个人悲转向亿万广大同胞悲,表现的是更大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思想情绪与亿万广大人民是一致的。

  末句“天涯何处是神州”,点明了以上三句所写忧愁和悲痛的原因。在苍茫的大地上,昔日的神州不知到底在何处。被帝国主义瓜分了,这必然使诗人和全国亿万人民痛哭。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陷、国家危亡的无限忧虑和悲痛,表达了对清王朝腐败无能、卖国求荣的愤慨,但这首诗写忧写痛并不使人沉溺于忧愁和悲痛,而给人一种催人警醒、奋争的潜在力量。直抒胸襟,感情激越,视野广阔,笔力沉重,以反诘收束,更增添了悲痛感慨的力量,这是此诗写作上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中国历代名诗赏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828-829
2、 路则省.爱国主义教育辞典:大连出版社,1991:516-517

yǒugǎn

tántóng qīngdài 

shìjiānchūnchóu xiàngcāngmíngxiū 
wànwànrénxiàlèi tiānchùshìshénz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