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孟子曰:“自暴¹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²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³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译文:孟子说:“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可以和他交流思想;自甘落后的人,不能和他共同做事。言谈诋毁礼仪和道义,叫作自己损害自己;自身不能按仁爱和道义的标准做事,就叫做自甘落后。仁爱,好比是人们能够安心居住的地方;道义,好比是人生前行的正确道路。荒废安逸的宅院不去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去行走,真是可悲啊!”
注释:¹暴:糟蹋,损害。²自弃:自甘落后,不求上进。³非:低毁。⁴正路:正确的道路,正当的途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孟子说:“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可以和他交流思想;自甘落后的人,不能和他共同做事。言谈诋毁礼仪和道义,叫作自己损害自己;自身不能按仁爱和道义的标准做事,就叫做自甘落后。仁爱,好比是人们能够安心居住的地方;道义,好比是人生前行的正确道路。荒废安逸的宅院不去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去行走,真是可悲啊!”

注释

暴:糟蹋,损害。

自弃:自甘落后,不求上进。

非:低毁。

正路:正确的道路,正当的途径。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 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tiáo)(dì)¹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tīng)²
译文:高大绵延的城墙上城楼高百尺,在绿杨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
注释:¹迢递:此形容楼高而且连续绵延。²汀洲:汀指水边之地,洲是水中之洲渚。此句写登楼所见。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垂泪 一作:垂涕)
贾生¹年少虚垂泪,王粲(càn)²春来更远游。(垂泪 一作:垂涕)
译文: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
注释:¹贾生:指西汉人贾谊。²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忆¹江湖归白发²,欲回天地入扁(piān)³
译文:我始终向往将来成就一番回转天地的事业后,带着满头白发,乘一只小船归隐江湖。
注释:¹永忆:时常向往。²江湖归白发:年老时归隐。³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用此事,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yuān)(chú)¹竟未休。
译文:我没料到小人们会把“腐鼠”一样的小利当成美味,竟然对鹓雏猜忌个没完。
注释:¹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此诗抒发了作者虽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谗伤,但并不气馁,反而鄙视和嘲笑谗佞的小人的坚定胸怀,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全诗语言含蓄犀利,痛快沉着,用典工丽典雅,极富神韵。颈联两句写平生抱负,笔力遒劲,境界阔大,意味深长,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按泾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见《太平广记》),汀洲殆指其地。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这是第一层。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就不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在这里,这个“永”字下得很好,这个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

  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从诗的表达形式着眼,锤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固颇近杜诗;而更为关键的,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极为相似,因为王安石也从这两句诗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击节称赏。这是第二层。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鶵(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庄子自比)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鹞鹰,比惠施)的腐鼠(比相位)当美味而希羡!(见《庄子·秋水》)意为,你的位置我一向不屑一顾,你切莫杞人忧天,自相惊扰。

  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时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这是第三层。

  这首诗,笔力健举:风骨清峻,结构严谨,而语句灵活变化,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由于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涕、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复次,作者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达出来,现在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狷介品质,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如此用典,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

参考资料:
1、 黄清士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204-1205 .

āndìngchénglóu

shāngyǐn tángdài 

tiáogāochéngbǎichǐlōu 绿yángzhīwàijìntīngzhōu 
jiǎshēngniánshàochuílèi wángcànchūnláigèngyuǎnyóu  (chuílèizuò chuí )
yǒngjiāngguībái huítiānpiānzhōu 
zhīshǔchéngwèi cāiyuānchújìngwèixiū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倚担评花,认旗沽酒,历历行歌奇迹。吹香弄碧,有坡柳风情,逋梅月色。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¹暗斑吟发²。倚担评花,认旗沽(gū)³,历历行歌奇迹。吹香弄碧,有坡柳风情,逋(bū)梅月色。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
译文:相逢让我如从梦中清醒,吴地的风尘暗淡了我的头发,倚担评花,认旗沽酒的娱乐依然历历在目。吹香弄碧的西湖,不仅有长堤外的柳树风情,还有那胜过梅花的月色。箫鼓动地,断桥上的游客人头簇动,画楫船舫,鳞次栉比。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上下片各六仄韵。兵后:指元兵攻破南宋都城杭州以后。归杭:指回到杭州。¹吴尘:吴地的风尘。²吟发:指词人的头发。³认旗沽酒:化用白居易《杭州春望》“青旗沽酒趁梨花”诗意。沽,买。⁴坡柳风情:用苏轼的典故。苏轼曾两度在杭州做官,在西湖中修建了一条长堤,把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两部分,并在长堤上种花植柳,建置桥亭,后来堤桥成市,歌舞鼎沸,成为西湖繁华热闹的场所。⁵逋梅月色:用林逋的典故。
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却载苍烟,更招白鹭,一醉修江又别。今回记得。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
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却载苍烟¹,更招白鹭,一醉修江²又别。今回记得。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
译文:回忆当时何止只有俊侣,但时局已换,友人一个个风流云散。眼前国破家亡,只得过一种苍烟为伴、鸥鹭为友的隐居生活。上次修水一醉,如今又要离别,请你不要忘记去“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好的湖山景色,忍不住让人感叹啊!
注释:¹苍烟:苍茫的云雾。²修江:即修水,在今江西省境内。

  此词开篇写“相逢”,相逢应该有很多话可说,很多事可忆,然而是“唤醒京华梦”。在战后的京华梦,当指故朝南宋的京都生活。京华梦醒,“吴尘暗斑吟发”。这两句,饱含词人的沧桑之慨。以下作具体抒写。“倚担”三句,写了三件令人难以忘怀的趣事:一是“倚担评花”。宋代的风俗是人皆不戴花,而挑担卖花者亦众。当时倚靠花担,品评着各色鲜花,一种风流趣事。二是“认旗沽酒”。游兴既高,自当有美酒助兴,觅酒家畅饮,十分风流洒脱。三是“行歌奇迹”。一边游赏,一边吟诗,江山处处留足迹,也是风流闲雅。“吟吟”表明一切游乐情事都吟吟如昨。接着由杭州景色转写西湖胜景。“吹香弄碧”句先总写。作者不直接写花草树木,而先写其色彩与香味,便已画出一幅花团成阵,绿树成行的绚丽春景图,吹、弄二字表意准确而形象,和煦的春风吹来阵阵香气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坡柳”典出自苏东坡。苏轼曾两度出任杭州地方长官,写出了古今传诵的吟咏西湖的名作,并曾于西湖筑堤名为“苏堤”。“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九亭”说的就是苏堤景色。“坡柳”依依,写苏堤风光旖旎,承上“弄碧”。林逋长住于西湖孤山,酷嗜梅花,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咏梅名篇。“逋梅”之典盖由其传出。词人在“吹香弄碧”的景物中特地拈出坡柳、逋梅,使如画的西湖风光更富于浓郁的诗意,在柳树、梅花和月色中,都融进了诗人的精神与风度。“画鼓”二句由岸上转写水面。春游时人头簇动,画楫船坊,栉次鳞比,箫鼓动地。“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正是对这种盛况的艺术概括。

  上片写杭州和西湖景色,下片笔锋转向人事。

  “当时”二字点明故事为回忆,表明一种时态。此后虽然江南之地,依旧景物宜人,但时局已换,友人一个个风流云散。“花天月地,人被云隔”两句以一“甚”字领起怅怨之情油然而生。“却载”二字由“当时”写到眼前:在国破家亡之际,只得过一种苍烟为伴、鸥鹭为友的隐居生活。以“却”字表明生活境遇的转折,“更”字则是推进一层。欣逢故人,举怀畅饮,追怀往事,然而转眼之间又要在长江边上分手了,留恋之情引发悲伤之感。以“又别”二字点题,并慨叹这次相聚何其短暂。“今回”三句,推想别后之事。词人推想“坡柳风情,逋梅月色”的西湖胜景,在战后应还会依旧。在此一别,词人希望友人不要忘记去“折柳穿鱼、赏梅摧雪”。“如此”二句看似平淡,却含有无限悲凉,蕴含着一种兴亡之感和家国之恨。

  这是一首内涵十分丰富的送别词,决非一般离情所能概括得了的。词人把依依惜别之情和故国之思、兴亡之叹熔铸于一炉,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210-2212

tiān··sòngtóngwèngtiānbīnghòuguīháng--zhān

xiāngfénghuànxǐngjīnghuámèngchénànbānyíndānpínghuārènjiǔxíngchuīxiāngnòngyǒuliǔfēngqíngméiyuèhuàhóngchuánmǎnchūnshuǐduànqiáo

dāngshíxiànjùnshénhuātiānyuèrénbèiyúnquèzàicāngyāngèngzhāobáizuìxiūjiāngyòubiéjīnhuízàizhéliǔ穿chuānshǎngméicuīxuěshānrěnjiàoréngèngshuō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懒修珠翠¹上高台²,眉月³连娟恨不开
译文:无心打扮登上宫院高台,心绪恨怨眉头紧锁不开。
注释:东都望幸:东都指洛阳,那里的宫女们盼望皇帝的幸临。¹珠翠:宫中美女头上佩饰的珍珠宝物。²高台:宫中的高楼。³眉月:弯弯的眉毛象初月一样美丽。⁴连娟:美好的样子。⁵恨不开:愁眉不展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译文:即使皇帝幸临也是无益,狠心君王自带美人前来。

  《诗品》的作者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苏东坡讲:“言有尽而意无穷。”《说诗粹语》的作者沈德潜也说:“诗要讲弦外音,味外味。”都是说诗要含蓄蕴藉,要有言外之意,才能使人读了感到诗意深厚,有无穷的意味。这首诗就有这个特点。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失幸的官女怨恨君王的无情,然而仔细读来,却大有深意。诗人把准备应试的考生比作望幸的宫女,把主考官比作君王,把“美人”比做因主考官询私情而得中者。诗中含而不露,却又无情地讽刺了唐代科举制度中拘私舞弊的情形。

  诗人一开笔,便描绘了一个登上高台而无心打扮愁眉紧锁愤慈难平的官女形象。第一句是写失幸官女怨恨之情态。第二句则进一步描写这个官女愁怨的面容。上一句是对官女体态的勾勒,下一句是对宫女的面容表情工笔细描。二者互相补充,相互映衬、便将望幸官女的情态、心绪,由表及里地合盘托出。既有表情的愁怨、又有内心的愤慈。作者匠心独运,借宫女之情,官女之态含而不露地将当时考生情态真实地表现出来。从宫女的“懒修珠翠”“眉······不开”,可以看到考生恨怨之看到考生愤慈之意。宫女对皇帝的恨怨正是考生对主考的恨怨。两句诗未着考生一字,考生的音容,表情与情怨内心的活动便悄然表露。可见诗人含蓄的笔法运用得十分纯熟。

  第三句在全诗结构上又掀波澜,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诗人又宕开一笔:即使将皇帝望来,也全然无益。这一笔使诗情更深,使诗味更浓。乍看“纵使东巡”四字,会为望幸的宫女庆幸,皇帝还算有情,终于来了,为之一喜,可是再读“也无益”三字,会为之一惊,这样一喜一惊,更引人深思,使诗在跌宕中上升至理性高度,悟出一条道理。紧接第四句,一语道破:“君王自领美人来。”君王已经有了心上人了。这句如定音的锣鼓,既点明了“懒修珠翠”、“眉月连娟恨不开”的原因,又总括地指出“也无益”的道理,也说明了美丽的宫女失宠的原因是由于皇帝的偏爱。而考生寒窗十年不得中的原因也就清楚了,原来是由于主考官的狗私舞弊,他们早就有了“意中人”。该诗语言锐利泼辣,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要害所在,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全诗文情自然,比拟切至,妙用隐喻,而能使人心领神会,感到含蓄有味。诗的语言也颇有特色。三、四两句自然流畅,犹如口语。一、二两句瑰丽多姿,雕饰工巧。“懒修珠翠”、“眉月连娟”等寥寥几字,把宫女姣美的形貌和懒洋洋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愈写出宫女之美,愈显出“君王”之恶,是富有表现力的。诗中形象优美,除别有寓意外,仍然具有作为宫怨诗的完整的意境。方干《赠进士章碣》诗云:“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这首小诗用的虽是传统的比兴手法,却写得新颖别致,也可以说是“用旧机”织出的新“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7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3-215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微雨众卉(huì)¹新,一雷惊蛰(zhé)²始。
译文: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注释:¹卉:草的总称。²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田家几日闲,耕(gēng)(zhòng)¹从此起。
译文: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注释:¹耕种:泛指种田的事。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丁壮俱在野,场圃(pǔ)¹亦就理。
译文: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注释:¹场圃: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归来景¹常晏(yàn)²,饮犊(dú)³西涧水。
译文: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注释:¹景:日光。²晏:晚。³犊:小牛。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饥劬(qú)¹不自苦,膏(gāo)²且为喜。
译文: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注释:¹劬:过分劳苦。²膏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仓禀(lǐn)¹无宿(sù)(chǔ)²,徭(yáo)(yì)³犹未已。
译文: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注释:¹禀:同“廪”。储存谷物的屋舍。²宿储:隔夜之粮。³徭役: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方惭(cán)¹不耕者²,禄(lù)³出闾(lǘ)
译文: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¹惭:羞愧。²不耕者:做官的人。³禄食:俸禄。⁴闾里:乡里,泛指民间。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平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六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1224-1226页
2、 罗汉编.罗汉品唐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104-105页
3、 杨国安,王前进.诗说中国五千年 隋唐五代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39页
4、 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详注:三秦出版社,1997年:64页

guāntiánjiā

wéiyìng tángdài 

wēizhònghuìxīn léijīngzhéshǐ 
tiánjiāxián gēngzhòngcóng 
dīngzhuàngzài chángjiù 
guīláijǐngchángyàn yǐn西jiànshuǐ 
 gāoqiěwéi 
cāngbǐng宿chǔ yáoyóuwèi 
fāngcángēngzhě shíchū 
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
三十六离宫¹,楼台与天通。
译文:皇家有三十六离宫,其楼台馆阁之高上与天通。
注释:¹三十六离宫:汉代在长安附近有三十六离宫。
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阁道¹步行月²,美人愁烟空³
译文:在阁道上行走,仿佛可直通月宫,美人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注释:¹阁道:楼阁中用长廊相连结的通道。²步行月:言其高也。³烟空:高空;缥缈的云天。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恩疏宠不及,桃李¹伤春风。
译文:因皇帝的恩宠不能遍及宫人,至使宫人有桃李伤春之悲。
注释:¹桃李:桃花与李花。后因以“桃李”形容貌美。
淫乐意何极,金舆向回中。
淫乐意何极,金舆(yú)¹向回中²
译文:这样皇帝犹嫌欢乐之意未尽,要起銮驾金舆到回中宫去游乐。
注释:¹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²回中: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万乘出黄道,千骑扬彩虹。
万乘¹出黄道,千骑扬彩虹。
译文:如今万乘銮驾行出黄道,从回中返驾回宫中了,有千骑打着彩旗开道。
注释:¹万乘:指帝王。
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
前军细柳¹北,后骑甘泉²东。
译文:前军已至细柳营之北,后骑尚还在甘泉宫之东。
注释:¹细柳:地名,即长安细柳仓,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渭水北岸。西汉周亚夫驻军处。²甘泉:汉宫名。甘泉宫建于甘泉山上,北距长安三百里,可以望见长安城。
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
岂问渭(wèi)川老¹,宁邀(yāo)襄野童?
译文:是前去向渭川老人或襄野之童请教治国之道鸣?非也。
注释:¹渭川老:指姜太公吕尚(即姜子牙)。
秋暮瑶池宴,归来乐未穷。
秋暮(mù)¹瑶池宴²,归来乐未穷。
译文:原来是像周穆王西行与王母开瑶池之宴一样去游宴了,现在正是兴冲冲地打道回府呢。
注释:¹秋暮:一作“但慕”。²瑶池宴:谓神仙之会。

  全诗十六句,分为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明写美人失宠,为下一层转出恣意淫乐之意作铺垫,实则以美人自况,叹己不遇。开篇对景起兴,突兀而出,“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西都有离宫别馆三十六所,楼台林立直逼云端,何等之高又何等之多;并且“阁道步行月”,在横悬于楼阁间的通道上,月儿缓缓移动像是悠闲漫步,是何等奇丽又何等飞动。然而如此富美佳景,只有美人空守楼台!林立高耸的楼台与孤独孑然的美人形成强烈对比,衬出美人的幽独、冷落和空寂。原来是“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帝王并不留恋这人间的美人。君恩疏远,宠爱不及,春风不度,桃李失色,不由令人追寻究竟而生出下层。

  中间六句为第二层,极写武帝出游回中声势之壮。先以“淫乐意何极”承上,“意何极”犹言何等极意纵情,再以“金舆向回中”启下。回中宫为秦时所建,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汉武帝元封初至雍,曾开通回中道,后多次游历赏玩。下两句极力状写武帝出游的赫赫声势。“万乘出黄道,千骑扬彩虹”,黄道本指日行之中道,古以日为君象,所以又指天子所行之道。这两句说汉武出游回中,只见御道上车辆万乘,兵马千骑,上有旌旗飘扬,如彩虹垂天。本来有此二句足以称盛,诗人还觉不够酣畅淋漓,又补足两句:“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这两句说车队兵马前后相续,绵延三百余里。这当然是一种极力夸张,但淋漓尽致地形象化地表现了汉武极意淫乐,构成呼应。

  相传汉武游回中,时有歌美其行,道是“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如果真是这样,这一极盛出游的场面还无可厚非,那是向北方的月支、匈奴显示汉家国威,迫慑对方俯首称臣的壮举。然而诗人却不这样认为,而是笔锋一转,进入第三层:“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昔周文王出猎之前曾从卜中得知可以获霸王之辅,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水之上遇太公,时太公垂垂老矣,而文王载与俱归,立为师,周室因此而兴。襄野童典出《庄子·徐无鬼》,大意说黄帝将见至人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黄帝与随行人员都迷了路,问牧马童子,童子不仅知大隗和具茨之山,还告诉黄帝治天下莫过于无为。黄帝称童子为天师而告退。这两句是说,汉武出游回中,岂是像文王那样渭滨求兴霸业之贤辅,或是像黄帝那样襄野问为天下之大道,都不是,而是“但慕瑶池宴,归来乐未穷”,汉武所企慕的只是神仙之道,在神仙所居的瑶池来挥觞宴饮,纵享仙界之乐,归来还沉醉其中余兴不尽。

  这首诗借汉武帝讽唐明皇,因此其忧患是深沉的,而全诗的风格却是“悲懽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怨”(《诗法家数》)。诗中描写汉武极意淫乐,喜好神仙是极力烘托,反复渲染。先着力写宫馆之众,楼台之高,阁道之壮,佳人之美都管不住汉武,烘托出淫乐之极,后以“万乘”,“前军”两联的工整对仗,渲染出汉武出游的声势之威,好仙之极。这一连串的描写,空间阔大,景象壮观,极力驰骋,意绪骏快。最后笔锋一转,“岂问”两句陵地跌宕,使极力驰骋的思绪猛然一顿,在大起大落之中使其刺时叹己的主题得到了强化的表现,其鲜明如红梅映雪,空谷传音。可以说此诗蕴含深厚,豪中见悲是其最鲜明的特点。而在结构上上下回环,层层相生,语言上华丽缤纷,气势直下;在立意上高古典雅,超迈逸群。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42-14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