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和又作阴,老来畏冷自难禁。
余霙待伴留痕在,殊动骚人访戴心。
天气晴和又作阴,老来畏冷自难禁。
余霙待伴留痕在,殊动骚人访戴心。
俞桂

俞桂

字希郄,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诗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一作端平二年(1235)进士。曾在滨海地区为官,做过知州。他与陈起友善,有诗文往还。他的诗以绝句最为擅长,往往带着平静的心境观照自然,而时有独到的发现。文字清畅,亦富于诗情画意。 ▶ 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清川永路¹何极,落日孤舟解携(xié)²
译文:清清的江水长又长,到哪里是尽头?夕阳向西落下孤零零的船儿解开了缆索。
注释:¹永路:长路,远路。²解携:犹言分手。解:原作“自”,据《全唐诗》改。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鸟向平芜¹远近,人随流水携西。
译文:群鸟在田野上飞翔一忽儿近一忽儿远,闲人在船上听凭溪水飘荡忽携忽西。
注释:¹平芜:杂草繁茂的田野。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¹后溪。
译文:洁白的云朵飘浮在空中有一千里一万里,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山前的溪水山后的溪水。
注释:¹前溪:在湖州乌程县境。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chóu)(chàng)长沙谪去¹,江潭芳草²(qī)³
译文:从长沙又遭贬谪离开那里令人伤感失意,怀人的情思像江岸潭边的香草那样浓郁。
注释:¹长沙谪去:用贾谊事,贾谊遭权贵谗毁,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谪:被贬职。²芳草:香草,也比喻思念他人。³萋萋:原作“凄凄”,据《唐诗品汇》《全唐诗》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此诗运用舒缓的韵律淡笔勾勒典型的景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悲愤愁苦之情。前四句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后四句以抒情为主,托物寓意。全诗将作者惆怅与孤独的心情含蓄地贯注到景物形象之中,景中含情,笔致清婉,其画面之生动,传情之深远,耐人回味,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诗歌艺术造诣。

  前四句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含情。这里晴川、落日、孤舟、归鸟和远行的人,组成一幅江晚送别图。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这两句是作者回忆了数年前因友人梁耿被贬谪远离时,在苕溪为之饯行的情景,他以送别时眼前的“清川”落笔。清川长长,与梁耿的去路一样,不知到那里才是终点?落日时分,孤舟在川,两人只得分手。“落日”预示暮色的将临,给人的联想是前途黑暗;“孤舟”所呈现的是凄凉无助,它标志着人生境遇的险恶;这两句将这凄凉的环境气氛和人的悲苦心情极好的衬托出来了。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携西。”这两句描写了别后情景,远处近处的归鸟,飞向平芜深处,渐渐没有踪影,入随着流水,各分携西。这里,设景有象征意义,鸟飞平芜,渐渐隐没,象喻梁耿远去;溪水携西流,象喻人之离别,景中有情。友人离别后的惜别怅惘的心情,都在离别的场景中透露出来。情含景中,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后四句以抒情为主,托物寓意。白云、明月、春草无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千里万里,白云迷蒙,这是梁耿远去贬所沿途云路漫漫的情景,也是他心路迷茫的真实写照。前溪后溪,明月朗照,这是诗人留在送别地望月思友的情景。也是诗人自己的感想。作者这里是说尽管与友人相隔“千里万里”之遥,但飘然浮动、连绵不断的白云却可传载友谊;在同样皎洁的月光照耀下,使人感到相距再远,也只是“前溪后溪”之隔。浓厚的友谊跨越了巨大的空间界限,以白云与月光为纽带,将其二人紧紧连在一起。此句写得深情而婉转,真切感人。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这句点明他此次远行的原因,远谪长沙,梁耿固然惆怅不已,诗人也感到惆帐,为他的远谪感叹不已。这里十分坦白地写出作者对友人遭贬的不平与愤慨。而作者自己,不也遭受了同样的不幸。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愤之语。“江潭芳草萋萋。”写出作者眼前景色。他驰骋的心绪回到现实中来,眼望无尽的芳革,倍感茫然凄凉,心中的愁苦也正如这春草一样延绵不断,杳无尽头。

参考资料:
1、 (明)黄风池等编绘 吴企明 闫昭典评解.唐诗画谱说解:齐鲁书社,2005年06月第1版:136
2、 壮子选注.历代六言诗精品百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年06月第1版:20
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22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一点灯残鲁酒¹醒,已携孤剑事²离程³
译文:灯光微弱,近乎熄灭,酒醒了,自己背着孤剑准备离开。
注释:¹鲁酒:人们邀请客人饮酒,常谦称自己的酒为“鲁酒”,表示酒很薄。²事:服侍、侍奉。这里指相伴左右,相随。³离程:离别朋友之后的征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愁看飞雪闻鸡唱¹,独向长空背雁²行。
译文:惆怅的看着漫天飞舞的白雪,听着农家里的鸡鸣,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
注释:¹鸡唱,犹言鸡鸣、鸡啼。此处有“鸡唱”,原因是因为下文的“近关”,不然在茫茫胡天是听不到鸡唱的。²雁:诗人去北边大漠时应是深秋时节,诗人北行,雁南飞,故曰背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白草¹近关²微有路³,浊河连底冻无声。
译文: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浑浊的河流也因天寒而早已被冻住了,没有声响。
注释:¹白草:应为牧草,似莠yǒu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西北边疆生长的常见草类。²关:应为云伽关。³微有路:微,不显露,这里为什么“有路”?原因是这里与云伽关靠近,因常有人出入,但“微”又说明这地方 虽然近关,但也还有较长的一段距离,诗人还得加紧赶路。⁴浊河:一为黄河之兼称,一为水浑浊之河流,一为晋西北紫河。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此中来往本迢(tiáo)(dì)¹,况是驱羸(léi)²客塞城³
译文:这其中的来往本来就路途遥远,何况是驱赶着我这瘦弱之人,客居这边塞之城。
注释:¹迢递:遥远的样子。²羸:瘦弱。客:旅居他乡。³塞城:边塞之城。当时诗人是去唐朝的单于大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也称单于牙帐,它的前身是云中都护府,是唐代中央政府设在版图内最北的军政机构之一,位于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zǎo

luó tángdài 

diǎndēngcánjiǔxǐng xiéjiànshìchéng 
chóukànfēixuěwénchàng xiàngchángkōngbèiyànxíng 
báicǎojìnguānwēiyǒu zhuóliándòngshēng 
zhōngláiwǎngběntiáo kuàngshìléisàichéng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¹²烟渚(zhǔ)³,日暮客新。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注释:¹移舟:划动小船。²泊:停船靠岸。³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⁴客:指作者自己。⁵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¹²天低树³,江清月近人
译文: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¹野:原野。²旷:空阔远大。³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⁴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99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宿jiànjiāng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zhōuyānzhǔ chóuxīn 
kuàngtiānshù jiāngqīngyuèjìnrén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魏都¹接燕赵,美女夸芙蓉²
译文:魏都邻接燕国赵国,美女个个赛过芙蓉花。
注释:¹魏都:一作“魏郡”。唐时魏郡即魏州,属河北道。今淇水下游一带属当时魏州。²芙蓉: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qí)¹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译文:淇水流趟,宛如碧玉,舟车交通繁忙,日夜奔流。
注释:¹淇水:淇河。《尚书正义》:“河内共县,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县入河。”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
青楼¹夹两岸,万室喧歌钟²
译文:青楼夹两流而立,千家万户繁弦密鼓,歌声嘹亮。
注释:¹青楼:豪华的楼房。也指妓院。²歌钟:伴唱的编钟。此指歌乐声。
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译文:天下称此为豪贵之都,游此每每与豪杰相逢。
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
洛阳苏季子¹,剑戟(jǐ)²森词锋。
译文:你和洛阳苏季子一样,口齿流利,如剑戟森锋。
注释:¹苏季子:苏秦,字季子。²剑戟,泛指武器。
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译文:虽然还没有佩挂六国的相印,门前豪华轩车如奔马飞龙。
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
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
译文:有黄金数千两,还有白璧好几双。
散尽空掉臂,高歌赋还邛。
散尽空掉臂¹,高歌赋还邛(qióng)²
译文:散尽万金,两袖清风潇洒自在而去,高歌吟赋还故乡。
注释:¹掉臂:甩动胳膊走开,表示无所眷顾。²邛,中国古州名,汉置临邛县,唐时治所曾在临邛(今邛崃),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
落魄乃如此,何人不相从?
落魄¹乃如此,何人不相从?
译文:落魄的时候都如此豪爽,谁不愿意跟从?
注释:¹落魄:潦倒失意,放荡,不羁,豪迈不受拘束。
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
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
译文:此处一别,远隔黄河淮河,云山杳杳千万重。
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译文:何时再见,更尽一杯酒,到时候再论心胸。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的夏天,李白离长安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畅游梁宋(开封商丘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此诗当写于李白从梁宋到幽蓟(幽州和蓟州)时。此诗写和苏明府于淇水分别。诗人笔下,淇水景色壮丽,女子姣美。当时的淇水下游当是天下较富庶的地方,水面千船竞发,岸上万车争道。作者以苏秦比苏明府,颂扬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最后抒写别情,盼再次相见。

wèijùnbiémíngyīnběiyóu--bái

wèidōujiēyànzhàoměikuāróng

shuǐliúzhōuchēbēnchōng

qīnglóujiāliǎngànwànshìxuānzhōng

tiānxiàchēngháoguìyóuměixiāngféng

luòyángzijiànsēnfēng

liùyìnsuīwèipèixuānchēruòfēilóng

huángjīnshùbǎibáiyǒushuāng

sànjǐnkōngdiàogāoháiqióng

luònǎirénxiāngcóng

yuǎnbiéliǎngyúnshānyǎoqiānzhòng

shígèngbēijiǔzàilùnxīnxiōng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夏,会于葵(kuí)¹,寻盟²,且修好,礼也。
译文:夏天,齐桓公在葵丘与各国诸侯聚会,为的是重申原来的盟誓,使大家更加和好。这是合乎礼的。
注释:¹葵丘:宋国地名,在今河南兰考。一说在民权县东北。当时齐桓公与宋襄公、鲁僖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葵丘相会。²寻盟:重温旧盟。齐桓公曾在曹国的洮会合过鲁、宋等诸侯,故称“寻盟”。寻,通“爝(jué)”,把冷了的东西重新温一温,引申为重续或重温。盟,在神前立誓缔约。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¹使宰孔²赐齐侯胙(zuò)³,也:“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也:“且有后命。天子使孔也:‘以伯舅耋(dié)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也:“天威不违¹⁰(zhǐ)¹¹,小白¹²¹³¹⁴¹⁵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¹⁶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译文:周襄王派宰孔赏赐齐侯一块祭肉。宰孔说:“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特派我来,赏赐伯舅一块祭肉。” 齐侯刚要下阶拜谢。宰孔说:“且慢,后面还有命令哩。天子命我告诉您:‘伯舅年纪大了,加之对王室有功,特赐爵一级,不必下阶拜谢。’”齐桓公答谢:“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小白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不下拜’?果真那样,恐有失做臣下的礼仪,使天子也蒙受羞耻。怎敢不下阶拜谢!”下阶,拜谢;登堂,领赏。
注释:¹王:周襄王。²宰孔:周襄王的使臣。宰,官名。孔,人名。³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⁴文、武:周文王与周武王。⁵伯舅:周天子尊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尊称异姓诸侯为伯舅。⁶周,姬姓;齐,姜姓。耋老:老迈,年高。⁷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⁸加劳:加上有功劳。一说重加慰劳。⁹违:离。¹⁰颜:面。¹¹咫尺:距离很近,八寸为咫。¹²小白:齐桓公名。¹³余:我。¹⁴敢:怎敢。¹⁵贪:贪妄,意为恃宠而违礼法。¹⁶陨越:坠落。指违背礼法。

  这篇百字短文记述了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一个场面。粗读似乎平淡无奇,细品则觉别有滋味。

  依据周朝的规矩,“胙”是不应赐给异姓诸侯的,并且诸侯受赐必须“下拜”。周襄王却破例赐给齐侯“胙”并传令免去“下拜”之礼。这是为什么?齐桓公虽已年迈功高,且当着众诸侯的面,坚持要“下拜”受赐,绝不违礼法,又是为什么?文章围绕“下拜”二字,一波三折,既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也反映了当时还普遍存在尊周意识。

  周襄王对齐侯的特殊礼遇,不无讨好巴结之嫌,企盼霸主尊周,以维持周王室的生存与面子。他未必不觉屈辱、难堪,心中酸苦唯有自知。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这时已任诸侯盟主数十年,功高年迈,傲视群雄,称霸中原。周天子在他心目中未必有多大分量。但他在接受周天子赏赐时却表现出受宠若惊、诚惶诚恐的情态,非但谦恭有礼,甚至近于肉麻。与其说他的言行带有矫揉的成分,毋宁说他的表演相当成功。霸主尊周,固然是给周王室面子,而他表演的真正目的,则是给在场与不在场的诸侯看,借周天子的名号,使自己的霸权合法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后世曹孟德一类奸雄的祖师爷。

  《左传》刻画人物,往往着墨不多,很少客观地描绘,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本文写齐桓公只有一段话、一套程式化动作,却把一个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形象刻画得形神毕肖。

  附带说一句,《左传》作者评价历史人物的准则与当时儒家“尊王”的宗旨是一致的。所以文章在平稳朴实中仍可见到作者对齐桓公的赞许。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