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和又作阴,老来畏冷自难禁。
余霙待伴留痕在,殊动骚人访戴心。
天气晴和又作阴,老来畏冷自难禁。
余霙待伴留痕在,殊动骚人访戴心。
俞桂

俞桂

字希郄,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宋代官吏、诗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一作端平二年(1235)进士。曾在滨海地区为官,做过知州。他与陈起友善,有诗文往还。他的诗以绝句最为擅长,往往带着平静的心境观照自然,而时有独到的发现。文字清畅,亦富于诗情画意。 ▶ 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 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bìn)¹(hào)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²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³。从伯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yé)!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¹⁰,自当¹¹任之于时。至于超迁¹²,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¹³谢毅,赦后杀郡¹⁴人周矫,矫从兄¹⁵球诣¹⁶¹⁷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qiǎn)从事收¹⁸毅,付¹⁹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²⁰,身无王爵²¹,非廷尉所料²²,不肯受²³,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²⁴执据²⁵,时人比之张释之²⁶。时当南郊²⁷,简文帝²⁸为抚军,执政²⁹,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sì)往往有赦,愚意尝谓³⁰非宜。何者? 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yì)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quē),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sì)。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jī)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shì)曰简。
译文: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发都变白了。当时人们叫他王白须。最初拜官为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王导对他说:“吏部打算任命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担任诸王的佐吏呀!”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就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宜的时候任职。至于超格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 于是王彪之就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后任尚书左丞、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告发。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这件事在州里颠过来倒过去。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
注释:王彪之(305-377):琅琊(lángy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名臣,官至尚书令、护军将军、散骑常侍。¹须鬓:胡须和鬓发。²除:拜受。³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官职名。⁴从伯:父亲的堂兄,堂伯。⁵导:王导(276-339),字茂弘,东晋权臣,书法家。⁶选官:主管铨(quán)选的官吏,如旧日的吏部。⁷佐:处于辅助地位的官员,僚属。⁸邪:语气助词,表判断。⁹多少:这里指官位高低。¹⁰足计:值得计较。¹¹自当:自然应当。¹²超迁:越级擢升,破格提拔。迁:升迁。¹³太守: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但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¹⁴郡:古代行政区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¹⁵从兄:同祖父的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¹⁶诣:到。¹⁷州:扬州府。¹⁸收:拘捕。¹⁹付:交付。²⁰狱主:诉讼案件的当事人。²¹王爵:爵位。²²料:管辖,处理。²³受:受理。²⁴上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文字)。²⁵执据:据理力争。²⁶张释之:生卒年不详,字季,堵阳(今河南南阳方城)人,西汉文帝(前203-前157)时廷尉,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²⁷南郊: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特指帝王祭天的大礼。²⁸简文帝:司马昱(yù,320-372),晋穆帝时,升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372年1月6日至9月12日在位仅仅八个月后,便因忧愤而崩,为东晋第八位皇帝。²⁹执政:执掌朝政。³⁰谓:认为。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nǎ)¹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zhe)全无是处。
译文: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注释: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¹那:同“哪”。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¹。只疑(yí)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注释:¹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龚胜传》有“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此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参考资料:
1、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592-593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600-1601
3、 秦新民.感情真切 描绘入微——读辛弃疾《西江月·遣兴》.文史知识,1995(05).

西jiāngyuè ·qiǎnxìng

xīn sòngdài 

zuìqiětānhuānxiào yàochóugōng jìnláishǐjuérénshū xìnzhequánshìchù 
zuósōngbiānzuìdǎo wènsōngzuì zhǐsōngdòngyàolái shǒutuīsōngyuē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启颜录》
有一大虫¹,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²是肉脔(luán)³,欲。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之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¹⁰:“旦¹¹来遭见贤尊,愿郎君¹²且避道!”《启颜录》
译文:有一只老虎,想到野外寻找食物,看见一只刺猬仰面躺在地上,以为是块肉,便想叼走它。忽然老虎被刺猬一卷身,刺住了鼻子,吓得老虎狂奔起来,不敢停歇。一直跑到山里,老虎又困又累,不知不觉昏睡过去,刺猬于是放开老虎的鼻子走开了。老虎一觉醒来十分开心,走到橡树下面,低头看见地上带刺的橡果,赶紧侧身躲在一旁说:“今天早上曾碰见过令尊大人,希望郎君暂且给我让让路!”
注释:¹大虫:老虎。²谓:以为。³肉脔:肉块。脔:切成小块的肉。⁴欲:想要。⁵衔:咬,叼。⁶之:代词,指肉。⁷走:逃跑。⁸不觉:不知不觉。⁹橡斗:即橡栗,或栎实。橡树(栎树)的果实,外壳有刺毛。¹⁰云:说。¹¹旦:早上。¹²郎君:古代对年轻男子的尊称。
故交吾未测,薄宦空年岁。
故交吾未测,薄宦¹空年岁。晚节踪曩²贤,雄词冠当世。
译文:我那些旧日的朋友都音信杳然,居官卑微,空度了几多年华。你的节操直追先贤,你雄浑的诗文的当世最好的。
注释:¹薄宦:居官低微。²曩:过去,以往。
晚节踪曩贤,雄词冠当世。
堂节皆食客,门外多酒债。产业¹曾未言,衣裘与人敝。
译文:你的厅堂之中坐满了食客,对外还欠着许多酒债。你从不言及财产积累之事,与朋友共衣,即使穿破了也毫不在意。
注释:¹产业:财产。
堂中皆食客,门外多酒债。
飘飖¹戎幕下,出入关山际。转战轻壮心,立谈²有边计。
译文:你供职幕府,随军转徙,出入于关隘山峰之间。苦战之时不以所谓豪情壮志为意,瞬息间并能拿出安定边塞的妙计。
注释:¹飘飖:即飘摇。²立谈:指时间短促之间。
产业曾未言,衣裘与人敝。
云沙自回合,天海空迢递。星高汉将骄,月盛¹胡兵锐。
译文:云雾、沙尘在风中回旋、聚散,天穹空旷高远。月盛星高,战斗十分频繁,当此之时唐军将领却十分骄纵,而胡人军队锐气正盛。
注释:¹月盛:月满之时。
飘飖戎幕下,出入关山际。
沙深冷陉¹断,雪暗辽阳闭。亦谓扫欃枪²,旋惊陷蜂虿。
译文:沙漠渊深阻断冷陉,雪天里天光暗淡,辽阳城门紧闭。本来说要消弭兵患,却突然惊讶地发现自己已深陷敌阵。
注释:¹冷陉:山脉名称,在今辽宁开原。²欃枪:彗星的别名。
转战轻壮心,立谈有边计。
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遥飞绝汉书,已筑长安第¹
译文:先期归来的军队回来时说是打了胜仗,而逃回的骑兵却传来战败的实况。军中远远地传来求援的文书,而主帅已在长安城中建起了自己的私第。
注释:¹已筑长安第:意指边将不关心国家边防,只关注自己的私产。
云沙自回合,天海空迢递。
画龙俱在叶,宠鹤¹先居卫。勿辞部曲勋,不藉将军势。
译文:朝廷徒有好士之名,受到朝廷恩宠的败军将领反而先行返回了长安。将领不要争抢部署的功劳,部署不应凭借将军的威势。
注释:¹宠鹤:语见《左传·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星高汉将骄,月盛胡兵锐。
相逢季冬月,怅望穷海裔¹。折剑留赠人,严装遂云迈。
译文:我们的冬季之月相遇,惆怅地望着远方的海边。解下长剑送给你,你将整肃衣裳踏上远行之路。
注释:¹海裔:海边。
沙深冷陉断,雪暗辽阳闭。
我行将悠缅¹,及此还羁滞。曾非济代谋,且有临深²诫。
译文:我离开家时就已充满了忧虑,到了这里又长期遭受阻绊。我虽没有周济当代的谋略,却还算兢兢业业。
注释:¹缅:思虑的样子。²临深:面临深渊。
亦谓扫欃枪,旋惊陷蜂虿。
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眇忆青岩栖,宁忘褐衣拜¹
译文:随着波浪或清或浊,和物体一样或丑或美。闭着眼睛想着那栖居于青岩之间,忘却那追逐功名之事。
注释:¹褐衣拜:以平民的身份入拜朝节。
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
自言爱水石¹,本欲亲兰蕙²。何意薄³松筠,翻然重菅蒯。
译文:我一直都希望能与贤良清廉之人为伍,与品德高尚的贤者相伴。为何我与志行高远之人相伴,却仍然才质平平。
注释:¹水石:清水、白石,比喻贤良清廉之人。²兰蕙:两种香草,比喻品质高尚者。³薄:接近。⁴松筠:松树和竹子,比喻志行高洁之人。
遥飞绝汉书,已筑长安第。
恒深取与分,孰慢平生契。款曲¹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译文:我一直十分谨慎于义利的取舍,哪里敢怠慢平素做人的原则?此时我热情地招待你,可惜又要痛苦地和你分别。
注释:¹款曲:衷情。
画龙俱在叶,宠鹤先居卫。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沦替。适赵¹非解纷,游燕²往无说。
译文:我虽遇上好时候,惭愧的是不能树立美好的名誉和节操。到了赵国却不是去排忧解难,到了燕国也没有达到游说的目的。
注释:¹适赵:反用鲁仲连为赵国排忧解难的典故。²游燕:反用苏秦到燕国游说的典故。
勿辞部曲勋,不藉将军势。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倏若异鹏抟¹,吾当学蝉蜕²
译文:浩大的歌声正回荡在天空,遒劲的鸟儿正想着凌空飞翔。你将如奇异的大鹏鸟那样,忽然间展翅高翔,我且学习那蝉蜕去外壳一般隐居去吧。
注释:¹鹏抟:大鹏展翅高飞,典出《庄子·逍遥游》。²蝉蜕:喻指远离尘俗。
相逢季冬月,怅望穷海裔。
相逢季冬月,怅望穷海裔。
折剑留赠人,严装遂云迈。
折剑留赠人,严装遂云迈。
我行将悠缅,及此还羁滞。
我行将悠缅,及此还羁滞。
曾非济代谋,且有临深诫。
曾非济代谋,且有临深诫。
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眇忆青岩栖,宁忘褐衣拜。
眇忆青岩栖,宁忘褐衣拜。
自言爱水石,本欲亲兰蕙。
自言爱水石,本欲亲兰蕙。
何意薄松筠,翻然重菅蒯。
何意薄松筠,翻然重菅蒯。
恒深取与分,孰慢平生契。
恒深取与分,孰慢平生契。
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沦替。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沦替。
适赵非解纷,游燕往无说。
适赵非解纷,游燕往无说。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
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
这首诗是诗人在蓟门一带为赠别王悔而作。全诗以悲哀的自述开篇,承此而称赞了友人倜傥的风采,转而开始对边塞现实进行淋漓尽致的剖析,复又言自己不得志的经历,最后勉励友人一番,赌气似的声明要隐居而去。其实诗人之所以对边塞事宜那么关心,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获得重用,因此,从内心讲,他是不愿意去隐居的,但现实又令诗人感到十分失望和无奈,内心十分矛盾。同时,诗人对边塞黑暗已有深刻认识,也预感到友人此去恐怕十分不利,却又不便明说,只是一个劲地称赞、鼓励,因此诗节多有转折突兀,前后矛盾之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99-101页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鲁肃代周瑜,当之¹陆口,过²蒙屯下。肃意³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yì)蒙。酒酣(hān),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yú)?”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fǔ)¹⁰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suì)¹¹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tún)次比近¹²,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¹³以兵并蒙。蒙固¹⁴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¹⁵如此。
译文: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当时吕蒙屯军与成当、宋定、徐顾非常的靠近。这三位将军战死后,他们的儿子都还很小。孙权想把这三人的军兵,全都给吕蒙。可是吕蒙坚决的辞让,说这三位将军勤劳国事,为国家战死,国家还是不应该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忘记这些孤儿。接连上书多次,孙权才同意这一做法。吕蒙又找到了几位老师,让他们辅导这些孩子,他对国家、朋友的操心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注释:¹之:动词,到。²过:到,到达。³意:心思。⁴轻:轻视,藐视。⁵故意:原来的想法;故:原来,以前。⁶宜:应当。⁷诣:拜访。⁸虞:意料,预料。⁹造次:鲁莽,轻率,大意。¹⁰拊:抚摸。¹¹拜:拜望,拜见。¹²比近:靠近。¹³悉: 全,都。¹⁴固:坚决地。¹⁵率:大概,大略。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