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落偏州少士夫,一鸱求借是书无。道山堂外长廊下,黄卷如云记石渠。
牢落偏州少士夫,一鸱求借是书无。道山堂外长廊下,黄卷如云记石渠。
周紫芝

周紫芝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 16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
阴山¹千里横东西²,秋声浩浩鸣秋溪。
译文:天山自西向东延绵千里横亘于新疆中部,秋天的西风在溪涧寒气逼人。
注释:和(hè)人韵:这首诗用丘处机诗《自金山至阴山纪行》韵。丘处机诗见《长春真人西游记》。¹阴山:指天山,此处指西天山塔勒奇山。²横东西:指天山自西向东横亘于新疆中部。
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
猿猱(náo)鸿鹄(hú)不能过,天兵百万驰(chí)霜蹄。
译文:即使在这猿猱不可攀,鸿鹄不能越的高山之上,蒙古军队仍可以驰骋而过。
万倾松风落松子,郁郁苍苍映流水。
万倾松风落松子,郁(yù)郁苍苍¹映流水。
译文:万顷松林在一阵风之后都落下了松子,而流水映着松林茂盛的样子。
注释:¹郁郁苍苍:茂盛的样子。
六丁何事夸神威,天台罗浮移到此。
六丁¹何事夸神威,天台²罗浮移到此。
译文:天兵天将不知为什么夸耀自已的神威,把天台山和罗浮山都移到了这里。
注释:¹六丁:天兵。²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属仙霞岭山脉的东支;山势挺拔,溪涧深切,林木葱郁,风景秀丽。罗浮,山名,在今广东省境内,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余座,风景秀丽,为道教名山。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峦突兀何雄雄。
云霞掩翳(yì)¹山重重,峰峦突兀(wù)²何雄雄³
译文:云和霞遮蔽这重重群山,高耸的山峦显得气势威盛。
注释:¹翳:遮蔽。²突兀:高耸的样子。³雄雄:气势威盛的样子。
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
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
译文:自古以来就是阻隔西域的天险,使人们不能与中原相同。
细路萦纡斜复宜,山角摩天不盈尺。
细路萦(yíng)(yū)¹斜复宜,山角摩天不盈²尺。
译文:小路回旋曲折直的斜的都有,山顶快要直冲云霄却还是不够高。
注释:¹萦纡:回旋曲折的样子。²盈:满,足。
溪风萧萧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溪风萧萧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译文:溪涧里风声萧萧,溪水寒冷无比,山上落满的花却没有人的身影。
四十八桥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
四十八桥¹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
译文:四十八桥像一行雁阵横跨丛山之中,这壮观的景象真是非一般景致所能比。
注释:¹四十八桥:果子沟中所建桥数。元代以前,果子沟未通轮轳,谷中松林稠密,怪石嵯峨,道路曲折,急流奔泻。元世祖成吉思汗西征时,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命他的二太子察合台率部在此一带凿石开路,刊木为桥,建桥四十八座,从此打开了中原通向伊犁河流域的通道。
临高俯视千万仞,令人凛凛生恐惶。
临高俯视千万仞¹,令人凛(lǐn)²生恐惶。
译文:在高处俯瞰感到极其高,高到会令人感到恐惧。
注释:¹千万仞:极写其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以周尺的七尺(一说尺)为一仞。²凛凛:恐惧的样子。
百里镜湖山顶上,旦暮云烟浮气象。
百里镜湖¹山顶上,旦暮云烟浮气象。
译文:水平如镜的赛里木湖在山顶上,傍晚也是雾气弥漫的气象。
注释:¹镜湖:此指水平如镜的赛里木湖。湖在今新疆博乐市西南,俗称三台海子。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30公里,四周群山环抱,雪峰倒影,景色清幽。
山南山北多幽绝,几派飞泉练千丈。
山南山北多幽绝¹,几派²飞泉练³千丈。
译文:果子沟中有许多泉水形成的瀑布落千丈,似白绢一般美丽。
注释:¹幽绝:极其深险的山谷。²派:水的支流。³练:白色的熟绢。
大河西注波无穷,千溪万壑皆会同。
大河西注¹波无穷,千溪万壑(hè)皆会同。
译文:塔勒奇水浩浩荡荡向西部流去,所有的溪壑都将汇集在一起。
注释:¹大河西注:指塔勒奇水浩浩荡荡向西部流去。
君成绮语壮奇诞,造物缩手神无功。
君成绮(qǐ)语壮奇诞,造物缩手神无功。
译文:你的诗用语奇特,给本来就很神奇的天山景物增添了奇异色彩,使天神对此也无法发挥功力。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¹
译文:山峰高峻,月亮升在天空也被山尖挡住,到了四更天才能见到挂在中天的月亮。
注释:¹半埋雪:有一半埋在雪中。
遥思山外屯边兵,西风冷彻征衣铁。
遥思山外屯(tún)边兵,西风冷彻征衣¹铁。
译文:想那远在山外的戍边士兵,穿在身上的铠甲肯定早已冷透。
注释:¹征衣:铠甲,又称铁衣。

  这首七言古诗四句一转韵,从不同侧面渲染阴山的高峻艰险,壮丽雄奇。既有鸟瞰式全景,亦有局部之景,但都显得气势非凡,郁勃阳刚之力。而突出阴山之“天险阻西域”,“令人凛凛生恐惶”,乃意在衬托“天兵百万”之军威,表现元军西征之锐气,人与自然相映生辉。此诗明显受李白《蜀道难》之影响,但词意时有重复,艺术锤炼尚欠火候。全诗感情豪放,诗笔纵恣;诗中大量使用夸张、想象、比喻、对比使诗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生动形象。

  此诗在作法上首先是写境雄阔。如写山之雄浑则“阴山千里”“万顷松风”;写山之髙峻则“山角摩天”“泉练千丈”;写人、神之威则“天兵百万”、“六丁”移山;写水势之盛则“百里镜湖”“千溪万壑”。诗人以如椽巨笔任意挥洒,将阴山的雄奇之景写得瑰伟崇高,震人心魄。

  其次是描写铺张扬厉。全诗三十二句,韵脚四句一转,在诗人笔下,阴山的山、谷、路、风、水、树、桥、瀑、湖、霞、猿、鸿、花、月、雪、人等各种景物无不任意驱遣,令人目不暇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西域天山的神奇风采。另外,诗中除了大量使用夸张、想象、比喻、对比的语言以突出其形象性外,还大量运用“郁郁”“苍苍”“重重”“雄雄”“萧萧”“凛凛”等叠音词,不仅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生动形象,而且吟咏之间节奏感强,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感。

  全诗感情豪放,诗笔纵恣,写景气象万千,有飞动之势,显示出诗人阔大的胸怀和张扬的诗歌个性。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354-355

guòyīnshānrényùn

chǔcái yuándài 

yīnshānqiānhéngdōng西 qiūshēnghàohàomíngqiū 
yuánnáohóng鸿néngguò tiānbīngbǎiwànchíshuāng 
wànqīngsōngfēngluòsōng cāngcāngyìngliúshuǐ 
liùdīngshìkuāshénwēi tiāntáiluódào 
yúnxiáyǎnshānchóngchóng fēngluánxióngxióng 
láitiānxiǎn西 rényānzhōngyuántōng 
yíngxié shānjiǎotiānyíngchǐ 
fēngxiāoxiāoshuǐhán huāluòkōngshānrényǐng 
shíqiáohéngyànháng shèngyóuguānzhēnfēicháng 
língāoshìqiānwànrèn lìngrénlǐnlǐnshēngkǒnghuáng 
bǎijìngshāndǐngshàng dànyúnyānxiàng 
shānnánshānběiduōyōujué pàifēiquánliànqiānzhàng 
西zhùqióng qiānwànjiēhuìtóng 
jūnchéngzhuàngdàn zàosuōshǒushéngōng 
shāngāogēngcáiyuè yuèshānfēngbànmáixuě 
yáoshānwàitúnbiānbīng 西fēnglěngchèzhēngtiě 
湖天阔,清湘望断三更月。三更月,猿声是泪,鹃声是血。
湖天¹阔,清湘²望断³三更月。三更月,猿声是泪,鹃声是血
译文:湖南的天空辽阔,我在这里长时间地遥望那深夜的月亮。在深夜的月色笼罩中,猿声、杜鹃声的啼叫充满悲愁。
注释:¹湖天:此处指湖南的天空。²清湘:湘江之清流。此处指湖南。³望断:指望了又望,直至望不见还在望。⁴三更月:深夜之月。⁵猿声是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⁶鹃声是血:相传周末蜀主望帝,禅位其相鳖灵,化为杜鹃,其声凄绝,人言此鸟啼至出血乃止。唐人李山甫《闻子规啼》诗云:“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
曲终数点烟鬟没,此间自古离愁窟。离愁窟,几丛斑竹,临江犹活。
曲终数点烟鬟(huán)¹没,此间自古离愁窟(kū)。离愁窟,几丛斑竹²,临江犹活。
译文:乐曲终了消没于群山中,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离愁别恨聚集的地方。在这离愁别恨聚集之地,有成丛的斑竹,还生长在江边。
注释:¹烟鬟:形容峰峦的青翠。²斑竹:又称湘妃竹。竹上有紫黑色斑纹,故名。相传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其妃娥皇、女英追至湘地,不及而泪下沾竹,故竹斑如泪痕。

  黄仲则于乾隆34年(1769)冬天到达湖南。他凭吊了汨罗江畔屈原、贾谊的祠堂,登临衡山,观赏了南岳风光。名胜古迹,振奋了诗人雄奇的意气,也引发诗人无限慨叹。虽然谒见了湖南观察使王太岳,但并未找到安身之地。终于在第二年春末夏初,怀着忧伤心情,“浮洞庭,由大江以归”。即将离开湖南时,面对浩浩洞庭,诗人写下了这首词。

  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正如诗人在《洞庭行赠别王大归包山》中所云:“洞庭一泻八百里,浮云贴天天浸水。”词限于句式,仅用“湖天阔”三字,概括了这种境界。“清湘望断三更月”,诗人极目回望经过的湘水,依依不舍。“三更月”,言凝望之久,清凉的月光也给人凄凉之感。“猿声是泪,鹃声是血”,形容伤感之极。《水经注·江水》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名句,从此猿鸣与眼泪结下了不解之缘。《华阳国志》谓蜀帝杜宇化为杜鹃,声声哀鸣,乃至流血。白居易《琶琶行》把两者合而为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猿声鹃声,血泪和流,是古代文学表示悲伤的典型事物。上片泛写伤感,下片月明离愁。

  “清湘望断”,在久久的凝视中,浮现出湘水女神的形象。屈原《远游》云:“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湘灵鼓瑟成了人们神往的情景。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对此作过描摹,其著名的结句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里的“曲终数月烟鬟没”,略作变化,曲终人杳,神女隐于湘水之中。烟鬟,指妇女鬓发,借指神女,喻其风神。“数月”,影影绰绰,不甚分明的样子,托出神妙气氛。湘水女神相传是大舜妻子娥皇、女英两姊妹。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思念不止,泪下沾竹,成为斑竹(见任昉《述异记》)。因此,“此间自古离愁窟”,娥皇姊妹与舜的生离死别成为千古悲剧,现在尚有“几丛斑竹,临江犹活”可证。用一个“活”字说明它曾惹起古今多少黯然销魂之感。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
重阳初启(qǐ)¹,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chán)至,连翩(piān)霜雁来。
注释:¹启节:古代使臣出行,执节以示信。后因谓侍从引驾或高级官吏起程为“启节”。
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¹才。
注释:¹孟嘉:东晋时大将军桓温的参军。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
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阴行先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愁生山外山¹,恨杀树边树²
译文:座座山峰愁情不断,株株树木遗恨无限。
注释:¹山外山:山外之“山”,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²树边树:同山外山一样暗指。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隔断¹秋月²明,不使共一处。
译文:请隔断这秋月的光辉,宋朝的遗民与新贵们不共戴天。
注释:¹隔断:隔绝、遮断。²秋月:此处借之表达愿望,代指外边的世界。

  此诗前两句用“山外山”、“树边树”的视觉形象引发国破家亡的愁怨和遗恨;后两句诗人紧承前语,针对元代统治者发出的反抗心声,揭示出诗人自己与元朝统治者“不共戴天”的主题。全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生动质朴的比喻,率直地表示亡国之恨,字字咬牙,句句切齿,有颠倒乾坤,截断众流之气魄。

  第一、二句作者为了表现胸中的“愁和“恨”,不是采取怒发冲冠式的直接表露,而是借物寓怀,以一种环境衬托的比喻手法,巧妙地用“山外山”“树边树”的视觉形象引发国破家亡的愁怨和遗恨。这里的“山”“树”,不仅指自然的“山”“树”,更寓意元兵占领的一片浑浊世界。山、树本可使人赏心悦目,然而在亡国遗民眼中,只能勾起无限的愁和恨。

  第三、四句紧承一、二句,诗人设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树能够隔断秋月的光明,照我就不照他,照他就不照我,使我和他“不共一处”。这样以含蓄的手法,揭示出诗人自己与元朝统治者“不共戴天”的主题。诗人虽未明言同谁“不共一处”,不过,从诗人所写“无处堪挥泪”(《书文山卷后》),“我愁无地可耕渔”(见《宋遗民录》)等句,则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灭宋的元代统治者,使诗人陷入“无处”“无地”的厄运,所以诗人在月色如银的秋夜,迸发出的愁恨,不能仅仅看作是个人的恩怨。确切地说,全诗乃是针对元代统治者发出的反抗心声,誓欲隔断明亮的秋月,虽然想隔断秋月的光明,事实上却是不可能的,但诗人不愿与元代新贵们“共一处”,其态度之坚决,气节之坚贞,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前人评谢翱诗曰:“所作歌诗,其称小,其指大,其辞隐,其意显,有风人之余,类唐人之卓卓者。”(《谢翱传》)此诗即可见诗人风格之一斑。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等编著,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02,第333-334页

qiū--xièáo

chóushēngshānwàishānhènshāshùbiānshù

duànqiūyuèmíng使shǐgòngchù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玉蟾(chán)¹离海上,白露湿²花时。
译文:月亮从天边升起,渐渐地离开了海面,此时白露正沾湿了花瓣。
注释:¹玉蟾:指月。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²湿:此处是沾湿的意思。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云畔¹风生爪²,沙头³水浸(jìn)眉。
译文:风吹得云朵散乱,像云朵生出了爪子,沙洲水冷致使寒气沁湿眉毛。
注释:¹畔:旁边,边侧。²风生爪:意谓风吹得云朵散乱,像云朵生出了爪子。³沙头:沙滩边,沙洲边。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乐哉弦管¹风,愁杀²战征儿³
译文:歌吹弹唱娱乐了人们,却使得征战的士兵想起远在天边的家乡。
注释:¹弦管:指管、弦两种乐器。此处泛指歌吹弹唱。²愁杀:谓使人极为忧愁。杀,同“煞”,表示程度深。³战征儿:征战的士卒。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因绝西园¹赏,临风²一咏诗。
译文:想起这些我不再西园里赏月了,面对此情此景,吟诵出这首诗。
注释:¹西园:指铜雀园,在文昌殿西,故称。²临风:当风,迎风。

  这首诗通过对“山上月”和“水上月”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位置和环境,营造出一种明媚舒畅、迷离幽静的境界,并从音乐声联想到边塞征战士卒对家乡的思念。此诗语言清新,意境清幽。

  诗的开头“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两句描绘了初月的倩影,和月光下的花朵,夜色笼罩下彼此辉映,如同恋人般呢喃细语,营造出一种迷离幽静的意境。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两句的景色描写极为精彩,微风吹动白云,让白云也生出了爪牙;沙头的流水不经意漫上了岸边的草坪,看似静态的事物写得灵动活泼。“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两句,出句是环境描写,远处的客船上管弦清越,欢声笑语,是一帮人在做长夜之饮;对句写那些戍守边关、征战沙场的士兵,这音乐让他们躁动不安。最后“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写诗人拒绝游赏西园,独自来到江边,看着天上的明月和水里的月光,迎着温柔的晚风吟起诗来。

  这首诗并非严格的五言律诗,但已经非常讲究对仗和修辞。中间两联“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和“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对仗相当工整。此诗意境清幽,由月亮引出乡愁,是自古以来众多文人骚客所追捧的创作思路。因此,在中国,月亮早就和家乡绑在了一起,有月亮的地方,就会有思家的人。李白的诗,月亮有月亮的皎洁美,山水自然有山水的清新美。

参考资料:
1、 安 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上).成都:巴蜀书社,1990:1
2、 王国巍.李白诗歌鉴析[D].成都:西华大学,2013:4-6

chūyuè

bái tángdài 

chánhǎishàng báishī湿huāshí 
yúnpànfēngshēngzhuǎ shātóushuǐjìnméi 
zāixiánguǎn chóushāzhànzhēngér 
yīnjué西yuánshǎng línfēngyǒngs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