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蕴山头多白云,白云深处药苗芬。
威音王佛随时种,元始天尊下手耘。
石女骑龙攀雨(左瓜右瓜),木人驾虎摘霜芸。
不论贫富家家有,採得归来各一斤。
王蕴山头多白云,白云深处药苗芬。
威音王佛随时种,元始天尊下手耘。
石女骑龙攀雨(左瓜右瓜),木人驾虎摘霜芸。
不论贫富家家有,採得归来各一斤。
白玉蟾

白玉蟾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 11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
早雁忽为双,惊¹秋风水窗。
译文:最早向南迁徙的大雁忽然成双飞过,秋风吹过临水窗户,惊异秋天就这样降临了。
注释:¹惊:惊异,诧异。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译文:耿耿长夜难眠,起身坐起,透过船窗向外望去,只见空寂辽阔的寒江中,撒满了繁星与残月的倒影。

shuǐ宿wényàn

 tángdài 

zǎoyànwéishuāng jīngqiūfēngshuǐchuāng 
chángrén xīngyuèmǎnkōngjiāng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斗草¹阶前初见,穿针²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chāi)³。靓(jìng)眉沁(qìn)绿,羞脸粉生红。
译文:与你初相见是你在阶前与女伴斗草的时候,七夕你在楼上与女伴穿针时我们再次相逢。斗草时你裙子沾满露水,头上的玉钗在风中微微颤动。七夕时,只见装扮秾丽,眉际沁出翠黛,脸儿更是羞得生出娇红。
注释: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¹斗草:古代春夏间的一种游戏。宋代在春社、清明之际已开始斗草。²穿针:指七月七日七巧节。³玉钗风:指女子头上的玉钗在风中抖动。⁴靓(jìng)妆:秾丽的打扮。⁵眉沁绿:黛石描眉所显现的青绿色。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流水便随春远¹,行云²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³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译文:不料华年似水,伊人已不知流落何方,也不知依附了何人。每当深夜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空空荡荡,心中再也无法填满。只能在春雨飞花的梦中,跋山涉水,苦苦找寻。
注释:¹“流水”句: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化来,此处指女子去远,无处寻觅。²行云: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喻指女子如行云一样飘忽不定。³锦屏:内室的屏风,此指内寝。⁴飞雨:微雨。

  此词系作者为思念一个自己曾经深爱过的女子而作,全词写情婉转而含蓄。作者正面写了与女子的初见与重逢,而对于两人关系更为接近后的锦屏前相叙一节却未作正面表现,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梦中相寻一节也写得很空朦,含蓄地暗示了多量的情感内涵,把心中的哀愁抒写得极为深沉婉曲。

  上片叙写与女子初见及其后交往,通过描写穿戴、刻画神态表现女子之美。起首一句,写有一天女子同别的姑娘阶前斗草的时候,词人第一次看见了她。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而柳永《木兰花慢》清明词云“盈盈,斗草踏青”,则春日亦有此游戏。“穿针楼上曾逢”,转眼又到了七夕。七夕,女子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这种风俗就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这天晚上,穿针楼上,他又同她相逢了。“罗裙香露玉钗风”以下三句,是补叙两次见面时她的情态。她的裙子沾满了花丛中的露水,玉钗头上迎风微颤。她“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靓妆才罢,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脸上不禁泛起了娇红。以上既有泛写,又有细腻的刻画,一位天真美丽的女子形象如目前。末句一“羞”字,已露情意。过片“流水”一联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结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们的欢聚,可惜不能长久。“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高唐赋》)的典故,说她像传说中的神女那样,不知又飘向何处,依附谁人了。“酒醒长恨锦屏空”,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可是,那情感却一直留了下来。每当夜阑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是空荡荡的,他永远也找不回能够填满这空虚的那一段温暖了。正因为她象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梦里相寻了。“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春雨飞花中,他独个儿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那女子。尽管这是梦里,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她。此处以梦境相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深爱过的女子深沉的爱恋和思念。

  晏几道是一位没落的贵公子。然而,他与绝大多数玩弄、侮辱女性、不把女性当人看的封建士大夫不同,许多作品中能以同情的、严肃的态度塑造底层女子的形象。此词便表现出词人不能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意无意地揭示出他心中有一种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崇高情操。

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
饥不从猛虎食¹,暮不从²野雀栖(qī)³
译文:饿死也不与猛虎一起去吃人,晚上无处栖身也不能与野雀同栖一林。
注释:¹食:猎食。²从:跟从。³栖:栖息。
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
野雀安¹无巢,游子为谁骄²
译文:野雀怎么可能会没有窝巢,游子又能够为谁而自重自爱?
注释:¹安:怎么。²骄:此处是自重自爱之意。

měngxíng ·cóngměng

míng liǎnghàn 

cóngměngshí cóngquè 
quèāncháo yóuwèishuíjiāo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西母¹酒将阑(lán)²,东王³饭已干。
译文:宴会上西王母已将要把酒饮尽,东王公的饭也已经快吃完。
注释:¹西母:即传说中的西王母。²阑:残尽。³东王:即传说中的东王公,又名东皇公。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君王¹若燕²去,谁为曳(yè)³车辕(yuán)
译文:君王啊如果您去瑶池赴宴,谁来为您驾辕飞奔向前?
注释:¹君王:指称帝王。²燕:通“宴”。³曳:拉。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非烟亦非雾,幂(mì)¹映楼台。
译文:不是烟,也不是雾,它浓密地笼罩着楼台。
注释:¹幂幂:浓密状。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译文:白鸟掠过将它点破,夕阳斜映又将它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肯随芳草歇¹,疑(yí)逐远帆来。
译文:它怎么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寂灭远去?我真怀疑,它正追随着那远远的白帆,渐渐到来。
注释:¹歇:消歇,消失。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谁会山公¹意?登高醉(zuì)始回。
译文:有谁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远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
注释:¹山公:晋山简,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

  李白诗“芳草换野色”,杜甫诗“竹风连野色”,姚合诗“嫩苔粘野色”,这些诗句中的“野色”,都可以按郊野的景色理解。然而,范仲淹这首诗里的“野色”,却别有所指,指一种具体的东西。这东西,非烟非雾,可开可合,能歇能行,而又难以实指,不可名状,无法形容。但是,春日郊行,诗人凝神四望,触目皆是这种东西,只见它在浮动,在荡漾,在闪烁;它是空气,还是水汽,抑或是一种光的折射,单凭直觉,是很难分辨清楚的。这东西本身已不好描绘,至于喝足了酒,醉眼朦胧所见到的这东西的模样,更是难以捉摸了。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正是把这种看不清楚的东西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了。即梅尧臣所说的“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范仲淹描摹野色:首先,他选定了春季这个最丰富多彩的季节作为背景,然后从春天的不可捉摸的氛围中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景象来作暗点陪衬,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表现了野色的美好。

  野色既然是无所不在,但又不是实体,诗人马上把它与烟雾这些流动虚幻、不能触摸的东西联系起来,说它不是烟,也不是雾,但如同烟雾一样,浓密地映照笼罩着楼台。首句用的是否定中带有肯定的手法,野色与烟雾当然不是同样的东西,但有相近的性质,它占据了每一处视线与感觉所能到达的地方。实际上,诗把烟雾也作为野色的一部分写了进去。首联是通过同类作譬,又以楼台这一实物作参照,说明野色的存在,下面两联也都采用这一方法,继续铺写。诗说白鸟在野地里飞,把野色给点破;夕阳照着野外,把野色给剖开。野色弥漫,它不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减少消失,又好像追随着远处的船帆,渐渐逼近。这两联用了一连串动词,使表面上看不见、不存在的东西,通过白鸟、残阳、芳草、远帆的动作与变化,有力地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这种写法,就好比写风而着力刻画草木摇动、落英缤纷,写月而极力描写飘浮的云一样。末联“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在朦胧之中翻进一层。山公山简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作者以山简自况,说他登山喝酒,归时醉眼模糊,见到这种野色。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是写老眼昏花,这里则是以醉酒眼花,来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总之,无论是物,或者是人,都是为标现野色服务的,都是“虚者实之”的实体。

  烘托野色的实体,并非实打实地端出来,不是照像式的再现,而是实中有虚,因而透过朦胧野色,一幅玲珑剔透、笔墨淋漓的山水画就展现出来:天上挂着红色的夕阳,空中飞着白色的鸟儿,烟岚笼罩着楼台,芳草连接着江边,帆影露出于江中,还有自远山醉归的主人。这些景物与野色相映照,虚虚实实,藏头露尾,如同云中龙,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在这幅图画里,体现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旷达的情怀。诗的用意正是要通过野色和这美丽的画面来表现作者的乐观精神。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9-60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17

fànzhòngyān sòngdài 

fēiyānfēi yìnglóutái 
báiniǎodiǎn cányánghuánzhàokāi 
kěnsuífāngcǎoxiē zhúyuǎnfānlái 
shuíhuìshāngōng dēnggāozuìshǐh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