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帘暖幕笑如烘,春事还归缥缈中。
红药一枝寒食过,东风万点海棠空。
晴帘暖幕笑如烘,春事还归缥缈中。
红药一枝寒食过,东风万点海棠空。
白玉蟾

白玉蟾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 11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家在闽山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
家在闽山¹东复东,其中岁岁²有花红。
译文:我的家住在闽山的东面,在那里每年都会有花开放。
注释:¹闽山:本名乌石山,唐天宝二年(公元749年)改称闽山。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旧城内之西南隅。与九僵山、越王台合称为“福州三山”。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又改名道山。此处以山代指福州市。²岁岁:年年。
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译文:现如今我不在花开放的地方,但是那些花依然在过去开花的地方开花。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
非关¹宋玉²有微辞³,却是襄(xiāng)梦觉迟。
译文:并非是宋玉喜欢隐喻托讽常常有微辞,而是楚襄王沉迷艳梦醒来得实在太迟。
注释:¹关:涉及。²宋玉:战国楚辞赋家,事楚襄王。³微辞:以委婉含蓄的言辞托讽。⁴襄王:楚襄王。
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一自高唐赋(fù)成后,楚天云雨¹尽堪疑。
译文:自从那惊世名作《高唐赋》写成传开之后,有关楚天云雨的诗章被认为全都可疑。
注释:¹楚天云雨:后以云雨指代男女合欢之事。此指表现男女爱情的作品。

  这首即事议论之诗,借宋玉以写自己,含蓄深刻而措辞委婉。

  诗的前两句是说,并非宋玉特别喜爱隐舍不露的言辞托讽,正是因为襄王沉迷艳梦,迟迟不醒,这就暗示自己确有微辞托讽之作,而且是事出有因,不得不然。后两句是说,自从《高唐赋》问世以后,凡是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便都值得怀疑为别有托讽了。这就暗示说,诗人自己另一部分写男女情爱的诗作并不一定另有寄托,但人们因为受了微辞托讽的《高唐赋》式作品的影响,便都怀疑它们有所寄托了。李商隐用“尽堪疑”的词语,是想表明这种“疑”事出有因,同时又是想表明这种笼统的疑并不符合实际。

  李商隐与宋玉,都属于多情才子、沦落文人一类。由于遭际相似,李商隐的偏爱宋玉,更多表现为自叹与自伤。李商隐在当时境遇之中,常常是“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乐游原》)。深曲浓重的愁思,沉缅绵邈的情感,产生了“楚天云雨俱有托”的艺术表达和追求。诗人的拳拳之心应当得到后人的理解。然而诗人非但没有得到时人的理解,更被置之于无端的猜测和粗暴的责难之中。后二句“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既是辩说其诗并非篇篇寄寓世事,也是讥诮世人无知,徒然疑忌,其中更有“才命两相妨”、“多情岂自由”的伤感。

参考资料:
1、 安焕章.李商隐诗歌导读:广陵书社,2015:234-235
2、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035-1037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译文:昨晚听到了小雨淅淅淅沥沥落下的声音,是上天想唤醒这些还在沉睡中的万物吗?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译文:什么东西最先知道春天来了呢?庭院里的小草已经争先冒出了它们嫩绿的尖芽。

chūnhòu

mèngjiāo tángdài 

zuóshà tiānqún 
zuìxiānzhī tíngcǎozhēngchū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¹不行兮夷犹²,蹇(jiǎn)³谁留兮中洲
译文:湘君啊你犹豫不走。因谁停留在水中的沙洲?
注释:湘君:湘水之神,男性。一说即巡视南方时死于苍梧的舜。¹君:指湘君。²夷犹:迟疑不决。³蹇:发语词。⁴洲:水中陆地。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美要眇(miǎo)¹兮宜修²,沛(pèi)³吾乘兮桂舟
译文:为你打扮好美丽的容颜,我在急流中驾起桂舟。
注释:¹要眇:美好的样子。²宜修:恰到好处的修饰。³沛:水大而急。⁴桂舟:桂木制成的船。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令沅湘¹兮无波²,使江水³兮安流。
译文:下令沅湘风平浪静,还让江水缓缓而流。
注释:¹沅湘:沅水和湘水,都在湖南。²无波:不起波浪。³江水:长江。下文“大江”、“江”,与此同。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望夫¹君兮未来,吹参差²兮谁思?
译文:盼望你来你却没来,吹起排箫为谁思情悠悠?
注释:¹夫:语助词。²参差:高低错落不齐,此指排箫,相传为舜所造。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驾飞龙¹兮北征²,邅(zhān)³吾道兮洞庭
译文:驾起龙船向北远行,转道去了优美的洞庭。
注释:¹飞龙:雕有龙形的船只。²北征:北行。³邅:转变。⁴洞庭:洞庭湖。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薜荔¹(bó)²兮蕙(huì)³,荪(sūn)(ráo)兮兰(jīng)
译文:用薜荔作帘蕙草作帐,用香荪为桨木兰为旌。
注释:¹薜荔:蔓生香草。²柏:通“箔”,帘子。³蕙:香草名。⁴绸:帷帐。⁵荪:香草,即石菖蒲。⁶桡:短桨。⁷兰:兰草。⁸旌:旗杆顶上的饰物。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望涔(cén)¹兮极浦²,横³大江兮扬灵
译文:眺望涔阳遥远的水边,大江也挡不住飞扬的心灵。
注释:¹涔阳:在涔水北岸,洞庭湖西北。²极浦:遥远的水边。³横:横渡。⁴扬灵:显扬精诚。一说即扬舲,扬帆前进。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扬灵兮未极¹,女²婵媛(yuán)³兮为余太息。
译文:飞扬的心灵无处安止,多情的侍女为我发出叹声。
注释:¹极:至,到达。²女:侍女。³婵媛:眷念多情的样子。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
¹流涕兮潺(chán)(yuán)²,隐思君兮陫(fěi)³
译文:眼泪纵横滚滚而下,想起你啊悱恻伤神。
注释:¹横:横溢。²潺湲:缓慢流动的样子。³陫侧:即“悱恻”,内心悲痛的样子。
桂棹兮兰枻,斵冰兮积雪。
桂棹(zhào)¹兮兰枻(yì)²,斵(zhuó)³冰兮积雪。
译文:玉桂制长桨木兰作短楫,划开水波似凿冰堆雪。
注释:¹棹:长桨。²枻:短桨。³斲:砍。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采薜荔¹兮水中,搴(qiān)²芙蓉³兮木末
译文:想在水中把薜荔摘取,想在树梢把芙蓉花采撷。
注释:¹采薜荔:在水中采摘陆生的薜荔。²搴:拔取。³芙蓉:芙蓉花。⁴木末:树梢。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心不同兮媒¹²,恩不甚³兮轻绝
译文:两心不相同空劳媒人,相爱不深感情便容易断绝。
注释:¹媒:媒人。²劳:徒劳。³甚:深厚。⁴轻绝:轻易断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石濑¹兮浅(jiān)²,飞龙兮翩(piān)³
译文:清水在石滩上湍急地流淌,龙船掠过水面轻盈迅捷。
注释:¹石濑:石上急流。²浅浅:水流湍急的样子。³翩翩:轻盈快疾的样子。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¹不忠兮怨长,期²不信兮告余以不闲³
译文:不忠诚的交往使怨恨深长,不守信却对我说没空赴约。
注释:¹交:交往。²期:相约。³不闲:没有空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¹(chěng)(wù)²兮江皋³,夕弭(mǐ)兮北渚
译文:早晨在江边匆匆赶路,傍晚把车停靠在北岸。
注释:¹朝:早晨。²骋骛:急行。³皋:水旁高地。⁴弭:停止。⁵节:策,马鞭。⁶渚:水边。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鸟次¹兮屋上,水周²兮堂下。
译文:鸟儿栖息在屋檐之上,水儿回旋在华堂之前。
注释:¹次:止息。²周:周流。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¹余玦(jué)²兮江中,遗(yí)³余佩兮醴(lǐ)浦。
译文:把我的玉环抛向江中,把我的佩饰留在澧水畔。
注释:¹捐:抛弃。²玦:环形玉佩。³遗:留下。⁴佩:佩饰。⁵醴:澧水,在湖南,流入洞庭湖。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采芳洲¹兮杜若²,将以遗(wèi)³兮下女
译文:在流芳的沙洲采来杜若,想把它送给陪侍的女伴。
注释:¹芳洲:水中的芳草地。²杜若:香草名。³遗:赠予。⁴下女:指身边侍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时不可兮再¹得,聊²逍遥³兮容与
译文:流失的时光不能再得,暂且放慢脚步逍遥盘桓。
注释:¹再:一作“骤”,屡次、多次的意思。²聊:暂且。³逍遥:自由自在的样子。⁴容与:舒缓放松的样子。

  此篇是祭湘君的诗歌,描写了湘夫人思念湘君那种临风企盼,因久候不见湘君依约聚会而产生怨慕神伤的感情。

  在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曲创作的《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是两首最富生活情趣和浪漫色彩的作品。人们在欣赏和赞叹它们独特的南国风情和动人的艺术魅力时,却对湘君和湘夫人的实际身份迷惑不解,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争论。

  从有关的先秦古籍来看,尽管《楚辞》的《远游》篇中提到“二女”和“湘灵”,《山海经·中山经》中说“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但都没有像后来的注释把湘君指为南巡道死的舜、把湘夫人说成追赶他而溺死湘水的二妃娥皇和女英的迹象。最初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书中记载秦始皇巡游至湘山(即今洞庭湖君山)时,“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后来刘向的《列女传》也说舜“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这就明确指出湘君就是舜的两个妃子,但未涉及湘夫人。到了东汉王逸为《楚辞》作注时,鉴于二妃是女性,只适合于湘夫人,于是便把湘君另指为“湘水之神”。对于这种解释。唐代韩愈并不满意,他在《黄陵庙碑》中认为湘君是娥皇,因为是正妃故得称“君”;女英是次妃,因称“夫人”。以后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皆从其说。这一说法的优点在于把湘君和湘夫人分属两人,虽避免了以湘夫人兼指二妃的麻烦,但仍没有解决两人的性别差异,从而为诠释作品中显而易见的男女相恋之情留下了困难。有鉴于此,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采取了比较通脱的说法,即把湘君说成是湘水之神,把湘夫人说成是他的配偶,而不再拘泥于按舜与二妃的传说一一指实。应该说这样的理解,比较符合作品的实际,因而也比较可取。

  虽然舜和二妃的传说给探求湘君和湘夫人的本事带来了不少难以自圆的穿凿附会,但是如果把这一传说在屈原创作《九歌》时已广为流传、传说与创作的地域完全吻合、《湘夫人》中又有“帝子”的字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尧之二女等等因素考虑在内,则传说的某些因子如舜与二妃飘泊山川、会合无由等,为作品所借鉴和吸取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因此既注意到传说对作品可能产生的影响,又不拘泥于传说的具体人事,应该成为读者理解和欣赏这两篇作品的基点。

  作为祭神歌曲,《湘君》和《湘夫人》是一个前后相连的整体,甚至可以看作同一乐章的两个部分。这不仅是因为两篇作品都以“北渚”相同的地点暗中衔接,而且还由于它们的末段,内容和语意几乎完全相同,以至被认为是祭祀时歌咏者的合唱(见姜亮夫《屈原赋校注》)。

  这首《湘君》由女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因男神未能如约前来而产生的失望、怀疑、哀伤、埋怨的复杂感情。第一段写美丽的湘夫人在作了一番精心的打扮后,乘着小船兴致勃勃地来到与湘君约会的地点,可是却不见湘君前来,于是在失望中抑郁地吹起了哀怨的排箫。首二句以问句出之,一上来就用心中的怀疑揭出爱而不见的事实,为整首歌的抒情作了明确的铺垫。以下二句说为了这次约会,她曾进行了认真的准备,把本已姣好的姿容修饰得恰到好处,然后才驾舟而来。这说明她十分看重这个见面的机会,内心对湘君充满了爱恋。正是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她甚至虔诚地祈祷沅湘的江水风平浪静,能使湘君顺利赴约。然而久望之下,仍不见他到来,便只能吹起声声幽咽的排箫,来倾吐对湘君的无限思念。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望断秋水的佳人图。

  第二段接写湘君久等不至,湘夫人便驾着轻舟向北往洞庭湖去寻找,忙碌地奔波在湖中江岸,结果依然不见湘君的踪影。作品在这里把对湘夫人四出寻找的行程和她的内心感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她先是驾着龙舟北出湘浦,转道洞庭,这时她显然对找到湘君满怀希望;可是除了眼前浩渺的湖水和装饰精美的小船外,一无所见;她失望之余仍不甘心,于是放眼远眺涔阳,企盼能捕捉到湘君的行踪;然而这一切都毫无结果,她的心灵便再次横越大江,遍寻沅湘一带的广大水域,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如此深情的企盼和如此执着的追求,使得身边的侍女也为她叹息起来。正是旁人的这种叹息,深深地触动和刺激了湘夫人,把翻滚在她内心的感情波澜一下子推向了汹涌澎湃的高潮,使她止不住泪水纵横,一想起湘君的失约就心中阵阵作痛。

  第三段主要是失望至极的怨恨之情的直接宣泄。首二句写湘夫人经多方努力不见湘君之后,仍漫无目的地泛舟水中,那如划开冰雪的船桨虽然还在摆动,但给人的感觉只是她行动的迟缓沉重和机械重复。接着用在水中摘采薜荔和树上收取芙蓉的比喻,既总结以上追求不过是一种徒劳而已,同时也为后面对湘君“心不同”、“恩不甚”、“交不忠”、“期不信”的一连串斥责和埋怨起兴。这是湘夫人在极度失望的情况下说出的激愤语,它在表面的绝情和激烈的责备中,深含着希望一次次破灭的强烈痛苦;而它的原动力,又来自对湘君无法回避的深爱,正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它把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段可分二层。前四句为第一层,补叙出湘夫人浮湖横江从早到晚的时间,并再次强调当她兜了一大圈仍回到约会地“北渚”时,还是没有见到湘君。从“捐余玦”至末为第二层,也是整首乐曲的卒章。把玉环抛入江中,把佩饰留在岸边,是湘夫人在过激情绪支配下做出的过激行动。以常理推测,这玉环和佩饰当是湘君给她的定情之物。他既然不念前情,一再失约,那么这些代表爱慕和忠贞的信物又留着何用,不如把它们抛弃算了。这一举动,也是上述四个“不”字的必然结果。这给读者留下了惋惜和遗憾。最后四句又作转折:当湘夫人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在水中的芳草地上采集杜若准备送给安慰她的侍女时,一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觉油然而生。于是她决定“风物长宜放眼量”,从长计议,松弛一下绷紧的心弦,慢慢等待。这样的结尾使整个故事和全首歌曲都余音袅袅,并与篇首的疑问遥相呼应,同样给人留下了想像的悬念。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60-768
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故乡春,烟霭隔,背兰釭。
日映纱窗,金鸭¹小屏山碧。故乡春,烟霭(ǎi)²隔,背³兰釭(gāng)
译文:曙光照射入碧纱窗里,把香炉画屏映绿。兰灯初灭的时候,缥缈着袅袅的烟絮,缭绕着我的思愁,拨动着我对故乡春色的回忆。
注释:¹金鸭:即香炉。古时燃香之炉,常常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等形状,里面中空,香从口出,因以动物形状名炉。²烟霭(ǎi),云气,这里指室内的烟雾。³背,这里有闭灭之意。⁴兰釭:焚兰香膏油的灯,即所谓“兰灯”“香灯”。膏,油脂。古时在燃料中渗以香料,焚时有香气喷出。
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草初齐,花又落,燕双飞。
宿妆¹(chóu)(chàng)(yǐ)高阁,千里云影薄。草初齐,花又落,燕双飞²
译文:昨日的宿妆里,还残留着昨天的愁绪。倚着高阁眺望,几片薄云漂浮在天际,草绿的时候春花已凋落,成双的燕子飞来又飞去。
注释:¹宿妆:隔夜的旧妆。²双飞,一作“双双”。

  此词写女子春日怀乡之情。上片描绘室内之景。起拍二句写晨光透过窗纱,照着室内的香炉和屏风上并碧山。这是清晓时分典型的香闺景致。“碧”字用于句末,分量特重,其意脉与下句“故乡春”相连,由屏山碧翠,联想到故乡的山水也是一派春色,非常自然。怀乡之情,自在其中。紧接着由对屏风的描摹,顺势交代女子滋生出对于自己故乡春景的思恋;然而烟霭远隔,归途渺远,只能令人徒增怨叹。“烟蔼”二句接“金鸭”而写,兰灯已灭,室内的香烟还弥漫着,眼前如雾如霭,营造出一种迷茫的愁思境界,乡思蒙上了一层愁的阴影。

  下片转写室外,紧接上片而来,写女主人公思乡的焦渴心情。“宿妆”二句写她未曾梳妆就登高眺望故乡,而所见到的是千里云影,“薄”是因遥远而显得模糊。近看则是芳草平铺,花落燕飞的暮春景色。在这景色中,女主人公惆怅的感情,已不待多言。最后三句极写暮春景象,又以“燕双飞”反衬出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凄凉。这些景色,无不加深着换头处“惆怅”二字的色彩。词的下片将思乡情怀引向更为广远的境界,而且通过云影、芳草、落花、双燕等自然景物的渲染,越发增添了鲜明生动、清新疏朗之气。结尾三句又以景结情,含思悠远,感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胡建次 等.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40
2、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16-218
3、 朱孝臧.花间集注评.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19

jiǔquánzi··yìngshāchuāng--wēntíngyún

yìngshāchuāngjīnxiǎopíngshānxiāngchūnyānǎibèilángāng

宿zhuāngchóuchànggāoqiānyúnyǐngbáocǎochūhuāyòuluòyànshuāngf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