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郎臞庵摩诘诗,烟花绕舍江绕篱。石渠东观了无梦,笔床茶灶行相期。
王郎臞庵摩诘诗,烟花绕舍江绕篱。石渠东观了无梦,笔床茶灶行相期。
古人已往不可作,甫里顾有今天随。湾头蟹舍岂著我,请具蓑笠悬牛衣。
古人已往不可作,甫里顾有今天随。湾头蟹舍岂著我,请具蓑笠悬牛衣。

ān--xiáng

wánglángānshīyānhuāràoshějiāngràoshídōngguānlemèngchuángcházàoxíngxiāng

rénwǎngzuòyǒujīntiānsuíwāntóuxièshězheqǐngsuōxuánniú

苏庠

苏庠

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字养直,初因病目,自号眚翁。本泉州人,随父苏坚徙居丹阳(今属江苏)。因卜居丹阳后湖,又自号后湖病民。苏坚有诗名,曾与苏轼唱和,得苏轼赏识,并因苏轼称誉其诗而声名大振。徽宗大观、政和之际,苏庠曾依苏固与徐俯、洪刍、洪炎、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结诗社于江西。在澧阳(今湖南澧县)筑别墅以供游憩。其后居京口。高宗绍兴年间,苏庠与徐俯同被征召,独不赴,隐逸以终。 ▶ 7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译文: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¹插镜中看。
译文: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
注释:¹朝:早晨。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当庭¹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译文: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
注释:¹当庭:庭院当中。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¹无力凭栏杆。
译文: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注释:¹太真:唐杨贵妃号。

  罗隐这首咏物诗,为古代咏牡丹的名作。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诗的开头两句是说:牡丹花在园中蓓蕾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难得开大;就开放的花朵来说,花瓣一片粉红,当小包着深红的花蕊,十分好看。这两句是总体上写牡丹的外观。诗人不完全限于对其外形、色彩的刻画,而是置之于自然环境之中,写它给人的直觉印象。它颜色鲜亮,富有光艳,却被一层云气包裹,如轻纱中的美女,更具诱人的魅力。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前句是写瓶中的牡丹;后句是写插在美女鬓上的牡丹。醉眼所见及镜中所映,皆有失于真。在那些富贵公子、千金小姐们看来,这牡丹能在他们的金瓶之中、云鬓之上,真算得“富贵花”、“花中王”了,而实际上,这却并不合于花的本性。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当庭始觉春风贵”,这一句是写庭院中的牡丹。是说只有种在庭院之中,才能显出它的魅力,竟至使得春风更惬人意,使得春天真正显示出它动人的容貌。古人云:“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蝴蝶可以显示春风的婀娜美妙,牡丹花就更是这样。“带雨方知国色寒”,则是写雨中的牡丹。牡丹被称为“富贵之花”,是因其本身的花繁朵大,色彩艳丽,并非由于上了富贵人的金瓶、绿鬓。它不但能使大自然更美,而且也只有在自然的变化中,才能显示出多种姿态和良好的气质。在门阀观念严重的唐代,“寒”总是同“微”联系在一起,然而,“寒”同时也可以显出严峻刚强的秉性。经一阵雨洗风摇,碧叶更见苍翠,红瓣更见鲜艳,那条条枝茎,也显示出铮铮硬骨。“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这两句写出了牡丹的刚强品质与不凡气度。但是,这两句的深意,只有在同“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的比较中才能体味出来,“始”、“方”二字,便透露了诗人一反一正进行比较的用意。然而,意思的转折方面,又十分自然;如一般地去看,中两联四句是排比写牡丹在瓶中、鬓上、庭院、雨里四种情况下的状况,细心体味,又含着正反两层意思。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是以美人杨贵妃为喻(杨玉环为女道士时曾号为“太真”)。这两句是写牡丹经过一天日晒,如同娇轻慵懒、弱不禁风的美女。不过,这两句诗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引起人们对李白《请平调》三首的联想。李白的诗是唐玄宗同杨贵妃赏牡丹时奉旨所作,后两首即将牡丹与杨贵妃联系起来,“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罗隐诗的末两句,扩展了李白诗作的联想范围,使读者从时间的、历史的座标去认识牡丹的美艳绝伦。

  此诗写牡丹之美,而不限于花叶的描绘,一方面着眼于牡丹的生活环境,另方面着眼于对它精神气质方面的表现,这二者的结合,使得诗中所写似乎并非纯粹的花,好像还表现了人的一种精神风貌。第一联概括地写其给人的直觉,末一联以美人为喻,前后照应。当中两联似为排比地写了牡丹的四种生活环境,而实际上是正反两种境遇,细致品味,意蕴无穷,令人想象无限。

dān

luóyǐn tángdài 

yànduōyānzhòngkāinán hóngruǐdāngxīntán 
gōngzuìguīdēngxiàjiàn měirénzhāochājìngzhōngkàn 
dāngtíngshǐjuéchūnfēngguì dǎifāngzhīguóhán 
wǎngèngjiāngsuǒ tàizhēnpínglángān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晋平公问于祁(qí)黄羊¹曰:“南阳无令²,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xiè)³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缺个县令,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国人对此都说好。过了一段时期,平公又对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平公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回答说:“您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平公称赞说:“好!”又任用了祁午。国人对此又说好。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祁黄羊的这些话太好了!推举外人不回避仇敌,推举家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称得上公正无私了。
注释:¹祁黄羊:即祁奚,晋国大夫,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²令:官名。³解狐:春秋晋国大夫,祁县东冀里人,解氏。 祁奚请求告老,推荐他担任中军尉,未就职病逝。⁴善:好。⁵午:晋国人,中军尉祁黄羊之子。在祁黄羊告老还乡后接替其父职位。
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城上层楼¹叠巘(yǎn)²,城下清淮³古汴(biàn)。举手揖(yī)吴云,人与暮天俱远。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译文:人们朝城上望去,映人眼帘的是高耸的楼台和重叠的山峰。再朝城下望去,只见清澈的淮河水和古老的汴河水都在静静地流淌。站在城楼上向着昊天的云间拱手致意,人与傍晚的天空一样都是这样的遥远。目送朋友离去忧伤已极,待到他日松江月满的时候,我们还共有一轮明月。
注释:¹层楼:即高楼,指淮山楼。²叠巘:重叠的山峰。³清淮:清澈的淮河水。⁴古汴:汴河故道有两条,这里是指隋以后汴河故道。⁵吴云:吴地的云。这里指南方的天空。⁶松江:即吴淞江。

  这首小令把咏怀古迹与登临述感结合了起来,篇幅虽短,耐人寻味。起笔“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二句,写泗州城的壮丽和古老。这两句从大处落墨,将泗州城一侧的壮丽风光表现无余,像是一幅气势磅礴的油画。“层楼”,暗点题目淮山楼,二句从高大、雄伟的背景上衬托出了淮山楼的壮观。一个“古”字,则给泗州城多少涂上了古老文明的色彩。细加品鉴,会发现“城上层楼叠巘”一句似乎有点不合逻辑:高楼、群山怎么都显现于城墙之上?其实,“层楼”、“ 叠巘”同城墙都不在一个平面上,作者所用的手法类似于“画境的平面化”(宗白华语),是作者用艺术家的眼睛和心灵观照外物,移远就近的结果,其妙处与“画栋朝飞南浦云”(王勃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句)等古人诗句相同。

  第三、四句写遥望南天时的情态以及所见的景物。“吴云”,本义是吴地的云彩,作者当时身在汴州(在今苏北境内),根本无从见到,所以这里用来借指南方的天空,而且表示作者将要去的方向,这与柳永的词《雨霖铃》用“楚天”一词表示将要南下用意相似。作者对“吴云”“举手”行礼,则是表示友好的意思。“人与暮天俱远”,是写南方天边的远景,对作者此行的目的地来说,也含有望而不见的意思,其心驰神往就意在言外了。

  最后三句是虚拟,想象后夜赶到松江时的情景。“魂断”二句,按照词律的要求用了重迭的句式,也强化了主观的感情。这里的“魂断”,与陆游诗“远游无处不消魂”(《剑门道中遇微雨》)句中的“消魂”意思极为相近,有令人神往、使人眷恋之意。“魂断”为什么写两次?末句作了回答:“后夜松江月满。”“月满”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意象:一是表示时间,即当夏历的望日(十五)或“既望”(十六)月圆的时候。二是状写景物,写一轮圆月照耀中天的美景。可以想象,如此美景再加上松江与之上下辉映,这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所以作者要为之倾倒、为之消魂。三是带有某种象征意义,即意味着作者对其前景乐观的展望,在这一意义上,与初唐杨炯《夜送赵纵》诗后两句“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同一机抒。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94-96

mènglìng··huáishānlóu--shì

chéngshàngcénglóudiéyǎnchéngxiàqīnghuáibiànshǒuyúnréntiānyuǎnhúnduànhúnduànhòusōngjiāngyuèmǎn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山水万重书¹断绝,念²君怜我梦相闻。
译文:被千万层山水阻隔使书信来往间断,今日忽接到你寄来的诗,难得你爱怜我在梦中还打听我。
注释:微之:元稹的字。¹书:信件。²念:思念。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我今因病¹魂颠(diān)倒,唯梦闲人²不梦君。
译文:我现在病魔缠身以致心神错乱,只梦见些不相干的人却没有梦见你。
注释:¹病:诗人在通州得过一样严重的疟疾,病后身体一直很差,记忆衰退,同时也包含内心的苦闷。²闲人:不相干的人。

  元稹的这首酬答小诗构思相当奇巧,感情极其诚挚。虽然全诗只有四句,却把诗人对好友的无限感念之情和内心世界的凄苦心境描写得淋漓尽致。

  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因此,诗一开始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此时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告诉元稹,前一天晚上又梦见了他。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诗的前两句,诗人首先感叹于由于“山水万重”的阻隔,常常会使人的通讯断绝,因此能得到好友的寄诗是不容易的,而从好友的诗中又得知好友连梦中都在关切着他的境遇,这种人世间珍贵的深挚友情,使诗人感深肺腑。这两句直叙贬谪之后处境的艰难与郁闷的心情。这种艰难,不光是反映在山水万重上,更体现在由此导致的音书断绝上。这种郁闷,不仅仅是因为身处荒僻之地的无聊穷困,更多的是因为很难得到好友的消息。

  “念君怜我梦相闻”一句,表面经这千难万险,诗人终于收到好友的来信,知悉还有远在异地思念入梦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夜不能寐。后两句,诗人紧扣好友寄诗中的急切询问,向好友作了深情的回答。两诗都没有直接叙述自己对好友的苦苦思念挂牵,而是用写梦来抒难尽之情,但写法又各辟蹊径:白居易的寄诗主要以反问的语气用如梦后的苦思来表示对还有境遇的关切;而元稹的诗,虽是从正面回答,但构思也同样精巧,他回答好友自己因病魔缠身又梦到一些闲人而感到痛苦。前者“梦见君”,后者“不梦君”,这一唱一和,表面看去是如此截然不同,可是形成了感情基础,都是来自两人彼此苦思相念之情。这既符合酬答诗在内容上要彼此相应的基本要求,又在构思上独处机杼,使人于同中见异。酬答诗在形式上也有严格的要求,它要求和诗与原诗必须题材主题相同、诗体相同、用韵相同,有的甚至连韵脚字词都相同。而元稹这首诗能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依照酬答诗的形式要求,写得如此深沉蕴藉、形神俱肖、富有包孕,为历代诗评家视为酬答诗中的佳作。

  全诗纯用白描,几乎没有一点设色布景之处,也丝毫没有生涩拗口之语,而且人物形象生动隽永,情调境界感人肺腑。特别是作为一首次韵和诗,在押韵韵脚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能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地写出这首诗,更其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1、 孙安邦,蓓蕾 .《元稹集》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 .
2、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53-954 .
3、 侯健 .《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4 :31 .
4、 乐云 .《唐宋诗鉴赏全典》 .武汉 :崇文书局 ,2011 :461 .

chóutiānpínmèngwēizhī--yuánzhěn

shānshuǐwànzhòngshūduànjuéniànjūnliánmèngxiāngwén

jīnyīnbìnghúndiāndàowéimèngxiánrénmèngjūn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人日¹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译文: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注释:¹人日: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农历正月初七。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思满枝空断肠。
译文: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远藩 一作:南蕃)
身在远藩(fān)¹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远藩 一作:南蕃)
译文: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
注释:¹远藩:蜀。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译文: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¹老风尘。
译文: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注释:¹书剑:喻文武。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龙钟还忝(tiǎn)二千石¹,愧(kuì)尔东西南北人²
译文: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注释:¹二千石:汉太守官俸二千石。²东西南北人: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杜二,即杜甫。杜甫居成都时,高适与之过从甚密,此诗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此节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换用仄声韵,正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与朝政之意。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即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这就自然地逗出了末段。“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5页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6-387页

rénèrshí

gāoshì tángdài 

rénshīcǎotáng yáoliánrénxiāng 
liǔtiáonòngrěnjiàn méihuāmǎnzhíkōngduàncháng 
shēnzàiyuǎnfānsuǒ xīnhuái怀bǎiyōuqiān  (yuǎnfānzuò nánfān )
jīnniánrénkōngxiāng míngniánrénzhīchù 
dōngshānsānshíchūn zhīshūjiànlǎofēngchén 
lóngzhōngháitiǎnèrqiāndàn kuìěrdōng西nánběi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