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留舒子国,惯作北门游。山远三峰出,溪长二水流。
久留舒子国,惯作北门游。山远三峰出,溪长二水流。

yóuqiánfēng--

jiǔliúshūziguóguànzuòběiményóushānyuǎnsānfēngchūzhǎngèrshuǐliú

徐俯

徐俯

徐俯(1075~1141)宋代官员,江西派著名诗人之一。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原籍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后迁居德兴天门村。徐禧之子,黄庭坚之甥。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后以事提举洞霄宫。工诗词,著有《东湖集》,不传。 ▶ 1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hán)(dān)¹驿²里逢冬至³,抱膝灯前影伴身
译文: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节,而我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
注释:¹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²驿:驿站,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³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⁴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⁵影伴身:影子与其相伴。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得家中夜深¹坐,还应说着远行人²
译文:想到家中亲人今日也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会谈论着我这个离家在外的人。
注释:¹夜深:犹深夜。²远行人: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79-880

hándāndōngzhìjiā

bái tángdài 

hándān驿féngdōngzhì bàodēngqiányǐngbànshēn 
xiǎngjiāzhōngshēnzuò háiyīngshuōzheyuǎnxíngrén 
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故人柳子厚¹之谪²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³,为(zhǐ),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nǎng)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shēng),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¹⁰
译文:我的老朋友柳宗元谪居永州,得了一块好地方,在那里建造房屋,种植蔬菜,筑造了池塘小洲,建起了亭台楼榭,命名为愚溪。柳子死后三年,有一个僧人云游零陵,告诉我说:“愚溪再也不像从前的样子了。”一听到僧人这话,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就把听到的情况写成七言诗,以表哀悼。
注释:愚溪:原名冉溪,柳宗元谪居永州(治今湖南零陵)时更名为“愚溪”。¹柳子厚:即柳宗元,子厚是柳宗元的字。²谪:指官吏降级,调往边远地方。³结茅树蔬:建造茅屋,种植蔬菜。⁴为:筑造。⁵沼:小池塘。⁶沚:水中的小洲。⁷目曰愚溪:取名叫愚溪。⁸无复曩时:不如过去。曩,从前的,过去的。⁹胜:禁得起。¹⁰恨:憾。这里指伤悼之意。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溪水悠悠¹春自来,草堂无主²燕飞回。
译文:溪水悠悠地流着,春天自然来了,草堂已经没有主人,燕子还是飞回。
注释:¹悠悠:悠闲自在。²草堂无主:指柳宗元已去世。
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隔帘唯见中庭¹草,一树山榴²依旧开。
译文:隔着帘子,只看到庭中长满野草,那一树山榴花,依旧烂熳地盛开。
注释:¹中庭:庭中。²山榴:山石榴,又名杜鹃花、映山红。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草圣¹数行留坏壁,木奴²千树属邻家。
译文:草圣似的几行草书还留在断墙残壁上,当年手植的千株柑树已经属于邻家。
注释:¹草圣:东汉张芝善草书,人称”草圣“。此处指柳宗元的墨迹,柳宗元是书法家,善章草。²木奴:柑橘树的别称。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唯见里门通德榜¹,残阳寂寞出樵(qiáo)²
译文:只看见里门上仍是当年那块通德匾,但是只有柴车寂寞地出入在斜阳下。
注释:¹里门通德榜:东汉孔融为北海相,十分敬仰郑玄,命高密县为他专门设郑公乡,并将里巷的大门修得很高,使得较高的车马也能通过,号为通德门。此喻指柳宗元故居里门。²樵车:柴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译文:当年的柴门和竹篱还依依存在,野草和青苔却一天天增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¹旧侣(lǚ)更谁过?
译文:现在纵使邻居有人懂得吹笛,但老朋友谁能从这里经过?
注释:¹山阳:汉代县名,在今太行山之南。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即在此地。

  诗前小序,一是概括了柳宗元居愚溪的情况,点出“结第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的特征,与八愚胜景相吻合;二是说明写诗的原因,听说愚溪草堂已不像过去的样子,故“悲不能自胜”,写诗以寄恨。

  第一首诗从愚溪、草堂下笔,溪水悠悠,芳草萋萋,春来燕回,主人已去,引起无限伤感。满树鲜艳的山榴花开得正旺,对柳宗元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首诗先写柳宗元的遗书、遗物,睹物思人,使人回想柳宗元的生平。接着笔锋一转,由物及人,借孔融表彰郑玄立通德门之事,赞扬柳宗元的学问、德行。结尾以夕阳之下寂寞过往的樵车,来反衬草堂的凄凉,不平之气隐含其中。

  第三首写草堂风光,柳树团团,竹林青翠,而草堂的野草青苔因主人离去而日渐增多,显得更为荒凉。后面用典,借西晋正始年间(240~249)向秀与嵇康的交情来抒发心中的怅恨,指出:即使邻人善于吹笛,又有谁能够经过愚溪草堂,像向秀那样感笛声而写出新的《思旧赋》呢?

  这三首诗都着眼于一个“伤”字,哀伤住过愚溪的挚友旧侣。诗中所咏景物多是与柳宗元有关的旧物,其最明显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从景出,风格显得极为蕴藉缠绵深厚。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2-35
2、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3-115
为范南伯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以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piān)¹。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译文:范增轩为项羽不杀刘邦怒而撞碎玉斗,范蠡助越灭吴之后带着西施泛舟五湖。谓英雄之所以能够美名流传,就在于立功万里,为国家和君王效命。
注释:¹挂帆西子扁舟:用吴越时期越国大臣范蠡在破吴后与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hú),貂蝉元出兜(dōu)(móu)¹。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²试手不(fǒu)?寿君双玉瓯(ōu)³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拼杀得来,并不是靠着恩宠。可笑泸溪地小如斗,不知道您肯不肯在那里小试牛刀?赠送给您两只玉瓯作为寿礼。
注释:¹兜鍪:战盔,貂蝉为侍从贵臣所着冠上的饰物。²牛刀:这里牛刀是大材,孔子曾以“割鸡焉用牛刀”比喻大材小用。³玉瓯:玉制酒杯。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五年(1178)。词中作者借为范如山祝寿的机会,鼓励他应该去泸溪,施展自己的才干,锻练自己的能力,准备为收复祖国失地建功立业。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人,他父亲范邦彦曾仕金为蔡州新息县令,后率豪杰开城迎宋军,举家归宋。他很钦佩辛弃疾的忠心赤胆而把女儿嫁给了辛。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相得甚”。范如山是个有才干的政治家,刘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说他“治官如家,抚民若子”,极受百姓拥护。他颇有忧世之心,常思恢复北土,但感于政治腐败,当道非人,又很想学陶渊明“躬耕南亩”,隐居不仕。

  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南宋主战派名相张浚的儿子张拭(自号南轩),任荆湖北路安抚使,颇想干一番事业,轩范如山从金人占领区来,“知其豪杰,熟其形势”,便请他担任泸溪县令(即所谓“辟宰泸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辛弃疾当时正任湖北漕运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荆湖,“轩作此词勉之”。词的主题就是劝他以国事为重,“万里功名莫放休”,时时挂念“君王三百州”,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上片一开篇作者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掷地刘郎玉斗”。鸿门宴上刘邦令张良献玉斗给亚父范增,范增痛感项羽不听劝告放走刘邦,贻下后患,而将玉斗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另一个是,“挂帆西子扁舟。”春秋吴越之争时,范蠡献西施于吴王,以瓦解吴王斗志;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甚至连范增、范蠡的名字都没有出现。作者用这两个典的意思,主要轩范增、范蠡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轩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个看来隐晦的开端,不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隐含范如山姓氏,却不出一范字),从词的主旨说也是很好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垫底,下面几句正面劝勉的话就显得很有力量,很动感情了。“千古风流”应在我辈身上,不要轻抛建功立业(“万里功名”)的时机,要时时想到大宋的万里江山(“三百州”)呵!

  下片,针对范如山“迟迟未行”的思想活动,进行劝勉。一方面称赞了范的大才宏志,预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劝告他不要嫌泸溪令职位低小难以发挥作用。而应当以之作为搞大事业的起点。为了同时表达这两方面的意思,作者选用了四个典故。

  一是:“燕雀岂知鸿鹄”。陈涉辍耕垄上,慨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故事,借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

  二是:“貂蝉元出兜鍪”。用的南齐将军周盘龙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边,还朝为散骑常侍(皇帝侍从,能预闻要政),世祖戏问他:“你戴貂蝉(近侍贵臣冠饰)冠比起戴兜鍪(战盔)来如何?”周答:“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意思是说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拚杀得来的,不是靠了恩宠。这里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荣,要想得到参预朝政的要位,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多作表现,积累“战功”。

  三是:南朝宋大将军宗悫的故事。宗晚年为豫州刺史,典签多所违执,宗怒叹“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签的慢待!”辛借此表示自己体会到范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泸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但也是劝他:宗悫都难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气,何况你我。典签,本为地方文书小吏,但南朝时,多由帝王亲信担任,以监视地方大员,号为“签师”,颇有实权。四是《论语·阳货篇》:孔子至武城,闻弦歌之声,认为割鸡无需用牛刀的故事。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身手,把泸溪治理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这首词是主要表达的是辛弃疾希望范如山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名利的得失,积极出仕以成就功业。辛弃疾以议论为词的特色在其中得以充分表现。

  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让他担任泸溪县令(即所谓“辟宰泸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辛弃疾便写《破阵子》既为祝寿又为规劝,营意用典之妙,用梁启超的话说是“可为三叹!” 全词62字,用了范增、范蠡、陈涉、周盘龙、宗悫、子游六典,除周盘龙一典稍为冷僻外,均为熟典,为全词的生动内容的一部分,非耀学无生硬,得蕴藉隽永之妙,远胜于直接议论。 第一句典出刘邦送玉斗给项羽谋士范增,范掷玉斗于地,拔剑碎之,可谓以碎玉开始;而结句是辛弃疾献玉碗以祝寿,则为完玉终,其间,捕捉心态,造语灵动,以万里功名上对千古风流,下启君王三百州,而大宋三百州此时已剩下不及一半了,完玉之业吾辈岂能以一己之得失而置之度外乎?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年 :第245页 .

zhènzi··zhìliúlángdòu--xīn

wèifànnán寿shòushínánwèizhāngnánxuānzǎinánchíchíwèixíngyīnzuòmiǎnzhī

zhìliúlángdòuguàfān西zibiǎnzhōuqiānfēngliújīnzàiwàngōngmíngfàngxiūjūnwángsānbǎizhōu

yànquèzhī鸿hóngdiāochányuánchūdōumóuquèxiàodòukěnniúdāoshìshǒu寿shòujūnshuāngōu

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忙忙走。
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¹、忙忙走²
注释:¹成阵价:成群成片地。²忙忙走:飞来飞去。
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他拖逗。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
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¹他拖逗²。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
注释:¹吃:被。²拖逗:宋元时口语,惹引、勾引。

  这首词写春景。上阕第一句“小园东”起笔就直接点出地点,紧接着“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两句写树木花卉,展示一片浓郁春意。“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开,忙忙走”这三句借蜂、蝶、燕、莺,渲染出了春景之绚丽。

  这首词的下阕起首一句“花心偏向蜂儿有”具体描写了蝶戏花。“花心”两句赋生物以人的情态,生动有趣,“拖逗”两句,活画出莺、燕为花吸引却又无可奈何的神态。“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这两句写蜜蜂采蜜,“藏身”二字,活灵活现。最后两句以蜜蜂口吻写,更有妙趣。

  上阕从蜂蝶莺燕绕花飞舞落笔,热闹生动、充满情趣;用口语、俗语入词,在以雅为主的词坛上别具一格,表现出另一种美学趣味。

hóngchuāngjiǒng··xiǎoyuándōng--liǔyǒng

xiǎoyuándōnghuāgòngliǔhóngyòukāileyǐnjiāngfēngdiéyànyīngchéngzhènjiàmángmángzǒu

huāxīnpiānxiàngfēngéryǒuyīnggòngyànchītuōdòufēngérquèhuācángshēndiéérqiě退tuìhòu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¹枝横玉瘦²,小萼(è)³珠光。
译文:稀稀落落地梅树枝条歪歪轻斜地挂满那洁白如玉的雪花,使得枝条上一朵又一朵的梅花花萼泛着斑斑点点的雪花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晶莹的光采。
注释:¹疏:稀疏,稀落。²玉瘦:喻花木枝丫遒劲的美态。³点:闪着,泛着。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译文: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绽开放了,这使得想要在春天竞吐芳香的种种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译文:梅花要想把春天悄然而来的信息传递出去,又怎么会害怕被厚厚的积雪所深深埋藏呢!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玉笛(dí)¹三弄²,东君³正主张
译文:请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令人伤感的古曲《梅花三弄》了,让主宰春天的神东君为梅花留住春天,不要让开在早春的梅花因一支悲伤曲调而过早地凋谢。
注释:¹休:莫,不要。²三弄:指古曲《梅花三弄》,全曲主调出现三次,故称三弄。²东君:司春之神。⁴主张:当令,作主,主宰春天。

  稀疏的梅树枝条横斜着,洁白如玉,刚劲有力;花萼上点缀着颗颗雪珠,反射出晶莹的光彩。有一朵梅花竟然先开了,竞吐芳香的百花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呀,要把春天到来的信息传递,又哪怕那雪压冰欺!玉笛呀,不要再反复吹奏《梅花落》的曲子了,因为春神正在主宰着人间。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颂扬了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诗人以颂赞梅花的口吻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伤感的“梅花三弄”曲调了,春神就要来到人间,主宰大地。表达了诗人爱梅、惜梅之情,请东君为梅花作主,让玉笛不要再吹“三弄”了,留住春天,不要让梅花凋谢。

  陈亮一生极力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梅花》一诗,表达了他的爱国之志,对抗金的胜利、国家的前途,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诗是诗人情感发展的产物,既然玉笛演奏的《梅花落》曲子阻挡不了在春天阳光哺育下的梅花茁壮成长,那么,投降派的种种苟且的言论又怎能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呢?进一步以颂赞梅花的挺然独立来表达对投降派的强烈谴责,寄托了自己一生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