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东望隔齐安,马首才旋去不难。略似霸陵临渭上,瑟声清怨走邯郸。
故乡东望隔齐安,马首才旋去不难。略似霸陵临渭上,瑟声清怨走邯郸。

huángbēidàozhōng--yáonài

xiāngdōngwàngānshǒucáixuánnánlüèshìlínglínwèishàngshēngqīngyuànzǒuhándān

姚鼐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檀注助容光。
入夏偏宜澹(dàn)¹妆,越罗衣褪郁金²黄,翠钿(diàn)(tán)注助容光³
译文:时节刚刚入夏,合时的装束应该的穿上淡薄的衣裳,越地丝绸做成的衣衫褪去了郁金草染成的金黄,翠色钗钿和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美艳的容光。
注释:¹澹薄:即淡薄。澹,一作“淡”。²郁金:草名,可制黄色染料,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与百合科郁金香不同。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³翠钿句:意思是翠色钗钿,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她美艳的容光。檀注:涂口红。李后主(李煜)《一斛珠》词:“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相见无言还有恨,几回判却又思量,月窗香径梦悠飏。
相见无言还有恨,几回判却¹又思量,月窗香径梦悠飏(yáng)²
译文:回想相见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心里还有一些遗憾;想要与之断绝,几番思量后又没有说出口。明月满窗,花径幽幽,思念悠长恰似做梦一样。
注释:¹判却:抛弃。意思是赌气要与之断绝。判,一作“拚”。²梦悠飏:梦境迷离,有飘飘然之感。

  这首词写女子对恋人怀念的心情。虽然作者的先世是波斯人,但此词看不到丝毫的异国情调,全词体现的都是秾艳香软的“花间”情调。

  此词上片写初夏时分女主人公淡薄的妆束和美丽的容颜,重点描绘的是女子的衣着和首饰。“罗衣”“翠钿”这些都是花间词人常用的意象。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状态。她回想,与情人相郁了,原来准备许多要说的话又无从说起,而内心里还有一些离别的怨恨;几次想与情人断绝关系,但情丝总把他们缠在一起。最后情景合写,表现了她月夜窗下思念情人的迷离之状。

参考资料:
1、 作品韵译及赏析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编写提供

huànshā··xiàpiāndànbáozhuāng--xún

xiàpiāndànbáozhuāngyuèluótuìjīnhuángcuìdiàntánzhùzhùróngguāng

xiāngjiànyánháiyǒuhènhuípànquèyòuliàngyuèchuāngxiāngjìngmèngyōuyáng

浮世如流水,滔滔日夜东。
浮世¹如流水,滔(tāo)滔日夜东。
译文:人世间就好比流水,滔滔不绝,日日夜夜往东方流去。
注释:¹浮世:人间。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
百年均梦寐,万古一虚空。
百年¹均梦寐(mèi)²,万古³一虚空
译文:人的一生就像一场大梦,万古以年同在一片天空之下。
注释:¹百年:指人的一生。²梦寐:谓睡梦。³万古: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⁴虚空:天空。
青鸟来云外,铜驼卧棘中。
青鸟¹年云外²,铜驼³卧棘(jí)中。
译文:回想往日,金兵南掠,忽然听到飞报,都城沦陷,宋室南渡。
注释:¹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²云外:比喻仙境。³铜驼:铜铸的骆驼,古时设置在宫门的外面。铜驼被荆棘遮蔽。形容亡国后的凄凉、残破景象。
相逢惟痛饮,令我忆无功。
相逢惟痛饮,令我忆无功。
译文:如今我们在纷乱的岁月里相逢,只是尽情地喝酒,令我回忆到自己毫无功绩!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
夜深风雨撼庭芭(bā)¹,唤起新愁乱似麻。
译文:深夜窗外的风雨,正摧撼着院子里的芭蕉;这声音萧萧瑟瑟,唤起了心中纷乱的新愁。
注释:¹庭芭:种在庭院里的芭蕉。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梦觉¹尚疑身似蝶²,病苏方悟影非蛇³
译文:从梦中醒来我感觉好似身轻如蝶,疼痛袭来我才发现方才看到的影子并非是蛇。
注释:¹梦觉:梦醒。²身似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蝶也。”因庄周有梦中化蝶之事,后来人们称梦境为“蝶梦”。³影非蛇:用“杯弓蛇影”故事。汉应劭《风俗通·神怪》:“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遂感腹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经友人告知是壁上赤弩照影于杯,其形如蛇,始感释然而病亦愈。”
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
浇肠竹叶¹频生晕,照眼银釭(gāng)²自结花。
译文:酒还未入愁肠,脸上便泛起了酒晕;坐对荧荧照眼的灯光,只好任灯芯上结上了灯花。
注释:¹竹叶:酒名,又称竹叶青。²银釭:银灯。
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我在故乡非逆旅¹,不须杜宇²唤归家。
译文:我此时身在故乡,并非旅居在外;不需要杜鹃悲啼唤我归去。
注释:¹逆旅:旅社。²杜宇:即杜鹃鸟,相传为古蜀国国王望帝杜宇死后的化身,因其啼声若“不如归去”,故称。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两句是说夜深了,窗外的风雨,正摧撼着院子里的芭蕉。这声音萧萧瑟瑟,唤起了诗人纷乱的新愁。他是在梦中惊醒的,清冷的环境,忧郁的愁思,使他有心绪如麻之感。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乱方悟影非蛇。”句写的是梦醒以后心情恍惚的情况。梦醒了,自己还在疑心此身已经化成蝴蝶;病是刚刚好转的,这才悟到先前怀疑的影子并非是射影。从虚幻到觉醒,本是病乱梦醒以后常见的心理状态。作者是一个正直的文人,也是有志之士。他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情态,显然是含有对时事的忧虑。不过在诗句中没有直接点明而已。

  诗的第五六句:“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写的是排愁自遣之情。“竹叶”,自然是指酒,诗人想借酒浇愁,酒还未入愁肠,脸上已经频频泛起了酒晕。他坐对荧荧照眼的灯光,这灯芯上已经结上了灯花,灯花是报喜的,然而此刻哪有什么可喜的事呢?只好任其自由结花吧。这两句可见作者是盼望有遣愁的机会和可以舒怀的喜讯的。但就是这点心愿,在当时也难以实现。

  正在清愁难遣的时候,作者忽然听到杜鹃鸟的啼声,于是他感慨万千地写下了结句:“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杜宇就是杜鹃,它的啼声是“不如归去”,一般有家归未得的人听了之后,会触动思乡之情,作者此时身在故乡,并非旅居在外,所以感叹的说:我并没有离开故乡,不需你唤“不如归去”,劝我回家了。作者有志用世,但当时是豺狼当道,善类遭受摧残陷害的不知多少,作者只好郁郁家居。因此最后两句,才点明胸怀,倾诉出报国无门、壮志难展的感慨。

  全诗即景抒怀,从深宵风雨到午夜一灯;从梦觉以后的清愁,到听得杜宇啼声所引起的悲愤;步步深入,诗人的心境,自见于诗句之中。直到秦桧死后,诗人才出而应试,以经学淹通被选拔为第一,解除了长期以来内心的痛苦。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901页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¹彼柏(bǎi)舟,亦泛其流²。耿(gěng)³不寐(mèi),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áo)以游。
译文:柏木船儿荡悠悠,河中水波漫漫流。圆睁双眼难入睡,深深忧愁在心头。不是想喝没好酒,姑且散心去遨游。
注释:¹泛:浮行,漂流,随水冲走。²流:中流,水中间。³耿耿:鲁诗作“炯炯”,指眼睛明亮;一说形容心中不安。⁴隐忧:深忧。隐:痛。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¹(jiàn)²,不可以茹(rú)³。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sù),逢彼之怒。
译文:如心并非青铜镜,不可美丑全包容。也有长兄与小弟,不料兄弟难依凭。前去诉苦求安慰,竟遇发怒坏性情。
注释:¹匪:非,不是。²鉴:铜镜。³茹:容纳。⁴据:依靠。⁵薄言:语助词。⁶愬:同“诉”,告诉。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dài)(dài)¹,不可选²也。
译文:如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来滚转。如心并非草席软,不能任意来翻卷。雍容娴雅有威仪,决不屈挠和退让。
注释:¹棣棣:雍容娴雅貌;一说丰富盛多的样子。²选:屈挠退让貌。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忧心悄(qiǎo)¹,愠(yùn)²于群小。觏(gòu)³(mǐn)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wù)(pì)有摽(biào)
译文:忧愁重重难排除,小人恨如真可恶。碰到患难已很多,遭受凌辱更无数。静下心来仔细想,抚心拍胸猛醒悟。
注释:¹悄悄:忧貌。²愠:恼怒,怨恨。³觏:同“遘”,遭逢。⁴闵:痛,指患难。⁵寤:交互。⁶辟:通“擗”,捶胸。⁷摽:捶,打。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日居(jī)¹月诸,胡迭(dié)²而微³?心之忧矣,如匪澣(huàn)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译文:白昼有日夜有月,为何明暗相交迭?不尽忧愁在心中,好似脏衣未洗洁。静下心来仔细想,不能奋起高飞越。
注释:¹居、诸:语助词。²迭:更动。³微:指隐微无光。⁴澣:同“浣”,洗涤。

  从此诗的内容看,似是一首女子自伤遭遇不偶,而又苦于无可诉说的怨诗。其抒情口气,有幽怨之音,无激亢之语。

  全诗共五章三十句。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这两句是虚写,为设想之语。用柏木做的舟坚牢结实,但却漂荡于水中,无所依傍。这里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因此,才会“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了,笔锋落实,一个暗夜辗转难眠的女子的身影便显现出来。饮酒邀游本可替人解忧,独此“隐忧”非饮酒所能解,亦非遨游所能避,足见忧痛至深而难销。

  次章紧承上一章,这无以排解的忧愁如果有人能分担,那该多好!女子虽然逆来顺受,但已是忍无可忍,此时此刻想一吐为快。寻找倾诉的对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兄弟,谁料却是“不可以据”。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自己的手足之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既不能含茹,又不能倾诉,用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话说,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前四句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意思是说:我虽不容于人,但人不可夺我之志,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决不屈挠退让。其意之坚值得同情乃至敬佩。

  第四章诗对主人公那如山如水的愁恨从何而来的问题作了答复:原来是受制于群小,又无力对付他们。“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是一个对句,倾诉了主人公的遭遇,真是满腹辛酸。入夜,静静地思量这一切,不由地抚心拍胸连声叹息,自悲身世。

  末章作结,前两句“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于无可奈何之际,把目标转向日月。日月,是上天的使者,光明的源泉。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司马迁语),女子怨日月的微晦不明,其实是因为女子的忧痛太深,以至于日月失其光辉。内心是那样渴望自由,但却是有奋飞之心,无奋飞之力,只能叹息作罢。出语如泣如诉,一个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便宛然眼前了。对于女主人公是怎样的人以及小人指什么人等问题争议也很大,各家之说中,认为女主人公是贵族妇人、群小为众妾的意见支持者比较多。

  全诗紧扣一个“忧”字,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泻,无以解,环环相扣。五章一气呵成,娓娓而下,语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浓烈而深挚。诗人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的运用更是生动形象,“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几句最为精彩,经常为后世诗人所引用。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0-52
2、 踪凡 家安.《诗经》之奇唱 百言之《离骚》——《诗经·邶风·柏舟》赏析.阅读与写作,2001,03.

bǎizhōu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fànbǎizhōu fànliú gěnggěngmèi yǒuyǐnyōu wēijiǔ áoyóu 
xīnfěijiàn  yǒuxiōng  yánwǎng féngzhī 
xīnfěishí zhuǎn xīnfěi juǎn wēidàidài suàn 
yōuxīnqiǎoqiǎo yùnqúnxiǎo gòumǐnduō shòushǎo jìngyánzhī yǒubiào 
yuèzhū diéérwēi xīnzhīyōu fěihuàn jìngyánzhī néngfènfēi 
绮閤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绮閤(gé)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郑妲无言下玉墀,夜来飞箭满罘罳。
郑妲¹无言下玉墀,夜来飞箭满罘罳²
注释:¹郑妲:一作“郑旦”,是历史上一位刚烈女子。她与西施一样,也是被越王勾践选中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之一。²罘罳(fú sī ):也作“罦罳”。古代一种设在门外的屏风;设在屋檐下防鸟雀来筑巢的金属网。
越王定指高台笑,却见当时金镂楣。
越王定指高台笑,却见当时金镂¹楣。
注释:¹金镞(zú):金属制的箭头。
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
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
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素袜虽遮未掩羞,越兵犹怕伍员头。
素袜虽遮未掩羞,越兵犹怕伍员¹头。
注释:¹伍员(yún):即伍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后为吴国大夫。
吴王恨魄今如在,只合西施濑上游。
吴王恨魄今如在,只合西施濑上游。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绮罗身。
响屟廊¹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绮罗身。
注释:¹屟(xiè)廊:亦作“屧廊”,即响屧廊。春秋时吴宫廊名。屟是木板拖鞋。吴王夫差命人将廊下的土地凿成瓮形大坑,上面用厚木板覆盖辅平,让西施和宫女穿上木鞋在上面行走,铮铮有声,所以取名响屟。今苏州灵岩寺圆照塔前有一个小斜廊,就是其遗址。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七绝《馆娃宫怀古》共五首,又名《馆娃宫怀古五绝》。这五首思古寄慨之作,是皮日休在苏州任职时,因寻找馆娃宫旧迹而作。组诗咏怀古事以寄讽,以叙述和议论相结合,通过馆娃宫昔盛今颓的具体情形的对比,反映吴国的盛衰兴亡,籍此表达对世事沧桑、国事兴衰的慨叹。

  组诗总体上是说昔日宫中的盛宴、美人、歌舞已经被硝烟弥漫所取代。诗人用歌舞升平的场面与战火纷飞的场景相对比,以史实为据,但使用翻案法,“出奇立异”,不落窠臼。王锡九《皮陆诗歌研究》认为,古代文人中的隐逸者,发思古之幽情,“亦是好以议论为诗者”(方岳《深雪偶谈》)。

  比如第三首说烧残的蜡烛还为吴王夫差的悲惨下场滴下几滴泪珠,西施反不如蜡烛,没有一点悲戚的表现。这是反其意而用之。

  这五首七绝以第一首最为著名。此诗首句“绮阁飘香下太湖”,完全从侧面着笔。它写馆娃宫,仅仅用一个“绮”字状“阁”,用一个“飘”字写“香”,这样,无须勾画服饰、相貌,一个罗縠轻扬、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便自在其中了。特别是“下”字很有分量。从“绮阁”里散溢出来的麝薰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那位迷恋声色的吴王何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以至对越王的复仇行动,连做梦也没有料到,就不言而喻了。次句“乱兵侵晓上姑苏”,省去越王卧薪尝胆等过程,单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一重要环节。“乱兵”,指吴人眼中原已臣服现又“犯上作乱”的越军。侵晓,即凌晨。吴王志满意得,全无戒备。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直到爬上姑苏台,吴人方才发觉。一夜之间,吴国就灭亡了。这是令人震惊的历史教训。

  此诗前二句对起,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藏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三、四句就勾践亡吴一事,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大有堪羞”之处,这是很有意思的妙文。吴越兴亡的史实,诸如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吴王沉湎酒色,杀伍子胥,用太宰嚭,凡此种种,诗人不可能不知。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但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不是游在字句的表面,要细味全篇的构思、语气,才会领会诗的义蕴。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责高明得多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