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得工师,因材结构宜。不缘操斧巧,岂见豫章奇。
大木得工师,因材结构宜。不缘操斧巧,岂见豫章奇。
桴有飞龙翼,窗来玉女窥。穹窿成画栋,岌嶪负文机。
桴有飞龙翼,窗来玉女窥。穹窿成画栋,岌嶪负文机。
伟自山林出,高为殿阙资。天朝方采择,珍重所堪为。
伟自山林出,高为殿阙资。天朝方采择,珍重所堪为。

yīnguīcáiérjiū--yáonài

gōngshīyīncáijiégòuyuáncāoqiǎojiànzhāng

yǒufēilóngchuāngláikuīqióng窿lóngchénghuàdòngwén

wěishānlínchūgāowèi殿diànquētiāncháofāngcǎizhēnzhòngsuǒkānwèi

姚鼐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君山洞庭隔江水,彭蠡无风波浪起。
君山洞庭¹隔江水,彭蠡(lǐ)²无风波浪起。
译文:湖上的岛屿恰如洞庭湖中的君山;湖水像鄱阳湖一样波浪起伏。
注释:¹君山洞庭:洞庭即洞庭浪;君山:洞庭浪中的一个小岛。这里借指湘浪和浪上的诸岛。²彭蠡:鄱阳浪别称,也借指湘浪。
明窗晓晴图画开,兴入湘湖三百里。
明窗晓晴图画开¹,兴入湘浪²三百里。
译文:画图在明亮的窗子和早晨的晴光下打开;我的兴致一下子就投入到湘湖浩翰的烟波中。
注释:¹明窗晓晴图画开:画图在明亮的窗子和早晨的晴光下打开。²兴入湘浪:兴致一下就投入到湘浪中;三百里:极言其广。
湘江两岸山纵横,湘湖碧绕越王城。
湘江¹两岸山纵横,湘浪碧绕越王城²
译文:两岸的群山纵横交错,碧绿的湖水环绕着高高的越王城山。
注释:¹湘江:这里指湘浪,湘浪因“浪光山色婉若潇湘而名”。²湘浪碧绕越王城:湘浪位于越王城山南麓。
越王城荒陵谷在,古树落日长烟平。
越王城荒陵谷¹在,古树落日长烟²平。
译文:越王城的背影已经远去,但週遭的山陵峡谷还展现在我们眼前:苍翠的古木和飘渺的暮雾,掩映在落日的余晖中。
注释:¹陵谷:丘陵和山谷。²长烟:大片烟雾。
游子天寒孤棹远,七十二溪飞雪满。
游子天寒孤棹(zhào)¹远,七十二溪飞雪满。
译文:他乡的游子驾着一叶扁舟,在寒冷的湖上飘向远方;周围群山,飞泻着雪一般白的溪流。
注释:¹孤棹:借指孤舟。
浩歌不见濯缨人,沙鹤野猿相对晚。
浩歌不见濯(zhuó)(yīng)¹人,沙鹤野猿²相对晚。
译文:画面上仿佛能听到隐居高人的啸歌,但是却看不到他的人影,只看到晚日下栖息在沙滩上的鹤和山林中的猿猴。
注释:¹濯缨: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²沙鹤野猿:比喻隐居的君子。
湖东云气通蓬莱,我欲从之归去来。
浪东云气¹通蓬莱²,我欲从之归去来³
译文:湖水东面的云气应是直通蓬莱仙山吧,我真想乘着这云气去探访仙山。
注释:¹云气:稀薄游动的云。²蓬莱:传说中渤海上仙人居住的山。从第五句到这句都在描述画中的景象,并加以发挥。³归去来:回去。典出陶渊明名篇《归去来辞》。
蛟鼍塞川陆有虎,两臂无翼令心哀。
蛟鼍(tuó)¹(sài)川陆有虎,两臂无翼令心哀。
译文:可是水中有蛟鼍,山野有猛虎,我又没有双翼难以到达,令我心下无比哀伤。
注释:¹蛟鼍:指水中凶猛的鳄类动物。

  这是一首刘基题《湘湖图》的题画诗。“君山洞庭隔江水,彭蠡无风波浪起。”诗人开头用两个比喻句,引出了湘湖上的岛屿恰如洞庭湖中的君山;湖水象鄱阳湖一样波浪起伏。以洞庭湖、鄱阳湖来形容湘湖,极言湘湖之广渺,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明窗晓晴图画开,兴入湘湖三百里。”接下来诗人点出了题图时的情景,在明亮的窗子和早晨的晴光下打开画图,诗人的兴致一下子就投入到湘湖浩瀚的烟波中。

  下面四联既是对《湘湖图》的描述,也是对湘湖山水的概刮。“湘江两岸山纵横,湘湖碧绕越王城。越王城荒陵谷在,古树落日长烟平。游子天寒孤棹远,七十二溪飞雪满。浩歌不见濯缨人,沙鹤野猿相对晚。”诗人的目光如一组长镜头在画面上掠过:首先映入眼敛的是湘湖四周的群山,两岸的群山纵横交错,碧绿的湖水环绕着高高的越王城山。面对週遭的山陵峡谷,诗人凭吊越王城的逝去的背影,眼前苍翠的古木和飘渺的暮雾,掩映在落日的余晖中,让人不由生发怀古的幽情。接下来诗人的笔触进一步向画面的细处落下,画图中,一叶扁舟飘向远方,诗人想象这是一位他乡游子,在寒冷的湘湖上奔波,也许此刻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一个寒字,刻划了诗人的心境。但是面对大好的湖山,诗人没有消沉,周围群同上众多飞泻着雪一般白的溪流,吸引了诗人的目光。

    “浩歌不见濯缨人,沙鹤野猿相对晚。湖东云气通蓬莱,我欲从之归去来。”接下来,诗人对静态的画面进行了拓展:画是没有声音的,但是,在诗人看来,却仿佛能听到隐居高人的画外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如此好山水真是退隐的好处所。但是画面上却看不到他的人影,只看到晚照下栖息在沙滩上鹤和山林中的猿猴。画是不会动的,但是在诗人看来,湖上的云气是涌动的,而且是可以直通蓬莱仙山的,诗人由此了生出大胆的想法,可以乘着这云气去探访仙山。

  诗人在结尾时,从美好的梦幻般的意境中回到了现实。“蛟鼍塞川陆有虎,两臂无翼令心哀。”虽然仙山十分令人向往,可是水中有蛟鼍,山野有猛虎,我又没有翅膀,难以到达仙山,让我不由得心下无比哀伤。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已讶¹(qīn)²冷,复见窗户明。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注释:¹讶:惊讶。²衾枕:被子和枕头。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¹
译文: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¹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211 .

xuě

bái tángdài 

qīnzhěnlěng jiànchuāngmíng 
shēnzhīxuězhòng shíwénzhézhúshēng 
尚被浮名诱此身,今时谁与德为邻。
尚被¹浮名²³此身,今时谁与德为邻。
译文:我还被官场虚名诱惑着无法脱身,现在谁还有高尚的君子德行。
注释:秋夜寄僧:《全唐诗》题《注》:“一作秋夜寄弘济上人”。¹被:作“披”。比喻精神上的担负。²浮名:虚名。³诱,欺诳;引诱,此为困扰之意。⁴德:美好德行。
遥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为一人。
遥知是夜¹(tán)²上,月照千峰为一人³
译文:知道那远远的檀溪之上,月亮为您朗照着千山万峰。
注释:¹是夜:此夜,即今晚。²檀溪:地处中国湖北省襄阳市,又名檀溪湖,在襄阳城西真武山北面。³一人:指的是弘济上人。

  诗中运用了设问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写下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状况,而作者不得不周旋其中,从而表现了弘济上人的高洁。

  《秋夜寄僧》没有运用精工华美的辞藻,而这也是欧阳詹一贯的诗词风格,欧阳詹的诗虽谈不上新奇,却很讲究炼饰。他继承了同时期诗人陈去疾清新洗炼的语言风格, 在用词炼意和声调格律上都十分讲究, 尽量避免押险韵,最忌用生僻词语,这就使他的诗不仅浅显平易,通俗易懂, 而且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文字质朴,却富有味。

  开头前两句先言明自己的处境,想脱离官场,但又不忍,最终不得不周旋其中。二句虽是问话,实则自己心中早有答案,从而引导出对僧人的赞扬。意为“如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还不得不周旋于其中,只有您却还与德为邻,佩有美好德行。”十几年求宦的道路上,欧阳詹艰难地抗争,苦苦地挣扎。痛苦的现实,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成了欧阳詹赋作最核心的表现内容。

  在后两句中诗人运用了自己所擅长的取材、 布景和造境的写作方式,“为什么呢?看那月光多么明朗,虽然照着千座峰峦,实是受感动而且只照您一人。”在诗中,他不是孤立地抽象地说教,而是把情与理置于形象的描写之中 , 在鲜明完整的意象中以借物言志即景抒情的方式表现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刻画传神,细致入微。抒写了他对弘济上人的怀念情绪的同时,把老僧的品德、感天动地月为之明的情形写了出来,可见诗人内心潜在的不须言明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作者范凤驰著;《新选唐诗》 ;第309页
2、 作者李文刚;欧阳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 I 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275 ( 2008) 03-0043-03

qiūsēng

ōuyángzhān tángdài 

shàngbèimíngyòushēn jīnshíshuíwéilín 
yáozhīshìtánshàng yuèzhàoqiānfēngwéirén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劝君莫惜金缕衣¹,劝君须惜少年时。
译文: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注释:¹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有年堪¹折直须²折,莫待³无年空折枝。
译文: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注释:¹堪:可以,能够。²直须:不必犹豫。直:直接,爽快。³莫待:不要等到。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年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年前日又西。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¹麦苗风柳映堤。
译文: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注释:¹著:吹入。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等是¹有家归未得,杜鹃²³向耳边啼。
译文:都是有家不能归。杜鹃啊,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释:¹等是:都是。²杜鹃:鸟名,即子规。³休:不要。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花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年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这首诗是题在杭州望海楼的柱子上的。作者名姓已不可考,但我们可从中体会到一种复杂的情感。这不是一般的思乡之情,而是作者常年羁旅在外而产生的一种落寞之感。

  首句以景起笔,“浙江轻浪去悠悠”,诗人在杭州钱塘江边的望海楼上向远处眺望,看到了这一场景。在这里,这个叠字“悠悠”下得好,钱塘江的水面悠长而空寂,而诗人的心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是“悠悠”的水波,还是“悠悠”的往事,它们都“去”了,一去不复返,只停留在诗人的记忆里。但是诗人又是如此怀念它们,所以就产生了第二句中所说的“愁”。“望海楼吹望海愁”,有人曾就此句对此诗的作者提出猜想,认为这首诗系郑谷所作,因为第二句中所用的反复手法正是郑诗中常见的。而据笔者考查,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郑守愚是宜春(今属江西)人,其一生中并未有在余杭(杭州)的经历。但是,这一句所用的手法却是与郑的反复惊人地相似。望海楼上吹来的当然是海风,但在诗人笔下,望海楼上随海风而来的,似有淡淡的忧愁。这个“望海愁”,不仅与“望海楼”谐音,给人以音律反复回环之感,而且“望海”之愁,意蕴深远,含蓄蕴藉。望海时到底引发了什么愁绪?这里诗人没有说,但后二句中却有很明显的答案。

  第三句笔锋陡然一转,“莫怪乡心随魄断”,“乡心”即思乡之心,“乡心”断即谓诗人已不再思乡,这是为什么?这又是一个问题,而这一问题又在第四句中给出了答案。“十年为客在他州”,原来诗人已在杭州作客十年,十年不得回乡,对故乡早已淡忘,因此是“乡心随魄断”。故乡在诗人心中早已成为远方天际的浮云了啊。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愁”呢?答案就在三四两句中。这其实是诗人“说话的艺术”。“乡心随魄断”是真的已断乡心了吗?很明显不是的,若是则诗人也不必生愁。但诗人偏说:我的乡心早已断结了,因为我远在异乡时间已经太长了。看似豁达,实则倍加思乡!其字字皆从千百回转后得来,方能令人回肠荡气,长吟击节!由此看来,诗人不是“乡心断”,而是“乡心甚深”,以致随魄皆断。这里注意这个“随魄”。如若诗人果真已将故乡忘却,那么他为什么要“断魄”呢?为什么要生愁呢?所以说这是曲笔言愁,而余味悠长。如果诗人一味说“我如何如何思乡啊!”,非但不能感人,而且根本不成艺术了。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显然在于情感的表达,其情感并不直接用语言叙述出,而是让大家在读完全诗中体味出。第二句中“望海楼”“望海愁”交错复沓,声音婉转,而意在突出“望海”,进而引出诗人所表达的“愁”。晚唐的诗风自李义山已渐趋朦胧,而这首诗在朦胧中又有明确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无疑是一首上品的佳作。

花滴露,柳摇烟,艳阳天。雨霁山樱红欲烂,谷莺迁。
花滴露,柳摇烟,艳阳天。雨霁山樱红欲烂,谷莺迁。
饮处交飞玉斝,游时倒把金鞭。风飐九衢榆叶动,簇青钱。
饮处交山玉斝(jiǎ)¹,游时倒把金鞭。风飐(zhǎn)九衢(qú)²榆叶动,簇(cù)青钱³
注释:¹玉斝:古代酒器。²九衢:形容草木枝茎茂密交错。³青钱:形容榆叶。

chūnguānghǎo··huā--ōuyángjiǒng

huāliǔyáoyānyànyángtiānshānyīnghónglànyīngqiān

yǐnchùjiāofēijiǎyóushídàojīnbiānfēngzhǎnjiǔdòngqīngq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