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未落东皋黄,摇风欲静千丝杨。榆筴雨后村坞凉,泽中草长人微茫。
日落未落东皋黄,摇风欲静千丝杨。榆筴雨后村坞凉,泽中草长人微茫。
牛从杂遝老㹀将,㓨促或走或羊望。或掉尾立衔藏莨,牛背短箠二尺强。
牛从杂遝老㹀将,㓨促或走或羊望。或掉尾立衔藏莨,牛背短箠二尺强。
握坐者牧舟树樯,或来以笛吹其旁。据牛横坐如胡床,后有蓬发趋踉蹡。
握坐者牧舟树樯,或来以笛吹其旁。据牛横坐如胡床,后有蓬发趋踉蹡。
前有招之右袂张,首伏牛后尻前昂。二人蓑薜行驱羊,掀笠偃背丫髻长。
前有招之右袂张,首伏牛后尻前昂。二人蓑薜行驱羊,掀笠偃背丫髻长。
其一纠笠风中飏,林木度尽横陂塘。前村暝色寒苍苍,一人先俟牛宫旁。
其一纠笠风中飏,林木度尽横陂塘。前村暝色寒苍苍,一人先俟牛宫旁。
绕宅榆柳青苍筤,老翁饱腹饭黄粱。出携幼稚嬉徜徉,少妇机杵鸣东厢。
绕宅榆柳青苍筤,老翁饱腹饭黄粱。出携幼稚嬉徜徉,少妇机杵鸣东厢。
人生正可知䢉桑,春夏耕牧秋筑场。不见臧谷羊皆亡,嗟哉此画真吾乡。
人生正可知䢉桑,春夏耕牧秋筑场。不见臧谷羊皆亡,嗟哉此画真吾乡。

yuánrénsànwǎnguī--yáonài

luòwèiluòdōnggāohuángyáofēngjìngqiānyánghòucūnliángzhōngcǎozhǎngrénwēimáng

niúcónglǎojiānghuòzǒuhuòyángwànghuòdiàowěixiáncánglàngniúbèiduǎnchuíèrchǐqiáng

zuòzhězhōushùqiánghuòláichuīpángniúhéngzuòchuánghòuyǒupéngliángqiāng

qiányǒuzhāozhīyòumèizhāngshǒuniúhòukāoqiánángèrrénsuōxíngyángxiānyǎnbèizhǎng

jiūfēngzhōngyánglínjǐnhéngbēitángqiáncūnmíngháncāngcāngrénxiānniúgōngpáng

ràozháiliǔqīngcānglánglǎowēngbǎofànhuángliángchūxiéyòuzhìchángyángshǎochǔmíngdōngxiāng

rénshēngzhèngzhīnóngsāngchūnxiàgēngqiūzhùchǎngjiànzāngyángjiēwángjiēzāihuàzhēnxiāng

姚鼐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水经》云:“彭蠡(lǐ)¹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ì)²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³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bó)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胡¹⁰,北音清越¹¹,桴(fú)止响腾¹²,余韵徐歇¹³。自以为得之¹⁴矣。然是说也,余尤¹⁵疑之。石之铿(kēng)¹⁶有声者,所在皆是¹⁷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¹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²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³鼓:振动。⁴搏:击,拍。⁵洪钟:大钟。⁶是说:这个说法。⁷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⁸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⁹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¹⁰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¹¹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¹²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¹³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¹⁴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¹⁵尤:更加。¹⁶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¹⁷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元丰¹七年六月丁丑²,余自齐安³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mù)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¹⁰;而山上栖(qī)(hú)¹¹,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¹²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ké)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¹³也。余方心动¹⁴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hóng)¹⁵如钟鼓不绝。舟人¹⁶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¹⁷,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¹⁸而为此¹⁹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²⁰,可坐百人,空中²¹而多窍²²,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tāng)(tà)²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shí)之乎²⁴?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²⁵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²⁶也。古之人不余欺也²⁷!”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注释:¹元丰:宋神宗的年号。²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³齐安:在今湖北黄州。⁴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⁵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⁶湖口:今江西湖口。⁷硿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⁸暮夜:晚上。⁹森然:形容繁密直立。¹⁰搏人:捉人,打人。¹¹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¹²磔磔:鸟鸣声。¹³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¹⁴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¹⁵噌吰:这里形容钟声洪亮。¹⁶舟人:船夫。¹⁷罅:裂缝。¹⁸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¹⁹为此:形成这种声音。²⁰中流:水流的中心。²¹空中:中间是空的。²²窍:窟窿。²³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²⁴汝识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²⁵周景王之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铸成“无射”钟。²⁶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²⁷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yì)¹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dài)²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³不肯以小舟夜泊(bó)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lòu)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注释:¹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²殆:大概。³终:终究。⁴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⁵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⁶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⁷陋者:浅陋的人。⁸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⁹实:指事情的真相。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179-184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308-1312
3、 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年:159-166
4、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363-1367

shízhōngshān

shì sòngdài 

     shuǐjīng yún  péngzhīkǒuyǒushízhōngshānyān  yuánwéixiàlínshēntán wēifēnglàng shuǐshíxiāng shēnghóngzhōng shìshuō rénchángzhī jīnzhōngqìngzhìshuǐzhōng suīfēnglàngnéngmíng érkuàngshí zhìtángshǐfǎng访zōng shuāngshítánshàng kòuérlíngzhī nánshēnghán běiyīnqīngyuè zhǐxiǎngténg yùnxiē wéizhī ránshìshuō yóuzhī shízhīkēngrányǒushēngzhě suǒzàijiēshì érzhōngmíng zāi 

    yuánfēngniánliùyuèdīngchǒu ānzhōuxíngshìlín érzhǎngmàijiāngráozhīxīngwèi sòngzhīzhìkǒu yīnguānsuǒwèishízhōngzhě sēngshǐ使xiǎotóngchí luànshíjiānèrkòuzhī kōngkōngyān xiàoérxìn zhìyuèmíng màichéngxiǎozhōu zhìjuéxià shíqiānchǐ měngshòuguǐ sēnránrén érshānshàng wénrénshēngjīng zhézhéyúnxiāojiān yòuyǒuruòlǎorénqiěxiàoshānzhōngzhě huòyuēguàn fāngxīndònghuán érshēngshuǐshàng chēnghóngzhōngjué zhōurénkǒng ércházhī shānxiàjiēshíxuéxià zhīqiǎnshēn wēiyān hándànpéngpàiérwéi zhōuhuízhìliǎngshānjiān jiānggǎngkǒu yǒushídāngzhōngliú zuòbǎirén kōngzhōngérduōqiào fēngshuǐxiāngtūn yǒukuǎnkǎntāngzhīshēng xiàngzhīchēnghóngzhěxiāngyìng yuèzuòyān yīnxiàowèimàiyuē  shízhī chēnghóngzhě zhōujǐngwángzhī kuǎnkǎntāngzhě wèizhuāngzhīzhōng zhīrén  

    shìjiàněrwén érduànyǒu  yuánzhīsuǒjiànwén dàitóng éryánzhīxiáng shìzhōngkěnxiǎozhōujuézhīxià néngzhī érgōngshuǐshīsuīzhīérnéngyán shìsuǒchuán érlòuzhěnǎijīnkǎoérqiúzhī wéishí shìzhī gàitànyuánzhījiǎn érxiàozhīlòu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¹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chóu)风月²,莫放³离歌入管弦
译文:我们的团聚与分别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我在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让我开怀畅饮,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人们的关怀吧!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叫我听见伤心。
注释:¹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²风月:指美好景色。³莫放:莫唱,莫奏。⁴管弦:泛指乐器。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yíng)¹绿带²,点青钱³,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译文:湖中翠绿的水荇如带,密密荷叶如青钱点缀水面。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蓝的天空连在一起。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向东归去了,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你们的时候。
注释:¹萦:围绕。²绿带:水生带状绿色荇藻类植物。³点青钱:密密荷叶如青钱点缀水面。⁴东湖:名胜之地,在今江西南昌东南。

  此词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同一时期,其主旨相近,但又侧重于抒发别情和对被频频调动的不满。同时因为是用小令写作,风格也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饬又流美。两年之内,作者因频繁调动而心情十分抑郁,险恶的宦海风波,使作者无法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现在又值与友人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起韵借聚兴感,直中藏曲,表达了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

  起首二句,借聚散兴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作者从淳熙三年到五年的短短二年时间内,先后被调动四次,匆匆来往于今江西、湖北等地,简直疲于奔命,来不及有所建树。对此,作者以一切“二年遍历楚山川”作出形象的概括。作者被频繁调动的原因是未加明说,只以“不偶然”来点出隐情,更耐人寻味。“不偶然”,就是必然,作者已经体会出了被频频调动的必然性。迫思以往经历,作者不能不想起,在作者当年“旌旗拥万夫”来归时,南宋统治者立即解除了作者的武装,而已将作者部下的万余义军当作流民疏散安置到推南各州县;作者也不能不想起,此后作者一直没机会担任军事工作,只能滞留在地方官(偶尔也作京官)的位置上,而且常被调来调去,难以安顿和筹划建树。想起这些,作者不能不感到南宋统治者对作者这样一个赤心来归的爱国者的防备和猜忌,也令作者感到特别痛苦和不满。作者曾经自呼为“江南游子”,作者曾经叹息过只能醉吟风月,作者曾经以酒消愁,都是为此。因此,这里的“不偶然”一语,包含无限悲愤。下两句,忽然一转,转到饯别的宴会上来,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这在章法上,是切合题面。而细味其意,其中仍含着无计可施、只得自我排遣的愁情。意脉似断未断。

  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风月”而来,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绿带”、“青钱”用以状流水、荷叶之貌,涉笔成趣;“萦”字、“点”字,赋活了景物,而又似信手拈来。“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无比喜爱之倩。结尾两句,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尤其是“后夜相思月满船”之语,写境不隔,写情浓郁,简直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2006-01:111-113

zhètiān··zhāngbiéhànzhāngjiān--xīn

sàncōngcōngǒuránèrniánbiànchǔshānchuāndànjiāngtòngyǐnchóufēngyuèfàngguǎnxián

yíng绿dàidiǎnqīngqiándōngchūnshuǐliántiānmíngcháofàngdōngguīhòuxiāngyuèmǎnchuán

枕苍龙云卧品清箫,跨白鹿春酣醉碧桃,唤青猿夜拆烧丹灶。二千年琼树老,飞来海上仙鹤。纱巾岸天风细,玉笙吹山月高,谁识王乔?
枕苍龙¹云卧²³清箫,跨白鹿春酣(hān)醉碧桃,唤青猿(yuán)夜拆烧丹灶。酣千年琼树老,飞来海上仙鹤。纱巾岸天风细,玉笙(shēng)吹山月高,谁识王乔
译文:头枕苍的青松高卧云间吹奏清箫,跨白鹿游阳春沉醉在碧桃花下,呼唤青猿在夜间拆除烧丹的炉灶。酣千年玉树苍老,海上飞来仙鹤,戴纱巾露头额天风轻拂,玉笙声在月天高高飞扬,有谁认得这位王乔。
注释:¹苍龙:指青松。²云卧:卧于云间。³品:吹奏。⁴白鹿:古人以鹿为长寿,满五百风即全身变白,称白鹿。⁵烧丹灶:炼丹的炉灶。⁶琼树:此神州中的仙树。⁷纱巾岸:推起头巾,露出前额。⁸王乔:又名王子乔,古时崇奉的神仙。

  乔吉的小令《双调·水仙子·乐清箫台》,使箫台山美丽的故事传遍了五湖四海。箫台山是乐成得名的渊源之地,乔吉借醉卧箫台山下金溪之畔,唤来猿猴拆除张文君的丹灶,表达寻仙访道的意愿;以玉树、白鹤、天风、王子晋写时空变迁,洒落一地风雅。

  月明之夜,山风林泉,箫台山顶似有箫声缈渺低吟,这就是乐成八景之一——“箫台明月”。到元朝时,“乐成八景”白鹤晨钟、箫台明月、双瀑飞泉、东塔云烟、西岑松雪、紫芝晚磬、云门福地、盖竹洞天已经形成。明朝嘉靖年间,乐成赵文韶等人仗义疏财,捐建沐箫寺和八老亭。陈璋作有《八老亭记》,赞扬赵文韶等人晚年适志泉亭的高雅情趣。因为沐箫寺前原有六棵枫树,秋来一片红艳,所以又有“六枫秋艳”的名称。

  光绪《乐清县志》记载,梅溪书院“旧在东城隅,即王忠文公祠以旁置两斋,令诸生肄业其中,亦曰书院。明隆庆间,令胡用宾重建。”清朝雍正六年(1725),县令唐传鉎把箫台山下的长春道院改为纪念王十朋的梅溪书院,延请徐炯文主持讲席。王十朋《和李花》一诗,小序有“梅溪书院”四字。王十朋称“梅溪书院”或“梅溪书馆”,不像我们今日严格。

  清朝嘉庆年间,陈舜咨、林启亨曾主讲梅溪书院。林启亨不屑于科举八股,以笃学藏书被乡里推重。后来,瑞安名儒陈黼宸曾在梅溪书院主持讲学。

  梅溪书院有近九百年历史,门生弟子遍海内,把乐清千百年积聚的耕读文化的精华,辐射到乐清全境和书院弟子足迹所到之处。但是,民国年间,梅溪书院毁坏了。现在,王十朋故乡四都的有关部门,正在考虑重建当地的梅溪书院。乐成的梅溪书院则似一首古老而雄壮的“奋进协奏曲”,始终在历史的琴键上跳跃着、轰鸣着。

  沐箫泉亭箫台桥,箫台明月箫台巷,小树林中钻出了岑山亭的尖顶,一代代以顽强的生存能力打造乐清风骨的乐清人,为故园家山谱写了一曲曲多么壮美、清新的田园交响诗。

shuǐxiānzi··qīngxiāotái--qiáo

zhěncānglóngyúnpǐnqīngxiāokuàbái鹿chūnhānzuìtáohuànqīngyuánchāishāodānzàoèrqiānniánqióngshùlǎofēiláihǎishàngxiānshājīnàntiānfēngshēngchuīshānyuègāoshuíshíwángqiáo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¹声咽²,秦娥梦断³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bà)伤别
译文: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注释:¹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²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³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⁴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⁵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乐游原¹上清秋节²,咸阳古道³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què)
译文: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注释:¹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²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³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⁴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土。⁵残照:指落日的光辉。⁶汉家:汉朝。⁷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此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词人落笔就写一个京城女子,在一个月照高楼的夜晚,被凄凉呜咽的箫声惊醒了好梦。“秦娥”,泛指京城长安的一个美丽的女子。《方言》卷二云:“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梦断”,谓梦被箫声所惊醒。这里反用《列仙传》所载萧史与弄玉的故事,因为善吹箫的萧史被秦穆公的女儿爱上,终于结为夫妻,一起随凤飞去,那该是多么美好;可这位秦娥呢,单身独宿,只能在梦中与爱人相聚,偏偏好梦被那凄切箫声所打断,醒来一看空剩清冷的月色,心里又该是多么悲伤!一个“咽”字,渲染出境界之凄凉;一个“断”字,烘托出秦娥内心的失望。开头两句就这样以流丽之艳语而描写出哀婉欲绝之情思。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娥从梦中惊醒,眼前只有照着楼台的月色;借着月色向楼下看,只见杨柳依旧青青,一如既往,不禁勾起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那种悲伤情景的回忆。“秦楼月”之反复,本是这个词调的要求;而在这首小令之中,不仅起到由月色而见柳色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加强了对于孤独凄凉的环境气氛的渲染。至于由“柳色”而跳跃到“伤别”上去,既是从汉代以来折柳送别这一传统风尚生发出来的想象,又是对秦娥怀念远人心情的进层刻画。“灞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灞桥,为长安人士送别之所。《三辅黄图》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陵”一作“灞桥”。“灞陵伤别”,是由柳色触发的对当时分别情景的回忆,它既补明了“梦断”之“梦”乃是与远别爱人相聚的好梦,更为下阕结句的描写埋下了伏笔。这一“伤别”,本写秦娥之离愁别恨,而以年年贯之,则把多少年、多少代人间共有的悲剧连类道尽,境界顿然阔大起来,赋予了普遍的意义。这三句连贯而下,层层浮想,句意跳跃,脉络相承,曲尽秦娥梦断之后的所见和所思。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两句紧承“伤别”,描写秦娥登原望信而不得的景象。“乐游原”在今西安市南,居全城最高处,四望宽敞,可瞭望全城和周围汉朝的陵墓;这里写秦娥登临远望的地点。“清秋节”,点明是清凉的秋季,既补写上阕没有明写的时间,又点染冷清寂寥的气氛。此时此地,秦娥满怀愁绪,眼望爱人由此离去的咸阳古道,苦苦等着,然而尘埃不起,音信全无。“咸阳”,乃秦朝京城,至汉、唐时从京城长安往西北经商或从军,咸阳为必经之地;“古道”,年代久远的通道,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前人喻之“语境则‘咸阳古道’”(引江顺诒《词学集成》),正说出其境界之寥廓。“音尘绝”,见于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十:“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音尘”本谓声音与尘埃,后借指信息;“绝”,断绝。这三字,不仅写尽咸阳古道寂静冷落的景象,更把秦娥孤独无望、欲哭无声的心境写绝,其“伤别”之情可谓极矣!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词人依词调的要求,将“音尘绝”三字加以反复,进一步强调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和秦娥哀婉凄切的心境,而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阙”,此指陵墓前的牌楼。汉朝皇帝的陵墓都在长安周围(详见《三辅黄图》),而身登乐游原的秦娥凭高瞭望,不见音尘,正将此景尽收眼底,同时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也借此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这结尾两句与上阕的结尾两句前后照应,从年年伤别的怀念远人,到残照陵阙的怀古伤今,气象突然为之开阔,意境也就愈显深远。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读者从敦煌曲子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格调,而不类中晚唐的清婉绮丽。陆游说:“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风与词风自身存在着交错否定之趋势。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6-8页

qíné ·xiāoshēng

bái(cún) tángdài 

xiāoshēng qínémèngduànqínlóuyuè qínlóuyuè niánniánliǔ língshāngbié 
yóuyuánshàngqīngqiūjié xiányángdàoyīnchénjué yīnchénjué 西fēngcánzhào hànjiālíngquè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似共东风别有因¹,绛罗高卷²不胜春。
译文: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不别有原因吧,不不不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
注释:¹别有因:别有原因。²绛罗高卷:绛色丝绸色花瓣高高绽放。绛罗,红色纱罗。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若教¹解语²应倾国³,任不无情亦动人。
译文: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牡丹也不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
注释:¹教:让、使。²解语:解语花。原不比喻美人,这里指牡丹。³倾国:比喻牡丹象绝色佳人。⁴任:即使,就算。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译文:美艳的芍药也只不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可怜韩令¹功成后,辜负秾(nóng)²过此身。
译文:可惜啊,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注释:¹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韩令调任京城后,见家有牡丹,就说:“吾岂效儿女子邪?”然后命人把牡丹花砍掉了。²秾华:繁盛艳丽的花朵。也指女子青春美貌。

  罗隐是晚唐道家学者,这首“牡丹”诗,也牵涉到道家故事。据《酉阳杂俎》载:相传韩愈之侄孙韩湘,学道成仙后,曾劝韩愈也弃官学道,韩愈不肯,韩湘曾于初冬,令牡丹花开数色,预言韩愈未来之事,后皆应验,使韩愈为之震惊。罗隐这首《牡丹》诗,似取乎此。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这里的“东风”即“春风”。“绛罗”,本指绛色丝绸,此处喻牡丹的花瓣。“高卷”,指花盛开时高高挺出花瓣翻卷着的形象。“不胜春”,即无比的春色,无比的美丽。这两句是说它好像和东风有着特别的关系,东风一来,它便以绛色丝绸样颜色的花辫,翻卷着高高的开在枝杈的顶端。它妩媚的姿容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真是无比的美丽!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这里的“解语”,指会说话。“倾国”,指美女。来自《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便用“倾国倾城”形容极美丽的女子,更用它代替极美丽的女子。这两句以拟人化手法写花情动人。前一句说,牡丹要是能说话,果真是“牡丹仙子”,那简直是倾国倾城的美人了;下句更进一层说,就算牡丹无情,不能成为美人,就凭它的美丽的芳姿艳质也够人倾心喜爱了。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这两句中“芍药”、“芙蓉”均为花名。“君”、“芳尘”皆指牡丹。芍药素有小牡丹之称,若牡丹在群芳中为第一,则芍药为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或以为花之副也。故这两句说,芍药虽也花大而美,但比之于牡丹,芍药也只是牡丹的亲近侍奉。至于生于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虽也端庄素雅,若比之于牡丹就逊色多了,所以,它哪里敢和牡丹比美呢?但它不论生在什么地方,也躲不开和牡丹花的比较。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这里的“韩令”,即韩愈。“秾华”,繁盛的花朵,此处指韩湘当年劝韩愈弃官学道的牡丹花上的诗谶。“此身”,即此生。罗隐好作谶语,这两句是以韩湘的诗谶为韩令可惜。意思说,韩愈虽然在人世上功成名立,但终未脱俗超凡,成为仙人。辜负了韩湘用牡丹花的诗谶的规劝,度过了这样一生,予以惋惜。

  罗隐的咏物诗有个特点,就是在咏物的同时,有所寄托。这首《牡丹》诗在前三联中,写了牡丹的体态特征,而在最后两句,则以“卒章显其志”的笔法,把自己的感慨和寄托表达出来。前三联写牡丹超凡脱俗,尽管孤芳自赏,但那种傲岸冷峻的姿态,却更加动人,让人钦佩。这正象征了诗人的人格精神。诗人用这么多笔墨写牡丹,其真正用意是为末联作铺垫。末联从牡丹写到人的思想感情和寄托,以对韩令惋惜。正显了诗人不愿为名利趋炎附势,降低人格,从而辜负了大好时光的高洁品格。

dānhuā

luóyǐn tángdài 

gòngdōngfēngbiéyǒuyīn jiàngluógāojuǎnshèngchūn 
ruòjiàojiěyìngqīngguó rènshìqíngdòngrén 
sháoyàojūnwéijìnshì róngchùfāngchén 
liánhánlìnggōngchénghòu nónghuáguòshē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