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嗜好总云烟,差有风流翰墨传。长卷展穷阶荫转,强将衰病附前贤。
世间嗜好总云烟,差有风流翰墨传。长卷展穷阶荫转,强将衰病附前贤。

wāngjiāoménshǎozhuàngsānhǎokāngjiānyǒngshùshíjiājīncángqínbiānxiūdūnchùshǔ--yáonài

shìjiānshìhǎozǒngyúnyānchàyǒufēngliúhànchuánzhǎngjuǎnzhǎnqióngjiēyīnzhuǎnqiángjiāngshuāibìngqiánxián

姚鼐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译文:空中阴云聚不散,春雨迷蒙似云烟。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八表同昏,平陆¹成江。
译文:举目四顾昏沉色,水阻途断客不前。
注释:¹平陆:平地。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译文:幸赖家中有新酒,自饮东窗聊慰闲。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愿言怀人,舟车靡(mǐ)¹从。
译文:思念好友在远方,舟车不通难相见。
注释:¹靡:无,不能。

tíngyún ·èr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tíngyúnǎiǎi shíméngméng 
biǎotónghūn píngchéngjiāng 
yǒujiǔyǒujiǔ xiányǐndōngchuāng 
yuànyánhuái怀rén zhōuchēcóng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初报边烽(fēng)¹照石头²,旋(xuán)³闻胡马集瓜州
译文:刚刚报传边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头;不久又闻说金人的兵马,已集结在瓜州渡口。
注释:¹边烽:边界上报警的烽火。²石头:山名。在江苏江宁西,北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城在山后。六朝以来,皆守此为固。诸葛孔明所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者,即指此。³旋:很快,紧接着。⁴胡马:指金兵。⁵瓜州: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南,亦称瓜埠洲。当运河之口,与镇江斜值,为南北襟要处。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诸公¹谁听刍(chú)(ráo)²,吾辈空怀畎(quǎn)亩忧³
译文: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
注释:¹诸公:指当时在朝中掌权的人。²刍荛策:普通人的意见。这里谦指自己的政见。荛:刈草曰刍,析薪曰荛。指樵夫而言。³畎亩忧:指在野的人的忧虑。畎亩,田间。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¹望远涕俱流。
译文: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
注释:¹危楼:高楼。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岂知今日淮(huái)南路¹,乱絮(xù)飞花送客舟。
译文: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轻飘、乱红飞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东路的古城扬州!
注释:¹淮南路:宋代路名,辖淮河以南地区,后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东路沿扬州。

  这是一首抒写报国之情和忧国之念的作品。诗的前六句追怀旧事,寄慨遥深;后两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对金兵的突然退却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二句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最初听说金兵已迫近南京城,来势凶猛;不久又得闻金兵集结在瓜州渡,气焰益炽。

  处此危难之际,诗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挽狂澜于既倒,为国除危,为民解难。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能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内心充满愤慨:“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诗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然而满朝公卿,尽皆畏敌如虎,嫉贤如仇,没人肯听取他的意见。诗人的上书,要么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要么如虎须捋毛,招致处罚。作为备受歧视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为时局担忧。这两句前后照应,因果分明,对比强烈:一边是诸公堵塞贤路,不恤国计;另一边则是诗人系念时局,忧心如焚。孰是孰非,孰善孰恶,一目了然。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二句借景抒情,益见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危楼”,即高楼。当时,诗人身受羁绊,无计可施,拳拳报国之心竟与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样碎成粉末;登上高楼,远望狼烟四起,诗人更不禁涕泪交流。这一切,虽已成为旧日之事,却深深地镌刻在诗人的记忆之中。“七兄”即将奔赴的扬州正是当时的兵燹之地。

  在送别的时刻,诗人首先想到那惨痛的景象并形诸诗笔,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后两句折回题意,渲染送别之情。 “岂知”,点明形势的变化出乎诗人的意料之外——当初,他何曾料及金兵会发生内讧,使一场更大的战祸得以弭息。“乱絮飞花”,则暗示随着金兵的撤离,淮水以南地区又恢复了和平景象。诗人笔下的花絮,不仅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具有人的意识、人的情感,欣然担负起送客的使命。它们追随在七兄乘坐的小舟前后蹁跹起舞,既表欢送之情,亦致挽留之意。此情此意,不能不使七兄深受感动。其实,多情的与其说是乱絮飞花,莫如说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眷眷然不忍与七兄分别,却不从正面说破,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乱絮和飞花,于是,乱絮飞花便变得如此深情缱绻。这幅生意盎然的“送客图”,实际上只是诗人的主观意识外化后产生的某种幻象。如果说诗的五、六两句是触景生情的话,那么,这两句则是移情于景了。而无论触景生情,还是移情于景,究其效用,都有助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艺术上看,这首诗不仅属对精切,造语工巧,而且情寓景中,意余言外。

参考资料:
1、 陆坚 主编.陆游诗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8-10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群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初,范阳祖逖(tì)¹,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²,同寝³,中夜闻鸡鸣,蹴(cù)琨觉,曰:“此非恶(è)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zī)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xiāo)¹⁰,言于睿曰:“晋室¹¹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¹²也,由宗室¹³争权,自相鱼肉¹⁴,遂使戎狄¹⁵乘隙,毒流中土¹⁶,今遗民既遭残贼¹⁷,人思自奋¹⁸,大王诚能命将出师¹⁹,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²⁰,群国²¹豪杰,必有望风响应²²者矣。”睿素²³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²⁴,给千人廪(lǐn)²⁵,布三千匹,不给铠(kǎi)²⁶,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²⁷百余家渡江,中流²⁸击楫(jí)²⁹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³⁰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³¹,起冶铸兵³²,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³³
译文: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注释:¹祖逖:(266—321)东晋名将。字士雅,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²与刘琨俱为主簿:和刘琨一起做司州主簿。刘琨(271—318),东晋将领,诗人。字越石,中山魏县(今河北无极)人。司州,地名,今河南洛阳。主簿,主管文书簿籍的官。³寝:睡。⁴中夜:半夜。⁵蹴琨觉:踢醒刘琨。蹴,踢,蹬。⁶恶:不好。恶声,传说半夜鸡叫是不吉之兆。⁷因起舞:于是起床舞剑。因,于是。舞,指舞剑。⁸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左丞相司马睿派他做军谘祭酒。睿,即司马睿(276—323),东晋元帝,当时为琅琊王,任做丞相。以为,即“以之为”,派他做。军谘祭酒,军事顾问一类的官。⁹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¹⁰纠合骁健:集合勇猛健壮的人。纠合,集合。骁健,指勇猛健壮的人。¹¹晋室:晋王朝。¹²怨叛:怨恨反叛。¹³宗室:皇帝的宗族。¹⁴鱼肉:比喻残杀、残害。¹⁵戎狄:我国古代称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¹⁶中土:指中原地区。¹⁷遗民既遭残贼: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残贼,残害,伤害。¹⁸自奋:自己奋起(反抗)。¹⁹大王诚能命将出师:您如果能任命将领,派出军队。大王,指司马睿。诚,假如。命将出师,任命将领,派出军队。²⁰统之以复中原:统率他们来收复中原。复,收复。中原,当时指黄河中下游地区。²¹群国:指全国各地。²²望风响应:听见消息就起来响应。望风,这里是听到消息的意思。²³素:平素,向来。²⁴豫州刺史:豫州长官。豫州,地名,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一带。刺史,州的长官。²⁵廪:官府发的粮米,这里指军粮。²⁶铠仗:铠甲武器。铠,铠甲。仗,刀戟等兵器的总称。²⁷将其部曲:统率他的部下。部曲,当时世家大族的私人军队。²⁸中流:江心。²⁹击楫:敲打船桨。³⁰济:渡。³¹屯淮阴:驻扎在淮阴。屯,军队驻扎。淮阴,地名,今江苏淮阴。³²起冶铸兵:起炉炼铁,铸造兵器。³³进:进发。

běi

guāng sòngdài 

    chū fànyáng shàoyǒuzhì liúkūnwéizhōuzhǔ簿 tóngqǐn zhōngwénmíng kūnjiào yuē  fēièshēng  yīn jiāng zuǒchéngxiàngruìwéijūnjiǔ jīngkǒu jiūxiāojiàn yánruìyuē  jìnshìzhīluàn fēishàngdàoérxiàyuànpàn yóuzōngshìzhēngquán xiàngròu suìshǐ使róngchéng liúzhōng jīnmínzāocánzéi rénfèn wángchéngnéngmìngjiàngchūshī shǐ使zhětǒngzhīzhōngyuán qúnguóháojié yǒuwàngfēngxiǎngyìngzhě  ruìběizhīzhì wéifènwēijiàngjūn zhōushǐ qiānrénlǐn sānqiān kǎizhàng shǐ使zhào jiàngbǎijiājiāng zhōngliúérshìyuē  néngqīngzhōngyuánérzhě yǒujiāng  suìtúnhuáiyīn zhùbīng èrqiānrénērhòujìn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¹其上。有泉幽幽然²,其鸣乍³大乍细。渠之广,或(zhǐ),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hóng),昌蒲被之,青藓¹⁰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¹¹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tiáo)鱼。又北曲行纡(yū)¹²,睨若无穷,然卒¹³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¹⁴,可列坐而庥(xiū)¹⁵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译文: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架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注释: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¹桥:架桥。²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³乍:连词,或者。⁴或:有时。⁵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⁶倍尺:二尺。⁷逾:越过。⁸泓:深潭。水深而广。⁹被:通“披”,覆盖 。¹⁰藓:苔藓。¹¹堕:落,流。¹²纡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¹³卒:最终。¹⁴箭:小竹。¹⁵庥:同“休”,休息。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shī)¹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²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译文:我跟随永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注释:¹酾:分流,疏导。²遗:留给。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juān)¹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译文: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注释:¹蠲:古同“涓”,清洁。

  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记》,下启《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第一段写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一百步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桥。“有泉幽幽然,其渠乍大乍细”句,从视觉上描绘了泉水细徽轻缓流动的样子,从听觉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渠声,突出了石渠泉水的特点,石渠有的地方宽不到一尺,有的地方两尺来宽,长度大约十来步(古时一步五尺)。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就从石下潜流出来。一个“伏”字,进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点。接着写渠水的流向及渠上的景色:过了大石,前边有石泓。石泓是比石渠水深的石洼。它的上面覆盖着菖蒲,四周环绕着苔藓,泉水折向西流去,旁边的水落入岩石下。北面堕入小潭中。潭的面积小不足百尺,潭水清而深、有许多白条鱼在水中游动。后又向北弯弯曲曲地流去,看起来好像没有尽头,然而终干流入渴中。它的旁边都是形态怪异的石头,诡怪的树木,奇异的草儿,美好的嫩竹,这里,人们可以并排坐下来休息,这一段描写,语言简洁,把“睨若无穷”的曲折的泉水写得一目了然,渠上的风光只用几个字就写出了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石渠的风:它摇动着那些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响动。眼看着它们已经静静地不动了,可它们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却方才在远处回响。视觉上是“静”,听觉上却是“远”,构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这篇的风同《袁家揭记》中的风比较,它们的“个性”特点是十分鲜明的:一个是“静远”,一个是“骇动”,这反映了作者善于细致观察自然、善于抓住其特点,并且用贴切的语言来再现它们。柳宗元的游记的确匠心独具,有其特殊的风格。

  第二段写作者从州牧那里得到石渠加以整治的情况:把枯草朽木归敛成堆然后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经堆积起来的枯草朽木烧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满了清泉。可惜还没有人传扬它,所以作者才完备地记下它周围所有的景物,留给那些喜爱山水的人,并把这些刻写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后热心此事的人便于得到。这段记事简明扼要。文中一个“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这样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传,也是惜自己的怀才不遇。

  最后一段记下整修的时间:元和七年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边。十月十九日,走过大石发现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尽头。这篇文章文字简洁,用词精炼确切,独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066-1068
2、 马亮.柳宗元作品鉴赏: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25-227
3、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457-458

shí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西nánxíngnéngbǎi shí mínqiáoshàng yǒuquányōuyōurán míngzhàzhà zhīguǎng广 huòzhǐchǐ huòbèichǐ chángshí liúshí chūxià shíérwǎngyǒushíhóng chāngzhī qīngxiǎnhuánzhōu yòuzhé西xíng pángxiànyánshíxià běiduòxiǎotán tányuánjiǎnbǎichǐ qīngshēnduōtiáo yòuběixíng ruòqióng rán jiēguǐshíguài huìměijiàn lièzuòérxiūyān fēngyáodiān yùndòng shìzhījìng tīngshǐyuǎn 

    cóngzhōuzhī lǎnxiǔ juéshūshí chóngérfén  yíng wèishǐyǒuchuányānzhě lěisuǒzhǔ zhīrén shūzhīyáng hòuhàoshìzhěqiúzhī 

    yuánniánzhēngyuèjuānzhìshí shíyuèshíjiǔshíshíhóng xiǎotán zhīměishìshǐqióng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千里莺啼¹绿映红,水村山郭²酒旗³风。
译文: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注释:¹莺啼:即莺啼燕语。²郭:外城。此处指城镇。³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¹四百八十寺²,多少楼台³烟雨中。
译文: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朦胧烟雨之中。
注释:¹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²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³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⁴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诗一开头,诗人放开视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个江南大地。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写作上,诗人首先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把“红花”与“绿叶”搭配,并用一个“映”字,从视角上突出了“江南春”万紫千红的景象。同时,诗人也从声音的角度,通过听觉,表现出江南春天莺歌燕舞的热闹场面。诗句中的“千里”下得很妙,也很分量,不但空间上扩大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山郭”山城。指修建在山麓的城池。“酒旗”指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这里,诗人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进入眼帘的物象——水村、山郭、酒旗。这几个物象由大到小,不但表现出一定空间位置,突出了“村”和“郭”依山傍水的江南独有的建筑特色。特别是一个“风”字,不但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而且更好地突出了“酒旗”,从而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人文气息。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指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形容佛寺很多。因为那时,南朝佛教非常盛行,寺庙也建得很多。这句意思是说,南朝遗留下了四百八十多座古寺。这里,诗人在“水村山郭酒旗风”上一转,视线集中在“寺庙”上,想象空间拉大,思维回溯到“南朝”,这样,既增强了诗歌历史文化意蕴,又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同时,诗人用“寺”代指佛教,并用“四百八十”这个虚数来修饰,不但使诗歌富于形象感,也照应着首句中的“千里”,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了南朝时代佛教盛行的状况,并为后面结句中的抒情奠定基础。

  第四句“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即如烟般的蒙蒙细雨。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这里,诗人不用“寺”,而又改换成了“楼台”,这不仅是为了避免用词重复,更主要的是适应“烟雨”这样的环境。在这里,诗人通过虚实结合,有眼前而历史,内心无比感慨——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的。这里,诗人以审美的眼光,欣赏着江南春的自然美景;诗人以深邃的思维,穿过时空,感悟历史文化的审美意义。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赏析分歧

  关于《江南春》绝句的主旨,有没有借古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或认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认为主旨在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他们认为晚唐诗人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为然。他们只是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参考资料:
1、 林树嵩,《江南春绝句》浅析,《江苏教育》,1983(03)
2、 丁蔚文,《江南春》卷诗画反映的明代中国文化现象, 《艺术百家》,2007(04)
3、 刘晓艳,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小学语文教学》, 2013(23)
4、 杨传明,景美情切 事微理幽——杜牧《江南春》绝句意境层次赏析,《名作欣赏》,2012(29)

jiāngnánchūn

 tángdài 

qiānyīng绿yìnghóng shuǐcūnshānguōjiǔfēng 
náncháobǎishí duōshǎolóutáiyān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