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接天豁岩腹,洞口垂萝荫岩木。岩中有客忘岁年,但见花林果新熟,下有解角初茸之岩鹿。
高岩接天豁岩腹,洞口垂萝荫岩木。岩中有客忘岁年,但见花林果新熟,下有解角初茸之岩鹿。
人世苦炎热,幽谷寒淩肤。寒热不受尔丈夫,偶坐意到羲皇初。
人世苦炎热,幽谷寒淩肤。寒热不受尔丈夫,偶坐意到羲皇初。
前跪者谁子,捧桃上献何区区。山中宁有仆与奴,将无就学从门徒。
前跪者谁子,捧桃上献何区区。山中宁有仆与奴,将无就学从门徒。
或疑二客沈冥道未至,犹有光气惊岩隅。遂令山鬼敬,寻迹来相揄。
或疑二客沈冥道未至,犹有光气惊岩隅。遂令山鬼敬,寻迹来相揄。
吴生作画如草草,逸气迥出人间少。我披此图中缭绕,世间岂乏此岩谷?
吴生作画如草草,逸气迥出人间少。我披此图中缭绕,世间岂乏此岩谷?
呜呼图中人,以命仙佛纵不足,俯视尘寰真碌碌。
呜呼图中人,以命仙佛纵不足,俯视尘寰真碌碌。

xiǎoxiānyándào--yáonài

gāoyánjiētiānhuōyándòngkǒuchuíluóyīnyányánzhōngyǒuwàngsuìniándànjiànhuālínguǒxīnshúxiàyǒujiějiǎochūrōngzhīyán鹿

rénshìyányōuhánlínghánshòuěrzhàngǒuzuòdàohuángchū

qiánguìzhěshuízipěngtáoshàngxiànshānzhōngníngyǒujiāngjiùxuécóngmén

huòèrshěnmíngdàowèizhìyóuyǒuguāngjīngyánsuìlìngshānguǐjìngxúnláixiāng

shēngzuòhuàcǎocǎojiǒngchūrénjiānshǎozhōngliáoràoshìjiānyán

zhōngrénmìngxiānzòngshìchénhuánzhēn

姚鼐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冰雪林中著¹此身²,不同桃李混³芳尘
译文: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
注释:¹著:放进,置入。²此身:指白梅。³混:混杂。⁴芳尘:香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忽然一夜清香发¹,散作乾(qián)²万里春。
译文:忽然在某个夜里花儿盛开,清香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注释:¹清香发:指梅花开放,香气传播。²乾坤:天地。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白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冰雪林中著此身”,就色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白”也;就品性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坚忍耐寒也,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寒冬中伫立的梅树比作自己。 已经表现白梅的冰清玉洁,接着就拿桃李作反衬。夭桃秾李,花中之艳,香则香矣,可惜争春太苦,未能一尘不染。“不同桃李混芳尘”的“混芳尘”,是说把芳香与尘垢混同,即“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不能为皎皎之操。”相形之下,梅花则能迥异流俗,所以“清香”二字,只能属梅,而桃李无份。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也许只是诗人在灯下画了一枝墨梅而已。而诗句却造成这样的意向:忽然在一夜之中,世间的白梅都齐齐绽放,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大地。这首诗给人以品高兼志大,绝俗而又入世的矛盾统一的感觉,这又正是王冕人格的写照。

  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本文通过对梅花的吟咏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著.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辞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125

báiméi

wángmiǎn yuándài 

bīngxuělínzhōngzhuóshēn tóngtáohùnfāngchén 
ránqīngxiāng sànzuòqiánkūnwànchūn 

东西望朔漠,姑射独崔嵬。
东西望朔漠¹,姑射独崔嵬²
注释:¹朔漠:北方沙漠地带。朔指北方。杜甫《咏怀古迹》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²崔嵬:山峰高耸貌。屈原《九章·涉江》有“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一片两片云,终南太华来。
一片两片云,终南¹太华²来。
注释:¹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²太华:山名,即西岳华山,在陕西省渭南县东南。崔颢《经华阴》诗有“岧嶤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因远望其形似花,故称华山,其西有少华山。
根绕黄河曲,影落清渭隈。
根绕黄河曲¹,影落清渭²³
注释:¹根绕句:谓姑射山在黄河北岸,山麓距河不远。²清渭:清澄的渭水,此从《释文》载“泾,浊水也;渭,清水也”事实正好相反,泾清而渭浊,泾渭分明。³隈:角落。
深涧饮渴虹,邃河生秋雷。
深涧饮渴虹¹,邃²河生秋雷。
注释:¹深涧句:谓渴了饮用涧中映着虹影的溪水。饮渴虹语倒装,实为渴饮虹,虹指有虹影的水。²邃:深。秋雷,谓河水汹涌奔腾,其声犹如雷鸣。
古径穷难尽。晴岚拨不开。
古径¹²难尽。晴岚³拨不开。
注释:¹古径:老路,旧路。²穷:搜求,衍义为研究、探讨。³岚:山中雾气。
海鸥飞上迟,边风劲触回。
海鸥¹飞上迟,边风²劲触回³
注释:¹海鸥:此处指水鸥、沙鸥。²边风:指北方边野的风。³劲触回:指北风吹到姑射山被猛烈地挡住碰回。
傲隐非他古,依灵有奇才。
傲隐¹非他古²,依灵³有奇才
注释:¹傲隐:出于高傲、清高而隐居。²非他古:他并非最早,谓此前姑射山亦有人隐居。³灵:地灵,灵秀之地。⁴奇才:特别罕有的人才。
曾生心若何,猿声终夜哀。
曾生¹心若何,猿声终夜哀。
注释:¹曾生:指诗题中的曾山人。
姑射山在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即古之九孔山,九孔相通,又名石孔山。曾山人,隐居于姑射山中的一位读书人。山人指隐居于山中者。惟凤游姑射山,宿曾山人家,于壁上题此五言古风。这首诗用两折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曾山人隐地的山川形胜,也赞颂了曾山人的高尚人品和卓越才华。全诗一气呵成,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层次分明,开阖自如。

shèshānshīcéngshānrén--wéifèng

dōng西wàngshuòshècuīwéi

piànliǎngpiànyúnzhōngnántàihuálái

gēnràohuángyǐngluòqīngwèiwēi

shēnjiànyǐnhóngsuìshēngqiūléi

jìngqióngnánjǐnqínglánkāi

hǎiōufēishàngchíbiānfēngjìnchùhuí

àoyǐnfēilíngyǒucái

céngshēngxīnruòyuánshēngzhōngāi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¹,人在行云里。
译文: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
注释:¹行云:云彩流动。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高歌谁和(hè)¹²,空谷³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译文:我放声高上,谁来应和?只听空幽的山谷清音响起。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
注释:¹和:跟着唱。²余:我。³空谷:深谷。⁴清音:指空谷中潺潺的流水声。⁵一曲:一湾。⁶桃花水:即桃花汛。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节,冰化雨积,黄河等处水猛涨,称为桃花汛。

  上片写词人游览雨岩见到的景色。第一句“溪边照影行”,是点题,写游人;第二句“天在清溪底”,写清溪和蓝天;第三句“天上有行云”,写行云;第四句“人在行云里”如同电影中的定格,总写溪、人、云,展示了水底的一个画面。作者在这里所描写的人、天、云都不是实体,而是水中的倒影。清清的溪水,不但是雨岩的优美景色之一,而且也成了词人摄取这张风景小照的胶卷。游人的身影、碧蓝的天空、飘动的浮云,都通过清清的溪水映现出来。“人在行云里”这样神奇美妙的景象,真可谓巧夺天工,不但使描写的景物高度集中,而且意境更为清新活泼,整个画面非常生动,所描写的景物,全部处在变化之中,溪水自然是流动的,游人漫步岸边——“影行”,白云飘转空中——“行云”,这就使画面充满了动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果说上片的写景,重在刻画形象的话,那么这个下片的抒情,则是着力描绘声音。哗哗的流水,飘荡的上声,不仅使寂静的山谷增添了生气,也为上面的图画配上了音乐。

  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词贵藏于内……于言外有所感触。”蓦然读去,这首词意境优美,静中有动的图画,配着富于形象的上声与音乐,平易通俗、流畅自然的语言,也令人赞叹不绝。但仔细咀嚼,就会发现:作者把辛酸的感触,藏在迷人的画面背后;把满心的苦闷,融于优美的乐律之中。题目中的“独”字,已经为全词规定了基调,透露出苦闷的气息。下面的内容,自然全都围绕“独”字展开,所以起拍第一句就是“溪边照影行”。这一画面里,只有一个倒映在水中的人影,点出了“独游”,而比“独游”更深刻,因为它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在这特定的氛围里,那清清的溪水,蔚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这些美好的景物,也染上了凄凉冷清的色彩,成为词人表达孤独之感的衬景。“人在行云里”,不止是倒影交织的画面,也写出了词人不苟随世俗的决心和孤傲清高的品格,暗写了自己遭受打击的原因。内心澎湃的激情和遭受压抑的苦闷,终究是掩遮不住的,“高上”正是词人内心感情的流露和发泄。然而,并没有人能理解他,与他相和的,只是空谷里的溪水。词人的“独”唱,同哗哗的水声,从声音方面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这种“高山流水少知音”的感慨,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而这种“曲高和寡”的情景,正是他收复中原的主张不能得到采纳的写照。那幽深寂静的山谷,那溪水漂浮的残花,不能不说带有象征意义。所以,这首词表面上是记游,描写水光山色,实际上处处贯注着词人愤激的感情,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闲居家乡、有志难伸的苦闷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关心。他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又不忘怀于世事,正表现了词人退居时期的内心矛盾,说明他并没有因自然风光的优美而陶醉、而颓废。

  这首词通过记叙独游雨岩的情景,抒发了遭受打击、闲居乡里的苦闷,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国事的系念。同时,这首词构思新颖,剪裁精妙。题为“独游雨岩”,作者就在“独”字上作文章,上片写“形”独,下片写“声”独。随即带出了雨岩的优美景色,如清溪、蓝天、行云、山谷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清新自然而又沉郁,景愈美,愈可反衬出词人的不平与愤懑。语言通俗流畅,以虚写实,虚实结合,高度集中。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了这首词的高度艺术性。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于此可见。

  清代乾嘉时期岭南的著名诗人和画家黎简,有诗云:“七十二峰倒江水,俯见峰尖插天底;一舟天上棹海松,回合三万寒虬龙。”其构思与辛词同,可见辛词影响之远。

参考资料:
1、 杨庆存.《诗词品鉴》(插图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0-171
北洹春事休嗟晚,三月尚寒花信风。
北洹(huán)¹春事休嗟(jiē)²晚,三月尚寒花信风³
译文:请不要叹息在北方洹水地带春耕太晚,三月里天气尚寒报信的春风刚刚吹来。
注释:¹北洹:北方的洹水,这里是指今塞北之地。洹,指洹水,即今安阳河,源出山西省黎城县,经河南林虑山,入于卫河。²嗟:叹息。³花信风:应花期而吹来的风,相传花信风共有二十四番。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
遥忆东吴¹此时节,满江²鸭绿³弄残红
译文:遥想这个时节江南的景象,阳光下河中涨满春水,鸭子在水中拨弄落水花瓣。
注释:¹东吴:泛指古吴地,相当于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²满江:涨满春水的江河。³鸭绿:喻水色如鸭头浓绿。⁴残红:落花。

  诗人于奉旨使金,被羁不归。后在北方安了家,做了大官,但是,身在金邦心在宋,内心并没有忘却故国。最后还由于他暗中策划南归,事情败露,与全家一起被杀。因此,在他生前,思念故国之情经常流露在笔端。此诗以三月塞北刚吹起春风,而江南已水绿花落,寓诗人对江南春色的眷恋。

  “北洹春事休嗟晚,三月尚寒花信风”,按日历看,阴历三月已经到了暮春的季节。在江南,春耕的工作早已干得热火朝天。但这里,北方洹水带,黄土地上,现在才开始春耕。别看是三月了,但春寒仍浓,只不过偶而从南方吹来几阵报信的春风罢了。这里根本不能同春意盎然的江南相比。

  “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在诗人思潮起伏的脑海里,只能凭着向往,凭着回忆描绘出江南此时的春景。风和日丽,满江清澈的流水。两岸的桃花已谢,落下的花瓣飘流在水面。水面上游过来一群鸭子,它们一面嬉戏,一面追逐流动的花瓣,嘎嘎的声音热闹非凡。后二句诗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北宋灭亡后,南宋高宗起初以扬州为行在,后又定都杭州,称临安。诗中“东吴”语,双管齐下,兼寓思乡和思君之情,言外之旨甚明。

  此诗描述南北气候的悬殊,留露出对故国江南的怀念。作者在两宋之交风雨与摇之际慨然请命使金,继为金人所用,终为金人杀害,其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确实很复杂,也很难三言两语说清。“诗画心声”,其难以言状的微妙心态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 李兴盛.历代东北流人诗词选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12:15
2、 肖柱.青青园中葵 历代诗选读: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06:242
3、 刘达科.辽金元绝句选:中华书局,2004年05:12

chūn--wénzhōng

běihuánchūnshìxiūjiēwǎnsānyuèshànghánhuāxìnfēng

yáodōngshíjiémǎnjiāng绿nòngcánhóng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jiù)¹(líng)²金仆姑³,燕尾绣蝥(máo)
译文: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注释:¹鹫:大鹰。²翎:羽毛。³金仆姑:箭名。⁴燕尾:旗上的飘带。⁵蝥弧:旗名。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zhāngsàixià ·

lún tángdài 

jiùlíngjīn yànwěixiùmáo 
yángxīnlìng qiānyínggò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