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君犹采首山薇,欲话中原泪满衣。四海共推天子圣,百年难复大朝威。
闻君犹采首山薇,欲话中原泪满衣。四海共推天子圣,百年难复大朝威。
玩刑民托祅神教,避税商悬异国旗。一样已无乾净土,可怜扶义说西归。
玩刑民托祅神教,避税商悬异国旗。一样已无乾净土,可怜扶义说西归。

táizhōngyǒurén--qiūféngjiǎ

wénjūnyóucǎishǒushānwēihuàzhōngyuánlèimǎnhǎigòngtuītiānzishèngbǎiniánnáncháowēi

wánxíngmíntuōyāoshénjiàoshuìshāngxuánguóyànggānjìngliánshuō西guī

丘逢甲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 14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¹、来从海底,皓(hào)色千里澄辉。莹(yíng)无尘、素娥²淡伫(zhù)³,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lǐn),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
译文:傍晚浮云收敛,淡净的蓝天像一片澄碧的琉璃。银灿灿的圆盘,从海底升起,皓洁的月色洒下清澈的银辉,笼罩四野。晶莹莹纤尘不染,月宫嫦娥淡装伫立,明净净历历可数,那丹桂的枝叶参差不齐。刚刚开始结露,秋风尚未凛冽,一年中再没有如此美好的秋夕。露天下久坐仰望,疏落的流萤时时闪过,惊起的乌鸦向南飞去。登上冰冷的瑶台,将栏杆倚暖,欲下台阶却迟迟疑疑。
注释:¹烂银盘:形容中秋月圆而亮。²素娥:即嫦娥。月中仙子。³淡伫:淡雅宁静。⁴丹桂: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⁵玉露初零:玉露,秋露。零,指雨露及泪水等降落掉下。⁶金风:秋风。五行中秋属金,故乏秋风为金风。⁷瑶台:美玉砌的楼台。此泛指华丽的楼台。⁸迟迟:眷恋的样子。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尊素影,长愿相随。
念佳人、音尘¹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²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xiāo),清光³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尊素影,长愿相随。
译文:我想念远方的佳人,自离别断了消息,当此夜月也应寄情千里缓解相思愁绪。最牵动情怀,是那铜漏的水声不断滴沥;暗自伤心悲惨,是那婆娑的花影偷偷转移。料想来日的夜晚,皎洁的月光依然清丽,但天气是阴是晴又怎能预知呢?我们倾心爱恋,如今离别后,又期望着隔年的相遇。但愿人们健康,清醇的美酒,淡素的月影,永远相随相伴。
注释:¹音尘:音信,消息。²漏声:铜壶滴漏之声。³清光:清美的风彩。⁴凝恋:深切思念。⁵清尊:酒器。亦借指清酒。⁶素影:月影。

  此词写中秋月景而兼怀人。词中以清婉和雅的语言,对中秋月景和怀人情思作了细腻传神的描写。

  开头两句“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一笔放开,为下边的铺叙,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晚云收尽,淡淡的天空里出现了一片琉璃般的色彩,这就预示着皎洁无伦的月亮将要升起,此下的一切景和情都从这里生发出来。接着“烂银盘”句写海底涌出了月轮,放出了无边无际的光辉,使人们胸襟开朗,不觉得注视着天空里的玉盘转动。“莹无尘、素娥澹伫;静可数、丹桂参差。”写嫦娥素装伫立,丹桂参差可见,把神话变成了具体的美丽形象。“莹无尘”、“静可数”和上边所说的“晚云收”、“千里澄辉”的脉理暗通。到这里,月光和月中景已经写得很丰满。中秋是露水初降,已凉天气未寒时,是四季中最宜人的节候,美景良辰,使人留连。“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化用了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和韦应物“流萤度高阁”的名句,写出了久坐之中、月光之下所看到的两种景物,这是一片幽寂之中的动景,两种动景显得深夜更加静谧。“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中的“栏干凭暖”表明,赏月人先是坐着的,而且坐得很久;后来是凭栏而立的,立的时间也很长,以致把阑干凭暖,从而委婉地表现出词人不是单单地留恋月光,而是对月怀人。结语明说词人的怀人情意,曰“欲下迟迟”。

  过片“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这两句,上承“欲下迟迟”,下启对情思的描写。过片接得自然妥贴,浑然无迹,深得宛转情致。下边主要从对方写起。遥想对方此夜里“最关情”的当是“漏声正永”,“暗断肠”的应为“花影偷移”。随着漏声相接、花影移动,时间悄悄地消逝,而两人的相会仍遥遥无期,故而有“暗断肠”之语。料想明天夜月,清光也未必会减弱多少,只是明天夜里是阴是晴,谁能预料得到呢?两人之所以共同留恋今宵清景,是因为今年一别之后,只能待明年再见了。这是接写对方的此夜情,自己怀念对方的情思,不从自己方面写出,而偏从对方那里写出,对方的此夜情,也正是自己的此夜情;写对方也是写自己,心心相印,虽悬隔两地而情思若一,越写越深婉,越写越显出两人音尘别后的深情。上片“露坐久”,“栏干凭暖”的深刻含意,通过对对方此夜情的两层描写揭示出来。歇拍三句“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结得雍容和婉,有不尽之情,而无衰飒之感。这首词的结句东坡的《水调歌头》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来。但苏词劲健,本词和婉,艺术风格不同。

  这首长调词操纵自如,气脉贯串,不蔓不枝,徘徊宛转,十分出色。其佳处于起得好,过得巧,而结得奇。正如沈义父评说长调慢词时,所说的,“第一要起得好,中间只铺叙,过处要清新,最紧是末句,须是有一好出场方妙”(《乐府描述》),这首词的末句堪称“一好出场”,显露了全词的和婉之妙。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96-97页

绿tóu ·yǒngyuè

cháoduān sòngdài 

wǎnyúnshōu dàntiānpiànliú lànyínpán láicónghǎi hàoqiānchénghuī yíngchén édànzhù jìngshǔ dānguìcēn chūlíng jīnfēngwèilǐn niánjiāshí zuòjiǔ shūyíngshí quèzhèngnánfēi yáotáilěng lángānpíngnuǎn xiàchíchí 
niànjiārén yīnchénbiéhòu duìyīngjiěxiāng zuìguānqíng lòushēngzhèngyǒng ànduàncháng huāyǐngtōu liàoláixiāo qīngguāngwèijiǎn yīnqíngtiānyòuzhēngzhī gòngníngliàn jīnbiéhòu háishìnián rénqiángjiàn qīngzūnyǐng chángyuànxiāngsuí 
月日,居易白。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累岁已来,牵故少暇,间有容隙,或欲为之;又自思所陈,亦无出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卒不能成就其志,以至于今。
月日¹,居易白²。微之足下³:自足下谪(zhé)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¹⁰粗论歌诗大端¹¹,并自述为文之意,总¹²为一书,致¹³足下前。累岁已来¹⁴,牵故少暇¹⁵,间¹⁶有容隙,或¹⁷欲为之;又自思所陈,亦无出¹⁸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¹⁹,卒²⁰不能成就²¹其志²²,以至于今。
译文:月日,白居易,微之足下:自从足下被贬到江陵府到现在,你赠送和酬答我的下已近一百首了。每逢寄下来,你还不辞辛苦,有时作序,有时写信,都冠在卷头。这都是用来阐述古今下歌的意义,并且说明自己做文章的缘由和年月的先后的。我既然接受了你的下,又理解了你这番意图,也就常常想要回答来信,概略地谈谈下歌的基本道理,并陈述自己做文章的意图,总起来写一封信,送到足下面前。但是,几年以来,为事故拖累,很少空睱。偶然有了空闲,有时想做这件事,又想到我所说的并没有超出足下的见解,所以有好几次都是铺开信纸又做罢了的。最终没能实现过去的心愿,直到如今。
注释:元九:元稹(年~年),字微之,河南人。唐诗人,白居易的好友。排行第九,故称元九。以排行相称谓,是唐代人的习惯。¹月日:古人书信草稿开头常标明“月日”,抄写文字时就写明准确的日期。²白:说。³足下: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元稹。⁴谪:被流放或降职。⁵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唐时为江陵府。元稹由于得罪宦官和权贵,从监察御史被贬到江陵,做士曹参军。⁶赠答诗:元稹赠给或酬答白居易的诗。⁷每:每次,每逢。⁸或:有时。冠:做动词用,放在上面或前面的意思。陈、叙;都是说明的意思。因缘:缘由,理由。远近:先后。仆:我,谦逊的说法。谕:明白,领会。承:⁹奉,谦逊的说法。¹⁰来旨:来信的旨意。¹¹大端:大的方面,基本道理。¹²总:概括起来。¹³致:送到。¹⁴累岁已来:几年以来。累岁,多年。¹⁵牵故少暇:为事故牵累,很少空闲。¹⁶间:间或,偶然。¹⁷或:有时。¹⁸无出:没有超出……之外。¹⁹数四:再三再四的意思。²⁰卒:终。²¹成就:完成,实现。²²其志:指上文说过的“常欲承答来旨”的心愿。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蓄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泄,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
今俟(sì)¹浔阳²,除盥(guàn)(zhì)食寝³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蓄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既而愤悱之气¹⁰,思有所泄,遂追就前志¹¹,勉为此书,足下幸¹²试为仆留意一省¹³
译文:现在被贬调到浔阳任职,除去起居饮食之外,没有别的事可做,于是就浏览你离开通州时留下的二十六轴新旧文章,开卷阅读领会其中的含意,真好像和你会面谈心一样。我长时蓄积于内心的想法,便想一吐为快,恍恍惚惚感觉你还在面前,竟忘记了你是在遥远的通州。从而,我的郁积不平的感情想要有所发泄,于是就回忆起从前的心愿,勉力地写了这封信。希望足下为我用心看一看,是很以为荣幸的。
注释:¹俟罪:待罪,任职的谦逊说法。²浔阳: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³盥栉食寝:洗脸,梳头,吃饭,睡觉。⁴通州:今四川省达县。⁵开卷得意:打开卷轴阅读,领会文章的意旨。⁶忽:恍恍忽忽的样子。⁷蓄:蓄积,怀藏。⁸自疑:自己迷迷胡胡的。⁹既而:过后。¹⁰愤悱之气: 内心的郁愤不平的感情。¹¹遂追就前志:于是回想起过去的心愿。前志,指上文说过的“不能成就其志”的志。¹²幸:希望,表示尊敬的意思。¹³省:察,看看。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夫文,尚¹矣,三才²各有文。天之文三光³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¹⁰,莫深乎义¹¹。诗者,根情,苗言,华¹²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騃(sì)¹³,微及豚鱼¹⁴,幽及鬼神¹⁵。群¹⁶分而气¹⁷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¹⁸¹⁹而不应、情交²⁰而不感者。
译文:所谓文,起源真是太久远了。三才都有自己的文:上天的文,以三光为首;大地的文,以五材为首;人间的文,以六经为首。就拿六经来说,《下经》又是为首的。为什么呢?因为圣人就是用下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所谓下,就是以情为根,以下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上自圣贤,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鱼,幽隐如鬼神,种类有别而气质相同,形体各异而感情一致。接受声音的刺激而不产生反响,接触到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不感应,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注释:¹尚:早,久,指起源很早,历史很久。²三才:指天、地、人。³三光:指日、月、星。⁴首之:为……之首。这个“首之”和以下两个“首之”的“之”分别代表“天之文” “地之文” “人之文”。⁵五材:指水、火、木、金、土,也称五行。⁶六经:指儒家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⁷感人心者:感动人心的事物。⁸莫先乎情:没有比情更先的,即首先是感情。莫,没有什么。⁹莫始乎言:没有比言更早的。¹⁰莫切乎声:没有比声更切合的。切,贴近,切合。¹¹莫深乎义:没有比义理深的。¹²华:花。¹³愚骏:愚蠢,是圣贤的反面。¹⁴豚龟:代表微小低级的动物。¹⁵幽及鬼神:幽暗如鬼神。¹⁶群:类,种类。¹⁷气:气质。¹⁸声情:指诗的音韵和情感。¹⁹入:刺激。²⁰交:接触。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決此以为大宝也。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言者无罪,闻者足诫,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圣人知其然¹,因²其言,经³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¹⁰,上¹¹¹²¹³而一气¹⁴¹⁵,忧乐合而百志¹⁶¹⁷。五帝¹⁸三皇¹⁹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²⁰者,揭此²¹以为大柄²²,決此以为大宝也。故闻“元首明,股肱(gōng)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²³,则知夏政²⁴²⁵矣。言者无罪,闻者足诫,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²⁶焉。
译文: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根据言语的状况,把它纳入六义,按照声音的形态,把它鎔入五音,使之合于规范。五音有规律,六义有类分。韵律协调言语就通顺,语言顺畅声音就容易动人。类分明确情感就得以表现,情感得以表现就容易感人。这样一来,其中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贯穿着隐密细微的事物。天子和平民就以上下沟通,天地之气就能彼此相交,人们的忧乐相同,人人的心意也就达到和乐。三皇五帝所以按正确的道理去办事,垂衣拱手就把国家治理很好,原因就在于掌握了下的义和音,把这作为主要权衡;也辩明了下的义和言,把这作为主要的法宝。因此,听到“元首明,股肱良”这样的歌,就知道虞舜时代治道昌明。听到五子洛汭这样的歌,就知道夏太康的政事已经荒废。用下讽谕的人没有罪过,听到这种讽喻的人可以作为戒鉴。实行讽谕的和听到这到讽谕的各尽自己的心力。
注释:¹然:这样,指诗的性质和作用。²因:同下句的“缘”,都是“根据”、“按照”的音思。³经:同下句的“纬”,都是“熔裁”、“统帅”、“贯串”的意思。⁴六义:指《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前三项,指《诗经》的体裁。后三项指《诗经》的表现方法。⁵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表示声音的高低清浊的名称。⁶音有韵:五音有韵律。⁷义有类:六义有类分。⁸类举:类分明确。举,揭示出来。⁹孕大含泺:包含博大精深的道理。孕、含,都是“包含”的意思。¹⁰贯微洞密:贯通隐密细微的事物。贯、洞,贯通。¹¹上:指天子。¹²下:指老百姓。¹³通:沟通。¹⁴一气:天地之气。¹⁵泰:通。¹⁶百志:各种各样的人的心愿。¹⁷熙:安乐,和乐。¹⁸帝:指黄帝、颛顼、喾、尧,舜。¹⁹三皇:伏羲、女娲、神农。这里代表古圣先贤。²⁰垂拱而理:垂衣拱手而治。²¹此:与下句的“此”,都是代《涛经》的义和音的。²²柄:权衡。²³五子洛油之歌:相传夏王太康不关心人民,被羿所逐。太康的兄弟五人待太康于洛油,作歌。²⁴政:政事。²⁵荒:荒废。²⁶两尽其心:互相都表现出各自的用心。两,互相。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用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矣。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诗骚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然去《诗》未远,梗概尚存。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于时六义始缺矣。晋、宋已还,得者盖寡。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鲍之流,又狭于此。如梁鸿《五噫》之例者,百无一二。于时六义浸微矣!陵夷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采采芣苡”,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矣。
(jì)¹周衰秦兴,采诗官²废,上不以诗补察³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用至于谄(chǎn)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矣。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诗骚皆不遇¹⁰者,各系其志¹¹,发而为文。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¹²,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然去《诗》未远,梗概¹³尚存。故兴¹⁴离别则引双凫(fú)一雁为喻,讽¹⁵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虽义类不具¹⁶,犹得风人之什二三¹⁷焉。于时六义始缺矣。晋、宋¹⁸已还¹⁹,得者盖寡²⁰。以康乐²¹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²²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²³、鲍²⁴之流,又狭于此。如梁鸿²⁵《五噫》之例者,百无一二。于时六义浸²⁶微矣!陵夷²⁷至于梁、陈间,率²⁸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²⁹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³⁰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³¹”,因雪以愍征役;“棠棣之华³²”,感华以讽兄弟;“采采芣苡³³”,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³⁴而义归于彼³⁵。反是者,可乎哉!然则“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³⁶,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³⁷矣。
译文:到了东周衰落秦国兴起的时候,采下之官就废除了。天子不以采下观风的办法补救并考察政事的缺失,平民也不以下歌宣泄疏导自己的感情。于是颂扬成绩的风气兴起来,补救政事缺失的道理遭到破坏。这时候,六义就不完整了。国风演变为楚辞、五言下开始于苏武、李陵。苏武、李陵、屈原遭遇都不好,他们都切合自己的情志,抒发感慨而写成下文。因此,“携手上河梁”之类的下句,仅止于表达离别的伤感,“行吟泽畔”这样的吟咏最终也只归于怨愤的思绪。下中所表达的尽是彷徨难舍,抑郁愁苦,没有写到别的内容。但是距离《下经》还相去不远,六义的大概还保存着。因此,描写离别就以双凫一雁起兴,讽咏君子小人就用香草恶鸟打比方。虽然六义不完全,还能得到国风传统的十分之二三。这时候,六义就缺欠了。晋宋以来,得到国风传统的大概就罕见了。如谢康乐下的深奥博大,但是多耽溺于山水。如陶渊明下的超拨古朴,但是又多放情于田园。江淹、鲍照之辈,又比这些下还要偏狭。象梁鸿所写的《五噫歌》那样的例子,连百分之一二也没有。这时候,六义就逐渐微弱,走向衰落了。到了梁、陈中间,大都不过是玩弄风雪、花草而已。唉,风雪花草这类事物,《三百篇》中难道就割弃了吗?这只是看运用如何罢了。比如“北风其凉”,就是借风以讽刺威虐的,“雨雪霏霏”,就是借怜悯征役的,“棠棣之华”是有感于花而讽谕兄弟之道的,“采采苢”,是赞美车前草而祝贺妇人有子的。这都是以风雪花草起兴,而表现的意义则在于刺威虐、愍征役、讽兄弟、乐有子的。与此相反怎么可以呢?这样,“余霞散成,澄江静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这类篇章,辞确实华丽,我不知道它所讽谕的究竟是什么。因此,我说这些下仅仅是玩弄风雪花草罢了。这时候,六义就完全消失了。
注释:¹洎:及,到了。²采诗官:周朝所设采集民间歌谣的官。³补察:补救,考察。补,弥补过失。⁴泄导:宣泄疏导,表达的意思。⁵人情:民情。⁶谄成之风:歌颂成绩的风气。谄,谄媚,言过其实地歌颂。成,成绩,成就。⁷骚辞:指楚辞。骚,《离骚》,楚辞的代表作品。⁸苏、李:苏武、李陵。⁹骚:一般指诗人,这里专指屈原。¹⁰不遇:不过寸,不得志。¹¹系其志:切合自己的情志。系,切合。¹²泽畔之吟:指朋原的《渔父》,其中说:“朋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江畔。”¹³梗概:大概。¹⁴兴:赋比兴的兴,诗的一种表现方法。¹⁵讽:讽喻。¹⁶义类不具:六义的类不完备。义,《诗经》的六义。具,完备。这是把苏,李、骚人的作品同《诗经》相比较而说的。¹⁷风人之什二三:诗人的十分之二三。¹⁸宋:指南朝宋。¹⁹已还:以来。²⁰得者盖寡:得到的大概少了。盖,大概。寡,少。²¹康乐:谢灵运,其诗多写山水。²²渊明:陶潜,字元亮,晋人。其诗多写田园。²³江:江淹,字文通,南朝粱人。²⁴鲍:鲍照,字明南朝宋人。²⁵梁鸿:东汉时人。²⁶浸:渐。²⁷陵夷:衰落,愈趋愈下。陵,丘陵。夷,平。²⁸率:大都。²⁹三百篇:指《诗经》。³⁰假:借。³¹雨雪霏霏:该句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是同情征戍之苦的。³²棠棣之华:该句出自《诗经·小雅·棠梂》。是讽刺用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³³采采芣苡:该句出自《诗经·用南·芣苡》。³⁴兴发于此:从风、雪、花、草这些事物起兴。此,指上文说的风、雪,花、草。³⁵义归于彼:表现的意义在于刺威虐,憋征役,讽兄弟,乐有子。彼,指风、雪、花、草所引起的诗义。³⁶什:篇。³⁷去:弃,亡,丧失。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¹。所可举者,陈子昂²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³《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zhěn)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¹⁰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¹¹”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诗道¹²崩坏,忽忽¹³愤发,或废食辍¹⁴寝,不量才力¹⁵,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¹⁶者,又不可一二而言¹⁷,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¹⁸
译文:大唐已经兴盛两百年了,其间的下人不可胜数。值得一提的,陈子昂有《感遇下》二十首,鲍防有《感兴下》十五首。还有下中的豪杰,世人把他们并称称为“李杜”。李白的作品,才华出群,不同凡响,普通人没办法与之相比!但是,探索其中的六义,在十首之中连一首也不具备。杜甫的作品最多,可以流传下来的有一千多首。至于贯通古今,格律运用纯熟,做到了尽善尽美,又超过了李白。但是举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这样的篇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下句,也不过三四十首。杜甫尚且如此,何况不如杜甫的呢? 我经常对下道的破坏感到痛心,恍恍惚惚地就激愤起来,有时正在吃饭就吃不下去了,夜里睡不着觉。我没有估量自己才力的不足,就想马上恢复起来。唉!事竟与愿违,又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尽的,但是还不能不向您粗略地陈述一番。
注释:¹不可胜数:数不尽。²陈子昂:初唐诗人,字伯玉,唐武后时,做过右拾遗的官。后家居,被县令迫害,死于狱中。他反对六朝以来形式主义的文风,发扬《诗经》的优良传统,继承汉魏风骨。³鲍防:唐诗人,宁子慎。⁴李、杜:李白,杜甫。⁵迨:及。⁶索:探求。⁷风雅比兴:代表诗的六义。⁸覙缕格律:纯熟地运用各种格律。⁹焉:语气助词。¹⁰撮:摘录,举出。¹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的句子。¹²诗道:诗的雅正之道,指《诗经》以来讽渝现实的优良传统。¹³忽忽:恍恍忽忽。¹⁴辍:中止,停止。¹⁵不量才力:没有考虑才能力量。量,估计,考虑。¹⁶事有大谬:事情有很背谬的地方。就是事与主观愿望相反的意思。¹⁷一二而言:一点两点地说。就是详细说的意思。¹⁸粗陈于左右:大致上对您说说。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¹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²。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³,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¹⁰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zhī)¹¹。既壮而肤革¹²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mào)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¹³,动以万数¹⁴,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¹⁵,又自悲矣。
译文: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到五六岁,就学习做下,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做下,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于嘴和舌头都生疮,手和肘都磨成茧。眸子里面总是一晃一晃的,好象飞着挂着珠,动不动就以万计。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做下造成的,自己感到很悲哀。
注释:¹书屏:刻上字的屏风。²默识:默默地记住。³虽百十其试:即使试问十次百次。⁴宿昔之缘:生来就有的缘分。⁵谙识:懂得,通晓。⁶始知有进士:才知道科举考中进士的荣耀。始,才。⁷苦节:苦行,勤奋刻苦的品行,这里指求学的作风说的。⁸已: 以。⁹课:以……为功课,研习。¹⁰不遑寝息:顾不上睡觉休息。遑,闲暇。不遑,没有闲暇,顾不上。¹¹胝:皮坚厚。¹²肤革:肌肉。革,这里指皮肤。¹³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眼睛里好象一晃一晃地飞着苍蝇,挂着珠子。瞥瞥然,事物在眼前一晃一晃的样子。¹⁴动以万数:动不动就以万计。这是形容眼睛老花的情状。¹⁵盖以苦学力文所致:这是由于刻苦学习努力为文所造成的。盖,乃。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¹。既第²之后,虽专于科试³,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¹⁰渐长,阅事¹¹渐多。每与人言,多询¹²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¹³。始知文章合¹⁴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¹⁵初即位,宰府¹⁶有正人,屡降玺(xǐ)¹⁷,访人急病¹⁸
译文: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下。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下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下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下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
注释:¹乡赋:地方选拨人才的考试。白居易于公元年在宜城参加乡试,时年二十七岁。²既第:考中。第,就是登进士第。³科试:分科考试。⁴废:停止。⁵校书郎:官名,掌校雠书籍。⁶盈:满,足。⁷或出示交友:有时拿出来给朋友看。交友,知心朋友。⁸未窥作者之域:没有窥见作者的境地。这是说自己的诗还没有达到大作家的水平。⁹登朝:在朝庭作官。¹⁰年齿:年岁。¹¹阅事:经历的事情。¹²询:汹门,汁十,征求宁见。¹³道:治理国家的道理。¹⁴合:应该。¹⁵皇帝:指小宪宗李纯。¹⁶宰府:相府,政府。¹⁷玺书:诏书。¹⁸访人急病:访问人民的疚苫。访,访问。人,民。病,痛苦。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仆当此日,擢(zhuó)在翰林¹,身是谏官²,月请谏纸³。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quē),而难于指言者,辄(zhé)咏歌之,欲稍稍递进¹⁰闻于上¹¹。上以广宸听,副忧勤¹²;次以酬¹³恩奖,塞¹⁴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¹⁵。岂图¹⁶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¹⁷矣!
译文:我正是在这时升做翰林学士,又做左拾遗的官,亲手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下歌,慢慢地让皇帝知道。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对他考虑和处理国家大事有所帮助。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奖励,尽到谏官的职责。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下道的心愿。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下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注释:¹擢在翰林:升仿竹林学士。²身是谏官:指被拜为左拾迪。³手请谏纸:亲自领取写谏章的纸。当时制度规定谏官每月可以向公家领一定数量的谏纸。⁴启奏:写奏章亢接向皇上陈述。奏,奏章。启,陈述。⁵人病:人民疾苦。⁶裨补时阙:对时政的缺失有所补益。阙,同缺。⁷指言:直接说出来。⁸辄:就。⁹稍稍:慢慢。¹⁰递进:一步步地进献。¹¹闻于上:让皇帝知道。¹²忧勤:忧民勤政,指皇帝考虑处理国家大事。¹³酬:报答。¹⁴塞,尽。¹⁵平生之志:指“仆常痛诗道崩坏…山欲扶起之”的心愿。¹⁶岂图:哪能想到。¹⁷言未闻而谤已成:诗歌没有闻于上,诽谤却已形成了。言,指“救济人病,裨补寸曲”的诗。
又请为左右终言之。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誉,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诫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落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又请为左右终言之¹。凡闻仆《贺雨》诗²,众口籍籍³,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è)¹⁰矣;闻《宿紫阁村¹¹》诗,则握军要者¹²切齿矣!大率¹³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¹⁴,号为沽誉,号为诋讦¹⁵,号为讪谤¹⁶。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诫¹⁷焉。乃至骨肉妻孥¹⁸,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¹⁹不过三两人。有邓鲂²⁰者,见仆诗而喜,无何鲂死。有唐衢(qú)²¹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²²。呜呼!岂六义四始²³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²⁴?抑²⁵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²⁶耳,除读书属文²⁷外,其他懵(měng)²⁸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²⁹,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sī)³⁰麻之亲,达官³¹无半面之旧;策蹇(jiǎn)³²于利足之途³³,张空拳³⁴于战文之场³⁵。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落众耳,迹升清贯³⁶,出交贤俊,入侍冕(miǎn)(liú)³⁷。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译文:我还要请你允许我把这件事彻底地说说。凡是听到我的《贺雨下》,众人就一起喧嚷起来,已经认为不合适了。听到我的《哭孔戡下》,众人就面呈怒色,都不高兴了。听到《秦中吟》,有权势的显贵和近臣都相视变色。听到我的乐游园寄足下下,执政者就扼腕痛恨。听到我的《宿紫阁村下》,掌握军权的人就切齿痛恨。大都这样,不能全都举出了。与我没有交谊的人说我是沽名钓誉,恶意攻击,嘲笑诽谤。假使是与我有交谊的,就以牛僧孺揭露时政而被斥逐的教训警戒我,甚而我的兄弟妻子都认为我是错的。那认为我没错的,整个世上也不过二三个人。有一个邓鲂,看见我的下就高兴,不久他就死了。还有一个唐衢,读了我的下就哭泣,不久唐衢也死去了。另外就是你的情况了,而你十年来又困顿到这步田地。唉!难道六义四始的传统,上天就要破坏它而不能支持了吗?还是我不知道上天的意愿就是不让人民疾苦闻于皇帝呢?要不然的话,为什么有志于做下的人不顺利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 但是,我自己也思量过,我只不过是关东一个普通人罢了。除去读书作文之外,其它事是胡胡涂涂一无所知,甚至连书法、绘画、弈棋、博戏那样可以与众人交换联欢的事,我都一无通晓。就是说,我的愚笨是可想而知了。当初应进士试的时候,朝廷里面连一个疏远的亲戚也没有,达官之中连一个曾有过一面之识的朋友也没有。争取功名我不善于奔走趋附。科举考试我也没有可靠的凭借。但是,十年之间我却三次中第,名声为众人所知,足迹达到侍从之官。在朝廷之外与贤俊之士相交结,在朝廷之中就服侍皇帝。开始我是由于文章知名的,最后又由于文章获罪,那也是应该的。
注释:¹终言之: 自始至终地说说这件事。 “之”代上文说的“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²贺雨诗:见《白氏长庆集》卷一讽谕诗,内容足讽劝皇上改善人民生活的。³众口籍籍:众人一起喧嚷。籍籍,喧嚷的样子。⁴已谓非宜: 已经认为不合适。⁵哭孔戡诗:见卷一讽谕诗。孔戡是当时正直不阿的官员。白居易这首诗痛惜他有才而不得重用。⁶众面脉脉:众人面呈怒色。脉脉,含怒的样子。⁷秦中吟:包括十首涛,见卷二讽谕诗。这些诗是诗人根据贞元、元和年间在长安的见闻写的,讽刺统治阶级的剥削奢靡生活。⁸权豪坍近者:有权势的显贵和近臣。⁹乐游园:题目一作《登乐游园望》,见卷一讽渝诗。内容是说自己所爱重的人,死的死,谪的滴,讽刺执政者。¹⁰扼腕:扼着手腕,表示痛恨。¹¹宿紫阁村;题目一作《宿紫阁山北村》,见卷一讽谕诗。这首诗讽刺军人的掠夺。¹²握军要者:掌握军权的人。¹³大率:大都。¹⁴不相与者:没有交谊的人。与,结交。¹⁵诋讦:恶意攻击。¹⁶讪谤:嘲笑诽渎。¹⁷牛僧孺之诫:牛僧孺揭露时政而被斥逐的教训。¹⁸骨肉妻孥:兄弟妻子。¹⁹举世:整个社会。举,全,整个。²⁰邓鲂:白居易同时的诗人。白居易有《邓鲂张彻落第》《读邓鲂诗》,说他的诗象陶潜,不遇而死。²¹唐衢: 白居易同时的诗人。²²困踬若此:困顿到这种程度。²³四始:称风、大雅、小雅、颂为四始。汉代学者郑玄解释说:“此阳者,人计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裴。”又解秆“始”的意义说:“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²⁴耶:与“岂”字相呼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吗?”。²⁵抑:与“耶”相呼应,相当于现代汉晤“还是……呢?”。²⁶关东一男子:关东一个普通人。²⁷属文:做文章。²⁸懵然:无知的样子。²⁹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陪法、绘画、奕棋、博戏那些可以交际联欢的书。博,古代一种赌输赢的游戏。³⁰缌:细麻布。³¹达官:显赫的官,声名达于国君的官。³²策蹇步:策励着一府一瘸的脚步。³³利足之途:争取功名仕进之途。利足,腿脚利便。³⁴张空拳:伸张着空无所有的双手。³⁵战文之场:以文卡取胜的科举之场。³⁶清贯:清班,折仆从之官。³⁷冕旒:指皇帝。
日者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为准的。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娱乐,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篆之戏,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者,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
日者¹闻亲友间说²,礼、吏部³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为准的。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恧(nǜ)自愧,不之信也。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¹⁰人集众娱乐¹¹,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¹²、佛寺、逆旅¹³、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shuāng)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篆(zhuàn)之戏¹⁴,不足为多¹⁵,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¹⁶者,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
译文:最近,又听亲戚朋友们私下说:礼部、吏部举行赞扬人才的考试,多用我应试的赋和判词做为标准。其余下句,也经常在人们的口上流传。我感到很惭愧,也不相信这件事。到第二次来长安的时候,又听说有个军使高霞寓,要聘娶一个歌妓。歌妓大夸其口说:“我能唱白学士的《长恨歌》,怎么能同别的歌妓一样呢?”因此,就抬高了身价。足下书信中还说过,到通州的时候,看见近江的客舍柱子上有题写我的下的,那又是谁呢?以往我经过汉南的时候,恰好赶上主人集合一群歌妓,为别的宾客做乐。那些歌妓看我来了,就指着我互相使眼色说:“这就是《秦中吟》、《长恨歌》的作者。”从长安直到江西,一路三四千里,凡是地方学校、佛寺、施舍、行舟之中,经常有题写我的下的,平民、僧众、寡妇、未嫁的姑娘也总有歌唱我的下的。这的确是微末的小枝,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但是现在时俗所重视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即使前代有才能的人物如王褒、扬雄,前辈如李白、杜甫,心情也是注重这一点的。
注释:¹日者:近日。²间说:私下洗。间,暗中,私下。³礼吏部:礼部,吏部。店制,礼部管迹士考试,吏邢管进士及第后任职的考试。⁴私试赋:指白居易应试做的《性习相远近赋》《求玄珠赋》《汉高皇帝亲斩自蛇赋》外。⁵恧然:惭愧的样子。⁶高霞寓:池川人。元和中随渚将讨王承宗有功,累拜振武邡宁节度使。⁷江馆:近江的客舍。通州临近通江。⁸汉南: 白居易滴江州时路过汉南。⁹适:恰好。¹⁰主:主人,诗的作者。¹¹乐:指下文所洗“沾妓”。¹²乡校:地方学校。¹³逆旅:旅馆。¹⁴雌虫之戏:细小不足道的技能。¹⁵不足为多:不值得称赞。多,称赞。¹⁶渊、云:王褒,宇子渊,汉宦帝时人。扬雄,字子云,王莽时人。二人皆以赋著名于世。
古人云:“名者公器,不可多取。”仆是何者,窃时之名已多。既窃时名,又欲窃时之富贵,使己为造物者,肯兼与之乎?今之屯穷,理固然也。况诗人多蹇,如陈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遗,而屯剥至死。孟浩然辈不及一命,穷悴终身。近日孟郊六十,终试协律;张籍五十,未离一太祝。彼何人哉!况仆之才又不迨彼。今虽谪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之子矣。微之,微之!勿念我哉!
古人云:“名者公器,不可多取。”仆是何者,窃¹时之名已多。既窃时名,又欲窃时之富贵,使²己为造物者³,肯兼与之乎?今之屯穷,理固然也。况诗人多蹇(jiǎn),如陈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遗,而屯剥至死。孟浩然辈不及一命,穷悴终身。近日孟郊六十,终试协律;张籍五十,未离一太祝。彼何人哉!况仆之才又不迨彼。今虽谪(zhé)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¹⁰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之子¹¹矣。微之,微之!勿念我哉!
译文:古人说:“名声是天下所共有的器物,不要索取过多。”我是什么人,我获得现时的名声已经够多了。既要获得现实的名声,又要获取现实的富贵,假使我自己成为造物主,能够同时都给予吗?我现在的困穷,是理所当然的。况且下人向来是多难的,象陈子昂、杜甫,都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拾遣,而一直困难到死。孟浩然一辈,连最低级的官职都没做过,穷极潦落一生。近来,孟郊年已六十了,才最后试用做个协律郎,张籍已经五十岁了,也没超过一个太常寺的太祝。他们都是什么人物呵!他们是什么人物呵!况且我的才能又赶不上他们。现在我虽说被降职调到远方的州郡,做个佐贰之官,但是官阶还是五品,月俸四五万,寒天有衣穿,饥饿有饭吃,除去供给自身之外,还能养活家人,也算对得起白家的先辈了。微之微之呵,请不要为我忧虑吧!
注释:¹窃:窃有,占有。²使:假使。³物者:指上天。⁴蹇:困难,不顺利。⁵屯剥:困厄。⁶穷悴:困穷。⁷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⁸张籍:字文吕,和州人。贞元年中进士,曾做太常寺太祝。⁹滴佐远郡:被降职做一个远邯的佐贰之官。指白居易做江州司马事。¹⁰施及:供给。施,给予恩惠。¹¹不负白氏之子:不辜负自家的子孙。意思是说对得起先辈。
仆数月来,检讨囊帙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百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凡为十五卷,约八百首。异时相见,当尽致于执事。
仆数月来,检讨¹囊帙(zhì)²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首³。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¹⁰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¹¹,自一百韵至两百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凡为十五卷,约八百首。异时¹²相见,当尽致于执事¹³
译文:我几个月来,在搜检书函过程中,得到新旧下,按种类的不同,分了卷别。自做左拾遗以来,凡是所遇所感,与美刺兴比有关的下,还有自武德到元和年间即事立题而写的下,题做《新乐府》,共一百五十首,叫做讽谕下。又有时公事完毕回家独处,有时辞官闲居,满足生活,保养元气,随意地吟咏性情的下一百首,叫做闲适下。又有受到外在事物的触动,激起内在的思想感情,随着所感所遇而以歌唱表现出来的下一百首,叫做感伤下,又有五言、七言的绝句,长自一百韵短至二韵的四百多首,叫做杂律下。一共十五卷,大约八百首。将来我们相见的时候,一定全部送给你。
注释:¹检讨:搜检。²囊秩:书函之类。³卷首:卷头,卷别。⁴自拾遗来:从做左拾遗以来。⁵白武德汔元和因事立题:这是白居易新乐府诗所取材的时期。武德,店高祖年号。⁶退公:下班,公奉完毕。⁷移病:请病假。意思是辞职。⁸知足保和:名利上知道满足,保养元气。和,冲和。元气,精气。⁹吟玩情性:吟咏、顺适性情。¹⁰情理:思想感情。¹¹五言、七言、长句、绝句:指五言、七言的长句和五言、七言的绝句。¹²异时:他日,将来。¹³致于执事:送给您。致,送。执事,指对方的办事人员。
微之,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今铨次之间,未能删去。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微之,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¹,常师²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³,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¹⁰,奉身而退。进退出处¹¹,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¹²之则为道,言而发明¹³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¹⁴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¹⁵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¹⁶,今铨次¹⁷之间,未能删去。他时¹⁸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译文:微之,古人说:“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下歌。所谓讽谕下,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下,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读了我的下,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其余的杂律下,有的是为一时一物所引起来的,有的是为一笑一吟所激发出来的,都是随意成章,并不是我平生所重视的,只是在亲戚朋友聚合离散之间,用它排除离别之苦,增加聚会的欢乐的。现在选编之时,本能删去。将来有人替我编辑这些下文,把它们略去就可以了。
注释:¹不肖:不贤。²师:取法,以……为师。³道:圣贤的大道。⁴时:通达的时会。⁵云龙:作云的龙。⁶勃然突然:生气勃勃,勇往直前。⁷陈力以出:尽力而进。⁸雾豹:深山的豹。刘向《古列女传》说:“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者?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这里的雾豹和下句的“冥鸿”,都是用以比喻远走高飞的隐土。⁹冥鸿:远空的鸿。¹⁰寂兮寥兮:安安静静,空旷无阻碍。寂,静。寥,空。¹¹进退出处:仕进退隐。¹²始终:甜彻到底。¹³发明:闸发。¹⁴诱:诱发,引起。¹⁵率然:随意地。¹⁶释恨佐欢:排除离别之苦,增加聚会的欢乐。¹⁷铨次:选编。¹⁸他时:他日,将来。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微之,夫贵耳贱目¹,荣古陋今²,人之大情³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¹⁰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¹¹;闲适者,思澹(dàn)而辞迂¹²。以质合迂¹³,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¹⁴,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¹⁵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¹⁶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¹⁷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¹⁸,率以诗¹⁹也。
译文:微之,尊重耳闻的,轻视眼见的,崇尚古代的,看不起今天的,是人的常情。我不能远追古代的旧闻做证明,就像近年韦苏州的歌行,除去才气超拨,词藻华丽之外,很接近于以兴的手法表达讽谕的意义。他的五言下又高超雅正,安详适静,是自成一家的体制。现在的作者谁能赶得上呢?但是韦苏州在世的时候,人们并不太重视,一定等到下人死后,人们才珍重他的作品。现在我的下,人们喜爱的,通通不过杂律下和《长恨歌》以下那些作品。时俗所重视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那些讽谕下,意思激切而言语质直,闲适下思虑恬静,文词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爱我的下,与我同时活在世上的,就只有足下而已。但是,千百年后,怎么能知道再没有象足下这样的人出现,而了解并喜爱我的下呢?因此,八九年来,我与足下做官顺利,就以下互相鉴戒,遭到斥逐就以下互相慰勉,各自独居的时候就以下互相告慰,住在一起的时候就以下互相娱乐。与我相交的和谴责我的,大都由于下呵!
注释:¹贵耳贱目:尊重耳闻的,轻视眼见的。这句与下句“荣古陋今”意思相同。²荣古陋今:认为古代的好,认为今天的坏。³大情:常情。⁴远徵古旧:以古代的旧闻做证明。远,指时间说的。徵,证明。⁵才丽:指才气高超和问藻华丽。⁶兴讽:用兴的手法表达讽谕的意义。兴,赋比兴的“兴”。讽,讽谕。⁷闲淡:安详恬静。⁸秉笔者:执笔者,作者。⁹身后:死后。¹⁰悉:都。¹¹意激而言质:意思激越而言语质宦。¹²思淡而词迂:思虑恬静而文词迂缓。¹³¹³以质合迂:由于质直并迂缓。¹⁴并世而生:同我一起活在世上。¹⁵安知:怎么知道。¹⁶小通:做官顺利。通,通达,指做官顺利。白居易和元稹都没敝过大官,所以说小通。¹⁷同处:生活在一起。¹⁸知吾罪吾:与我相交和对我谴责。¹⁹率以诗:大概都是由于诗。
如今年春游城南时,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诵新艳小律,不杂他篇,自皇子陂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攀、李在傍,无所措口。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不觉老之将至。虽骖鸾鹤游蓬瀛者之适,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微之,微之!此吾所以与足下外形骸、脱踪迹、傲轩鼎、轻人寰者,又以此也。
如今年春游城南¹时,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诵新艳小律²,不杂他篇,自皇子陂(bēi)³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攀、李在傍,无所措口。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或月夜酒酣(hān)¹⁰,一咏一吟,不觉老之将至。虽骖鸾鹤游蓬瀛(yíng)者之适¹¹,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微之,微之!此吾所以与足下外形骸¹²、脱踪迹¹³、傲轩鼎¹⁴、轻人寰(huán)¹⁵者,又以此也。
译文:比如今年春游长安城南的时候,我与足下在马上互相作乐,就分别吟咏新颖的短律,不掺杂别的体裁,从皇子陂归昭国里,互相轮流吟唱,在二十多里的路程上吟下的声音一直不断。即使樊宗宪、李景信在旁边,也没办法插嘴。了解我的把我看做下仙,不了解我的把我看做下魔。为什么呢?心灵劳苦,声气耗费,日以继夜,而不知辛苦,这不是魔又是什么?与志趣相同的人结伴,而对美景,有时是花开时节宴饮以后,有时是月夜之下酒喝得正畅快,吟咏下句,彼此唱和,竟忘掉了老年将到,即使驾着鸾鹤,去游蓬莱瀛洲这橛的仙山,那种快乐也不会比这更高了。那不是仙又是什么?微之微之,这就是我与你以形体为外物,摆脱与俗人交往的踪迹,蔑视富贵,轻视人间的原因。
注释:¹城南:指长安城南。²新艳小律:新颖美丽的短小律诗。小律是指八句律诗,对长律而言的。³皇子陂:长安城南的地名。⁴昭国里:长安城的里巷。白居易曾住在那里。⁵迭吟递唱:轮流吟唱。⁶樊、李:樊宗宪与李景信,又一洗是樊宗帅与李建。都是当时较知名诗人。⁷措口:插嘴。⁸劳心灵:心灵劳苦。⁹偶同人:伴随着志趣朴刊的人。偶,相伴。同人,志趣相同的人。¹⁰酒酣:酒喝得很畅快。¹¹虽骖鸾鹤游蓬瀛者之适:驾鸾鹤游仙I山的人的舒适。¹²外形骸:以形骸为外钓。形骸,形体。¹³脱踪迹:脱离与人世往来的踪迹。¹⁴仿轩鼎:蔑视富贵。轩,高车。鼎,古寸盛食物的大器皿。¹⁵轻人寰:轻视人间。
当此之时,足下兴有余力,且欲与仆悉索还往中诗,取其尤长者,如张十八古乐府,李二十新歌行,卢杨二秘书律诗,窦七、元八绝句,博搜精掇,编而次之,号为《元白往还集》。众君子得拟议于此者,莫不踊跃欣喜,以为盛事。嗟乎!言未终而足下左转,不数月而仆又继行,心期索然,何日成就?又可为之太息矣!
当此之时,足下兴有余力,且欲与仆悉索¹还往中诗,取其尤长者,如张十八²古乐府,李二十³新歌行,卢杨二秘书律诗,窦七、元八绝句,博搜精掇(duō),编而次之,号为《元白往还集》。众君子得拟议于此者,莫不踊跃欣喜,以为盛事。嗟乎!言未终而足下左转,不数月而仆又继行,心期索然,何日成就?又可为之太息矣!
译文:正在这个时候,你的兴致还有余,还要与我把交往的友人的下全部索取来,选择其中最好的,譬如张十八的古乐府,李二十的新歌行,卢拱、杨巨源二秘书的律下,窦七、元八的绝句,广泛地搜集,精心地选取,把它们编辑起来,称为《元白往还下集》。诸位君子得知考虑编选他们的下这件事,没有不雀跃高兴的,把这看做一件大事。唉!计划没有实现,你就被降职调离,不几个月我也接着被贬官了。性情没有兴致,什么时候能完成,又要为这件事叹息了。
注释:¹索: 索取。²张十八:即张籍。³李二十:川李绅。⁴卢杨:卢拱、杨巨源。二人皆做过秘书郎的官。⁵窦七、元八:安巩、元宗简。⁶博搜摘掇:广泛搜集,精心选择。⁷拟议:考虑。⁸继行:接着也调走了。指白居易贬江州司马事。⁹索然:没兴致的仟子。
仆常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况仆与足下,为文尤患其多。己尚病之,况他人乎?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出所有,终前志焉。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溘然而至,则如之何?微之知我心哉!
仆常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¹,不忍于割截²,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chī)益又自惑³。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况仆与足下,为文尤患其多。己尚病之,况他人乎?今且各纂(zuǎn)诗笔,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出所有,终前志¹⁰焉。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溘(kè)¹¹而至,则如之何?微之知我心哉!
译文:我曾经跟你说,任何人做文章,都偏私以为自己的好,不忍心删削,有时缺点就在繁多上,其间好坏自己又辨别不清,一定得依靠朋友做出公允的评价而不加宽容,进行讨论删削,这样以后繁简恰当不恰当才能处理合适。况且我与足下,写文章特别怕繁多,自己尚且认为是毛病,何况他人呢?现在我们暂且分别编辑下文,粗略地分出卷次,等到我和足下相见的时候,各人都拿出自己编辑过的东西,以完成过去的心愿。但是,又不知何年能相遇,何地能相见,死期一到,该怎么办呵!微之微之,知道我的心吗?
注释:¹自是:自以为是,自以为好。²割截:删削。³妍媸益又自惑:好坏自己又看不清。⁴公鉴无姑息:公正的汁价而不过分宽容。鉴,评定,评价。姑息,过分宽容。⁵削夺:删削。⁶尤患:很担心。⁷病之:以为是毛病。病,不好,毛病。⁸各纂诗笔:各自编集尚文。诗笔,诗和文。⁹卷第:卷次。¹⁰终前志:了却过去的心愿。¹¹溘然:奄忽,指死亡。
浔阳腊月,江风苦寒,岁暮鲜欢,夜长少睡。引笔铺纸,悄然灯前,有念则书,言无铨次。勿以繁杂为倦,且以代一夕之话言也。
浔阳腊月,江风苦寒,岁暮鲜欢¹,夜长少睡。引笔²铺纸,悄然³灯前,有念则书,言无铨次。勿以繁杂为倦,且以代一夕之话言也。
译文:浔阳腊月,江风吹来,感到凄苦寒冷。岁末很少欢趣,长夜无眠。拿来笔铺下纸,寂静地坐在灯前,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语无伦次,请不要厌烦我的繁杂,暂且用以代替一夕之话吧。
注释:¹鲜欢:少欢,没什么乐趣。²引笔:拿笔。³悄然:静静地。⁴且以:暂且用来。
微之微之!知我心哉!乐天再拜。
微之微之!知我心哉!乐天再拜。
译文:微之微之,知我心吗?乐天再拜。

  白居易作文和他写诗一样,思想感情袒露无遗,语言务求通俗浅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篇文章是在吸取前代和同时代作家所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的诗歌理论的纲领,总结他创作政治讽谕诗的经验,观点鲜明,文字生动流畅,有较强的说服力,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篇散文在简要地叙述他写作这封信的目的之后,以大量篇幅,列举文学史上大量作家和作品,用十分简洁的语句,叙述历代诗歌发展变化的概况,阐明《诗经》以来反映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他从“六义”着眼,强调“风、雅、比、兴”是“六义”的精髓,并从“六义”的兴起、削弱,以至逐渐衰微、消失,评价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虽然还不能概括从上古到中古诗歌发展的全貌,但基本上能自圆其说,成一家之言。他还提出诗歌的内容必须做到“根情”、“实义”,就是说诗歌所体现的感情和意义,正像植物的根和果实一样;而形式上的“苗言”、“华声”,是指诗歌的语言和声韵只是苗和花。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说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即内容是诗歌的根本,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只有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才能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按照这个观点,他在《诗经》之后,特别推崇杜甫的作品。肯定《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等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名句,而对六朝以来出现的脱离现实、绮靡颓废的文风,“嘲风雪,弄花草”的形式主义作品加以批判和否定,态度明确,褒贬基本得当,为他提倡的新乐府运动揭示有力的理论根据。

  白居易从自己的勤学苦读,谈到仕宦之后潜心诗歌创作,以及作品的巨大影响,在总结创作经验时,着重谈到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得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结论。他谈到自己“苦学力文”的过程,说从二十岁以后,“昼课赋,夜渎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描写具体生动,读后令人感动。他还谈到,在创作《贺雨》《哭孔戡》《秦中吟》等诗篇时,由于紧密联系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现实,贯彻自己提出的创作主张,却被达官贵人切齿痛恨,但他毫无反悔之意:“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相反,他对自己的诗文得到各阶层人民的欢迎,感到由衷的高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此减雕虫之戏,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白居易诗歌无论是在当时或是后世,影响是很大的,正是由于他用诗歌作武器,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进步意义。他特地把自己诗歌创作中有关“美刺兴比”的篇章,编为《新乐府》一百五十首,称为“讽谕诗”,体现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成果。

  白居易以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教为准则,说明他写“讽谕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其目的还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写“闲适诗”是表现“独善之义”,特别是贬谪江州之后,他在政治思想上由积极转入消极,写了大量的“闲适诗”。所谓“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正是反映他思想上的矛盾,也正是这种思想矛盾,使他的晚年创作走上消极颓放的道路。此外,本文在评价作家作品时,对陶渊明、李白等的诗歌创作的批评也有不当之处,这也是必须加以指出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169-182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右军¹本清真,潇(xiāo)洒出风尘。
注释:¹右军:即晋朝王羲之。因他曾任右将军,故称“王右军”。
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过 一作:遇)
山阴¹过羽客²,爱此好鹅宾³。(过 一作:遇)
注释:¹山阴:今浙江绍兴。²羽客:亦称“羽士”。羽,含有“飞升”的意思。旧时因道士多求成仙飞升,故称道士为“羽士”。³鹅宾:鹅的宾客。这里指王羲之。《晋书》记录有王羲之爱鹅的故事。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扫素¹写道经²,笔精³妙入神。
注释:¹扫素:素,白绢。意为在白绢上飞快地书写。²道经:即《道德经》。³笔精:笔的精魂,喻精通笔法。这里指王羲之精湛的书法艺术。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书罢(bà)¹笼鹅(é)²³,何曾别主人
注释:¹罢:终。²笼鹅:把鹅装进笼里。³去:离开。⁴主人:指上句的羽客山阴道士。

  本诗典出南朝宋虞和“论书表”:“羲之性好鹅。山阴昙禳村有一道士,养好鹅十余。右军清旦乘小艇故往,意大愿乐,乃告示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德’,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过“各两章,便合群以奉。羲之便住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诗人以简洁精炼的语言把上述故事诗化了,便于人们朗诵、歌唱。

  从这首诗中,进一步说明了书法在晋代已成为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品。王羲之在当时已有很大的名气,墨迹已相当值钱。这与诗人在“草书行歌”中说王羲之为“古来几许浪得名”是相矛盾的。由此,“草书行歌”是否确系李白所写也可作为一个怀疑的佐证。

眼约也应虚,昨夜归来凤枕孤。且据如今情分里,相于。只恐多时不似初。
眼约¹也应虚,昨夜归来凤枕(zhěn)²孤。且据如今情分里,相于³。只恐多时不似初。
译文:原先的约会之期,成不了现实。昨夜,他爽约了,回来之后孤单地枕着凤枕。现在看来情分还是会趋于亲近的,只是怕再过一些时候就不如从前了。
注释:¹眼约:犹目成,通过眉目传情来结成亲好。²凤枕:绣枕,绣有凤凰图案的枕头。³相于:相厚、相亲近的意思。
深意托双鱼。小剪蛮笺细字书。更把此情重问得,何如。共结因缘久远无。
深意托双鱼¹。小剪蛮笺(jiān)²细字书。更把此情重问得³,何如。共结因缘久远无。
译文:赶紧将自己的一片深情厚意托付给书信,剪裁好信笺,用细细的字写好信。再把彼此的情分重新问清楚,怎么样?两人共结姻缘会很久远吗?
注释:¹双鱼:谓书信。²蛮笺:唐时高丽纸的别称。³得:语助词,用于动词之后,犹着。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恋爱中的女子的心理活动,她对爱情犹疑,但却执着追求,通过反复的诰问,希望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答复。从女性复杂的心理世界出发描写爱情,可以说是晏几道词作中爱情词的一个特色。词的首句讲到两个人的约定似乎出了问题,男方的爽约,使这位女子感到他们的感情并不是非常牢固。晚上,孤枕独眠,难以入睡,千万思量,满腹狐疑。她想按照如今的这种情形,两人就已经有了许多的生分,如果要长期交往,只怕时间越久,感情越淡,不会再像当初那般情意绵绵。但女主人公似乎并不想轻易就放弃这份感情,很希望得到对方一个确切的音信。于是就用心剪下一幅蛮笺,写下细细密密的小字,把自己的深情厚意托付给那鱼雁来传递。我再次问一问,我们俩的感情究竟如何呢?我们究竟能不能结下天长地久的好姻缘呢?词作就是通过这位女子反复的思量、反复的追问,来探究她的内心世界,来塑造她丰满的形象的。小词虽小,容量却不小。

  送往迎来的欢场里,多的是虚情假意。晏几道喜欢被骗,喜欢将虚情当作真意。然而,在现实的逼迫下,晏几道也有清醒的时候。这首词借歌妓口诉说,表明晏几道对与歌妓情感的另类观点。眉眼传情,原来是虚假的应酬。凤枕孤眠,才体会到欢场中的欺骗。想抓住眼前已有的情分,好好相处,但是,在欢场中被骗多了,不禁疑虑:“只孤多时不似初。”这些情感经不起时问的检验。离别后欲将心事和情感都写入书信,托邮使带给情人。信中追问:“共结因缘久远无?”词人总是不甘心或不相信自己被骗,还要一再追问。答案其实是很清楚的,只是词人故意不正视现实而已。

参考资料:
1、 诸葛忆兵.晏殊 晏几道集:凤凰出版社,2013.03:148
2、 何新所,贾倩.晏殊 晏几道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193

nánxiāngzi··yǎnyuēyīng--yàndào

yǎnyuēyīngzuóguīláifèngzhěnqiějīnqíngfēnxiāngzhǐkǒngduōshíshìchū

shēntuōshuāngxiǎojiǎnmánjiānshūgèngqíngzhòngwèngòngjiéyīnyuánjiǔyuǎn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黄初¹四年五月,白马王²、任城王³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hōng)。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¹⁰在数日,是用自剖¹¹,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译文: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注释:白马王彪:三国魏白马王曹彪。¹黄初:魏文帝(曹丕)的年号。黄初四年是公元年。²白马王:曹彪,曹植的异母弟。³任城王:曹彰,曹植的同母兄。⁴朝京师:到京师参加朝会。⁵会节气:魏有诸侯藩王朝节的制度,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之前,各藩王都会聚京师参加迎气之礼,并举行朝会。⁶薨:古代诸侯王死称为薨。据《世说新语·尤悔》记载,任城王是被曹丕毒死的。⁷还国:返回封地。⁸有司:官吏,指监国使者灌均。监国使者是曹丕设以监察诸王、传达诏令的官吏。⁹毒恨:痛恨。¹⁰大别:永别。¹¹自剖:表明自己的心迹。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谒帝¹承明庐²,逝³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¹⁰无梁¹¹。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¹²长。顾瞻¹³恋城阙¹⁴,引领¹⁵情内伤。
译文: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去时返回那旧日封国的疆土。清晨从帝都扬鞭启程,黄昏经过首阳山的日暮。伊水和洛水,多么广阔而幽深;想要渡过川流,却为没有桥梁所苦。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东方漫长的旅途;回首瞻望洛阳的城楼,转头难禁我哀伤反复。
注释:¹谒帝:朝见皇帝。²承明庐:汉长安宫殿名,此泛指曹魏的宫殿。³逝:语词,无义。⁴旧疆:指鄄(juàn)城(山东省荷泽市),时曹植为鄄城王。⁵皇邑:皇都,指洛阳。⁶日夕:天晚的时候。⁷首阳:山名,洛阳东北。⁸伊洛:二水名。伊,指伊水,发源于河南栾川县,到偃师县入洛水;洛,洛水,源出陕西冢岭山,至河南巩县入黄河。⁹济:渡。¹⁰川:河。¹¹梁:桥。¹²东路:东归鄄城的路。¹³顾瞻:回首眺望。¹⁴城阙:指京城洛阳。¹⁵引领:伸长脖子。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脩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太谷¹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²³我涂,流潦(lǎo)浩纵横。中逵(kuí)绝无轨,改辙登高岗。脩(xiū)(bǎn)云日,我马玄以黄¹⁰。
译文:浩荡的空谷何等寥廓,山间的古木郁郁苍苍。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中间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可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注释:¹太谷:谷名,一说是关名,在洛阳城东南五十里。²霖雨:连续几日的大雨。³泥:作动词,使道路泥泞。⁴流潦:积水。⁵中逵:通衢大路。逵,四通八达的大道。⁶轨:车道。⁷改辙:改道。⁸脩坂:高高的山坡。脩,长。坂,斜坡。⁹造:到、往。¹⁰玄以黄:指马病。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衡轭 通:衡扼)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yū)¹。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²。鸱(chī)(xiāo)³鸣衡轭(è),豺狼当路衢(qú)。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pèi)止踟(chí)(chú)。(衡轭 通:衡扼)
译文:马染玄黄,可是仍能奋蹄;我怀哀思,却曲折而忧郁。忧郁而曲折的心志啊,究竟何所牵念?只为我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原本试图一同踏上归路,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枭鸟停在马车的衡轭上;豺狼阻绝了当途的要津;苍蝇之流让黑白混淆;机巧的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手握缰绳,不由得踟蹰难进!
注释:¹郁以纡:愁思郁结。郁,愁。纡,萦绕。²不克俱:不能在一起。克,能。³鸱枭:猫头鹰,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鸟。⁴衡轭:车辕前的横木和扼马颈的曲木,代指车。⁵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⁶间:离间。⁷谗巧:谗言巧语。⁸蹊:路。⁹揽辔:拉住马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踟蹰¹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²。归鸟赴乔林³,翩翩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译文:踟蹰之间,此地又有什么留恋?我对王孙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寒蝉在我的身侧哀鸣。广袤的原野啊,多么萧条;白色的日影倏忽间向西藏匿。归鸟飞入高大的林木,翩翩然地扇动着羽翼。孤单的野兽奔走着寻觅兽群,口衔着蒿草也无暇独食而尽。感于物象触伤了我的胸怀,以手抚心发出悠长的叹息。
注释:¹踟蹰:徘徊不前。²西匿:夕阳西下。³乔林:乔木林。乔,高大的树木。⁴翩翩:飞动貌。⁵厉:振动。⁶走索群:奔跑着寻找同伴。⁷不遑:不暇,不空。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太息¹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²形不归。孤魂翔故域³,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xī)。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¹⁰,咄(duō)(jiè)¹¹令心悲。
译文:长叹又能有什么用处?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何能想到,我那同胞的兄长,此番一去,形体竟永不返归!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灵柩却寄存在帝都之内。尚存之人,须臾间也将过世而去,亡者已没,我的身体已自行衰微。短暂的一生居住在这世间,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注释:¹太息:叹息。²往:指死亡。³故域:指曹彰的封地任城。⁴灵柩:放有尸首的棺木。⁵存者:指自己与曹彪。⁶晞:干。⁷桑榆:二星名,都在西方。⁸影响:影子和声音。⁹顾:念。¹⁰非金石:《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¹¹咄唶:惊叹声。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¹。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²。恩爱苟不亏³,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qīn)(chóu),然后展慇(yīn)(qín)。忧思成疾疢(chèn),无乃儿女仁¹⁰。仓卒¹¹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译文: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忧思导致了疾病,这恐怕只是儿女情长罢了。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注释:¹陈:说、提起。²比邻:近邻。³亏:欠缺。⁴分:情分。⁵日亲:一天比一天亲密。⁶衾帱:被子和帐子。后汉姜肱与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同被而眠,见《后汉书·姜肱传》。⁷慇懃:同殷勤,情意恳切。⁸疾疢:疾病。⁹无乃:岂不是。¹⁰儿女仁:指小儿女的脆弱感情。¹¹仓卒:匆忙之间。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苦辛何虑思¹,天命信²可疑。虚无³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¹⁰。收泪¹¹即长路¹²,援笔¹³从此辞。
译文: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如今我笃信了天命的可疑!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让神人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人生的变故发生在短暂的须臾,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一旦离别永无相会之日,再执王孙的手,将要等到何期?但愿白马王啊,珍爱您尊贵的躯体,与我一同安度寿者的黄发之年;饮泪踏上漫漫的长路,从此收笔永诀,与君分离。
注释:¹虑思:思虑,考虑。²信:确实。³虚无:指求仙事不可靠。⁴松子: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⁵吾欺:欺吾,骗我。⁶变故:灾祸。⁷斯须:须臾之间。⁸百年:指长寿,古诗:“生年不满百。”⁹持:获得。¹⁰黄发期:指高寿。黄发,人老发黄,故以指老人。¹¹收泪:停止哭泣。¹²即长路:踏上漫长的归途。¹³援笔:提笔,指写诗赠别。

  《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七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第一章共十句,写这次“会节气”结束之后启程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按曹植于黄初二年(221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这前四句都是过程的介绍。接着“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则寓有深意。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已经感到路途艰难。“欲济川无梁”竟然说过河无桥,更表明是难以克服的因难。作者瞻望前途,寸步难行。只好从水路“泛舟”,却又遇见“洪涛”,因而“怨彼东路长”:东归鄄城还有好长一段路呢!这个“怨”字,不止怨路,实际还包括怨人,怨曹丕和他的爪牙。“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是在旅途的困苦之中回头再朝京城看了一眼,内心不是怀念曹丕,更不是留恋“会节气”的活动,而是想到了曹彰在洛阳暴死得不明不白,引起作者的极大悲愤,甚至恐怖,所以在伸着脖子遥望城阙时心情也是悲伤的。

  第二章共八句,写归途中的困苦。诗人经过寥廓的太谷关,山上的树木郁郁苍苍。接上章可知诗人弃舟登岸,走入山谷。不巧“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连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积水纵横流淌,行路和“泛舟”同样困难。这里路途难行,也隐喻处境危险。下文“中途绝无轨”和上文“欲济川无梁”一样,还是无路可走,这里可以体会出曹植身受的痛苦和威胁多么深重。水上有洪涛,山谷遇大雨,只好改道登上山坡,然而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的路程辽远而又高峻。恰在此时马又得了玄黄的病。困难加剧,矛盾激化,东行归藩的路途竟然如此充满险阻,有如唐诗人李白《行路难三首》说的那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隐约说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不平。

  第三章共十二句,开始直接抒发内心的悲愤,进入诗的核心部分。在这进退两难之际,作者还得骑着病马前进,说明当时诗人已失去自由,只能返回封地,没有其他选择。因此“我思郁以纡”,心中愁闷郁结。接着提出自己和亲密的弟弟曹彪不得团聚的问题:“亲爱在离居。”这点明了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途中派有监国使者灌均,灌均使他们弟兄“离居”。灌均其人,过去就曾经“奏植酒醉悖慢,劫胁使者”(《三国志》曹植本传)。如今曹植想在途中同曹彪互叙兄弟情谊,灌均竟然不准,因此曹植对他恨之人骨。把他比做鸱枭、豺狼、苍蝇。他们窃据要津,混淆黑白,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进谗言,说坏话,使得亲人之间都疏远了。这里当然有难言之隐和违心之论。由于当时的恶劣的政治环境和君臣名份的限制,诗人不能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表露对曹丕的不满,而只能把满腔怒火烧向使他们“亲爱在离居”的监国使者灌均之流。诗人表面还要回护一下曹丕,好像曹丕对他们本来很好,是“谗巧令亲疏”的。“中更不克俱”是说中途才改变主意不让他们弟兄同行的,似乎说曹丕本来是没有明确让他们分路而行的。曹植的这种用心是清清楚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诗人受到这帮势利小人的胁迫,心情沮丧愤慨,一时想要重回京城,但“欲还绝无蹊”,没有退路,只能拉起绳在那里徘徊犹豫。

  第四章十二句,诗人于路上触景生情,感物伤怀。曹植在路上徘徊,前途茫茫,自己不禁发问:但在这里又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原来相思之情是无穷无尽的。“相思”指弟兄之间的关怀,也就是指他对曹彰的悼念和对曹彪的思念。在陷入相思的苦痛之中,又面对着秋风、寒蝉、萧条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秋风没有温暖,寒蝉发出哀鸣,一派肃杀凄清景色。此外“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更引起诗人的无限伤感。归鸟有林可赴,孤兽有群可归,鸟兽尚且各自寻求归宿,然而曹植本人却无路可走,无家可归,从而产生人不如物的感触,这就是“感物伤我怀”。最后只能“抚心长太息”,拍着胸脯长叹罢了,现实生活,没有前途和希望。

  第五章共十四句,表现了曹植对曹彰暴死的哀悼和对人生的感慨。这章接触到写这首诗的根本原因。作者深知,叹息没有什么用。好像上天安排的命运故意和他作对。这种念头是由曹彰暴死引起的。根本不会料想到一母所生的兄弟,一道来到洛阳就突然死去了,落得“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曹彰如果死而有知,也会感到孤独寂寞的。其实这是作者当时的心境。曹彰之死,使曹植感到前途未卜,命运难料,不免产生兔死狐悲的颓丧情绪。曹彰突然间就死去,活着的人身体也渐渐衰弱下来。人生一世,只不过像早晨的露水那样,太阳出来一照就干了。而且进入晚年,时光流逝更快得惊人。诗人又自知不如金石长寿,只能叹息悲伤。曹植写作此诗时年龄不过32岁,正在有为的壮年,然而居然认为“年在桑榆间”,到了人生的暮年,这种反常的心理,是他对个人命运难以把握的反映。“人生如朝露”或“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二首》),为汉代末年士大夫中较为流行的思想。《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就有“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的诗句,但较之曹植的忧愤深广就显得肤浅得多了。

  第六章共十二句,诗人以豪言壮语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诗表现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愤,感人肺腑,催人落泪。然而一味沉湎于忧伤之中,于身无益,于事无补。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动我神”,因而毅然“弃置莫复陈”,不能陷入忧伤的深渊而不能自拔。诗人抖擞精神振作起来,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和曹彪共勉。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受了曹植的启发。情绪的由低沉而变得昂扬,使诗的情调也变得开朗豪迈了。下面“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是对曹彪的开导。告诉他:弟兄之间的情谊如果没有减弱,离得远了情份反倒会日益亲密。不一定要像后汉姜肱那样,和弟弟常常共被而眠才算表示深情。言外之意是说对这次途中没得同行不要介意。如果因此而得病,那就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气概而沉溺于儿女之情了。和上文所引的王勃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个意思。话是这样说,但诗人还是不能从沉重的忧愤之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末二句“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情绪又急转直下,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产生的兄弟残杀的恐怖阴影是永远不能忘怀和消除的。

  最后的第七章共十二句,在赠诗惜别的情意之中,表示了诗人对天命的怀疑和对神仙的否定。作者后半生形同囚禁,动辄得咎,生活没有乐趣,前途没有希望。经过这次“会节气”和归国途中受到的刁难,使他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弟兄骨肉之间的权力之争的残酷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还认为命运不好,“天命与我违”;如今知道“天命信可疑”了。似乎意识到,他的遭遇,不是上天意志的安排,而是人世斗争的产物。至于神仙,更是骗人已久了。汉末建安时期,求仙之风很盛行,曹操的诗有一半是描写神仙世界的。曹植也有不少游仙题材的诗。略早于建安产生的《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里也有“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的抒写。曹植对神仙的虚无有所认识,不能不说是一种觉悟。曹植感到“变故在斯须”,顷刻之间就会发生曹彰暴死的惨剧。那么,人生百年,谁能把握不了,曹丕随时都可能加害于他,所以他说“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不然,和年青的兄弟分手是不会有诀别之感的。在这作者看来是生离死别的时刻,只能祝愿对方保重身体,并且互相祝福而已。诗人与白马王曹彪最后洒泪而别。

  《赠白马王彪》一诗,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对曹丕手下的鹰犬爪牙的仇恨和愤慨,实际是对其兄曹丕对他们弟兄残酷迫害的抗议。

  这首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诗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长,结构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罕见的。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一、五、六、七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诗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各章之间运用辘轳体有密切的关系。辘轳体即修辞学里的“顶真格”,它要求行文在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用相同的字句相互衔接。古代《诗经》中的《大雅·文王》和《大雅·既醉》两篇;乐府诗《平陵东》、《西洲曲》都运用了这种形式。《赠白马王彪》除第一章和第二章没有使用辘轳体(《古诗源》把第一章和第二章视为一章)之外,其余各章都用了。如第二章的末句是“我马玄以黄”,第三章的首句就是“玄黄犹能进”;第三章的末句是“揽辔止踟蹰”,第四章的首句就是“踟蹰亦何留”,下皆仿此。这种手法能够使结构紧凑、段落分明而又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

  此诗抒情的方式也时有变化,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却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看起来是叙事,实际是抒情。第四章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诗中的寒蝉、归鸟、孤兽都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冷落空旷的秋季原野,也是当时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形象再现。

  另外,恰当的比喻也是此诗的特色之一。作者把监国使者比之为“鸱枭”、“豺狼”和“苍蝇”,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些比喻不仅可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且免于授人以柄。

参考资料:
1、 李文初 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276-280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