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长笑韩潮州,欲持谠议回冕旒。读书城南晚所赋,无乃不为韩符谋。
平生长笑韩潮州,欲持谠议回冕旒。读书城南晚所赋,无乃不为韩符谋。
人间达官可力取,钓名但以诗为钩。汗牛充宇作底用,富贵面热渠当羞。
人间达官可力取,钓名但以诗为钩。汗牛充宇作底用,富贵面热渠当羞。
书生有书但自读,不必区区苦投俗。偶然一掷便成卢,雁塔朝题暮天禄。
书生有书但自读,不必区区苦投俗。偶然一掷便成卢,雁塔朝题暮天禄。
吾言可笑君必轻,奔军之策何足凭。临机应敌自子事,此是宋襄仁义兵。
吾言可笑君必轻,奔军之策何足凭。临机应敌自子事,此是宋襄仁义兵。

shíliùsuǒqínyǒuzhǒngèrxuānshīshǒu--zhōuzhī

píngshēngzhǎngxiàoháncháozhōuchídǎnghuímiǎnliúshūchéngnánwǎnsuǒnǎiwèihánmóu

rénjiānguāndiàomíngdànshīwèigōuhànniúchōngzuòyòngguìmiàndāngxiū

shūshēngyǒushūdàntóuǒuránzhì便biànchéngyàncháotiān

yánxiàojūnqīngbēnjūnzhīpínglínyīngzishìshìsòngxiāngrénbīng

周紫芝

周紫芝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 16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古人学问¹无遗力²,少壮³工夫老始成。
译文:古人学习知识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注释:¹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²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遗:保留,存留。³少壮:青少年时代。⁴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⁴始: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¹上得来终²³,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学习知识这件事还必须亲自实践。
注释:¹纸:书本。²终:到底,毕竟。³觉:觉得。⁴浅:肤浅,浅薄,有限的。⁵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⁶躬行:亲身实践。行:实践。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参考资料:
1、 傅绍良 .陆游诗歌的艺术 :四川大学,2009年:32-36
2、 胡益民主编,中外哲理名诗鉴赏辞典,昆仑出版社,1999.4,第224页
3、 毋永利编著,古诗观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9,第352页

dōngshūshì

yóu sòngdài 

rénxuéwèn shàozhuànggōnglǎoshǐchéng 
zhǐshàngláizhōngjuéqiǎn juézhīshìyàogōngxíng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¹不识²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³说愁。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注释: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¹少年:指年轻的时候。²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³强:勉强地,硬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而今识尽¹愁滋味,欲说还(huán)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注释:¹识尽:尝够,深深懂得。²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72-1573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56

chǒuér ·shūshāndàozhōng

xīn sòngdài 

shàoniánshíchóuwèi àishàngcénglóu àishàngcénglóu wèixīnqiǎngshuōchóu 
érjīnshíjìnchóuwèi shuōhuánxiū shuōhuánxiū quèdào tiānliánghǎoqiū  
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
昔日章华¹宴,荆王²乐荒淫。
译文:从前章华台的欢宴,楚襄王纵情游乐荒淫无度。
注释:¹章华:章华台,又称章华宫。是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离宫,后毁于兵乱。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²荆王:楚王。诗赋中常指楚襄王。
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
(ní)¹翠羽盖²,射兕(sì)³云梦林
译文:彩色旌旗翠羽帷盖,在云梦的山林中捕射犀兕。
注释:¹霓旌:相传仙人以云霞为旗帜,缀有五色羽毛的旗帜。²翠羽盖:饰以翠羽的车盖。³兕:兽名,似犀,也有人说即雌犀。⁴云梦林:即云梦泽。
朅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
(qiè)¹高唐观²,怅望云阳岑。
译文:此番来到古楚国台观,怅然遥望云阳之岭。
注释:¹朅来:来的意思。朅,发语词。²高唐观:古楚国台观,故址在今湖北荆州。
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译文:宏图伟略如今在哪里呢?只剩黄雀在徒自悲鸣。
春暝钩帘,柳条西北轻云蔽。博劳千啭不成晴,烟约游丝坠。狼藉繁樱刬地。傍楼阴、东风又起。千红沈损,鹎鵊声中,残阳谁系。
春暝(míng)钩帘,柳条西北轻云蔽¹。博劳千啭(zhuàn)不成晴²,烟约游丝坠³。狼藉繁樱刬(chàn)。傍楼阴、东风又起。千红沈损,鹎(bēi)(jiá)声中,残阳谁系。
译文:阴郁的春日黄昏用帘钩挂起帘子,望去柳枝西北方的天空都被浮云遮蔽了。伯劳再怎样千啼百啭也不能使天空晴朗起来,烟雾依然东缚着垂下的游丝。纷繁的落樱乱堆着,东风又傍着楼影吹起了。无数红色的花朵陨落了,鹎鵊声声催明,但又有谁能系得住西下的夕阳呢?
注释:¹春瞑钩帘二句:意为欲留住西下的夕阳而恨其被云所蒙蔽,以夕阳喻日渐衰微的国运。春暝,春日阴郁的黄昏。瞑,昏暗;黄昏。西北轻云蔽,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与辛弃疾《菩萨蛮》“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词意,分别以西北方的长安、蔽目的云、日寓京城、祸国殃民者与国运。²博劳千啭不成晴:指博劳本不在呼晴唤雨之位,故千啼百啭也不能使天气晴朗起来。博劳,即伯劳,一种鸟。曹植称其“以五月鸣,其声鵙鵙”。³烟约游丝坠:形容烟雾笼罩着垂挂的游丝。约,约束;笼罩。坠,垂挂。⁴狼藉繁樱刬地:指满地樱花飘零依旧。狼藉,散乱堆积的样子。繁樱,樱花树落下的繁花。刬地,依旧;依然。⁵鹎鵊;一种在春分后的凌晨鸣叫的鸟,农家以为下田之候,俗称催明鸟。
容易消凝,楚兰多少伤心事。等閒寻到酒边来,滴滴沧洲泪。袖手危阑独倚。翠蓬翻、冥冥海气。鱼龙风恶,半折芳馨,愁心难寄。
容易消凝,楚兰多少伤心事¹。等闲(xián)²寻到酒边来,滴滴沧洲泪³。袖手危阑独倚。翠蓬翻、冥冥海气。鱼龙风恶,半折芳馨,愁心难寄
译文:此刻真容易凝神销魂,便如楚《骚》中的兰花不知有多少伤心事。不知不觉便已寻到酒边来了,酒与胸中“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沉痛融合后,便化作了点滴不尽的泪。独自倚靠在高栏上,无奈地袖手旁观。蓬莱仙岛似乎翻腾在远处浩瀚的大海云雾间。鱼龙兴起的大风多么猛烈啊,吹折了过半芬芳的花朵,忧愁的心恐怕再难找到寄托了。
注释:¹楚兰多少伤心事:用屈原《楚辞》典故。楚兰,《楚辞》中芬芳的兰是忠臣君子的象征。多少伤心事,《楚辞》中的君子在谗邪当道、君主不明的环境中,常受排挤,难行济世救国的志向。²等闲:无端;随便。³沧洲泪:用陆游《诉衷情》“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词意,表达驱除鞑虏的护国志向未成,却被辞乡的痛苦。沧洲,位于渤海沿岸,常用以指代隐士居住的水滨。⁴袖手危阑独倚:结合上下文,当是化用陆游《书愤》“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诗意与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意。袖手,藏手于袖。在此表示国家危亡却不能参与时事的无奈。⁵翠蓬:蓬莱仙山的美称。即如吴文英《满江红》:“云气楼台,分一派、沧浪翠蓬。”⁶鱼龙风恶:鱼龙,泛指龙及各种水族。传说中龙其部属能兴风作浪。语出奚洖戈《解连环》:“便买蓑衣,又生怕、鱼龙风恶。⁷”半折芳馨二句:用朱敦儒《蓦山溪》“无意压群芳,独自笑,有时愁,一点心难寄”词意。芳馨,指芬芳的花朵。

  朱孝臧于光绪二十九年晚春出任广东学政时,与好友黄公度(即晚清诗界革命巨子黄遵宪)相遇,两个人在黄遵宪的“人境庐”话旧,那喷薄而出的情感,自然而然泼墨成这首小词。

  黄昏渐近,夕阳渐渐隐没于群山中。词人卷起窗帘,挂于帘钩之上,忍不住向京师的方向望去。山峦连绵起伏,阴云停驻于柳梢头,严严实实地遮住了他的视线。顷刻之间,他猛然想起了京城的乱象,心中感慨万千:天空之中,浮云遮蔽了太阳;混沌世间,奸佞之臣蒙蔽了天子的心魂。

  “博劳千啭不成晴,烟约游丝坠”。伯劳鸟的啼鸣婉转悦耳,却唤不来万里晴空。夕阳斜照,蛛网被风烟吹破,晶莹剔透的蛛丝在风中摇曳,摇摇欲坠。往事如“烟”,记忆如“丝”,词人内心久雨不“晴”,“忧思”坠落。

  刹那间,樱花缤纷而落,满目狼藉,背阴之处一缕东风又起。让人忍不住想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意。戊戌六君子已然逝去,无力回天;光绪和珍妃的悲剧已酿,无法挽救。然而,家国却并未因此走入穷途末路,唯有心存希望,山重水复之后,方能出现柳暗花明。

  落红无情,黄昏迫近,词人心中满是悲凉。那声声啼叫的杜鹃,那铺满小径的樱花雨,那沉沉落入水中的斜阳,皆是染了词人的忧思。不知谁愿做那力挽狂澜的英豪,救人于水火之中,扭转末世颓运,大有明知其不可为而欲为之的悲壮。

  奸佞之臣淫奢无为,有志之士默默无闻,这一切不禁让人愁怀满腹,黯然销魂。楚地幽兰,散发着淡淡幽香,恰如贤臣高洁的灵魂。词人与故友临窗而坐,提及刘光第之殁,不禁愁肠百转。陆游曾在《诉衷情》中长呼:“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愁情浓如墨,词人本欲借酒消愁,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时,方才发觉杯中酒不过是伤时之泪。

  词人眼睁睁看着神州大地被列强瓜分侵吞,却只得袖手旁观,危栏独倚。浊酒入肠,三分酿成愁情,七分啸成豪气,词人秀口一吐便是淋漓尽致的“袖手危栏独倚,翠蓬翻、冥冥海气”。情思何其郁勃,意境何其开阔,全然可与岳飞之“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相媲美。

  “鱼龙风恶,半折芳馨,愁心难寄”,分别化用辛弃疾的“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楚辞九歌山鬼》中的“折芳馨兮遗所思”,以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历史如水,无法倒流;现实如冰,如此残酷。纵然词人心中满是悲愤,终究无力扭转乾坤。

  韩愈的《送惠师》中云:“斑竹啼舜妇,清湘沉楚臣”。可以视为黄仲则构思这首词的依据。于是我们联想到“清湘望断”应该包含对屈原的怀念在内。下片“几丛斑竹”,从写实看,是“清湘望断”的情景,从意义上说,由屈原而及其作品中的“湘灵鼓瑟”。上下片似断犹续,内在涵义相连相接,自然巧妙。

zhúyǐngyáohóngwǎnchūnguòhuánggōngrénjìnghuàjiù--zhūmóu

chūnmínggōuliánliǔtiáo西běiqīngyúnláoqiānzhuànchéngqíngyānyuēyóuzhuì

lángfányīngchǎnbànglóuyīndōngfēngyòuqiānhóngshěnsǔnbēijiáshēngzhōngcányángshuí

róngxiāoníngchǔlánduōshǎoshāngxīnshìděngxiánxúndàojiǔbiānláicāngzhōulèi

xiùshǒuwēiláncuìpéngfānmíngmínghǎilóngfēngèbànzhéfāngxīnchóuxīnnán

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亿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¹日夜之勤劬(qú)²,亦将徒劳而鲜获。姚君姬传,甫弱冠³而学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亿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tiáo)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¹⁰乃罢。其后余漂流在外,倏(shū)¹¹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¹²,复至京师。无何¹³,则闻姬传已举于乡¹⁴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独余之穷如曩(nǎng)¹⁵时,而学殖¹⁶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译文:古代的圣贤之人,他们也许是能够得到上天照顾的原因吧,所以(他们)一生下来就爱学习,不到成年就学有所成了。如果等到老了再去学习,那么,即使他夜以继日地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勤奋学习,也将是徒劳而无所获的。  姚鼐字姬传,刚到二十来岁就已经无所不学了,我非常敬服他。姚鼐是我朋友季和的儿子,他的伯父就是(著名的)南青先生,回忆(我)年轻时与南青交往,(那时)南青才二十岁,姚鼐的父亲还没有长大成人,还未娶妻,姚鼐的祖母仁义恭敬很有礼节。我(每次)到姚家去,他的祖母都一定要摆酒设宴,一直饮到半夜才散席。此后,我一直在外漂泊,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再)回乡见到姚鼐时,这时姚鼐的年龄已经超过他父亲与我交往时的岁数了。第二年,我因为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再次来到京师。不久,就听说姚鼐乡试中举也来到了京城,还没有娶妻成家。我读他所写的诗文辞赋,几乎有赶上和超过我们这辈人的势头。姚鼐能够闻名于当世,这是本来就事先预料到的。只有我还像以前一样穷困无知,而学问的积累增长也将衰落。我不能不对姚鼐感慨赞叹啊。
注释:姚姬传:姚鼐,字姬传。¹极:穷尽。²勤劬:勤劳,劳苦。³甫弱冠:刚刚二十来岁。甫:方始,刚刚。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⁴畏:敬畏,敬服。⁵世父:伯父。⁶南青:姚范,字南青,学者称姜坞先生,乾隆年间(1736—1796)进士,授编修,著有《援鹑堂笔记》等。姚鼐早年受教于姚范。⁷尊府:父亲。⁸垂髫:古时称儿童下垂的头发为垂髫,后引伸为童年。⁹太夫人:指姚鼐的祖母。¹⁰夜分:夜半。¹¹倏忽:迅速,很快。¹²以经学应举:刘大櫆曾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¹³无何:不久。¹⁴举于乡:乡试中举。乡试亦称省试,是在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诸生(秀才)俱可赴考,考中者为举人。¹⁵曩:过去,先前。¹⁶学殖:指学问的积累增长。殖:加多,增长。
昔王文成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为显官。”文成莞尔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诸贵人乃皆大惭。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
昔王文成¹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²,为显官。”文成莞(wǎn)³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诸贵人乃皆大惭。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yáo)(shùn)”,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若夫拥旄(máo)仗钺(yuè),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¹⁰其次也。
译文:从前王守仁小时,他父亲带他来到京城,京城的(许多)贵人见了他,都说他应该是第一流的,王守仁问什么是第一流,诸贵人说:“考中进士,做大官。”文成微微的笑着说:“恐怕第一流的应该是圣贤之人。”诸位贵人都非常惭愧。现在既然上天赋予姚鼐世以稀世的才华,并且姚鼐也有志于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做法,那考中进士做大官,不是姚鼐所追求的。如果他只是凭文章出众而名传后世,也不是我对姚鼐的期望。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认为不值得去做尧舜,那是违背天理,有能成为尧舜的天资却说做不到,那是不尊重天理。像那举着大旗,手持武器,统领士兵,在遥远的边疆立下战功,这是英雄豪杰们所做的,而我认为还是其次的。
注释:¹王文成:王守仁,明朝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浙江余姚人,曾在故乡阳明洞中筑室,世称阳明先生,死后谥文成。²射策甲科:考中进士。射策:原为汉代考试方法之一,办法是把问题写在“策”(竹简)上,按难易分甲乙两科,被考试者取策,回答策上所写问题,射策甲科,中者为“郎”(官称)。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³莞尔:微笑的样子。⁴不世之才:不是每世都有的人材,稀有的人才。⁵不朽:古人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⁶人皆可以为尧舜:语出《孟子·告子下》。⁷悖天:违背天理。⁸漫天:不尊重天理。拥旄仗钺,举着旗子,拿着武器。⁹立功青海:泛指到边疆杀敌立功。¹⁰抑:还是。
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
姬传试于礼部¹,不售²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
译文:姚鼐参加了礼部组织的考试,没有考中要回乡,于是我就写了这篇序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他。
注释:¹试于礼部:指会试。清代科举考试在京城举行的会试由礼部主持。²不售:不成功,未考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