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紫袋上场时,鼍鼓声停玉笛吹。乐奏太平唐典礼,衣披一品汉官仪。
金鱼紫袋上场时,鼍鼓声停玉笛吹。乐奏太平唐典礼,衣披一品汉官仪。

běnshìshī--huángzūnxiàn

jīndàishàngchǎngshítuóshēngtíngchuīzòutàipíngtángdiǎnpǐnhànguān

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6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山信美非吾土,漂泊栖迟近百年。
江山信美非吾土,漂泊栖(qī)迟近百年。
译文:江山确实美好但这里不是我的故乡,我漂泊异乡暂栖于此已经将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¹听啼鹃。
译文:青山、屋舍、坟墓、田地、曲折的流水和家乡的相同,没有什么区别,但我不能忍受梦中醒来听到杜鹃凄苦的鸣叫声。
注释:¹梦觉:梦醒。
寒食时节,诗人与族中后辈祭扫先人之墓,不禁感慨系之。首句以三国时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曾何足以少留”语意,抒发故土之情。意谓此地虽富饶美丽,却非故乡,不免有漂泊离根之感。虞集家乡本在四川,自其父迁居江西,至今已有多年。面对葬于异乡的先人坟茔,故土之思就更加强烈了。富足的江南水乡,怎能隔断对蜀中故土的深切思念。每当清晨醒来,杜宇之啼声声萦耳,此种情怀更显得刻骨铭心。

zhìzhènggǎiyuánxīnhánshíshìzhūzhí

 yuándài 

jiāngshānxìnměifēi piāochíjìnbǎinián 
shānshètiántóngshuǐ kānmèngjuétīngjuān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元和¹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xī)²
译文:元和天子禀赋神武英姿,可比古来的轩辕、伏羲。
注释:¹元和:唐宪宗年号。²轩、羲:轩辕、伏羲氏,代表三皇五帝。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誓将上雪列圣¹耻,坐法宫²中朝四夷³
译文:他立誓要洗雪历代圣王的耻辱,坐镇皇宫接受四夷的贡礼。
注释:¹列圣:前几位皇帝。²法宫:君王主事的正殿。³四夷:泛指四方边地。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淮西有贼¹五十载,封狼²生貙(chū)貙生罴³
译文:淮西逆贼为祸五十年,割据一方世代绵延。
注释:¹淮西有贼:指盘踞蔡州的藩镇势力。²封狼:大狼。³貙、罴:野兽,喻指叛将。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huī)¹
译文:自恃强大,不去占山河却来割据平地;梦想挥戈退日,胆敢反叛作乱。
注释:¹日可麾:用鲁阳公与韩人相争援戈挥日的典故。此喻反叛作乱。麾通“挥”。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帝得圣相相曰度¹,贼斫(zhuó)不死神扶持。
译文:圣君得到贤相名叫裴度,逆贼暗杀未成,自有神灵卫护。
注释:¹度:裴度。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腰悬相印作都统¹,阴风惨澹(dàn)天王旗²
译文:他腰悬相印,统兵上战场,天子的军旗在寒风中飘扬。
注释:¹都统:招讨藩镇的军事统帅。²天王旗:皇帝仪仗的旗帜。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sù)武古通¹作牙爪,仪曹外郎²载笔随。
译文:得力的将官有、武、古、通,仪曹外郎任书记随军出征。
注释:¹愬武古通:愬,李愬;武,韩公武;古,李道古;通,李文通,四人皆裴度手下大将。²仪曹外郎:礼部员外郎李宗闵。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行军司马¹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pí)²
译文:还有那智勇双全的行军司马韩愈,十四万大军,龙腾虎跃陷阵冲锋。
注释:¹行军司马:指韩愈。²虎貔:猛兽。喻勇猛善战。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入蔡¹(fù)²献太庙,功无与让³恩不訾(zī)
译文:攻下了蔡州,擒住叛贼献俘太庙,功业盖世皇上加恩无限。
注释:¹蔡:蔡州。²贼:指叛将吴元济。³无与让:即无人可及。⁴不訾:即“不赀”,不可估量。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¹²宜为辞³
译文:天子宣布裴度功劳第一,命令韩愈撰写赞辞。
注释:¹从事:州郡官自举的僚属。²愈:韩愈。³为辞:指撰《平淮西碑》。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愈拜稽(qǐ)¹蹈且舞²,金石刻画³臣能为。
译文:韩愈在朝堂拜舞行礼接受诏命说歌功的文章他能够胜任。
注释:¹稽首:叩头。²蹈且舞:指古代臣子朝拜皇帝时手舞足蹈的一种礼节。³金石刻画:指为钟鼎石碑撰写铭文。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古者世称大手笔¹,此事不系于职司²
译文:从来撰述都推崇大手笔,此事本不属佐吏的职司。
注释:¹大手笔:指撰写国家重要文告的名家。²职司:指掌管文笔的翰林院。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qì)屡颔(hàn)天子颐(yí)¹
译文:既然自古有当仁不让的箴言,韩愈欣然领受圣上的旨意。天子听完这番言辞,频频点头大加赞许。
注释:¹屡颔天子颐:使皇帝多次点头称赞。颐,指面颊。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¹退斋(zhāi)²坐小阁,濡(rú)³大笔何淋漓。
译文:韩公退朝后斋戒沐浴坐于小阁,笔蘸饱墨挥洒淋漓。
注释:¹公:指韩愈。²斋戒:沐浴更衣。³濡染:浸沾。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点窜(cuàn)¹《尧典》《舜典》²字,涂改《清庙》《生民》³诗。
译文:推敲《尧典》《舜典》的古奥文字,化用《清庙》《生民》的庄严笔意。
注释:¹点窜、涂改:运用的意思。²尧典、舜典:《尚书》中篇名。³清庙、生民:《诗经》中篇名。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文成破体¹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chí)²
译文:一纸雄文,别具一格,朝拜时铺展在玉陛丹墀。
注释:¹破体:指文能改变旧体,另一说为行书的一种。²丹墀:宫中红色台阶。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表曰臣愈昧死¹上,咏神圣功²书之碑。
译文:上表说“臣韩愈冒死呈览”,歌颂圣君贤相的功业,刻写在石碑之上。
注释:¹昧死:冒死,上书用谦语。²圣功:指平定淮西的战功。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áo)¹(pán)以螭(chī)²
译文:碑高三丈字大如斗,灵鳌驼负,螭龙盘围。
注释:¹灵鳌:驭负石碑的,形似大龟。²蟠以螭:碑上所刻盘绕的龙类饰纹。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句奇语重喻¹者少,谗²之天子言其私。
译文:文句奇特语意深长,世俗难以理解;有人便向皇上进谗,诬蔑此文偏私失实。
注释:¹喻:领悟,理解。²谗:进言诋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长绳百尺拽(zhuài)¹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²
译文:百尺长绳把韩碑拽倒,粗砂大石磨去了字迹。
注释:¹拽:用力拉。²磨治:指磨去碑上的刻文。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公之斯文¹²元气³,先时已入人肝脾。
译文:韩公此文浩浩真气却无法磨灭,已经深入众人的肝脾。
注释:¹斯文:此文。²若:像。³元气:无法消毁的正气。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汤盘¹孔鼎²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译文:正象那汤盘孔鼎的铭文,古器虽早就荡然无存,世间却永远流传着文辞。
注释:¹汤盘:商汤浴盆,《史记正义》:“商汤沐浴之盘而刻铭为戒”。²孔鼎:孔子先祖正考夫鼎。此以汤盘、孔鼎喻韩碑。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¹烜赫²流淳熙³
译文:啊,圣王与贤相的不朽功勋,显耀人寰辉煌无比。
注释:¹相与:相互。²赫:显耀。³淳熙:鲜明的光泽。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¹与三五相攀追。
译文:韩公碑文倘不能昭示百代,宪宗的帝业,又怎得与三皇五帝遥相承继!
注释:¹曷:何,怎么。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愿书¹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zhī)²
译文:我甘愿抄写一万本、吟诵一万遍,哪怕是我口角流沫,右手磨出茧皮!
注释:¹书:抄写。²胝:因磨擦而生厚皮,俗称老茧。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¹
译文:让它流传千秋万代,好作封禅的祭天玉检、明堂的万世基石。
注释:¹明堂基:明堂的基石。

  全诗意在记叙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的始末,竭力推崇韩碑的典雅及其价值。情意深厚,笔力矫健。韩碑既未抹煞李愬雪夜破城的丰功,也未特别铺张裴度的伟绩,态度比较公允。李商隐极力推崇韩碑,也就是同意韩氏的观点。叙议相兼,在艺术风格上受到韩愈《石鼓歌》的影响。清人屈复《玉溪生诗意》中说:“生硬中饶有古意,甚似昌黎而清新过之。

  这首诗是一则历史。公元817年(宪宗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率兵平定淮西,但首先破蔡州生擒叛者吴元济的是大将李愬。宪宗命韩愈撰《平淮西碑》时,韩主要是突出了裴度在执行宪宗旨意后的运筹帷幄,引起李愬不满。愬妻(唐安公主之女)进宫诉说碑文不实,宪宗就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观点迥然不同。李商隐是完全赞同韩愈观点的,诗中强烈地表达以对《韩碑》被磨去的愤慨,更热情地歌颂了这篇碑文。本诗基本上是叙述性的,但笔力矫健,很有感情,诗中一些名句也一直为人传诵。

hánbēi

shāngyǐn tángdài 

yuántiānshén姿 rénzāixuān 
shìjiāngshàngxuělièshèngchǐ zuògōngzhōngcháo 
huái西yǒuzéishízǎi fēnglángshēngchūchūshēng 
shānpíng chángmáohuī 
shèngxiàngxiàngyuē zéizhuóshénchí 
yāoxuánxiàngyìnzuòtǒng yīnfēngcǎndàntiānwáng 
tōngzuòzhǎo cáowàilángzǎisuí 
xíngjūnzhìqiěyǒng shíwànzhòngyóu 
càizéixiàntàimiào gōngràngēn 
yuēgōng cóngshìwéi 
bàishǒudǎoqiě jīnshíhuàchénnéngwéi 
zhěshìchēngshǒu shìzhí 
dāngrényǒuràng yánhàntiān 
gōngtuì退zhāijièzuòxiǎo rǎnlín 
diǎncuàn yáodiǎn  shùndiǎn  gǎi qīngmiào  shēngmín shī 
wénchéngshūzàizhǐ qīngchénzàibàidānchí 
biǎoyuēchénmèishàng yǒngshénshènggōngshūzhībēi 
bēigāosānzhàngdǒu língáopánchī 
zhòngzhěshǎo chánzhītiānyán 
chángshéngbǎichǐzhuàibēidǎo shāshíxiàngzhì 
gōngzhīwénruòyuán xiānshíréngān 
tāngpánkǒngdǐngyǒushùzuò jīncún 
shèngwángshèngxiàng xiàngxuǎnliúchún 
gōngzhīwénshìhòu sānxiàngpānzhuī 
yuànshūwànběnsòngwànbiàn kǒujiǎoliúyòushǒuzhī 
chuánzhīshíyǒuèrdài wéifēngshànjiǎnmíngtáng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¹公刘,匪居匪康²。乃埸(yì)³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hóu),于橐(tuó)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¹⁰¹¹;干¹²戈戚¹³¹⁴,爰方启行。
译文:忠厚我祖好公刘,不图安康和享受。划分疆界治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包起干粮备远游。大袋小袋都装满,大家团结光荣久。佩起弓箭执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开步走。
注释:¹笃:诚实忠厚。²匪居匪康:匪,不。句谓不贪图居处的安宁。³埸:田界。⁴积:露天堆粮之处,后亦称“庾”。⁵仓:仓库。⁶餱粮:干粮。⁷于橐于囊:指装入口袋。有底曰囊,无底曰橐。⁸思辑:谓和睦团结。思,发语辞。⁹用光:以为荣光。¹⁰斯:发语辞。¹¹张:准备,犹今语张罗。¹²干:盾牌。¹³戚:斧。¹⁴扬:大斧,亦名钺。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于胥¹斯原²。既庶既繁³,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zhì)则在巘(yǎn),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bǐng)(běng)¹⁰容刀。
译文:忠厚我祖好公刘,察看豳地谋虑周。百姓众多紧跟随,民心归顺舒畅透,没有叹息不烦忧。忽登山顶远远望,忽下平原细细瞅。身上佩带什么宝?美玉琼瑶般般有,鞘口玉饰光彩柔。
注释:¹胥:视察。²斯原:这里的原野。³庶、繁:人口众多。⁴顺:谓民心归顺。⁵宣:舒畅。⁶陟:攀登。⁷巘:小山。⁸舟:佩带。⁹鞸:刀鞘。¹⁰琫:刀鞘口上的玉饰。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逝¹彼百泉。瞻彼溥(pǔ)²原,乃陟南冈。乃觏(gòu)³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译文:忠厚我祖好公刘,沿着溪泉岸边走,广阔原野漫凝眸。登上高冈放眼量,京师美景一望收。京师四野多肥沃,在此建都美无俦,快快去把宫室修。又说又笑喜洋洋,又笑又说乐悠悠。
注释:¹逝:往。²溥:广大。³觏:察看。京:高丘。一释作豳之地名。于时:于是。时,通“是”。处处:居住。庐旅:此二字古通用,即“旅旅”,寄居之意。此指宾旅馆舍。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¹,俾(bǐ)(yán)俾几²。既登乃依,乃造其曹³。执豕于牢,酌之用匏(páo)。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译文:忠厚我祖好公刘,定都京师立鸿猷。群臣侍从威仪盛,赴宴入席错觥筹。宾主依次安排定,先祭猪神求保祐。圈里抓猪做佳肴,且用瓢儿酌美酒。酒醉饭饱情绪好,推选公刘为领袖。
注释:¹跄跄济济:跄跄,形容走路有节奏;济济,从容端庄貌。²俾筵俾几:俾,使。筵,铺在地上坐的席子。几,放在席子上的小桌。古人席地而坐,故云。³乃造其曹:造,三家诗作告。曹,祭猪神。⁴牢:猪圈。⁵酌之:指斟酒。⁶匏:葫芦,此指剖成的瓢,古称匏爵。⁷君之:指当君主。⁸宗之:指当族主。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¹,相其阴阳²,观其流泉。其军三单(shàn)³,度其隰(xí)。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译文:忠厚我祖好公刘,又宽又长辟地头,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测一周,勘明水源与水流。组织军队分三班,勘察低地开深沟,开荒种粮治田畴。再到西山仔细看,豳地广大真非旧。
注释:¹既景乃冈:景通“影”。²相其阴阳:相,视察。阴阳,指山之南北。南曰阳,北曰阴。³三单:单,通“禅”,意为轮流值班。三单,谓分军为三,以一军服役,他军轮换。毛传:“三单,相袭也。”亦此意。⁴度:测量。⁵隰原:低平之地。⁶彻田:周人管理田亩的制度。⁷允荒:确实广大。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¹为乱²,取厉³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sù)其过涧。止旅乃密,芮(ruì)(jū)之即。
译文:忠厚我祖好公刘,豳地筑宫环境幽。横渡渭水驾木舟,砺石锻石任取求。块块基地治理好,民康物阜笑语稠。皇涧两岸人住下,面向过涧豁远眸。移民定居人稠密,河之两岸再往就。
注释:¹渭:渭水,源出今甘肃渭源县北鸟鼠山,东南流至清水县,入今陕西省境,横贯渭河平原,东流至潼关,入黄河。²乱:横流而渡。³厉:通“砺”,磨刀石。⁴锻:打铁,此指打铁用的石锤。⁵爰众爰有:谓人多且富有。⁶皇涧:豳地水名。⁷过涧:亦水名,“过”读平声。⁸止旅乃密:指前来定居的人口日渐稠密。⁹芮鞫:芮,水名,出吴山西北,东入泾。鞫,水外也。

  此诗共六章,每章六句,均以“笃公刘”发端,从这赞叹的语气来看,必是周之后人所作,着重记载了公刘迁豳以后开创基业的史实。

  诗之首章写公刘出发前的准备。他在邰地划分疆界,领导人民勤劳耕作,将丰收的粮食装进仓库,制成干粮,又一袋一袋包装起来。接着又挽弓带箭,拿起干戈斧钺各种武器,然后浩浩荡荡向豳地进发。以下各章写到达豳地以后的各种举措,他先是到原野上进行勘察,有时登上山顶,有时走在平原,有时察看泉水,有时测量土地。然后开始规划哪里种植,哪里建房,哪里养殖,哪里采石……一切安顿好了,便设宴庆贺,推举首领。首领既定,又组织军队,进行防卫。诗篇将公刘开拓疆土、建立邦国的过程,描绘得清清楚楚,仿佛将读者带进远古时代,观看了一幅先民勤劳朴实的生活图景。

  整篇之中,突出地塑造了公刘这位人物形象。他深谋远虑,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在邰地从事农业本可以安居乐业,但他“匪居匪康”,不敢安居,仍然相土地之宜,率领人民开辟环境更好的豳地。作为部落之长,他很有组织才能,精通领导艺术。出发之前,他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必待兵精粮足而后启行。既到之后,不辞劳苦,勘察地形,规划建设,事无巨细,莫不躬亲。诗云:“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他身上佩带着美玉宝石和闪闪发光的刀鞘,登山涉水,亲临第一线,这样具有光辉形象的领导者,自然得到群众的拥护,也自然会得到后世学者的赞扬。

  诗中不仅写了作为部落之长的公刘,而且也写了民众,写了公刘与民众之间齐心协力、患难与共的关系。诗云:“思辑用光。”又云:“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是说他们思想上团结一致,行动上紧紧相随,人人心情舒畅,没有一个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诗人用了一组排比句,讴歌了人们在定居以后七嘴八舌、谈笑风生的生动场面。

  看来在公刘的时代,似乎既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也有一定的民主自由。诗云:“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在欢庆的宴会上,人们依次入座,共享丰盛的酒肴。在酒足饭饱之际,人们共同推举首领,这中间似可窥见先民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

  此诗的特点是在行动中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具体场景中刻画人物形象。无论是“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的行进行列,无论是“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的勘察情景,都将人与景结合起来描写,因而景中有人,栩栩如生。微感不足的是写勘察的地方较多,二、三、五、六四节虽各有侧重,然重复之处亦在所难免。这大概是由于当时部落的生活还比较单纯,其他无甚可写所致。然而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史诗,确也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69-574

gōngliú

shījīng··shēngmínzhīshí xiānqín 

gōngliú fěifěikāng nǎinǎijiāng nǎinǎicāng nǎiguǒhóuliáng tuónáng yòngguāng gōngshǐzhāng gānyáng yuánfāngxíng 

gōngliú yuán shùfán shùnnǎixuān éryǒngtàn zhìzàiyǎn jiàngzàiyuán zhōuzhī wéiyáo bǐngběngróngdāo 

gōngliú shìbǎiquán zhānyuán nǎizhìnángāng nǎigòujīng jīngshīzhī shìchǔchǔ shìshì shìyányán shì 

gōngliú jīng qiāngqiāng yán dēngnǎi nǎizàocáo zhíshǐláo zhuózhīyòngpáo zhīyǐnzhī jūnzhīzōngzhī 

gōngliú cháng yǐngnǎigāng xiàngyīnyáng guānliúquán jūnsānshàn duóyuán chètiánwéiliáng duóyáng bīnyǔnhuāng 

gōngliú bīnguǎn shèwèiwéiluàn duàn zhǐnǎi yuánzhòngyuányǒu jiāhuángjiàn guōjiàn zhǐnǎi ruìzhī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¹酒渭城²边,垆(lú)³耐醉眠。
译文: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
注释:¹斗:计容积的量器,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里形容饮酒之多。²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³垆头:酒坊,酒家。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译文:满树的梨花就像积雪那样洁白,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译文: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译文: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作者用雪来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体现对友人豪迈豁达的祝愿。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的象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甚至有直接以酒肆之名为诗题的《金陵酒肆留别》,“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大量出现。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同样出名的还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颔联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此外“杨叶”即柳叶,“柳”“留”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由来已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李白送别诗歌与众不同,往往能够将分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在这首《送别》中,没有提到送别的友人到底是谁,却把自己的深情厚谊寄托在“梨花”“杨叶”这些意象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诗人“倾壶”一饮,这是男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没有温婉的语言,也没有依依惜别的柔情,只是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同样也是男人的赠别,尽管舍不得却故作豪迈。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目送友人“颍上去”,想象着友人的路途,这在李白诗文中同样很常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写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联翩,因景生情,因景结情,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寄托。无论何时何地的人们在送别之时,都会产生“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的共鸣。我想,诗人也会担忧友人旅途的劳顿吧!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五千年的积淀,一言概括则为“雅”。无论是送别,还是思念,古人都将自己的浓情蜜意寄于诗文中。古典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送别诗在这颗颗明珠上闪烁着一缕缕的光芒。在交通发达、通讯便捷的今天,没有“劳劳亭、长亭”这些专门为送别而建造的场所,离别之情已显弥足珍贵,不用鸿雁传书,也没有古人的离愁别恨。我们也许只有从古诗词中才能感受到离别的伤感了吧!

  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sòngyáng

bái(shuōcénshēn) tángdài 

dǒujiǔwèichéngbiān tóunàizuìmián 
huāqiānshùxuě yángwàntiáoyān 
biétiānjiǔ línzèngbiān 
kànjūnyǐngshàng xīnyuèdàojiāyuán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
几度白衣¹虚令节²,致疑黄菊是孤芳。
注释:¹白衣:白衣使者,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给陶渊明送酒的使者。²虚令节:言虚度节日,指重阳节。
野心一片湖云外,灏气三秋海日旁。
野心¹一片湖云外,灏(hào)²三秋³海日旁。
注释:¹野心:闲散之心。²灏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³三秋:此处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山阁若逢阎伯屿,方君诗思敌王郎。
山阁¹若逢阎(yán)伯屿²,方君³诗思敌王郎
注释:¹山阁:指序灯与众友宴集之吴山上楼阁。²阎伯屿: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任洪州都督时,于重阳节日在滕王阁上张宴,与僚属宾朋欢聚。据考证,其时洪州都督虽姓阎,但非阎伯屿。³方君:与序灯同宴且长于诗的朋友,具体所指未详。⁴王郎:指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王勃。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称重九,即重阳节。吴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南,春秋时为吴之南界,故名。又名胥山,以伍子胥而名。南宋初金主亮南侵,扬言欲立马吴山,即指此山。这是序灯于重阳佳节在吴山与众友聚宴正值下雨时,次友人之韵而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主要描述仲秋季节秋高气爽,湖天空阔的清新景色。既慨叹自己年华渐老,亦称颂友人诗才高迈。诗中用了不少的历史典故,但尽皆贴切准确,更增诗情诗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