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樵山兮渡洲渚,半渡歌兮渺何许。隔江亦有芙蓉心,相望何缘得共语。
访樵山兮渡洲渚,半渡歌兮渺何许。隔江亦有芙蓉心,相望何缘得共语。
何吾驺

何吾驺

明广东香山人,字龙友,号家冈。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官少詹事。崇祯六年擢礼部尚书,旋入阁,与首辅温体仁不协,罢去。南明隆武帝召为内阁首辅。闽疆既失,赴广州,永历帝以原官召之,引疾辞去。有《宝纶阁集》。 ▶ 6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yíng)¹
译文:披着衣服走出闺房,懒洋洋的走到房屋正中。
注释:¹两楹: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
闲房何寂寥,绿草被阶庭。
闲房何寂寥(liáo)¹,绿草被阶庭。
译文:独自一人在屋内是多么寂寞,出来看见绿草满布庭院台阶。
注释:¹寂寥:空虚无形;空无人物。
空穴自生风,百鸟翩南征。
空穴自生风,百鸟翩南征。
译文:有个缝隙就会产生风,凉风一起百鸟就会向南飞去。
春思安可忘,忧戚与君并。
春思安可忘,忧戚¹与君并。
译文:现在是春天我怎能忘,你肯定也与我一样心存忧伤。
注释:¹忧戚:忧愁烦恼。
佳人在远道,妾身单且茕。
佳人在远道,妾身单且茕(qióng)
译文:夫君你离家身在远方,剩下我自己孤独恐慌。
欢会难再遇,兰芝不重荣。
欢会难再遇,兰芝¹不重荣。
译文:相逢再欢聚确是很难,就像芝兰开花后不会再重新绽放。
注释:¹兰芝:兰草与灵芝。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
译文:时间很多人常会嫌弃旧日所爱,你是否还像当年那样?
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
寄松为女萝¹,依水如浮萍²
译文:我嫁你如同女萝依附着松,更像那浮萍飘在水上。
注释:¹女萝:植物名,即松萝。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²浮萍: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或变化无常的人世间。
赍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
(jī)¹身奉衿(jīn)²,朝夕不堕倾。
译文:自从嫁人我就很谨慎,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敢失误反常。
注释:¹赍:怀抱着,带着。²衿带:衣带。
傥终顾眄恩,永副我中情。
傥终顾眄(miǎn)¹,永副我中情。
译文:如果你真能始终眷顾,就请继续审察我的情意。
注释:¹顾眄恩:眷顾之情。

  这首诗是曹植《杂诗七首》中的最后一首。作者采用了他写这类题材常用的手法,即先以第三人称交代人物,渲染气氛,而后改用第一人称代其设言。这样写既使手法富于变化,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使得人物形象得到深化。

  这首诗一共分为两层。

  开篇六句为第一层。在以“中闺”点明人物身份、以“逍遥”写其徘徊户前百无聊赖的情态之后,展开了对闺中女子所处环境的描写。“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空室房生风,百鸟翔南征。”从室内写到室外,从所见写到所感,渲染出凄清落寞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人物孤寂凄凉的况味。这里描写的景物,不论是“寂寞”的“闲房”,还是被满“绿草”的“阶庭”,抑或是穿穴入户的凉风、翩翩“南征”的“百鸟”,无一不是作者根据女子的感情色彩所选取的典型景物,因为它们既是景语,亦是情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有了前面的铺垫,第二层便房然地转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作者让女子房抒胸臆。先是表白对“君”的情意:“春思安可忘,忧戚与我并。”“春思”,在古典诗词中不仅用来指春天的情思,也常比喻相思之情,这里很明显是后者。但作者对于它的内涵却没有作说明,只以“安可忘”强调其难以忘怀,这样,往昔情意之浓,今日相思之深,尽在不言之中。可谓语简意丰,含蓄蕴藉。正因为“春思”难忘,故而愿意与君长相厮守、忧戚与共。

  然而事与愿违,所以接下来便诉说房己目前的处境:“佳人在远道,妾身单且茕。”“佳人”,即上句中的“君”,“单且茕”,说由于夫妻相隔太远,房己孤独无依无靠,身心两方面都遭受苦楚。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是孤寂,等待她的是苦尽甘来,久别重逢,或许还可以使眼前的处境比较容易忍受,但无现实却令她清楚地意识到:“欢会难再遇,兰芝不重荣。”一个“难”字,表明夫妻“欢会”已经一去不返。何以如此悲观以至于绝望呢?原来孤妾已经失去了对方的欢心,被遗弃了。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二句揭示了这一层意思,口吻却极为委婉,仿佛喜新厌旧不是由于对方的负心,而是人之常情。但透过这貌似开脱的话语,不难体味出女子最心存疑惧却依然抱有幻想,这就更能激起读者对她不幸遭遇的同情。为了挽回被弃的命运,孤妾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动之以情。“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是两个比喻,用以说明房己的处境。将依附于人的女子喻为“女萝”、“浮萍”,既形象又贴切,同时又有很深的蕴意。试想,女子一旦被丈夫抛弃,又将何所依托?在此基础上,申明己志“束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表白房己当为君坚守情操,守身如玉。结尾禁不住向对方发出哀告:“倘愿顾眄恩,永副我中情。”希望丈夫始终如一的恩爱,永远不要辜负房己的深情。情词恳切,声泪俱下,一片痴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将弃妇的遭遇和心理写得如此细致入微,真切动人,与作者长期被弃置的处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前人多以为此诗有寄托,是借夫妻的相弃写君臣的相间,联系曹植后期的遭遇,以及他好用比兴的特点,应该说,这样的理解也许更能得作者用心。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素练¹风霜²起,苍鹰画作³
译文: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注释:¹素练:作画用的白绢。²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风:一作“如”。³画作:作画,写生。⁴殊:特异,不同凡俗。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sǒng)¹思狡兔²,侧目³似愁胡
译文: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注释:¹㧐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²思狡免:想捕获狡兔。³侧目:斜视。⁴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tāo)¹(xuàn)²光堪擿(zhāi)³,轩楹(yíng)势可呼。
译文: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
注释:¹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²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³堪擿:可以解除。擿:同“摘”。⁴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何当¹击凡鸟²,毛血洒平芜³
译文: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注释:¹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²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³平芜:草原。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擿”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擿”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23-424

huàyīng

 tángdài 

liànfēngshuāng cāngyīnghuàzuòshū 
 shēnjiǎo chóu 
tāoxuànguāngkānzhāi xuānyíngshì 
dāngfánniǎo máoxuèpíng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烟水初销见¹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译文: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
注释:¹见:现,显露。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译文: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
此诗描绘了襄阳城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阳城四周环水,春来烟水朦胧,当艳阳高照,轻雾才退去,方现出参差人家。一个“见”字,十分生动。 “东风吹柳”、“马踏春泥”,非常传神。马踏春泥半是花:点名季节;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写出春天的可爱。如此美景却只能独自消受,对友人的思念尽在其中矣。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fēi)霏漠漠¹²还凝(níng)³
译文: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
注释:¹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无声。²散:飘散,指空中的雪。³凝: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岭梅谢后重妆蕊(ruǐ)¹,岩水²铺来却结冰。
译文: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
注释:¹重妆蕊: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开放了一样。²岩水: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牢系鹿儿¹防猎客²,满添茶鼎(dǐng)³候吟僧(sēng)
译文: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而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将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
注释:¹鹿儿:驯养的小鹿。 ²猎客:打猎的人。³鼎:古时一种炊器,多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制品。⁴僧:和尚。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好将膏雨¹同功力²,松径莓³(tái)又一层。
译文: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注释:¹雨:滋润土地的雨水。 ²功力:功能,功劳。³莓:植物名,果实小,花托球形。⁴苔: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生在潮湿的地方。

  这首咏雪诗,紧扣诗题中的“春日"、“山中"描绘,点明了时间地点与环境状况,形成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图。

  首联第一句写春雪落竹丛,“无声”之中仿佛“有声",把春雪的那种温柔,缠绵和细密,写的惟妙惟肖,韵昧很浓。首联第二句写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态,把雪花密而无声的那种状态写的十分逼真,“散”和“凝”这一组反义词同时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从状态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点,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雪才富有特色。

  颔联,第三句中的“重妆蕊",“妆蕊”本就是用来描写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对的却是雪白洁净的雪花,冬天刚刚过去,梅花早已凋零,而作者在这里点睛一笔,生动地再现了春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古名句有异曲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却结冰",写出了春雪带来的春寒,连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散都又重新结冰,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为当时景色的大环境坐下了铺垫,不得不说,作者在词语的拿捏,内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颈联,第五、六两句则是平铺直叙地描写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动:系鹿防猎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乡家活动,却在这里赋予了雪景的一种动感,动静结合,从朴实中见真感情,使整篇诗欣赏起来更富有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充分体现了山村农家的特点,诗中所描绘的这幅春日雪景也因这生动的农家描写而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春雨素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美,而此处,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个字将春雪对大地做的贡献直接提升到了与春雨等价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无尽喜爱与赞美之情。最后又用了“松径”和“莓苔”两个意象将春雪所作的贡献具体化,正是因为春雪的滋润,这两种植物才会“又一层”,更加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在此处,也可见作者逻辑之严谨,思维之紧密。全诗以写景为主,虽无华丽之辞藻,却有真实之感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春雪之后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闲适、淡泊的特色,全诗读来朗朗上口,读者细细品味之时,脑袋中就能浮现出那样一番雪景,雪景无限风光,着实令人神往。

参考资料:
1、 程景新 ,邹同庆,关淑惠.咏雪古诗百首:海燕出版社,1990年:第86页

chūnshānzhōngduìxuěyǒuzuò--xún

zhúshùshēnghuòyǒushēngfēifēisànháiníng

lǐngméixièhòuzhòngzhuāngruǐyánshuǐláiquèjiébīng

láo鹿érfánglièmǎntiānchádǐnghòuyínsēng

hǎojiānggāotónggōngsōngjìngméitáiyòucéng

极目望空阔,马羸程又赊。
极目望空阔,马羸(léi)¹程又赊(shē)²。月生方见树,风定始无沙。
注释:¹马羸:形容马瘦弱、疲惫。²赊:远。因马慢而觉路远。
月生方见树,风定始无沙。
楚水辞鱼窟¹,燕山到雁家。如斯²名利役³,争不老天涯。
注释:¹窟:汇集之处。²斯:这样。³役:役使;差遣。被(名利)所累。⁴争不:怎不。
楚水辞鱼窟,燕山到雁家。
楚水辞鱼窟,燕山到雁家。
如斯名利役,争不老天涯。
如斯名利役,争不老天涯。

sāishàng--péishuō

wàngkōngkuòléichéngyòushēyuèshēngfāngjiànshùfēngdìngshǐshā

chǔshuǐyànshāndàoyànjiāmíngzhēnglǎot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