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自语,大书此句于碧崖丹壑间,以坚归盟。
醉发吹凉,但拂剑、狂歌而已。倩谁问、九霄黄鹤,更曾来未。玉女窗深松昼静,研朱重点参同契。记前回、赤水得玄珠,骊龙睡。
空扰扰,人间世。除学道,无真是。把洪崖肩拍,挹浮丘袂。朝驾长风沧岛上,夜骑明月青天际。更几时、回首旧山川,三千岁。
落叶自语,大书此句于碧崖丹壑间,以坚归盟。
醉发吹凉,但拂剑、狂歌而已。倩谁问、九霄黄鹤,更曾来未。玉女窗深松昼静,研朱重点参同契。记前回、赤水得玄珠,骊龙睡。
空扰扰,人间世。除学道,无真是。把洪崖肩拍,挹浮丘袂。朝驾长风沧岛上,夜骑明月青天际。更几时、回首旧山川,三千岁。
张辑

张辑

张辑(生卒年不详)字宗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张辑有《沁园春》(今泽先生)词,自序云:“矛顷游庐山,爱之,归结屋马蹄山中,以庐山书堂为扁,包日庵作记,见称庐山道人,盖援涪翁山谷例。黄叔豹谓矛居鄱,不应舍近求远,为更多东泽。黄鲁庵诗帖往来,于东泽下加以诗仙二字。近与冯可迁遇于京师,又能节文,号矛东仙,自是诗盟遂以为定号。有词作《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等。 ▶ 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从来¹只有情难尽²,何³事名为情尽桥。
译文: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注释:¹从来:向来。²尽:完。³何:什么。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自此改名为折柳(liǔ)¹,任他离恨²一条条。
译文: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注释:¹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²离恨:离愁别恨。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225页

qíngjǐnqiáo--yōngtáo

cóngláizhǐyǒuqíngnánjǐnshìmíngwèiqíngjǐnqiáo

gǎimíngwèizhéliǔrènhèntiáotiáo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分携(xié)¹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²。偶然相聚还离索³。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译文:上次的分别还如昨天的情景一般清晰,感叹人生到处漂泊,就像浮萍一样。虽然偶尔会相聚,但终究朋友还是要离散各地。这多愁多病的身体,在等待朋友的消息中愈发消瘦了。
注释:¹分携:分别。²萍漂泊:浮萍无根,随波逐流,喻人生漂泊不定。³离索:离群索居。索:孤独。
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¹犹负平生约²。西望峨嵋³,长羡(xiàn)归飞鹤
译文:这杯离别的酒不要推却了,你我都是辗转外郡之人,漂泊不定。虽辜负了归隐故乡的约定,可我总是西望峨眉山,期盼着归隐的日子。
注释:¹故山:指故乡。²平生约:早定下的归乡之愿。³峨眉:四川名山,代指作者与杨绘的家乡(杨是四川绵竹人)。⁴归飞鹤:飞回故里之鹤。

  上片感慨人生,本如浮萍在水,为飘泊而“多病多愁”,一开始便是错误。词一开头,就点明离别,并交织着对往事的回忆:“分携如昨”。“分携”犹言分手,写出了临别依依、难舍难分的感情。说是“如昨”——像昨天那样,那是因为苏轼出判杭州时,杨绘任御史中丞,二人曾在汴京相别。回忆旧日分离,则是为了强化当前别情,所以很自然地引发了人生感慨:“人生到处萍飘泊”,不过这与作者早年写下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诗)那种泛咏人生不同,主要是就宦游踪迹不定而发的。接着便推出当前送别之事:“偶然相聚还离索”。按杨绘予本年八月才到杭州知州任,九月即被朝廷召还,所以说是“偶然相聚”。故人相聚匆匆,更使别情难堪。“离索”虽然是指当前的离别,却蕴蓄着一种深沉的感情,也与开头的“分携”相照应。紧接着,词人又与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抒写了更深一层的感慨:“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苏轼在熙宁六年、七年诗作中屡屡言“病”,可见当时健康情况不佳确是事实,但这里说“多病多愁”,毋宁说是道出了一种不得志的情绪,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以及在地方官任上沉沦多年,无疑都是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至于断言“须信从来错”这里“须信从来错”是词人以夸大的过激的言辞来表现一种牢骚的情绪。由于杨绘是在党争中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词人能敞开心扉,放言无忌。

  下片劝慰友人,天涯沦落人,不妨放怀一笑。换头两句写别筵情景:“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词人故作达观,劝友人尊前对饮,并用天涯沦落的共同遭遇来打动对方。当然,说“天涯”“沦落”这样失意、丧气的话,并非真的如自居易那样遭到贬谪的不幸,而只是夸大其辞地写仕途飘荡的身世之感,反映了一种厌倦的情绪。对仕途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怀念往往纠缠在一起,篇末三句折到抒发归隐故乡的意愿,是合乎心理逻辑的:“故乡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从当年兄弟相约早退到写此词时,已经过去了十四个年头,“犹”、“长”二字便写出了一种长久的期待与内心的渴望。词人把“峨嵋”作为故乡及其美景的代表,从反面运用了“化鹤归辽”的神话故事,以“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归隐的素愿以及对故乡的深情。不过,下片所写并非当时思想的全部,也不能因此引出词人向往恬退的结论。

  这首赠别词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强化了身世感慨,二是牵动了故乡情结。全词所表现的是客中送客的黯然情怀,但取境阔大。声调嘹亮,故情虽抑郁而不萎靡,构成独特之情味。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291页

zuìluòshàngchéngyuán--shì

fēnxiézuórénshēngdàochùpíngpiāoǒuránxiāngháisuǒduōbìngduōchóuxìncóngláicuò

zūnqiánxiàoxiūquètiāntóngshìshānglúnluòshānyóupíngshēngyuē西wàngéméizhǎngxiànguīfēi

绍兴八年十一月日,右通直郎枢密院编修臣胡铨,谨斋沐裁书,昧死百拜,献于皇帝陛下。
绍兴¹八年十一月日,右通直郎²(shū)密院³编修臣胡铨,谨斋(zhāi)裁书,昧(mèi)死百拜,献于皇帝陛下。
译文:绍兴八年十一月,右通直郎枢密院编修官臣子胡铨,斋戒沐浴,恭敬地写下这篇奏疏,冒着死罪献于皇帝陛下。
注释: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群臣上奏章表,一般不用封缄,如事涉机密,为防泄露,就封以皂囊(黑色丝织口袋)。¹绍兴:南宋皇帝赵构年号,1131年至1162年。十一月日:十一月某日。²右通直郎:官职,六品文官。³枢密院:官署名称。宋代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枢密院长官枢密使、知枢密院事以士人充任,副职间用武臣。⁴编修:官职名,掌修国史、实录。枢密院设编修官,负责编纂记述。绍兴五年,胡铨任枢密院编修官。⁵斋沐:斋戒沐浴,以示虔诚。⁶裁书:裁笺作书,写信。这里指写此封事。
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专务诈诞,斯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臣事丑虏,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豺狼改虑,捽而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
臣谨按¹:王伦²本一狎(xiá)³小人,市井无赖,顷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lǔ),专务诈诞,斯罔(wǎng)天听¹⁰,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致虏(lǔ)使¹¹,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¹²也,是欲刘豫我¹³也!刘豫臣事¹⁴丑虏,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¹⁵之业,一旦豺狼改虑,捽(zuó)¹⁶而缚(fù)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¹⁷,而伦又欲陛下效之。
译文:我恭谨地考察过:王伦本来是一个行为轻薄奸邪的小人,街市上的狡诈之徒,前不久因宰相秦桧没有眼力,竟推举他出使金国。他专事奸诈虚妄,欺骗皇上,突然得居高官,天下人无不痛恨唾骂他。他无缘无故地引来金国使臣,以“江南诏谕使”的名义同我朝谈判,这是想把我大宋当作臣妾,想把我大宋看作刘豫啊!刘豫像臣属一样侍奉金人,面朝南做上了儿皇帝,他自认为这是子孙称帝而万代不会改变的事业,金人一旦改变主意,就把他揪住捆绑起来,父子都做了俘虏。先例可鉴,记忆犹新,而王伦又想要皇上效法刘豫。
注释:¹谨按:恭敬论述。按,经过考察核实得出的结论。²王伦:字正道,莘县(今山东莘县)人。绍兴七年(1137年),徽宗和宁德后死于金国,王伦任迎奉梓宫使,出使金国,答应割地议和。绍兴八年(1138年),王伦出使金国,不久即与金国使臣同回临安。绍兴九年,王伦再次出使金国被拘,六年后拒绝降金,自云:“臣今将命被留,欲污以伪职,臣敢爱一死以辱命!”遂被金国君主勒死。《宋史》对王伦颇多贬词,赵翼《廿二史札记》有为其辩白之语,可供参考。³狎邪:行为放荡,品行不端。⁴顷:不久以前。⁵缘:因为。⁶宰相:指秦桧,时任宰相,力主与金讲和。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与宋徽宗、宋钦宗一起被金人俘获。被释南归后,两任南宋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曾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而遗臭万年。⁷举:推举。⁸使虏:出使金朝。虏,对敌人蔑称。下文丑虏、犬戎、夷狄等,皆有蔑视意。⁹专务诈诞:只说些欺诈虚妄的话。¹⁰斯罔天听:骗取皇帝的信任。天听,天子的听闻。¹¹“今者”句:绍兴八年金国国君派遣萧哲、张通古为江南诏谕使,同王伦使宋,以“诏谕”为名,即将宋视为属国,因为古代国君告知臣下或百姓才叫“诏谕”,故引起宋朝士人抗议。¹²臣妾我:使我为臣妾。男称臣,女称妾,表示被统治的身份。¹³刘豫我:使我变成刘豫那样的附庸。刘豫,字彦游,阜城(今河北交河)人,南宋叛臣,金傀儡政权伪齐皇帝。金兵南下不久降金,建炎四年(1130年),被金人立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今属河北),后迁汴京(今河南开封),统治河南、陕西之地,配合金兵攻宋。绍兴七年(1137年)被废黜,父子二人皆为阶下囚,后迁居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而死。¹⁴臣事:像臣子那样去侍奉。¹⁵不拔:不可拔除,不可动摇。形容牢固。¹⁶捽:泛指抓,揪。¹⁷商鉴不远:即殷鉴不远,宋人避宋太祖父赵弘殷讳,改殷为商。语出《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谓殷人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后来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往事。文中是指刘豫称臣而终被金人诛杀的教训。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犬戎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犬戎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今丑虏,则犬豕也。堂堂大国,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犬戎¹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犬戎(róng)(fān)臣之位²?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yí)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³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当裂冠(guān)毁冕(miǎn),变为胡服。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shǐ)¹⁰而使之拜,则怫(fú)¹¹怒。今丑虏¹²,则犬豕也。堂堂大国,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译文:天下是祖宗创立的天下,皇上所居的帝位是祖宗传下的帝位。怎么能把祖宗的天下变为金人的天下,把祖宗的帝位变成金人附属国儿皇帝的地位呢!皇上一投降,那么宗庙社稷的神灵都将被金人所玷污,祖宗养育了几百年的人民都要衣襟向左改变风俗了!朝廷执政大臣都将降为陪臣,全国的士大夫都要废弃汉族的礼服,换上金人的服装。到时金人的贪欲无法满足,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像对待刘豫那样用无礼的态度强加到我们头上呢!三尺儿童是最不懂事的,如果指着狗猪要他跪拜,那他也会怫然大怒;金人就是狗猪,堂堂宋国,一个接一个地拜倒在狗猪脚下,就是小孩子都感到羞耻,难道皇上忍心这样做吗?
注释:¹犬戎: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蔑称。²藩臣之位:附属国的臣子之位。³赤子:比喻百姓,人民。⁴衽:衣襟。我国古代汉族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而少数民族的服装,衣襟左掩。这里是以左衽作为受金人统治的代名词。⁵宰执: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⁶冠:指古代官吏所戴的礼帽。⁷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行朝仪、祭礼时所戴的礼帽。⁸胡服:少数民族的服装。⁹三尺童子:谓小儿。¹⁰犬豕:狗和猪。比喻鄙贱之人。¹¹怫然:愤怒貌。¹²丑虏:对敌人的蔑称。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况丑虏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zǐ)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¹。”呜呼!自变故²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dàn)³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jié)民膏血而不恤(xù),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gòu)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况丑虏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¹⁰,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¹¹矣。
译文:王伦的意见竟说:“宋朝只要向金人投降,那么徽宗的灵柩便可归还,太后便可回国,钦宗便可归返,中原便可收复。”唉!自从汴京沦陷以来,主张议和的人,谁不是拿这种话来引诱皇上呢?但是终究没有一桩应验的,金人是真心还是假意就已经非常清楚了。而皇上还不醒悟过来,耗尽百姓的膏血却不知顾惜,忘了国家大仇却不思报复,含垢忍辱,拿天下来臣事金人却心甘情愿。即使金人一定可以讲和,完全像王伦所说的那样,那天下的后人又将会把皇上说成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何况金人狡诈多端,而且王伦又用奸诈的手段帮助他们,那么徽宗的灵柩决不可能归还,太后决不可能回国,钦宗决不可能归返,中原决不可能收复。然而膝盖一弯曲便不能再伸直了,国势一衰微便不能再振作了,真叫人为此痛哭流涕长叹不已啊!
注释:¹“则梓宫”四句:梓宫,皇帝、皇后的灵柩,此指宋徽宗赵佶的灵柩。赵佶于绍兴五年死于金国。太后,指高宗生母韦贤妃,与徽宗同被俘金国。高宗即位后,遥尊其母为皇太后。后迎归宋朝。渊圣,指宋钦宗赵桓,渊圣为宋钦宗的尊号。²变故:指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克汴京,俘虏徽钦二帝。³啖:喂食,引申为利诱。⁴膏血:犹言民脂民膏。⁵含垢忍耻:忍受耻辱。⁶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甘心拿着天下而臣事金国。⁷何如主:怎样的君主。⁸变诈:欺诈。⁹济之:指王伦帮助金朝。¹⁰陵夷:由盛到衰,衰颓,衰落。¹¹长太息:深深地叹息。
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肯北面臣敌,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敌势陆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口,败之于淮阴,较之前日蹈海之危,已万万矣!倘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虏人下哉?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向者陛下间关海道¹,危如累卵²,当时尚不肯北面³臣敌,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敌势陆梁,伪豫入寇(kòu),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wō),败之于淮阴¹⁰,较之前日蹈海之危¹¹,已万万¹²矣!倘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jù)¹³出虏人下¹⁴哉?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¹⁵,下穹庐之拜¹⁶,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¹⁷。此鲁仲连¹⁸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bàng)¹⁹汹汹²⁰,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译文:过去皇上辗转避难在海道上,危险得像垒起来的蛋一样,那个时候尚且不愿面向北方对敌称臣,何况国家形势逐渐好转,将领们竭尽锐气杀敌,士兵们渴望奋起抗战。就比如前不久金人势力到处侵扰,刘豫配合金人入侵,我军就在襄阳、淮水、涡口、淮阴等地击败过他们。比起流离在海上那样的危险境遇,当然已经好了万倍。假使不得已而非用兵不可,我们难道就一定会败在金人之下吗?现在无缘无故地反而臣服于金人,要委屈皇帝的尊严,向金人俯首跪拜,三军将士不等作战士气就已经衰竭了。这就是鲁仲连仗义不尊秦为帝的原因,不是舍不得那尊秦为帝的虚名,而是顾惜那天下大势不容许这样做。朝廷内大小官员,朝廷外军队和百姓,异口同声,都想吃王伦的肉。内外议论纷纷,皇上却不闻不问,我真担心一旦事变发生,祸害将不可预料。我私下认为不杀掉王伦,国家的存亡就不可想象。
注释:¹向者陛下间关海道:指建炎三至四年(1129年—1130年)宋高宗在金兵追击下从建康(今南京)逃往杭州、明州(今宁波)并航海到温州一事。间关,谓道路崎岖难行。²累卵:把鸡蛋堆叠起来,比喻极其危险。³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⁴陆梁:跳跃貌,引申为嚣张、猖獗。⁵伪豫:指刘豫的伪政权。伪,不合法的。⁶固:通“故”,已经。⁷败之于襄阳:指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击溃刘豫大将李成,收复襄阳等地。事见《宋史·岳飞传》。⁸败之于淮上:指绍兴四年韩世忠击溃金及刘豫大军,追至淮水一事。事见《宋史·韩世忠传》。⁹败之于涡口:指绍兴六年杨沂中(又名存中)、张宗颜大败刘豫三十万大军事。事见《宋史·杨存中传》。涡口,涡水入淮水之口,在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北。¹⁰败之于淮阴:绍兴四年,“帝亲征,王师大捷于淮阴”,事见《宋史·章谊传》。又绍兴三年,赵立破金兵于淮阴。¹¹蹈海之危:航海,比喻危险。¹²万万:谓远远胜过当初。¹³遽:竟,就。¹⁴出敌人下:指比敌人弱。¹⁵万乘之尊:皇帝的尊严。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辆),后世以“万乘”指皇帝。¹⁶下穹庐之拜:向金国低首下拜。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这里借指金国。¹⁷索:尽,完结。¹⁸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高士。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¹⁹谤议:非议。²⁰汹汹:形容声势盛大。
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晋。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随非愎谏,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明畏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哉!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夫管仲,霸者之佐耳,尚能变左衽之区,而为衣裳之会。秦桧,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归左衽之乡。则桧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实管仲之罪人矣。孙近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事。桧曰“虏可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当拜”。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矣”。呜呼!参赞大政,徒取充位如此,有如虏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耶?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¹而亦为之。陛下有尧(yáo)舜之资,桧(huì)不能致陛下如唐虞²,而欲导陛下为石晋³。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随非愎(bì),已自可见。而乃建白¹⁰,令台谏¹¹侍臣佥(qiān)¹²议可否,是明畏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bàng)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哉!孔子曰:“微¹³管仲¹⁴,吾其被(pī)¹⁵左衽(rèn)矣。”夫管仲,霸者¹⁶之佐¹⁷耳,尚能变左衽之区,而为衣裳之会¹⁸。秦桧,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归左衽之乡。则桧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实管仲之罪人矣。孙近¹⁹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²⁰。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²¹,漫²²不敢可否²³事。桧曰“虏可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²⁴”,近亦曰“当拜”。臣尝至政事堂²⁵,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矣”。呜呼!参赞大政²⁶,徒取充位²⁷如此,有如²⁸虏骑长驱,尚能折冲²⁹御侮³⁰耶?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译文:纵然如此,王伦不值一说,而秦桧凭着朝廷心腹大臣的身份也做出这样的事。皇上有唐尧、虞舜的才资,秦桧不能使皇上成为唐尧、虞舜一样的国君,却想诱导皇上做石敬塘那样的儿皇帝。礼部侍郎曾开等人引用古人所说的道理来驳斥他,秦桧竟大声责备他们说:“你知道古人的事,我难道不知道吗!”秦桧坚持错误、不听别人的劝告,从这件事上就自然可以看清楚。至于他提出建议,让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共同讨论可否议和,这大概是害怕天下人议论自己,而让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共同来分担舆论的指责。有见识的人士,都以为朝廷没有人才。唉!真痛惜啊!孔子说:“倘若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着头发,衣衽向左了。”管仲不过是霸主齐桓公的助手罢了,还能改变衣衽向左的地区,协助主持会盟各国诸侯。秦桧是大国的宰相,反而驱使百姓放弃文明风俗,成为衣衽向左的地区。那么秦桧不仅是皇上的罪人,实在也是管仲的罪人了。孙近附和秦桧的意见,于是做到参知政事。天下人盼望太平如饥似渴,孙近却在中书省吃白饭,议事时完全不表示赞成或反对。秦桧说对敌国可以讲和,孙近也说可以讲和;秦桧说天子应当向金人下拜,孙近也说应当下拜。我曾经到过政事堂,多次提出质问而孙近却不回答,只是说:“已经命令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讨论了。”唉!参与决定国家大事却只求讨人喜欢,空占官位到了这种地步,如果敌骑长驱直入,还能抗拒敌人抵御外侮吗?我私下认为秦桧、孙近也应该斩首。
注释:¹心腹大臣:皇帝亲信的大臣。²唐虞:尧、舜的朝代名。³石晋:指五代石敬瑭建立的后晋政权。石敬瑭勾引契丹兵灭除后唐,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受其册封,国号为晋,称契丹主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⁴礼部侍郎:掌管礼乐、祭祀、教育、科举等事务机构的副长官。⁵曾开:字天游,曾几之兄。他曾当面反对秦桧的议和,《宋史·曾几传》载:“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因而触怒秦桧,被贬徽州。⁶古谊:即古义,古人所说的道理。⁷折:驳斥,责难。⁸故事:旧事、典故。⁹随非愎谏:坚持错误,固执而不听他人意见。¹⁰建白:陈述意见或有所倡议。¹¹台谏:指御史台和谏议官。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之。¹²佥:众,皆。¹³微:非,无。¹⁴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¹⁵被发:散发。¹⁶霸者:指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¹⁷佐:辅助。¹⁸衣裳之会:指齐桓公主持的各诸侯国的盟会。衣冠:古代士以上的服装,这里指汉族地区的物质文明。¹⁹孙近:南宋无锡人,进士出身,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绍兴八年(1138年)附和秦桧主和,除参知政事,旋兼以同知枢密院事,对金使卑躬屈膝。傅会:附和,迎合。²⁰参知政事:官职名称。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副使、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等,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²¹伴食中书:指居宰辅之位而无所作为。宋朝皇宫内别置中书,叫做“政事堂”,是宰相办公的地方,孙近身为宰相副职,处处附和秦桧,不作主张,所以称他为“伴食中书”。伴食,陪同进食。唐时朝会毕,宰相率百僚集尚书省都堂会食,后遂因以指身居相位而庸懦不能任事者。²²漫:枉自,徒然。²³可否:赞成或反对。²⁴当拜:指宋天子向金人跪拜。²⁵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²⁶参赞大政:参与决定国家大事。²⁷取充位:占据官位而不负责任。《挥麈后录》卷十“取”字后有“容”字。²⁸有如:如果。²⁹折冲:击退敌军。折,挫败。³⁰御侮:抵御侵侮,与“折冲”意同。
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小臣狂妄,冒渎天威,甘俟斧钺,不胜陨越之至!
臣备员枢(shū)¹,义不与桧等共戴天²。区区³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gǎo)。然后羁(jī)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小臣狂妄,冒渎天威¹⁰,甘俟(sì)斧钺(yuè)¹¹,不胜陨(yǔn)¹²之至!
译文:我充当枢密院一名属员,誓不与秦桧等同活在一个天底下。我的小小心愿,就是希望将秦桧、王伦、孙近三人斩首,把他们的头颅悬挂在竹竿上到藁街上去示众。然后拘留金国使者,责备他们违背礼义,再从容地派出讨伐金国的军队,那么三军将士不待作战就已勇气倍增。不这样的话,我只有跳入东海一死罢了,岂能留在小朝廷苟且偷生吗?小臣狂妄,冒犯了陛下的尊严,甘心等待着处罚,不胜惶恐之至。
注释:¹备员枢属:当时胡铨任枢密院编修,故云。备员,充数,这里是谦称。²不与桧等共戴天:意谓与秦桧等人仇恨极深,不愿共生于天下。³区区:谦词,用于自称。指小的意思,含有愚拙的意思。⁴竿之藁街:用竹竿把头悬于金国使臣住的街上以示众。竿,用作动词,犹言“悬”。把头挂在竹竿上。藁街,汉朝的街名,在长安城南内,为汉代长安城中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者居住之所。⁵羁留:扣押。⁶徐兴问罪之师:出兵讨伐敌人。徐兴,从容不迫地发起。⁷赴东海而死:这是借用战国鲁仲连的话,以此表示他坚决反对议和的态度。⁸小朝廷:指如果议和告成,宋朝将成为金国的附属。⁹冒渎:冒犯。¹⁰天威:皇帝的威严。¹¹甘俟斧钺:甘心等待处罚。俟,等待。斧钺,泛指兵器,借指刑罚、杀戮。¹²陨越:跌倒。封建社会上书皇帝时的套语,谓犯上而表示死罪之意。引申为惶恐。

  在“绍兴和议”之前这场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深刻的政治斗争中,胡铨站在民族和人民的立场上,真理在握,义正辞严;但作为一个奏本,为了使赵构比较容易接受,又必须讲究斗争艺术。义正辞严和讲究策略的高度统一,构成了此文的基本特色。

  这首先体现为以弹劾奸臣为线索,以反对和议为灵魂的总体构思。胡铨上书的根本目的是反对和议,因而鼓吹和议的秦桧之流理所当然地成为弹劾的对象。如果弹劾成功,反对和议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再者,主张和议的总后台是赵构,作者不便道明,就把矛头指向佞臣奸相,驳斥他们主张议和的谬论,揭露其险恶用心。这样,批判起来就可以痛快淋漓,无所顾忌,实际上起到指着和尚骂贼秃的效果,使赵构不便发作,也为赵构接受抗金派的意见准备了一个台阶。加上在弹劾奸臣时,不断暗讽明谏,时时提醒赵构不要听信奸臣误了国家大事。在开始弹劾王伦时,作者以刘豫为例,揭穿金国的狼子野心。奏本说:“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并非陛下欲效之,而是伦欲陛下效之,陛下可不能上当,这是暗谏。接着,又以童子作比,三尺童子虽无知之至,仍不肯下拜仇敌,“而陛下忍为之耶”?这是婉谏。在批驳王伦谬论时,作者先指出,主和议的人都是这样“说啖陛下”,然而卒无一验,应该清醒了,“而陛下尚不觉悟”,即令敌决可和,尽如王伦所说,“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这已是明谏了。在弹劾秦桧时也是这样,“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如石晋”。胡铨弹劾奸臣不忘进谏皇上,直言极谏而又注意分寸,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上。

  在弹劾奸臣时,胡铨先弹劾王伦,后弹劾秦桧、孙近,而且在弹劾王伦时花了大量的篇幅,把批主和派的主要内容,都放在弹劾王伦这一部分。这也是服从于文章的总体构思的。王伦是一个狎邪小人,市井无赖,只是主和派的一名走卒而已,而且数犯法,有前科,臭名昭著。胡铨弹劾他,人人称快,赵构也容易接受。因而胡铨把要批主和派的话都放在这儿说,放纵笔墨,大加挞伐,厉言正色,毫不留情,“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但是,胡铨弹劾的主要对象是秦桧,这也是显而易见的。秦桧是当朝宰相,是赵构的心腹,胡铨需要讲究一些策略。他在弹劾王伦时,开头就说“顷缘宰相无识”,“无识”二字看起来责之不重,实际上已把王伦的罪过,一古脑都转到秦桧名下。弹劾王伦结束后,又写道:“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看似一个过渡句,但在全文分量很重。说王伦不值一提,言下之意,秦桧才是真正的元凶。一个“虽然”,就把秦桧垫上去了。心腹大臣本应忠贞不二,“而亦为之”,一个“而”,一个“亦”,把秦桧从心腹大臣的地位推到王伦的行列之中,又从王伦那儿提出来,属于更不能容忍之列。王伦已立斩犹迟,秦桧就更不在话下了。

  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是原则性与策略性统一的一个表现。秦桧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显赫,孙近、王伦也是宠臣,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要弹劾他们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策略的。作者弹劾王伦列举骗官、卖国、欺君之罪,并提出王伦典型的卖国言论加以批判;弹劾秦桧则先指出他是王伦的后台,随后引出曾开与秦桧之争为证。曾开针对秦桧向金人求和,对秦桧说:“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何自卑辱至此!”又引用一些古语责备他,秦桧大怒说:“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依然我行我素。文章直接征引了秦桧原话。从字面看,是要证明秦桧坚持错误,一意孤行,实际上是抓住了秦桧卖国的又一个证据。作者弹劾孙近,主要抓住他处处附和秦桧,同时引出自己与孙近的一段应答为证,论证他完全是取悦上级,空占官位。王伦的卖国言论,秦桧对曾开的责斥,孙近敷衍作者的答辞,这些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都是奸臣卖国、误国的铁证。作者以此为据弹劾他们,理直气壮,不容辩驳。文章反复论述不能与金和议,用亡国之仇不可忘、祖宗天下不可让的基本道理,劝赵构不要轻信奸臣妄说。从敌人无厌之求的本质和变诈百出的伎俩,从刘豫降敌而父子为虏的可悲下场,推论与金和议决没有好的结果。从国势、人心、士气、最近战事胜负的形势,推论对金用兵未必为金所败。前提正确,推论科学,具有不可置疑的逻辑力量。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一一都为胡铨所言中。绍兴九年,秦桧接受和议,但金言而无信,仅一年时间,又大举南下。岳家军在人民的支持下,节节胜利,打出了一派大好形势,如果岳飞不被害死,金兵决不能轻易得手。

  原则性和策略性的统一,还体现在语言上,特别是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运用上。全文大量运用排比句,并且经常间用表示决断的感叹句,气势磅礴,一往无前,节调铿锵,咄咄逼人,表现了作者一身正气,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勇气概。驳斥王伦谬论一段,义正辞严,表现得尤其突出。文中反问句使用频率也很高。反问句多少带有测度的语气、商量的口吻,却又决不可作否定的解释。如“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耶?”“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倘不得已而遂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虏人下哉?”几个发问都给赵构留下了认真思考的余地,引导赵构自己作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既坚持了原则立场,又考虑到斗争的策略。

  胡铨说:“凡文皆生于不得已。”(《灞陵文集序》)《戊午上高宗封事》正是一个富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有识之士,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危亡的关头,不得已拍案而起所作的战斗檄文,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声,尽管没有被赵构采纳,但是它鼓舞了抗金军民的斗志,使“勇者服,怯者奋”(周必大《胡忠简公神道碑》),打击了投降派的气焰,“当日奸谀皆胆落”(王庭珪《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7月:第1403—1410页

shànggāozōngfēngshì

quán sòngdài 

    shàoxīngniánshíyuè yòutōngzhílángshūyuànbiānxiūchénquán jǐnzhāicáishū mèibǎibài xiànhuángxià 

    chénjǐnàn wánglúnběnxiáxiéxiǎorén shìjǐnglài qǐngyuánzǎixiàngshí suìshǐ使 zhuānzhàdàn wǎngtiāntīng zhòuměiguān tiānxiàzhīrénqièchǐ齿tuò jīnzhěyòuzhìshǐ使  zhàojiāngnán wéimíng shìchénqiè shìliú liúchénshìchǒu nánmiànchēngwáng wéisūnwáng wànshìzhī dàncháilánggǎi zuóérzhī wéi shāngjiànyuǎn érlúnyòuxiàxiàozhī 

    tiānxiàzhě zōngzhītiānxià xiàsuǒzhīwèi zōngzhīwèi nàizōngzhītiānxiàwéiquǎnróngzhītiānxià zōngzhīwèiwéiquǎnróngfānchénzhīwèi xià zōngmiàoshèzhīlíngjìn zōngshùbǎiniánzhīchìjìnwéizuǒrèn cháotíngzǎizhíjìnwéipéichén tiānxiàzhīshìjiēdānglièguànhuǐmiǎn biànwéi shícháilángyànzhīqiú ānzhījiāliúzāi sānchǐtóngzhìzhī zhǐquǎnshǐérshǐ使zhībài rán jīnchǒu quǎnshǐ tángtángguó xiàngshuàiérbàiquǎnshǐ zēngtóngzhīsuǒxiū érxiàrěnwéizhīxié 

    lúnzhīnǎiyuē   gōnghuán tàihòu yuānshèngguī zhōngyuán   biànlái zhǔzhě shuíshuìdànxiàzāi ránéryàn zhīqíngwěizhī érxiàshàngjué jiémíngāoxuèér wàngguóchóuérbào hángòurěnchǐ tiānxiàérchénzhīgānxīnyān jiùlìngjué jìnlún tiānxiàhòushìwèixiàzhǔ kuàngchǒubiànzhàbǎichū érlúnyòujiānxiézhī gōngjuéhuán tàihòujué yuānshèngjuéguī zhōngyuánjué ér shēn guóshìlíng zhèn wéitòngliúchángtài 

    xiàngzhěxiàjiànguānhǎidào wēilěiluǎn dāngshíshàngkěnběimiànchén kuàngjīnguóshìshāozhāng zhūjiàngjìnruì shìfèn zhǐqǐngzhěshìliáng wěikòu chángbàizhīxiāngyáng bàizhīhuáishàng bàizhīkǒu bàizhīhuáiyīn jiàozhīqiándǎohǎizhīwēi wànwàn tǎngérzhìyòngbīng chūrénxiàzāi jīnérfǎnchénzhī wànshèngzhīzūn xiàqióngzhībài sānjūnzhīshìzhànérsuǒ zhòngliánsuǒqín fēiqínzhīmíng tiānxiàshìyǒusuǒ jīnnèiérbǎiguān wàiérjūnmín wànkǒután jiēshílúnzhīròu bàngxiōngxiōng xiàwén zhèngkǒngdànbiànzuò huòqiě chénqièwèizhǎnwánglún guózhīcúnwángwèizhī 

    suīrán lúndào qínhuìxīnchénérwéizhī xiàyǒuyáoshùnzhī huìnéngzhìxiàtáng érdǎoxiàwéishíjìn jìnzhěshìlángzēngkāiděngyǐnzhézhī huìnǎishēngyuē  shìlángzhīshì zhī  huìzhīsuífēijiàn jiàn érnǎijiànbái lìngtáijiànshìchénqiānfǒu shìmíngwèitiānxià érlìngtáijiànshìchéngòngfēnbàngěr yǒushízhīshì jiēwéicháotíngrén  zāi kǒngyuē  wēiguǎnzhòng zuǒrèn  guǎnzhòng zhězhīzuǒěr shàngnéngbiànzuǒrènzhī érwéichángzhīhuì qínhuì guózhīxiàng fǎnguànzhī guīzuǒrènzhīxiāng huì wéixiàzhīzuìrén shíguǎnzhòngzhīzuìrén sūnjìnhuìhuì suìcānzhīzhèngshì tiānxiàwàngzhìyǒu érjìnbànshízhōngshū màngǎnfǒushì huìyuē   jìnyuē   huìyuē tiāndāngbài  jìnyuē dāngbài  chénchángzhìzhèngshìtáng sānwènérjìn dànyuē  lìngtáijiànshìcóng   cānzànzhèng chōngwèi yǒucháng shàngnéngzhéchōng chénqièwèi qínhuì sūnjìnzhǎn 

    chénbèiyuánshūshǔ huìděnggòngdàitiān zhīxīn yuànduànsānréntóu gān竿zhīgǎojiē ránhòuliúshǐ使  xīngwènzuìzhīshī sānjūnzhīshìzhànérbèi rán chényǒudōnghǎiérěr nìngnéngchǔxiǎocháotíngqiúhuó xiǎochénkuángwàng màotiānwēi gānyuè shèngyǔnyuèzhīzhì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西登香炉峰¹,南见²瀑布水。挂流三百丈³,喷壑(hè)数十里
译文: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注释:¹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流香烟缭绕,故名。²南见:一作“南望”。³三百丈:一作“三千匹”。⁴壑:坑谷。⁵“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xū)¹流飞电²来,隐若³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译文: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注释:¹歘: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²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³隐若:一作“宛若”。⁴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⁵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⁶“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¹功。海风吹不断,江月²照还空。
译文: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注释:¹造化:大自然。²江月:一作“山月”。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空中乱潈(zōng)¹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qióng)²
译文: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注释:¹潈:众水汇在一起。²穹石:高大的石头。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而我乐名山¹,对之心益²³。无论(shù)琼液,还得洗尘颜
译文: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注释:¹乐名山:一作“游名山”。乐:爱好。²益:更加。³闲:宽广的意思。⁴无论:不必说。⁵漱:漱洗。⁶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⁷还得:但得。一作“且得”。⁸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尘颜:沾满风尘的脸。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且谐¹宿所好²,永愿辞人间³
译文: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注释:¹谐:谐和。²宿所好:素来的爱好。宿:旧。³“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日照香炉¹生紫烟²,遥看³瀑布挂前川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注释:¹香炉:指香炉峰。²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流紫色的烟云。“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³遥看:从远处看。⁴挂:悬挂。⁵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飞流直¹下三千尺²,疑³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¹直:笔直。²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³疑:怀疑。⁴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⁵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水”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韦居安《梅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wàngshānèrshǒu

bái tángdài 

西dēngxiāngfēng nánjiànshuǐ 
guàliúsānbǎizhàng pēnshùshí 
fēidiànlái yǐnruòbáihóng 
chūjīnghànluò bànyúntiān 
yǎngguānshìzhuǎnxióng zhuàngzāizàohuàgōng 
hǎifēngchuīduàn jiāngyuèzhàohuánkōng 
kōngzhōngluànzōngshè zuǒyòuqīng 
fēizhūsànqīngxiá liúfèiqióngshí 
érmíngshān duìzhīxīnxián 
lùnshùqióng háichényán 
qiěxié宿suǒhào yǒngyuànrénjiān 

zhàoxiāngshēngyān yáokànguàqiánchuān 
fēiliúzhíxiàsānqiānchǐ shìyínluòjiǔtiān 

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
画图¹曾识²零陵郡(jùn),今日方³知画不如
注释:¹画图:对山水自然景观,泼墨为图,谓之画图。²曾识:曾经认识。³方:用作时间副词。才,方才。⁴不如:不及,比不上。谓前者比不上后者,即零陵郡胜过画图。
城郭恰临潇水上,山川犹是柳侯余。
城郭¹²临潇(xiāo)水上,山川³犹是柳侯
注释:¹城郭:城,本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郭,本指外城。城郭,为都邑之称,这里指永州府古城。²恰:正好。³山川:山河。⁴侯:1104年(宋崇宁三年),宋徽宗赵佶赐封柳宗元为“文惠侯”,世人敬称“柳侯”。⁵余,剩,引申为遗留、遗存。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驿(yì)¹幽绝²³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注释:¹驿亭:古时在大道上所设立的交通站,是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²幽绝:幽,僻静。绝,极。幽绝,形容十分寂静,引申为幽雅。³堪:可,能。⁴垂钓:钓鱼。⁵岩石:指岩洞,如朝阳岩。⁶虚明:虚,空。明,光明。虚明,谓岩洞宽阔明亮。
欲买愚溪三亩地,手拈茅栋竟移居。
欲买愚(yú)溪三亩地,手拈¹茅栋(dòng)²竟移居³
注释:¹拈:用手指头取物。²茅栋:茅,即白茅,俗称茅草。栋,房屋的正梁。茅栋,即茅秆。³移居:挪动居所。

  欧阳修的这首诗曾被收入《永州府志》。柳宗元贬谪永州司马,这里的山水之胜便形于词人学士之口。自唐宋以来,吟咏零陵、永州的诗文层见叠出,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欧阳修的《咏零陵》。

  这首七律,首联以肯定和否定相叠的方式来写总的感觉,提挈全篇。颔联、颈联铺写城郭、山画、驿亭、岩石等典型景物,以点带面,活现了零陵的真面目。尾联画龙点睛,曲终奏雅,巧用移居事,使描绘的所有物象都获得了灵魂。通篇即兴即事,信笔点染,全以口语道出,但天巧偶发,外质内秀,富有自然真率、似俗实雅的韵致。

yǒnglínglíng--ōuyángxiū

huàcéngshílínglíngjùnjīnfāngzhīhuà

chéngguōqiàlínxiāoshuǐshàngshānchuānyóushìliǔhóu

驿tíngyōujuékānchuídiàoyánshímíngshū

mǎisānshǒuniānmáodòngjì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