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袍金带吾家有,黄榜青衫未有人。此去须君立门户,桂林先折一枝春。
银袍金带吾家有,黄榜青衫未有人。此去须君立门户,桂林先折一枝春。

sòngshēngzhīnángōng--jiāng

yínpáojīndàijiāyǒuhuángbǎngqīngshānwèiyǒurénjūnménguìlínxiānzhézhīchūn

姜特立

姜特立

姜特立[公元?年至一一九二年左右],字邦杰,浙江丽水人。生年不详,卒于宋光宗绍熙中。以父恩补承信郎。淳熙中,(公元一一八一年左右)累迁福建兵马副都监;擒海贼姜大獠。赵汝愚荐于朝,召见,献诗百篇。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太子即位,除知阁门事。恃恩纵恣,遂夺职。帝颇念旧,复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官终庆远军节度使。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作有《梅山稿》六卷,续稿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行于世。 ▶ 7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家在五湖东。
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gāo)¹添梅子雨²,淡黄衫耐³(ǒu)丝风。家在五湖东。
注释:¹篙:竹篙。²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³耐:宜,适宜。⁴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⁵五湖:指太湖。

  这是一首轻快活泼的短歌。起句以悠扬的歌声,抓住读者的听觉,先声夺人,引出明丽的画面:斜日半江红。斜日正是落日,落日的晚霞洒在江面上,碧绿的江水出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诗)的瑰丽画面。接着词人又以“柔绿的竹篙”和“黄梅细雨”点缀画面,夕阳之下,细雨,江水新涨,着一“添”字,使人似乎看到竹篙吃水加深,使撑船之人更需奋力,情绪渐渐高涨,推出词中的主人公:穿着淡黄衣衫撑篙的舟子。他那随藕丝般微风飘动的黄色衣衫,不仅给画面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给画面增添了生气。“藕丝风”三字把无形之风写得富有质感,“藕”字透出柔和粉嫩的色彩,造成优美的视觉效果。最后,以“家在五湖东”收尾。这是舟子的家乡,也是词人的家乡太仓的所在地,轻描淡写的陈述句式,却有十分丰富的意蕴,首先是说明家乡之所在,其次点《忆江南》之题,洋溢着舟子,也是词人对家乡的热爱。

  全词写景如画,色彩和谐,折射出词人心灵的平静。境界的开阔和景物的明丽,又透露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摹景抒情,诗中有画,表现了诗与画的同步造诣和审美情趣,达到了唐代诗人“诗中画趣”的优美境界。

jiāngnán ·chù

wángshìzhēn míngdài 

chù xiēbànjiānghóng róu绿gāotiānméi dànhuángshānnàiǒufēng jiāzàidōng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客从南溟(míng)¹来,遗²我泉客珠³
译文: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
注释:¹南溟,南海。²遗,问遗,即赠送。³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珠中有隐字¹,欲辨不成书²
译文: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
注释:¹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²书:即文字。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jiān)¹之箧(qiè)(sì)²久,以俟³公家
译文: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
注释:¹缄:封藏。²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³俟:等待。⁴公家:官家。⁵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开视化为血¹,哀今征敛(liǎn)²无!
译文: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注释:¹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²征敛:犹征收。《周礼·地官·里宰》:“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敛其财赋。”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征伐诛求寡妇哭”,“已诉征求贫到骨”,便是这首诗的主题。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首二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接着“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

cóng--

cóngnánmíngláiquánzhū

zhūzhōngyǒuyǐnbiànchéngshū

jiānzhīqièjiǔgōngjiā

kāishìhuàwèixuèāijīnzhēngliǎn

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
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chán)颜。和风弄袖,香雾¹(yíng)(huán)。正酒酣(hān)时,人语笑,白云间。
译文:北望平川,野水荒湾。与士彦共觅春光、飞步上南山。和暖的山风拂弄着衣袖,弥漫着淡淡香气的云雾萦绕在鬟边。摆酒畅饮,白云之间,笑语喧哗,直有仙游之乐。
注释:泗守:指当时泗州太守刘士彦。南山:都梁山。在县南六十里。¹香雾:雾气。
飞鸿落照,相将归去,淡娟娟、玉宇清闲。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
飞鸿¹落照,相将归去,淡娟娟、玉宇清闲。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
译文:日暮时分,大鸿雁飞过夕阳斜挂的天幕,游山的人们一一归去,这时天空仍澄净静美,让人沉醉。不知是谁还无事闲坐在空山上远望。他一定会看到长桥上,灯火闪烁,那是太守游山夜归。
注释:¹飞鸿:鸿雁。

xíngxiāng ·shǒuguònánshānwǎnguīzuò

shì sòngdài 

běiwàngpíngchuān shuǐhuāngwān gòngxúnchūn fēichányán fēngnòngxiù xiāngyínghuán zhèngjiǔhānshí rénxiào báiyúnjiān 
féihóng鸿luòzhào xiāngjiāngguī dànjuānjuān qīngxián rénshì yànzuòkōngshān wàngchángqiáoshàng dēnghuǒluàn shǐ使jūnhuán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青苔古木萧(xiāo)¹,苍云秋水迢(tiáo)²。红叶山斋(zhāi)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³过溪桥。
译文: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有谁曾经找到?高尚的人走过的桥。
注释:鲁卿:一位隐居山寺的隐者。¹萧萧:风吹树林木摇动的声音。此处形容冷清幽静。²迢迢:高、远貌。³探梅人:指作者自己。梅,比喻高士。

  张可久这首《天净沙》,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这首小令笔墨简淡,风神高远。上半幅写景即写人,写出了隐者的品格风致。下半幅写自己来探望隐者,写出立刻深挚的友情。明朝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云:“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凡此皆可于此首小令证之。究极而论,此首小令造境之高远,乃出自小山对于隐逸之真诚向往。 [4]  全曲通过对秋云、秋水、秋木的描写,构建出高远、清幽的境界,营造出静谧的禅境。通过对斋庵及其环境的描写,表现鲁卿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自己的向往之情。

  头三句写景。首句“青苔古木萧萧”,讲古木萧萧,青苔丛生。“青苔古木”,是构成首句物境的基础,青苔结生于古木之上,亦可以将青苔、古木理解为并立的意象。“萧萧”一词,一般用来形容木叶肃杀、飘落的情态,这里也是用来衬托秋日山中凄清、古静的气氛。

  “苍云秋水迢迢”,写水云状貌。“苍云”是高空长云,有宏阔的气象;“秋水”有平沙落雁相伴,皆染秋色。“迢迢”修饰“秋水”,结构同“萧萧”修饰“古木”一样。“秋水迢迢”突出秋水长空一色的景貌,这里的“迢迢”其实也感染了“苍云”的色彩。

  “红叶山斋小小”,写鲁卿山斋所在,有红叶飞落环绕,与肃杀的古木、旷远的云水相比,山斋不过是“小小”的一座。但“山斋”与前二者不同的是,青苔木色、云水长天,都是肃杀清远的“黑白照片”,而环绕“山斋”的“红叶”却是秋季最艳丽的色彩的代表。

  前三句用相同的句子结构,由小至大、又由大入小地勾画出秋山云水的样貌。从色彩和结构的丰富性上来讲,“青苔古木萧萧”最肃杀,“青苔”“古木”都是较死板、幽深的物象;“苍云秋水迢迢”,使境界顿时开阔,色彩也更明亮了;“红叶山斋小小”,一“红”一“小”,与前文形成对比——“红”与“萧萧”“苍云”对照,形成鲜艳的色彩刺激,“小”与“萧萧”“迢迢”对照,实际上是把焦点集中到了“山斋”上来。

  红叶”使得“山斋”成了前三句秋山云水图的中心,但“山斋”之“小”又为后文的继续展开留下了余地。其一。将鲁卿的“山斋”放到了巨大的秋山云水背景中;其二,“山斋”之“小”突出了它的幽深,这就使得下文“有谁曾到”的句子显得十分自然了。

  后一部分“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写的其实还是鲁卿斋的幽深,不过换了一个角度,并加了一些意思。所谓“探梅人”,指的是作家自己。“梅”不是秋日的物象,但梅的枝劲花清,自古是高士隐者的代表,作家说自己是“探梅人”,就是把鲁卿比作梅—般的高士来赞扬了。

  过溪桥”是一个过程,作家想要探访“山斋”,但还在路上,刚刚踏过小溪上的石板桥。这样的写法。从效果上应和了前文“有谁曾到”的疑问,连诚心探访的作家都只是方过溪桥,他人自然是不知有此处了。

  《天净沙》常用来写秋景、抒悲远之情。这首《天净沙》,则是通过秋景的衬托,写高士鲁卿的隐逸。一句“探梅人过溪桥”,带着些许禅意。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369页

tiānjìngshā··qīngānzhōng--zhāngjiǔ

qīngtáixiāoxiāocāngyúnqiūshuǐtiáotiáohóngshānzhāixiǎoxiǎoyǒushuícéngdàotànméirénguòqiáo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回望空悲绿树烟。
那堪重问江都事,回望空悲绿树烟。
诗人张祜立足现实寄寓兴亡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对百姓的深深同情和关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何焯曾评论李商隐《隋宫》其二“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说“借锦帆事点化,得水陆绎骚,民不堪命之状,如在目前。”此一评论用于评论张祜《隋堤怀古》同样准确,切中肯綮。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深藏而愈显。由此看来,张祜不仅仅对历史的兴亡特别关注,也不仅仅只有对现实的担忧,更有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他面对遗址陈迹不只是慨叹惋惜,也不只是追悼责备,更多的是面对现实,“以史为镜”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的深渊而忧心忡忡,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批判精神。

suí怀huái--zhāng

suíqióngbīngjùnchuānwèiměngzhōuxuán

jǐnfāndōngguībiànshuǐ西láijǐnnián

běnshānchuánbǎièrshuízhīzhōngdǐngsānqiān

kānzhòngwènjiāngdōushìhuíwàngkōngbēi绿shùy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