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非道,饥不苟豆羹。
古人重非道,饥不苟豆羹。
有为非其心,或不脱冕行。
有为非其心,或不脱冕行。
如何後世人,以官业其生。
如何後世人,以官业其生。
鄙哉乐欺人,犹以圣自名。
鄙哉乐欺人,犹以圣自名。
王令

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4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苎萝妖艳世难偕。善媚悦君怀。后庭恃宠,尽使绝嫌猜。正恁朝欢暮宴,情未足,早江上兵来。
(zhù)¹妖艳世难偕。善媚悦君怀²。后庭³(shì),尽使绝嫌猜。正怀(nèn)朝欢暮宴,情未足,早江上兵来。
译文:西施妖艳美丽无人能比。她善于娇媚地取悦君心。在后宫依仗着君王的宠爱,使得君王对她毫无猜忌。吴王正过着朝欢暮宴的日子,情意还没表达够呢,早已有敌人从江上打来。
注释:¹苎萝:西施出生地苎萝山。这里代指西施。²君怀:君心。³后庭:后宫。⁴恃宠:依仗宠爱。⁵嫌猜:猜忌。⁶早:早已。
捧心调态军前死,罗绮旋变尘埃。至今想,怨魂无主尚徘徊。夜夜姑苏城外,当时月,但空照荒台。
捧心¹调态²军前死,罗绮(qǐ)旋、变尘埃。至今想怨魂,无主尚徘徊。夜夜姑苏³城外,当时月,但空照荒台
译文:生病捧心的西施被处死在军前,华美的衣衫转眼间变成了尘埃。想来至今,她的冤魂还夜夜徘徊在姑苏城外,明月还是当时的明月,但如今只是空空照在荒凉的姑苏台上。
注释:¹捧心:西施生有心病,痛时捂着心口。²调态:作态。³姑苏:苏州,春秋吴国都城。⁴荒台:吴王夫差和西施曾经游玩过的姑苏台。

西shīsān--liǔyǒng

zhùluóyāoyànshìnánxiéshànmèiyuèjūn怀huáihòutíngshìchǒngjǐn使shǐjuéxiáncāi

zhèngnèncháohuānyànqíngwèizǎojiāngshàngbīngláipěngxīndiàotàijūnqiánluóxuánbiànchénāi

zhìjīnxiǎngyuànhúnzhǔshàngpáihuáichéngwàidāngshíyuèdànkōngzhàohuāngtái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译文:二月的湘江春水上涨水面辽阔,圆月高照和风拂面正是夜行的好时候。
注释:欸(ǎi)乃曲:即“山歌”或“船歌”的别称。欸乃,与“霭乃”、“嗳乃”同音同义,拔船的声音。一说是湖南、广西以及贵州三省交界广大地方山歌末尾时用高亢嗓音喊唱出来的一声号子。元结自注:“欸乃:棹舡之声。”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唱桡(ráo)¹欲过平阳²(shù)³,守吏(lì)相呼问姓名。
译文:当桨声伴着歌声的节拍,行驶近平阳戍时,突然传来高声喝问,打断了船歌:原来是戍守的官吏在喝问姓名。
注释:¹唱桡:高唱行船曲。桡:船桨。²平阳:地名。作者家居浯溪时写的《寒泉铭》中有“湘江西峰直平阳江口,有寒泉出自石穴”句子,从诗中意,平阳应是在浯溪附近,诗中有平阳“守吏相呼问姓名”句,这是否是指祁阳,还有待考证。³戍:戍卫的地方。

  这首诗写作者二月返道州的夜行中,平阳守吏盘问姓名的事。

  诗的前两句“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渲染出了一幅美丽怡人的湘江春夜图。从长沙还道州,本属逆水,又遇江水上涨,作者却说“宜夜行”。这样写,是正因为实际情况不便行舟,才需要努力和乐观的缘故。这两句将二月湘江之夜写得平和美好,“春水平”写出了江面的开阔,“和风”写出了春风的和煦,“满月”写出月色的明朗。诗句洋溢着乐观精神,深得民歌之神髓。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两句是诗人信手拈来一件行船途遇之事,做入诗中:当桨声伴着歌声的节拍,行驶近平阳戍(在衡阳以南)时,突然传来高声喝问,打断了船歌:原来是戍守的官吏在喝问姓名。如此美好、富于诗意的夜里,半路“杀”出一个“守吏”,大煞风景。本来应该听到月下惊鸟的啼鸣,远村的犬吠,那才有诗意。前人也一直是这样写的,但此诗一反前人老套,另辟新境。“守吏相呼问姓名”,这个平凡的细节散发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

  在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间,天下早不是“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那般太平了。元结做道州刺史便是在“州小经乱亡”(《舂陵行》)之后。春江月夜行船,遇到关卡和喝问,破坏了境界的和谐,正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其次,这一情节也写出了夜行船途中异样的感受。静夜里传来守吏的喝问,并不会使当时的行人意外和愕然,反倒有一种安全感。当船被发放通行,结束了一程,开始了新的一程,乘客与船夫都会有一种似忧如喜的感受。可见后两句不但意味丰富,而且新鲜。这才是元结此诗独到之处。

  这样的诗句是即兴式的,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但敢于把前所未有的情景入诗,却非有创新的勇气不可。和任何创造一样,诗永远需要新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32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晏子将使¹楚。楚王闻²之,谓王³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之,何以也?”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对身边近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楚国,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注释:¹使:出使。²闻:听说。³王谓:告诉,对......说。⁴左右:身边近臣。⁵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⁶方来:将要来。⁷欲:想要。⁸辱:羞辱。⁹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以:用。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左右对曰:“为¹其来也,臣请²(fù)一人,过王³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译文:身边的近臣回答说:“在他到来时,臣请求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说:‘这人是哪里人?’我们就回答说:‘这是齐国人。’大王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罪。’”
注释:¹为:表时间,在,当,于。²请:请求,请让我。³过王:经过,走过。⁴行:走。⁵何为:做什么。为:做。⁶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了……罪。⁷盗:偷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晏子至¹,楚王赐晏子酒。酒酣(hān)²,吏二缚一人诣(yì)³王,王曰:“缚者曷(hé)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译文: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赏赐给他酒喝。他们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谒见楚王。楚王说:“捆着的人是做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注释:¹至:到。²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酣,痛快。³诣:拜见,谒(yè)见。⁴缚:捆绑。⁵曷:同“何”,什么。⁶为:做。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¹²盗乎?”
译文: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注释:¹固:本来。²善:善于,擅长。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避席¹对曰:“婴闻之²,橘生淮(huái)南则³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¹⁰楚之水土使¹¹民善盗耶(yé)¹²?”
译文: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水土不同啊。现在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可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让人变得善于偷盗吗?”
注释:¹避席:离开座位。²之:代词,代指这样一件事。³则:就。⁴为:是。⁵为:成为,变成。⁶徒:只,独,仅仅。⁷其实:它们的果实。其,指橘和枳。实,果实。⁸然:如此,这样。⁹异:不同。¹⁰得无:莫非。¹¹使:让。¹²耶:语气词,相当于“吗”,“呢”。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xī)¹也,寡人反取病²焉。”
译文:楚王(尴尬地)笑着说:“圣人是不可随意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注释:¹熙:同“嬉”,戏弄。²病: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¹落尽子规²(tí),闻道龙标³过五溪
译文: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注释:¹杨花:柳絮。²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³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⁴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随君 一作:随风)
我寄愁心与¹明月,随君²直到夜郎(láng)³西。(随君 一作:随风)
译文: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注释:¹与:给。²随君:一作“随风”。³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去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人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86-287
2、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8-129

wénwángchānglíngzuǒqiānlóngbiāoyáoyǒu

bái tángdài 

yánghuāluòjìnguī wéndàolóngbiāoguò 
chóuxīnmíngyuè suíjūnzhídàoláng西  (suíjūnzuò suífēng )
画舸、荡桨,随浪前,隔岸虹。枯荷点断秋容。疑水仙游泳,向别浦相逢。鲛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转娇慵。
画舸(gě)¹、荡桨,随浪前,隔岸虹²。枯荷点断秋容。疑水仙³游泳,向荷浦相逢。鲛(jiāo)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转娇慵(yōng)
译文:划动船桨,华美的船随着波浪前进,对面岸边出现一道彩虹。荷花枯萎,秋意正浓。好像是水中仙子在游泳,又好像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轻薄的纱衣如同鲛丝吐雾,在轻轻飘拂出去又慢慢收回来,腰肢纤细柔软,显得柔弱慵懒。
注释:临江仙引:词牌名。双调七十四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¹画舸:华美的游船。²岸虹:或指虹形桥梁。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事志》:“陈希亮守宿,以汴桥坏,率尝损官舟害人,乃命法青州以作飞桥,至今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³水仙:传说中的水中神仙。唐司马承顺《天隐子·神解八》:“在水曰水仙,能变通之曰神仙。”王安石《小姑》:“初学水仙骑赤鲤,竟寻山鬼从文貍。”⁴鲛丝雾吐: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南海出鲛绡纱,泉室(即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此将鲛绡想象成薄雾般丝状物,为水仙增加了神秘色彩。
罗袜凌波成旧恨,有谁更赋惊鸿。想媚魂杳信,算密锁瑶宫。游人漫劳倦去,奈何不逐东风。
罗袜凌波¹成旧恨,有谁更赋惊鸿²。想媚魂香信³,算密锁瑶宫。游人漫劳倦去,奈何不逐东风
译文:昔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美已经不复存在,还有谁能赋写那“翩若惊鸿”。想那艳丽的洛神及曹植送给她的信物玉佩,还深锁于瑶宫里吧。游人徒然疲劳,为何不去追寻仙子的踪迹呢。
注释:¹罗袜凌波:用以形容女子步履轻盈飘逸。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²惊鸿:语出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³媚魂香信:摄人魂魄的女子的香笺。⁴瑶宫:传说中用美玉砌成的仙宫。《宋史·乐志十五》:“驾斑龙,忽催金母转仙杖,去瑶宫。”⁵逐东风:这里是追逐仙人之意。《楚辞·九歌·山鬼》:“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怆忘归。”

  柳永由秋日枯荷、荷塘彩虹,想起了曹植在《洛神赋》里所描写的荷花盛开的夏日荷塘里洛神宓妃戏水游泳,以及银河鹊桥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行动轻盈像飞鸟一样,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升起蒙蒙水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体态轻盈柔美像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像腾空嬉戏的游龙。这美轮美奂景致已成旧恨,赋写这景致的诗人已作古,只留下“媚魂香信”“密锁瑶宫”了。

  最后“漫劳倦”的词人发问道:“奈何不逐东风”?水仙已去,情景犹在,为何不像曹植那样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下的足迹呢?词人知道,《洛神赋》只不过是曹植所作的一场清梦,一种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词人之所以最后“质疑问难”,实质是词人的一种幻灭哀伤的徒然发泄与哀叹而已。

  划动船桨,高大的画船随着波浪似箭飞奔,隔岸荷塘上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枯荷占尽秋色。想起了曹植《洛神赋》中的“灼若芙蕖出渌波”句子来,好像水仙洛神宓妃在那夏日的荷塘里戏水游泳,又似牛郎织女相逢在银河的鹊桥之上。水仙轻薄如同鲛丝吐雾的上衣,在阵阵轻风中随风飘动,细腰无力更显得柔弱倦怠。

  眼前,在这满目枯荷的秋日的池塘里,那“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美轮美奂已成旧恨,赋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诗人已不复存在。料想艳丽的水仙洛神宓妃以及曹植赠与她的信物玉佩,还静默地深锁于瑶宫里吧。游人徒然疲劳,为何不像曹植那样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下的足迹呢?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临江仙引·画舸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