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之流几万里,骇若泻自天上来。
长河之流几万里,骇若泻自天上来。
奔湍冲山拔地走,直有到海无邪回。
奔湍冲山拔地走,直有到海无邪回。
人之所观乃流沬,犹以泪射忧天摧。
人之所观乃流沬,犹以泪射忧天摧。
想其根源发声势,如纵烈火烧千雷。
想其根源发声势,如纵烈火烧千雷。
古来走死万万脚,竟莫识自何来哉。
古来走死万万脚,竟莫识自何来哉。
我疑鸿荒混沌日,冲破天地之元胎。
我疑鸿荒混沌日,冲破天地之元胎。
夸娥摇头巨灵走,避不敢道曾疏开。
夸娥摇头巨灵走,避不敢道曾疏开。
锄耰之成乃畎浍,欲计议此诚可哈。
锄耰之成乃畎浍,欲计议此诚可哈。
长帆大舰不敢绝,尚恐飘去无垠涯。
长帆大舰不敢绝,尚恐飘去无垠涯。
愚儿脚惯踏潢潦,安敢逆此加泝洄。
愚儿脚惯踏潢潦,安敢逆此加泝洄。

zènghuángrèndào--wánglìng

zhǎngzhīliúwànhàiruòxiètiānshànglái

bēntuānchōngshānzǒuzhíyǒudàohǎixiéhuí

rénzhīsuǒguānnǎiliúmèiyóulèishèyōutiāncuī

xiǎnggēnyuánshēngshìzònglièhuǒshāoqiānléi

láizǒuwànwànjiǎojìngshíláizāi

鸿hónghuānghùndùnchōngtiānzhīyuántāi

kuāéyáotóulíngzǒugǎndàocéngshūkāi

chúyōuzhīchéngnǎiquǎnhuìchéng

zhǎngfānjiàngǎnjuéshàngkǒngpiāoyín

érjiǎoguànhuánglǎoāngǎnjiāhuí

王令

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4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
春近寒虽转¹,梅舒(shū)²雪尚飘。
译文:春天临近,寒冷的天气虽然转暖,梅花开放,雪花却还在飘洒。
注释:¹转:意谓转暖。²舒:开放。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xiāo)¹
译文:雪随着风一起零落,太阳照着,却并不一起融化。
注释:¹销:消失、融化。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
叶开随足影¹,花多助重条²
译文:枝叶招展,梅影更多更密,花儿许多,梅枝显得更重。
注释:¹足影:梅影更多更密。²重条:梅枝显得更重。
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
今来渐异(yì)¹,向晚²³胜朝
译文:现在渐渐与昨日不同,时间临近傍晚分明胜于早晨。
注释:¹异昨:与昨日不同。²向晚:时间临近傍晚。³判:分明。⁴胜朝:胜于早晨。

  自古诗人酷爱梅花,自然是为了其高风幽韵所沉醉。但更为诗人所倾倒的,则是梅花凌霜傲雪的高洁品格。阴铿的这首诗,就歌咏了梅花迎寒风、傲飞雪的姿态。

  开头两句直接入题,描写出梅花凌霜傲雪的自然属性。“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春天虽将迫近,严冬的寒气尚存,雪花仍在飘舞,这时梅花早已盛开,可谓是“冰雪独相宜”。这里,诗人赞美了梅花不怕雪霜侵,“万花敢向雪中开”的无畏品格。可以想见,那一树树傲然开放的梅花,或红或白,或粉或黄,在漫天飞雪的映衬下,色彩会是多么分明。这梅花,充满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望此景象,作者顿生敬意,也无怪历代诗人和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赞美它那“凌寒独自开”的大无畏的精神;或赞美它“畏落众花后”的积极进取精神;或赞美它那“凌厉冰霜节愈坚”的高洁品格。

  三、四两句,诗人是在写雪,也是在写梅:“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春天风大,被刮落的梅花风着春雪在春风中飞舞,景象真是美妙极了。或是白梅,那飘落之花与雪花齐风飞舞,难以辨认,真是“开时似雪,谢时似雪”;或是红梅,那鲜红的花瓣与如玉的雪花交相飘洒,红白分明的色彩,奇妙变幻的景象,怎不令人陶醉。这与宋代诗人韩元吉所写的“不风群艳竞芬芳,独自施朱对雪霜”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天晴日朗,在瘦枝上的残雪融化了,而留在枝头上依然微笑的梅花显得更加清幽、雅逸,真是别有一番神韵。观赏此花,自然心旷神怡。

  五、六两句,则分别写梅之花、叶情状。“叶开风足影”形容梅放叶的时间。梅先花后叶,当花儿凋谢之时,叶子才逐渐长出,这是仍是暮春之时,“风足影”用词极为巧妙,“花多助重条”一句,形容梅开花之多。梅瘦枝疏斜,然而却繁花满缀。这一句写得极为逼真。

  最后两句则形容梅花多变,不断给人以新貌。“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一树树梅花,今天所见和昨天所见有异,早上与晚上有别,描写出梅花由花苞逐渐开到完全开放的不断变化。“向晚判胜朝”言其梅花越开越美,不断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这首小诗,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又有清新明快之感。状物写景都很细腻,以梅花傲雪开放到风风与雪飘落,以及花落放叶之状、花儿多变等都写到了,让作者观赏到了雪里梅花的千姿百态,创造了美的意境,留下的是不尽的想象和美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1-2

xuěméihuāshī--yīnkēng

chūnjìnhánsuīzhuǎnméishūxuěshàngpiāo

cóngfēngháigòngluòzhàoxiāo

kāisuíyǐnghuāduōzhùzhòngtiáo

jīnláijiànzuóxiàngwǎnpànshèngcháo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越女¹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²,暗露双金钏(chuàn)³。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译文:秋水湖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正在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现。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
注释:¹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²轻罗:质地轻软而薄的丝织品。³钏: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xī)(chì)¹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²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译文:鸂鶒滩头临近傍晚风浪越来越急,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注释:¹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²归棹:归船。棹:船桨。

  此词以通俗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情景。境界迷离惝恍,启人遐想,曲终而味永,正是这首词的妙处。

  起首三句即点明人物身份和活动环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美丽的荷塘里,用灵巧的双手采撷莲花。

  她们的衣着颇与文献记载相符——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六《乐考》云:宋时教坊有采莲舞队,舞女们均“衣红罗生色绰子(套衫),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这里词人只是抓住舞女服饰的一部分,便把她们的绰约丰姿、婀娜舞态勾勒出来,笔法至为简练。“暗露双金钏”一句写得更好,富有一种含蓄的美、朦胧的美。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闪闪烁烁,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显露出来,即毫无意味了。

  以下两句分别写采莲姑娘的动作和表情,在明白晓畅的语言中蕴藏着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语浅意深,以俗为雅。以荷花比女子,在唐宋词中屡见不鲜。李珣《临江仙》云:“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陈师道《菩萨蛮》云:“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开。”但它们都离开了荷塘的特定环境,没有具体的形象作为陪衬,而且格调不高。这里的“照影摘花花似暗”,俗中见雅,形象逼真。它的精神实质是较高雅的,可以娱悦和陶冶人们的性情。就意义来讲,这句话写的是采莲女子先是临水照影,接着伸手采莲,然后感到花如人暗,不忍去摘。由于层次多,动作性也很强,故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内在感情。

  “芳心只共丝争乱”一句,便是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芳心,是形容姑娘们美好的心灵。“丝”字指采摘莲花拗断莲梗时从断口中拉出来的丝,即温庭筠《达摩支曲》所云“拗莲作寸丝难绝”的丝。随事生发,信手拈来,以此丝之乱拟彼心之乱,构想绝妙。

  下片采莲船在风浪中颠簸、挣扎,有的竟被风浪冲散,似乎只剩下一个采莲姑娘。“鸂鶒滩头风浪晚”七个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接着词笔转而写采莲姑娘寻找失散的伙伴。“露重烟轻”,是具体地描绘暮色。此时天幕渐渐暗下来,暮色苍茫,能见度极低,也许失散的伙伴相去不远,但采莲姑娘却找不到她们。其焦急之情,仓皇之状,令人可以想见。

  根据“隐隐歌声归棹远 ”一句来看,她们已快乐地回家,当然是找到了;而“离愁引著江南岸”,则似若有所失,又像是没有找到。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diéliànhuā··yuècǎiliánqiūshuǐpàn--ōuyángxiū

yuècǎiliánqiūshuǐpànzhǎixiùqīngluóànshuāngjīnchuànzhàoyǐngzhāihuāhuāshìmiànfāngxīnzhǐgòngzhēngluàn

chìtāntóufēnglàngwǎnzhòngyānqīngjiànláishíbànyǐnyǐnshēngguīzhàoyuǎnchóuyǐnzhejiāngnánàn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河汉¹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译文: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
注释:¹河汉:这里指银河。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译文:银河与北斗星都是在无知无情的空自流转,又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译文: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译文: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夜夜曲》,乐府杂曲歌辞的一种,它的创始人便是沈约。《乐府解题》云:“《夜夜曲》,伤独处也。”沈作有二首,皆写同样的主题。此为第一首,写空房独处的凄凉况味尤为具体而细致。

  此诗共八句,可分前后两段,段各四句。每段开头二句均用对偶,结尾二句以白描手法抒写思妇惆怅自怜的内心感情。从前段到后段,思妇的感情有发展,有变化,直至结尾,形成一个高潮。

  诗歌的开头两句借银河和北斗方位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写思妇长夜不眠,观看天空景象。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交错使用了“纵”、“横”、“直”三个动词,忽纵忽横忽直,使人仿佛看到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的情景。诗中虽未直截写人,而人物的神情自可令人想见。古诗中用星辰位置的变易反衬思妇感情的愁苦,例子甚多。如《古诗十九首》云:“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又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前人皆以为本之于《诗经·小雅·大东》,如《文选》李善注“河汉女”云:“《毛诗》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毛苌曰:‘河汉,天河也。’”观沈约此诗,当系近承《古诗十九首》,远绍《诗经》之《大东》,当然在具体描写上也有所不同。它开头二句说银河由纵到横,北斗由横到直,通过写景显示了时间的迁延。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便是斗转星移,时间已过了很长。在此漫漫长夜,思妇耿耿不寐,心中必有所想,于是诗人借她的口吻说道:“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星汉本为无知无情之客体,怨它何来?这种写法便是古人所常说的“无理而妙”。仿佛在说:银河啊,你空自流转;北斗星啊,你徒然横斜,你们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接下去二句写思妇因星汉移动、时光流逝而起的惆怅心情。“星汉”句总括上文又作一顿挫,着一“空”字,似乎把前面铺排的两句一下子推倒,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宁知”句把思妇胸中的一股怨气,喷薄而出,着一“宁”字,与前面的“空”字紧相呼应,把人物的感情引向内心深处。二句全系脱口而出,声情毕肖,确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如果说前半段以天空之景烘托思妇孤栖之苦,那么后半段则转而以室内之景映衬人物独处无聊的心态。诗人的笔锋由夜空转入闺房。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那暗淡的灯光,正象征着思妇的情怀。她孤独难耐,于是不管天寒地冻,踏起织机,织起布来。在这里,诗人没有照搬《诗经》与古诗,光写天上织女,而是将天上移到人间,写思妇亲理寒机。因此使人读来,更富有现实感。从对偶方面讲,这一联比前一联更为精当。因为前一联并列两件性质相近的事物,其弊如后人评价近体诗时所说的“合掌”。而这一联则意不相重,且层层推进,前句说灯不明,是在深夜;后句说晓犹织,则已到天亮了。从深夜到天明,思妇由独守孤灯到亲理寒机,层次鲜明,动作清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她的孤独之感。

  结尾二句,承上文而来。思妇彻夜未眠,所忆之人缥缈无踪,眼望孤灯,手理寒机,心中分外凄苦,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哭了。尽管泪流不已,也没有人同情她,她不能向人诉说单身独处的苦闷。她只有哀哀自伤,徒然叹息。结句“鸡鸣”二字,紧扣上句的“晓”字,而“徒”字又与前段的“空”字遥相照映。此刻女主人翁的孤独之感已达到了顶点,天上的星汉也好,自己的忆念与叹息也好,一切的一切,都是空幻而徒然的。她只有默默地流泪,独自咀嚼着悲伤。听到鸡叫的声音,她不由发出长长的叹息。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994-995页

--shěnyuē

hànzòngqiěhéngběidòuhéngzhí

xīnghànkōngníngzhīxīnyǒu

dēngàimínghánxiǎoyóuzhī

línglèixiàngshuídàomíngtàn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问君¹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²。杨柳乍(zhà)如丝³,故园春尽时。
译文:试问我为何轻易地离别?一年能有几次圆月。北国的杨柳刚刚如长丝,家园已是三圆过尽时。
注释:¹问君:词人自问。²一年能几团圆月:指自己与家人一年能团聚多久。³乍如丝:指刚刚吐出新绿时。⁴故园:指词人家所在的北京。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春归¹归不得,两桨松花²隔。旧事逐寒潮,啼(tí)(juān)³恨未消。
译文:圆天归去我却不能归,行船松花江被江阻隔。往事悠悠像寒冷的江潮,裹啼的杜鹃怨恨未消。
注释:¹春归:乘春而归家。²松花:松花江。³啼鹃:鹃,杜鹃,传说杜鹃啼叫声为“不如归去”。

  上阕由问句起:“问君何事轻离别”,这句是词人故意模拟妻子口吻质问自己:你为何轻视离别?表面上是妻子恼我,骨子里是我谅妻子,笔致深情而委婉。接以“一年能几团圆月”句,其怅叹离多会少之情已见。词人并不是“轻离别”,只是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随扈出行,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二句出之以景语,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乍如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地的季节在仲春,那么此时“故园”也就春意阑珊了。

  下阕明确点出“归不得”的缘由,即扈驾从巡,身不由己。“春归归不得”一句上承“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言春尽而不能归的怅惘心情。“两桨松花隔”,南朝民歌《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词人反其意而用之,说是因为被松花江阻隔,不能回去。表面是怨江,实际上是怨侍卫之差事阻其归家与妻子相聚。结篇二句是此时心态的描写,即追思往事,令人心寒,犹如眼前松花江水的寒潮起伏,不能平静。

  全词话语直致,但内容曲折,首句的拟言和结句的用典都为本词增加深沉宛转之情,深婉感人。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子艮.纳兰词 前碎一地的残香与叹息:万卷出版公司,2012.07:100-101页

mán··wènjūnshìqīngbié--lánxìng

wènjūnshìqīngbiéniánnéngtuányuányuèyángliǔzhàyuánchūnjǐnshí

chūnguīguīliǎngjiǎngsōnghuājiùshìzhúháncháojuānhènwèixiāo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niǎo)¹,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吾。功成者去,觉团扇²、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yǔ)³都无。
译文:秋风亭上的秋风姗姗吹过,拂拭着我的脸;记得它去年曾到过我的家。我抬头观望,这里的山河与我家里的山河形状虽然不一样,但人物风情却很相似。功成的人走了,我觉得到了秋天气候变冷,团扇也被人抛弃了。斜阳与过去一样,秋风是吹不断的;野外一片茫茫,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功绩和遗迹一点也没有了。
注释:¹袅袅:微风吹拂。²团扇:圆形的扇子。³禹迹: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
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蓴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千古茂陵词¹在,甚²风流³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蓴(chún)(lú)¹⁰。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¹¹
译文:一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写的《秋风辞》,真是好的诗章,美妙的词句,可以称得上千古绝唱,到现在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我没办法完成自己的功业,纵然有比拟司马相如的词句又有什么用呢?现在树叶落了,江水冷了,向北方望去,一片茫茫,真叫我感到忧愁。朋友来信:“催我赶快回家,不要迟延,现在正是吃蒪羹鲈鱼美味的时候。”有谁会想到我,在这个秋夜凄凉的时候,独对孤灯,正在研读太史公写的《史记》呢?
注释:¹茂陵词:指汉武帝的《秋风辞》。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里指汉武帝刘彻。²甚:真。³风流:文采美,韵味浓。⁴解拟:能比拟。⁵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⁶眇眇:远望貌。⁷愁余:使我愁苦。⁸书报:来信说。⁹因循:拖延,延误。¹⁰蓴鲈:咏思乡之情、归隐之志。¹¹史公书:即司马迁的《史记》。

  起句化用《九歌·湘君》“袅袅兮秋风”句。“山河举目虽异”二句,是用《世说新语·言语》中典故。东晋时南渡士大夫常到新亭聚游饮宴,周侯中坐而叹,说:“风景不吾,正自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作者登秋风亭时与东晋士大夫有同感,看到风景依旧,山河破碎,西风苍凉,因而无限感慨。以下“功成者去”二句也连用典。《战国策·秦策》:“蔡泽谓应侯日:‘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团扇”句出自《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二句作者借以对宋廷排挤抗金爱国将领的作法表示不满。接下去作者看到,秋风中夕阳西下,可是当年大禹治水的遗迹已茫茫不见,无处寻觅了。据《史记·夏本纪》载,舜、禹时,洪水滔天,大禹与众决九川而致四海,天下为治,大禹即帝位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崩,至今绍兴会稽山有禹陵、禹庙。明末陈子龙曾有诗句:“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钱塘东望有感》)思念大禹的功迹,哀叹明之将亡。辛弃疾言外之意也是追忆大禹拯救陆沉的勋业,慨叹南宋无英雄人物能力挽狂澜。

  下片依然在怀古,又提及历史上一位英雄君主。汉武帝巡行河东时作有《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辛弃疾在秋风亭上联想《秋风辞》,不仅只是节令上的偶合。他借以缅怀汉武帝为抗击匈奴、强盛帝国所作的杰出功绩。这三句表面是说,汉武帝传颂千古的风流辞章,足可以与司马相如的辞赋媲美。这里似是赞扬汉武的文采,实是歌颂他的武略,暗指宋廷的懦弱无能。以下亦用《九歌》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嫡娟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用此怅望江南半壁河山,缅怀大禹、汉武帝,情绪依然十分愤慨。以下句意一转,说:朋友们来信劝告我,不要留恋官场而忘记归隐。“莼鲈”用东晋张翰因秋风起思归故乡的典故,这里以友人来信的口气说出,还是弃官退隐吧。这是作者回顾历史以后,面对冷酷的现实所产生的心理矛盾。结尾却并不回答朋友,只是说:谁曾想到在这清凉的秋夜,我正挑灯攻读太史公书。《史记》其中一系列爱国英雄的纪传,如廉颇、李广等,效命疆场、威震敌胆且晚年倍受压抑,悲愤壮烈,曾深深激动辛弃疾夜读之心。这时辛弃疾64岁,其老骥伏枥之志不衰。

  词中运用典故描绘秋天景象,并表现了怀念北方的爱国思想和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悲凉情绪。篇末通过对友人的答话,表现自己不甘心于长期退隐,而积极关心政治,准备有所作为。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539-541
2、 陈晋.毛泽东阅读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68-269

hàngōngchūn··huìqiūfēngtíngguān--xīn

tíngshàngqiūfēngniánniǎoniǎocéngdàoshānsuīfēngjǐngfēishūgōngchéngzhějuétuánshàn便biànrénshūchuīduànxiéyángjiùmángmángdōu

qiānmàolíngzàishénfēngliúzhāngjiěxiāngzhǐjīnluòjiānglěngmiǎomiǎochóurénshūbàoyīnxúnwàngquèchúnshuíniànxīnliángdēnghuǒbiāntàishǐgōngsh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