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风薄朝阳,方舟住溪侧。舟中有归人,怅然起忧色。
阴风薄朝阳,方舟住溪侧。舟中有归人,怅然起忧色。
长歌巷伯章,闻者重悽恻。信知青云子,永怀在君德。
长歌巷伯章,闻者重悽恻。信知青云子,永怀在君德。

shídēngshūwānzhōuzhōngzuò--fányíng

yīnfēngbáocháoyángfāngzhōuzhùzhōuzhōngyǒuguīrénchàngrányōu

zhǎngxiàngzhāngwénzhězhòngxìnzhīqīngyúnziyǒng怀huáizàijūn

樊莹

樊莹

(1434—1508)明浙江常山人,字廷璧。天顺八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出知松江府。改革粮运、赋役等法,以苏民困。弘治初,升河南按察使,清田赋积弊。迁应天府尹。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攻讦,莹发其伤孝陵山脉事,琮乃下狱、充净军。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武宗初致仕。旋为刘瑾陷害,削籍罚米,贫困而卒。瑾败,追复官职。 ▶ 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呜呼¹吾母,遽(jù)²而死。
译文:我深切哀悼我的母亲,她突然之间就过世了。
注释:¹呜呼:叹词,表悲痛。²遽然:急速匆忙。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译文:她享年五十三岁,曾生下过七个子女。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译文:七子中只剩下三个,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译文:<span style="color:#996633;">生余的未能养育成活,他们是两个女儿两个男儿。
注释:<span style="color:#996633;">其余的未能养育成活,他们是两个女儿两个男儿。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译文:养育我们三个兄弟,母亲真是历经艰辛。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译文:身体受到损害与磨难,并因此染上疾病。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译文:母亲此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全部是一部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¹
译文:我也不忍全都写出来,只待我慢慢和缓地吐露。
注释:¹温吐:回想倾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译文:今天我要说的,只有两个方面。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¹
译文:一个是她盛大的德性,一个是她的隐痛或抱恨。
注释:¹恨偏:愤恨不平。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译文:我母亲的高尚风格,首先予以推举的是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¹
译文:无论远近亲疏之人,她全都庇养照料。
注释:¹覆载:天覆地载,言其多之意。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kǎi)(cè)¹慈祥,感动庶汇²
译文:她慈祥而富于同情心,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注释:¹恺恻:平易诚恳。²庶汇:众人汇集。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译文:她的关爱所到之处,生本质就是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译文:她从不说谎话,也不存有半点欺人之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译文:她天性严洁端正,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手泽¹所经,皆有条理。
译文:她生前亲手操办的事情,全部有条有理。
注释:¹手泽:手勤润泽,亲手操持。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头脑精密,劈(pī)理分情¹
译文:她头脑精确缜密,能够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注释:¹劈理分情: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¹
译文:做事也没有什么失算了的,任何事她都能明察秋毫。
注释:¹物无遁形:凡物皆能见,是说看问题全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¹
译文:她清洁干净的风尚,传遍了亲戚邻里。
注释:¹戚里:亲戚邻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译文:她一尘不染,外表与内心始终如一。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五德¹(luò)²,乃其大端³
译文:她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这是做人的大节。
注释:¹五德: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为人的五种品德。²荦荦:明显。³乃其大端:就其大的方面来看。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¹
译文:整个看她的人格,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注释:¹如在上焉: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¹
译文:她隐痛抱恨的地方,就是处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最后。
注释:¹三纲之末: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之末指封建礼教的末期。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译文:有志向未能舒展,有希求未能获得。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译文:母亲精神上的痛苦,以这点最为突出。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译文:这究竟怪天呢还是怪人?悲痛得连大地也塌陷了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译文:生次她抱憾的是儿女们,要把他们养育成人。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译文:兄弟三人就像还未成熟的果实,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间。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译文:她在病中拉着亲人的手,内心酸楚愁肠百结。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¹
译文:她呼唤着儿子们,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注释:¹各务为良: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译文:然后母亲所关怀的,就是至爱亲朋们。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译文:有的是平时给您恩惠的,有的是多为您劳苦的。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¹
译文:无论大小亲朋远友,都等待送物报答。
注释:¹赍:给物给人。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总兹¹所述,盛德所辉。
译文:总结这一切叙述,都是大德所放出的光辉。
注释:¹总兹:总起这些。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必秉悃(kǔn)(chén)¹,则效不违。
译文:我会禀受母亲的诚恳热情,效法她而不违背她。
注释:¹悃忱:诚恳热情。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译文:至于母亲的遗憾,必补上遗憾之处。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译文:想到您在这里,您就在这里,我们的心离不开您。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译文:母亲的养育之恩,如同春日的朝晖与云霞。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译文:何时才能回报母亲呢?要像精卫鸟衔着石子想填平大海一样,矢志不移。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译文:悲哉我的母亲,母亲终究不会死的。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躯壳虽隳(huī)¹,灵则万古。
译文:躯体虽然毁灭,灵魂却万古常青。
注释:¹隳:毁坏。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译文:只要我活着一天,那么每一天都会报母亲之恩。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译文:只要我活着一天,都将陪伴在母亲身旁。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译文:今日说得太长了,生实时间却很短暂。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惟挈(qiè)¹大端,置其粗浅。
译文:因此这篇祭文只能提纲挈领,就主要方面简单陈述母亲的事迹。
注释:¹惟挈:只提着。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此时家奠¹,尽此一觞(shāng)²
译文:此时在家中祭奠,就聊敬你一杯酒吧。
注释:¹家奠:家中用酒食祭祀死者。²觞:古代喝酒的酒具。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译文:以后对母亲的陈述,将随着日月增长而增长。
尚飨!
尚飨¹
译文:请您享用酒食。
注释:¹尚飨:请您享用酒食。

  “祭文”就是祭奠亲人和好友而写的押韵的文辞。明代徐师曾在《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采用四言韵语,可说是一首四言诗。它重在叙事和抒情,歌颂了母亲的盛德和养育之恩,表达了自己对母亲逝世的无限悲痛之情。

  全文分五层来表述:

  第一层“呜呼吾母”至“待徐温吐”写母亲的早逝和辛劳养育子女,以致积劳遭疾。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先说母亲生有七子,仅存活三人,辛劳一生,如今匆匆而逝,仅享年五十三岁。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因患淋巴腺炎去世。此前两月,毛泽东还领母亲在长沙医院治疗,并扶母亲去照相馆同他们兄弟三人一起合影留念。不料母亲到家不久便去世,这怎不引起他的无限悲痛呢?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次写母亲的养育之恩。为了养育我们兄弟三人,备尝辛苦。摧磨劳累,以致得病。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再写对母亲的思念。母亲一生中历事千万,全是伤心之事。现在,我再也写不下去了,只有等待以后慢慢回忆倾吐。

  第二层“今则欲言”至“倾地一角”,追述母亲的“盛德”和“恨偏”。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提出追述之纲:现在要说的只就两点,一是母亲高尚的品德,一是她怨恨不平之事。接着,从“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到“合其人格,如在上焉”。集中再现母亲的“盛德”。表现在:她有博爱的胸怀,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她平易慈祥,感动了众人。她普施爱心,完全是出于真诚。她不说假话,更不存欺人之心。她正直谨慎,一点也不作假。她细心,经她手做之事,皆有条理。她头脑精密,“理”(智)“情”(感)分得很清。她计划周密,事无遗漏,观察事物也绝无不见之处。她爱洁净的习惯,传遍了亲戚乡里。她一尘不染,身心表里如一。仁、义、礼、智、信的“五德”规范,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这些美德完全合乎母亲的人格,好像是上天赋予她的一样。毛泽东从博爱、真诚、整饬、洁净、“五德”等方面写出了母亲的高尚与伟大。再写母亲的“恨偏”。“恨偏”者,遗憾之事也。母亲之遗憾是什么呢?

  诗人写道:“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这就是说,母亲怨恨不平之事是封建礼教末期,妇女仍受多重压迫,有志不能施展,有追求不能实现。这就是母亲最大的精神痛苦。这是天意吗?人愿吗?好像“倾地一角”,无法填平!这里,诗人从母亲的角度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第三层“次则儿辈”至“均待报赍”,写母亲对儿辈的关心及临终时的遗嘱。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是说我们弟兄三人虽已活命下来,但像没有成熟的果子,处在青黄之间。因此,母亲病时放心不下,总是“揽手”,拉着我们的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这是临终的遗嘱,一是希望儿辈“各自为良”,成为有用之才。二是对平素有恩于我们的或为我们帮过忙出过力的亲戚朋友,无论大小远近亲疏,都希望儿子为母报答他们。再次实现母亲的贤良美德。

  第四层“总兹所述”至“精禽大海”,写儿辈一定学习母亲的“盛德”,牢记母亲的“遗恨”,报答那些恩人。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心秉悃忱,则”效不违。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总之,上述这些都是母亲美德放出的光辉。我们一定秉承母亲的诚恳热情,学习母亲的美德,决不违背。至于母亲的遗恨,我们一定为您弥补上。母亲,我们一想到您,您就仿佛出现在眼前。这种思念之心将永远不灭。您养育我们的大恩,如同春阳和晨雾,我们何时才能报答完呢?我们一定像精卫鸟衔石填海一样,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念母报母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层写母亲虽死犹生以及对母亲的悼念。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月俱长。尚飨!”唉,母亲的身躯虽然毁坏了,但她的美德却传万古,虽死犹生。我们有生之日,都是报答和陪伴母亲之时。现在话说长了,而时间又显得过于短暂。我只有把母亲的主要事迹写出,其余事迹只好留存在我们心里。此刻正进行家奠,请母亲喝下这杯酒。我们以后还会像太阳那样长久地有许多话向您陈说,表达对母亲的永远思念。母亲,享用酒食吧!悼亡深情,感人肺腑。

  这篇《祭母文》以恳挚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追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和美德,表达了一个儿子爱母、念母、思母、报母的一腔挚情,具有撼人心魄之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麓山子.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10月

yánshī ·wé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ránér 
shòu寿shísān shēngyǒu 
sān dōngmíntán 
 èrèrnán 
xiōng jiānxīnbèi 
cuīzhézuò yīngòu 
zhōngjiānwànwàn jiēshāngxīnshǐ 
rěnshū dàiwēn 
jīnyán zhǐyǒuliǎngduān 
shèng hènpiān 
gāofēng shǒutuīài 
yuǎnjìnqīnshū jiēzài 
kǎixiáng gǎndòngshùhuì 
àisuǒ yuǎnběnzhēnchéng 
zuòkuángyán cúnxīn 
zhěngchìchéngxìng guǐ 
shǒusuǒjīng jiēyǒutiáo 
tóunǎojīng fēnqíng 
shìsuàn dùnxíng 
jiéjìngzhīfēng chuánbiàn 
rǎnchén shēnxīnbiǎo 
luòluò nǎiduān 
rén zàishàngyān 
hènpiānsuǒzài sāngāngzhī 
yǒuzhìwèishēn yǒuqiúhuò 
jīngshéntòng wèizhuó 
tiānrén qīngjiǎo 
érbèi zhīchéngháng 
guǒwèishú jièzàiqīnghuáng 
bìngshílǎnshǒu suānxīnjiécháng 
dànérbèi wèiliáng 
yòusuǒhuái怀 hǎoqīnzhìài 
huòshǔēn huòduōláocuì 
xiǎoqīnshū jūndàibào 
zǒngsuǒshù shèngsuǒhuī 
bǐngkǔnchén xiàowéi 
zhìsuǒhèn quē 
niànzài xīnyuè 
yǎngshēnēn chūnhuīzhāoǎi 
bàozhīshí jīngqínhǎi 
 zhōngwèi 
suīhuī língwàn 
yǒushēng jiēbàoēnshí 
yǒushēng jiēbànqīnshí 
jīnyáncháng shíduǎn 
wéiqièduān zhìqiǎn 
shíjiādiàn jìnshāng 
hòuyǒuyánchén cháng 
shàngxiǎng 
 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药炉初沸短檠(qíng)¹青,无那残香半药恼多情。
译文:黄昏时分又听到城头传来号角声,病中的我勉强坐起,心情不佳。药刚刚煮沸,灯烛发出青色的光焰,快要烧尽的熏香散发半缕青烟,又勾起无限伤感。
注释:¹短檠:短柄之灯。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¹。一声弹指²泪如丝,央及³东风休遣(qiǎn)玉人知。
译文:自古以来多情者总是多病,我照着镜子,叹惜自己憔悴不堪的容颜。读一句你的《弹指词》,泪水突然滑落,拜托东风不要把我在病中对你的思念诉与你知道。
注释:¹“清镜”句:谓揽镜自照,看到那清瘦的形影着实令人怜惜。清镜,即明镜。 清影,清瘦之形影。²弹指,此指顾贞观之《弹指词》。³央及:恳请、请求。⁴玉人:对所爱者的爱称。

  纳兰的词,总是让人感觉缱绻幽情,该词自然也不例外。全词辞藻优雅,言浅意深,可谓是直抒胸臆的佳作。

  一开篇,作者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黄昏时分,城头号角响起,词人身患疾病,心情异常低落。接着纳兰向我们交代了此时他正在做什么, “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那么,纳兰到底是因何而生病呢?他在下片给出了答案: “多情自古原多病。”患病之人一般都会自怜自伤,纳兰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是独自病在异乡,没有亲人的悉心照料,没有朋友的嘘寒问暖,所以他只能无奈地揽镜自照,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己日渐消瘦的容貌。

  词的结尾两句似乎很好理解, “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病中的纳兰触景伤情,以至于轻轻弹一下手指,就伤心得泪下如丝,但是他又不想让想念之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后徒增伤心,于是央求东风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这里的“弹指”指代别的是纳兰好友顾贞观的词集《弹指集》。那尾句中的“玉人”又如何解释呢?从通常意义上理解,它当然是指美丽洁白的女子。另外,它也会被用来指代风流俊美的才郎,由此看来,纳兰以玉人来称呼顾贞观,也就变得合情合理。

  全词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充分体现了纳兰词“率直性灵”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家庭书架 纳兰词:南海出版公司,2013.10:第195页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不向长安路¹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²。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译文:不在往临安的路上奔波,却多次往来于山寺以致它都厌于逢迎我了。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生活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一生。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等,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¹长安路:喻指仕途。长安,借指南宋京城临安。²厌逢迎:往来山寺次数太多,令山寺为之讨厌。此为调侃之语。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宁作我¹,岂其卿(qīng)²。人间走遍却归耕(gēng)。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译文:我宁可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也不趋炎附势猎取功名。走遍人间,过了大半生还是走上了归耕一途。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鸟是我的好弟兄。
注释:¹宁作我:指宁愿保持自我独立的人格,只做我自己。²岂其卿:意思是何必趋炎附势猎取功名。

  这是一首宣泄厌弃官场、决意归隐的词章。按理说四十多岁正是人生建功立业之心最盛,最能奋发作为之时,然而词的开首两句却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这两句应题,大意是说,他已经不再心向国都,不再在意天下国家之事了,只流连于博山寺和它周围的山水,使得它都厌于逢迎我了。辛弃疾显然不是果真作如此想的。他不会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把北复中原的大志抛诸脑后。下边“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两句,典出《庄子》,貌似超脱,要安于归隐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事实上,上片四句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材不材”,强调的是才。词人文武全才,不论在抗金战场,还是在文苑词坛,都如虎挪狮拏,龙腾象踏,但这样一位高才,却长期被废置闲居,报国无门。在这首词中,他字面上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只是不易察觉罢了。

  下片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表现宁学躬耕者不屈其志而得真名的精神。过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声名。下一句说人生历尽世事,到头来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词人南归以来,一直在地方官的任上转徙不停,一个“却”字,实又流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许也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畏。松竹真朋友,花鸟好弟兄,只有他们不会让辛弃疾伤心失望。篇末承转,说明人世无君子可处,只好与松竹花鸟为友,无奈兼以自我开脱。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50-52
2、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470-471

zhètiān ·shānzuò

xīn sòngdài 

xiàngchángānshàngxíng quèjiàoshānyànféngyíng wèiwèichùqiú cáicáijiānguòshēng 
nìngzuò qīng rénjiānzǒubiànquèguīgēng sōngzhúzhēnpéngyǒu shānniǎoshānhuāhǎoxiōng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mò)¹²荒甸(diàn)³,登高览旧都
译文:喂饱马儿来到城郊野外,登上高处眺望古城襄阳。
注释:¹秣马:喂马,放马。²临:临近。这里是来到之意。³荒甸:郊远。⁴旧都:指古襄阳城。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犹悲堕(duò)泪碣(jié)¹,尚想卧龙图²
译文:仍因堕泪碑而感到悲伤,又想起孔明的宏伟政纲。
注释:¹堕泪碣;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这里即指碑)。²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应专指《隆中对》。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城邑(yì)遥分楚¹,山川半入吴。
译文:城邑从这里远分为楚国,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
注释:¹“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故云“城邑遥分楚。”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¹
译文:丘陵在平原上陡然显现,圣人贤人几乎凋亡一空。
注释:¹“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于平原;而圣贤该有多少已经谢世,二无继起者。慨叹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代谢。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¹
译文: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渡口亭楼在晚气中孤耸。
注释:¹“野树”二句: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谁知万里客¹,怀古正踌(chóu)(chú)²
译文:有谁知道我这万里行客,缅怀古昔正在犹疑彷徨。
注释:¹万里客:离家远行的游子,指作者自己。²踌蹰:忧愁徘徊的样子。

  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陈子昂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古诗。

  开头二句说“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赤壁之战,奠定鼎足之势,功盖三分,名成八阵,登临岘山,俯见襄樊,不能不缅怀以南阳布衣而名垂环宇的诸葛武侯。

  “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

  以下接诸葛功业回顾三国时代,古之楚地,魏、蜀、吴,各个分据;汉水入江处在夏口,夏口城为孙权所筑。《尚书禹贡》谓:“汉水南至大别入江。”大别山,《元和志》谓指汉阳县东北之鲁山,“南枕蜀江,北带汉水”,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遥”既表现楚地辽阔,又表现事已久远,兼指时空。“山川”句,诗人于岘山之上,思绪万千,见汉水曲流岘山之东,而想到滔滔东去的景象。

  三、四句诗人怀想羊祜、诸葛,五、六两句则转谈三国事,并非仅就山川而言,其间包涵了“人谋胜天险”的寓意。羊祜献平吴之策,晋灭东吴诸葛用联吴之策,以抗曹魏;刘备因意气用事,败于夷陵;孙皓以残暴多疑,终致亡国。面对四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诗人不禁发出慨叹。

  岘山之南,有后汉襄阳侯习郁故居。习郁在此引水作养鱼池,筑以高堤,间种楸、竹。秋来,楸丝垂垂,修竹亭亭,景致怡人。晋朝时的征南将军山简,都督荆、湘、交、广四州,镇守于襄阳,每过习郁园池,必痛饮至大醉方归。常说:“此我高阳池。”

  刘景升治襄阳时,筑景升台,常登层台之上歌《野鹰来》曲,死后,葬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杜甫十三世祖、镇南大将军,杜预,字元凯,曾在襄阳兴水利,百姓称之为“杜父”。元凯作两碑,一碑沉万山山下潭水中;另一沉岘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业。元凯沉碑时说:“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陈子在此即借杜元凯沉碑事,并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后,深谷突起为丘陵,亦是徒然。空有丘陵出,无数英雄豪杰、古圣先贤,都已经凋零作古了。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沔水经过习郁的邑城,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注于白水,南面有汉光武故宅,后汉人苏伯阿曾在此“望气”,称白水乡光武宅有郁郁葱葱的兴旺佳气。陈子昂借此慨叹郁郁葱葱之气已经中断消失了。“苍烟断”、“晚气孤”,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他对时政的忧心焦虑。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诗人来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称“万里客”,“谁知”,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踌蹰”,指惆怅而徘徊。当诗人凭吊遗踪的时候,缅怀治世良材,有为的将帅以及像羊祜、诸葛亮那样永远为百姓思念的贤臣良相,更希望这样的贤圣,代代不绝。

xiànshān怀huái--chénziáng

línhuāngdiāndēnggāolǎnjiùdōu

yóubēiduòlèijiéshàngxiǎnglóng

chéngyáofēnchǔshānchuānbàn

qiūlíngchūxiánshèngdiāo

shùcāngyānduànjīnlóuwǎn

shuízhīwàn怀huáizhèngchóuchú

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海棠开未开?粉郎来未来?
(jì)拥春云松玉钗(chāi),眉淡秋山¹(xiū)镜台²。海棠(táng)开未开?粉郎³来未来?
译文:发髻高耸头上像堆拥春云,又松插一枚玉钗。淡眉像辽远秋山,懒得去梳妆,含羞照镜台。不知海棠花开没开?情郎哥哥能不能来?
注释:¹秋山:愁山。比喻伤春的皱眉。²羞镜台:害怕对着梳妆镜。³粉郎:原为晋代何晏的美称。何晏面色白净如玉,魏明帝疑他搽了粉,一次夏天吃热汤饼,何晏吃得冒汗,用衣袖擦脸,越控面色越白净,后常以何郎代指美男子。此处指情郎。

pínglánrén··chūnqíng--zài

yōngchūnyúnsōngchāiméidànqiūshānxiūjìngtáihǎitángkāiwèikāifěnlángláiwèi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